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三讲 

 The third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0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三讲
[内容关键词:诸受皆苦 一念心 断受 此心无常 善恶 调心]
 
【受念住】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受念住?谓此菩萨作是思惟:『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异生愚痴,谓苦为乐;圣者但说一切皆苦。为断灭苦,应修精进,亦当劝余勤修此法。』作是观已,恒住受念,不随受行,修行断受,亦令他学。】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受念住?」他怎么样来学习这个受念住呢?「谓此菩萨作是思惟:诸受皆苦。」
身念住,从我们的内心的感觉上看,身念住,「身」是一个很显著、很粗重的一个形相。大家彼此一见面,就是先看见身体,这是一个很粗重的形相,很明显的。但是「受」就微细了一点,受是内心的世界,就是内心的感觉。「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和一切境界接触的时候,内心的感觉,叫做受;或者是苦受、或者乐受、或者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受」这个字,其实来说,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在受这个地方用心机,就是为了乐受嘛,谁愿意苦受呢!也不是太高兴那个不苦不乐受,都是为了乐受才发动种种的事情。但是,一切众生为乐受所迷,有种种颠倒的事情。现在,修四念住,修行人要在这个地方要觉悟,不能为受所迷惑的。所以,这地方提出这个问题。佛提出来,招呼天王: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他怎么样来学习受念住呢?
 
我昨天讲过,「念住」:由念住心,由慧观察。「由念住心」:由明记不忘的念,来安住自己的心,不要散乱,就是奢摩他;「由慧观察」:由智慧,就是如实智,从十二分教、从佛的圣言量里面学习智慧,在奢摩他的寂静的境界里面来观察身、受、心、法,这样子才能够破除去这些颠倒迷惑。由念住心,能破除一切散乱;心里面寂静了,然后再观察;观察的结果,才能破除爱烦恼、见烦恼。但是,在这个法门的名称上面,只提到「念」——「四念住」,名字上没有说到「慧」;但是,在经里面,佛说这个法门的时候,是提到「慧」的;在名字上就是以念住为名。
 
云何修受念住?「谓此菩萨作是思惟: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前面是问,这底下回答,就解释怎么样来学习受念住。「作是思惟」:他内心里面这样子想、这样思惟。「诸受皆苦」:各式各样的受都是苦恼的。眼触所生受,十二因缘上说触缘受,眼根和一切的色境,眼缘色,一相对的时候,眼识就出来了。眼根、眼识、色境这三法一和合,名之为触。触还是心法,如果没有眼识,只是眼根和一切色境相触,不名为触;触这个名字,是在心上说的。就是眼根、眼识、色境,乃至意根、法尘、意识,这就是十八界,十八界一和合、一相触的时候就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受。六根,那就是十八受了,叫做「诸受」。诸受,当然里边也有乐受,有苦受、也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不全是苦受,也有乐受。但是,现在佛说「皆苦」,乐受也是苦,「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有情」,就是有情识的众生,就是一些凡夫的众生;因为他心里面糊涂了,颠倒就是糊涂了,「妄起乐想」,错误地发起了,感觉到快乐,妄起乐想。
 
「异生愚痴,谓苦为乐」:「异生」就是有情。情者,识也,有情识的众生叫有情。异生也还是有情,有情为什么叫做异生呢?经论里面也有很多种解释,就是「各乘异业而受生故」,每一个众生都乘他的不同的业力而得果报,所以叫做异生。当然众生的思想也是不同,思想不同,烦恼的轻重也不一样,就发动不同的活动,所以就招感了不同的果报,所以叫做「异生」。若是圣人,那都是无漏业,所以叫做「同生」,那就和凡夫不同了。「愚痴,谓苦为乐」:「愚痴」就是不明白,就是前面那个「颠倒」。「颠倒」,是高的变成低下的、低下的变成高的,就是颠倒了,也就是错误了。「愚痴」就是不明白道理。「谓苦为乐」:苦的境界而认为是快乐,「谓苦为乐」。
 
「圣者但说一切皆苦」:若是圣人,那和凡夫不同;他只说凡夫一切的境界都是苦恼,并不是快乐。《大智度论》上说一个譬喻,说是人身上有疥疮,感觉到痒;感觉到痒的时候用手去抓一抓,就感觉到舒服一点;凡夫的乐,如此而已!凡夫的乐就是这样就是乐。没有疥疮的人感觉那有疥疮的人是很可怜愍的境界。这是《大智度论》上这样譬喻,「谓苦为乐」。
 
这里就是这么简单地说受念住的大意,一切受都是苦。经论上也有一个很明了的理由、很充分的理由解释一切受皆是苦。我们感觉到的苦恼,当然佛也说是苦,这个我们是承认的,我们凡夫也能承认。唯独这个乐受,我饿了的时候感觉到苦,我吃饱饭了感觉乐,这是乐,也不能说不是乐,为什么说是苦呢?佛是说了很明白的一个理由的,什么理由呢?佛说无常,因为无常的关系,所以乐受也是苦。无常这句话,什么叫做「无常」呢?由无而有,由有而无,是名为无常也。原来没有,现在有了,这是无常的意思;有了以后,又没有了,这是无常的意思。
 
由无而有叫做生,由有而无就是灭,有生有灭,所以叫做无常,就是有变化。如果它不变化,一直地是那样子,就不能说是无常了。现在说乐受也是苦,是根据什么理由说是苦呢?就是根据「由有而无」来说的。这个乐受出现了,我们满意的事情出现了,我想要做总统,我成功了,心情快乐;但是这个事情是无常的,由有而无,又做不成了,又垮台了,垮台了心里就苦恼。就是根据这样的道理说乐受也是苦。如果我们不做总统,不做总统也就没有总统垮台的这种感觉,也没有这个感觉;没有这个感觉,我们就没有那个苦。乐受是什么苦?是坏苦,乐受是个坏苦。
 
《瑜伽师地论》后面的文里面,说得非常的详细,关于众生的苦的事情,说得非常的详细。其中,我简单说几样。你想要追求这种乐,你要费多大的辛苦啊!就算是成功了,你追求的时候,很难很难的,这就是追求就是苦。追求成功了以后,还要保护它,也是苦,不容易保护!我又提到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是姓刘的要做王,天下一起来打他。他是姓刘,只有姓刘的可以做王、做皇帝,别的人不可以做皇帝,别人要做王的时候,大家来打他。这只是你主观上的愿望而已,到时候有别人做王,谁也不打。所以,做了王以后,就担心别人来打倒他,就要保护,保护就是苦!
 
我现在说一个相反的话,我们在人天里面享受富贵荣华,要诚心地做功德,诚心地多做功德,那么你将来得果报的时候就坚固,果报就坚固一点,谁也打不倒你;但是,终究是无常的,你这个福报经过一个时期,终究这一天结束了,结束了还是垮了,没有人打倒你啊。这垮台有几种垮,外来的力量来打倒你,你垮台了;第二个,没人打倒你,你自己的力量逐渐、逐渐地结束了,枯竭了、枯萎了,就垮台了。所以,终究是要垮台的。一切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能是常住不变的,一坏了的时候就是苦。但是若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时候,没有这件事,没有坏苦的这个事情;因为他那个心在第一义谛上,没有生灭变化的这些事情。所以得了无生法忍,当然是到八地菩萨以上比较好,这个初地、二地、三、四、五地、六地,他三界内的爱、见烦恼还没有完全清净,还有多少,还是有问题。
到第八地菩萨以上,把三界内一切的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清除了,到无功用行的境界了。他在天上也好、到地狱也好,无差别相,是没有苦的,没有苦的感觉;他只是大悲心广度众生,也可以说是无为而化的境界,是没有一切苦的。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心里面有执著、有取著,有取著就是向外攀缘了;向外攀缘,有的时候如意、有的时候不如意,就苦恼。所以佛说,无常所以乐受也是苦。但是这其中就是因为内心里有执著的关系,内心里有执著,你就是苦,所以乐受也是苦。但是我们凡夫有多少福报的人,他有其他优越的条件,他一追求这件事的时候,其他的苦他不计较,虽然苦他不感觉苦,实在还是苦。「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这个有情识的颠倒的众生妄起乐想。
 
我现在心里有个妄想,王安石……,我们现在等于是佛学院上课,闲话不说好,但是我已经开头了,我还是说。王安石读《三国志》,读《蜀志》的时候,蜀、魏、吴是三国,读《蜀志》完了的时候,写一首诗。王安石写这么一首诗:「天下纠纷等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他说「天下纠纷」,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这些有本事的人,我们平常人谈不到,这些有本事的人、这些英雄、这些豪杰,彼此间争天下、争着要做皇帝。那个纠纷的原因有多大呢?为什么要去同人家争天下?那个原因只有一毛那么大。这里边的意思,王安石这个人,我倒没有特别去研究他,他信佛,他有一点好心肠,有一点慈悲心。他感觉这些人都是为了名利而去争天下、要做皇帝,不是真实地爱老百姓,不是这个原因,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要做皇帝。你这个私心要做皇帝,是不应该的,所以「等一毛」。这句话等于王安石都瞧不起这些人了,轻视这些人了。
 
「可怜身世两徒劳」:当然读《蜀志》就是要批评刘玄德,说是你刘玄德想要做皇帝,你也是个私心;观察你这一生的事情,「身世」:这个「身」就是你私人、私家的事情,你家里的事情你也没做好,你的儿子你也没教导好,就是这个意思;「世」,说是你同曹操争天下,你也没成功,你也没搞好;都是白辛苦了,白辛苦了,「两徒劳」,这件事很可怜,「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没有人来开导你一下,你不要同曹操、孙权争天下,没有人来告诉你这句话。「问舍求田意最高」:你或者问问谁,在什么地方的房子,买一个房子;或者是求几亩田,耕田、读书,这还是最高尚的境界。不要同人家争天下,劳民伤财,结果是一无所得,造了很多的罪。如果说是真实爱老百姓,为人民服务,那还是可以的。我推测王安石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上面说:「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就是这样子,实在是不值得的,为个人的利益,实在是不值得,不值得的!「王安石〈读蜀志〉: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做皇帝这件事,当然世间上的事,谁的福德大,自然他若想要动起来,他成功了;福德不够就不行。但是做皇帝这件事,是容易造罪的事情。所以发无上菩提心、得成圣道的大菩萨,他要做皇帝可以,他做国王可以,因为他有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他能不造罪而能做功德,而能对老百姓有利益,是真实有利益,那是有般若波罗蜜、有大悲心的支持。我们凡夫,大悲心也可能有多少,但是智慧也不够,常会愚痴颠倒,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那么不是造很多的罪!所以,「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实在那是制造苦。所以,做大将军的、做国王、大臣的,多数是要到三恶道去的,多数是这样子。他做国王的时候感觉很快乐,做大将军、做了首相了,感觉很快乐,实在自己在做苦恼的事情,「妄起乐想」。「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异生愚痴,谓苦为乐;圣者但说一切皆苦」,若是得到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他只说:一切受都是苦,并不是快乐。
 
「为断灭苦,应修精进」:为了灭除这个苦,你应该精进地修四念住,修这受念住。「亦当劝余勤修此法」:也应该劝导其余的一切人勤修四念住,勤修这个受念住。
 
我们凡夫常是希求乐受。希求乐受,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因为希求乐受的关系,深一层地希求的时候,才能发菩提心,我们才能够发道心。但是,一般的情形来说,苦受来的时候,心里会愤怒、瞋恨、怨天尤人;乐受来了就生贪心,贪欲心越来越强;不苦不乐受的境界来,自己就愚痴,不明白道理。在这受上增长贪瞋痴的烦恼的境界。你这样观察的时候,就清净自己的心,不在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上面生起烦恼,这样观察,来调伏自己,不生烦恼。「亦当劝余勤修此法」。
 
「作是观已,恒住受念,不随受行」,前边只是观受是苦,令你生厌离心,不要贪求乐受,不要生贪瞋痴;但是究竟怎么样观,这里面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在下面这个地方透露出来一点。「作是观已,恒住受念」:这样观察,乐受也是苦!这样观,你要「恒住」:时时地安住这个受念住,让它摄心不乱。在有受出现的时候,心里面不要乱,要维持正念。「不随受行」:不随乐受生贪心,不随苦受生瞋心,不随不苦不乐受生愚痴的烦恼。「修行断受」:这地方说出来一点意思,修行「断受」的法门。断受的法门,就是观察所受的境界不可得、毕竟空寂的。
 
受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不修行的人的习惯,就是在贪瞋痴上活动,来计较这件事,这样子、那样子;但是修行人不要这样子。修行人是「修行断受」,观察所受的境界因缘所有、是无常的、是变化的、是毕竟空寂的;观察能受者,就是自己的心,这个心也是毕竟空寂的,令心无所住,就是「不受一切法」,得无生法忍了。这是向于无生法忍那里去,这叫「断受」。「不随受行」:就是不随著烦恼活动,我们凡夫的境界,不可能没有受,但是你不要「随」,时常地调整自己。「修行断受」:也就是修四念住。说「断受」,一定要用般若波罗蜜。前面身念住,直接对治自己的贪烦恼,就是修不净观;但是,这地方说「断受」,这应该是行深般若波罗蜜才可以,无有少法可得。我们若常常读《金刚经》,就在这个地方可以用,「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断受,可以断这个受。「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观察受者不可得,就是我不可得,这样观察,就是断受。「亦令他学」:也劝导别的人学习断受的法门,也这样观察学习。
 
修四念住,这句话是容易讲,你真实要去修的时候,在修之前要学习佛法。我们要修不净观,圣人都修不净观,不要说凡夫了;但是也应该进一步地学习般若法门。学习《金刚经》是很好,或者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所解释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样子你能够取得甚深的智慧,当然还是属于闻思的;若加上奢摩他就变成修了,闻思修的智慧。一方面修不净观,一方面也修甚深的般若的无相观,也是这样修。所以,你在奢摩他,在这个五分钟修不净观,你在下一次五分钟,也可以修般若的无相观,可以这样修。就是身、受、心、法一样一样地修。所以,「不随受行,修行断受,亦令他学。」
 
这样看受念住这一段文,先观察「诸受皆苦」,先这样修。其次,看这个文上,也观察到众生是愚痴颠倒,谓苦为乐,是颠倒迷惑了。第二个观法,就是修「断受」的法门,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让它无住生心,这就是断受法门。可以这样学习。
 
【心念住】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心念住?谓此菩萨作是思惟:『此心无常,愚谓常住,实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此心不住,速疾转易,随眠根本,诸恶趣门,烦恼因缘,坏灭善趣,是不可信贪瞋痴主。于一切法,心为前导,若善知心,悉解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造,心不自见种种过失,若善若恶皆由心起。心性速转如旋火轮,飘忽不停如风野马,如水瀑起,如火能烧。』作如是观令念不动,令心随己(已)不随心行,若能伏心则伏众法。】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心念住?谓此菩萨作是思惟:此心无常,愚谓常住,实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此心不住,速疾转易,随眠根本,诸恶趣门,烦恼因缘,坏灭善趣,是不可信贪瞋痴主。于一切法,心为前导,若善知心,悉解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造。心不自见种种过失。」这心念住这里还说了好多。这底下先提出这个问题,佛招呼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心念住」的法门?也还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还是奢摩他和毘钵舍那这样修。
 
「谓此菩萨作是思惟」: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怎么思惟法呢?「此心无常,愚谓常住」:这句话是总说的;我们这一念灵明的心,它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愚谓常住」:但是糊涂的人就感觉这一念心是常住不变的。
 
我以前也提过,若是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这个散乱心多一点,不容易寂静住,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如果你得到欲界定了,得到欲界定,这个心没有一切的妄想,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心里面明静而住;一下子坐二十四小时,心里面明静而住。那么,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就感觉这一念心是常恒住、不变易的,这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你自然地会想到这里。假设你读过《楞严经》,你自然会这样想:「啊!佛说得对,这个心是常住的!」自然是会这样想。因为你自己证到了嘛,感觉这一念心不变易,这不是听人说的嘛,我自己现在这种境界现前了,自然是会想到这里。我们没有那种境界的人,心里面坐着坐着忽然间就打妄想了,心就是变化的、变动的,自然是这样子。但是,看现在这个经文上说:「此心无常,愚谓常住」,这是一个问题,糊涂人认为是常住的。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提到一件事,譬如这个修行人,他在入定,心里面一念不生,明静而住,不要说二十四小时,一坐七天不动。但是,忽然间心里面有个念,念「我母亲现在在那里?」忽然间想到;「我以前的老师在那里?」忽然间出来一个念;忽然间想到「阿弥陀佛现在做什么?」也是有这些念的。这是怎么回事情?凡夫的心,忽然间念这个、忽然间念那个,在佛法上怎么解释这件事呢?佛法讲到「种子」的问题。心的这个念,忽然间有这样的念、忽然间有那样的念;在经论上的解释,我们凡夫心的动念,要有个所缘境,另外也要有种子,另外还要有一个作意,有个作意心所。
 
「作意」怎么讲呢?就是引心趣境。作意的意义,就是引导应起的心念到所缘境那里去。譬如说,现在一个大公司里面很多人,但是另外有一个询问处,外面有人来,到询问处说:「我要见某某人。」那么这个人就去找那个人来同这个人见面。类似这个情形,这个作意心所就类似这个情形。
 
譬如说,忽然间:「我母亲在那里?」这个念之前,就是有一个作意心所,这个作意心所引导那个念的种子发生现行,和所缘境接触,就是这样意思。心是这样子的,这个心念的活动,一定要有这个条件才能动的,要有所缘境、还要有种子(种子就是识的种子)、还要有个作意,就会出来各式各样的念、各式各样的识的变化,这个识的活动是这样子。譬如医生,他看什么病,他知道这是什么病,知道用什么药去治疗这个病。我们没有学,没有办法出来这种知识;我们没有学过,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更不知道用什么药来治这个病。你遇见这个病人的时候,你的心没有办法有这样的活动,不能。你学法律的、或是学会计的,就是你心里面储藏了那样的种子了,你才能够有那种心理活动,不然是不能的。
 
从这些事情上看,心是无常的!不是常恒住、不变易,不是的。从这各式各样的差别的事情上看,佛法说心是无常的,你才能解释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如果心是常住的、没有差别相,为什么有种种的差别的心理作用?你怎么解释?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所以,「此心无常」,不是常住的。但是,这个定的心所是这样子,明静而住。但是,在唯识的经论上看出来,佛的根本智是无分别,佛的后得智也是有分别的。所以,我欢喜《瑜伽师地论》就在这里,它说出很多微细的事情,很多微细的事情说出来,说圣人的境界、和凡夫的无量无边的差别的境界,它解释得圆满,所以我们应该学习。
「此心无常,愚谓常住」,它是无常的,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无常的;各式各样的因缘,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所生法。这一段文我认为还是很珍贵,这一段文很珍贵。「此心无常,愚谓常住」,这句话是总说的。这底下说:「实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这是说愚痴的境界。凡夫的一切境界乃至非非想天的境界,都是苦恼境界,但是凡夫就认为是快乐的。无我而谓是我,不净而谓是净,是个颠倒迷惑的境界。这样,每一个念住都包括其他的三个念住,都是通的。
「此心不住,速疾转易」:这底下才说无常的境界。怎么知道心是不常住的呢?「速疾转易」:因为它很急速、很快地转变,忽然间是贪心、忽然间就是瞋心了,忽然间疑惑心来了、忽然间是高慢心来了,忽然间想到母亲了、忽然间又想到朋友了,这个心的变化是很多很多的,所以就知道是无常的。「此心不住,速疾转易」,从这里可以知道心是无常的。
 
其次就提到有关于善恶的问题。佛法就是愿意人向上,向上进步而不要退,所以一定要说到善恶的问题,而善恶还是这一念心。怎么才是恶呢?「随眠根本,诸恶趣门」。随眠就是烦恼,烦恼有两种:一种是种子、一种是现行。种子这句话是个譬喻,世间的植物都是有种子,由种子生芽而后逐渐地开花结果,若没种子就没有这件事了。我们这个烦恼也是这样子,也是有种子,就是生起烦恼的功能。我们现在心情很平和,贪心也没有起来、瞋心也没有起来,心里很平静,说这个人没有烦恼?不是!这个人所有的烦恼都有,就是没有现行,没有显现出来活动,它的活动没有现出来。但是在那个平和的心里面,有烦恼的功能在那里,若有因缘刺激它的时候,烦恼就出来了。所以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是叫做种子,种子又名为「随眠」。
 
「随」是什么意思呢?是随逐,随逐你不舍离,它同你不分离。譬如说是他昨天有一个不如意的事情,他愤怒了,但是过了几个小时,他又恢复正常了;说他烦恼过去了,没有烦恼了?不是!那个烦恼还随逐他,只是潜藏在心的深处。就像人睡觉了,他没有到Office去做工、去做事情,在家里睡觉,在外边看不见他,他睡觉了。睡醒了,他出来工作,「喔,他这个人还在!」烦恼也是,烦恼睡眠了,它睡觉了,在那里不动,就是烦恼的种子的状态,所以叫「眠」。「随」是对「现行」说,说是他烦恼过去了,但实在还随逐他,没有和他分离,随逐不舍,所以叫「随」;但是没有活动,所以叫做「眠」。所以,断烦恼,不是说断现行的烦恼,是断随眠的烦恼。把随眠的烦恼的种子断掉了,就是究竟没有烦恼了。所以表面上没有烦恼,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随眠是烦恼的根本。随眠是烦恼的根本,随眠是诸恶趣的门。「恶趣」就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罪恶的人得果报的地方。趣者,至也;罪恶的人都到那个地方受苦去了,所以叫做恶趣。这恶趣是以什么为门呢?以烦恼为门。你若动了烦恼的时候,恶趣的门就开了,就可能要到恶趣去了。恶趣的门若关起来的时候,你去不了,你不能到恶趣。那就是要没有烦恼,要降伏烦恼才可以。现在说,随眠是烦恼的根本,随眠是诸恶趣的门,这表示:我们一切的凡夫都有烦恼的种子,恶趣的门都是在那儿开著,随时就到恶趣去了。
 
「烦恼因缘,坏灭善趣」:烦恼是什么?就是心!就是我们的一念分别心!贪心、瞋心都是心,都是明了性的心,就是不清净就是了。各式各样的烦恼有各式各样的种子,所以心也是无常的。「烦恼因缘,坏灭善趣」。「善趣」:就是好心肠、诚实,或者有慈悲心,这一切的善心都是善趣的门、人天的门。但是我们多数的人,好心肠虽然是有,力量软弱,恶心强;恶心的力量大,善心软弱。所以,「烦恼因缘,坏灭善趣」,这个强力的烦恼破坏了善趣的因缘,把善趣的因缘破坏了,就是把好心肠压伏住了,好心肠起不来,这恶心起来了;「烦恼因缘,坏灭善趣」。假设你的好心肠、你的慈悲心、你的诚实、无贪、无瞋、无痴的这些善心所力量大,也能够破坏恶心,也能破坏烦恼的因缘。谁的力量大,谁就战胜了,力量小就是战败了。现在是说,烦恼的力量大的关系,坏灭善趣。
 
「是不可信贪瞋痴主」:佛开示我们,要把染污的心要调伏它,要调伏这个染污心。心念住怎么修法呢?就是要把恶心要降伏它,要降伏恶心。「是不可信」:贪心来了、瞋心来了,各式各样的烦恼来了的时候,「是不可信」,你不能相信它,不能相信这个贪心、不能相信这个瞋心、愚痴心、各式各样的烦恼,你不要相信它。「相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它招呼就是相信了。现在烦恼来的时候,你不要相信它,「是不可信贪瞋痴主」。「主」这个字,也是有道理;我们平常人是烦恼作主的,不是用理智来作主,处理一件事情以贪心来作主、作主人,贪心愿意这样做就这样做,瞋心愿意这样做就这样做了,以烦恼为主,烦恼作我的主人。现在说,「是不可信贪瞋痴主」,你不可以相信,以它为主的。在《乾隆大藏经》上说,这个「主」是个「生」字,「贪瞋痴生」,这贪瞋痴的烦恼生起了,你赶快地要降伏它,你不要相信它,这样解释也是可以。
 
「烦恼因缘,坏灭善趣」,所以,贪瞋痴生起来的时候,你不要相信它,立刻地要降伏它!这个心念住开始的修习,要这样修。烦恼来了的时候,立刻地要把它调转过来、把它扭转过来。心念住开始是这样修,这合乎我们凡夫的境界。这样意思是说,烦恼来了的时候,它是恶趣的门,所以它若一动的时候,就是恶趣的门开了,立刻要把恶趣门关上,把烦恼调伏,这心念住怎么修?要这样修。这段文这样解释。
 
「于一切法,心为前导,若善知心,悉解众法」,这底下就更深一层地解释了。前面是说要转恶为善,心念住第一步的修行,是转恶为善,我认为这第一步还倒是很重要,第一步很重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动了烦恼的时候,若修心念住,立刻地要认识:「喔!我现在有烦恼了。」立刻要认识这一点,先把自己的烦恼停下来;不要说「这个人是可恨,这个人不对!」那是第二个问题。先看自己第一个问题:「我心要清净!」心念住这第一步是这样意思,我认为这个是很重要,先迈这个第一步,维持自己的心是个善良的心,不要有恶心,先这样子做。这是第一步,这底下第二步就深一层。
 
「于一切法,心为前导,若善知心,悉解众法」: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太多了,这一切法不是离开了心,它能独自存在的;不是离开了心,与心没有关联的独立的一件事,不是的。一切法都是以心、从心开始的。世间上的一切法都是从心开始的,所以心是前导。如果心不动,世间上什么事也没有。我们仔细地想,世间上什么事都是心造的,的确是这么回事。你心若不动,就什么事也没有。于一切法,心是前导,心是一切法的前导者,是个领导者,都是由心开始。善法也是由善心开始的,恶法也是由恶心开始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这样子,所以是「于一切法,心为前导」。
「若善知心,悉解众法」:若是你能够,善者,能也;若是你能够明白这一念心的事情,一切法都明白了。心与一切法是常为伴的,有心就有法,有法就有心。而不是离开了一切法有心的,离开了一切法也没有心可得,离开了一切心也没有一切法可得的。所以心念住和法念住是不能分开的。「若善知心,悉解众法」,一切法也都明白了。
「种种世法皆由心造」:这底下继续说,种种的世间法都是由心创造的。地狱也是由心造的,饿鬼、畜生、人、天的世界,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心创造的。你心不造,就没有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