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九讲 

 The ninth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25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
 [内容关键词:不净观 善修习 圣言量 作意 对治法 六观思 维持正念 三十五种身]
  
  【作用道理】
  【复作是思:於此不净,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如是欲贪,定应当断。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寻思彼理。】
  「复作是思:於此不净,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如是欲贪,定应当断。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寻思彼理。」前面是观待道理,这底下说作用道理。
  「复作是思」:这位修行人在禅定里面还这样思惟。「於此不净」:对於这个生命体的不清净,要能这样子「善修、善习」。初开始的观察叫做「修」:从佛说修行的内容上看,就是内心里面要有奢摩他、要有毘钵舍那;在止里面修毘钵舍那,毘钵舍那之後又修止,止而後观、观而後止,你能这样子去修不净观,这就叫做修。「习」:就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去这样修,就叫做习。「善多修习」:善者,能也;你能够多多地,或者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是长时期地这麽样修习。「能断欲贪」:就能把自己无始劫来所熏习的这个欲贪这种烦恼除灭了。当然,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人修七天不净观,欲贪就断了;有人可能要修几个月,结夏安居三个月把欲贪断了;有可能三年还没断,就是各有各的不同。但是,从原则上说,只要是「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就能把这个难断的欲贪断了。
  若是一个人前一生是色界天上的人,没有欲的,从色界天死掉了,禅定坏了,就来到欲界,如果做人的话,来到欲界,也就还是有欲。因为生到色界天,修禅定成功了,在色界天,只是把欲降伏,欲的种子没有断,所以从色界天再回到欲界来,欲的种子还会动,还会有欲。但是,因为你几千万年、或者是多少劫,无色界天里面多少大劫,那麽长时期的有定力、降伏这个欲,回到欲界来,还有定的气氛。虽然有欲,欲没有什麽力量。如果这个人遇见佛法、修行的时候,他很快就没有欲了;他再修定的时候也容易成就,由於佛法的四念处能把欲消灭,就很快地消灭了。如果前一生是从三恶道来的,如果前一生是从欲界天上来的,这个人的欲是很重的,欲心就重,欲心重就不容易调伏。所以人的背景不一样、人的来历不一样,所以烦恼的相貌也是不一样。但是,总而言之,「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能够把欲心、贪心断灭的。
  「欲贪」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或者说是欲界的贪心,这样解释也行;或者说,欲是轻一点,贪是重一点,有轻重的不同,或者这麽解释。
  「如是欲贪,定应当断」:这样的染污的欲贪心,决定是应该要断,也决定是能断的。用不净观、用四念住,决定是能把它断掉的,不是不能断,不是的。只要是因缘生法,从原则上说,就是可以改变;若非因缘生法,就是不能改变。它是因缘生法,这个因缘一变,所生法它不能不变,因为它不能自主的。所以,从佛法的理论上看,人是决定可以做圣人的。所以,人人可以成佛,这个理论上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寻思彼理」:这一段文的大意是依作用的道理,你修不净观,它就会有这样的作用,理论上是这样的,用这样的道理来寻思彼不净观的道理。前面是观待道理,这是作用道理。由这个作用道理,可以加强自己的信心,「我一定成功!」有这样意思。
  
  【证成道理─至教量】
  【复作是思:如世尊说,若於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至教量。】
  「复作是思:如世尊说,若於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至教量」:「复作是思」,这底下是第三段,证成道理,证明成就的道理。这个修行人在禅定里面他还这样思惟,「如世尊说」:像佛说「若於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这句话是佛说的。「是至教量」,这是至极的、最高的人的教导,是佛大圣人他所教导的。这个「量」,就是可信赖的意思,是标准的意思,以此为准;或者「量」是正确的意思,是正确的知识,这是最正确的,佛说的是对的。这是证成的道理,由佛的法语证明这件事,是会这样子的。
  
  【证成道理─现证量】
  【我亦於内自能现见於诸不净,如如作意思惟修习,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现证量。】
  「我亦於内自能现见於诸不净,如如作意思惟修习,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现证量。」前面是至教量,也叫圣言量,这底下是现证量。佛是这样开导我,而我自己又怎麽样呢?「我亦於内自能现见」:我也能在自己的生命体上,「自能现见」:我自己也能够现前地看见。不是说过去、未来,就是现在,现在我能看见我的身体里有很多不净。「如如作意」:如是如是地作意,也就如诸不净的相貌,如是如是地去「思惟修习」。
  「作意」也是思惟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意思,「作」有个发动的意思,发动你的心去这样思惟修习。因为我们凡夫无始劫来这个贪爱心太强了,你让他去观察不净是很难的,所以要作意,你自己要主动地发动起来思惟修习。
  「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生」:你能这样子去观察,不断地这样去观察,就使令这个欲心、贪心的烦恼……,「缠」是缠绕你,你不能解脱,不能从烦恼里面解脱出来,叫做缠。现在你用不净观的方法,使令烦恼不现起,就解脱了;「令欲贪缠未生不生」。「未生不生」这句话,我们烦恼现起来的时候叫做「生」,不现起的时候叫做「未生」。「未生」,是一段时间是未生,过一段以後又生了;若是你修不净观,未生是永久地不生了,从这麽以後再不生了,所以「未生不生」。你若不修不净观,未生是暂时的,过一个时候,有因缘又生了,那叫做未生生;现在,「令欲贪缠未生不生」。
  「生已除遣」:有的时候,你的不净观没成功,失掉了正念的时候,欲贪缠还会生;生的时候,你立刻用不净观把它排遣出去。这样子是「现证量」,是你自己努力用功,能够成就这件事,你现时就能证实这件事,是可以成就的,是「现证量」。人有欲、有贪欲心,有很多麻烦,很多很多麻烦的事情。如果没有欲,就会轻松得多,减少了很多事情,所以没有欲应该是对的。
  
  【证成道理─比度量】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可於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如是名依证成道理寻思彼理。】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可於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量」,一共有三种量:一个是至教量,一个是现证量,一个是比度量。
  「比度量」是什麽意思呢?就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推论那个不知道的事情,也可以知道了,叫做「比量」。现成的话,见烟就知道有火,这叫比量;看那个墙的外边露出个角来,见到角就知道有牛,就是这样比量,「比度量法」。现在我们修不净观,用比度量法,「亦有可得」,从比量上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的。怎麽知道呢?
  「谓作是思」:这个人修行的时候,内心这样观察。「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可於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思惟,「云何」:是怎麽样情形呢?「今者作意思惟」,这个「云何」是自己问自己,我怎麽样情形呢?我现在作意思惟,修不净观这个「能对治法」。谁是「能对治法」呢?就是不净观。修不净观是能对治法,不净观是能对治的。「对治」:就是破除这个障碍的欲贪的烦恼,叫做「对治」。谁能够破欲贪呢?就是不净观。我作意思惟不净观的时候,「可於能治所缘境界」,是可以的。原先是自己问自己,是「云何?」现在回答,是可以!「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不净观它能对治我自己在所缘境界上烦恼当生,在所缘境上生烦恼,我能对治,因为不净观一现前的时候,烦恼就不起了,是能对治的;这就叫做比度量。我这样思惟,「我能这样做,我能成功的!」所以叫做比度量。在所缘境界上烦恼当生,现在修能对治法,烦恼就当生而不生了,令彼贪缠未生的不生了。
  「如是名依证成道理寻思彼理」:前面是用证成道理,一个是佛的至教量,一个是现证量,一个是比度量,用这三量证成修不净观可以成功的道理。用这三量来寻思彼理。
  
  【法尔道理】
  【复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谓修不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如是名依法尔道理寻思彼理。】
  「复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这是第四个,法尔道理。这个「法尔道理」怎麽讲呢?世间上一切法,「法」:是一切法,「尔」:就是那样子,叫做法尔道理,也有一个自然的意思。
  「复作是思」:这个修行人他心里面还这样思惟,「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我修不净观能破除去欲贪心这件事,「如是之法」,就是这件事,在法性上是成立的;而法性是难思,是不可思议的;而法性是不可以变动的,法性是那样子就是那样子,不可以改变的。这一段文是把法尔的道理标出来,这底下解释。
  「谓修不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发心修行的人,若肯修不净观,就能与欲贪之心作断的对治,能把欲贪心断掉,是有这个能力的。而这件事,你就这样子就好了,「不应思议」:你不要再去思惟,怎麽就能断除欲贪心呢?你不要再思惟,这是难思,是不可思议的。「不应分别」:你不要再去追究,究竟怎麽回事呢?不需要分别。「唯应信解」:你就相信这件事,就这样去通达就好了,这样子认识就好了。法性是成立的,法性是难思惟的,法性是安住不动的,你不要再去思惟了。
  「如是名依法尔道理寻思彼理」:这是从法尔的道理,自然是这样子,来思惟你修不净观是能断欲贪的。是名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
  「是名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就是在奢摩他里面作这六事的毘钵舍那,从这六个方面去观察、思惟。六事就是:第一个是义,第二是事,第三是相(自相、共相),第四是品,第五是时,第六是理(理就是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从这六个方面修毘钵舍那观。
  
  【总结】
  前面这是三大段:第一段是引《大般若经》第六分的〈念住品〉,总说四念住的大意。第二段是引《俱舍论》的一段文,修身念住的骨锁观、白骨观。第三段就是我们讲过这一段,是《瑜伽师地论》修九种不净观,里面也包括骨锁观、白骨观在内。
  我这句话又来了!我们出家人!出家人应该修不净观。修不净观,要依据这个文来修不净观。初开始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依据圣言量,不要自己另外去想出什麽方法,不要这样子。初开始的时候,循规蹈矩,你一定要按照佛说的怎麽做,你就怎麽做,一定要这样子。
  其中有一件事要注意:你自己要作主,依据圣言量来作主!修不净观的时候,我修这样的不净,我心里静下来以後,修这个不净,一定把这个不净在心里面现出来,一定这样子。如果你修不净观,一开始修青瘀的不净观,忽然间现出个莲花来,你一定把这个莲花排遣、不要,还是要现这个不净,你一定要抓住这个主意!你不可以现出来不是你想要现的形相,你若随它去,就危险,就有问题。这件事一定要注意的。因为你若是说修莲花也很好嘛,我们佛法里也说莲花嘛,但是你若随它去,没个完,莲花出来,还有其他的事情;慢慢地,你的颠倒心就会出来了,你正念不容易维持。所以,你一定要抓住:「我现在修这个不净观,一定把这个不净现出来,其他的事情都拒绝!」你一定要这样子。
  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说,修奢摩他以佛像为所缘境,也都是,「我现在修眉间白毫相」,你也一定要抓住,要观白毫,一定白毫相现,其他的相现,「我不承认,要排遣!」你一定也是要这样子,你才能安全。你这个奢摩他、毘钵舍那这样修不净观,你才能安全。如果你不控制,你随它去,就糟糕了,就有问题。这是说,《俱舍论》这一段,和《瑜伽师地论》这一段,都是修不净观。这以下,我还是引《瑜伽师地论》,这里是说修四念住,就是身、受、心、法这四念住,它这个说的就是广了一点,说得详细了一点。
  
  【身念住】
  【今於此中,云何为身?云何於身住循身观?云何为念?云何念住?】
  「今於此中,云何为身?云何於身住循身观?云何为念?云何念住?」这一共是四段。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解释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一开始是四念住。四念住一开始,提出四个问题。「今於此中」,现在於此四念住里面,「云何为身?」怎麽叫做「身」?身念住这个身,怎麽叫做身?身是怎麽回事?第二个问题:「云何於身住循身观?」循身观怎麽样学习?怎麽样学习於身住循身观?「云何为念?」怎麽叫做念?「云何念住?」怎麽叫做念住?提出这四个问题。这以下就解释这四个问题。
  不修行的人,就随顺自己的烦恼去活动。佛教里面的出家人,是要改变一下,不随顺烦恼活动。不随顺烦恼活动,不是一句空话就能做到的,是要长时间、长时期的努力。我们看佛在戒律上,佛的办法,出家人自己不生产,就是靠施主的帮助,然後你用全部的精神放在这上面去修行!所以也就是深深地感觉到施主恩了。不然的话,你自己去生产,你修行很不容易,修行是不容易的。改造自己,烦恼是很多的,但是先从欲这个地方改造、改变,用不净观来对付它。但是,四念住不只是对付欲,也对付这个我烦恼,我爱、我见的烦恼;可是四念住先从身开始,也还是先对付这个爱。前面提出四个问题,这以下就回答,回答这四个问题。先解答第一个问题,「云何为身?」
  
  【身念住─云何为身】
  【略说身相有三十五:谓内身、外身,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麤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能造身、所造身,名身、色身,那洛迦身、傍生身、祖父国身、人身、天身,有识身、无识身,中身、表身,变异身、不变异身,女身、男身、半择迦身,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劣身、中身、妙身,幼身、少身、老身。如是名为身相差别。】
  「略说身相有三十五」:有三十五个身的相貌。
  「谓内身、外身、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内身」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外身」就是他人的身体,别人的眼耳鼻舌身,别人的身体。
  「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根所摄身这个「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有六种根的身体。「身」,是依止义,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依止身发出来的。譬如这个茶杯,它也是一个身体,它也能发出作用,但是它没有根,它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根。我们人,这个有情物,有眼耳鼻舌身意,有六根,根所摄身。
  「非根所摄身」:我们说这个茶杯、或者茶壶、或者这个房子,它们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根的。但是另外有一件事,叫「扶根尘」,这个扶根尘,譬如说我们这个眼根,我们彼此能看见的这个眼睛,是看见「扶根尘」的眼睛,就是保护眼根的地水火风,这个地水火风的眼睛是保护那个眼根的。那个眼根是精微的地水火风组成的眼根,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看见的是扶根尘,扶根就是帮助那个眼根的四大,我们看见的是扶根尘。扶根尘,它也有觉知性,像我们这个身体,你手触动,它有感觉,所以也还是属於有情的。这里说「非根所摄」,就包括扶根尘在内,包括这一部分的组织在内,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无情物在内。
  「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有情数身」就是扶根尘和根都在内,这是有情数,都是有情识的。「非有情数身」就是山河大地、草木这些东西。
  「麤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麤重俱行身」,就是我们没得禅定的人,我们的身体,若和得禅定的人对比,我们的身体是麤重的,感觉到麤劣沉重。就像我们有病的时候那个身体是麤重的,等到病好了,身体是轻快的,就是有一点不同。得了禅定以後和没得禅定的身体也不一样,没得禅定的人这个身体就是麤重。「俱行身」,麤重与你的身体在一块儿活动,叫「麤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就是得到禅定的人,他身体轻快,有若无的样子。身体是有,又好像没有,感觉到安乐,他那个身体有轻安同他在一起活动,所以叫「俱行身」。得到禅定的人,再换一个字样来说,就是没有欲的人。没得禅定的人都是有欲的;得到初禅以上就没有欲。没有欲了,他那个身体是轻安的;有欲的人是麤重的,是不同的。
  「能造身、所造身」:「能造身」,我们这个身体是什麽东西制造的呢?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能造身的就是四大。「所造身」,就是组织成眼耳鼻舌身了。
  「名身、色身」:「名身」是什麽呢?就是受想行识。这五蕴,第一个是色蕴,色蕴就是「色身」,受想行识就是「名身」。受想行识是心法,心法不是色声香味触,也没有长短方圆、青黄赤白,没有体质的,但是有个名,有个受想行识的名,就是这样分别。
  「那洛迦身」:就是地狱,苦器,受苦的地方。「傍生」:就是畜生,牠那个身体是傍,不像人是顶天立地。「祖父国身」:祖父国身就是鬼,饿鬼道。饿鬼道为什麽叫做祖父国身呢?因为饿鬼的寿命比人长,几千万年,寿命很长;寿命很长他不死,是老鬼,寿命很长,後来的鬼称以前的老鬼叫祖父,所以叫做祖父国身,是这样意思。这个祖父国身,出在《智度论》,在《智度论》有解释祖父国身。但是,查字典查不到。饿鬼,梵语薜荔多,翻到中国话就翻个祖父国身,但是查字典查不到,或者查到了它不说祖父国,就翻个鬼。所以学习佛法真是不容易,很不容易。
  「人身、天身」:「人」就是我们人间的人;「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无色界天只有受想行识,没有色。论身体,人间的人的身体不如天上好,人的确是不净,天身比人身好一点。
  「有识身、无识身」:「有识身」,就是我们生存的人,识还在,叫有识身。「无识身」,就是死掉了的人,死掉了的人就叫无识身。
  经论上有一个故事,还有一点时间,我讲这个故事你们听听。有一个国王的夫人,国王和他的夫人在他私人的房间里跳舞,他这个夫人这麽一举手,这国王会看相,忽然间心里面很悲痛,就不舞了。王的夫人说:「为什麽不舞了呢?怎麽这个面现出来有点不高兴的样子呢?」他就不说。她一定要请他说,他说:「你这个手一举手,死相现前了,要死了。从相书上看,你有这个相,不超过七天你就要死了,所以我心里面不欢喜,不舞了。」这个王夫人是信佛的,说:「是那麽样的话,我听寺院里面的比丘尼告诉我,出家一昼夜就能生天,何况我还有七天寿命,我出家七天,去修行七天,最低限度能生天,也不错。」说:「不可以,你不可以去出家,等到第六天你再去出家。」所以,凡夫境界是这样的。到了第六天,才放他的夫人到庙上出家。比丘尼师父告诉她:「你先受八关斋戒,先不要落发。」她就听师父话,受八关斋戒。受戒的时候,因为八关斋戒里面有一个不非时食,到非时的时候可以饮浆,饮果汁可以。一饮,肚子痛,果汁一饮下去肚子痛,到第七天,就是第二天就死了。但是她和国王临分别的时候,国王说:「你说出家一天就能够生天,假设你真生天了的时候,你回来报告我一声。」王的夫人,名字叫做有相,有相夫人就同意了,答应了。到第七天因为饮果汁,肚子痛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後,这一天国王夜间在休息的时候,忽然间在他的庭院里面放大光明,国王警觉了就出来看,是怎麽回事呢?这时候在天空里看见一个天人,天人告诉他:「我就是你的夫人有相,我已经生天了,因为和你有这个协定,答应你来报告消息,我是生天了。」国王说:「真是生天了很好啊!」这个相好光明,非人所能及!国王说:「欢迎你!请你下来,我们在这里坐一坐。」有相说:「不可以,你是人间的人,我是天人,不可以在一起坐。」国王心里面感觉到很惭愧,王夫人信佛,也是常听闻佛法的,他也是信佛,所以他就想到:天上的人一指甲的价值,能值阎浮提这麽多的价值!阎浮提值多少钱,天人一指甲就能值那麽多钱!可见人间的价值太低微了。这样子,我做国王没有意思,「我不做国王了」,也出家修行。出家了!
  所以我就想,人身、天身,我们若是没听闻佛法,那又一回事;若从佛法的经论上看,我们人是应该努力,不要以人的境界就知足了,不要这样子,应该继续地多栽培善根,我们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身体也是不错的。当然,天身虽然不错,不如阿弥陀佛国好!阿弥陀佛国因为有佛、有观世音菩萨在那里,我们能够听闻佛法,能使令自己进步。生到天上去,天上的人是做什麽?天上的人因为没有生活的问题,不需要去找工作,他们的生活就是各式各样的欲乐,也是忙得很;但是,没有进步,就是为乐所迷,寿命到了就死掉了,没有进步。所以,人不如天,但是,天也有天的苦恼,还有些也不是太好。所以,不如还是修学佛法、多栽培善根,使令自己有进步,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