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万法具足,法性都有对应体相表达,法性相同,表现不一。三界,六道,三十三天,是众生世界。都说天人能合一,因为人身具足万法,但法界不是三界,法界是理,又有叫智正觉世界,三昧境界、般若境界...各种境界皆属法界。
三界人天表的划分,表达的是理性逻辑,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有限,不一定是实际的情况,参考到的书也比较少,也没有达到十方法界现全身的境界,所以这个表就是集合知识而已。但刚学佛的那个时候只想先弄清楚世界结构、修行次第,看清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就是扯蛋看看我归谁管,就根据冯达庵法师的《佛法要论》还有一些经典整理出来。
三界人天表更像是修行报身境界的对应,是以发生心性的种类分界的,是修行的果报处,因地众生的生身处,果地菩萨缘众生心的化生处。三界本是众生积妄而成,金刚经说“世界是一合相”,对于三界体性我只能理解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整体不二。
道教的玉皇大帝在欲界天,统管天下六道苍生,忙乎的很。色界天不管闲事,所以能入禅定的人如果再受俗世牵缠,似乎就不对了。
内牵外连,外境是身的依报处,内心虽不受约束,但心随外缘牵动影响而有感应,不断变化,或好或坏,无常不定。《佛法要论》里提及初禪补修七地菩萨功德,七远行地因缘最广,几乎是全识开显,修行“入住出”三位,行满自如,进入八地心识不生,无漏不动,断俱生法执,无功用道,烦恼永断,从此无牵无挂,这世间圈不住了。
色界可能只有心法了,属内根色法,微细身,如观“色”可知心相,观“音”而知心动。曾经请教陇菲老师关于音乐之用,他说:“知音可知人之‘心动’―无论如何轻柔的音乐,都难消解当代人心的焦虑。而音乐升华了悲伤。音乐不涉及悲伤之事,只咏叹悲伤之绪”。就是说靠外在解决不了内在的问题,而内在可以通过外在事物来表现自己。音乐是乐者对世界的观察,艺术具有慈悲性,艺术的忘我境界便是心物一元,物我合一,几近道了,所以修行是智慧,修成是艺术,慈悲和刻苦。
破俱生法执,就是自己无量劫心生的种种执见,心识色法,也属幻相,破识而达自证分空——即“了即业障本来空”。我想这个时候只跟智慧有关了,不似欲界世间贪着纠缠的业力,想空也空不了。故有说菩萨道初禅证量即能达七地,转七识成平等智,七识包含前六识,而八识为藏识,收藏之义,无修无学无得无失。七地修成八地报得,可见为什么佛教重视第七识,打七打七,打掉第七意识,进入到此地修行境界的菩萨就入佛数了。
我们还困在欲界之中,说道心坚定,不如说目标坚定,说目标坚定,不如说欲望坚定。
定力并不是无欲,相反“目标”在长远的角度上看,就是目的,大贪而有大目的,不大怎么到头,但是,世间的目的需要刻苦积累,出世间的目的需要承受磨难,付出和收获,都没有容易的事。
“你心念根本的本质,是影响你最后果报的结果。”在意是什么?在意倾注了心力,没有动力哪来的心力,动力又是哪来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月圆发过一段话:“若始终保持缄默,它所姑息的恶果,就会如照镜子一样,反映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
非诏不见的人,本来缘浅。张至顺道爷还要留下一份功德和一个破庙给后人,他是图什么吗?那些独自飞升了的神仙我们无缘,就忘了吧,那些留下山头给人念想的,我们可以去缅怀一下,然后也回自己家吧!
三界“我”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