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一讲课后问答
Elder Miaojing[Four Mindfulnesses] question and answer after the first lecture
作者:玅境长老 发布时间:2020-4-8
课后问答
问:不净观跟无我观,似乎是两个事情,怎麽样能够相连呢?
答:修不净观是断爱烦恼,修无我观是断见烦恼。修不净观,没有爱了、没有欲了,没有爱欲的障碍,这个止是容易成就,或者得色界定、得无色界定成功了;但是,「我」的烦恼还在,还有我见,就还是凡夫。所以,佛又说无我观,你这时候再修无我观,就得成圣道了,是这样意思。它所对治的烦恼不一样,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你观察这个身体是臭秽不净的,你自然也容易觉悟到无我;这个臭秽的东西不是我,那麽你不就是容易解脱了!所以也是连贯的,意义也是连贯的。所以,修不净观、修白骨观,修成功了,很容易得圣道,原因就在这里,无我嘛!只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起来,它会走路就是了。这色受想行识都是臭秽的,自然地、很容易地觉悟到无我。所以,一修无我观,立刻就得圣道,就得初果了!修不净观,如果到了未到地定或者到初禅以上,再修无我观,最低限度得三果,一下子就得三果,而不是得初果,因为没有欲了。所以,不净观和无我观,应该是有合作的作用,不是分离的。
问:请问师父,菩萨摩诃萨修身受心法,南传佛法的修行人也是修身受心法,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们修学的内容都一样,南传和北传修的结果,是因为他们的发心不同?还是修的内容也有深广的不同。
答:是的,发心也不同,深广也不同。北传佛教是重视发无上菩提心,南传佛教就是发出离心。发出离心,就是希望得涅盘,就是得阿罗汉,到此为止;发无上菩提心,是要成佛才能圆满的。这个发心有不同。修行的内容也有不同,但是修不净观是一样的。修无我观,北传佛教要比南传更圆满,因为修人无我、又修法无我,比南传佛教又深一点。另外,北传佛教,像我们现在读《大般若经》,那是观一切法空的境界,是南传佛教所没有的,那也是四念住。所以,四念住也是有深浅的不同。不过,我慢慢讲,我不可能一下子都讲,慢慢一样一样讲。
问:师父,出息、入息:如果说,把息呼出去的时候是第一阶段;出息停下来,是第二阶段;然後,入息再吸进来,是第三阶段;入息停止的时候,是第四阶段。又出去,所以是一、二、三、四这四个一直循环。
答:是。
问:那师父说知息长、知息短,是知道这个出息的息,还是说呼吸的过程?是过程,还是停的部分?
答:都包括在内。
问:所以,这四个阶段通通都要知道。
答:都是要知道,知道它是长、知道它是短,都是要知道。但是这里面,不要误会;就是听其自然地出息、入息,听其自然地是长、是短,你本身不要去控制它、也不要去推动它,它自然要出就出,它要入就入,它要长就长,它要短就短。你只是负责一件事,就是知!只是知,而不去控制它,要这样才可以。你若叫它出,这就不对了,你叫它入也是不对了。
问:一般过程是比较长,息的时候是比较短,息的时候也是要知道。
答:是的。全部都要知道,就是心不要乱,完全地知道它。
问:请问师父,刚刚师父提到说,止的时候五分钟,观的话,大概两、三分钟。请师父再举一个例再讲详细一点,止了五分钟,剩下两分钟要观什麽?接下来又止又观,又止又观,可能是慢慢深下去,请院长再举一个例解释一下。
答:好的。我刚才说的那个止,在你问的这个部分,我是说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譬如说我一坐下来,我能五分钟明静而住,过了五分钟就止不住了。假设是这样的话,你过五分钟就修观。修观,譬如说你修白骨观,从足至顶,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结起来的,就用心这样想,连接起来,有一层皮包住它,它会走路,就是这样想。当然想的时候要比我说的再详细一点,譬如这足的骨头,胫骨、膝盖骨、大腿骨、乃至脊骨、肋骨、到头骨、髑髅骨,一节一节地想。但是你作如是观,预先要有准备;准备有两种,一种是人画的,或者是店铺里卖的那种,最好稍微大一点,悬在自己的卧室里面,你也要用一点心,你就观,坐在那里观这个髑髅图、这个白骨图。观,睁开眼睛看一会儿,闭上眼睛看,然後再睁开眼睛看,你最少用七天的时间这样看,看这个白骨这个骨人。每一天或者一次看它十五分钟,或者一天看多少次,最少看它七天,就是把一节一节的骨头的相貌熟了。熟了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心里面静了五分钟,然後心里面就把这骨人现出来。这上告诉你一个次第,从足至顶,不是从顶至足,是从足至顶,一节一节地看。看了一遍,也可能两分钟就看完了,那麽你再修止,五分钟叫它不动,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不是这样。譬如说,五分钟我能够一心不乱,过了五分钟就打妄想了,打妄想,我赶快地觉悟,回来,再寂静住。这样子,你酌量它三十分钟,你这样子修奢摩他三十分钟。三十分钟,假设有二十分钟你心里是寂静住,有十分钟的妄想,都是不错了,都是很好。然後你再修白骨观,修白骨观或者是两分钟、或者三分钟,修完了就不要修,再修止,就是这样修,可以这样子。
这样子有什麽好处呢?有个好处。这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但是这是一个值得赞叹、是最清净的境界。就是你自己住在一处,或者是同梵行者住在一处,用功修行;但是有时候到别的地方去,或是到城邑、聚落里面去,看见人了,看见人,你立刻地这个白骨出来了;白骨出来,你心清净,心是清净的。如果你没有这种准备的功夫,不行,白骨不出来。你预先看看那个画的白骨,看得好像很清楚,等到你想用的时候用不来;你用不来的时候,这时候你的正忆念就没有了,没有正忆念,就是邪忆念,烦恼就来了,就是一般的这种境界。所以一定要预先准备好,而在奢摩他的基础上修白骨观,或者修种种不净,你要这样修。你不这样修,不行,你想要提出来正念,提不出来,除非说「我念佛」可以,念佛名号可以,不然的话,不行,正念提不出来。
所以,我们出家人(在家居士又是一回事),我们出家人出了家,要做这件事。没有天然的圣人!你看看《阿含经》也会感觉到这里,《阿含经》当然也是很注重无我观和无常观,但是有的地方也明说是修不净观的,要做这件事。四念住,不净观和无我观是主要的!无常观就是无我观!这下文再说,我们在这里不要多说。而无常观也有苦的意思,无常就是苦!
问:师父刚才讲,《大智度论》上面讲,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我听不出来那个答案後来是怎麽样。
答:龙树菩萨解释:佛为什麽要修那麽多的功德、得那麽好的果报,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众生容易得度、容易受教,意思就是这样。他说的话,说「一切法无我!」你就容易相信,「诸行是无常的!」你也容易相信。若平平常常的人说这样的道理,他听不进去,不相信。佛的大威德、大智慧,同样的话,他说出来就有作用,我们说出来不行。就是佛的那个无量功德庄严,他才有这样的威力。修不净观,我们出家人(当然在家居士愿意修也是可以),常常修、常常修,修久了,心里面平静,心里面很太平,心里面什麽事没有。
问:师父刚才说,注意呼吸,但是不要去控制它,那麽,谁在呼、谁在吸呢?
答: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在呼吸。
问:身体也要有一个人去主宰它,既然那个也不是你,你也不去干扰它……
答:若说是主宰,我们姑且用这个字,就是识,就是受想行识和合的运作,只此而已。色受想行识的和合的运作。佛法不承认有「我」来支配这件事,就是众缘和合,有这种作用,佛法这样解释,不承认有一个真实体性的我,不承认有一个实体的我,只是众缘和合,有这样的现象,是这样解释。
问:那麽它的快、它的慢,也不须要去了解它为什麽快、为什麽慢?
答:可以了解的,可以了解它为什麽会快、为什麽会慢,为什麽是健康、为什麽有病痛、衰弱了,都是可以了解的,要知。佛法是重视智慧的!是知,而不是无知。
问:请问师父,刚刚那位居士提到,这是谁在主宰的问题,刚刚师父讲,外道计我论者认为体内有一个不变化、有主宰性的东西在内,这个就称为是「我」。
答:是!
问:後来师父在解释这位居士提问的时候说,实际上没有一个有实体的我;那麽,无实体的我,有没有呢?
答:无实体的,就是假名我,是有。
问:对,那就是所谓的意识,所谓识了,识也是主宰的、也是不变化的,这个「我」和「识」能不能画等号呢?
答:不可以画等号。
问:就是一个假名而已。
答:识也是众缘所生。识是众缘所生,它也就是无常的、变化的,所以它不是常恒住的我。这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不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一定是无常的。所以若是执着是常,这个常一定是非因缘,所以,识不是我。说假名我是可以,说它是假名我是可以。假立名字的我,而不是有实体的。
问:师父,刚才您讲到,三论宗的嘉祥大师、宗喀巴大师、印顺法师他们都提到「唯识观不能了生死」,他们基本的观点是为什麽说不能了生死呢?
答:他的批评,就是它是有所得、还有执着,所以不能了生死,他是这样说。
问:执着有一个第八识?
答:他认为他还有执着。唯识宗的人,就说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一部分的佛法里面,他倒不是执着阿赖耶识有实体,不是那麽明显。但是,这个问题在《摄大乘论》里面有讲,是有讲的,他不是那样意思。三论宗,龙树论的学者,对於唯识宗,因为这就是关涉到圆成实性,关涉到那里,就是有所得、有执着,所以就批评它不能了生死。但是,唯识宗学者是不承认的,别的人批评是一回事,他本人还是不承认的,不承认这一点。
问:弥勒菩萨他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修唯识观,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说他不能了生死。
答:这个说法,可以分两部分说。一个呢,这个《瑜伽师地论》,说是弥勒菩萨造的;但是,在西藏的《瑜伽师地论》,不是说弥勒菩萨造的,是说无着菩萨造的,这和我们汉文佛教不一样,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弥勒菩萨是人间的一位学者,不是天上的弥勒,有这样解释。就是在人间有一位大德,无着菩萨亲近他、跟他学习佛法,这是第二个解释。这样说,就不是天上那个当来下生弥勒佛,不是了。那麽这个问题就是降低了一点,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在《解深密经》上,印顺老法师根据《解深密经》有一段文的解释,唯识这个法门是一个方便法门,接引钝根、业障重的众生,有这样的方便。而般若法门是第一,是真实的法门;唯识的法门,是为般若法门作前方便。说它不能了生死,就在这里,它是作前方便的;真实了生死,还是要般若,所以也没有矛盾,不要紧,你可以学习!这个方便成就了,就可以入於般若波罗蜜了,就了生死了。这在《解深密经》有一段文有这样的意思,所以说它不能了生死,也不要紧,可以这样解释。就是,你学习这个法门,虽然不能了生死,但是使令你进一步;进一步以後,就可以学习般若法门了;学习般若法门就了生死了,所以也不要紧。就说是天上的弥勒菩萨也是可以,他给你一个方便,也是可以;大楼,你一步要到五十层上面去,去不了,给你造一个电梯,你就上去了,也是可以。
问:师父,想再请问一下,如果说那个两分钟的观,如果是用唯识观的话,譬如说,我就找一个所缘来观,如果说先看到遍计执,接下来我再看它的依他起,可是这个地方我就会碰到一个问题,因为我把那个所缘拿来分析它的内因、它的外缘,如果这样做的话,我又会掉入概念的分析,那这样的观是不是有问题?
答:这话是这样,概念的分析,虽然还是在戏论中,没有到无戏论的第一义的境界,但是,它动摇了我们的执着。我们对於一切法都执着是真实的,看见老虎来了是真的,看见毒蛇来了也是真的,看一朵花也是真的,人家说一句话心就动了。你若分别:「这都是我心的分别,不是真实的」,你对於境界的执着,就是遍计执,就轻微了,先做这第一步的工作。等到再进一步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就超越了概念的分别,就契入到第一义谛,得无生法忍了,所以也还是有作用。
所以我们若是分析唯识观,我感觉,虽然有人说不能了生死,还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和人家有了什麽纠纷,谁冤枉我了,「哎呀!使令我心里痛」;但是你若用唯识观:「这是心的分别,没有真实性」,你立刻地心就轻松一点,也是不错嘛,它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果你不修这个法门,你修般若法门也是可以,观察它是毕竟空的,观察者也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当然这一下子就契入第一义谛。所以天台智者大师也赞叹龙树菩萨这个法门。他对於世亲菩萨、无着菩萨的论,智者大师也是读,也常引用,但是修观的时候,他不引,他不引唯识观。但是我在想,还是可以学习的。有些人,你让他直接观空,可能不合适,但是,观一切法唯心所现,可能他感觉到相应,那也好,也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