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山海经》里面所写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长相酷似一只猿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将其擒获,并镇压在淮阴的龟山脚下——这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极为相似。
然而,胡适对此问题却抱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借鉴的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之一,其形象在印度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印度电影《小萝莉与猴神大叔》中,那位主角“猴神大叔”帕万,就是神猴哈奴曼的虔诚追随者。在电影里,帕万看到猴子时,都会虔诚的上前参拜,并说一句:“荣耀归于哈奴曼”。
那么,这个神猴哈奴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它又做过哪些壮举,与孙悟空有何相似之处呢?在《神话之城》这本书中,我们将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席路德,是一位资深神话考古爱好者,他不仅是著名科幻杂志《飞·奇幻世界》神话栏目的撰稿人,还曾经出版过《妖非妖》《男神考》《无名之城》等热门神话小说,在国内神话界颇有名望。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神话、爱上神话,并享受一场神话与历史的旅行盛宴,席路德在搜集了大量神话故事资料的基础上,从五大洲的15个国度里,精心选取了20座拥有丰富神话传说的古城。在《神话之城》这本书里,他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一一讲述这些城市的前世今生,带领我们跨越时空,一起去探寻这些从人类文明曙光中崛起的伟大城市。
这本书所讲述的神话故事时间跨度极大,从人神共居的年代,一直延展到中世纪及近代。而且,除了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广为人知的神话体系外,我们还将看到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两河流域神话、美洲神话、南太平洋神话等冷门神话体系,就连现代人造的克苏鲁神话也囊括其中。因此,将这本《神话之城》称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神话旅行手册”,是丝毫不为过的。正如《科幻世界》主编拉兹所评价的那样:
《神话之城》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新意的神话学著作,有料但不粗造艰涩,不但适合神话爱好者,更适合幻想爱好者和普罗大众,甚至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本特别的旅行书,来安排自己的美好假日——捧着《神话之城》徜徉在神话之城,你不但会收获更多的神话故事,也能比其他人更懂一座城。
那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席路德的脚步,一起穿越古今,徜徉于虚实交融的历史现场,踏上这场关于古文明遗址的探索之旅吧!
斯里兰卡,神猴与魔王的古老战场
很多人对旧地名怀有执念,比如,枣庄不如兰陵好听,西安不如长安好听,临沂不如琅琊好听,而斯里兰卡当然也不如锡兰好听。不过,在英语里,斯里兰卡(Sri Lanka)这个名字可谓是想当酷炫呢:
Sri表示神圣的,而Lanka则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面那个十头魔王所居住的地方,意思是“光明的土地”,合起来就是“神圣的光明之地”,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
《罗摩衍那》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便于普及,译名曾经叫做《大神罗摩历险记》,顾名思义,它讲述的是拘萨罗王子罗摩和王妃悉塔的惊险传奇故事。
在这部神话史诗中,统治斯里兰卡岛的十头魔王罗波那,拥有不死之身和近乎无敌的力量,是一个强大的魔王,就连诸神也拿它无可奈何。而拘萨罗城的十车王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罗摩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体内有毗湿奴的一半神性,被十车王视为太子的最佳人选。
离阿逾陀城不远的遮那竭国,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她名叫悉多,是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天女的化身。老国王为了给悉多公主挑选如意郎君,便声称,谁能拉开家传的神弓,便能娶悉多为妻。天生神力的罗摩不仅拉开了弓,甚至把弓从中拉断,因此赢得美人归。
然而,由于宫廷斗争,罗摩不仅没有成为太子,反而被流放山林,追随他的只有妻子悉多和弟弟罗什曼那。在路过楞伽城时,魔王罗波那的妹妹罗刹女向罗摩求爱未遂,心怀怨恨,便怂恿罗波那化身金鹿,引开罗摩和罗什曼那,趁机将悉多劫回楞伽城。
在寻找悉多的路上,罗摩和罗什曼那帮助流亡的猴王须羯哩婆收复了失国。猴王为了答谢他们,派出神猴哈奴曼帮助罗摩。哈奴曼是风神的儿子,因此他不仅神通广大、变幻无穷,还擅长乘风飞行——这与擅长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非常相似,因此胡适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哈奴曼乘风越过大海,来到楞伽岛,然后化身潜入罗波那的宫殿,找到了悉多被关押的地方。悉多得知哈奴曼的来意之后,便将自己的信物戒指交给哈奴曼,托他带给罗摩,以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哈奴曼拿到信物之后,在罗波那的王宫里四处点火,然后趁乱溜了出去。
拿到悉多的信物后,罗摩喜忧交加。在猴王的帮助下,他率领军队渡海登上楞迦岛,与十头魔王罗波那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罗波那被毗湿奴化身的罗摩所杀,而吉祥天女悉多也被顺利救了出来。战争结束后,罗摩任命罗波那的弟弟维毗沙那为楞迦岛的新主人。这就是关于斯里兰卡的神话传说。
夜叉与娜迦,来自魔王岛的神秘种族
按照《罗摩衍那》的传说,罗摩征服斯里兰卡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千年,但斯里兰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只有两千多年,因此,《罗摩衍那》对于探究斯里兰卡更久远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说中,在斯里兰卡有两个强大的原住民部落,印度人征服斯里兰卡时,把这两个部落称为“夜叉族”和“纳迦族”。
夜叉是梵文“Yaka”的译音,也被称为“药叉”,这个词来源于古印度神话,最初是指财神俱毗罗的侍从,为俱毗罗守护被埋在吉罗娑山中的巨大财富。
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在佛教里,“夜叉”是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至于纳迦一族,可以说是整个东南亚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了,无论是佛教、印度教,还是耆那教,从宗教文献中都可以找到关于纳迦的记载。根据传说,纳迦是一种长身无足,带有剧毒的水属精怪类生物,外形与蛇十分相似,它有操纵水的能力,甚至可以兴风作浪。这些属性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龙”非常相似,因此,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纳迦一度被误译为“龙”。
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佛教国家,纳迦的形象更是随处可见。在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掸邦地区,纳迦常出现在寺院的阶梯旁或大门口,而在缅甸地区,纳迦则多以盘踞在佛陀座下,为其遮挡风雨的形象出现。
今天印度的纳加兰邦、曼尼普尔邦,以及缅甸的钦邦等地,还留存着一个名叫Naga的古老民族,这一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乃至衣着服饰,都与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的佤族十分类似。
据说,这支少数民族就是纳迦族的后裔。按照佛经的说法,佛陀在世时曾经发生过“龙众皈依佛教”的事件,一些Naga族的部落在聆听佛陀讲经后,接受了佛教的信仰,并融入到印度社会,一直繁衍至今。
当然,在今天的斯里兰卡岛上,既没有夜叉,也没有纳迦,有的只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正如席路德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座魔王曾经居住过的“神圣光明岛”最大的魅力,就是那生机盎然,野性十足的自然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