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的各种要论眼花缭乱,我不是专业,只能从实用性给志在修行的人一点建议。无意诓论对错,凭心所感。
世俗发心本质就是贪,世俗贪即是爱,有欲界乐。万事有平衡,若过度者,有得必有失,或以命搏财,或以财搏命,灾祸痛苦烦恼不断。
供养上师,不供邪师,上求为上,提升自我,不可下求,下求为堕,图谋所得。不同层次的修行,发心不同,上求下化,不能颠倒。
网站是虚拟空间,无人情往来,无是非争辩,只有精神交流。做网站是我力所能及的发心,一是自己学习的需要,自利尚可,利他无需多心,糟粕或珍宝,对于他人,自己说了不算。还有就是报恩,尊师重教,是弟子的本分事。师之道,为有缘人指明归途的方向。
修行人的中道不是平常的中庸之道,世俗多是方便善巧。修行人志在解脱,解脱中道,不偏不倚,心平如水,水平如镜,不着得失,不分高矮。“不动心者”多有麻木,所执相抵,有力而非中道力。中道力是“和解”之力,得“道”的师父的气场总给人安静祥和,有所执的人“定力”再好不能让人感觉到舒服。
禅定功夫突破在于“舍”,不是在功夫内提。那个几十年初禅不突变的师父,还是没有般若。得般若不在功夫高低,在一念觉醒的智慧。
初发心即得正觉,心体证量,不在大小,唯自清静。所谓横超方便法门,与果位高低并无关系,法法平等,岂论高低?凡圣同居,道教种民天,唯自清静所报,诸佛智慧身光尚有不同,而与诸大菩萨同居者,何者有别何者无别?如梦境所见诸佛菩萨,非自己报得,是因同居共处而有见识,而缚地凡夫可见圣境,可知何由?三岁小儿做得到,八十老翁行不得。
竖超三界,极为难修,竖超需各地资粮圆满理事通达,根基足够清静,有聪明绝顶的智慧,三关之说,不在修定。大批志在修禅定的行者止步不前或转入佛教,乃资粮不够,佛教有开展法性功德的各种方便,劝发菩提心便是其一。
三乘之说并非歧视,平等是口号,目的还有差别呢,修大乘的并非大乘人。禅宗祖师无不通儒释道,非有分别而是无所不融,皆可究竟。横无门槛,竖需大器。
《清静经》讲上士中士下士三种根器,次第行状,各得其道。佛教也讲三乘修行,劝人发心向大固然没错,却不知种性难改。为何说竖超难修,四禅八定三十三天盘旋而上如何升级?科长到处长,局长到省长,省长到主席,是不是越上一级就越难?纵有千般志,力有不能及,积累到足够,量变才能质变。
修行务必先看清自己,各安其位,守好本心,“宿世修行”之说就是告诉我们,修行恐不是一辈子就能转基因的,但是不修行,待这点灵根陨落,再修行可就难了。
错位发心,便失本心,十地增长,各地发心深浅不同,心智相当,岂可见人修行便叫布施供养。信佛无门槛,根器有不同,显然普度众生这件事就是一个广告词了,修行人根基差异,所需不同,发心也是有大学问的,你何曾见祖师度化门人用那些菜妈般的慈悲过?
当然,舍不下的,还是不在此文修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