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      返回上一页

爱你爱的,不嫌弃你不爱的

Love what you love, don't abandon what you don't love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2-8-26

用什么改变自己?

法由缘生,一切源于爱。恨,是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为缺乏爱,就要投入到一个喜欢的事物上爱,为什么师父要我专注喜欢的东西,至定说这些珠子,茶杯…各种我的小东西,我喜欢,便能在里面感受到爱。纪德说:“爱‘爱’,不要爱单个的人...”。把对人的爱转移到美的事物上,比如艺术,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昨天的问题涉及道德观的问题。想起陈同很多年前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在香港能看到得印度的古书籍要比大陆多很多,包括讲释迦牟尼的故事,因为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吧。他说,释迦牟尼一生也是女人无数的,他晚年的时候,耶输陀罗曾经当众质问他,佛沉默不语。具体怎么说的我忘了,大概陈同的意思,就是讲我们中国的佛教根本就不是印度的佛教,而且他对耶输陀罗的修行赞赏很多。

至定师兄说“道德标准很多是为社会群体稳定服务的,戒律中也有很多是为僧团群体稳定设立的,这些跟修行解脱没啥关系”,明仁说戒成才能舍,不肯放弃道德观念,是为什么呢?是分别还是不敢?这就得问自己了。

修行的深入是不需要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的,反而它会是个障碍,你就理解为啥师父说得道和这个人是否有道德没关系,“有道无德,道中之魔”,魔也有道。曾兄说过坏人也能见性,“好儿子是儿子,坏儿子也是儿子”。

浮云老道就很少约束弟子的行为,起初我们万般不解。大道无别,皆是自然,老道才是真懂修行的。人心更多要靠自度,那么逍遥的一个老道,也没那么多空管你的万般心思。

好人才分别,他不一定是不为,是有恐惧、厌恶。都没道理的,人哪有完人?杀人是五恶,那监斩行刑的岂不都是恶贯满盈。

道德经: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你若分别,便是嫌弃,嫌弃即分别,是“不善之”,善是真诚,不善便失道。

所以,破分别是第一重关,然后是打开心门,接纳自己的善与不善。妙喜师父说“见苦者即是受苦报人”,这个过程,你等同于那些你爱的、厌弃的、可怜的、心痛的...所有你为之动过心的人。分别的丘陵坑坎填平以后,心地平等,报身庄严,果德无量。

大乘的戒律是心法,是心善之不善之的问题,而不是动不动的问题。先天既是无为,不求而自得。至于后天,即“我执在轮回”,后天就是我执。转变我执就成智,转变后天就是返先天,想来如此,简单却不易,三教本是同根生,千门万派也同源。

安最近打了几坐,一早问他有妄念吗,他说啥是妄念,有妄念才正常的,比如今天看见了桌子啊啥的很一些好看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妄念。他说你心里想的都是不美好的,就乌漆墨黑的呗,人心里想的是美好的东西,看见的就是好的,要是一点妄念都没有的时候,就是睡着了。

他啥也没学过,不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