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讲
The tenth lecture of[Four Mindfulnesses]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2
|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讲
[内容关键词:身相35种 三种智慧 护念 《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三卷 平等位 五停心 五善巧]
「中身、表身,变异身、不变异身,女身、男身、半择迦身」:这是解释身念住的「身」,一共有三十五。
现在这里是「中身」:中身就是身体的内部,是不清净的,自性不净,叫中身。「表身」:就是身体的表面,相似的清净。「变异身」:变异身是命终了的时候,青瘀、脓烂的变化出现了,叫变异身。「不变异身」:就是命终了,但是还没到变异的时候,叫不变异身。「女身」、还有「男身」,还有「半择迦身」:半择迦身,中国话就是黄门,就是没有根的人。「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和修行人有亲属关系的人,叫亲友身;或者非亲友身;或者是非亲友非非亲友,属於中性的,叫中庸身。「劣身、中身、妙身」:这以前曾经解释过,薄福德的人就是劣身,有大福德的人是妙身,中间性的叫中身。还有「幼身、少身、老身」。
「如是名为身相差别」:这一共是三十五种身。
【身念住─云何於身住循身观】
【住循身观,略有三种:谓依身增上闻思修慧,由此慧故,於一切身、一切相正观察、正推求,随观随觉。】
「住循身观,略有三种」。前面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云何为身?」第二个问题是「云何於身住循身观?」解释这个问题。循身观这个「循」,当循环解释;一次又一次地去观察,叫循身观。「略有三种」:这是解释观察者用什麽去观察呢?简略地说,有三种智慧。
「谓依身增上闻思修慧」:这三种智慧。「依身增上」:佛依据身体的不净说出来的正法,此正法有增上的力量、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叫做增上。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听闻了这增上的教法得到的智慧,就是「闻」所成慧。又进一步地去专精思惟得到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修学禅定又进一步地成就了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
用这三种智慧,「由此慧故,於一切身、一切相正观察、正推求」:由闻思修的三种智慧,在前面这三十五种身的相,「正观察、正推求」:正确地观察这三十五种身的相,正推求其义,叫做正推求。推求就是更深细地去观察。「随观随觉」:「随」也是循的意思,「循」也有随顺的意思;随你这样的观察,也就随意觉悟了,觉悟这个身体不净的情况,这叫做「随观随觉」。
这一段文说得含蓄了一点,在其他的经论里面说得详细。譬如说,观察这个死尸,你睁开眼睛用眼识去观察,能把死屍的不净取到心里面来,这是由眼识到意识。但是你若是在静坐的时候,先修奢摩他,而後观察的时候,就没有眼识,只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观察的时候,只是观察影像,就是由眼识取来的影像,在第六意识那里。所以,你静坐的时候,内心里面的观察,不是观察那个死屍不净相的本身,而是取来的影像。这样就可以知道有两种身:一个是「本质身」,一个是「影像身」,有这麽两种身的不同。这上面说「随观随觉」,就是你观察这个影像身,观察如何如何的不净,也随即觉悟了本质身的不净,因为它们是相似的,所以叫做「随观随觉」,有这样的意思。这是说住循身观,由闻思修的三种智慧去观察、推求,随观随觉,这就叫做循身观。
【身念住─云何为念】
【念: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於文於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
「念: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这是回答第三个问题,「云何为念?」这四念住,云何为念?「念」在这里是什麽意义呢?
「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学习不净观、修不净观这个人,他是依据「身增上」的教法,能够发心「受持」,他受持依身增上的「正法」。看这个文的意思,先是阅读、而後能够受持,就有背诵下来的意思。常常地温习,常常地诵,把这个正法、四念住的文,要常常地阅读,常常地读诵,天天地温习,要受持不忘,有这种意思;这里是表示闻思修三慧的闻慧。「思惟法义」:这是思慧;思惟法所表达的义,就是佛说那个正法里面的义,要思惟。「修习作证」:这是修慧;你不断地修习,长时期地修习,你就「作证」,就真实地觉悟这个不净的情况了。这是闻思修三慧。
「於文於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这个念是什麽?就是闻思修三慧在用功的时候,对於佛说的这个文,就是法,对於法里面的义,你能够「修作证中」——就是闻思修里边,由闻乃至作证,一直地都是「心无忘失」的,文、义都是不忘失。在不忘失这一面说,就叫做「念」。闻所成慧里面有念,思所成慧里面也有念,修习作证的修慧里面也有念,这个念包括这麽多的意思在内,一直地是有明记不忘的意思在里面的。这也可见这个念,随闻思修三慧的深浅,也有深浅的念,一直是明记不忘的。因为明记不忘,你才能够去修习、你才能够观察。
【身念住─云何为念住】
【若审思惟:我於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於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
「若审思惟:我於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这以下是答第四个问,第四个问是「云何念住?」究竟怎麽叫做念住?念住是什麽意思?
「若审思惟:我於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就是自己检查自己,「审」:审实地、真实地、很认真地去反省自己,思惟自己。「我於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我对於佛所说的四念住的正法,我是不是认真地受持了?「为不尔耶?」为没有那样受持呢?这样反省自己。
「於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於彼彼文所诠显的彼彼义,一样一样的义,「慧善了达」:我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不是能够明了彼彼文义呢?为不尔耶?这样反省自己。
「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我不怕辛苦、也不怕腿疼,长时期地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我是不是徒劳了、白辛苦了呢?我是能够触证彼彼解脱了呢?我的心处处地不知道是不净,我生了贪心,为贪心所系缚;我经过了奢摩他、毘钵舍那这样子用功的时候,「善能触证」,触是接触,与那个解脱的境界相接触了。我现在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没有白辛苦,我心不贪欲,没有贪心,不生贪欲心了,那就是「触证彼彼解脱」,一切时、一切处、遇见一切的境界,没有贪心,我没有生贪欲心;「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我还是有贪心,为贪心所系缚,没得解脱呢?这样子反省自己。
「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就是这样子检查自己,自己不断地用功修行,还不断地检查自己,这叫做「审谛」,很认真地去观察,真实地去用功观察自己。「安住其念」:安住自己的这个明记不忘的心情,这一念清净心;这就叫做念住。由念住心,由慧观察,因此而能触证彼彼解脱,这叫做念住;现在是说身念住,身念住是这样子。
【又为守护念、为於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名为念住。】
「又为守护念、为於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名为念住」:前面把念住的义解释了一遍,现在又第二番的解释,又重新解释念住的意思。这又重解释,怎麽叫做念住呢?「为守护」这个「念」,叫念住;「为於境无染」,这叫做念住;「为安住所缘」,这叫做念住,用这三句话来解释念住。这几句话是标出来。
【为守护念者:谓如说言,先守护念,若常委念。】
「为守护念者:谓如说言,先守护念,若常委念」:这底下解释,先解释第一句,「为守护念」。怎麽叫做守护这个念呢?
「谓如说言」:像前面《瑜伽师地论》的第二十三卷那里曾经说过,「先守护念」:先要这样用功修行,来守护这个念。「念」就是明记不忘,於文於义都要明记,记得清清楚楚的。你用功的时候,文和义很分明地显现在心里面,然後你才能够去观察;如果忘掉了,还观察什麽呢?没有可观察的了。所以,这个「念」在用功修行上说,倒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念」要怎麽样来修,使令它成就呢?「先守护念」,你要保护这个念,叫它出现,不要失掉了。我们的见闻觉知和一切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忘掉正法,要能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守护这个念,怎麽样守护法呢?「若常委念」:「常」就是不间断地把这个念现前,叫它时时地现前,这个念时时地现前;委念这个「委」,是详细地、深细地现前,要详细地、深细地现前。
譬如说这个文和义,你从闻思修,当然初开始是闻,听闻佛的法和义;这个法和义,你不能粗略地显现在心里面,要微细地、要详细地显现在心里面。譬如说你把《华严经》背下来了,假设,或者是《法华经》背下来了,你背诵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地背,一句一句地、很分明地在心里面过一遍。你不能说是粗略的,背这一段经的时候,一下子就背过去了,很快很快的;你这个明了性的心和那一个字、一个字不大明了就过去了,这样是不行的,这样「委」这个字的义就不具足了,一定是很清清楚楚的。现在学习四念住,也是!若文、若义,你要清清楚楚地,一个字、一个字地,里面的文、里面的义都很分明地显现出来。我这是举这麽一个例。
「若常委念」:你常常这样训练自己,这个念就守护住了,你这个念的力量就加强了。「先守护念」:怎麽样守护法呢?「若常委念」:若常念、若委念,若这样子,你这个念就保护住了,要这样训练自己,这也叫做念住。这是初开始第一段的用功。
【为於境无染者:谓如说言,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
现在第二句,「为於境无染者」:什麽叫做念住?於境无染叫做念住。「谓如说言」:也还是《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三卷一开始的那一大段,谓如前面的一段文所说的,「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这叫做念住。
「念守护心」:心是心王,念是心所,念的心所能守护心,能令心清净;但是心又能去守护这个念,就是互相合作的意思。现在说,念能守护这一念灵明的心,叫它不要犯过失。
「行平等位」:行於平等位。「平等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不苦不乐的境界:苦恼的境界出现的时候,心里面愤怒,心也不清净,瞋恨心来了;自己欢喜的境界、自己所爱的境界出现的时候,贪心就来了,也是不清净;也不苦、也不乐的这个境界,这个时候,贪心也没有、也没有瞋心,这个烦恼不出现,这个时候叫平等位。这种平等位,是用功修行人初开始的初一步的境界,这是第一个平等位。再进一步,有成就了,用功修行的人有成就了,就是修四念住有成就了的时候,心里面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愚痴心、没有一切烦恼,那是有了多少的道力,使令烦恼不动了。现在当然不是说入圣位,但是也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境界;心里面有多少道力,烦恼被控制住了,正念一提起来,烦恼不能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时候的境界就叫做平等位。有与道相应的正念,弃舍一切杂染法,保持住清净的境界的时候,那叫做平等位。这和我们一般的没有修行的人,偶然的心里面不苦、不乐、不贪、不瞋的境界不同,不一样的。
「念守护心,行平等位」的时候,「於境无染」,这个时候「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是说和贪的境界不相应,没有接触贪的境界、没有接触瞋的境界,那时候心是无记性的,这是一般不修行的人也是会有的。这里说,「念守护心,行平等位」,是说就在能令你生贪心的境界、能令你生瞋心的境界里面,因为你的正念的守护,你心「行平等位」,不贪、也不瞋,没有一切烦恼,这叫做行平等位。
「不取其相、不取随好」,这个时候因为你有正念,你不取那可爱的形相、可爱的境界,你心里不执着那个境界,不取其相。「相」和「随好」:「相」是大的部位,「随好」是微细的部位,就是心里面种种的分别,分别这个好、那个好这些微细的境界。现在修四念住、修身念住这个人,「行平等位」这个境界的时候,不去执着(取者,着也),不着於相、也不着於随好,不着。
「广说乃至守护意根」:这是什麽意思呢?「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取相、取随好是眼识,先由眼识开始,眼识接触到相、接触到随好,一刹那间第六意识就活动了;第六意识和眼识同时地去取相、取随好,生贪心、生瞋心的时候,这种不平等位的境界。现在「念守护心」的时候,与眼识同时活动的第六意识,不取相、也不取随好,「行平等位」。眼识这样,耳识听见什麽声音,一刹那间第六意识就活动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都是这样子,不取其相、不取随好。所以,「广说乃至」就是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略过去了。
「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前五识在活动的时候,第六意识同时也活动,这是你没有静坐的时候、没有入定的时候,是这样子。「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前面是眼根的律仪、耳、鼻、舌、身,前五根的律仪,就是不犯过失,因为「念守护心,行平等位」,所以前五根都是合於律仪、不犯过失,都是清净的。「律仪」:就是消除了一切染污的过失,就叫做律仪。若是你盘腿坐下来、入定了,静坐的时候,如果你的四念住修得不对劲,染污心出现了,意根也是取相、取随好,生了贪心、生了瞋心,起一些不律仪的过失。现在不是;「念守护心,行平等位」,第六意根发第六意识的时候,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心里面还是清净的。「於境无染」:於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心里面都是清净的,「修意根律仪」,这叫做「为於境无染」。就是道力增长,达到了一个程度,会是什麽样呢?就是心里面将要生起不律仪的过失的时候,立刻地正念一提起来,就清净了,就不生贪心、也不生瞋心,不生一切烦恼。若是初开始用功,道力不够的时候,已经生起不律仪了,觉悟了,「哎呀,我不对了!」就把这心又收回来、又调整过来。若是道力增长了的时候,就是要生起的时候,就制止它不起了。所以,「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律仪,都是这样清净的。这个时候,叫做「於境无染」,心能够不染污,这叫做念住;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这叫「於境无染」。
【为安住所缘者:谓如说言,於四所缘,安住其念。谓於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为安住所缘」,这是第三句,「为安住所缘者」,安住所缘怎麽讲呢?「谓如说言,於四所缘,安住其念」。前面第一句「为守护念」,第二句「为於境无染」。第一句里面说到保护念的方法,常常现前,但是说得简略。现在第三句,是最具体地说出来,说出来你要这样用功修行,你才能够「於境无染」、才能「守护念」的。
「於四所缘,安住其念」:就是四种所缘境界,安住其念。这个「念」在四种所缘境界上安住。第一种是什麽呢?谓於「遍满所缘」,这是一个所缘境界;第二种是「净行所缘」;第三种是「善巧所缘」;第四种是「净惑所缘」。安住这四种所缘境界来修行,你才能够於境无染的。
第一个是「遍满所缘」,遍满所缘是什麽意思呢?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里面解释过,遍满毘钵舍那、遍满奢摩他、遍满一切事、一切理的修行,这个境界是很广大的。也就是用奢摩他来修行,学习奢摩他、学习毘钵舍那,在一切缘起法上修奢摩他、毘钵舍那,在一切真如法性上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或者成就世间的四禅八定,或者成就出世间的无漏三昧、真如三昧,这都叫做遍满所缘。
「净行所缘」:净行所缘是什麽呢?我们凡夫虽然什麽烦恼都有,但是又不是完全一样。有的人贪烦恼重,叫做贪行者;有的人叫瞋行者,瞋心特别重,贪心不重,瞋心特别重,瞋行者;愚痴的行者,不相信有因果、生死轮回,世出世间的道理不相信,叫愚痴行者,痴行者;乃至我慢的行者;或者寻行者,就是散乱心很强的人。各式各样的烦恼,偏於这种烦恼特别重,各有所偏。这些「行」,就是这些烦恼的活动特别重的人,各别的烦恼特别重的人,他要怎麽样去用功修行呢?贪行者要修不净观;瞋行者要修慈愍观;愚痴行者要修缘起观;我慢、高慢心特别强的人修界分别观;寻行者,散乱心特别强的人修持息念,修数息观。这五种叫做「净行所缘」,就是来清净你的烦恼心,把你的烦恼心清净。我们通常说,这叫做「五停心」。这五种修行方法,是开始修行的时候的方法,才开始用功修行的人,先把自己特别强的烦恼对治一下,所以叫做「净行所缘」。
「善巧所缘」:有蕴善巧,色受想行识五蕴;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一共有五种善巧:蕴、界、处、缘起、处非处,这有五种善巧。有的地方也有说是七种善巧的。「善巧」是什麽意思呢?善巧就是通达的意思。
蕴善巧:你通达了五蕴的道理,就不会再有我执、我见了,就不会执着有我,只是五蕴而已,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叫做蕴善巧。
界善巧: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十八界这个善巧,在《瑜伽师地论》上也好、《显扬圣教论》也提过,不善巧十八界的人,认为诸法是由梵天创造的,或者是无因缘而有的,就是不善巧。佛说十八界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缘,没有不平等因或者无因的这种错误、不善巧的事情。所以,若通达了界善巧,就可以对治这样的过失。
处善巧:就是十二处,六根、六境(六尘)。对於十二处不善巧的人,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我依止这个身体去攀缘一切境界,这是不善巧。佛说十二处,只是一个意处,只是一念心,依止於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而已,这叫做处善巧。
缘起善巧:就是十二因缘,流转生死是这样子。
处非处善巧:就是计我论者认为「我」能造一切业,或者是造染污业、或者是造清净业,或者流转生死、或者得涅盘,「我」得涅盘了。佛说处非处善巧,不是这个意思,没有我!谁得解脱?解脱者不可得!流转生死?流转者不可得!那就叫做处非处善巧。
「善巧所缘」:就是你学习佛法,由闻思修所成的智慧,去观察五蕴、观察十八界、观察十二处、观察缘起这一切法的时候,能够与圣境的无我义相应,那就叫做善巧所缘。
「净惑所缘」:净惑所缘有两种。一种是修色界的四禅,它能清净欲界的烦恼,所以叫做净惑所缘,这是一种净惑所缘。第二种,是学习苦集灭道的四谛,能净除、能清除、能除遣一切爱烦恼、见烦恼,得成圣道。这两种都叫做净惑所缘。这叫做「於四所缘,安住其念」,这是包括了一切的修行法门,你能这样子安住去修行,你就成就了。「为守护念、为於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就得成圣道了。这样说,这四念住是通於浅、也通於深的,也是非常广大的。
【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由此三相」就是「为守护念、为於境无染、为安住所缘」。由此三相「善住其念」:能安住我们的正念,这就叫做「念住」。念住的大意是这样的意思。到这里,身念住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