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五讲
The fifth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2
|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五讲
[内容关键词:《大般若经》第六分〈念住品〉 观法无我 恶不善法 对治 心为根本 《俱舍论》白骨观]
【法念住】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法念住?谓此菩萨能如实知世间所有恶不善法,谓贪瞋痴及余烦恼。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谓修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烦恼对治差别。如实知已,即回起念,不行彼法,亦令他离。」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法念住?」前面说修心念住,这底下说修法念住。经论上说四念住的地方很多,《大般涅盘经》也有说,《阿含经》也好、《方等经》也好、乃至《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涅盘经》,一切的经论上都有说四念住,都是有。但是这一段这是《大般若经》的第六分,这里面的义似乎是多,修四念住的义是广一点,虽然这文不算多,但是里面的义是广一点。
佛又招呼最胜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法念住?」这个法念住要怎么样来学习呢?我头几天曾经解释过,「念住」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这句话要记住,「由念住心,由慧观察」。怎么样修习法的念住呢?「谓此菩萨能如实知世间所有恶不善法,谓贪瞋痴及余烦恼,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这就叫做法念住。
「谓此菩萨」:法念住的学习,就是说,发菩提心的这个菩萨,「能如实知」,能够真实地知道「世间所有恶不善法」;要认识世间上所有的这些恶不善法,你要认识它,认识这是恶不善法。我刚才说过,出家人(在家人当然也有修行的人),出家人时常要观察自己的心,自己心若是起了烦恼,立刻要知道「哎呀!我心里面起烦恼了!」立刻要认识这一点。如果忘掉了,心里面起了烦恼,自己还不知道,随着烦恼去活动,这是不对的。起了贪心的时候立刻知道「哎呀!我动了贪心。」赶快地想办法把这个贪心停下来。起了瞋心,我不高兴了,我不高兴那一个人,心里面就分别,「那个人坏,那个人怎么怎么样,他不对,他在搞我鬼。」一直地去分别别人不对,其实自己已经不对了,自己心有瞋心就是不对了,赶快把瞋心停下来,赶快要做这件事;不要我这个心一直地在想那个人不对。所以这地方说,要如实知世间上所有的恶不善法,要知道,知道这件事错了,我做错了;或者是动了染污心,表现在身体的行为上、表现在自己的语言上,这已经是很多的时间了。所以要认识所有的恶不善法;有的时候还不知道、不认识。这个「恶不善法」:恶就是不善,对自己也有伤害、对别人也有伤害,那就是有罪过的、可诃斥的,叫恶不善法。或者是「恶」指内心的烦恼说;「不善法」就是烦恼表现在身口上了,就是不善法。就是有了行动了,那就叫做不善法;在内心上动起了烦恼,叫做恶法。要认识,自己做错了、心里面想错了,要认识。
究竟什么是「恶不善法」呢?「谓贪瞋痴及余烦恼」,就是心里面有贪心、有瞋心、有愚痴心,及其余的一切烦恼,这就是恶不善法。我们若是把它分类,内心里起烦恼,然后发出来行动,做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一个烦恼、一个业,我们这么分类。但是严格地说,采取行动的时候,还是烦恼!你用贪瞋痴发动出来,在事情上看,还是烦恼在动,所以,这一切罪过的根本还就是烦恼。谓贪瞋痴和其它的一切烦恼:其它的烦恼,或者高慢心、或者疑惑心。其实,烦恼的根本还是我见!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毕竟空寂的、无我、无我所的,执着是真实的,这个我见是最重大的烦恼。烦恼,其实就是心!但是,偏重于心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心念住。但是,心不是孤独的,它与一切法为伴侣的,在心的伴侣这一方面来说,就是法念住。贪心,它不是孤独的,它一定有个所缘境,各式各样的境界,在那一方面来说,就是法念住。「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这个法念住究竟是应该怎么修呢?先要认识什么是恶不善法;第二,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要把它改变过来,「于诸烦恼应修对治」。
我又是说了,我们出家人,最初是发好心出家;出家以后,于烦恼不修对治,自己有烦恼,而不学习对治烦恼的法门,不做这件事。不做这件事,与你出家的本愿相应不相应呢?究竟是出家、是没出家呢?所以,「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要做这件事。其它的事情也不能不做,但是出家人主要做的事情,就是于诸烦恼应修对治!这件事是我们出家人的第一件大事,于诸烦恼应修对治。其它的事情是第二件事、其它的事情是第三件事,那些事情也不能不做,因为你若不吃饭还不行,你住的地方这个房子漏雨了,也是不能不去找工人修理,很多的事情也要做,但是,那些事是帮助你于诸烦恼修诸对治的,是助道,不是正道。
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政治的制度,有所谓民主的制度;我们出家人,譬如说一个寺院里面也采取民主的制度,就是一个住持是三年一任或者四年一任,任期满了要重选,你选什么样的人来做住持?有一年,有一个老法师,有一个地方也是方丈任期满了,他不做了;不做了,大家重选。重选,就有人说是要选这个、有人说选那个。这个老法师他说一句话,他是学律的,这个老法师,这个老法师已经不在了,他说:「选方丈,应该选一个通达真谛理的人,也应该通达一点世谛,要选择这个人做方丈。如果说这个人只是懂得一点世谛,而不通达真谛,不能选这个人做方丈。」哎呀!我一想,这学过律的人,他就是有一点佛法的气氛,他说出这句话来。这里面是说:「于诸烦恼应修对治」,寺院里面不推行这件事,不推行于诸烦恼修学对治法,不推行这件事,天天去做助道的事情,那还是有问题的,还是有点问题的。「谓修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烦恼对治差别」:贪欲心强,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瞋恚心特别重的人,应该修慈悲观;愚痴心重的人,应该修缘起观。「及余烦恼对治差别」,其它的烦恼,譬如我慢心很高,应该修界差别观;若是散乱心强,应该修数息观;乃至到应该修唯识观、或者是性空观、或者是一心三观、或者是法界观。就是应该修戒定慧,来对治自己的烦恼。「谓修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烦恼对治」的「差别」,各式各样的法门,应该做这件事。
「如实知已,即回起念,不行彼法,亦令他离」:「如实知已」,前面第一句「谓此菩萨能如实知世间所有恶不善法」,要如实知。这个「如实知」,你要学习佛法,才能知道。要学习佛法、学习经律论,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善法。有的人说:「我想要修行,我不到佛学院去学教,我不到佛学院学习经律论,我自己一天修行。」这话说得对不对?这话也可能是对,但是也可能差一点。你不学习经律论,有的时候你自己错了你都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你不知道的。「如实知已」,佛菩萨的大智慧,他说出来的这一切法门开示我们,我们学习,我们从闻所成慧上,才知道,「这是错的、这是错的、这是错的」。我们这个笨人学习一次还不行的,要重复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知道,「喔!原来是这样子!」「如实知已,即回起念」:「即回起念」就是在修四念处的时候,回转自己所生起的贪瞋痴的心,要常常地保持正念,要修四念住,四念住就是正念。
「不行彼法」:不去行彼贪瞋痴的这一切染污法,不行彼法;这个心不在贪瞋痴上活动。贪瞋痴这一切法,把它都停下来。「亦令他离」:同时也劝导其它的人,也远离这一切的染污法,也要这样子。这就叫做法念住。这样子也就是将就我们初发心用功的人,将就我们初发心用功的人这样说。你先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的。然后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注意这一念心,叫它「如实知已,即回起念」,就开始修四念住,开始行动,这样用功修行。「不行彼法,亦令他离」。
我们若读《金刚经》,或者是读《大般若经》前四百卷、或者第二分、第三分、第四分,从那里说那就有深一层的法念住了!深一层的法念住,就是观一切法空、不可得。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色不可得、声香味触法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乃至佛的无上菩提不可得。那就是深一层的法念住了。但是,我们初开始先不要好高骛远,还是说:这是恶法我不要做,这是善法我应该努力修行,先从这里开始。
【总说】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境起念?谓此菩萨若遇色声香味触境,便作是念:『云何于此不真实法而生贪爱?此乃异生愚痴所着,即是不善。如世尊说:『爱即生着,着即迷谬。』由此不知善法、恶法,以是因缘堕于恶趣。』菩萨如是自不漏失,不着境界,令他亦尔。】
「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境起念?」前面是个别地说什么是身念住,身、受、心、法,个别地说这四念住,这底下是总说。「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在身、受、心、法的境界上,能够保持正念,不要有这些染污心、贪瞋痴的活动呢?
「谓此菩萨若遇色声香味触境,便作是念」:菩萨若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遇到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的时候,「便作是念」:心里面应该这样子正忆念。
「若遇色声香味触境」,这句话应该分两部分说:就是你没有修四念住的时候,你做什么事情,或者你有事情到聚落里面去了,到城邑、到街市上去了,那么是若遇色声香味触境;一个是你在盘腿坐、修四念住的时候,忽然间心里面有色声香味触的这种境界出现,那就属于法尘,法尘的色声香味触境。应该是包括这两个意思。
心里面有这样境界出现的时候,「便作是念」,你应该主动地,「作」是你自己要主动地,要生起正念。怎么样生法呢?「云何于此不真实法而生贪爱」:我是一个修行人,我是出家人,云何于此不真实的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贪爱心呢?我怎么可以?不是真实可爱的东西嘛!不真实、虚伪的、是虚妄的,云何于此不真实法而生贪爱?这个「不真实」,浅白一点说,这些色声香味触都是无常变化的,一刹那间就变了,所以是不真实,从无常的观察,可以知道是不真实。不过在不净观上,又有个不同的观察法。像做梦似的,梦里面的境界出现了一些如意的境界的时候,当时不知道是梦,认为是可爱的;等到梦醒了,原来没有那么回事,是虚妄的、不真实,我为什么起爱呢、而生贪爱心呢?
「此乃异生愚痴所着」:这种不真实、虚妄的境界,这是一般的凡夫、糊涂人他们爱着这种境界、执着这种境界的。「即是不善」:这不是个好境界,我若执着就不是好的,就有罪过了。我是出家人,怎么可以这样子!「如世尊说:爱即生着,着即迷谬」:便作是念,我心里就是这样想:像佛说:「爱即生着」,你爱着那个境界,你一爱了的时候,心里面就是染着了、执着了。「爱即生着」这句话,着也是爱,「爱即生着」这个「着」就比爱又重了一点,所以叫爱即生着,这个爱欲心就是力量又强大了。「着即迷谬」:你一着的时候,你就迷惑颠倒了,错误得更厉害了。自己这样诃斥自己。
「由此不知善法、恶法」:等到迷谬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没有这种智慧了。所以,利令智昏,这个爱是令自己糊涂了。「以是因缘堕于恶趣」:爱即生着,着即迷谬,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就造了很多的罪,就会堕于恶趣,从人的境界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前面这是说,自己诃斥自己,不要生贪爱心,诃斥自己。这个《大般若经》观诸法实相、观一切法毕竟空是很深的,但是这里不那么说,就从事相上来诃斥自己,从善恶果报这一方面来诃斥自己,先要做这件事,这样子修。这样子,于身、受、心、法都不染着,也就容易得解脱了。
「菩萨如是自不漏失」:发菩提心的菩萨,应该这样子修四念住观,不要有烦恼漏的过失。「不着境界」:对一切境界不爱着,用善恶果报来调整自己,用毕竟空的观察使令心里面无住生心,这样子不着一切境界。「令他亦尔」:也劝导别人也这样做、也这样修行。这是《大般若经》第六分〈念住品〉里面说的四念住,这是四念住的一个大意。所以我引这一段文,我们一同学习。如果对这段文欢喜的话,你每天最少读它一遍、念它一遍,若能背下来是更好。不然的话,你每一天多读几遍,这个文熟了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就作如是观,要这样子学习。
这以下我就引《俱舍论》。《俱舍论》这一段文主要是说白骨观,就是身念住,身念住我们应该多学习。
【颂曰:
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
论曰:
正入修门,要者有二:一、不净观,二、持息念。】
「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息念;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这是《俱舍论》里面的颂。下边,「论曰」:这底下解释这个颂。
「正入修门,要者有二」:「正入」就是学习了佛法、认真地开始修行了,所以叫做正入。「正」应该说是认真的意思。就是初入佛法的时候,开始修行的一个法门。
「要者有二」:最重要的法门有两个。一是「不净观」,二是「持息念」,就这两个法门。「持息念」:这个「持」就是用息念的方法来摄持自己的心不要乱,使令它明静而住;「持」心于「息」,正「念」不乱,叫做持息念。旧的翻译叫做数息观,玄奘法师他翻持息念,这个义是多一点,就是把这个法门的要义都含摄在名字的这三个字里面了。这个「息」是一个所缘境;「念」,由念摄心安住于息,使令心不乱,所以叫做持息念。
【问】【谁于何门能正入修?】
「谁于何门能正入修」:那一个人在那一个法门上能够认真地开始修行呢?
【答】【如次应知:贪寻增者:谓贪猛盛数现在前,如是有情,名贪行者,彼观不净,能正入修;寻多乱心,名寻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
「如次应知」:如下面所说的次第,你应该知道。
「贪寻增者:谓贪猛盛,数现在前」:这个「贪寻增者」,贪寻增上者,这句话怎么讲呢?「谓贪猛盛」:谓他这个贪欲心特别的猛,力量很强大。「数现在前」: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显现在心的前面。譬如说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们叫这个心明静而住很难,不容易;但是贪心一下子就生起来,也就不一样;这瞋心一下子就出来,就是很容易。但是,我们若是想要成就定,要它出现,很难。由生起的缓慢、由生起的迅速,就看出来它的强弱,这力量的强大、不强大就看出来了。所以,「谓贪猛盛,数现在前,如是有情,名贪行者」:像这样的人就叫贪行者。这个「寻」在这里就是分别心。贪的分别心特别地强,增上就是猛盛的意思,增上就是强而有力的意思,就是猛盛的意思。「如是有情,名贪行者」,贪行者就是这样解释,有这样的意义的,叫做贪行者。因为凡夫自无始以来,欲就是一直在动,熏习得太久了,所以它就是猛盛。
「彼观不净,能正入修」:就是那个人,「彼」就指那个贪寻增上者,那个贪行者。他若观察这个「不净」,观身不净的时候,「能正入修」,他就能够正式地入于佛法里面修行了;他观不净,能正入修。就像有病,这个药是对症了,能治疗这个病,「能正入修」。
这个「贪寻增者」,这句话是两句话:「贪」是一回事,「寻」又是一回事,这是两句话,就是贪行者、寻行者,这样意思。「寻多乱心」,「寻」这个字表示什么意义呢?就是他的心很多的时候都是散乱的,忽然间想这里、忽然间想那里,很难集中精神在一处,很难的,「寻多乱心,名寻行者」。譬如说一个人专心地做一件事,做它几个钟头,他心里面也不乱,心里面很静,那么这个人他要修定就比较容易。一个人坐在一处,专心地做一件事,很快地就做不来了,要出去跑一跑,不然就不行,这个人就是散乱心太大。
「寻多乱心,名寻行者」:就是分别心太多、散乱的心太多,这叫寻行者。说分别心太多,这句话不是太准确,我们常说的话,说这个人的智慧很高,这智慧很高的人,明白点说,就是分别心多,他能这样想、也能那样想。我们看《三国志演义》,孔明的分别心就是很多,很多很多的;张良也是,分别心很多很多的。分别心很多,那是一个智慧的相貌。现在这里说「乱心」,是散乱;他心里面不能集中在一处考虑问题,不能,心就乱,叫「寻行者」。
「彼依息念,能正入修」:这个寻行者,他要依止息念的法门,能正入修。
【异说】
有余师言,此持息念,非多缘故,能止乱寻;不净多缘,显形差别,引多寻故,治彼无能。
「有余师言」,旁边那个小字是「异说」,不同的说法。有别的一位阿阇梨说:「此持息念,非多缘故,能止乱寻」,持息念这个法门,「非多缘故」,他内心不是去缘虑很多的境界,所以他能够停止散乱的分别心。因为只是缘这个出入息,只是一个境界。
「不净多缘,显形差别,引多寻故,治彼无能」:修不净观的人,不净观的所缘境是「多缘」,就是很多的境界是他所缘虑的。什么多缘呢?「显形差别」:「显」就是青黄赤白这些颜色叫做显,「形」就是长短方圆的形相。「显」有很多种差别,「形」也有很多的差别,显和形是有差别。「引多寻故」:这个不净观的所缘境能引起你很多的分别心。引起很多分别心,这样子,「治彼无能」:若是对治那个散乱心,是没有能力的,没有能力对治那个散乱心。所以,「有余师」这个人他的意见,不净观是不能对治散乱心的,他这样说。有余复言,此持息念,内门转故,能止乱寻;不净多于外门转故,犹如眼识,治彼无能。
「有余复言,此持息念,内门转故,能止乱寻」:这个「持息念」是「内门转故,能止乱寻」。「内」就是向里边,不是向外边;就是专心地缘这个息、缘出入息。出入息是在我们的身上面,叫做内门。在内门里面活动,「转」就是活动,故能止乱寻。「不净多于外门转故」:修不净观,多数是观察外面的境界。「犹如眼识」:就像眼识它是向外看,不向里面看,所以「治彼无能」:治彼散乱就没有功能了,没有那种能力。这是一种说法。也有人说,不净观也能对治散乱心,也能对治的。散乱这件事,多欲的人、欲心特别强的人,散乱心特别强,散乱心就重。欲心不那么强的人,散乱心也就力量不大,也就不会特别强。当然,众生是各式各样的,欲心很重,但是他也可能不散乱,也有这种情形,各式各样的不同的。但是,修不净观或者修数息观,初开始的时候,不净观是对治贪欲心,数息观(持息念)是对治散乱心,但是修行久了的时候,它能普遍地对治,并不是一样,和初开始有点不同。这是解释这两个法门所对治的境界不一样。
【别释】
此中先应辩不净观,如是观相云何?
这底下说,「此中先应辩不净观」:这里说到两个法门,现在先说不净观。「如是观相」是怎么样子的呢,「云何?」
【颂曰:
为通治四贪,且辩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
「颂曰:为通治四贪,且辩观骨锁;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这一共是两个颂,一共是八句。
论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
「论曰」:这底下解释这个颂。「修不净观,正为治贪」:学习不净观,主要的是对治内心的贪欲心,就是男女的这个欲心,为对治贪。
然贪差别略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
「然贪差别略有四种」:这底下先说明贪的差别相貌,究竟是什么贪呢?这地方说,略有四种贪心:一个是「显色贪」:青黄赤白这个显色的贪心;二是「形色」的贪心:长短方圆这个形色贪心;三是「妙触贪」;四是「供奉贪」。
【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缘被食等修不净观治第二贪;
缘虫蛆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治第四贪。】
「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这个不净观里面,缘青瘀的颜色;不净观里面,观察这个死尸,人死掉了,死掉了,这个身体的颜色是青瘀的颜色;你修这样的青瘀等观法的时候,修不净观,能对治第一种贪,就是显色贪。看见一个人这个颜色很滋润、很新鲜,生了贪心;你观察死尸的青瘀的相貌,一观察的时候,这个显色贪就没有了,这样对治。
「缘被食等修不净观治第二贪」:如果你在静坐的时候,「缘」在这里就是当观察讲。「被食等」:这个死尸被狗咬了,或者是被狼吃了多少了,这个死尸残缺了;修这样的不净观,就能对治第二个贪心,第二个贪心就是形色贪。看这个人的形色是高、是矮、是瘦、是胖,这样的形色贪就能对治了。
「缘虫蛆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虫蛆等」,这个死尸经过多久了以后,就生出来虫子,蛆也是虫子,就是小虫;修这样的不净观的时候,能对治第三种贪,就是妙触贪,没有这种贪心了,第三贪。
「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治第四贪」:观察死尸在那里不动,这样的不净观,你若不断地学习,就能对治第四个供奉贪;供奉是动的相貌。
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应且辩修骨锁观。此唯胜解作意摄故,少分缘故,不断烦恼,唯能制伏令不现行。
「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假设你能够观察这个骨锁,这个骨锁,就是死尸经过多久以后,只剩骨头了,其它的皮肉筋脉都没有了,但是那个骨头一节一节的骨头还很完整。这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得很详细,这里我们不要说那么多。你这样修不净观,就是修白骨观了,「通能对治如是四贪」,这四种贪完全都能对治。因为这个骨锁的相貌里面,也没有显色可贪、也没有形色可贪、也没有妙触可贪、也没有供奉可贪,没有这四种境界,所以「通能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的「境」,所以通能对治。「故应且辩修骨锁观」:所以这一段文就姑且说明修骨锁观的方法。青瘀、被食、虫蛆等,这里就不说了。不过这在《瑜伽师地论》说得详细。
「此唯胜解作意摄故,少分缘故,不断烦恼」:「此唯胜解作意」,这个「胜解」是个心所法,就是你对于这件事情的观察、认识,非常的明确而肯定,就叫做胜解。这个「胜」就是有力量的意思,「解」就是你对于这件事情的认识。有力量的认识,别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动摇你,那叫做胜解。这样的作意,当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才可以。譬如这个律师,他对于法律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学习,或者是事实上的经验,他对于法律有胜解作意。或者医生,他对于药、病,他有胜解作意。譬如画宅师,他对于这一范围内的知识,他也有胜解作意。现在是说,修骨锁观,你也要达到这个程度,所以叫胜解作意。「此唯胜解作意摄故」,属于这个胜解作意的。你若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这个不净观在你心里面有力量,一有了力量的时候,它就可以降伏这个贪心了,贪心起不来。就算是偶然地失念,贪心起来了,但是因为你这个不净观的胜解作意一提,贪心就没有了,它能这样子,就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少分缘故,不断烦恼」:「少分缘故」,这个不净观,这只是我们欲界这个死尸的境界,属于这一部分的观察。「不断烦恼」:它不能断这个贪;这个贪的烦恼,只能够…「唯能制伏」:它有力量使令贪烦恼叫它不动,制伏住它,「令不现行」:叫它不活动。你这个不净观一现前了的时候,贪欲心就隐藏起来了,不活动了,它有这个力量。它不能使令贪心究竟地息灭,不能断。但是,虽然不能断,佛还是告诉我们,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把贪欲心制伏了,然后再修无我观就断了;修无我观、修空观,这贪欲心就没有了,就能断。
这个意思是说,这个不净观的胜解作意它不能断惑,因为只是少分,「少分缘」。断惑的这种智慧的观察,它是普遍性的。这种智慧的观察,要普遍的,才能断烦恼。譬如修无我观:有为法也是无我、无为法也是无我,是普遍的。譬如修无常观: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也比不净观普遍,范围是广大了。所以这样的观察智慧才有力量断烦恼。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修一切法空、毕竟空观,才能够断烦恼。不净观只是少部分的缘,它不通于一切法,所以它没有力量断烦恼,「唯能制伏令不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