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养生专著。明·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正文十九卷,目录一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本书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很有参考价值。现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弦雪居重订本等。近年有巴蜀书社等排印本。美·德贞(J·Dudgeon)曾于1895年将此书译成英文,在国外广为流传。
《遵生八笺》结构严谨,将宏富的内容寓于严格的框架之内,凡明万历以前主要的养生文献,均可在书中找到线索或崖略。《遵生八笺》问世四百多年来,在养生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书自刻本刊印后,不久即风行海内外,不仅藏书家多有收藏载录,且坊间仿刻翻印者也不乏其人,以致传世版本众多,甚至远传日本、韩国。
清代以后,《遵生八笺》或全编或摘编,收入多种丛书或类书,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广百川学海》《居家必备》《说郛续》等。时至今日,作为养生专著,该书仍然为养生界所倚重。
明代中叶以后直至明末,高度集权的皇家统治和日益繁荣的经济发展,在社会中下层,尤其在一般文人学者阶层,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冲突。
一般文人既摆脱不了封建专制的束缚,又难以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故多数转而寄情于山水,钟意于园林,或燕闲清赏,或托志冲举,于是在饮食、起居、四时调摄诸方面更加注意,甚至为达到饮馔服食的极致、起居安乐的标格,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享乐方式,发明了无数愉情悦志的雅趣。
因此,记载在《遵生八笺》中的各种幽赏暗赞的养生方法,实质是明末文人世俗生活的写照。
其中,养生功法的套路化、口诀化,表明养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程序化的需要,而养生内容的物质化、视觉化,则表明养护生命与享受生命达到了紧密结合的程度。人们已从日常生活中学会享受养生的乐趣和美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遵生八笺》的问世,既是明代养生学繁荣发展的体现,也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遵生八笺》是一部综合性养生巨著,所谓“遵生”,即遵从、尊重生命,表达了作者“顺生、重生”的养生观。
全书分八目,包括目录一卷共二十卷。
卷一、卷二为《清修妙论笺》,属于养生总论,记录高氏从历代养生文献,或圣贤名人文集中撷取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等养生箴言360余则。
卷三至卷六为《四时调摄笺》,以指导人们根据不同的时令,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并指出逐月养生的事宜与禁忌等事项,笺中还收录了许多行气导引图谱,对研究中医气功极有学术价值。
卷七、卷八为《起居安乐笺》,主要表现了作者淡泊明志、寄情山林的起居安乐观,由“恬适自足条”“居室安处条”“晨昏怡养条”“溪山逸游条”“宾朋交接条”等组成。
笺中还对可资颐养的生活用具、香熏诸法、花草种植、旅游用品、交友忌宜作了许多实用性的介绍。卷九、卷十曰《延年却病笺》,收录了多种服气丹功的修炼方法。卷十一至十三曰《饮馔服食笺》,收录了数以百计的饮食服饵药方。
卷十四至十六曰《燕闲清赏笺》,寓养生于赏鉴清玩之中,其中《瓶花三说》即“瓶花之宜”“瓶花之忌”与“瓶花之法”,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插花艺术论著。卷十七、十八曰《灵秘丹药笺》,收录了经验医药方剂百余种。卷十九曰《尘外遐举笺》,记载了古今一百位方外隐士的事迹。
《遵生八笺》作为明代养生学的鸿编巨制,不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而且体精思密,类例分明,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思想性。
1.强调生命意识
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根本体现。
早在《尚书》就有“惟人万物之灵”的说法,《孝经》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管子》则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念,认为尊重生命是人生的第一紧要事。
《遵生八笺》的“遵生”似乎本当作“尊生”,雅尚斋本书前三篇序言中,有两篇并作“尊生”。
高濂在《遵生八笺》直接表明自己编纂此书的目的:“尊生”就是要尊重生命,以生命为贵,以生命为重,而且“贵在自得,所重知足”。
所以,“以生自尊”的命题,反映了高濂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即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要自我尊重生命。
高濂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生命的发生是一种非常神奇、偶然的现象,没有任何人为的规定,只有天地之道的支配,所以自尊就是要“直尊此道”,即尊重天地自然的安排。
所以他在自序开头谈到的“机灵”和“神灵”也好,就是生命的神奇性、偶然性。而且这种天地之道的安排,是没有任何偏私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展现。
实际上,君子俟命,顺适安生,就是“以生自尊”命题的核心内涵,安生就是自尊的目标所在。高濂的另一段引文也十分明确地强调了这个观点。
安生的根本途径在于保养。这样,由自尊而安生,为安生而保养,就成了合理的逻辑过程。而保养的原则,就是遵循顺从生命的自然规律,所以书名又作“遵生”。
也许在高濂的意识中,敬畏尊重生命是前提,遵循顺从生命规律是原则,养生的旨趣全在于这两点。
2.崇尚道家养生
高濂自号为瑞南道人,以道自居,“咨访道术”,不遗余力。高濂的道学造诣非常深,对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有过系统、深入的研究。
根据《遵生八笺》之《清修妙论笺》(下)的自注,高濂曾将正统《道藏》通读一遍。因此高濂不仅读过《道藏》,还能发现《道藏》的错误不少,说明其功底非凡。
从《遵生八笺》征引《道藏》等道家文献一端来看,足可反映高氏的道家情怀和鲜明的道家倾向。
从养生方法内容的纂辑来看,《遵生八笺》所载录的养生方法绝大多数来自道家。这也体现出高濂对道家养生智慧的重视。在《清修妙论笺》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来自于道家文献;
在《四时调摄笺》中,许多修养的方法也是来自道家,如灵剑子导引法、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图、太上玉经八方等;
在《起居安乐笺》以居住空间为脉络,亦多为道家日常修养法;《延年却病笺》的两卷,几乎全是道家延年之法,如服气、存想、守一、导引、按摩等;
《饮馔服食笺》的“服食方类”和《燕闲清赏笺》的各种香方;《灵秘丹药笺》的丹法仙方全部都是道家的经验方;《尘外遐举笺》的所谓高隐之士,实际上大多数是神仙道林中人物。因此,整部《遵生八笺》几乎可以看作道家养生经验的集成之作。
3.重视精神调摄
高濂雅尚藏书,勤于著述,素有“博学宏通”之誉。他的治学范围很广,举凡儒、道、释、医,造诣均深,旁及文学戏曲、收藏鉴赏,并有著述。
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氏论述养生,始终把精神道德的培植和情志品性的调摄放在首要的位置,所以开篇即为“清修妙论”,标明“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格言,共三百六十条。”而且明确提出“养德养生”的主张。
在高氏看来,三教法门,易学医学,道德培养的学问亦即生命养护的功夫。
为了造就高迈超逸的精神境界,高濂对老庄等道家思想情有独钟,尤其对道家清净无为、少私寡欲、恬淡虚无、抱朴守一、返璞归真、谦卑隐退的行为观念深为赞同。
因而在书中大量征引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关尹子、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家人物的言论及道教经籍的话语,反映出高濂对道家精神修养及其实践途径的高度重视。
把内心的清净淡泊和对外事的洞明透达,视为精神养生的最佳状态。除了道德精神的涵养修持外,有关情志活动的调摄,也是《遵生八笺》的重要内容。
书中不仅纂辑了三卷“燕闲清赏”的专门方法,还在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等笺中专列了“逸书”“幽赏”“游说”“知身心所损论”等篇,收集了许多能够陶冶情操、移易心境、增强愉悦、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理论。
在《燕闲清赏笺》中,高濂分享了自己平日陶冶情操的体验。由此可见高氏兴趣之广泛,才情之盎然,造诣之深邃,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用助清欢”,更显出作者高贵心性和闲适情怀,养生能有如此体会,也许就是“神而明之”的境界了。
有人研究《遵生八笺》的心理养生思想,认为“高濂本人在心理养生思想上并无大的创新”,这是没有充分留意“高子论曰”的不当之论。
实际上,高濂在精神心理养生方面有许多深刻的认识,甚至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在《清修妙论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中的许多文字,都涉及心理养生的思想。不但反映了高濂的生活情趣,更体现出他的精神心理追求。
清闲养性就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内容,后世石成金、李渔等人多有论及,尤其是李渔之《闲情偶寄》更是其思想的发挥,是否受高氏《燕闲清赏》之影响,很值得研究。
4.主张综合调养
本书“八笺”的结构编排,不仅反映出高濂养生思想的体系,即构建了养生学从理论到方法和经验的基本框架,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养生学的内容,由此也体现出高濂“众术合修”综合调养的思想主张。“八笺”是一个整体,不可截然分割。
在方法分类上,每一笺是相对独立的,但在具体运用上,往往彼此交联,相互涵摄,或者相互影响,各有利弊。
如何使其相辅相成,耦合联动,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避免一些副作用或不良反应,防止滑入某种养生误区,存乎于各人。
显然,四时养生不仅是一个简单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事情,而是有其丰富内容的“套餐式”调养过程。
高濂所称的“起居安乐”,几乎涉及到精神心理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远不是穿衣吃饭,眠起作息这么简单。
此外,高濂还全面继承传统养生的智慧,征引前人的方法经验,赞同或推广古人的养生理念。
如引用张湛《养生要集》的论述有十个要点,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高濂引用的文献看,也是主张老年养生要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四时调摄、气法导引、药物服饵等全面兼顾,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遵生八笺》为明代高濂所撰,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养生著作,有“养生百科全书”之称。
《遵生八笺》是在明代末期高度集权的皇家统治和经济日益发展的矛盾冲突下,文人学者阶层追求世俗享乐、讲究精致生活方式的写照,同时也是明代养生学繁荣发展的体现。
《遵生八笺》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强调生命意识,养生的前提就是要尊重生命;其二,崇尚道家养生,书中所载的养生方法绝大多数来自道家;其三,重视精神调摄,始终把精神道德的培植和情志品性的调摄放在首要的位置;其四,主张综合调养。
http://ab.newdu.com/book/b1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