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二、三讲课后问答
Elder Miaojing[Four Mindfulnesses] question and answer after the second and third lecture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3
|
课后问答
问:师父,请问修四念住的次第,是不是先修身念住,接着受、心、法,还是说可以综合来运用?比方说,走路的时候注意,打坐的时候可以修身念住;吃东西的时候,嘴巴咬东西,感觉这个触,受念住;心里起烦恼,心念住。所以,从早到晚就看情况来用;还是说要集中前面几个月先修那一个,后面几个月修那一个?
答:大体上说,先修身念住。大体上说,修身念住先断爱烦恼,大体上说是这样。但是你若修熟了,身、受、心、法修熟了,就不必有一定的次第,也可以一起修。这一坐,假设你一坐两个钟头,四念住都可以修;你也可以专修身念住,修不净观。应该初开始先修不净观,先做这件事;不净观修了一个时期,熟了,那么受心法也都可以修。有的时候,坐在这里,静坐的时候修不净观,比较顺一点,因为不净观不能一秒钟就修完了,一分钟也不够;下边的文会有不同的观法,需要一点时间的。其他的时候,不是静坐的时候,经行的时候,当然也可以修不净观;但是修心念住也可能合适,就随自己的情形。初开始,大体上说,先修不净观,但是随时也可以修受心法念住。
初开始就是个别地修,一样一样地修;修熟了的时候,每一个念住都具足其他三个念住,那就是通修四念住,所以也叫做总念住。有别念住,有总念住。有的时候,因为心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不是其他妄想),修不净观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分别,这时候愿意不分别,自动的自己愿意无分别住,那么也就是等于修心念住了,看这一念心,叫它不要动,那等于修心念住了。有的时候,是内心里面的变化,这个时候需要这样子,需要无分别住,有的时候要调一调,所以可以不同地来调适。
问:师父刚才讲到,触是心法,是在心上面说的,它和心念住有什么关联?
答:触是在受之前,触缘受,所以受念住的时候就说到触。心念住的境界广,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三个念住,也是有关联。但是,触和受的时候,先要观察这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这样的次第。若说到心念住,也与触有关系,因为若不触的时候,心也是不可得,心也不现前的。因为经过了触,一定要有作意,这时候心才现前。所以,触和心也是有关系。这是说心的现起,要有这么多的条件,心才能活动。但是,心念住的时候,按刚才说的次第,总相的说,先说心是无常,后来又说转恶为善的这一部分,又说心为一切法的前导,它这个观察的次第是这样,它就不说到触。虽然有关系,但是没有说。只是说到缘起的时候、心的现起的时候,是有触的关系。但是修心念住的时候不说触。
问:刚刚院长说,在执事当中可以修无我观。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疑问,就是说,在执事里面,譬如说遭诃斥、还是羞辱,那个时候通常是爱烦恼、见烦恼最强、最多的时候,所以那个时候怎么可能去修无我观呢?这个疑问就是说:是不是不但白费力气,而且加重负担?所以,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先把无我观放下来,只要根据世俗谛就事论事,是不是这样比较轻松一点?意思就是说,在那个地方,无我观真的能够用上力吗?
答:这是两个问题。这种争论、纠纷出现的时候,如果平常这位菩萨是修四念住的,修四念住假设修得合适的话,他应该心是平静的。遇见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候,他心是平静的,那么他可以就事论事,不修无我观也可以,他就就事论事来解释这件事。
若是自己虽然修四念住,而这个时候有一点冲动;有一点冲动,我的想法:先把自己的冲动停下来,平静下来,不要用瞋心说话!你面对这个境界的时候,你心动了,用瞋心同他说话,就事论事可能会愈论愈没有办法解决,愈论愈烦恼。所以我想,这个时候先修无我观;先修无我观,就是:骂我者是谁?先修无我观、心在正法里边观察的时候,瞋心不动;瞋心不动,心静下来了,然后再就事论事。就是用平静的心来同他讨论这件事,而不用瞋心,我的意思是这样。假设说,为公家努力地做事,很守本份、很清净、很如法,而遭到这样的冤枉,心里面愤怒,还是有问题,问题还是不容易解决的。所以我认为,遇见这个事情的时候,不要着急,先修无我观,先把自己安下来,不动;然后再同对方讨论这个问题,会容易解决的,我的意思是这样。若是平常修四念住修得很好,忽然间这种纠纷出现的时候,心不动,因为原来有一点修行,这时候正观熟悉,随时就会发生作用,心不冲动,那不要紧,可以就事论事来讨论这件事,有可能能把这个纠纷减到最低,而容易解决,我是这样意思。
问:师父,我想请问一个问题,《涅槃经》里面提到「苦、空、无常、无我」,后来又提到「常、乐、我、净」。涅槃的境界,事实上是离言绝相,没有能所对立的;以《涅槃经》里面讲到的前后的不一样,这个情形是不是一个方便说、一个究竟说?后面提到「常、乐、我、净」,前面提到「苦、空、无常、无我」,我不晓得我的了解是不是有误?
答:您说得对,是这样意思,一个是方便说、一个是究竟说,也可以这样说。修苦、空、无常、无我,在我们凡夫的时候,修苦、空、无常、无我是对的,因为这样子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达到圣人的境界,就是常、乐、我、净了。我们凡夫在生死里流转,没有常、乐、我、净。修苦、空、无常、无我来对付贪瞋痴的颠倒,就是四念住;对付这个颠倒的时候,清净了,然后你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常、乐、我、净是圣人的果报境界。凡夫的境界是苦、空、无常、无我;诸佛菩萨是常、乐、我、净。如果你说诸佛菩萨也是苦、无常,那就不合道理。不过在这个地方,经论上当然有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解释的。
问:师父,您刚才讲到圣人的境界,常、乐、我、净是果报,那么这个果位是因缘生法,还是不生不灭?
答:也是因缘生法。这个「我」,在《涅槃经》上是自在的意思,是大自在的意思。因为得了圣道的时候,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是名为「我」,是这样意思。而圣人的境界是「常」,不会像我们凡夫的境界,得到荣华富贵的时候,过了几天又无常了。圣人的圣道所得的那种功德,是常、是不可破坏的。譬如说涅槃,不会忽然间又退到流转生死了,不会的,所以应该说是常;也是「乐」、也是大自在、也是清「净」的,所以说是常、乐、我、净,可以这样说。
问:止和观在四念住这样的修法,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善巧方便,从止的所缘境去引出这四念住的观法?比方说,在数息的时候,也许去观身念住,以怎么样的方便能够两个相连,而不至于说是另外别别地再去观别的东西?
答:对的,您说得对。但初开始的时候,以息为所缘境也是可以。当然我现在只是开头这样说,你也可以止在大脚趾头上。修不净观,假设从大脚趾,从足至顶,从足趾开始观,观这个足趾是不净、脓烂了,后来露出来白骨了。露出白骨的时候,你就以白骨作止的所缘境,这是可以,止在那里不动,也是可以。这样说,你的奢摩他和不净观就是连在一起了,也是可以。其他的也是可以,譬如你修无我观,修无我观也是,止也在这里、观也在这里;观色受想行识无我,然后你的一念灵明的心就止在「无我」这里,也是可以;止在这里不动,止一个小时,然后你再修无我观,也是可以。这里面的变化情形是很大,各式各样的止,各式各样的观。
问:可是我们修止还未成就,是应该先取一个所缘境,是不是不要常常变化,比较容易修成?
答:也是对的,不要常常变化也是对的。但是这件事,也是不同。当然,说一个譬喻,说掘井,你在这里挖井,在这儿挖了几尺深,不挖了,到那儿去挖、或到那儿去挖,老这么变动,你这个井一直都挖不成,所以不要变动,这话也有道理。但是在修行上,又不完全同意这件事。如果你以息为所缘境,你达到了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然后你观无我、观一切法毕竟空的时候,你的心止在第一义谛上,你以前修的止的功夫,继续会进步,而不是像挖井那样子,不会的,不会说前功尽弃了,不是的,那是不相同的,还是有点不同。假设你不修四念住,只是修一点奢摩他,你这样的情形,就是要止在一处,不要变动。并且,人是那样子,你习惯了修这个止,你就继续这样止,不要变动,也是可以,这样做也是对的。可是,若是我们出家人(我这又是把在家人不算在内了),你若继续地修四念住,愈修就愈熟悉、愈善巧,前面的功德帮助后面的功德的成就,辗转地增胜,那是不在此例的。不是说我以前用息做所缘境,以后不可以变动,不是这个意思。初开始尽量地先稳定一点,不要变动,是可以,也是好。生疏的事情就是难办一点,熟的事情好办一点。所以初开始先不要变动,先以息为所缘境,因为这个息是现成的,不用你去制造;你若观足趾,你先要修不净,把这个白骨露出来,你还要用一点心力的,不然这白骨它不露,不显示出来。
问:师父,有一个很简短的问题,为什么白骨观要从脚趾头开始,不从头顶开始往下?
答:对,八背舍也是这样说,《般若经》这里面也是说从足至顶。因为你这个心念先从下面观,头脑清明,有清明的觉受,清明的感觉。你若先从头观,头会烦,头会热,会头疼,会有问题,所以先从足趾观。若是你已经得定了,你随意自在,愿意怎么都可以,没有问题。没有得定的时候,要注意这件事。
问:师父,还有一个愚痴的问题。这个脚趾有两个,一盘腿,两个脚趾差得很远,要先观那一个?还是两个一起观?
答:这上面没有说左右,它没有说,就是你的自由的空间大一点,也可以左、也可以右,或者说男人观左、女人观右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