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      返回上一页

众生是道,道即安[图]

The people are the way, and the way is safe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2-7-25

会静就能归中,静能养性,也能修命。

一个能静下来,不一定不执着,所以破执是跟智慧有关的。

执也是一种贪,为何说修行有层次境界的差别?七轮是从下而上的智慧高度,也是贪的高度。偏下者贪着物质性的追求,低级的欲望。偏上者追求精神,而精神只有在底层欲望得到满足并且摒弃后,才具有坚实的支撑开启向上的通道,开启智慧需要破除世间种种知见,任性发挥。

自古以来的智者从不屑于争辩,他只有悲悯,所以才降临到世间。他的智慧下流,将自性里持有下轮的众生(欲望)归于道中。

贪嗔痴不是心态,是法。心态真实即是法。只不过是心态的力量,是一种习性,不是靠外在能够改变的,是靠智慧来看透。

喜欢是心态,谈不上智慧。那生气呢,也应该是心态,但心态好不好,要看对身体的影响如何,老好人不是好人,就没看那些老好人身体多好的,杀伐决断的将军,也不见得短寿。

佛陀骂你你肯定开心,因为佛陀是智者,佛是直指人心嘛。别人触碰了你,就不舒服不开心,因为你觉得他不是智者。我们享受别人奉献的甜美甘露,就觉得他佛陀一般,甚至理所当然,而当他一棒子打来,就觉得他面目可憎,如同修罗。原来佛陀的“直指人心”,指的都是别人的心啊!

与其去劝说别人的心态,首先要看你有没有超过那个人的智慧。师父骂徒弟,你认为他生气,劝师父不要生气,你说你是认为师父不该生气吗?徒弟都比师父牛。我记得有一次跟妙喜师父道晚安,说了句师父睡觉吧,被师父教育,他说:切记,不可以命令师父做任何事。

劝,不能有私心,劝是一种要求,这是欲望和智慧的差别。佛度人不劝人,无非示人知见。

普渡众生之门不分好人坏人高低贵贱的,但追求世间福报的人本就不用去搞什么修行,他们用努力去换取和享受欲望带来的快乐,他们还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是佛门的祈祷者,世间的乞讨者,索取者。为止小儿啼,宗教能给予众生一种心态的安抚,因为众生无需佛陀那样伟大的智慧,众生是道,道即安,众生唯求心安,无须求道。

修行是不尚贤,是不争,是不见可欲,修行是舍,是很少人能走并愿意走进去的路,是追求精神洁癖者的孤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