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四、五讲课后问答
Elder Miaojing[Four Mindfulnesses] question and answer after the fourth and fifth lecture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2
|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四、五讲课后问答
课后问答
问:请问院长,刚刚讲到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以前有讲到优波掬多尊者,他有一位弟子,他自己修不净观,以为已经证阿罗汉果,优波掬多尊者让他去见那个女人,那个女人一笑,见到牙齿,欲心也动,不净观也现前,证阿罗汉果。他证阿罗汉果的智慧,应该不只是修不净观吧?
答:是的,那段文说得含蓄了一点。修不净观,当然不能断烦恼。但是,修了不净观、到白骨观,再修无我观的时候,就断烦恼了,次第应该是这样子。我们修不净观,按九想观的次第这样修,最後修到白骨观,你心里面一转变,在这样的生命体上看,都不是我,这样的生命体里面没有我可得,很容易就相应了!
在我们修不净观没成功的时候,或者没修不净观的时候,我们从经论上的无我观的文句上去思惟,也能相似的通达无我义,但是不断烦恼。因为什麽呢?因为我们的欲心作障碍,有欲心在作障碍。若是先修不净观、修白骨观,把欲破掉了,没有欲的障碍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我可得,就是相应了,就能断烦恼!所以,不净观修成了以後,很容易得圣道!它是不断烦恼,但是能顺於圣道,很容易没有障碍。我们的欲心强,随时会动,我们自己不大感觉什麽,但是你用功的时候,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不容易进步,想进一步不容易,所以应该修不净观。虽然不断烦恼,但是把断烦恼的障碍取消了、破除去了,这时候修无我观、修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就容易成就。那段文那个故事,就是说得含蓄,没有说那麽完全。所以修白骨观,应该是比较容易修,修白骨观我认为容易修。会画的人,自己可以画一个白骨图。可以多画几张,给别的同梵行者,挂在你的寮房里头,你天天看、天天看,在我们出家人来说,这件事重要,应该做。不要去画一个马、画老虎,不要画那个;画一个髑髅图,一节一节的骨头,稍微大一点,不要小小的,大一点。很明显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画得明显一点,常常地看。常常看,你静坐的时候,白骨容易现前。
有的人生来欲心就轻,这样的人也是有,他虽然没有修不净观,他的欲心不怎麽动;但是有的人不是,是有欲心。有欲心,而自己又有惭愧心,对於佛法有信心,用信心、用惭愧心去调伏它,调伏不够力;不够力,自己就苦恼。若是用不净观,就是有力量,力量够。这个时候,你常常静坐,常常调伏,不要说成功,就接近成功的时候,心里面就太平;心里面平静了就自在得多,所以应该修不净观。我们一到佛法里来,就学什麽首楞严大定,当然也都是妙法,都是好;不切实际!我看。当前的问题怎麽不解决呢?这个问题,是时时有问题的,要解决嘛!
问:是一种对治?
答:是的。我看,有个南传的《四念住经》,其实现在元亨寺翻的《阿含经》已经翻译出来,但是我没去查。继照法师(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他有那个本,给我看。我看了,那里面主要就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瑜伽师地论》也是有。若是我们没有功夫的人,直接地叫这个心不动,可能是困难。但是,你先把自己处於第三者的地位,等於是自己反过来看自己,自己看自己的贪心在活动,你自己看你的贪心的活动,你自己看你的瞋心的活动。这个方法似乎是比你叫你的一念心不动来得容易一点,有可能是容易一点。
问:院长,南传的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的说法,照我很浅见的了解,比方说观受的话,一个受的感觉出来的时候,其实有心法已经进去了。我们站在第三者来看,那个受它刹那就过去、刹那就过去,由这个去看无常、无我;身体会有紧、会有热,也是刹那刹那就过去了。所以这样子,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里面通通都有心法,这样子刹那刹那地过去,能够体会到无常、能够很快地了解无我。有人说这个方法比较锐利,师父您觉得怎麽样?
答:我也同意。这就是,不是主动地去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但是你应该有无常、无我的智慧,这样子去处於第三者的地位,观察你的身、受、心、法,观这个身的种种现象,观察受、心、法各式各样的现象,你注意地去看,很容易就会理解到这个不净、是苦、是无常、无我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到那里。但是,我在思惟这个次第,我看佛说的这个法门,就是两个态度:第一个,你先不主动地去修不净观、无我观、无常观、苦观,不主动地修,你先处於第三者的地位去看;看了,你再修无常观、无我观、不净观,一下子就成功了!我看佛是这样意思。就是两个态度:第一个态度,你处於第三者的地位去看;第二个态度,这时候你主动地去对治,用四念住对治,就成功了。
说是一开始修奢摩他来对治这些颠倒妄想,这也是一个态度,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有困难。那麽佛告诉你,你的心动的时候,你只是看它在动,你不要去采取行动,你只是看。但是你这一看,也减轻了那个活动,因为你不是自己主动去动贪心,就把那个贪的力量减轻了,把瞋的力量也减轻了。我看,佛有这样的意思。我们自己可以试验,可以实习一下,用这个方法实习一下,静坐的时候用这个方法。
问:就着刚刚所说的这个方法,因为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观察心念的活动,它可不可能产生还有一个真常不变的心的现象?
答:也有可能。有些见解,是由自己虚妄分别来的;但是有一些见解,也由你自己实习的经验上来的。所以,法义的观察,如果没有修多罗的印证,人也容易走偏的。所以,刚才这段文说,「如旋火轮」,心念的速转如旋火轮,表示心不是常住的。如果没有佛这样解释,我们由自己的静坐,很容易地就认为心是常。而佛说观心无常,如果这句话不是佛说,我看,很困难,观心无常很困难的,很不容易。
问:刚才您讲到,很难「观心无常」,《楞严经》所说的心,和我们现在说的「心念住」这个心,是不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样?像我们常常说「灵明觉知的心」,观久了以後,譬如说,能见的这个「见性」,这个东西,如果你一直去观察的话,这个东西,能看的一个性、能听的一个觉性,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楞严经》所讲的那个心?
答:当然,我们欢喜《楞严经》的话,我们会找出一个理由来,和佛说「观心无常」不同,可以这样解释;如果这样的话,观心无常观不来,观不来的。一定认为,心的体性是常、心的作用是无常,要把它分开;这样子,究竟心还是常,这观心无常观不来。所以,《大毘婆沙论》说到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认为心是常,这个觉悟的心、这个觉性的心是常住的。佛在世的时候有这样的比丘,当然这是邪知邪见的。在我们中国佛教,唐、宋、元、明、清,乃至到一九四九年,我们中国佛教一直都是这样的思想。最近这二、三十年以後,因为印顺老法师提倡中观、提倡《阿含经》,有多少人欢喜这个法门,无形中对《楞严经》的思想有点冲击。但是,现在大多数的佛教徒,我看,还是《楞严经》和《起信论》的思想。现在中国佛教徒,一少部分人是学习中观、学习《阿含》、学习唯识,还是只是一少部分;一大部分还是《楞严经》、《起信论》的思想。但是,《楞严经》、《起信论》的思想这些人多数是老派;学习《阿含经》、学习《般若经》、学习唯识,多数是年轻人这一派。
现在,我们中国佛教,不管是台湾或中国大陆,都有学生到锡兰去学南传佛教,都有这样的情形。这样情形的话,我看,中国大陆去的学生多过台湾,在锡兰学习佛法的人多。这些人如果能够认真地学习,时间长一点,最好是长一点,时间短还不行,时间长一点,将来回到中国,中国佛教就会……大家在思想上会有一个时期的争论,会引起争论。到这个时候,印顺老法师的着作,会显得重要了。但是这实在不是问题,因为在古代的经论上也有解释这些问题;我看,也还是不能够定於一尊,还是不能,也还是随各人的欢喜。欢喜真常还是真常,欢喜唯识就是唯识,欢喜中观就是中观,欢喜《阿含》还是《阿含》,还是这样子,思想还是不能统一。不过,久了以後,大家就默然,不再争论了,我看是这样子。可是,另外我个人有个看法,那个问题可以不要管,我们现在就是注意实际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出家人要清净,身口意要清净。若在这个立场看,修四念处是对的,还是观心无常,修四念处,解决实际的问题!
问:院长,礼拜二我们看录影带,师父提到《瑜伽师地论》里,说有一个修行人,一坐七天,我不晓得我有没有记错,不见一个念。师父就没有再继续解释下去,我那个时候起分别心,这个念应该不是妄想,是不是?假设它只是八识田里的法尘的话,对於那一念没有再加上去贪瞋痴或任何东西的话,它只是一个飘落的法尘,那这样的话,那个应该不是妄想,是不是这样子?
答:我想起来,我不是说《瑜伽师地论》。我是说,观心无常,怎麽知道心是无常?我是解释这个问题。从各式各样,从修行人心理上的境界,从不修行人、社会上一般的人的心理境界,从这些现象去看这一念心,说无常也有道理,我是这个意思。
譬如一个修行人修四念处观,或者是浅一点的修行,或者是深的一点的修行,他已经有点程度了,当然还不是圣人,他这一念心明静而住,忽然间跳出个妄想来,当然这个妄想也可能是特别的好心、清净的,也可能有染污,也是有的。这是个现象,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应该怎麽解释呢?你怎麽解释?这一念心,假设它出来一念心,忽然间想起来母亲,这句话,我们通常说,想起来母亲也没有什麽不对吧!但是这也是爱,实在这就是爱,还是着,爱就是着。你前一念心是明静而住,没有显着的染污心,当然执着心还是有,可是不明显;忽然间跳出一个爱来,你怎麽解释?这一念爱心一起来,前面的明静而住就没有了,就过去了。你怎麽样解释这一念爱心呢?只有用唯识的理论,就是你的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个种子;或者是你母亲在什麽什麽地方,忽然间她心动了,她心一动,和你这阿赖耶识就接触了,所以你就跳出来一个。你自己也对母亲有爱,所以一下子就跳出个爱来。跳出爱来,而以前那明静的心过去了,这表示无常,就看出心是无常。如果用阿赖耶识的这种理论来解释,那不能说是常住真心,不能那麽说。但是《摄大乘论》上的理论,似乎也并不明显地否认常住真心,它不否认如来藏性。但是唯识上它也没有明显的像《起信论》说的那样子。《起性论》说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那就是常住真心了;真如是有觉知性的,真如的理性上有觉知性,那这样的理论(当然真如不是因缘生的),那不是常住真心了吗?《摄大乘论》也没有明显地这麽说,没有明显说这件事。可是,这件事,若在《成唯识论》就是明显地说,真如没有觉知!佛的大圆镜智还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你不能说真如有生灭吧!所以,从现象上看,从修行人内心的境界看,从社会上一般的农夫也好、知识份子也好,从这个心里面的变化、这些现象上看,用无常是容易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