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一讲 

  The eleventh lecture of[Four Mindfulnesses]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2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一
 
 [内容关键词:二十一种受 二十种心 二十种法 随顺涅槃 随顺决择 出离 十四种略心者 睡眠和昏沉]
  
  【受念住─云何为受】
  【云何为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如说身受,心受亦尔;乐有爱味受、苦有爱味受、不苦不乐有爱味受,无爱味受、依耽嗜受,当知亦尔;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如是总有二十一受,或九种受。】
  「云何为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以下一共有二十一受,这二十一受这里只是标出来,下文还有解释。「谓乐受」:就是自己满意的一种感觉;或者「苦」痛的一种感受;或者「不苦不乐」的觉受。这是三种受。
  
  「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如说身受,心受亦尔」:前面这个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总说的,这以下分成身受和心受,各有三种,加起来就是九种。「身受」就是前五识;「心受」就是第六意识。身受也分成苦、乐、舍,不苦不乐就是舍受;心受也分这三种。所以,叫做「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这是前五识;如说身受是这样子,心受也是这样子。这样子,身、心各有三受,就是六受;六受加上前面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加三就是九受。
  
  「乐有爱味受、苦有爱味受、不苦不乐有爱味受」:这个爱味受怎麽讲呢?下文有解释,就是我们有爱烦恼的人、有见烦恼的人,我们这样的人,有的时候受乐、有的时候受苦、有的时候受不苦不乐受,这又是三种受。
  
  「无爱味受」:无爱味受就是圣人了。就是原来是个凡夫,现在遇见三宝,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了,得到六地、七地、八地以上的境界,或者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了,这种圣人「无爱味受」。这种圣人,因为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身,他还和凡夫同在一处住,也要吃饭、也有行住坐卧这些事情,所以他也是有乐的无爱味受、苦的无爱味受、不苦不乐的无爱味受,他若不入定,也有这些受;但是,若他的正念提起来,能无受,不受一切法,达到那个最高的境界了。这也是有这三种受的,有爱味受、无爱味受各有三种,就是六种;六种加前面的九种,就是十五种。
  
  「依耽嗜受,当知亦尔」:这个「耽」也就是爱着的意思,和「嗜」字是一样的。这主要是指欲界的五欲来说,爱着五欲。爱着五欲的人、爱着欲乐的人,他有的时候也有乐受、也有苦受、也有不苦不乐受,当知亦尔。
  
  「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出离受」就是对前面这个「耽嗜受」说的。出离了欲乐,就是得了色界定、无色界定的人,他没有欲了;但是他也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样子,总加起来,「如是总有二十一受」,二十一种受。「或九种受」:前面这个数,或者说是九种受,就把它合起来;前面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三受是三个;底下那个身受和心受不要开成三,身受一个、心受一个,是两个;加三受就是五受。第六个就是有爱味受,第七是无爱味受,第八是耽嗜受,第九是出离受。後面几个都不开,加起来就是九种受。这是说到受,这只是解释有多少种受,至於怎麽样观,在後边才提,这里没提。
  
  【心念住─云何为心】
  【云何为心?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如是总有二十种心。】
  「云何为心」:说心念住,心有什麽心呢?
  「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如是总有二十种心。」这下面都有解释,这里不说了。这是心,心的差别,这底下说法。
  
  【法念住─云何为法】
  【云何为法?谓若贪、贪毘奈耶法,若瞋、瞋毘奈耶法,若痴、痴毘奈耶法,若略、若散法,若下、若举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静、不寂静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脱、不善解脱法。如是当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净品二十种法。】
  
  法念住的这个法,究竟指什麽说的呢?「谓若贪、贪毘奈耶法,若瞋、瞋毘奈耶法,若痴、痴毘奈耶法」:这个法和前面的心,数目是一样的。有心就是要有法;有法也一定是有心的。
  
  「谓若贪」:在心里面有个贪心;「贪毘奈耶法」:就是来对治贪的那个无贪的法。「毘奈耶」,翻个灭,贪灭了,灭贪的这种法;或者说,翻个调伏,毘奈耶翻个调伏,调伏贪的法,也就是无贪。若贪、若无贪的法。「若瞋、瞋毘奈耶法,若痴、痴毘奈耶法」:佛教里面说痴,主要是说不通达缘起、不通达第一义谛,名之为痴。若贪、若离贪,若瞋、若离瞋,若痴、若离痴这一切法。
  
  「若略、若散法,若下、若举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静、不寂静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脱、不善解脱法」:下面都有解释,这只是标出来。「如是当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净品二十种法」:「黑品」,就是不善法,不善法叫做黑,用黑来表示不善法。「白品」,就是有漏的善法叫白品。「染品」,三界以内一切有系缚的,都名之为染污法。「净品」,就是出离三界的一切无漏的清净法。这合起来也是二十种法。这底下解释受。前面受、心、法,把它的类别标出来,这底下解释。
  
  【受念住─解释云何为受】
  【又乐受者,谓顺乐受触为缘所生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受。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
  
  「又乐受者,谓顺乐受触为缘所生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受」:这底下解释。「谓顺乐受触」:就是我们的心依止於根有所接触的时候、有所触对的时候,而这个触对是顺於乐受的,它随顺乐受的生起,随顺如意的这种心情的生起,所生起的「平等受」,这就叫做乐受。经论上称「乐受」为「平等受」,但是没有看见怎麽样解释,为什麽乐受称为平等受?没有看见解释。或者说,佛教徒应该有这样的心情,若是乐受的时候,愿意别人和我一样都有乐受,就叫做平等受,或者这样解释。「受所摄」:此乐受所摄的这一切,譬如或者是身,或者身语,发出语言,和乐受有关联的这一切的因缘,那就叫做受所摄。乐受出现的时候,它不是孤独的,一定有触,其中也会有念心所,有其他的种种的心所,所以也叫做受所摄,都包括在一起,「是名乐受」。
  「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前面「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那个身受,就是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相应的「顺乐受触为缘所生平等受」,这就名之为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第六意识相应的这种乐受,叫做心受。就是把乐受分成两类:一个身受、一个心受。如顺乐受触,如是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为缘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摄、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受、不苦不乐受。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
  
  「如顺乐受触,如是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为缘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摄、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上面讲,苦受名为不平等受;乐受名为平等受。若是按一般凡夫的心情来说,这个不苦不乐,心情是平静的,比较平静,应该称为平等受;乐受和苦受,心是激动的,应该是非平等受。但是,这地方不是这样讲:乐受是平等受,苦受叫做不平等受。或者说,苦受是一种果报,果报是由於不平等心发出来的,你做了一种伤害他人的事情,就是心里面不平等。心若平等的时候,就不会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因为伤害别人的时候,若是平等地去观察:「哎呀!若别人也同样的行为来伤害我,我同意不同意呢?我也不同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平等;但是,我没能这样子,己所不欲的,我要施於人,那就是不平等。因不平等,所以果也不平等,叫做不平等受,或者这样解释。
  「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这也和以前的意思相同的。
  
  【如是诸受,若随顺涅盘,随顺决择,毕竟出离,毕竟离垢,毕竟能令梵行圆满,名无爱味受。若堕於界,名有爱味受。】
  「如是诸受,若随顺涅盘,随顺决择,毕竟出离,毕竟离垢,毕竟能令梵行圆满,名无爱味受」:前面列出来受的名字,其中有个无爱味受。「无爱味受」究竟怎麽讲呢?就是前面说这麽多的受,「若随顺涅盘」:这是指佛教徒、修行人,在这麽多的受里面,有四念住的修行的时候,这个受能帮助你向於涅盘,能向於涅盘的。这就是还没得圣道,还没有得圣道之前,就是没得涅盘之前,或者是没得初果之前,或是没得四果之前,都包括在内;你在这些受上,有四念住的道力相应的时候,它就向於涅盘那边去,向於圣道,向於真如法性那边去,所以叫做随顺涅盘。
  
  「涅盘」:是不生不灭、离一切相的境界。我们现在的佛教徒用功修行,或者是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心都是在有相的境界上活动;或者是我们念念经,从文句上读一读,《金刚经》读一遍,就是我修行的功课,那麽,心还是在有相上活动,也都是在有相上活动;说我念咒,念咒或者也有观想,还都是在有相上活动。若修四念住,修身念住、受、心、法念住,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最後,是达到无相的境界的。
  修身念住,如果修不净观还是有相,但是这时候是破爱烦恼,破爱欲的烦恼,为无相观的前方便。如果你进一步,「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你这样修身念住,就是随顺涅盘,就不同了。你读《金刚经》,就是四念住!读《大般若经》、读《中观论》、读《华严经》、《法华经》,观一切法实相,都是向於无相的境界,都是随顺涅盘!你自己用功修行的时候这样学习,你睁开眼睛、不入定,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也是作如是观,也是向於无相,也是随顺涅盘!成功了的时候,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
  
  圣人的时候是没有受的,也没有乐受、也没有苦受、也没有不苦不乐受,连舍受都没有了。我们说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还都是乐受,他们没有苦受、忧受都没有,是乐受。到第四禅以上都是舍受,那个修行人的心里面的境界,不苦亦不乐,都是舍受的境界。若超过了四禅八定、超过非非想定,到灭受想定以上,就是没有受,那个圣人的境界,心是不受的,不受一切法。「随顺涅盘」,也就是向於不受的境界、没有受的境界去了。当然,初果以上、初得无生法忍以上的人,他一切时、一切处,这正念一提起来,他就随顺涅盘,他不取一切法,随顺涅盘的。
  
  「随顺决择」:「随顺涅盘」是在理性上说,「随顺决择」是在智慧上说的。「决择」,是圣人的智慧境界。「决」者,断也,决断,断一切疑,也就是断一切相、断一切受,达到那种无分别的境界。「择」就是拣择,就是智慧的观察。但是,圣人有根本智、也有後得智。後得智是能择的,也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坏、什麽是善、什麽是恶、什麽是世间法、什麽是出世间法的,比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是更多、更微细的,但是,是正确的、没有错误。我们凡夫有时候分别,分别错了。圣人也有分别心,但是分别的是恰到好处,所以叫做「择」,他也能拣择,能观察、思惟、分别的。圣人并不是木头,不懂得分别,不是。说「你不要分别!」这是说我们不要虚妄分别,佛法是重视智慧的。「若随顺涅盘,随顺决择」,圣人才有决择的智慧;凡夫学习佛法,如果深入地学习,只能有点相似的决择而已,不是真实的。
  
  「毕竟出离」:前面是「随顺」,还没有出离,就是你功德还没有圆满;「毕竟出离」是究竟地出离了,出离了一切系缚,出离了一切苦。「毕竟离垢」:究竟地远离了一切的染污(就是烦恼)。「毕竟能令梵行圆满」:究竟地能令你的圣道(梵者,净也,清净),这个清净的圣道能够得圆满。这也是圣人的境界,当然要比前面的「随顺」更高,就是到了无学的境界、或到了佛的境界。「名无爱味受」:「随顺涅盘」、「随顺决择」的时候,也叫做无爱味受。「毕竟出离、毕竟离垢、毕竟能令梵行圆满」,也名为无爱味受。这是解释前面那个无爱味受,无爱味受究竟怎麽讲?这里讲的是这样很高的境界了。
  
  「若堕於界,名有爱味受」:若是你一念的虚妄分别心,一分别、执着,就堕落於界了,堕落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那叫做有爱味受,你有执着,一有一点分别就不对了。永明寿禅师四料简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是说中阴身的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平常修四念住一点儿也没有成功的人,中阴身现前,一下子就是受胎了,就是随业受报了。一有分别心,就不得了。「若堕於界,名有爱味受」。
  
  【若色无色界系,若随顺离欲,名依出离受。若欲界系,若不顺离欲,名依耽嗜受。】
  「若色无色界系,若随顺离欲,名依出离受」:依出离受的境界浅一点。「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是你修学禅定,成就了色界四禅、成就了无色界天的四空定;「系」,系者,属也,你属於这两个世界的范围内,也就是你有那两个界的烦恼,你就属於那两个世界,那叫做「依出离受」。「若随顺离欲」:说是我现在还没有成就色界定,也没能成就无色界定,但是我时常地修定、学习定、我离欲,能随顺离欲的境界,也就是能调伏欲,调伏欲界的五欲,使令心不爱着,同它远离,那叫做「依出离受」。
  
  「若欲界系,若不顺离欲,名依耽嗜受」:若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举心动念,常在欲里面生活,这个欲的烦恼常常动,那就是把你绑在欲界里面,你跑不出去的。「若不顺离欲」:你不能随顺离欲的境界、离欲的法门,与离欲的境界相违反,那就叫做「依耽嗜受」。依就是心;这个心常是依於欲,就叫做「耽嗜受」。你这个心常是依於出离受,常在出离欲的境界上活动,就叫做「依出离受」。
  
  【心念住─解释云何为心】
  【又有贪心者:谓於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有瞋心者:谓於可憎所缘境事,瞋缠所缠;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有痴心者:谓於可愚可缘境事,痴缠所缠;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别。】
  「又有贪心者:谓於可爱所缘境事。」前面列名,这底下解释受;受解释完了,就解释心。心,第一个就是「有贪心」,有贪心怎麽讲呢?「谓於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在可爱的境界上,以可爱的境界作自己的所缘境,心常在可爱的境界上来来回回地这样子分别、思惟。「事」就指那个境界说的,各式各样的形相叫做事。「贪缠所缠」:在可爱的境界上活动,我们的心就被贪烦恼缠绕着。我们自己不感觉是缠,但是,没有贪的圣人看凡夫的境界的时候,「这个凡夫他为贪烦恼缠绕着不放,就像有个毒蛇把他缠住了」,贪缠所缠。所以,圣人给凡夫立一个名字:「贪缠所缠」。
  
  「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离贪心者,就是远离这样的贪缠。或者修不净观破坏这个贪心,就是远离这样的贪烦恼。
  「有瞋心者:谓於可憎所缘境事,瞋缠所缠;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这个贪烦恼不容易断,瞋烦恼也不是容易断的,也不是容易,非要加以对治才可以。而佛法,佛的确是开示我们,有远离瞋烦恼的法门的,你常常这样修习,就会有效。
  
  「有痴心者:谓於可愚可缘境事,痴缠所缠」:谓於可愚可缘境事,世间上一切的因缘生法,在我们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没得圣道的人来说,它都是能令我们愚痴的。这可爱的境界,我们生爱心,也就是我们愚痴了;乃至到可瞋的境界都是一样。我们心在这样的境界去攀缘、思惟的时候,愚痴的烦恼就缠绕着我们;我们不明白那个境界是虚妄不真实的,不知道那是空无所有的,一执着就被它缠住了,痴缠所缠。「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那就是得要修缘起观,愚痴心才能渐渐地薄,渐渐地就没有了。
  
  「如是六心」:贪、瞋、痴三种心,远离贪、远离瞋、远离痴又是三种心,加起来就是六心。「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别」:这句话是解释前面这六种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贪、瞋、痴这三种心,都是修行人他没有入定的时候,这个正念不现前的时候,所生起的三种烦恼品,属於烦恼这一类的。离贪、瞋、痴那三种心,那三品,是对治差别,是贪瞋痴三品的对治差别,用无贪、无瞋、无痴这三种法门来对治那个贪瞋痴。一个所对治,一个能对治,加起来就是六种心。
  
  【略心者:谓由止行,於内所缘系缚其心;散心者:谓於外五妙欲,随顺流散。下心者:谓昏沉睡眠俱行;举心者:谓於净妙所缘,明了显现。掉心者:谓太举故,掉缠所掉;不掉心者:谓於举时及於略时,得平等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未得解脱。定心者: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不定心者:谓未能入。善修心者:谓於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速能证入;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不善解脱心者:谓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如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
  「略心者:谓由止行,於内所缘系缚其心」:什麽叫做「略心」?「略」,我们通常用这个字,说「忽略了」,忽略了就是对那件事没有注意。现在这里用这个字来形容修行人,用那个「止行」:就是奢摩他的法门,「於内所缘系缚其心」:把这个心系缚在内里面的所缘境。这个时候这个心对於外面的境界就不去分别、不去攀缘了,这时候叫做「略」。这样说,这是个修行人的境界;这是初开始修奢摩他的时候叫做「略」。「系缚其心」,表示它不容易安住,你要努力地把它绑在那里才可以。那就是用念心所,把这个散乱心绑住不动。念,就是念这个所缘境,就是把心绑在这里了。
  
  「散心者:谓於外五妙欲,随顺流散」:这叫做散心,这叫做散乱心;像那个水似的,它就是一定要流动,只要不平,它就非流不可。
  「下心者:谓昏沉睡眠俱行」:昏沉和睡眠有什麽不同呢?如果从动机上说,我心里想要睡觉,就卧在那里或者坐在那里睡,那叫做睡眠。睡眠当然是前五识都不动了。得定的人也是前五识不动,但是第六意识是明静而住的。睡眠的人前五识不动,如果不做梦,第六意识也是不动的;若是做梦,第六识就活动,第六识活动也还是糊糊涂涂的。有意的要去休息、睡觉,那叫做睡眠。昏沉,是没有心睡眠,是想要修行的,但是心里面不明了了,所缘境不分明了,叫做昏沉。从动机上去分别它们两个名字的差别。若是昏沉和睡眠的相貌来说,是一样的。你在那儿静坐,一昏沉的时候,前五识、第六意识也是糊涂了,相貌没有什麽不同。所以,在昏沉、睡眠的时候,叫做下心,心沉下了、不动了,但是这并不是修行的境界。「俱行」:就是同时地活动,和心同时地活动;前六识不动,那麽就是和第八识在一起活动,应该这麽说。
  
  「举心者:谓於净妙所缘,明了显现」,叫做举心。这个举心是来对治那个下心的。举,就是把它动起来;下心,就是不动了。譬如说,你修毘钵舍那观,这个心是在奢摩他上在动,去观察所缘境,要动;但是它不能动,它不动了,这昏沉一来了,心就是不能观、也不能止,所以叫做下。现在要对治下心,把它动起来,怎麽办法呢?「谓於净妙所缘,明了显现」:譬如说观佛像,相好光明的境界,这是净妙所缘。这个时候这个所缘境特别的显着,很容易令你心安住在那里,对你的吸引的力量很强,昏沉、睡眠就没有了,所以叫做净妙所缘。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的奢摩他那一段里面,特别提到这件事。「谓於净妙所缘,明了显现」:当然,这个「净妙所缘」,各有各的净妙所缘,我认为不净妙,你认为是净妙,那也可以说是净妙所缘,当然这是属於清净这一面说的。
  
  「掉心者:谓太举故,掉缠所掉」:我们凡夫修行的困难就是在这里,本来是昏沉、睡眠,用举心的方法调过来,但是调过头了。「谓太举故,掉缠所掉」,心里面有掉动的烦恼,缠绕其心,「掉缠所掉」,心里还是动,就又有其他的妄想了,那叫做掉,其实就是掉举。
  
  「不掉心者:谓於举时及於略时,得平等舍」:这是最合适的了,没有掉,举而不掉。「谓於举时」的时候,「及於略时,得平等舍」:举的时候也好,於略的时候也好,心里面有平等舍,正相应的一个舍,就是也不昏沉、也不掉举,叫做平等。这是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其他的杂念,但是也没有昏沉,止也是相应的、观也是相应的,这个时候叫做不掉心。「舍」这个字,在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这七觉支里面有这个舍;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里面也提到这个舍。这个「舍」,那是圣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用这个字,那是很深的境界。现在用这个字,是形容我们初开始修行的人,有的时候也会有这个舍的境界,那就是不掉心的时候叫做舍。
  
  「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谓从「诸盖」,就是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从这五盖已经得解脱了。因为这个五盖若没有破除去,没有破除去的时候,你的心就常常有这五种盖来烦恼你,你心不得寂静;若破除这个盖,你心就寂静了。那要到什麽时候?要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就破除去。欲界定最後这个等持,也应该说是没有诸盖了;但是欲界定很容易就破坏了,靠不住。未到地定稍微好一点,这个时候没有盖了,从盖得解脱,那时候心寂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