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六、七讲课后问答 

  Elder Miaojing[Four Mindfulnesses] question and answer after the sixth and seventh lecture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9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六、七讲课后问答
 
  课后问答
  问:请问院长,假如我们修止的方法是数息,心安住了以後,可能修不净观。院长前面说到,修不净观到一个程度的时候,要停下来,让心静止一下,力量增强再修观。这样的话,是再回到数息的方法,还是把不净相就安住在那里让它明显,这样的止?这两种是那一种?
  
  答:如果你修数息观,感觉到很相应,你继续修数息观,数息观使令心静下来,然後修不净观。修不净观,修它一刻钟,时间不要太多;身体特别健康的人,可能会好一点,他就思惟一个钟头,精神还是很旺;但是多数人还是不要修太久。如果修不净观也修得很合适,你也不妨试一试,心就安住在那个不净那里不动,像刚才说的那个大趾骨,当然要很快地就能想到大趾骨这个白骨露出来,心就住在那里不动,也是很好,你先转变一下也可以。一开始你就这样修也可以,就是把大趾的骨头露出来,这样观想,然後住在那儿不动,一开始就这样修也可以。但是多数人有修数息观的经验,有修不净观的经验的人不多,所以也可以先修数息观,使令这个心一下子安住一个钟头;这个时候,把这个堪能性的力量培养出来,然後再修不净观,也是可以,可以随自己的意。
  
  我从佛教史上看,佛在世的时候,当然得圣道的人多;正法住世的时代,也是得圣道的人多。但是,我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那个时代的人都是修不净观、修数息观、修五停心的。过了正法,到像法的时候,得圣道的人少;乃至到现在,更是不知道谁得圣道了,也就是修不净观的人少。所以,我们一方面出家的本意是要得圣道,也应该修不净观;另一方面调伏自己,使令自己身心安和,不要很烦躁地老是不安,也应该修不净观。修了不净观的时候,心容易安,妄想会少,不烦躁。
  
  烦躁是什么?明白点说,就是欲。欲的一个反应就是烦躁,耐不得寂寞,不高兴寂寞就是欲的关系。修禅定的人,他若是有一点成就的人,都是孤独,孤独就是寂寞;但是修禅定的人不怕寂寞,就是欲轻的关系,或者没有欲的关系。自己愿意修行,到高山上住,住的时候,忽然间从房子里出来,看见远远有个人来了,「哎呀!他到这儿来同我谈谈话!」希望人来同他谈谈话。那个人不来、到别的地方去了,心又失望了,就是耐不住寂寞,也就是修行还没相应。我们出家人(这里有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我看也是出家人),不要串寮房!不要串寮房就是你不要打人闲岔,他若在那儿静坐修不净观,你若和他说话,不就是障碍他了?你不要串寮房。尽量地少说话,多用功。
  
  问:请问院长,如果我们修止观的人想要求生阿弥陀佛国,临命终时,须不须要转念佛号,还是直接修止观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答:不,临命终要念佛,你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要现前,不然,阿弥陀佛他很难来接引你,他不能勉强你的。
  
  问:可是我们平常如果只修止观,不念佛的话,临命终,佛号念得出来吗?
  
  答:这也有问题。平常也应该念佛好,我主张还是每天念佛的,念《阿弥陀经》,念念佛号,念念一心归命的净土文,每天有一点熏习;到临命终的时候,也容易有这样的信愿行现前,就能往生。但是,修不净观、修止观,能帮助你心不颠倒,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那麽你阿弥陀佛国的信愿行也容易现前。所以它们并没有妨碍,还是容易能往生的。
  
  问:请问院长,大小乘经典都有提到四念住,大小乘之间的四念住有什麽样的不同?
  
  答:大略地说,有两种不同,一个是动机:小乘佛法里面,都是发出离心而修四念住,就是愿得阿罗汉果、得涅盘就好了;若是大乘佛法,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慈悲心而修四念住、修三十七道品,这个动机不同。至於修不净观是一样的,都是一样修不净观,都是一样修四念住,这是一样。
  
  第二,大乘的四念住有更深一层的境界;小乘佛法里面不明显,不明显有深一层的意义。你若读《大品般若经》,读这些大乘经论都可以看出来,《金刚经》也就是四念住!「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不是身念住吗?观身不可得,这是身念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心念住吗?「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这不是法念住吗?身不可得,受、心、法都不可得。这样的观察,《阿含经》里面不明显有这个意思,阿毘达磨论里面也不明显。大乘,从《般若经》和《大智度论》所说的毕竟空,假设你先修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欲,欲是障道因缘,把这个障道因缘对治了,然後依据《金刚般若经》、依据这些《般若经》的道理修四念住,我认为很快地就能得无生法忍!所以我认为你们都有希望!得无生法忍是有希望的,不是很难的事情。问题就是第一步,要破除去障道因缘!要爱惜光阴,才可以的。
  
  问:院长,《俱舍论》上面讲,初习业者,他先观一具骨人,然後再观第二个骨人。我们现在第一个骨人是先观自己。
  
  答:是!
  
  问:那第二个骨人有没有特别的选择?
  
  答:第二个骨人,那就是照自己,照自己这个模样的骨人一样,又再想出一个骨人来。
  
  问:不是有特别一个人,我们想说他……
  :初开始可能力量不够,还是凭空想容易一点;你想一个人他是个骨人,也可能会能想上来,也是可以,想一个人是骨人也是可以。但是意思是说,这样用功修行的力量,就是逐渐地培养你胜解的力量,就是一想就能想像出来白骨,就能出现。
  
  问:这样的话,目的就是到了「超作意位」?
  答:对。
  
  问:到了超作意位,系心在眉间那一点点,那一点点的地方。其实就是说,在打坐的时候是系心在那一点,下座的时候,看到任何一个人,只要一个定点,马上这个骨人就能够出现。
  
  答:「超作意位」,我看那个意思,就是因为你前面「初习业位」和「已熟修位」已经由略而广、由广而略,训练得很纯熟了;到「超作意位」的时候,应该是使令你的定力更深入地进一大步,是那样意思,就是更进一步地修习止。前面观想骨锁,已经很纯熟了,那是观;现在这超作意位是修止。我看《俱舍论》的注解上没有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意思:止的力量更强了的时候,加强观的力量,观的力量也能强。这样的时候,假设你没有入定,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因为这时候还没有断烦恼,遇见境界的时候,有时候有这个需要;因为你的定力强了,你心里面一观,它就现出来。能现的力量是止,用止的力量支持这个观,现出骨锁,我看那个文应该是这样意思。因为止的力量若不够,会影响观。所以若是有了定以後,就有神通;假设定失掉了,神通就没有了。如果止的力量完全不存在了,观就完了,观也就没有了。所以要深深地栽培止的力量,就使令观的力量稳固。修行人如果遇见特别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他心里能静住,系心在眉间,湛然而住,当然心也是清净的。如果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把骨锁显现出来,所以也就把欲对治了。如果只是系心眉间,湛然而住,这时候骨锁没现,湛然而住是止的境界。
  
  问:师父,不净观修成功的人,是不是很多?照师父刚刚说,有一位泰国或缅甸的比丘说,得初果比得初禅容易;初果都难得,现在要修定,是不是更难了?
  
  答:这个南传的比丘的说话,是说得初果容易,得初禅难,他是这样意思。我也同意多少,得初禅就是要离欲,得初果还没有离欲,得初果的人还要修不净观的。但是你修无我观,虽然有欲而不重,欲不重,它不障道,不障道的时候,你常常修无我观,再修一点不净观,再修无我观,是能得初果!若是离欲,离欲就是一定要得初禅,到初禅以上才能离欲;欲界定、未到地定还是有欲的。所以我同意这个说法,离欲比较难,得初果比较容易。但是,我推测这种原因,你若前一生的栽培,对於无我的般若的智慧善根强,你得初果就容易,就是容易一点。如果对无我的栽培不够,得初果也是难,得初果还不容易。若是有的人前生修过禅定,修过禅定欲心就不强,虽然没成功,欲心不强,今生他要修定就容易。所以应该说,各有各的善根,应该这麽说。
  
  问:请问院长,刚刚讲到《俱舍论》「系心眉间,专注一缘」,可不可以系在别的地方?这一缘可不可以换地方?或是说系在眉间有什麽特别的用意?
  
  答:他是在超作意位的时候,系心眉间,专注一缘;若是我们初开始学习的人,还不要系心在眉间。我们初开始系心眉间,时间久了还是不可以,久了会有问题,所以不如系心在足指还好;系心在足指,能头脑清明,会有这个感觉,不至於烦躁、头疼这些事情。
  
  问:系心在人中这个地方可以吗?
  答:系心在人中也是可以,但是时间不要太久。有的人好像是系心在人中,因为这个部位是很显着的,很容易取得这个相貌,所以心能容易住在这里。但是你不妨自己考验自己,假设系心在足指,看看会有什麽感觉。
  
  问:那是一直到超作意位才系心在眉间,那等於是说,系心在眉间,我们一般人不要太久……。
  
  答:是的。密宗的人修观音法门,说是观世音菩萨在自己头顶上坐,这样观想,但是若是初开始用功的人你这样修,可以吗?现在似乎很多人也愿意去学密,这样修,我认为初开始这样修会有问题。除非是已经得了禅定的人可以,已经有定力的人,不要紧。定力没有成就,散乱心这样修,假设自己不知道调和,这个人会得病的。慈法法师他告诉我,他背《法华经》,就剩下最後〈普贤菩萨劝发品〉,这个时候头痛得不得了,就是要爆炸了;他就一心地求普贤菩萨,一心地求,也不感觉到怎麽的,也没有能满所愿,就去睡觉了,《法华经》就不背了,他告诉我这个事情。我说,你一直地背,自然是头疼。心一直地这样想、这样去背经,血一直地向头上冲,所以头痛、头会热。你继续这样做,继续地多苦恼。如果你先停留一个钟头静坐,把这个心放在脐轮这里,头就不会痛了,血就降下来了;降下来,头就清明了,然後再去背〈普贤菩萨劝发品〉就好了。他说:「我不知道!」一样的,你想观世音菩萨在自己的头顶上,一直这样想,你这个血就会向上冲;初开始是没有什麽,时间多了就受不了。若是有禅定的人可以,禅定那种大自在的境界。我们凡夫的这种生理,就是不合适;这个生理的知识是不对了。得了禅定的人,他一入定就不是欲界的人,是色界天上的人了,所以他可以自在地活动。所以系心在眉间,我们现在这个程度,久了就有问题;你系心在人中、鼻下,或者系心鼻端也是可以,但是时间不要太长,就会好一点。
  
  问:请问院长,有的人修不净观,即使是在夏天的时候,身体很怕冷,这是在那一个地方修错、修偏差了?
  答:夏天的时候,身体怕冷?
  
  问:对。
  答:修不净观的时候身体怕冷?
  
  问:修不净观,在夏天也是身体很怕冷。
  
  答:修不净观,如果你用止观的两个方法,有的时候止、有时候观,有时观、有时止,对身体应该没有什麽不好。因为你若常常修不净观的话,和别人的来往应该是减少,那麽心情上也应该无烦无恼,这样对身体的健康还应该有帮助,所以不应该忽然间怕冷,不应该有这个事情。如果有的话,可能是其他的原因,不应该是因为修不净观而怕冷,不应该是那样。
  
  我说一件我的苦恼的事情,我从上海坐船到广州,是一九四九年的时候到广州,初开始上船,没有什麽事;但是过了一个时候,一站起来,坐在那里还好一点,一站起来就要呕吐,非得坐下来或者躺下来才可以。後来我看旁边有人下棋,下象棋,因为我也多少会下,我就站起来去看,这时候不呕吐、不晕船。这已经是一九四九年的事情,是很多年以前了,已经四十多年了,今年一九九六年。今天忽然间想这件事,你心若专一的时候,身体力量会强一点;你心里面散乱,身体的堪能性就会降下来。你看人家下棋,心专一了的时候,就不晕船了,就是身体里面的生理上强了一点。这个医生怎麽解释?我的解释是这样,心若专一的时候就力量强。你修止观、修不净观,你常常修点止、然後又修观,修观、又修止,常常这样修,身体应该是好一点,不应该说怕冷,不应该有这件事。若有这件事,那是其他的原因。
  
  问:请问院长,我们修不净观,院长曾经讲过,是对治爱欲。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提到,修不净观有四种制止的方法,女众不能对男众有不净观的修法。既然不净观是对治爱欲的烦恼,为什麽对某人有执着,不能修对方那个相的不净观?
  
  答:初开始的时候,避免一点好。所以这个文上,先观察自己,不要观察别人,先观察自己从足至顶,不观察别人。刚才陈居士说,第一具骨锁是观察自己,那麽第二具呢?所以我在想,第二具就凭空地想也好,不要先想别人,是有这个问题。不要先想别人,先想自己是不净,这个就比较容易。你若观察别人,就会联想到一些事情,反倒是障碍了修不净观,是有这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