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十一讲课后问答
Elder Miaojing[Four Mindfulnesses]question and answer after the 10-11 lecture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29
|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十一讲课后问答
课后问答
问:想请教老和尚修不净观的问题。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它在修的过程,一再的厌离,会不会造成一种现象,它固然贪欲除掉了,可是,它是不是也会把善法欲也一并都去掉?这是第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在戒律,佛陀制不杀生戒的时候的背景,因为那群比丘修不净观,所以到最後自杀。在这种情况,佛陀只是去制不杀生戒,所以在这种情况,要请教老和尚,修不净观是不是会把善法欲也去掉?第二个,它会造成这种甚至会自杀的後果,请教老和尚这个怎麽办?
答:善法欲是不应该去掉的,应该增强、应该加强它才对。不净观,佛是在五停心里面安排说了这个法门。五停心,我刚才说过,是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佛对我们开示,我们那一个烦恼偏重、偏强,就用那一个法门来对治。假设我们欲的烦恼重,就用不净观来调、来对治它。如果我们欲的烦恼不重,就不须要修不净观,佛是有这样的意思。说我的瞋心重,我欲烦恼不重,就是瞋心重,那就不要修不净观,可以修慈愍观,修其他的法门,佛是有这样的安排,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也的确说到这件事,有的比丘修不净观,厌离心特别强,就自杀了,有这个事情;对这个身体的臭秽厌离,所以要弃舍、要舍身,有这个事情。这在《大毘婆沙论》(《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上有解释这件事,因为那六十个比丘,他们有特别的因果关系,就在这个时候,这种罪业出现时,就自杀了,《大毘婆沙论》(《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上有解释。如果没有那个因果关系,就不会有这件事。因为修不净观,而同时善法欲也消失了,这是不合适的,是不对的,善法欲不应该消失。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人,应该在修行之前,先要学习佛法,要得到佛法的正意,最低限度要明白修不净观是怎麽回事,它是在什麽位置上面,到什麽时候就是应该修无我观了。因为用不净观使令心平静了,平静了这时候,修无我观的时候没有障碍,用意是这样子。
同时,《俱舍论》上也提到,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只能制伏。制伏烦恼、没有断,修行人不应该停留在这里,所以应该继续修无我观。如果说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你还是再继续修,就是不对了。它能够把欲制伏,就是到此为止,就应该修无我观了,是这样的意思。所以,我当初也看见戒律上面的不杀戒那一条,「哎呀!修不净观会有这麽严重的变化!」心情上也感觉到不舒服,也就会引起了其他的分别、一些分别心,後来看见《大毘婆沙论》(《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上有解释,原来他们六十个比丘本身有问题,有其他的问题。所以,善法欲不应该取消。修不净观,制伏了欲心之後,应该修无常观、无我观,还有其他的三个念住,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不应该继续地修不净观。并且,如果修不净观,最後应该修骨锁观,修骨锁观的时候,应该那个厌离心不至於像九想观那样的强,也不至於引起自杀的事情。修不净观,到了白骨观的时候,它顺於无我观。所以也是顺於得圣道,能随顺涅盘。
问:师父,有一个问题,刚刚讲到受,可以分为身受与心受。在凡夫还没有到达初禅境界的时候,他的身受是不是同时应该也引起心受,所以身受不能与心受全然的断截分开来讲?
答:身受只是前五识,但是前五识一刹那间就过去了,一定是心受,所以也不应该分开。但是,是有这个差别,是有身受和心受的差别。没有到初禅的人、有欲的生活的人,是这样子;但是若到圣人的境界,在这个地方是有不同,就是身受是苦,但是心受不一定是苦。就是前五识一刹那间感觉到苦,但是若是圣人,一刹那间过去,第六意识一动的时候,他的正念提起来就不苦。所以,身受是苦,心受不一定是苦。佛这样开导我们,我们佛教徒也应该警觉自己,正念要常常地保持得住。所以我们在苦恼的境界,保持正念的时候,苦就减轻了。所以,身受与心受不一定是一致的,它会变,到心受的时候就变了。如果我们不提高我们的正念,身受是苦,心受也一定是苦,就不能改变自己。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有身受、又有心受,是我们警觉自己的一个机会。
问:如果按照一识说和多识说法的话,身受、心受是不是就有差别?我的意思是说,以凡夫未得初禅的境界来说的话。
答:初禅的境界,他如果是不入定的时候,假设他是非佛教徒的话,他身受是苦,心受也可能还是苦,不过,究竟他是有功夫的人,也就会轻一点,除非他入定了。但是,在《大毘婆沙论》上也说,《涅盘经》上也有提到,长病的人,就是长期有病痛的人,禅定会退。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件事,有病的人有时候不能入定;他不能入定,就是身受的苦使令他心不自在,不能入定,有这种事情。
问: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禅定的凡夫来讲的话,如果以一识与多识论来讲的话,身识跟心识是不是可以断然地划分清楚,这两种情况有什麽不同的说法?
答:前一刹那,如果一意识的意思,前五识也就是第六意识,不能分开;就是前一刹那就是眼识,第二刹那就是意识。按照六识分开来说,多意识的人,主张多识论者来说,和一意识的说法,如果会合来讲,就是前一刹那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二刹那就是第六意识。若是一意识的说法,就是第六意识,前一刹那是前五识,第二刹那就是第六识。若是多识论者,就是分开来,前一刹那是眼识,不是第六意识。就是这样分别。
问:第二个问题,刚刚师父提到本质身与影像身,本质身是遍计执还是依他起?
答:本质身是依他起,不是遍计执。影像身,如果你不执着,也是依他起;你若执着它是真实的,就是遍计执。现在修不净观的人,这是从缘起上观察,你在修不净观的时候,你修奢摩他,然後再修毘钵舍那,观察种种的不净,这一定是影像身,而不是本质身。因为你修奢摩他以後,假设是入定,你前五识不活动,没有同前面的境界接触,只是这个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在那儿动,所以不可能是去观本质身。不是观本质身,那麽就是通过前五识取来的影像,由第六识来观察,所以是影像身。可是影像身和本质身是相似的,在自己的观察下,本质身也是这样子,所以,「随观随觉」。
问:师父,请问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三界之外吗?
答:是的。
问:如果说我们凡夫还有耽着受的话,去得了吗?
答: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没有耽着受,你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信愿行具足,临命终的时候,信愿行具足,正念分明,阿弥陀佛就能接引你去,能去得了。
问:这有可能吗?平常都是耽着受,在临命终那一刹那会不耽着受吗?
答:平常耽着受,有可能会有影响。因为你平常耽着受,你信愿行的修行就会受影响,那麽临命终的时候,正念可能不分明了,有可能不能往生。所以,的确是,修行不管是修四念住也好、修念佛也好,一定要放下多少。不能完全放下,你也要放下多少才可以,不然你没有时间修行。
问: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是凡夫带业往生,
答:是的!
问:所以它不应该是已经出了三界。
答:你说的也是对,也是对。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佛菩萨的无漏的誓愿所成,无漏的愿力所成、功德所成,不是有漏的。但是,我们凡夫没得圣道的人也能往生,往生到那里,所以名之为凡圣同居土。但是,它又不是三界,因为欲界是欲的境界,都是世间上染着的境界,到那里是大家熏习佛法,所以你也不能说它就是三界。可是,我们去的人,又不能说都是圣人,那麽为什麽又说它不是有漏的世界呢?这里有一个譬喻,这个譬喻就是,我很穷,我是一个贫苦的人,我和你是朋友,你是一个大富贵的人,我和你做朋友,你请我到你家吃饭去,就是可以这样譬喻。阿弥陀佛国都是圣人的境界,但是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可以请凡夫到那儿去。有这麽一个区域,就是凡圣同居土这麽一个区域,让你暂时地在那里熏习、修学,慢慢你就是得圣道了。就是好像是开个特别班,这个补习班,开个特别班,暂时地这样子。当然这也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慈悲的一个特别的方便的施设。所以,你说它决定不是三界,但是凡夫也可以在那里;你说是三界,但是那是阿弥陀佛无漏的清净愿力所成,而且到那里,不是凡夫这个颠倒境界,而是向於涅盘、随顺涅盘的境界。所以在《大智度论》上也说,你说它是欲界吧,它没有欲,你不能说是欲界;你说是色界、无色界,也不是,也不是色界天、也不是无色界天,因为也在地面上,所以不是三界。
从法相上去观察它的分际,凡夫往生的阿弥陀佛国,还是应该说是属於有漏的,还是应该这样说,是属於有漏的。但是,那个有漏和我们娑婆世界的有漏不同,我们娑婆世界这个有漏的境界是颠倒、继续地流转生死的境界,阿弥陀佛国那个凡圣同居土的有漏,是向於无漏的,它不颠倒,还是有点差别,或者就是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