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走出去,修行,行修。你看失恋的人痛苦,因为不肯放下,不肯走出感情。实证需要在现实经历,肯放下才能进步,再通过上坐的功夫可以得到相应的感应境界,除非根器极高的人,否则都是需要有人指点才能继续的。情重的人不是控制欲极强就是舍不得自己,自私的人书读多少也没用。
苦尽甘来的人基本上是达到了自己的本来就有的层次,再向上就要有勇气舍弃这一层的安逸,不贪恋自己的舒适区,这倒不是意味着会失去什么,修行有一种自律的取舍,选择性放弃。
磨难中的人还没有达到自己的层次,磨难对于修行人而言,是突破和提升的机会,不过被磨难的人也得看他图啥,往往很多自称修行的人本来也就是图名利福报或者健康长寿什么的,他们短期目标的平衡区就在这,这跟自己的愿力和根基有关,不舍弃就会停止不前,势必要到福报享尽,如永嘉证道歌所说的“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来生不来生,都不那么确定。
真修行的人就不会停,他的停是内在的不动,如高山如巨树盘稳坚固。投胎到世间的人,受世法规律而安身立命,五行八卦我没研究过,但是搞易学的人肯定都能说出一二,轮回是定数,福报是定数。心有过欲,就会有不属于自己本有的东西,挂碍的附属品,只要是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包括财富地位学识等等,就会有烦恼障碍出现。
欲望是很难突破的,突破欲界就能入道了,知足也不那么容易的,知足的前提是要先知己。我不劝人知足,现在的人都似饿鬼道,永不满足的,上求和下求,都是前程万里,堕落比上升更容易。修行人都是普通人,修行是为改变这个定数,就是说,在没有成就之前,都在定数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他可以创造,可以做自己的主,也可以做世界的主,不然梵天教主哪来的那么大的口气?
即便如此一切,也都离不开因缘所生法。投胎是因缘,师徒也是因缘所生法,徒弟抱怨了,师父不烦恼,因缘对徒弟就是定数,对师父就不是定数。师父不受徒弟的缠缚,任你怎样折腾,师父是师父,你还是你。世间的人,恩恩怨怨彼此放不下,冤冤相报,谁先解结谁先了。修行就是要一点点的处理掉这些感情上的东西,关门开门,走出去得自己。忆念上师,是情也不是情,慢慢的体会吧。师徒也是相互的挂念,才有了一世世的因缘。儿女,爱人,都是的。
以前听兵哥讲过东方药师佛本愿成就,第一愿就是眷属成就。我今天才想是什么意思呢?应该不是让眷属先成就,也不是把所有的家眷都度成佛,自己都不成就能度谁呢?这想法就跟”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一样。我没有看过法师们怎么讲的,但我想是成就“眷属”,这个“眷属”是法的选择,就是得法的因缘人。
你成就什么样的法,你就有什么样的眷属因缘。愿不是愿望,是选择,发愿是契约,执行是心念。选择什么样的眷属,修得成全自己的功德,有点“孟母择邻而处”的味道。业力感应,也是自己曾经的选择,今生的眷属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可还满意?
想起佛教的西方发愿文: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人都是有选择的。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譬如有人,一专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眾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歷生,不相违远。”
——修行是不能退失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