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六讲 

  The sixth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7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
 [内容关键词:《俱舍论》不净观--骨锁观  系心一处 假想思维 胜解力 定力 ]
  
  【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应且辩修骨锁观。】
  这几句话,这是世亲菩萨他说,其他的不净观没有解释的原因,只说明修骨锁观的原因。此骨锁观「唯胜解作意摄故,少分缘故,不断烦恼,唯能制伏令不现行」:这骨锁观也是真实的观察,但是经过长时期的修习,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它能够降伏、能制伏烦恼令不现行。但是它只是一部分的境界,不通於一切法,是「少分缘」,不能断烦恼。
  
  【开章】
  【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熟修,三、超作意。】
  「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这以下正式说明骨锁观的相貌。这个骨锁观有三个阶级。「一、初习业」:初开始学习这种清净的功德业,清净业,这是一个阶级。「二、已熟修」:就是修习得很纯熟了,很有力量了。「三、超作意」:超越了作意的境界,就是不需要作意,任运地能现前;不需要努力地去思惟、观察,自然地这个骨锁观就现前了,所以叫做超作意。这是列出来这三个次第。这以下就是解释这三个次第。
  
  【释初章】
  【谓观行者欲修如是不净观时,应先系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额或余;随所乐处,心得住已,依胜解力,於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乃至具观全身骨锁。】
  
  「谓观行者欲修如是不净观时,应先系心於自身分」:第一个初习业,在这个期间,修不净观的这个人,修白骨观、修骨锁观的这个修行人,「欲修如是不净观时」:他打定主意了,「我要这样修不净观」的时候,「应先系心於自身分」:应该一开始的时候,「系心於自身分」。「系」,就是用绳子把它绑起来叫做系;现在这里表示要控制自己的心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地方,安住在那里不动,叫做「系心於自身分」。控制,其实就是念;你数数地忆念一个地方,就是把心系在那里了。所以,念也就等於是一个绳子。你念什麽境界,心就住在什麽境界;你念得有力量,就是把它控制住了。应先系心「於自身分」,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分。那一个部位呢?
  
  「或於足指或额或余」:或者是先系心在足指上面,先系心於足的大趾,先住在那里观想,这是从身体的最下边的部位。「或额」头:或者你的头部,前面这额头这里。初开始是在足指比较好;额头这里也是可以,可以是可以,最好是在什麽时候?要昏沉的时候,你感觉到精神有一点昏沉,这个时候你系心在额头,或者是头顶,或者是发际,或者鼻端;或者系心在额头,或者是头顶,就能破除去昏沉,能有这种作用。「或余」:或者其他的部位也都可以,或者系心在脐,肚子这个脐的部位。
  
  「随所乐处,心得住已」:随你自己所欢喜的境界,你系心在那里,安住了以後。住在那里,就是把那个部位的相貌,分明地显现在心里面,就是这样意思。
  
  「依胜解力,於自身分,假想思惟」:「依胜解力」,就是依靠你内心有力量的认识,强有力的认识叫做胜解力。「於自身分,假想思惟」:在你自己身体的那一部分,你假想思惟;事实上没有那回事,但是你就这样方便地思惟,就叫「假想思惟」。骨头是真实是有骨头;现在不是说骨,是什麽呢?
  
  「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你假想思惟,假设思惟这个足指的话,就思惟那个皮、那个肉烂坏、堕落了,皮肉烂坏了就落下来,就剩骨头了。初开始这样子思惟的时候,虽然心里面思惟那个骨头,但是有可能感觉那个骨头还不是白净的,或者是有血、或者还有多少肉。你继续地这样子去思惟,逐渐地使令那个骨头成白净的相貌,就是这样想,这就叫做「假想思惟」。
  
  从修止观的方法上看,应该不要一直相续不断地思惟,不要这样子。你思惟它或者是一刻钟,最多三十分钟,就停下来,心就住在那里,不思惟,明静而住,住在那里不动。你不动三十分钟,或者是一刻钟,或者多少时间,然後再思惟。就是一方面使令你的心力休息一会儿,一方面使令你那个心在那里明静而住,增长定力,使令你这个寂静的力量增长;寂静的力量增长了,你的思惟的力量也就增长、也会强大的,应该这样交替地去学习。思惟一会儿,然後就安住在那里不思惟。但是,思惟也好,不思惟、明静而住也好,一定这个所缘境要明了地显现出来,明明了了地显现在心里面,一定要这样子。
  
  「乃至具观全身骨锁」:假设从大足指开始,大足指这个白骨明了现前了,这五个足指次第地都要它现出来白骨。然後再向上,足骨,一节一节的骨头向上。「乃至具观全身」的「骨锁」,踝骨、胫骨、膝骨、大腿骨、髋骨、脊骨、肋骨,乃至肩骨、背骨、手指骨,乃至髑髅骨,一节一节、一条一条的骨头,具足地观察、显现在心里面了,「乃至具观全身」的「骨锁」,达到这个程度了。达到这个程度以後又怎麽样呢?见一具已,复观第二,如是渐次,广至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於其中间骨锁充满,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於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唯观一具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初习业位。
  
  「见一具已,复观第二」:在你的灵明的心里面,看见了一具白骨以後,再观察第二个骨人。再观察第二个,也是,你要慢慢地,由足指的骨,一节一节一节乃至观到髑髅骨,使令它明了地现前。
  
  「如是渐次,广至一房」:这样子作次第的观察,「广至一房」,这一个房间里面全都是骨人,一个骨人、一个骨人这样观察。一房以後,「一寺」:一个寺院里面也都是,观察它都是骨人在那里。当然这样子观察,观察这骨人是立在那里。《观佛三昧海经》上是说观佛,观佛也是,观察三十二相的佛,也是一位佛、一位佛,很多很多的佛,乃至到观佛的行住坐卧,乃至到说法的那种境界。现在这是观骨人修不净观,不是观佛像。「一园」:一个公园里面、一个花园里面都是骨人。乃至一个「村」落、乃至一个「国」土里面,「乃至遍地以海为边」,普遍大地,到海的边上,全都是骨人,一个一个都是骨人。
  
  「於其中间骨锁充满」:在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在这里边,这个骨锁都充满了。你常常修不净观,假设有事情到城市里面,看见所有的人都是骨人,有大的、有小的,各式各样的骨人在那里活动。这个心情是不一样了,完全和以前是不一样了,和没有修的时候心情完全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常常这样修,心的力量也特别强,也和一般的情形不同。
  
  「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我们修白骨观,观这个骨锁,就观察一个就好了嘛,为什麽观察这麽多呢?「为令胜解得增长故」,就是为了使令自己这个胜解的力量增长、力量强大。「为令胜解得增长故」,就是使令你观想的力量强大。这里有什麽事情呢?这里面是有事情的。因为前面说,这种胜解的观察是不能断烦恼,它只是能制伏烦恼。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无始劫来这个欲心也是特别强大的,力量也是很大的;现在你修骨锁这种观,你想要制伏住这个欲心,力量也要更大才可以!这样子才能把这欲心伏住不动,所以「为令胜解得增长故」。如果你胜解的力量不增长、不强大,欲心一动,你的胜解不现前,你观不上来,你观不上来的,你不能制伏这个欲心的。所以「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所以要观察这麽多的骨锁,观察这麽多的骨人。
  
  「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於所广事渐略而观」:观察「乃至遍地以海为边」,这是「为令胜解得增长故」。又「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於所广事渐略而观」,再观察这麽广大、这麽多的骨锁的事情,再逐渐地减略、减少,逐渐地减少去观察这个骨锁。从遍地都是骨锁,逐渐地减少一个骨锁、一个骨锁,逐渐地减少。
  
  「乃至唯观一具骨锁」:乃至到最後只观察一个骨锁,这样子观察。从一个骨锁增长到遍地以海为边那麽多骨锁,然後又从遍地的骨锁又减到最後一具骨锁。
  
  「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就是到此为止,逐渐地由少而多、由多而少,你成就了这样的不净观的时候,「名瑜伽师初习业位」:瑜伽师就是禅师,修止观相应的禅师,初习业的一个阶段,这件事情毕业了。
  
  【二章】
  【为令略观胜解力增,於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齐此转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已熟修位。】
  
  「为令略观胜解力增,於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前面这个初习业位到此为止,这以下解释第二,已熟修的这个阶级。这个阶级怎麽样修法呢?「为令略观胜解力增」:目的还是使令我们略观的胜解力加强。「於一具中」:就是一个骨人里面,「先除足骨」:这个足骨你不去观察它。「思惟余骨」:思惟踝骨、胫骨、膝骨,思惟这个骨。「系心而住」,把心系在那里安住不动,或止或观,或观或止,这样子去学习。
  「渐次乃至除头半骨」:这样逐渐地,由足骨略去了,然後逐渐地到了头骨。头骨的时候,当然先是观全部的头骨,後来「除头半骨」,思惟一半,其余的一半不思惟,思惟头部的半骨。「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这样子去思惟。
  
  「齐此转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已熟修位」:这个已熟修位是这样子,在一具骨上逐渐地减少、逐渐地减少,乃至观察半个头骨,一半的头骨。到这里为止,叫做已熟修,你修不净观已经很纯熟了,名瑜伽师已熟修位。
  
  【三章】
  【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超作意位。】
  
  「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这是解释第三个阶级,「超作意位」。
  
  这个时候,「为令略观胜解自在」:就是外面的力量不能动摇你,你的不净观的力量能够自在。这个「自在」:按字面说,独自地存在。欲心来了的时候,你的不净观能站得住,不被欲心侵犯,欲心就起不来了,叫做自在。若是欲心一来,不净观就没有了,这不净观就是不自在。现在「为令略观胜解自在」,还要继续地来学习不净观。怎麽办法呢?「除半头骨」:前边那个已熟修位,最後只观察半头骨,现在把这个半头骨也除掉,也不观察它,只是「系心」在「眉间」,二眉之间的这个骨,把心住在这里,剩那麽一小小、少许,在这里「专注一缘」:专一地、这个心注意在这一点。「一缘」:就是少许的所缘境,叫做一缘。前面那个「专」是指心,心专一地注意这一个少许的所缘境。「湛然而住」:「湛」就是明明了了的,像那个水很清澈,把这个心水很清净地安住在那儿不动。
  
  在文字上的次第,当然我们也很容易地就把它念过去了,但是你要这样修的时候,没有这麽快,不是说这麽一下子就过去了,这是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成功的。所以,我们出家人,那有那麽多的时间去做杂事呢?要常常地做这件事!但是表面上你不知道,他在那里经行干什麽,你不知道;坐在那里干什麽,别人不知道。就全凭你自己在用功夫。
  
  「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到这里为止,是最少的了,这个不净观成就了,「名瑜伽师超作意位」。到这个时候,这三个阶级你都毕业了。初习业、已熟修、超作意,你都成功了。成功了的时候,你这不净观的力量自在,你随时这个正念一提起来,不净观就出现了。
  
  经过这三个次第的修习,这里面有两件事,主要是有两件事:一个是这个骨锁很分明、很自在地在心里面现前,这是一个相貌;第二个相貌,是「专注一缘、湛然而住」,就是白骨不现。「湛然而住」是无分别住,无分别住就是定力。当然这个定力是有深、也有浅,最浅的是欲界定,再深一点是未到地定,再深一点就是四禅。心的定力愈强,力量是愈大,你心里面力量大了,一下子这个白骨观就会现前。不管是怎麽样美妙的所缘境接触到的时候,因为你这个胜解力自在,也能观察这个人是个白骨,也能观察的,那就是力量自在的关系,也就是定力强的关系。若是定力不够,也就是胜解力不够,有的时候观不上来,观察不上来的。「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超作意位。」有不净观,由所缘小,非自在小,应作四句,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缘自身至海有差别故。
  
  「有不净观,由所缘小,非自在小,应作四句。」以下这一行多文,是总说前面这三个阶级。「有不净观,由所缘小」:有的人修习不净观,由於他的所缘境是小;所缘境小,就是观察自己这一具的白骨,这个所缘境就是小。「非自在小」:但是有可能他的自在力并不小。譬如说是「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这个所缘境很小了,但是已经到了超作意位,他那个自在力是很强大的,所以「非自在小」;这个所缘境虽然小,但是自在力是很大的。这样的情形,「应作四句」:把它统起来说,应该有四句话,就可以包括所有的意思都在内了。
  
  「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缘自身至海有差别故」,所以就有四句的不同了。这个作意去观察、警觉自己的心努力地去修这个骨锁观;观,有四种不同:有「已熟未熟」、有「未熟已熟」的不同。怎麽就会成了四句呢?「及由所缘自身至海有差别故」。前面有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也就是又,又由於所缘的境界,有自身的所缘境,有到以海为边的所缘境,这样就变成四句了。「缘自身」有已熟、未熟,这是两句;「至海」边也有未熟、已熟的两句,那麽就变成四句了。初开始缘自身,可能没有熟,勉勉强强这样观察,久了就纯熟了,这是两句;缘至大海这麽多的骨锁,初开始也是不熟,久了、不断地练习就纯熟了,这也是两句,所以加起来就是四句。所缘境有小、有大,观察的胜解力有熟和未熟的差别。这一段文是《俱舍论》上的,《俱舍论》这一段主要是说白骨观、说骨锁观。学习白骨观,或者自己会画,就是画一个大张图,白骨图,我昨天说过,常常看,然後你静坐的时候观察、思惟就容易一点,有帮助。这个四念住,引《俱舍论》这一段文是属於身念住,这里只是说一个骨锁观,白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