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 返回上一页
楞严新粹 八识表解
Shurangama's the Eight Senses(Part1)
作者:果煜法师 发布时间:2007-7-2
|
【内容关键字:八识表解 境非实有 识有境无 见分 阿赖耶识 根身 作意根 身者 气脉 细身 种子识】
一、八识表解
我们继续讲:「八识表解」。本来这题目不属于《楞严经》的范围,然既说到妄识的问题,且我前一阵子又看了一些唯识的经论,所以顺便也把八识,作一番整理。当然整理的结果,还是会跟传统的说法有些不一样。所以如果你对唯识学根本没兴趣,或者毫无基础;则这一章便可直接略过去,这不会影响到下面的章节。反之,你对唯识学还有兴趣,甚至乃有一些基础;则再来研习本章,便感受非凡矣!
对于八识的问题,我们且看下面的图表:这图表乃从识、见分、相分,这一直细分下来。所以各位听课的时候,虽一方面要听解说;然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要对照这图表。事实上,今天这堂课,乃为解释这个图表是怎么画的?所以称为「八识表解」。八识图表「略」
二、境非实有
万法唯识者,万法皆依识的作用而得显现;故外境既非实有,亦非乌有。
首先讲唯识的主题:境非实有。为何外境不是实有的呢?因为万法唯识,一切外境都得经由识的分别作用,才能显现;既外境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乃非实有也。
很多人都把外境当作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有客观的存在。因为外境,既需透过我们的感官,去观察触受;又得透过我们的知识、经验去诠释判断。因此所认知的外境,都已夹杂了业识的成份。因此一朵花,甲看到的和乙看到的,乃不一样。现代人以为用「科学仪器」去观测,便是客观而真实的。事实上,用仪器去观测,也只是另一类「缘起」所形成的境相尔。以缘起无自性故,怎会是客观而真实的呢?然现代人之所以用「科学仪器」去观测,只是为得到一种能共通使用的标准而已!所以是共通的标准,而非真实的存在。
境非实有者,从中观而言,既是因缘所生,当非实有;就唯识而论,既依识所变现,当然也是非实有的。以非实有故,既非客观的存在,也不能永恒不变。然而虽非实有,却也不是乌有——不是无中生有。既缘起,有因有缘则示现,故非无中生有也。同理,既得透过识的了别作用才能显现,当然也非无中生有也。否则,识从那里去了别呢?不能说识,乃来了别「识」也。
当然以上的说法,还是比较偏向于中观的理论,既非实有,也非乌有。而在唯识学中,乃偏向于无中生有,因为一切都是识所变现。因此在唯识学上,乃说是「识有境无」。
三、识有境无
故识有者,乃为能于缘起中识相故——识乃就相而言,而非实有识也。
境无者,亦为从于缘起中示相故,境乃无自性。所谓识「有」,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只能说:在不同的缘起中,乃显现出不同的境相、不同的识相。所以这个「有」,就中观而言,既从缘起而现,当非实有的。尤其,识又是流转、幻化的,更不可能是实有的。这也是前面所再三强调的:既从相立识,即是无常、流转、幻化的,当然非实有也。
其次,境的「无」,乃更容易了解。既一切境界皆是从种种不同的因缘中,才能变现,所以唯「无自性」尔——但也不能说是全然的无中生有。因此这「识有境无」,透过中观的分析,其实就是「境、识」皆空,「境、识」皆无自性尔。因为对一般人而言,既习惯把世界分做两部分:一者称为心识,一者称为境相。故就中观而言:只要再从「心识与境相」的互相缘起,而破除其对「实有」与「自性」的执着,就能转「无明」成「觉悟」也。这岂非更直截了当呢?
而唯识学就挺迂回的,首先要透过「境是唯识所变现」的程序,将一切说成「识有境无」;然后再从「识的熏习与现行」等过程,再将这个世界变现出来。岂不是很繁复而迂回吗?过去有一位学长,他是学唯识的,故于唯识学的领域中,还小有名气。唯识不是一向讲「识有境无」吗?然而他说:当一部汽车,撞过来时;我还是先跑为妙。而不敢站着说:这汽车是无中生有的呀!让它撞撞看,有什么关系?
所以要把这世间上所有的现象,都说是从阿赖耶识里变现出来的,有时候需经过太多太多的转换手续。比如你去问那些唯识专家,看识怎么从无中生有而把电脑变现出来?这下子就很累了!或者识怎么既把原子弹变现出来,且又炸死那么多人?如那位唯识学者,真能把它说明得很有条理,那就真服了他!
但是就中观而言,文明的进化,本不出缘起的原则。因此顺着文明进化的缘起,所以电脑、原子弹等,皆被制造出来也;乃还不需要经过太多转换的手续。这是首先讲到唯识的大原则——「识有境无」。
凡夫以未见性故,于一真法界中,妄分二相而成「能、所」之对待。然虽在迷地,仍不出真心法界也。然在此中,既不言「真如熏习无明」,更不言「无明熏习真如」也。
凡夫以未见性故,于一真法界中,妄分二相而成「能、所」之对待。这前面已说得很多了。然凡夫虽迷,而妄分二相;但此二相还是不出真心的范围里。这也就说:凡夫所执迷的、所局限的,其实只是真心中的一小部份而已。这从真心而产生的识,乃是最广义的「阿赖耶识」。
因此真心跟妄识的关系,主要在于觉悟与不觉悟的差别尔。因此就不需要更赘言:说什么真如熏习无明,或无明熏习真如之类。记得有位月溪法师者,当看到《大乘起信论》时,便直率地说:这是一部伪论,因为它竟然说:无明还能熏习真如。真如既是不动无为、本自清净者!怎可能还被无明所熏习呢?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月溪法师还是有些见地,只可惜他犹未参透「性不离相,相不离性」的道理,故只能不断地强调「大乘绝对论」;而不明在绝对的「性」中,乃不妨有相对的「相」在。因为「心性」既是最宽广无边的,又是最广大涵容的,所以从真心的角度再来看妄识,便比较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在明了真心后,才再来探索妄识的缘故。从无明妄识而区分为「能所对待」。能相,即是表上的「见分」;而所相,乃是表上的「相分」。
四、见分
见分,即染净依,亦即是末那识与我爱执藏识——执根身与种子识为我也。
众生既把万法区分为二:以能见者,称为心,即是见分也。所见者,称为物,即是相分也。其次,更认此「能见之心」为我。于是以此「自我中心」,而分别取舍,故造业烦恼。所以乃称为「染净依」也。所谓「末那识」,末那是指污染的意思,也就是因为有我见,所以成污染。而从我见,必然更衍生我爱、我慢等烦恼,因此末那识又称为「我爱执藏识」。
我们之前曾作比喻:众生的我见,乃于心性的虚空中,截取方隅,而成为一个个的框框,这框框即是见分。而在框框里,所执藏的成份,在唯识学中,乃将之归纳为「根身」与「种子识」。这即是通俗所谓的身与心、或生理与精神两大部份。众生且以此为「我」。
1、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其有三个层次。
异熟识,一切见分、相分之因果流变皆属之,故此为最广义者,而为最上层之『识』也。
我爱执藏识,此唯指能作、能受之我者。故定义已狭,而为次上层之『见分』者。
种子识,以集一切种子故,而称种子识。故定义最狭,而为更下层之『种子』者。
所以阿赖耶识,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如就广义而言,既万法乃唯识所现,则何者而非阿赖耶识呢?这从万法唯识所定义的阿赖耶识,即是最广义者。
何以其又称为「异熟识」呢?既异时而熟,也异类而熟。也就是从一切因缘果报而有的变化,皆称为异熟也。所以异熟识,既包括内在的见分,也包括外在的相分。以范围最广故,我们把它列在图表上的最高位子,而简称为识。故这「识」,既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包括众生的生命现象。在这最广义的识下,众生又把它区分为二:一者称为我,另者称为非我。我者,即见分。非我,则相分。
然「我」又是什么呢?乃以能作、能受者为我。比如我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手脚能够动,这称为能作的我。同样,以能感觉到外界的存在、外界的变化,而称为能受的我。一般人既执此为我,当就对之珍爱诃护,故称为我爱执藏识。以其范围,乃比万法唯识的识狭窄些,故为次上层之『见分』者。
第三,一般人又把这个我,再分作二种:一是有形的躯体,而称为根身。二是无形的意识,而称为种子识。故种子识,乃包括我们的思想、观念、情绪、感受、及种种记忆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精神生命。于是种子识者,乃从见分中,再减却根身的部份,故范围又比见分小一些,而成为更下层之『种子』者。
所以如说:众生于生死轮回间,是阿赖耶识去投胎的。然是那一层次的阿赖耶识去投胎的呢?当不是最广义的阿赖耶识,以最广义者既到处都是,那还有什么投胎、不投胎的差别呢?其次,也不是根身去投胎!因为前世的身体已死掉了!当不可能去投胎。所以唯「种子识」的部份去投胎!有关这个问题,于下面会讲得更明确。这也就说;万法唯识的识,或众生轮回的识,其实定义是不同的。故如混为一体,很多延申的诠释,便会搅乱不清。
2、根身
根身者,众生皆执「能作、能受」者为我;而「能作、能受」者,其唯『根』也。又以根必依托于『身』才存在,故合称为『根身』也。
众生既执「能作、能受」者为我,然此能作、能受者,又是谁呢?对很多人来讲,乃认定就是六根的作用也。因为有六根,所以才能产生见闻觉知、产生意识造作及种种的分别取舍。而六根,基本上是必依托身体才能存在,因此乃合称为根身。
根有『作意』根与『非作意』根,『作意』根者有间断,故从作意而得再现起。『非作意』根者,从生到死恒无间断。『作意』根者,前六根是也;『非作意』根者,乃命根也。命根即唯识所谓之『寿』——寿暖识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则亡。此中作意根者,乃依存于非作意根也;以『非作意』根若亡,则作意根亦必失其作用矣。反之,作意根虽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续其作用也。
根又可分为:作意根与非作意根。何谓作意根呢?比如:我现在想看,于是就去看,这称为作意。甚至我不看时,就把眼睛闭起来而看不见了,这也是作意。我们想一个问题,则念头动了;不想的时候,却似关门一般把它封闭起来,这都称为作意。因此作意根是有间断的,有时候有作用,有时候无作用。
反之,若是非作意根的话,则既不曾开,当然也就不能闭。因此从生到死,其根的作用都是相续存在的。
那作意根是什么呢?乃指前六根。以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能透过意识而去控制的,所以有间断。而非作意根,则唯指命根也;因为从生下来,这个命根就一直相续存在,直到死亡为止。
因此,在唯识学上乃讲到:寿暖识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则亡。寿,是指我们的命根。暖,是指身上的暖气;如果人死掉了,暖气消散,躯体便很快变冰冷。识,是指业识的存在。以这三者,就像鼎足一般互相扶持;故如那个不在的话,其他二者也就跟着灭亡了。
为什么要把根,再分为:作意根与非作意根呢?因为一般人对于作意根,乃较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事实上,作意根只是表相,因为它必依附于非作意根,才能存在、才有作用。故如命根既亡,前六根也就失却其作用矣!但是一般人对于这种有间断的根,却反而比较留意。除非分析到更深细时,才会讲到命根的存在。而命根者,作意根虽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续其作用也。
又作意根,一般人以为我们能作意、主导;但仔细想想,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能作意的人。比如眼睛想看时,就看;不想看时,即闭之不看。这真是由我们主控的吗?其实不是我在主控,而是因缘在变化。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先动念想听,所以去听声音;而是为声音太大了,把我们震醒了,把我们震惊了;这之间,曾有作意吗?我们打坐时,不是都希望不打妄想吗?可是妄想为何又一直不断呢?因为它不是我们作意所能控制的。
所以能「作意」,其实只是众生从我见根本,而产生的「妄觉」罢了。根的作用与否?其实是因缘的和合。而和合的因缘中,乃少不了「非作意根」的存在与作用也。
前既谓:非作意根于活着时,是不会间断的;但于生死的交替中,仍有间断。如果死掉的话,它就间断了;而待下辈子重新往生时,另个命根又开始作用了。
问:有没有一种从不间断的根呢?即在生死的交替中,也不会间断的根?
答:有!那就是真心。
真心乃从来不间断。但就是为不间断故,很多人反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但真正关心空气的人却不多,倒是对三餐、饮食非常注重。因为是有间断的,所以反被注意到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颠倒呀!因此一般人对于妙明真心是最不清楚的,对命根乃稍微清楚一点,而对六根竟是最清楚的!
我绘制这表解时,乃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般人皆着重于表相,而看不到更内在的真实。然内在的真实,乃是外在表面的依托。真心是非作意根的依托,而非作意根又是作意根的依托。但一般众生却都是倒过来看也。
3、作意根
作意根者,又分『五俱意识』与『第六意识』。同理,『五俱意识』亦依存于『第六意识』,而不能单独作用。而第六意识者,乃可单独作用,而称为『独影境』也。
这虽不能真正「作意」的作意根,又可分为:前五根与意根。我们眼睛虽在看,但如意识不起作用的话,眼睛就视而不见也。以前五根也是必依托于意根,才能显现其作用,故称为「五俱意识」。由是五俱意识的范围,乃更狭窄也。
反之,第六识的意根,却能单独作用。比如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虽无前五根的辅助,但还能显现其作用。这单独作用的意根,在唯识学上称它为「独影境」。然对一般人而言,以五根的作用比较粗重而明显故,所以于世间中,只是讲五官:眼耳鼻舌身。而佛法才谓有六根。以下再看身体的部分。
五、身者
1、身者,乃分为『形体』与『气脉』。形体是外在的表象,气脉是内在的传输。同理形体亦依存于气脉也。
身体的部份就我的分法,可分作形体跟气脉。形体,大家已很清楚,就是头、身体、手脚,甚至内在的器官等。然在形体中,有它更细微的连络者,乃气脉是也。故形体,只外在的表相;而气脉,才是内在的传导或掌控。形体乃依存于气脉中也。
这种讲法,乃与通俗的见解不一样。通俗的见解:乃认为因有这个身体,才有气脉;譬如为有大地故,能架桥铺路。而我的看法,却是:因有气脉故,才有这个形体的存在与作用。我们初生时,身体很小,为什么能慢慢长大呢?为有气脉的新陈代谢故,能长大。又眼睛为什么能够看?这也与气脉有关。
我们且用「怪手」作比喻:怪手为什么能够动呢?因为机器的零件间,有很多线路、有很多油压系统。故能用来操作机器,否则它就不能动也。故机器的壳子,乃比喻形体;而控制机器的电子电路及油压系统,则喻为气脉也。
所以形体虽粗重而醒目,却是被操控的;气脉虽微细且近于无形,倒是主控者。这也是众生所不易明了的真相。
2、气脉
气脉中,乃分『脉』与『气』。脉乃依气而有,譬如为人欲行故,才辟有道路;而非为已有道路故,人乃循之行。此『气』,即唯识所谓『暖』者也。当人命终时,此气乃从不同的窍位中逸出,而与种子识共化成『中阴身』。故中阴投胎时,亦即是此气和种子识共和合延揽而成胎。
气脉,又分脉与气。很多人乃认为:因为有脉故,气乃顺着脉走,而称为气脉。但我的看法,却又不一样:为气欲行故,所以才有脉。故如气足的话,脉乃跟着饱满。反之,气不足了,脉就萎缩矣!脉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气而调节的。
这种情况就像人间的道路,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因为已有道路了,所以我们乃顺路而行。然若再问:路从那里来呢?路是人走出来的,或者为人欲通行故,才铺路的。所以是:先有人,才有路。而非先有路,再有人去行之。很多道路如果我们不再走它,就荒废了。反之,如很多人都来用它,则它必被拓宽、整平。简言之,路无自性也。
同理,脉亦无定相也。因此一个人打坐气足了,他的脉相就会跟着变化。然以习惯将之称为「打通气脉」,便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脉,本就是存在的,或本就有定数的,我们只是再去把它打通而已。事实上不同见地、不同修法,都会有差别的脉的。
这「气」也就是唯识学上所谓的「暖」。当人命终时,此气乃从不同的窍位中逸出。有些论典说:当人死亡后,他的神识或从头部出去,或从胸部出去,或从脚底出去。从头部出去者,乃将往生天道;从胸部出去者,会往生人道;而从脚底下出去者,便堕入三恶道也。然如果出去者,是业识的话。业识既是无形的,何以会从有形的窍位出去呢?
所以既能从某个窍位逸出者,当即是有形的「气」。俗谓:人活着,就是为这口气在。然人死了,这口气就不在了吗?非在,非不在,它只是逸出去了。故往生的时候,也是这口气去往生的。当然不只是纯粹的气,去往生而已;这气乃与过去生的种子识,共同结成中阴身。因此中阴身是有形体的,以有形体故,才有所谓「投胎」等事。而「投胎」后,气乃跟胎儿结合成一体,而种子识即认之为我。于是胎盘就能慢慢固定而成长也。
此气若于生命期间,则成为『拙火』或『命火』或『卫气』,而为瑜伽者所受用。所谓「意能导气」,亦即是导引此气也。气亦可说是『细身』也。
这气,既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故乃有很多不同的名号。在密宗或瑜伽,乃称之为拙火。而在中国,乃称之为命火或先天之火。所谓命火,即谓因有此火,所以我们才能活着。而先天之火,即表示它是生下来就俱有的。或者就营卫而言,乃是卫气也。
这气,既存在我们身体当中,自有它特别的作用——如前所言,是内在的传输或掌制。故一个修瑜珈者、练气功者,即是锻练此气而使他身心产生一些变化。于气功学所谓「意能导气」,其所导引者,亦即是此气也。
最后这气,亦可说是「细身」也。什么是细身呢?这细,不是指很小的意思,而是说更细微精致的。像固体就比较粗重,而液体乃更为细致,至于气体则是最细微精致的。
在我们的身心中,最粗重的是身体,最精致的是心识。而介于其间,有气脉所形成的细身。在原始佛教,最初并未奢谈细身的问题;然有些部派佛教,乃认定有细身的存在。但这在佛教里,似乎还未得到完全的肯定。
3、细身
细身,既是内在的身,也可以是中阴身,或天身。虽凡夫之肉眼不能见,但天眼则能见之无碍。但是生命,从粗到细,原是可有很多层次的。因此,谓有细身,也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
以细身,既可说是我们更内在的生理;也可以于死亡后,变成中阴身。甚至天人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具足五神通呢?因为天人的身体,本就是细身。而细身者,乃更具弹性方便;故能随心应用,而展现更大的功能。其实,不只天身是有神通的,中阴身也有神通——当然不及天身那么圆满。
细身,虽凡夫的肉眼看不见;但如果证得天眼者或是天人,便能见之无碍也。这也就是对生命而言,『身』与『心』是分不开的。所以轮回途中,入胎受生者,绝不只是无形的心识而已,还有依气所形成的细身也。这也就是,我认定一种观念:身跟心是分不开的。从最初中观所谓的「性不离相,相不离性」,到此「身不离心,心不离身」,乃有其一贯相承的脉络。
以身跟心分不开故,所以非心识单独去受胎;一定有跟心对应的身在。然是什么身呢?当非粗身也!因为粗身已经死掉了,躺在那里不动了,如何去投胎呢?故唯细身,可能去投胎。而若不是细身的话,谁去出窍?谁来入胎?不可说是心识!以心识既是无形的,何以谓之有出有入呢?
众生以我见故而受轮回,故就图表上看,乃是我爱执藏之『见分』者,带着依『气』所形成的细身和未现形之『种子识』,去投胎也。
如俗谓:轮回途中,乃是阿赖耶识去投胎的。可是前已说过:阿赖耶识的范围乃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竟是那个阿赖耶识去投胎呢?非最上层的阿赖耶识,因既是无所不在的,即无所谓投胎也。
故就图表上看,乃是「我爱执藏识」之见分,带着依『气』所形成的细身和过去所熏习的『种子识』,而去投胎也。
故《八识规矩颂》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其实是有瑕疵的。为种子识者,乃无「作意、分别、取舍」的作用也。如电脑硬碟里的资料,乃是被动者,云何能作主公呢?
所以,于《八识规矩颂》中,讲到阿赖耶识时,乃谓『去后来先作主公』。阿赖耶识于死亡时,乃最后离开;而于投胎时,又是最先去者。故于生死途中,它是作主公的,也就是主导掌制者。
然而种子识,其实是没有分别取舍作用的;所谓「恒而不审」,不审即是无分别取舍的作用也。盖种子识里,充其量只是一些资料。就像电脑硬碟里的资料,是没办法自我操作的。所以种子识于生死途中,反而是被带着跑的,被谁带着跑呢?被末那识带着跑,因为末那识才有作意、分别、取舍的作用也。
六、种子识
种子识中,为因缘和合故,有现行者;若因缘未和合故,则为未现行者。而已现行种子中,乃分『显』与『隐』两类作用。显者,是指从种子而起现行;而隐者,乃指从现行更熏习种子。
种子,为什么会现行呢?乃为种种因缘和合故,才会现行。反之,若因缘未和合故,则称为未现行者。而在已现行的种子中,又有现行和熏习两种作用。在第八识里的种子,为因缘和合故,凸显于第六识当中,这称为现行;所以现行乃比较显眼。其次,既现行后,由于「思」心所的作用故,更熏习成第八识的种子,就比较没有那么显眼,而称之为「隐」。
未现行种子中,再分『名言种子』与『业种子』。如前述『名言种子』乃依存于『业种子』也。在唯识学中,又把未现行种子,区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什么是名言种子呢?能够用语言文字、观念思惟去形容者,乃称为名言种子。而有种种因果相续作用者,都称为业种子。所以在定义上,业种子就比名言种子广泛多了;故名言种子,其实是依存于业种子中。但以名言种子能凸显在第六识中,所以对其印象反而更深刻些,至于业种子就没什么知觉了。
相分中的『和合』,乃是指从根尘的和合,而生触受也。
以上已解释「见分」的部分。其次,「相分」乃指外界种种的现象。在相分中,乃有「曾示现者、正示现者及将示现者」的不同。何以为「正示现者」呢?因为六根去接触六尘,所以能从触生受,故能示现也。简言之,为根尘和合故,所以示现也。
也就说已看到了、已听到了,乃称为和合。至于有些虽存在,但未示现,乃以根尘未和合故。所以,未和合的相分,其实是更广泛的;而和合的相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尔。
和合的相分中,再分「空」与「尘」。
在图表中,和合的项目下,再分为「空」与「尘」。空,乃是虚空,全无色相与质碍。而尘者,能为感官所执取者,则为尘。既感官有五:眼耳鼻舌身,则对应的尘相,亦为五:色声香味触。
至于五尘的色声香味触下,更分为明暗、动静、通塞、恬变、合离,乃是依《楞严经》的说法而附加的。详细可参考《楞严经》。
『作意』『现行』与『和合』乃一体相关,同为进退。而『气脉』『未现行』种子与『未和合』相分,亦成对应关系——别业与共业的关系。
以上已将图表的项目与意义,逐次说明了。所以我们再把整个图表作整体观察。可注意到:『作意』『现行』与『和合』,既位置是对应的,且作用又是相关的。因为根尘和合,才使我们的种子起现行。故于现行中,我们的意识就起了别作用,而称为「作意」也。因此作意、现行跟和合,乃一体相关,同为进退。故很难说是何者先?何者后?
其次,『气脉』『未现行』种子与『未和合』相分,亦成对应关系。什么关系呢?别业与共业的关系。为何是别业与共业的关系呢?以气脉与未现行种子,乃是个人的别业。而未和合相分,则是众生的共业。
集个人的别业,乃成众生的共业;而众生的共业,又影响着个人的别业。故称之为对应关系。至于气脉与『未现行』种子的对应关系,则将于〈业识与气脉〉的课题中,再详细说明。 所谓『九缘生眼识』,九缘乃指:空、明、境、根、作意、分别依(即第六识)、染净依(即第七识)、根本依(即第八识)、种子识。如依图表,则仍有命根、身体、气脉、和合等。
最后,再看唯识所谓的「九缘生眼识」:乃必九缘和合,才能现起眼识。
其中,空缘,就是指虚空。以虚空无质碍故,能看到远方的物相。
明缘,乃指有光明也。若无光明,以《楞严经》的宗旨,非看不见也,而是唯见「暗」尔。
境缘,能为眼根所取的对象,乃是境也。
根缘,主要是指眼根也。根非能了别者,而只是「见相」之缘尔,在此更可确定矣!
作意缘,非「我」能作意也。而是为根尘和合故,意乃现起,故称为作意尔。
分别依(即第六识),既已作意,则分别识乃随而了别。
染净依(即第七识),也就是刚才所讲的非作意根。
根本依,就是指第八的阿赖耶识。
种子识,这种子识跟根本依的阿赖耶识,似乎有些重叠。
如用图表再来审视的话,将会更清楚。8、 之根本依,确实是重叠的。至于命根、形体,还有气脉者,则被忽略了。
这图表,就讲到这里为止。主要在说明八识间的关系,及补充一些我个人的观点,比如细身、气脉,还有作意、非作意等问题。
各位若于唯识的名相,还不熟悉,听起来就会辛苦一点。但如已有这样的基础,再去看唯识的经论,我想应会更简单明了。至于某些对佛法涉猎较深的人,尤其对唯识名相曾研习过者,再来听,感受乃更加不同。虽我一些看法跟传统的不太一样,但何妨参考而开拓思惟的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