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妙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二讲 

 The second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1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二讲
[内容关键词:大般若波罗蜜经 念住品 如实智 无我 无常败坏 不净观]
 
(上回讲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八,第六分念住品第五之身念住)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身念住?谓此菩萨以如实智,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无我、无乐、无常败坏。】
前面的文是总说,这里是别说,别说里面先说身念住。身念住里面,第一句先说能观察的智慧,「谓此菩萨以如实智」,以如实智,我昨天讲过。修行已得圣道的人,他本身是成就了如实智;没得圣道的人,还没成就,他需要从佛的法语里边学习,他会得到闻思的智慧,闻所成慧,听闻佛法所得到的智慧,用这样的智慧来观察。
但是,昨天我同时也说,是在奢摩他里边修四念住。奢摩他就是止,就是在止的基础上修四念住,就在止里面用如实智来观察。这样说,「如实智」就是你在观察的时候,能观察的智慧若与修多罗相应,就叫做如实智;如果不与修多罗相应,那不能名为如实智。这个地方,我特别要说出来,表示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尊重佛!佛是这样告诉我们这样修四念住,你就这样依教奉行。如果不尊重佛,随便想一想就这样子修,那是容易有问题的。初开始的时候,这个地方应该注意,应该注意这个地方。
 
「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就是没有杀盗淫的这些事情,这是有罪过的事情,可诃责的。「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唯有种种不清净,不清净就是臭秽,那就是过失,或者说身体有老病死,那也是身体的过失。
 
「无我、无乐、无常败坏」:昨天也讲过「无我」,大意就是说,这个身体里面没有一个真实体性的我。假名字说是「我」,我怎么怎么地,这个假名字的我,佛法是承认的;但是真实体性的我,是不承认,不承认有真实的体性。在《阿含经》也好,《大智度论》也好,现在这是《般若经》,观察无我。因为经论里面,佛为不同根性的众生,会说一些不一样的佛法,有的地方说「如来藏」、有说「佛性」、有说「无我」、有说「空」,各式各样的佛法。但是在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观察无我、学习无我,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因为你这样子学习的时候,一开始能调伏烦恼,进一步就能断烦恼,能得圣道,使令心里面没有纠纷。就是外面的境界有纠纷,你心里面没有纠纷,能使令你安乐住。所以修无我,事实上是非常好,是一个很安乐的事情。
 
这里在经文上只是说无我,没有多说无我义。观察地、水、火、风、空、识,这是六界,这六界组合成这个生命体,这生命体里边都是因缘所有,没有一样事是本来有的东西。若说有我,这个我就是本来有的,若有实体的我,它不是因缘有;因缘有的是会无常败坏的、老病死了,那么就剩下非因缘有的我了;如果有这样的思想的话,有我、有你,就有纠纷、就有冲突。如果你观察无我的时候,就是无有少法可得了,彼此都是这样子,它就不对立,彼此间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对立的境界是和平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容易和,也容易互相帮助,也容易合作,而没有烦恼,也容易发大悲心。如果有我的时候,虽然会说一些好听的话,广度众生,可是心里面还是要保护我的,因为是有我嘛。无我义在佛法里面是三法印之一,是通于大小乘,小乘佛法也说无我,大乘也说无我,不只是小乘佛法这样子,所以修无我观是非常好的。
 
我们若只是抱着书本、静坐用功修行,修学无我观,也会感觉到和平。若是你能发好心,为大众僧做事,为一切众生做事的时候,你立刻会感觉到,有「我」是非常危险的!立刻会感觉到这里。不要说是很复杂的事情,就是简单的事情,大家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敏感的。你若是修无我观的时候,立刻就轻松了。什么事情,是用般若的智慧、用慈悲心来发动这件事、来做这件事,不是我、用我来发动,这完全不同了,动机上完全不同,性质就是不同。性质不同的时候,用无我的悲心、用智慧来做这件事情,就能得到人家的尊重。你若用我为动机来做事,别人可能口头上不说什么,心里面不同意;心里面不同意,就已经开始冲突了!所以「无我」这个法门我们应该学习,要学习这个法门。
 
「无乐」:观察这个身体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是没有乐可言的。「乐」,是喜乐,有适悦、喜悦的感觉。这是在身念住上说无乐,但是下面有受念住,这个乐和受念住有直接关系。或者我们在这里不说,在下面受念住再说。「无乐」:这个身体是个苦恼的境界,没有乐可言。
 
「无常败坏」:这个身体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它是刹那刹那变易的。「无常」:有刹那无常、有一期无常的不同。刹那无常,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它也是有变化的。一期无常,就是人的寿命假设活一百岁吧,到时候要死掉了,老病死死掉了,这叫做一期无常。或者这一个建筑物也能支持一百年,一百年以后这个建筑物不能用了,最后是坏了,叫一期无常。刹那无常,就是时时地这个建筑物它都有变化,它并不是很稳定的,所以叫刹那无常。由刹那无常的变化,久了,就变成一期的无常了。我们这个身体也具足这两种无常,它不能够永久地存在,它终究有一天老病死,结束了,死掉了,这也是一个很苦恼的事情。
 
无常、败坏,就是破坏了。我们世间上的人,当然年轻人不感觉到老病死,但是也会看见这件事。看见这件事,多数的人是视而不见,或者有的时候「哎呀!我也会老病死吧!」想一想也就算了。唯有释迦牟尼佛他要解决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他是个王子,他要出家?要解决老病死的问题,「我不要老病死!」要解决这个问题。出家在佛法里面修行,也是要解决这个老病死的问题!但是人的懈怠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你不时时地去观察,就好像不感觉到这件事。所以常常观察:「哎呀!这个身体是无我、无乐、是无常、是老病死、要败坏的,败坏了以后,我到什么地方去呢?」就会想到这个问题。所以,这样子想,一方面能够调伏烦恼,一方面能够勉励自己、能策励自己精进勇猛,所以应该这样修行。
 
【腥臊臭秽筋脉连持,如斯恶色谁当喜见】
观察身体从足至顶,有腥臊臭秽的味道,不干净。我们这个鼻根不是那么利,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不是很利,虽然自己很臭秽,自己不是太感觉,欢喜清洁的人、常常洗衣服、常常洗澡也好一点就是了。但是若诸天,天上的人来到人间,他就嫌人间臭秽,他不欢喜,他们的六根比我们锐利得多。如果我们自己常不洗衣服、常不洗澡,自己也会感觉到有问题,所以就可以知道这个身体不是那么好。人间的人的身体,不能和诸天比,不能和欲界天的人的身体比;欲界天的身体也不能和色界天的人的身体相比。原因就是这个因果的问题,我们最初得这个身体的那个因、那个业力,做得不是那么好,所以得到的果报也就是这样子。人间的大福德人也比我们一般人好一点,但是大体上说,也是老病死、也是臭秽。诸天好一点,色界天就是更殊胜,因为他是修学禅定,没有欲,所以他的身体清净,心清净、身体也清净。但是他们和圣人比,还是不行,还是不及格;所以只要是凡夫就是有问题。
所以,观察这个身体是腥臊臭秽的。「筋脉连持」: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用筋(筋就是脉)把它连结起来,如果没有筋脉的连持,一节一节的骨头就不能成立了。所以他就会走路。「如斯恶色谁当喜见」:这样的很恶、很罪恶的形色,谁欢喜看见这种身体、这样的形色呢?在静坐的时候,你修完了奢摩他,你就修这样的毘钵舍那观,就这样观察,「如斯恶色谁当喜见」?
 
我现在又要重复说一句话,我们出家人,不是圣人出家,不是你已经得圣道了出家的,原来是凡夫出家,出家的时候只是把衣服换一换,去受了戒,心里面对于佛法有点信心、有点惭愧心而已,圣道还没有成就。圣道没成就,烦恼还是原来样;有信心、有惭愧心,烦恼也是轻一点,但是还是有。那怎么样才能够转凡成圣呢?就是要作如是观来对治。出了家以后,也可能寺院上,这一个寺庙的团体的需要,做这个事、做那个事。做了很多事,是做什么?寺庙里面也要有做知客的、做监院的,各式各样的职事,做那么多事做什么?就是为了修行!目的是要修行!把所有的事安排好了,心安了;房子漏水了,你不去修理不行,厨房不烧饭、不吃饭也不行,所以这些事情都要做,做完了就是要修四念住!要做这件事!如果这些事都不做,光是去烧饭、把这个房子修理不漏了,不是佛法!不是出家人!不能说那是出家人,严格的说!所以,我们若是不修四念住,光是忙这一些事情,忘掉了修四念住,这是太罪过的事情,这是不对的。
「如斯恶色谁当喜见」,你这样观察以后,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是观已,身中贪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这是说结果。你这样观察完了的时候,「身中」:身中就是五蕴身,就是色受想行识里面;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很多的烦恼,其中有两样是最严重的烦恼,第一个就是「贪欲」:贪欲,当然是有种种的欲,其中就是男女的欲,这个贪欲心「皆不复生」,你这样作观的时候,贪欲心就不生起,没有贪心了。
 
【如是观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
你这样观察以后,执著这个身体是我,这样的见也不生起了。这个身体就是种种不净,「无我、无乐、无常败坏,腥臊臭秽筋脉连持」,那有个实体的我呢?这我见也不生了,没有我!所以,遇见什么事情的时候,遇见荣耀的事情也好、遇见一些倒楣的事情也好,你心里无我,立刻就清净了,立刻就清净。你为大众做事的时候,有多少人不可能完全都满意的,就有人会指责你;指责你,你心里想:他在诃斥谁呢?没有诃斥我,无我可得!他诃斥谁呢?他在骂我,骂我是骂谁呢?无我可得!他对我很恭敬,恭敬谁呢?无我可得!结果,一切法不受,得无生法忍!你就得圣道了。
 
「如是观已」,身中的贪欲心不复生,不再生起了;如是观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贪欲也不生、我见也不生,都不生起了。「贪欲」就是爱烦恼,「执身我见」是见烦恼;爱烦恼、见烦恼都没有了。一开始应该是得初果,假设你的奢摩他只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你作如是观,一开始得初果,得初果须陀洹;再进一步、还继续修四念住,就是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若是你的奢摩他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那么高深的境界的时候,你作如是观,那就一下子得三果、就得阿罗汉果了。发无上菩提心、又作如是观,就得无生法忍了。《般若经》上说:「初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是菩萨的无生法忍,那也是圣道。
 
「如是观已,身中贪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前面作如是观是因,这底下爱烦恼、见烦恼不复生就是果。当然这果是很长一大段的,因为《般若经》是大乘经典,并且修行人,刚才我说了,多数的人止的功夫不够深,都是先得初果。
 
【由此便能顺诸善法】
由于你这样修四念住、修身念住,这样观察,你成就了这样的功德,爱烦恼也不起了、见烦恼也不生了,或者得初果、得二果,或者得初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或者得到这样的境界。「由此便能顺诸善法」,由于这样子,你就能够很顺于一切的善法,你可以修六波罗蜜。前天欧蜀华居士讲《大般若经》的三句话:以无所得为方便、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以大悲心为前导,就是以无上菩提心为前导,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这一切善法都可以发出来了。一定要有这样的基础,你的爱烦恼、见烦恼不生,然后才能发出一切的善法。「由此便能顺诸善法」,能随顺发起一切无漏的功德。
我那天也说过,譬如这个瓶子里边装著毒药,把毒药倾泄出去了,但是你若不清洗,你就装甘露水,你给人吃的时候,终究还有毒的成份;你要把它清洗,没有毒了,然后装水,这水才可以饮的。我们内心不清净,有爱烦恼、有见烦恼,去广度众生的时候,终究还是有点问题。你内心里面还有烦恼,众生不是容易度的,有了问题的时候,你的烦恼也就出来了,就不清净,那就不是「顺诸善法」。你一定「如是观已,身中贪欲」不复生、身中的「我见」不复生,有这样清净的基础,「由此便能顺诸善法」,这些善法都能发出来。
 
譬如说,我们为大众僧做事,做事的时候,我刚才说了,不能够令所有人都满意,就会有人诃斥你、有人提出意见的,如果你不能降伏爱烦恼、见烦恼,你为大众僧做事的这一念好心就会退,「我何必起这个烦恼,那么辛苦,人家还要诃斥我呢!」你的菩提心就立不住,就容易退。若是你能自己修四念住,把这爱烦恼、见烦恼折服了,遇见什么样的苦、遇见什么样的困难,你的菩提心不退。因为在这样的圣人的智慧光明里面,没有「困难」这两个字的,也没有「谁来骂你」这件事,在他的心里面没有这件事,所以他能不退,能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看这个文上的意思,这个身念住也包括了受、心、法三种念住在里边的,不只是身,所以里面说:「无我、无乐、无常败坏」,这里面也包括了其余的三个念住在里边的。譬如说「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心无常」,无我就是法念住,无乐就是受念住,无常败坏就是心念住,观心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