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七讲
The seventh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8
|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七讲
[内容关键词:不净观 《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卷 思惟六事 增上力 行相 诸行无常 自相 了知 《瑜伽师地论》九想观]
我以下引这个文,这是《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卷里边的文,这里边就是全部的不净观,所谓九想观也在内了,白骨观也在内。人的根性不一样,修白骨观、修骨锁观他就能相应,也能破自己的欲心;但是也有人不合适。所以《瑜伽师地论》这就是比较全部的了。
一、寻思彼义
【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谓依不净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知此不净,实为不净,深可厌逆,其性朽秽,恶臭生臭。由如是等种种行相,於先所闻依诸不净所说正法,解了其义。如是名为於诸不净寻思其义。】
「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谓依不净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这里的文,第一句先问。「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精进勇猛地修学不净观的人,他怎麽样去寻思,寻思就是思惟,思惟六样事情的差别?这六样事情:第一个是「义」(仁义道德的义,义理的义),第二个是「事」(事物的事),第三是「相」,第四是「品」,第五是「时」(时间的时),第六是「理」(道理的理);一共有这麽六段。修不净观的人,要思惟这六种事,依这六种事为所缘,这样去观察。怎麽样去观察呢?「毘钵舍那」就是观,这六种事的差别所缘的毘钵舍那,这六种事怎麽样观察呢?这是一个问,这底下回答。
「谓依不净增上正法」:这是说,佛依据众生的身体的不清净,为我们宣说不净观的正法。佛说的正法是「增上」,就是有强大的力量的,所以叫增上;增上,就是力量强大叫做增上。佛说的正法有强大的力量。这个「依」:佛依不净而说出正法;而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是依据佛说的正法,听闻受持;这个意思是不一样了。听闻佛说不净观的增上正法,我们听到了,听自己师长的讲解、或者直接听佛所说。听完了以後,能够受持不忘,天天地温习、天天地阅读。
我想我们如果愿意这样用功的话,就是把这个文天天地读,或者《大般若经》那段文、或者《俱舍论》的文、或者现在这是《瑜伽师地论》的文,天天地读它一遍、两遍、三遍都好,多读几遍,天天读;阅读和听闻应该包括在内了。天天地听闻、天天地温习,这就叫做受持;就是不失掉,不忘掉。你天天这样受持,它就会有力量,就能帮助你这个不净观容易成就,它有力量,所以也叫「增上力故」,有这种力量。这几句话的意思和《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前面那段文有相同意思,不要自作聪明!我们就是要恭敬佛,对佛说的正法,有恭敬心去学习;不要说是「我自己想出个办法来,我自己说出一段佛法来,我这样子去学习、去修行!」不要这样做!你自己的智慧不够,要知道这件事。「谓依不净增上正法」,就是佛说的,我们能够听闻受持;听闻受持了,就有增上的力量,要根据佛说的不净观的正法去学习,这几句话是这样意思。
「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这底下这是第二个意思了。我们初开始,当然我们是散散乱乱的,心是散乱的,没有定力;但是,你若修学这样的佛法的时候,心一定要有定,要有定力。这里说「等引地」,应该指四禅八定说的。「等」:就是内心里面不昏沉、也不散乱,这就是定。由这样的定力,引导你到这个境界,那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非想定,这都是等引地。就是由於你成就了定力,你在禅定里面,「如理作意,解了其义」:如佛所说的道理去思惟、观察,去明了佛说的正法的道理,叫做「解了其义」。这个意思,不是用散乱心去学习佛法的。当然,初开始没有定力,只好用散乱心,可是你要慢慢地学习定,使令心里面有定,在定里面去「如理作意,解了其义」,是这样的意思。这又是一个工作,学习定也不是容易。
我听一个外国人,好像是缅甸比丘、是泰国比丘说:「想要得初果比较容易,要得禅定难!」他说了这麽一句话。这是我间接听到的话,不是直接。我认为也有一点道理。得初果,就是你有未到地定,或者根据《成实论》上说的,成就了欲界定,在欲界定里面修四念住,也可以得初果。但是,你若想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很难!他这麽讲。现在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不能在散乱心里面来修这个观,一定要在禅定里面。禅定里面就是心力大、智慧也大一点,比散乱心来得强。
「知此不净,实为不净」:在等引地里面,你能「如理作意,解了其义」的时候,你能「知此不净,实为不净」,就知道这个臭皮囊是不净,真实是不净的,不是假的;才能这样。若我们没有定的人,有的时候信心强的时候:「喔!佛说不净,就是不净!」「是不净吗?我看这也不错嘛!」就颠倒迷惑。「知此不净,实为不净,深可厌逆」,这个不净的境界,深深的可厌恶,要排斥它,怎麽能够生爱着心呢?所以是「知此不净,实为不净,深可厌逆。」
「其性朽秽,恶臭生臭」:这个身体的体性是必朽之物,一定是要老病死的、要坏的,是个臭秽的东西,不是一个很坚固、清净的,不是那样美妙。所以观身不净,这个「净」字……,哎呀!真是这样子!「其性朽秽」。「恶臭生臭」:这个「恶臭」就是我们身体的这些粪便是恶臭。其他的部分,不像粪便那麽样臭,但是它能生出来这个臭,所以叫「生臭」。
「由如是等种种行相,於先所闻依诸不净所说正法,解了其义。如是名为於诸不净寻思其义」:寻思六事,第一个寻思其义,这一段文是解释这个事情。「由如是等种种行相」:这个行相,这些变动的相貌,一切有为法都叫做「行」;诸行无常,一切因缘生法都是在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些法的相貌,这些不净、朽秽的相貌,「於先所闻」:在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听佛所说的不净增上正法。於先所闻的什麽呢?「依诸不净所说正法」:佛不是凭空说的,是依诸不清净的色受想行识所说的不净的正法,「解了其义」:解了这个不净的道理,「如是名为於诸不净寻思其义」。这是第一段。
二、寻思彼事
【云何名为寻思彼事?谓彼如是解了义已,观不净物,建立二分,谓内及外。如是名为寻思彼事。】
「云何名为寻思彼事?」第二,六事差别,现在第二段,寻思彼事。怎麽叫做「寻思彼事」呢?「谓彼如是解了义已」:这个不净的义,解了了以後。「观不净物,建立二分」:观这个不净的东西,把它建立成两部分。「谓内及外」:就是分这麽两部分。「如是名为寻思彼事」。这个「事」是这样意思。
三、一 寻思彼相:寻思自相
【云何名为寻思自相?】
「云何名为寻思自相?」这是第三个,第三个是相。「自相」:就是它自己的相貌,在别的法上没有这个相貌,所以叫做「自相」。若是通於他法,也有这样的相貌,那叫做共相,就是共有的相貌;若是自相,就是不共有的,所以也叫做别相。「云何名为寻思自相?」谓且於内身中所有朽秽不净,发起胜解,了知身中有发毛等,广说乃至脑膜小便。复於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摄为二界,发起胜解:所谓地界及以水界,始於发毛乃至大便起地胜解,始於泪汗乃至小便起水胜解。如是名为依内不净寻思自相。
「谓且於内身中所有朽秽不净,发起胜解」:这个自相,现在说是内、外两部分,谓姑且是在内身中,自己的内身中,所有的朽秽、不清净,「发起胜解」:发动自己要努力地去学习这个胜解,认真地去观察、思惟,使令自己对自身不净的认识,要明确而有力量,是真实不虚的,实为不净。这句话是总说的,这底下就详细说。
「了知身中有发毛等,广说乃至脑膜小便。」「复於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摄为二界」:把它统摄分成两个部分、两个范围,「发起胜解」。「所谓地界及以水界」:分成这麽两部分。本来是四大,但是那两大不说,就说这两部分。「始於发毛乃至大便起地胜解」:起地水火风的「地」的胜解,它是属於地,属於坚固性的。「始於泪汗乃至小便起水胜解」:这是属於「水」的这一部分。「如是名为依内不净寻思自相」:依自己身内的不清净寻思自相,这个自相也是这样去思惟、观察。
【复於其外诸不净物,由青瘀等种种行相,发起胜解。谓先发起青瘀胜解,或亲自见、或从他闻、或由分别所有死屍。如是死屍,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亲或怨、或是中庸,或劣或中、或复是胜,或是少年、或是中年、或是老年;取彼相已。】
「复於其外诸不净物,由青瘀等种种行相,发起胜解。」分两部分,前面是内,这底下说外。先观察内不净,这底下观察外不净。「其外诸不净物」怎麽样观察法呢?「由青瘀等种种行相,发起胜解」:这就是观察一个死屍,人已经死了这个屍体,初开始的死屍是青瘀的相貌。这底下一样一样也说得很详细。种种的行相,有青瘀的、有脓烂的,各式各样的行相,但是现在主要是说青瘀,这是第一个相貌。「发起胜解」:你心里面要很分明地、很坚定地现出来这个青瘀的相貌。
「谓先发起青瘀胜解」:这个修行,就是你静坐的时候,当然你先要看见青瘀的相貌,先要勘查这个屍体,最好是先看屍体,发起青瘀的胜解。
「或亲自见」:或者是你亲自,不是听别人讲的,你亲自看见这个死屍青瘀的相貌了,看得很分明。「或从他闻」:或者从别人讲解,你听到的。「或由分别所有死屍」,前面两句话是见、是闻,是属於眼识、耳识;「或由分别」,就是第六意识了。由第六意识再进一步地去分别所见、所闻的青瘀的死屍的相貌,或由分别所有死屍青瘀的相貌。
「如是死屍」:这个屍体,「或」者是「男」,「或」者是「女」,「或」者是「非男女」。「或亲或怨、或是中庸」:或这个屍体这个人和我是有亲属关系,或者是我的怨家,或者也不亲、也不怨的中庸性的,中性的。「或劣或中、或复是胜」:或者这个屍体这个人,原来是个薄福德的人,叫做「劣」;或者是个大福德的人,就是「胜」;或者是非劣非胜,那麽就是中等的。「或劣或中、或复是胜」,不管是薄福德、是大福德,都是死屍了,都是青瘀,都是苦恼相。「或是少年」:这个屍体,或者是少年,「或」者「是中年」,「或」者「是老年」。
「取彼相已」:你要认真地把这个屍体的青瘀的相貌取到心里面,心里面很分明地,这就是念的力量。念就是记忆,记忆的力量,在心里面明了地显现出来。这是一个阶段。
【若此死屍死经一日,血流已尽,未至脓烂,於是发起青瘀胜解。】
「若此死屍死经一日」:若是这个死屍,就是死亡了的人,他经过一天,「血流已尽」:他这个血已经流尽了。假设若被人杀掉了,这个血流到外面来了;若是没有被杀,里面的血也是不动了,不动了也可以说是「尽」。「未至脓烂,於是发起青瘀胜解」:死经一日,还没能变成脓,还没有烂坏;到此为止,你就发起青瘀的胜解,在心里面要很分明地显现出来这个青瘀的相貌。这是第一个青瘀想。九种不净观,九想观,这是第一个青瘀。
【若此死屍死经二日,已至脓烂,未生虫蛆,於是发起脓烂胜解。】
「若此死屍死经二日,已至脓烂」:已经里边有脓烂了,但是「未生虫蛆」:还没生虫,「於是发起脓烂胜解」。这个胜解,你非要一次又一次地去观想,才能够达到胜解的程度。你只是看它一遍,看那相貌,心里想上来,就停下来了,那还不能够算是胜解。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胜解。
我到马来亚去,在马六甲这个地方,有一个叫金星法师。这个法师年纪是比我大,我和他完全不认识,但是初见面,他对我很好。他告诉我一件事,好像就说徐悲鸿这个人。他说他到了马六甲,到一个地方,一个亭子里面有郑和的像(郑和是明朝永乐皇帝派到南洋去、到什麽地方去的一个人),有一个照片挂在那里,真的假的我们不必说。徐悲鸿到那儿一看完,就走了,回到自己的住处,就用笔把他画出来,画这个像和那个相片一样的。哎呀!我就感觉这个人不得了,这个记忆力这麽强,他就是看了一遍就能画得和他一样。这个人如果修不净观,很容易就成功了!我们的记忆力不行,看了一遍以後再看,都不一定能记得住。所以这里是说,「发起青瘀胜解」,我们若是达到这个程度,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观想。譬如现在供着阿弥陀佛像,我们去看这个像,然後闭上眼睛想,你能想得很分明吗?能不能?说我们已经出家很多年了,对阿弥陀佛的像也常常看的,若静坐的时候观阿弥陀佛,观得怎麽样?这可以知道我们的记忆力怎麽样。观得不分明,有的时候观不上来;譬如说到夜间的时候灯都不开的时候,你心里观佛像,能不能观上来?这个胜解就不是!随时能现前、随时能观上来,不受外面的影响。但是,我们不断地努力修习,也能成就,也是能成就的。佛是大智慧人,或者说佛是心理医学家也是可以,他就想出来各式各样的方法,当然这是他无量劫来的经验,知道凡夫的烦恼的力量的强大,但是他会想出个办法来对治、能改变自己,用这样方法能改变自己,当然这要自己努力才可以。
我们愿意学习佛法,对於佛法生欢喜心,但是最遗憾的就是有障道因缘,就是欲。怎麽样来对治欲?就是要有这九想观的胜解。有青瘀的胜解,第一步就是观想青瘀。观想青瘀,你不要忘了,先要把心静下来,寂静住。有的时候,自己也可能会有这种经验,譬如做功课这件事,我要读经,譬如说我把《法华经》背下来了(假设的话),但这个时候我应该背,可是心里面就不想背,有这种事情,怎麽办呢?你不想背就不要背,你先静坐,静坐一小时,心静一会儿;静坐完了,想背就能背,那个懈怠性没有了。这表示,心若静下来,这个堪能性就强,有堪能性。所以,修不净观,也一定有的时候可以修、有的时候不想修,也会这样子。你一定先心静下来,不要立刻修,先静它半小时也好,静它一个钟头也好,然後就能修。你要用奢摩他来调和自己,加强自己的堪能性。堪能就是能力,加强这个能力,就能修。今天也修、明天也修,常常地修,慢慢地、慢慢就成功了,你才能成就胜解的力量。没有这个胜解,不行的,你不能战胜自己的欲。
「若此死屍死经二日,已至脓烂,未生虫蛆,於是发起脓烂胜解。」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还有其他的经论上看,比丘常到墓园去,这个死屍的地方。古代的那些死屍有的时候埋葬得不好,在地面上容易看见,现在人这个墓园做得非常好,你看不见了。「於是发起脓烂」的「胜解」,你也要看见那个相貌,看见那个相貌,然後这样观想。
【若此死屍死经七日,已生虫蛆,身体已坏,於是发起烂坏胜解、膨胀胜解。】
「若此死屍死经七日,已生虫蛆」了,「身体已坏」了,「於是发起烂坏胜解」,这是第三个不净观。心里这样想,也是一次又一次地这样想才可以。「膨胀胜解」,於是发起烂坏胜解、膨胀的胜解,把这两个胜解连在一起。
【若此死屍为诸狐狼鵄枭鵰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噉,於是发起食噉胜解。即此死屍既被食已,皮肉血尽,唯筋缠骨,於是发起异赤胜解。若此死屍或被食噉,支节分离,散在处处,或有其肉,或无其肉,或余少肉,於是发起分散胜解。若此死屍骨节分散,手骨异处,足骨异处,膝骨异处,髀骨异处,髋骨异处,髆骨异处,臂骨异处,脊骨异处,颔轮异处,齿发异处,髑髅异处,见是事已,起骨胜解。】
「若此死屍为诸狐狼鵄枭鵰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噉,於是发起食噉胜解」:这个死屍被这些鸟兽吃掉了,於是发起食噉胜解,也是这样观察。这是第五个胜解。
「即此死屍既被食已,皮肉血尽」:皮也没有了,肉也没有了,血也没有了。「唯筋缠骨」:唯独有筋缠着那个骨头,「於是发起异赤胜解」,这是第六个。「异赤胜解」,这个「异」应该说是变异;「赤」,就是只是剩下筋骨了,皮肉血没有了,就叫做赤。这个「赤」,我们说青黄赤白是颜色,但是这里这个赤不当那个颜色讲,就是光是骨头了;譬如说人不穿衣服叫赤身露体,光着身体没有衣服也叫做赤。现在这是说「皮肉血尽,唯筋缠骨」,所以叫做赤。而这个赤是逐渐地变异而成就的,所以叫做异赤胜解。
「若此死屍或被食噉,支节分离」:身体的各部分分离了,一节一节分开了。「散在处处,或有其肉,或无其肉」:或者某一个支节有肉,或者某一部分支节没有肉,「或」者是「余少肉」:还剩余一点,「於是发起分散胜解」。这是第七个胜解。
「若此死屍骨节分散」了,「手骨异处」:手指的骨在另一个地方;足骨又在另一个地方;「膝骨异处」;「髀骨异处」:髀骨就是大腿骨,另在一个地方;「髋骨异处」:髋骨就是大腿骨的上边那一头,叫做髋骨;「髆骨异处」:髆骨就是肩骨、肩胛,肩膀这个骨;「臂骨异处」:这个臂,肩骨的下边这个臂骨;「脊骨」:後边的脊骨另在一处;「颔轮异处」:颔轮,颔骨就是下巴骨,牙齿下边那个骨,它也有一点圆相,所以叫做轮;「齿发异处,髑髅异处」:髑髅就是人的头骨,髑髅异处。「见是事已,起骨胜解」:你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以後,你心里面要发起骨的胜解,把每一节骨头的相貌都要在心里面分明地现出来,「起骨胜解」。
【若复思惟如是骸骨,共相连接,而不分散,唯取麤相,不委细取支节屈曲,如是尔时起锁胜解。若委细取支节屈曲,尔时发起骨锁胜解。又有二锁:一、形骸锁,二、支节锁。形骸锁者:谓从血锁(镬)脊骨,乃至髑髅所住。支节锁者:谓臂髆等骨连锁,及髀髆等骨连锁。此中形骸锁,说名为锁;若支节锁,说名骨锁。】
「若复思惟如是骸骨,共相连接,而不分散」:每一节的骨头都是连接在一起,没有散在处处,没有分散。「唯取麤相,不委细取支节屈曲」:你只是心里面观想。「麤」:大概的相貌,「不委细」:不详细地观想支节屈曲的相貌。「如是尔时起锁胜解」:你这样去观察的时候,发起来的胜解叫做锁胜解,就是连接在一起叫做锁。「若委细取支节屈曲,尔时发起骨锁胜解」,这个骨胜解、骨锁胜解还是不一样的。
「又有二锁」:又有两种的锁。「一、形骸锁,二、支节锁」,有这麽两种锁。「形骸锁者」:怎麽叫做「形骸锁」呢?「谓从血锁脊骨,乃至髑髅所住」:这个形骸锁的观想的胜解,「谓从血锁」。血锁,「锁」这个字,我影印的这个本子,是从木版本的《瑜伽师地论》影印的。看《大正藏》和《龙藏》也都是「锁」,「谓从血锁脊骨」。但是从《瑜伽师地论遁伦记》,藏经里面《瑜伽师地论》有部注解叫做《遁伦记》,那上面说这个「锁」字不叫锁,是个「镬」,就是锅,我们烧饭、烧菜的锅,那个镬字。「谓从血镬脊骨,乃至髑髅所住」。如果用这个「镬」字,似乎是容易讲一点。「谓从血镬」:血镬究竟是什麽呢?就是人的肚子,这个腹部,腹部里边有很多的热血,盛了很多的血,所以叫做血镬。从血镬、脊骨,乃至髑髅,就是头颅骨,你的心里面安住在这个境界上,叫做形骸锁的胜解。这样子有头骨、有脊骨、还有肚子。
「支节锁」是什麽意思?「支节锁」的胜解是什麽意思呢?「谓臂髆等骨连锁」:这个臂骨和肩膀的骨头,这些骨头连锁起来。「及髀髆等骨连锁」:及或者是大腿骨和肩膀骨等连锁。这叫做支节锁,没有说髑髅,这个支节锁里面没有髑髅。
「此中形骸锁,说名为锁」:形骸锁叫做锁。「若支节锁,说名」叫「骨锁」。有这个不同,这就是由各式各样的情形,建立各式各样的名字,就是这样意思。
【复有二种取骨锁相:一、取假名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相,二、取真实骨锁相。若思惟假名骨锁相时,尔时唯名起锁胜解,不名骨锁;若思惟真实骨锁相时,尔时名起骨锁胜解。】
「复有二种取骨锁相」,是那两种呢?「一、取假名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相」:因为你找不到骨头,那麽就请了画家用彩色把它画出来,画出来一个骨锁相。或者是用木头、或者是用石、或者是用泥,做一个骨锁相,这样子一种情形。这些骨锁相是假名为骨锁相,因为那不是骨头。「二、取真实骨锁相」:真是个人死了,一节一节骨头相连接的骨锁相。
「若思惟假名骨锁相时,尔时唯名起锁胜解」:你思惟的是根据假名骨锁相来思惟的,那个时候只叫做起锁胜解,是叫做锁;「不名骨锁」,因为那不是骨头。「若思惟真实骨锁相时,尔时名起骨锁胜解」:这个名字有它的分际的,也不是随便立名的。
【又即此外造色色相,三种变坏:一、自然变坏,二、他所变坏,三、俱品变坏。始从青瘀乃至膨胀,是自然变坏;始从食噉乃至分散,是他所变坏;若骨若锁及以骨锁,是俱品变坏。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外不净相,是名寻思外诸所有不净自相。】
「又即此外造色色相,三种变坏:一、自然变坏,二、他所变坏,三、俱品变坏」:有内、有外,前面这一段文有九想,其实加起来有十个想;这是从外边我们看见屍体,这些屍体当然都是四大所造,名之为造色;这些色相有三种情形的变坏:第一种是自然的变坏;第二是他所变坏;第三是俱品变坏,又是自然、又是他所变坏的。这底下解释。
「始从青瘀乃至膨胀」,这一部分是自然的变坏。「始从食噉乃至分散,是他所变坏」:这是这些禽兽去吃他,所以弄坏了屍体,这是他所变坏。「若骨若锁及以骨锁,是俱品变坏」:这个骨、锁、骨锁等,天长日久了,它自然就会坏,就是有个自然变坏的情形。或者是被火烧了、或者是被水烂了,所以也有他所变坏的意思,所以叫做俱品变坏,「若骨若锁及以骨锁,是俱品变坏」,有自、有他,自他俱品变坏。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外不净相,是名寻思外诸所有不净自相」:这一大段文是寻思自相。这是结束这一段文,说出来这段文的大意。你若能够这样子「如实」:同於真实的、能够了知外这些不净物、不净相,是名寻思外诸所有的不净自相,这些死屍的不净自相。
三、二 寻思彼相:寻思不净共相
【云何寻思不净共相?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净色相,是名寻思不净共相。】
「云何寻思不净共相?」前面是说自相,这底下说共相。「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我们自己的身体叫「内身」。内身的外净色相怎麽讲呢?就是这个皮,我们身体表面上这一层皮,这一层皮看上去好像是清净的。在《瑜伽师地论》其他的地方,叫做相似的清净,我们身体这一层皮是相似的清净,叫做「外净色相」。这个时候因为我们这个生命还在生活,没有死,所以还没有变坏。我们这个身体不像死屍那麽坏,所以就是「外净色相,未有变坏」。
「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若在外,外边的死亡的身体,它那个不净色相,由青瘀乃至骨锁,那个形相就是已经变坏了的形相,已经现出来了不净色相。这样子是不一样的,死亡的不净相和没有死亡的时候,彼此间是有点不同的。
「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既然不同,怎麽能算是共相?云何寻思不净的共相?这地方说出来。「由在内身」:我们的身体,内身,「不净色相」,它也是有不净色相的,终究有一天也要死的,所以也是和那个死屍一样,是「平等法性」:外面那个死屍的法性是不净,我还没有死、我不是死屍,但是彼此间有「平等法性」、彼此间有「相似」的「法性」,也一定会不净的,所以叫做「发起胜解」,你在这一方面要认识,认识自己身体也是不净,和那个死屍一样。
「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就是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在这句话里面解释出来。你一定要自己了知,我这个表皮上的清净色相,亦有彼死屍的那个相同的法性,也是有的。
「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前面是自己的身体和死屍有平等的法性、相似法性,现在是说一切众生。「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也是有同彼死屍的那种法性、那种不净的相貌。
「譬如在外不净色相」:一切众生现在还在生存的时候的净色相、我自己的身体的净色相,也决定和外面死屍的不净色相是一样的,譬如在外不净色相。「云何寻思不净共相」?应该这样想。我想那个死屍怎麽怎麽不净,但是我自己现在没有嘛;我想一切众生还在那儿行住坐卧,还在活活泼泼的,也很好嘛,你不能这麽想。你一定想:和死屍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不净的。「是名寻思不净共相」:不净共相要这样想,这样子你才能对治自己的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