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一讲
The first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23-5-6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一讲
[内容关键词:静坐 出入息 大般若波罗蜜经 念住品 无我]
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们的佛学院准备很久了,到今天正式开课。现在所学习的课程是「四念处」。旧的翻译叫做「四念处」,新的翻译叫做「四念住」。我曾经说过,四念住是我们学习静坐的时候用的,就是静坐的时候要学习四念住。四念住里边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念」,一个是「慧」。「慧」是观察的意思,「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学习四念住的时候,这个念实在来说就是止观的止的意思,就是摄心不乱名之为念,破除去内心的散乱叫做念。散乱心破除去了,内心明静而住,这个时候用智慧来观察,就可以破除去内心的颠倒妄想,就可以断惑证真了!四念住包含这两样意思,但是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先学习这个「念」。当然我们静坐的时候,不是一开始就盘腿坐,应该是要经行,或者说是行香。行香的时候,心就开始正念,也可以正念、也可以用智慧观察的。但是这个次第,先学习念,先令这个心安住一处、不乱,先应该这样学习。先这样学习,就是所谓学习止了。这件事,多少年来我也是常常讲的,现在,我不应该简略,还应该把它多少地说明一点。
其中,读《阿含经》、或者我们现在想要学习的《瑜伽师地论》,都有提到一件事:就是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灵明的这一念心,念念地知道现在在做什麽。《阿含经》、阿毘达磨论乃至《瑜伽师地论》这些大乘经典,都有提到这个修行方法,就是你用功的时候,这个心常常知道现在在做什麽。这句话是很简单,但是你若做起来就不可思议。这样子用功,这是一个方法,我们这样子去学习止,学习奢摩他这个止,也就是这个念,这是一个方法。
其次,在经论上也有其他的方法。其他的方法,它的作用是一样,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要选择出来一个所缘境;选择一个所缘境之後,就把自己灵明的这一念心,安住在那里不动,这又是一个方法。这个所缘境也是很多,但是我现在就先介绍一种。
这个方法用的时候可以这样,我们姑且这样说,盘上腿坐下来,身体各部分都感觉到正常了,然後,你舌头不要动,不要出声音,你心里面念两句话,心里面念两句话。那两句话呢?「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念这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念这两句话。「息」,我也是讲过很多次,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也说得非常地详细。我们这口气呼出去、又吸进来。呼出去,当然它是逐渐地呼出去,到时候就不呼了,可是也没有吸进来,在这个中间有一个息,这个息就是停止的意思,这个时候也不出、也不入,这个息就叫做「出息」。这个出息的时间当然不是很长,应该说是很短。这个息过去了的时候,就开始吸,把这个气又吸进来,吸、而又吸,又不吸了,不吸了,可也没有立刻呼出去,又有一个息,那叫做「入息」。我现在简单就这样说。这个入息时间也不长,也是很短。它又开始又呼出去,这个气又呼出去,又有个息,然後又吸进来。就是这样,又呼出去、又吸进来。
我们不静坐的人,不感觉到有这件事,还有个息的,不感觉;但是常常静坐,我们的内心经过长时期地静坐,息的现象就出来了,这个出息、入息的现象就出来了,而且逐渐地也会加长,出息也长一点、入息也会长一点。按生理的自然的现象来说,小孩子的入息长,老年人出息长,壮年人是相等的,但是静坐用功修行的人,他也会有变化,会有变化的。所以,一开始静坐的时候,你自己先说:「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先念这几句话。念这几句话之後,你就注意,注意这个息在出、注意这个息在入,注意这个息是长、注意这个息是短,你注意!这样子注意的时候,使令心不散乱,不去攀缘其他的杂事,明静而住,这就可以说是念。
四念住这个念,可以说这就是念。但是,这里边有一个问题,有什麽问题呢?我们一般人心理的活动,多数是在头部,多数是在头部活动的,我们这个心一注意的时候,注意力逐渐地加强了的时候,注意力在头部,时间久了的时候,头就可能会痛,可能会头疼。你若是这样用功修行,时间短,还不要紧;你注意半小时,就不注意了,你起来跑一跑,去做别的事情,就什麽事没有。如果你专心地这样用功修行,一天用功十个钟头,或者是八个钟头的时候,就有问题,你可能会头疼,可能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习惯了这个心就在头部这里发生作用。所以,古人开示修习止观的书里面告诉我们:「心不要上缘」,心不要在上、在头部,在那里缘念,不要这样;就是让心在下,或者是在脐轮,脐轮就是肚子这里有一个肚脐这个地方,注意这里。天台智者大师他说,丹田也是可以,注意丹田也可以。不过有的人说,年轻的女人注意丹田不好,有的地方有这种说法。但是我感觉,出家的女人修梵行,应该不同於在家的女人,应该有点不同的。假设出家人常常地发道心,注意内心的清净,这样的情形,你注意丹田,应该是不同於在家人。不过个人身体的四大调和的程度不一样,假设不合适就改变一下,或者注意脐轮,注意肚脐子和注意丹田还不一样的。
那么,怎么样注意法呢?知息出、知息入的时候,我们这个腹部也就随着这个出入而有变化。入息的时候,气吸进来,当然我们这个肚子就膨胀起来;呼出去,肚子就落下来了。所以腹部这里有起、有落的现象。你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就是「知息出、知息入」,也就是「知息长、知息短」。你这样用功的时候,也就是所谓这个念,这个正念,叫这个心不乱,系念抑诸驰散,叫它不要去攀缘外面的境界,这样子来修这个「念」。
修念的时候,又有一种情形,就是按我们用功修行的阶段性来说,按修行的时候内心里面的变化的次第来说,譬如说我们修这个正念,得到欲界定了,或者得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初禅,得二禅、得三禅、得四禅了,这时候这个念就是修成功了。然後再修观,修智慧的观察,观察身、受、心、法。这个时候,你念修成功了,你再修观的时候,就真实地能够断烦恼、得圣道了!就真实会这样子。若是我们念没修成功,我在静坐的时候,五分钟的寂静,五分钟的明静而住都有困难;我叫这个心五分钟一念不生、万缘放下、明静而住,不行,做不到,一分钟或者可以。这样的情形,我们应该怎麽办呢?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修观,就是勉强地叫心不要动,叫它修五分钟、或者一刻钟、或者二十分钟也都可以,这个时候就不要修念,不要修奢摩他的止,就修观,也是可以。当然这时候修观,要断惑证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候念的力量不够,观的智慧力量也就不够了。这个观察的智慧能发生断惑证真的作用,一定要有定的基础,不然的话不能断烦恼。所以我以前也说过,「你这个修观慧,这个时候你不妨修得稍微长一点,修它十五分钟,当然你静坐的时候,不必去看表,我修十五分钟没有,你就大约修它十五分钟,然後就停下来,再修念。
佛是大智慧的人,他这样开示我们用功修行。我刚才说,你修观慧的时候,你想要发生决定性的作用,一定要有念的支持。反过来说,你修观慧也能支持正念,毘钵舍那也能帮助奢摩他的。所以你修观慧的时候,修它十五分钟以後,然後再修止,好过你不修观慧的时候单修止。你常常这样做,就会感觉到不同。
我也曾经说过,我们用功修四念处的时候,我一天我又跑香、经行又静坐、静坐又经行,我这样用功当然是对的,你也应该读经,读你欢喜的,譬如说你欢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可以读,你安排一个时间读经,读经帮助你修四念住的,也是有帮助的。你愿意读《金刚经》也可以,你愿意读《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这些大乘经论都好,要读经,它也能帮助你的止、也能帮助你的观。你常常修止观,你若去读经,你的法味会浓厚得多!互相有帮助的。所以你修止去帮助观、修观去帮助止,慢慢、慢慢它就进步了。
从大体上说,就是有这麽两种情形:就是止修成功了,修成功了就是要得到未到地定的这个止,也可以修观,也能得无生法忍。得到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止,然後去修观,也能得无生法忍。当然最好是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因为这时候止的力量大,所以观慧的力量也大,得圣道就比较容易。未到地定也可以,但是它的定力浅一点,浅一点,你想修观得圣道,要努力一点,要加强你的努力才可以。在欲界定的时候,就更难一点;欲界定的止,想要修观得圣道还是难一点,也是能,但是难一点。所以,在止的深浅的次第说,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有四禅,三种不同。
修观,有两种不同:一个是不能够得圣道,但是你也应该修;能得圣道的时候修观,当然是最好。但是现在初开始学习的人,就是在欲界定里面,我们能摄心不乱,尽管我只能够定住五分钟,这也是欲界定,但是欲界定也有深浅,不是一样的。
这样说,我们应该是明白了一件事,初开始用功是这样子,从经行的时候就开始摄心不乱;盘腿坐以後,也是摄心不乱修止,修止修一会儿,然後就修观。若是你止的功夫进步了,这个心把它调和到一念不生、明静而住,一下子一个钟头没有妄想,那麽你就可以修一个钟头的止,你可以这样做,这一个钟头内不修观、单修止,过了这一个钟头以後你再修观。这时候修观,初开始的时候,时间不要修很长,我看,修五分钟就够了,修五分钟就够了。你愿意长一点时间修也是可以,因为你这时候的能力强了。修了一个钟头的止,寂然不动。你或者修五分钟的观,或者是一刻钟,或者半小时都可以。但是原则上说,修观的时间不要超过止的时间,止的时间叫它长一点,观的时间叫它短一点。
这里边,在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来说,有一点特别的需要,什麽事情呢?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忍耐心不够,有一点不合适,心就会退:「我何必在这里腿子又痛、腰又疼,吃这个苦头,我不坐了!」止也不修了、观也不修,这个心就是不坚固,道心不坚固。因为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有这个问题,所以修止、修观的时间也要调一调。怎麽调呢?你修止的方法用好了的话,假设坐一个钟头,我们假设你这一坐,坐一个钟头,说「我只能够五分钟定得住,以後就打妄想了」,不要紧,你定了五分钟以後,你修它两分钟、三分钟的观,再修止;就算是忘掉了修观,打妄想了,也不要紧,你觉悟了,马上把心收回来,继续修止。
假设你计算一下,这一个钟头(六十分钟),有十五分钟打妄想,有三刻钟还是寂静的,你就会感觉到身体舒服,能生欢喜心,这种舒服是其他的事情所没有的,你做其他的事情不会有这种感觉。你静坐的时候,虽然不是连续不断地寂静三刻钟,但是总加起来能有三刻钟,或者总加起来有三十分钟都不错,一个钟头有三十分钟不打妄想,你身体也会感觉到舒服。感觉到舒服,你生欢喜心了,你这一次坐完了就想坐第二次,第二次坐完就想坐第三次,能够维持你继续静坐的意愿,而且可能会勇猛、精进。所以,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修观的时间不要太多,修止的时间尽量多一点,多过修观的时间,尽量这样子。就是止也要修、观也要修,但是观的时间要少过止,止的时间要多过观。你这样用功,慢慢地你会很快乐,自然会精进、勇猛,自然会勇猛、精进,你自然会这样,这是初开始的一点方便。
其次,有一件事我再说几句,就是刚才我说的,在用功的时候,你经行也好,你坐下来也好,你吃饭也好,你这一念心常常地知道现在在做什麽,常常这样子。在《大般若经》也提到,就是你走路的时候,你知道举足、下足,这个足提起来你心要知道,这个足落下去你也要知道。我要办事,我手要去吃饭、去拿筷子,我这个手一动,心就知道这个手开始动,就知道。就是你身体的动作,各式各样的事情,你这个心念念地要知,知道它。这个方法在《瑜伽师地论》说到四念住那里,说得很详细的,各式各样说得很多。等到我们讲的时候再说,现在就简单介绍到这里。
讲解经文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六分〈念住品〉第五
第六分〈念住品〉第五。这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六分。它一共是十六分,这是第六分,〈念住品〉说到四念住的事情。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引这一段文说四念住的大意,就是把它的要义说出来。然後我们再稍微详细地、一样一样地再解释。
【尔时,最胜复从座起,偏覆左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知路、非路者,心缘何住?】
「尔时,最胜复从座起,偏覆左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个「最胜」,是一个天王的名字,当时的法会里面有一个天王叫做最胜。「复从座起」:就是以前他已经从座起,向佛请问过一些问题,佛答覆了以後,他又从座起。「偏覆左肩」:我们人有两个肩,不是两个肩都覆盖住,就是偏於一面,左肩是覆盖住,这表示右肩还是袒露的,偏袒右肩,偏覆左肩。「右膝着地」:就是左膝没有着地,他这样的一种礼仪。「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是两个掌合起来,内心是很恭敬、很尊重的,而白佛言。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知路、非路者,心缘何住?」前面那一行多文是请法的一种威仪,这以下正式的请法。
「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很多的菩萨摩诃萨。我们中国人就是欢喜简略,所以就称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是用菩萨来称呼。但是在梵文的含义,应该加个「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这义才是具足的。「摩诃」翻个大,「菩萨」翻个觉有情。「觉有情」,过去大德的解释,很多的意思,他有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他有智慧能觉悟自己,他自己觉悟圣道了,所以叫菩萨。若看梵文的原义,「菩萨」的含义,应该就是自己觉悟圣道,名为菩萨;「摩诃萨」是大,是大觉有情,就是他有大悲心,能够觉悟一切众生,那叫菩萨摩诃萨。梵文的原义,应该是这样的意思。因为这样解释,我们发现一件事:就是阿罗汉也是菩萨!因为他也觉悟圣道了,辟支佛也是觉悟圣道了。但是,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菩萨摩诃萨,加个「摩诃萨」,他是有大悲心,是阿罗汉所不能及的。阿罗汉只可以称菩萨,而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这样子就分别出来,三乘的圣人还是有点分别,应该是这样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深」这个字,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的解释,这个「深」字怎麽讲?就是,不是用嘴说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不是用嘴说的,是他本身证悟了诸法实相了,这叫做「深」,龙树菩萨这样讲。华严宗贤首国师解释,你修我空的道理,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不可得,这是浅的般若波罗蜜;若观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那麽叫做深般若波罗蜜,他这样解释也是好。若根据龙树菩萨的解释,这些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都已经是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了,他已经成就了根本智,这个无漏的清净无分别的智慧了,这样的人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成就圣道了以後,就是不会再退失的,就是不退转了,所以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样的大菩萨。
「能如是知路、非路者」:这是前面那一段文…,〈念住品〉是第五,前面第四品里边说的事情。能够这样子觉悟路、非路的人。「路、非路」:譬如说这个道路是安全的、很平坦的,那麽这就是道路;如果这个道路上有坑、不平坦、或者是有土匪、或者有什麽障碍,这就不是道路了,那地方不可以通行了,就不是道路了。就是平坦的、安全的这条路,这才是可以名之为路。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情况,但是这里是说,佛法说的这些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这个涅盘的道路,这是很安全、很安稳、常乐我净的道路;世间上这个虚妄分别心、多诸烦恼、流转生死的这种境界,这是不安全的道路。
「能如是知路、非路者,心缘何住?」他的内心在缘念什麽境界、安住在那里呢?心缘何住?缘这个所缘境,就安住在那里不动。这等於说,这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圣人,就是这些大菩萨,他们的内心住在什麽地方?譬如说是,我们是个生死凡夫,我们的内心在那里活动?在什麽地方活动?我们的内心就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在这五欲上活动,在世间上这些是是非非、烦烦恼恼的,在这上活动,我们凡夫就是这样,一有点事情过不去,就在那上想又想,想又想。这些圣人,「能如是知路、非路」的圣人,他们的内心在什麽地方活动呢?
【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正无乱。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凡所游行城邑、聚落,开(闻)说利养,心不贪染。如佛世尊戒经中说,善自忆念,离诸烦恼。】
「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正无乱。」这底下回答。「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正无乱」:佛回答他的这个问题,你应该知道,这些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圣人,「心正无乱」:他们的心是很平正、不乱的、不散乱的。
「乱」,可以作两种解释:一个是妄想纷纷就是乱,一个是颠倒也是乱。这个「乱」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散乱的乱,不能够明静而住,这叫做乱,这个乱是我们很习惯了的这种散乱的境界;颠倒名之为乱,也是我们的境界。什麽叫做颠倒呢?我们没能够契入法性的真理,我们心就是颠倒的。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幻化虚妄的,我们认为都是真的,这就是颠倒。所以,凡夫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颠倒。若是得了禅定的人,没有散乱的这种过失,但是还有颠倒的过失。若是得成圣道以後,他才没有颠倒的错乱。不过,得成圣道的人,他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了;到了成佛的时候,才是一切过失都息灭了、一切功德都圆满了,那是没有颠倒。其他的一切圣人,还有所不足,他还是有一点事情。所以,这句话若这样解释,就包括很多的事情了。现在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心正」:他的无分别的智慧与法性理相应了,叫做「正」;没有颠倒了,所以叫做「无乱」。那应该说一部分的,一部分的颠倒息灭了。
「所以者何?」因为什麽、这麽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心正无乱呢?「是诸菩萨善修身、受、心、法念住」:这底下说出一个原因来。因为这麽多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们善於修学身、受、心、法念住的关系。在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能够放下五欲,能够专心地修四念住,修得很成功,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成就了清净的智慧的时候,常常地用功修行,所以叫做「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念住」,我们的心是不住的,心里面不能安住在一处,就是各处的散乱;因为修奢摩他的止,也就是修念,使令心安住不动了;当然他还能够修观。为什麽要安住不动呢?就是要修观。所以,这里面有念、也有慧。 「身、受、心、法」这四个字里边的意思也很多,我想我们在这里暂时不讲,以後再说。
「凡所游行城邑、聚落,开说利养,心不贪染。」这底下说他善修身、受、心、法念住的相貌。「凡所游行」:不管他到达什麽地方,什麽城邑、什麽聚落。「聚落」:就是大家在一个地方住,「落」就是居住的意思,「聚」就是大家在一处;这一个地方有几百户人家,或者是几千户人家,叫做聚落。「城邑」:就是大过聚落的地方。
「开说利养,心不贪染」:「开说」这个「开」字,我去查《乾隆大藏经》第十三册、四二二页,它那上是「闻说利养」,是个闻字,用「闻」字就比较通一点,容易懂,容易解释了。「凡所游行城邑、聚落」的这些地方,「闻说利养,心不贪染」:「闻」也包括见;听人家说这个「利养」,利养实在也就是色声香味触,就是世间的欲的境界,他心里面不贪着,不「贪」求、不「染」着,他心里面不动心,没有这种心情。就是因为修身、受、心、法四念住的关系,所以他能够不贪着利养。
「如佛世尊戒经中说,善自忆念,离诸烦恼」:如佛世尊在戒经中说,「戒经」:主要是比丘戒或者菩萨戒;那上面说,修行人是怎麽样的情形呢?「善自忆念,离诸烦恼」:善者能也,这个善当个能讲;他能够不需要别人来教导,自己主动地能够「忆念」如来的正法;能忆念如来的正法,与法相应,就「离诸烦恼」,就不去虚妄分别,生出来种种的贪瞋痴的烦恼。
通常说,我们凡夫是有烦恼的;八地菩萨以上的圣人,当然世间的烦恼完全没有了;若是初地、二地的菩萨,他也是有世间的烦恼,但是他心有正念。我们没得无生法忍、没有清净的智慧,烦恼随时会动。但是,如果你能够「善自忆念」的话,烦恼也不动,我们凡夫也能做到这一点;凡夫虽然有烦恼,但是你能够如理作意的时候,烦恼就不动。常常静坐的人,自己就会知道这件事。常常静坐的人,因为修四念住熟了,四念住常常用,你熟了;但是,有的时候你失掉正念的时候,这个正念忘掉了,忘掉了,这个心一下子烦恼就来了;烦恼来了,因为四念住熟,立刻把四念住提起来,提起来,烦恼就没有了。从这一点的经验就知道,正忆念的时候,烦恼不动!是凡夫,但是烦恼可以不动,就可以知道。若是得了圣道的人,那个正忆念是无漏的。我们凡夫也是正忆念,正忆念里面还有执着,但是也有力量。若是圣人,那力量是更大了。圣人,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分别,不过他能「善自忆念」的关系,「离诸烦恼」,烦恼就没有了。就像这屋子里面是黑暗的,你点上灯、开了灯,就没有黑暗了,就是这样子;正念来了,就是光明,烦恼自然就退出了,就不起了。
我们平常的人,听闻了佛法,一听说修行的事情,心里面有一点害怕,「哎呀!我怎麽能修行呢?我不能修行!」其实不是的!不管烦恼是轻是重,都能修行!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你若把「正忆念」提起来,烦恼就没有。所以,都能修行;不是说非要烦恼轻微才能修行,不是的。只要你肯用功,就会有成就、就有希望。所以,「善自忆念,离诸烦恼」。这几句话是总说的,下面就说得详细一点。
【身念住】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身念住?谓此菩萨以如实智,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无我、无乐、无常败坏,腥臊臭秽筋脉连持,如斯恶色谁当喜见?如是观已,身中贪欲、执身我见皆不复生,由此便能顺诸善法。】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身念住?」这底下别说,前面一段是总说。佛招呼「天王」,使令他注意。「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他怎麽样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修身念住呢?修身念住怎麽修法呢?
「谓此菩萨以如实智,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这位菩萨以如实的智慧;如实的智慧,就是真实的智慧,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智慧,叫做「如实智」。我们凡夫没得到这种智慧,所以我们没有成就如实智。但是,我们从佛说的修多罗的开示,你如此如此地修身念住,我们从这样的文句里边得到一点闻所成慧,按照这闻所成慧去思惟,这种智慧不是圣人的如实智,但是相似,与圣人的智慧是相似的;也可以说这是如实智,当然这是不坚定的一种智慧。现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他已经成就了,他以真实的智慧,「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与身相应的就是杀盗婬这一切的罪过的事情,他能够远离,不做这种罪过的事情。不做这样的罪过的事情,是用如实智来决定的。我们相信因果,我们初信佛法的人,相信善恶果报,害怕受恶报,所以不敢做错误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如实智。
「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初果圣人也是有欲的,初果、二果都是有男女之欲的;当然没得初果的人更是有欲了,都是有欲。这个欲怎麽样调伏它,叫它不起呢?烦恼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在事实上,表现在事情上面;一种是没有事,但是有心念。动了这样的心,但是没有做那件事,这是一种烦恼;第二种烦恼,这个心动了、要做那件事了,那叫做事。「事」和「心」又不同,分两种。现在佛说「远离一切与身相应恶不善法」,是远离那个事,也远离那个心,也要不动心。心为本,所以要清净自己的心。
怎麽样远离呢?「观察此身从足至顶」,你在那儿经行也可以这样思惟,你也可以静坐在奢摩他里面去思惟。「观察此身从足至顶」:观察的次第,是从下边,足是在下面,顶是在上面,先从下面观,从这足趾开始观察,从足到头顶。「唯有种种不净过失」:从足至顶这样观察,观察的结果是什麽样呢?观察这个身体,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用筋把它连起来,然後包着一层皮,我们人就是这样子。从表面上的皮来看,叫做相似的清净;但是皮里边的心、肝、脾、肺、肾,骨、肉这些东西,都是不净。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清净的、臭秽的东西,不是个大功德聚,是一个不净、臭秽的东西,我们人是这样子,「唯有种种不净过失」,所以欲心就不起了。
「无我、无乐、无常败坏」:这个无我,「我」这个字,我们通常说话的时候,常是说我怎麽怎麽地,你怎麽怎麽地,常用这个字。但是在印度的宗教里边,「我」是有一个定义的。「我」的定义是什麽呢?在《阿含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作用的,名之为「我」。常恒住、不变易,它永久地存在、而没有生灭变化的。譬如说,我们看这个灯光,我们看它一直在光,但实在它里面是有变动的;或者就说我们拿这张纸,我们看见它是很新鲜,但是若过几个月或者过多少年以後,这纸就陈旧了。为什麽它会陈旧?就是它有变化,受了空气或者是其他的污染,它常常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很微细的,你不能立刻就感觉到,不能的。但是这上面说常恒住、不变易,就表示这个「我」的体性是真实的,有真实性的,没有变化的,有真实体性,不变化;它有主宰的作用,就是它自己能作得主,它能够有支配的作用,这叫做「我」。再明白一点说,这个计我论者,就是外道,外道执着有我的这个计我论者,他的思想上,认为色受想行识这个臭皮囊里边……,色受想行识是刹那刹那变化、有老病死的,我们这个臭皮囊是有老病死的,但是在这个老病死、有变化里边,有一个不老病死、不变化的、实体性的东西、有主宰作用的,这是「我」!印度的外道有这种思想。我们若是不读佛经的话,对於这种思想会有什麽感觉?可能会生欢喜心,「啊!我这个身体里头有一个不坏的、不老病死的我,这不错嘛!」可能是这样子想。但是,佛法里边,你看这上面说「无我」!释迦牟尼佛说「没有我」。在这个臭皮囊里面、老病死里面,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我」,没有那个东西!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一件事,他说:佛为什麽因地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无量无边的功德,然後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身体,为什麽要这样子?龙树菩萨提出这个问题,他说:佛有那样的功德庄严、大威德的境界,他来教化众生的时候,他若叫你死,就能死!就是他那种威力,他说什麽你就会相信,会有这种力量。所以佛说「无我」,他就相信,就能相信。因为相信了,也就这样修行,就得圣道了。
我们在《阿含经》里面看、在《大智度论》里面,《阿含经》、阿毘达磨论,加上这些《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这些经论里面都说「无我」的,都是这样讲,都是说无我。无我,而能相信无我,不容易。就是我们现在的佛教徒,也还是承认有我,有些佛教徒是这样思想的,也是承认有我,「你说无我,我不相信!」也还是这样子。这是因为佛法有的经论是强调这一点——无我,但是有的经论不强调这一点,所以佛法里面有不同的思想,就是很容易引起思想的混乱;思想上会有混乱,就是在这里。思想混乱,又会怎麽样呢?不容易修行,不容易,只好念阿弥陀佛了!只好念阿弥陀佛可以,想要修止观修不来!
我们看印顺老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其中有一句话:「你修唯识观,不能了生死!」我们看见这个,感觉「哎呀!印顺老法师敢说这句话!」其实,你看嘉祥大师的《中观论疏》上,常常有这句话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的思想,他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佛教这个思想,你学什麽就是什麽思想,你学这部经就是这样思想,你学那部经就是那个思想。你不广学(当然我也没有去问那一个人,我自己心里想),你永久思想不能稳定,究竟是我、是无我呢?所以若是我们就是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其他的不要管,也可以。若是在佛法里面你的思想要稳定下来、有坚定的信心,非要广读、多读经论才可以。因为,我们今天的佛教,佛法已经几千年了,我们这样业障深重、多诸烦恼的人,看见经论会有烦恼、会有这个疑问,古代的这些佛菩萨他不知道啊?他也知道的!所以他已经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了、解答这个问题了,但是你若不多读,你就不知道这个事情。不知道,你思想就不能稳定,究竟是常、是无常?究竟是有我、是无我?就是不稳,老是安不下来,你安不下来的。所以,非要广读,广读就是个问题。
《般若经》这上面是说「无我」!我们这个臭皮囊里面,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没有那个我。现在这里说修四念住,是你已经开始修行了,不是研究教义的时候。研究教义、学习教义是在修行以前,已经把这样的佛法搞通了,然後开始修行,思想已经稳定了。所以这个时候不是辩论有我、无我的时候,是在内心里面已经肯定了是无我,然後就这样思惟,在奢摩他里面去思惟。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奢摩他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的时候是散乱的分别心;现在修行的时候,是静下来、修奢摩他,在奢摩他上面修无我观。但是我们在初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现在不是在那儿静坐,我们对於有我、无我还须要辩论一下,不然的话也还是一样,还是有疑问。
我以前也说过这件事,但是现在我又想重复一下。我在香港的时候,有人问我:「人死了以後,没有断灭,还会再有第二个生命体相续下去,六道轮回,为什麽会这样子,人死了以後不断灭呢?」我没答覆这个问题,我没答覆他,他也就不再问。等过了多少天又同我见面,他说:「我得到答覆了。」他说:「我去见另一位法师问他,他告诉我。因为什麽不断灭呢?因为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所以不断灭,所以六道轮回。」他这样告诉我。当然我也是学过《楞严经》,这句话是《楞严经》上的话,「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也讲过《楞严经》的,我还是没有出声。他问我这个问题,我没有答覆,他得到了答覆告诉我,我还是不出声,我也没说什麽。但是,我在《显扬圣教论》上看,《显扬圣教论》就正好说这个问题。我们众生是没有「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句话,这个文字也好,而在我们这个臭皮囊里面有一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是好,的确是好。但是这些讲无我论的经论就是说:没有我!没有我,那麽众生为什麽流转生死呢?流转生死是因为你的业力,是因为你有业力。你造了善业,那麽你这个身体死了,你就到人天的世界去受果报;你造了恶业,那麽你这个生命体结束了,就到三恶道去受果报。业力使令你有新的生命相续下去,不是因为有「我」。业力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得到各式各样差别的果报。如果是「常住真心」,常住真心就是一样,为什麽有不同的果报呢?你怎麽解释呢?常住真心为什麽要去得三恶道的果报,为什麽要得人天的果报呢?这个差别的原因在那里呢?你用常住真心解释还是不圆满,说不断灭可以,但是得果报不是因为常住真心!一定是要用业力来解释,不是因为我的关系。这是在《显扬圣教论》上正好就是这样说,不是因为我的关系,是因为业力的关系。
这里说是「无我」,就是我们在静坐的时候修如是观,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念念生灭变化、有老病死,这里面没有一个没有老病死、不变化、常恒住的「我」。你这样观察,是因为你有这样的信心,很坚定地这样想,才能有作用。所以在主张「无我」的经论上的态度,你若认为有我,这是个烦恼,是无明烦恼!所以站在这个立场来说,你执着有我,没有办法得圣道的!所以,断爱烦恼和见烦恼,见烦恼里边主要就是我见。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在烦恼的名字里面,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执着有我是烦恼,还是要执着有我,这不是个问题吗?这是个问题!而修止观的时候,你预先要学习这样的佛法,要肯定是无我的,然後你作如是观才有力量。如果你心里面还在犹疑,那个观就是等於零了,就没有作用,因为你没有信心。在《摄大乘论》的最後边,也说到一些我们不常听闻的佛法;我们常常讲开示、讲什麽经论,多数都提不到那里,但是那个地方也关涉到「我」的问题。
「唯有种种不净过失」,这是概略地说观身不净,观身是不清净的,这是能对治欲心。凡夫都是有欲的,欲界的众生,不管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都是有欲的。而佛教徒在佛法里面想要进一步转凡成圣,一定要对治这个欲,不然的话你不能成功。这个欲能把你绑住,就留在那里,使令你不能够进步。你想进步不行,就是留在那里,你不容易进步,连色界天都去不了。所以一定要断这个欲,断欲的时候,心的力量就大起来,修止观的时候就容易成就。
「无我」,观察这个身体里面没有「我」。我的相貌是这样子、色受想行识的相貌是这样子,这两个相貌是不一样的。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修这无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