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妙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四讲 

  The fourth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1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
 [内容关键词:无住 观心无常 恶不善法 调心 根本]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心念住?谓此菩萨作是思惟:此心无常,愚谓常住,实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
  
  这以下是说修心念住的方法。我们通常认为修心念住是观心无常,但是这里,「实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也包括在心念住里边了。「此心」:我们现前的灵明的一念心,是有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不是常恒住,但是因为我们愚痴,就认为这一念心是常住的。不只于此,还有「实苦谓乐」:实在是苦恼境界,可是认为是快乐的。这本来是受念住,但是也包括在心念住里边;因为认为苦恼是快乐,当然是心,是愚痴的心错误地这样执着。「无我谓我」:这个法念住观法无我,也包括在心念住里;一切法都是无我的,但是又是认为有个我,有我可得。「不净谓净」:这是观身不净,也算在心念住里面;因为执着不清净、臭秽的东西,认为是清净,也是心。本来这个四念住,有别念住、有总念住。这里就是等于说是总念住了,每一个念住都通于其它三个念住,那便是总念住了。
  
  「此心不住,速疾转易」:这底下解释心无常,怎么叫做无常的相貌。我们这一念心,它并不是不变易的。「住」有常住的意思、有安住的意思。「不住」:也就是不安住、也不是常住。「速疾转易」:这一念心它的变化、转变,是非常迅速的。这里这个「易」也是变化的意思,和生住异灭的「异」,在这里是相通的。「此心不住,速疾转易」,从这字面上看,是偏重于我们这个心的散乱的境界,忽然间贪心来了,忽然间瞋心来了,忽然间又有好心肠,道心又来了,就是各式各样的变化。同时是不安住,同时也是生灭变化。
  
  「随眠根本,诸恶趣门」:这个变化里边,特别地提出来这个随眠。随眠就是烦恼。「烦恼」,我前天曾经讲过,各式各样的烦恼的种子称之为随眠,也包括现行。「随眠根本,诸恶趣门」,烦恼是诸恶趣的根本,诸恶趣是果,烦恼是因,因为果的本,所以叫做「随眠根本」。
  
  「诸恶趣门」:同时这个烦恼也是一切恶趣的门;就是来了烦恼的时候,这恶趣的门就开了,就是可以入到恶趣去了;若是恶趣的门关起来,你就不得入了,就不能到三恶道去了。所以烦恼是恶趣的门,烦恼是恶趣的根本。这里是说,修心念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内心的烦恼;烦恼有这样的过失,有这样的过失。
  
  「烦恼因缘,坏灭善趣」:因为内心里面有烦恼,就破坏了善趣的功德。「善趣」,就是由善心所,这些好心肠,慈悲喜舍、无贪、无瞋、无痴这些善心所,由善心所发出来种种的功德,就可以往生到善趣,就是善趣的门开了。但是因为我们的善心所薄弱,力量很薄,烦恼的恶心所特别强,所以把善心所镇伏住了,所以就是「烦恼因缘,坏灭善趣」,就把善趣的因缘破坏了。
  
  「是不可信贪瞋痴主」:「是不可信」,我们内心里面有了烦恼的时候,贪心来了的时候、瞋心来了的时候,各式各样的烦恼出现的时候,你不要相信这个贪心、不要相信这个瞋心,你不要相信它,要制伏住它,要制伏它。修心念住是要这样修,要制伏内心的烦恼。「贪瞋痴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修四念处的人,或者是不相信佛法的人,是以烦恼来作主的,做什么事情是以贪心来作主,贪心想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了,瞋心想要这样做事情就随顺这个瞋心去做事情,以烦恼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叫「贪瞋痴主」。现在我们相信了佛法,我们修四念住的时候,「是不可信」,不可以以烦恼为主的,不可以相信它。
  
  「贪瞋痴主」,「主」这个字,在《乾隆大藏经》上看,是个「生」字,「是不可信贪瞋痴生」:贪心、瞋心、愚痴心现起的时候,你不要相信它,立刻地要调伏它,立刻要调伏它,使令自己心清净。就是要用智慧作主,用智慧来作自己的主人,或者是用慈悲心作主人;一个般若、一个慈悲,用这两种善法作自己的主人。「是不可信贪瞋痴主」,应该是这样子。但是我们不常调心的人,当然烦恼来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那么就随顺烦恼的力量同人说话、同人做事。现在这里告诉我们,修心念住的时候不要这样子,要把这个主人调换一下。我们记住:不用瞋心同人讲话、不要用贪心同人讲话。我们不能用慈悲心、不能用般若同人讲话,最低限度,把贪、瞋的烦恼驱逐出去,用平静的心情同人说话,是这样意思。「是不可信贪瞋痴主」。前面这一段,修心念住的时候这样修。「于一切法,心为前导」:这底下又进一步地说到心和一切法的关系。在世间上不管是善法、是恶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在一切法里边,心是领导者。一切法是由内心的分别开始的,无论什么事情,是由心分别才有这件事;你心若不分别,没有这件事。所以叫做「于一切法,心为前导」。
  
  「若善知心,悉解众法」:若是我们能够了达心的道理,一切法也都会通达无碍了。一切法和心是不能分开的,一切法是为心作伴侣的,若没有一切法的时候,心也是不可得的;没有心的时候,一切法也是不可得。不管是善法、是恶法都是这样子。心如是如是生,一切法也如是如是生。所以若是明了心的道理的时候,对于一切法也就明白了。「若善知心,悉解众法」,若没有心,就没有一切法;心是一切法的缘起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种种世法皆由心造」,这底下是解释前面这两句话:「于一切法,心为前导,若善知心,悉解众法」,解释这两句话。「种种」,各式各样的世间法,皆由心造。世法这个「世」,我们通常说世间;世就是时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属于时间的。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有时间性的,都是有时间性的,也就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有时间性的;无为法是超越了时间的。种种的世间法、这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没有一件事不是心创造的。由心发起,也就是由心创造而有;心若不造作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论一切法的缘起,也像我们做事情,最初是计画,后来才发动这件事去执行,最后有一个结果,而这三个阶段都是心在动作的。心若是发动了以后,它不采取行动,也就没有这件事。所以,一切事都不能离开心的,「种种世法皆由心造」。
  
  「心不自见种种过失」:但是我们不相信佛法的时候,自己有各式各样的错误的地方,自己不感觉到,心不自见种种的过失,自己不知道。
  
  「若善若恶皆由心起」:这底下分类了。不管是善、是恶,都是由心发起的。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修心念住可以转变自己的生命的。生命是自己创造的,所以,若转变自己的思想,生命也就转变了,「若善若恶皆由心起」。佛法的理论,不承认有上帝,所以一切一切的祸福都是自己创造的。但是,佛法也承认都是无常的,我们做善法、做种种的功德,它也是无常的,到时候就结束了。做种种恶事,得了很大的果报、很大的苦恼,也是有时间性的,到时候也结束了。结束了还要从头开始,重新开始。只有得了圣道以后,才能常、乐、我、净。在凡夫的时期,我们应该这样子去学习,「若善若恶皆由心起」,我们若是能够修心念住,能把握这一念心的话,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心念住当然是非常重要。
  
  「心性速转如旋火轮,飘忽不停如风野马」:这以下是说心的无常的境界。「心性速转」:这一念灵明的心,它的体性是很迅速地转变,「如旋火轮」那样子。这「旋火轮」怎么讲法呢?就是夜间不开灯的时候,我们拿一支香,点着了它,用手转,这一旋转,别的人看,就是一个火轮、一个光轮,所以叫做「旋火轮」。这个旋火轮,实在来说并没有一个火轮,只是那么小小一点火。但是你迅速地转,就变成一个火轮,就是相续不断地,看见是一个火轮。这表示我们这一念心,只是一刹那间的了别性,但是继续不断地这样子,我们就感觉到这一念心是常住的,不感觉到这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如旋火轮」,这个火轮,只是一点而已,并不是轮;我们这一念心,只是一刹那而已,但是它相续地这样子,就不感觉到是刹那刹那的。「心性速转如旋火轮」,我们就容易误会这个心是常住不变的,容易这样误会。所以我们从《般若经》这句话看,和《楞严经》完全不一样。《楞严经》在佛教里面很多人都会欢喜,《楞严经》一直地说「心是常、不变易的」,一直是这样讲;但是现在这里:「心性速转如旋火轮」,就表示它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不是常。「此心无常,愚谓常住」。
  
  「心性速转如旋火轮,飘忽不停如风野马」:「飘忽」也就是速转的意思。心的飘忽不停止,就像风似的,风在虚空里飘动,心也是那样飘动,它一直是不停下来。飘忽不停如「野马」:野马是出在《庄子》上的名词,别的地方也说是「阳焰」;就是春夏之间,地面上的湿气,太阳一照的时候,湿气上升,这个水蒸气,我们远远地看,就像水似的;而这个阳焰由太阳光一照、一蒸发,它就飘动,就好像水在流动似的,所以叫做「阳焰」。说「野马」,这就表示马在那里跑的意思。水蒸气被太阳照,在飘动的时候,就像马跑似的,这样譬喻这个境界。飘忽不停如风、飘忽不停如野马,这个心的流动像野马似的、像阳焰似的。
  
  「如水瀑起,如火能烧」:心性的飘忽不停,「如水瀑起」:这就是瀑布的水在峭壁上流下来,一直不停地在那儿流,就叫做「瀑起」;就是这个心一直在那里流动不停。「如火能烧」:像那个野火在草原上燃烧,一直地向前烧;心一直地在那儿分别一切法,各式各样的分别,形容这个境界。
  
  「作如是观」:修心念住,先要观察内心的善恶,然后转恶为善,这是一;第二步就观察心性速转、心性是飘忽不停的,作如是观。作如是观,就是你静坐的时候,观察这个心是这样子。我们看《阿含经》也好、看《瑜伽师地论》也好,修心念住的时候,就是你这一念心有的时候起贪心、有的时候起瞋心、有的时候是散乱、有的时候是寂静,各式各样的相貌,你一直地反观自己这一念心的相貌,等于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第三者来看自己,自己来看自己。起贪心的时候,你自己看自己的贪心,起瞋心的时候,自己看自己的瞋心,这样的注意观察,这也属于心念住的一种修行方法;「作如是观」这句话也包括这样的意思的。这样子观的时候,心里面应该是有两个相貌:一个是散乱的相貌、一个是不散乱的相貌。心里同时有这两个相貌,自己看自己这个散乱的境界、或者不散乱的境界。能看者就是你自己的智慧,它是一直不变、一直地在注意,像一个人在路边上站着,看到很多人从那儿走,那个杂乱的境界在那里不住、不停止地在动,这个人在旁边看。现在修心念住也有这种意思,我们没得定,我们不是圣人,心里面很乱,但是自己这个时候处于一个超越的境界,自己去反观自己,一直地注意自己,那就叫做「作如是观」。这底下,「令念不动」:这个方法变了,就是不散乱,把一切的杂念都停下来,使令它明静而住。「作如是观,令念不动」。这样说,「令念不动」就是奢摩他了。
  
  「令心随已不随心行」:随已这个「已」,按文义来说,应该是「己」,而不应该是「已」。「令心随己」,令这个杂乱的心随顺你自己的智慧,不随贪心、瞋心、疑惑心、高慢心、各式各样的杂染心去活动;它若动的时候,把它停下来。「令心随己不随心行」,这就是修止了。
  
  前面「作如是观」的时候,「心性速转」,各式各样的杂乱的境界,当然也包括好的境界在内,这个心有的时候清净、有时候不清净,有时候这样子、有时候那样子,你随它活动,但是你本身只是注意这个相貌,注意这个心的各式各样的相貌,这时候叫做「观」。现在这底下是说:「令念不动,令心随己不随心行」,这就是修奢摩他的止了。
  
  「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这底下是说调伏这一念心,得的效果。若是你能够调伏你的妄想心,成功了,「则伏众法」,这一切法你都能调伏,你都能得大自在。这里说到两个方法:一个是随这个心有的时候是妄想、有的时候不妄想,你随着它,但是你只是注意,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把这个心寂静下来,不要动。这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也可能容易修一点,但是也不一定;第二个方法,使令心不动,可能会难一点。但是我在想,在寺庙里边出家人的生活,常常习惯了这种境界,没有尘劳的事情的时候,烦恼轻;虽然没有断烦恼,烦恼轻。这个话是什么道理呢?就像一个人一样,正常地吃饭、正常地生活,人的身体就健康;若说是你一天吃两碗饭的,叫你一天只吃半碗饭,你的精神可能会差一点,你精神就不强壮;烦恼也是这样子,你天天在是非烦恼里面生活、在色声香味触的这些欲的境界里面生活,你的烦恼就强,你的烦恼的力量就大。你不要在欲的境界里面生活,在清淡的境界里面生活,没有这些人我的是非,不是拜佛就是静坐,再不然就是读经,到大殿里看都是佛像,看见这都是出家人、都是修行人,在这样的境界生活,烦恼得不到支持,得不到力量来援助它,它就羸弱了,烦恼就软弱下来;烦恼软弱下来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说不要动,它就不动、心就能静下来,「令念不动,令心随己不随心行」,就容易一点。
  
  如果说:「这些尘劳的烦恼就是佛法、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就在那里的生活就是修行」,是的,「世间法就是诸法实相」,是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办不到,那样的生活,你叫他盘腿坐下来,心静下来,恐怕困难,不容易的。所以,一方面自己要用功调心,一方面大环境还有关系。这样说呢,我们在寺庙里面彼此大家在一起住,也要注意,不要起烦恼,「我不要去触恼别人」,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情,谁也不触恼谁,很和乐地在一起住,这个烦恼自然轻微。若是在这样境界的时候也常常起烦恼,常起烦恼,烦恼就刚强,烦恼的力量就大。你常常起瞋心,瞋心就大;你常常起贪心,贪心的力量就大;你若常不起,烦恼就软弱,自然是软弱的。烦恼的力量得不到支持,就像人不吃饭没有力量,烦恼得不到支持的力量的时候,就是「作如是观令念不动,令心随己不随心行」,就容易成功了,就容易做到这一点。
  
  「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这里说「伏心」,不但是止,观也应该在内。你若能够调伏它,用止来调伏这个心、来降伏其心,用观降伏其心,若成功了的时候,「则伏众法」,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就能得大自在。
  
  我讲一个小小故事你听听。佛在世的时候,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就是王舍城的主人),他这一个时期常带领他的辅相(辅相应该说就是宰相),带他到佛那里去听法,佛就为他说离欲法,远离五欲,说欲的过患,应该离欲。佛这样说法,大概不只是一次,好多次去听法。因为听佛说离欲的法门的关系,这个辅相就和他的太太不大往返,结果他的太太就愤怒,生了瞋心。生了瞋心,就打一个主意,就到佛那里去,请佛到她家吃饭,佛当然就同意了,默然允许。结果,他太太去弄来很多的毒药,毒就放在饮食里面,要给佛吃。但是她先生(这个辅相)知道了,就和他太太吵,说不可以这样子!但是佛这时候已经来了。佛到了以后坐下来,这个辅相就对佛说:「这个饭不可以吃。」「为什么不能吃?」「因为有毒药。」佛说:「有毒药也是可以吃的,世间上的毒莫过于内心里面的三毒!贪瞋痴的毒是最厉害的毒,我都能消灭它,那小小的毒药不要紧。」就是照样,佛就和这些……,佛不是一个人,带领很多比丘一同就吃,吃完了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这个辅相的夫人,「哎呀!」就感觉到奇怪,「佛究竟是圣人!」于是乎就生了信心,对佛有信心,不生瞋心了;不生瞋心的时候,就生惭愧心了,佛为他们夫妇两人说法,得须陀洹果!所以,「若能伏心则伏众法」,「伏众法」这句话的意思,譬如说这个毒是能伤害人的,但是佛吃下它的时候,它不能伤害,能转变它,不可以伤害的。
  
  我以前说过一件事,我现在又想重说。我看见基督教的一篇文章上说:「释迦佛死的时候,是吃东西中毒而死」,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看见了这个话的时候,我又去读《阿含经》和《大般涅盘经》,基督教的这个人写这篇文章不是凭空说的,是有点根据的。就是佛在临涅盘之前,有个铁匠纯陀,他请佛吃饭,特别地烧一个木耳的汤给佛吃。佛这时候说:「这个汤就给我吃,不要给诸比丘吃!」佛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可见这个汤是有点问题。但是佛在三个月以前就宣布:「我三个月以后入涅盘。」所以不能说是中毒而死,这句话还是不对的。而且佛是「能伏」,能令这个毒不能毒,所以不能说中毒而死,这句话还是不对。像这些有神通的人,入在水里边水不能淹死他,入在火里边火不能烧他,也都是有一个转变的作用的。有神通的人一定要有禅定,有禅定的人是没有欲的,所以也有个伏心的意思;不过唯有佛才是圆满。所以,「若能伏心则伏众法」,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随心所欲。那天说,孔夫子说:「随心所欲不踰矩」,当然孔夫子也可能境界很高,但是我看还是不能和佛比的。「若能伏心则伏众法」。所以,常常调伏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