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精化气
炼精化气,内丹学术语。道教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以精气神的修炼为基本的门径。在道门中人看来,人在元初之时,精气神是混融而成一个整体的,所以婴儿是理想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受到了种种的干扰,精、气、神分离而为三,如此发展下去,最终只能走向死亡。为了避免此等结局,道门中人设想,时间的可逆方向。从人的修养来说,这就是「复归」于婴儿。怎样「复归」呢?这就是把分离的精气神重新聚合起来。聚合的第一步即是「炼精化气」,也就是「收三归二」,这里的「三」就是「精气神」,而「二」就是「气」与「神」,既然「精」受炼而成气,则「精」已无形,剩下「气神」了。一般而言,炼精化气需要百日时间,因此又称作「百日关」;由于这一步功夫属于修炼精气神三步功夫的初步功夫,所以也称作「初关」。根据修炼的程序,炼精化气属于「有为」的功夫。所谓「有为」指的是它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来完成。这些步骤分别是:采药、封固、烹炼、止火。这四大步骤,无非是以外丹烧炼来作比喻,其大体意思就是通过静坐,发动先天的元气,然后送入下丹田封存,再运用自身的意念来察照,促使精液化而成气,沿着壬督之脉运转,如此神气凝聚,便需止火,这就达到了炼精化气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第4册。
2·《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
炼气化神
炼气化神,内丹学术语。当实施了「炼精化气」的初关功夫有了成效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施「炼气化神」的功夫。「炼气化神」属于「三步功」中的「中关」,因为所需要时辰要十月,所以也叫做「十月关」。如果说炼精化气以打通壬督二脉关窍,造成了元气在「小周天」(壬督二脉)运转,那么炼气化神则是「大周天」的功夫。所谓「大周天」指的是元气的运转已经不限于壬督二脉,而是十二经络都能运转。与炼精化气的「收三归二」功夫相比,「炼气化神」则是由二归一的过程,也就是促使「气」与「神」的相互交结融通。道门把「神」与「气」归一的效果称作「圣胎」,以外丹术语来陈述则称作「大药产」。这是「有为」法门向「无为」法门的过渡,它以下丹田为炉,以黄庭(中丹田)为鼎,以元气氤氲于下丹田(肚脐之下一寸三分)和中丹田(两乳之间),往来反复,十月养胎,以达到乾坤交媾的妙用,如此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即夺天地之造化,合一年之天机。
参考文献:
1·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第4册。
2·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
炼神还虚
炼神还虚,内丹学术语。当实施了「炼气化神」的中关功夫有了成效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施「炼神还虚」的功夫。「炼神还虚」属于「三步功」中的「上关」功夫。在传统上,「炼神还虚」以九年为火候数足的时间标志,所以该层次的功夫又称作「九年关」。在实践上,「九年」并非是固定的,而是活的,这要根据内丹修习者的先天素质、个人悟性、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而定。「炼神还虚」是内丹修炼的高级阶段,也是出神入化的一种理想境界。如果说「炼精化气」是「收三归二」的功夫,「炼气化神」是「由二归一」的功夫,那么「炼神还虚」则是任神而至于虚极的过程。与初关的「有为」、中关的「若有若无」之操作不同,上关的修炼完全是「无为」的功夫。「无为」是大道的本性,它是不可言说的,所以丹家常常以一个圆圈「O」来表示。这个圆圈既表示神志进展到虚空状态,也表示内气周圆的品性。「圆」是从月象来的,月亮周圆就是大明,研究所日月阴阳的符契而合一。至于该层次的功夫为什么又有「九年关」的说法,这是遵循后天回复先天的逆式理则而得出的。由后天而先天,则坎离阴阳相交而成乾体,乾卦以「九」为阳数之极,九九数足,则纯阳而延年,吕洞宾以「纯阳子」为号,这本身就象徵着「炼神还虚」的内丹奥妙境界。
参考文献:
1·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
2·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藏外道书》第9册。
炼虚合道
炼虚合道,内丹学术语。这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最上乘功夫。所谓「炼虚合道」也是道门逆式思维与「破执」观念的体现。从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再从炼气化神到炼神还虚,这遵循的都是复归回复的思维模式。道教认为,进入虚空境界的时候,如果有执着心,依然没有摆脱「有为」法度,应该进一步破除执着心,连虚空也一并忘记而没有迹象,这样才能最终与本真之大道合为一体。从唐朝的钟吕道脉到明清时期所有道教炼丹家都一再强调「炼虚合道」的精神,作为全真道的「七真」之一,邱处机在《大丹直指》对此有明确的说明,而李道纯则将此称作「打破虚空」。所谓「打破虚空」,其最基本的理则就是忘记一切有为的执着心,使自我既超越客体,也超越自我本身。
参考文献:
1·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第4册。
2·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
坎离颠倒
坎离颠倒,金丹学术语。从渊源上看,坎离是《周易》的基本卦象之二;按照后天八卦之排列,坎卦居于北,在方位性质上属于阴方,离卦居于南,在方位上属于阳方。但在《周易》的卦性上,坎是「中男」属阳;离是「中女」属阴。可见,在后天八卦方位之排列,阳性之卦并没有居于阳方,阴性之卦也没有居于阴方,而是相反。再从爻象上看,坎卦为阳性却多阴爻(一阳爻在中,而二阴爻在外);离卦为阴性却多阳爻(一阴爻在中而两阳爻在外),这又是一种「颠倒」。道教内丹术取法《周易》卦象,以心阴下降,而肾阳上升,称作水火既济,这种一上一下的交会,实际上就是「取坎填离」,也就是抽坎卦中间的一阳爻以填补离卦中间一阴爻,这样促使内药产生而为金丹内结于丹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伯端:《悟真篇》,《道藏》第4册。
2·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藏外道书》第9册。
合符行中
合符行中,金丹学术语。此首出于《周易参同契》,该书有「晦朔之间,合符行中」之语。这一句话的关键在「合符」二字,所谓「合符」就是运作如符之契合。什么是「行中」呢?「中」指的是中央土位,「行中」就是要按照日月合符的规律一样归内气于中。要弄清「合符行中」的意思,还必须先明了「晦朔之间」的涵义,这指的是一月三十日半夜阴阳交接的时候。丹法以日替代月,于是一日之晦朔就是「亥子之交」,因为「亥」是阴极,子是阳初生,故而「亥子之交」便是一日的阴阳变换时刻。内丹修炼就是有抓住这个时机采药进火,这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讲的「守中」之道。
参考文献:
1·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
2·俞琰:《周易参同契释疑》,《道藏》第20册。
道教内丹(4)---詹石窗
五气朝元
五气朝元,内丹学术语。「五气」指的是心、肝、肾、肺、脾这五脏之气。凡俗之人,五脏之气散居五行所属之位,未能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内丹家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炼气法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内丹家提出了「五气朝元」说。早在汉代的《周易参同契》已经有关于「五气」的朦胧意识,该书言「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这虽然没有出现「五气」的概念,但却以五种颜色作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关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脏的符号象徵。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易参同契》包含着五脏之气的认识,这是可以得到证实的。不过,在这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五气朝元」说法;直接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钟吕传道集》,该书有《论朝元》一节,提出了五脏之气随着阴阳的转换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观点,以为日月运行之间,当一阳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气乃朝于「中元」,所谓「中元」实际上就是以两乳之间为基准而切入的中丹田;当一阴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液朝于「下元」,所谓「下元」就是以肚脐以下一寸三分为基准的下丹田。内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气、火之丙气、金之庚气为帅导,三阳(壬、丙、庚)上朝于天宫(脑门)内院,于是心神也返于天宫,五气也就朝于上元。关于「五气朝元」的问题,唐末五代以来,道门内丹家作了许多解释,从宋代的张伯端,到金元时期的邱处机、萧廷芝等都有论述,《性命圭旨》总结了前人的诸多论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五气朝元」的理论,该书还绘制了「五气朝元图」,便于人们明了其要领。该书从生命发源的问题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异地而五方异气的情形,进而说明了修行之人合炼五气使之朝元的可能与方法门径。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来,人的五脏本来有青、赤、黄、白、黑五帝镇守,五帝则以天干、五行、数字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气。修炼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气气汇通聚合,所谓「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就是通过会聚而使朝元的过程。金德之四气与水德之一气汇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气与火德之二气汇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气,「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气则朝元而聚于顶,体现了内丹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
参考文献:
1·《钟吕传道集·论朝元》,《道藏》第4册。
2·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藏外道书》第9册。
脱胎换骨
脱胎换骨,道教内丹学术语。指凡人通过修炼,得道之后可以脱去凡胎转圣胎;去掉俗骨换圣骨。在内丹学中,这表示炼就内丹,变化气质。道门认为,合东方木三之数与南方火二之数,合西方金四之数与北方水一之数,再汇通中央土五之数,「三五」归中,这叫做「三家相见结婴儿」,于是丹道有成,而脱凡质,这是修炼成仙的前提。「脱胎」之说,在宋代有关《周易参同契》的解释文字之中已经使用了,如陈显微就说:「及乎脱胎,则形体闪耀,如明窗日影射尘之状。」后来,「脱胎换骨」在文学上产生了特殊影响,像《红楼梦》也使用了这样的术语,该书一百0四回谓之:「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脱胎去的。」所谓「脱胎去」就是蜕去凡体之躯壳,而使真身飞升而去。由道门所创制的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化中也用以比喻一事物由另一事物孕育变化而成。
参考文献:
1·明蒋一彪:《周易参同契解》,《道藏举要》第四类。
2·陈致虚:《古文参同契集解》,《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筑基
筑基,内丹学术语。道门认为,内丹修炼是一个过程,所有的举措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这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基础应该扎实,否则就无法保证房屋建造的牢固与可靠。在道教内丹家看来,修炼内丹的要素是精气神,这叫做「三宝」,人在降生之初,精气神是齐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精气神就会有所缺损,于是发生种种病症。内丹修炼的筑基功夫就是要修复身体缺损的精气神,治疗病症。关于这方面,《天仙正理直论》有相当精辟的见解。该书指出,所谓「基」就是修炼阳神的本根,安神定息的处所,没有处所,就不能安神,也就谈不上什么修炼了。筑基,就是培补精气,精气旺盛了,神也随着旺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排除思虑的干扰,使神安于处所,补精气,也补神,然后才进行其他的炼丹功夫。
参考文献:
1·干贯山人了了子著:《性命宗旨》,《藏外道书》第9册。
2·《石室玉函秘藏上清玄格·修补上经》,《藏外道书》第9册。
炼己
炼己,内丹学术语。这就是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以专心练功。「炼己」又称作修心炼性等。道门认为,炼己也是一种基础性的功夫,元明时期的着名内丹家张三丰在《玄要篇》中指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这表明道教对「炼己」是相当重视的。凡俗之人,其心意很容易被外界所引诱和牵引,所以道门将这种躁动不安的心意称作「心猿意马」,以为心意窜动,不能安宁,这是导致身体受损的一大根源。内丹修炼之人,首先修炼自己的心意,使之能够集中,这样才能进一步调息,以使心灵虚极,至于无神可凝的境界。要使自己的心意安定,这是不容易的。前人采取「垂帘、观鼻、听息」的方法,来控制心意的窜动。「垂帘」就是低垂眼皮,「观鼻」就是关注自己的鼻准,「听息」就是专注地听自己的呼吸。这种方式属于「有为」的功夫,其目的是「以念头」来制约那些躁动的念头。当然,最后还是应该把所有的念头忘却,这才能进入内丹的功能态。
参考文献:
1·曾慥:《道枢》卷二十二《修炼金丹篇》,《道藏》第20册。
2·《唱道真言》,《藏外道书》第10册。
调息
调息,内丹学术语。调息是道门养生的入手功夫。顾名思义,「调息」就是对气息的调整。本来,「气息」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都必须通过呼吸来与外界交换气体,这种呼吸的节奏是自然发生的,不过,人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调整,来改变呼吸节奏。道教内丹家在进行内丹修炼时充分考虑到呼吸节奏对于人的意念的反作用。道门认为,人的念头纷繁反复,游离不定,如此不加控制,不但无法炼就内丹,甚至有损身心健康。为了对散乱的念头加以控制,道门从先秦道家那里继承了调息功夫,力图使心息相依,从而凝神定志。道门注意到,呼吸的种种情状,一是呼吸有声音,如果将意念守在「风」上,那就是会散乱无归;二是呼吸无声但鼻中涩滞,从而形成「喘」,以「喘」为法,久而久之就会气结;三是无声也无滞碍但气息往来造成身体起伏变化,这叫做「有形」,拘泥于「有形」的呼吸,将会造成疲劳。四是无声无滞,气息出入绵绵,好像在呼吸又没有呼吸,此时神与气没有分离,这才是真正的「息相」。这种呼吸的方式可以达到气息与神志相依协调,从而使真气往来,这是内丹修炼所必须掌握的呼吸法度。
参考文献:
1·曾慥:《道枢》卷二十二《修炼金丹篇》,《道藏》第20册。
2·《唱道真言》,《藏外道书》第10册。
得药
得药,金丹学术语。从语义学来看,「药」字本指从自然界得来的用以治疗疾病的特殊材料,这种「药物」称作「外药」。道门早期道门中人通过铅汞等矿物质炼制而成的「丹药」,也属于「外药」。与「外药」相对应的是「内药」。所谓「内药」指的是人体内本来存在着的可以自疗疾病并且补身强体的物质。《钟吕传道集·论丹药》指出,内丹之药材,出于心肾,这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它不是可以通过肉眼看见的,必须通过调神养气才能感受得到。内丹家按照日月往来的度数以炼精气,到了一定的时刻,真气发动,就会有「如龙养珠」、夫妇合体的感受,这就是「得药」的情状。
参考文献:
1·《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
2·萧廷芝:《金丹大成集·金丹问答》,《道藏》第4册。
采药
采药,内丹学术语。所谓「采」就是「采取」,所谓「药」一般是指在修炼时所发动的体内真气。道教把这种「真气」又称作「元精」、「元炁」。所以,「采药」实际上就是采取「元精」、「元炁」。当然,此处所谓「采」只是一种形容,这并不意味着拿一个什么工具把「元精」、「元炁」刮下来或者捞走,而是以意念来引导,使之归于丹田本穴。「采药」有「采小药」与「采大药」的分别。所谓「采小药」是在炼精化气过程中完成的,而「采大药」则是在炼气化神过程中完成的。当元精受炼而发动真气,这时就以意念稍加引导,这种引导就是「采小药」。当真气受炼而涌动,再以意念引领而过关,这就是「采大药」。采药必须注意两个关键:首先是知时。「一阳来复」,便是采药的时机。所谓「一阳来复」是以《周易》的复卦符号来表示药产的状态,复卦六爻,五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表示阳气初生,就一日来讲,这指的是半夜子时。不过,应该明白的是,这个「子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刻度,而是炼丹过程中的一种内在感受,因此这又称作「活子时」。其次,「采药」还必须掌握火候。什么是适宜的火候,向来是师徒口头传授的秘诀,故而内丹修炼,如果没有名师指点,那是不能真正炼成的。
参考文献:
1·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药》,《道藏》第24册。
2·陈楠:《翠虚篇·金丹诗诀》,《道藏》第4册。
火候
火候,金丹学术语。「火候」之说本出于外丹黄白术的炼制活动,指的是炼制过程中的用火技巧、程序、温度变化等。从天人合一的立场出发,道门中人通过具体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火候操作的流程,其大体精神就是效法日月交替、阴阳转换的节律来掌控火候的进退。后来,这种理论也引入了内丹修炼活动之中。就内丹学的角度而言,所谓「火候」无非是一种形容,它指的是意念和呼吸的运用程度。在炼丹家的心目中,掌握火候,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金丹炼制能否成功的决定性一环。向来,在道门中,有「药物易知,火候难准」的说法,因此必须谨慎从事。内丹家刘一明在《悟真直指》中指出,「火」指的是修持之功力,「候」指的是修持之次序。火候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有文烹火候,有武炼火候,有下手火候,有止歇火候,有还丹火候,有大丹火候,有增减火候,有温养火候,等等。火候的秘要,在于意念,所谓「念」就是杂乱的心思念头;「意」指驾驭呼吸的自我之「神」。杂乱的念头不可妄起;如果妄起了,那就会致使火躁;而神意则不能散失,如果散失了,那就会致使火冷。故而,应该明了其动静,审察其寒温,以象徵的法度来看,这就是必须效法天时之进退。例如以一日而言,有子午卯酉之转换;以一年而言,有亥子之交替,唯有知晓阴阳变迁,才能与时共进退,炼成大丹。
参考文献:
1·刘一明:《悟真直指》,《藏外道书》第8册。
2·《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
进火
进火,金丹学术语。顾名思义,「进火」就是在炼丹过程中将燃烧物送进炉中点火燃烧。内丹术以外丹烧炼为比喻,以神御气也称作「进火」。这就是选择一日子时阳气初生的时候以自身元神来引导内气,使之归于丹田。由于这是开始于一阳初生时刻的御气炼精,进火实际上就是「进阳火」。根据《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的说法,进火选择冬至前一阳来时入室修炼,以十五日的时间来补养身体所缺损的精气,使精气充足,这时以心神察照,以气定息,息息归根,这就是进火的操持步骤。
参考文献:
1·《金丹秘诀》,《藏外道书》第9册。
2·《金丹真传》,《藏外道书》第9册。
退符
退符,金丹学术语。退符,就是「退火」,这是与「进火」相反的一种火候操持方式。在金丹学中,「符」就是卦爻符号。炼丹家以《周易》的十二消息卦作为火候阴阳变化的指示,它们是:复、临、泰、大壮、夬、干、姤、遁、否、观、剥、坤。这「十二消息卦」体现了阴阳消长的道理,前六卦是阳长阴消,后六卦是阴长阳消。炼丹家将十二消息卦与十二地支配合起来,以表徵火候操持过程中的阴阳转换刻度,「进火」以前六卦为符号指示;「退符」以后六卦为符号指示,「进火」从子时开始,而「退符」则从午时开始,「午时」以后是阳消阴长,所以应该注意以阴主事。当然,就内丹学而言,子午时刻也是活的,其要领在于自身心神对真气发动之后的内在感受,并非是固定的时间刻度,这是了解「退符」时所必须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朱陵洞天青霞蒋真人金丹口诀》,《藏外道书》第9册。
2·《金丹上乘龙虎交并返还口诀》,《藏外道书》第9册。
温养
温养,金丹学术语。它是炼养丹药的基本环节之一,尤其在内丹学中使用更多。温养之「温」表明在金丹修炼过程中必须持续一定的火候,不可使之熄灭,否则丹就无法炼制成功;温养之「养」表明在火候操持的时候不可以武火猛炼,如果操之过急,将使阴阳进退失序。这就好像少妇初孕,应该有适当的营养补充,但又不能以过分热补,否则胎儿出生之后往往内毒闭结,容易生病。道门中人向来把金丹修炼比喻作怀胎,因此慎重其事,以「温养」为火候操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具有功夫的意义。所谓「功夫」就是一种造诣,就温养的过程来讲,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功夫要求。在采外药(内丹学把炼精化气的初级运炼所形成的后天精气称作外药)作丹时,以文火温温而用,以阴阳相半为准;当外药炼成「丹胎」的时候,要进一步炼制,道门把这个环节称作「采内药」(道门把先天元精称作「内药」),采之而归于丹田,这时应该注意除情去欲,忘形如愚,以纯真之心意与一息融合,这就是「采内药」时的温养。在炼神还虚的阶段,将有「阳神出窍」的感受,这时更应「绝念无想」,以使神意还而为虚,这也是一种温养功夫。总之,温养随着炼丹过程的深化而有不同的造诣。
参考文献:
1·龙眉子:《金液还丹印证图》,《道藏》第3册。
2·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道藏》第4册。
沐浴
沐浴,金丹学术语。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沐浴」原指洗头发和洗身体,通俗讲就是洗澡。古人在举行宗教仪式或者参加重要活动之前必须沐浴,以示郑重其事。在古代,有以药物浸身的沐浴方式,这是传统的药浴。道教外丹家以沐浴来形容丹药处理。《庚道集》记载了用药汁泡洗铅丹的方法。后来,沐浴的术语也被引入内丹修炼过程中。就内丹修炼而言,所谓沐浴指的是缓和火候的洗心涤虑功夫。具体而言,这就是在导引真气,运转「河车」的过程中,防止躁动的念头发生。内丹家认为人体六阳气由督脉上升,于子时至会阴穴,卯时至夹脊;六阴由任脉下降,午时至泥丸宫,酉时至黄庭。沐浴主要是在卯酉的关节点进行。神住于夹脊,仅吸气即休歇,不进火,也不运符,这是后升沐浴的关键;神住于黄庭(中丹田),仅呼气即休歇,同样不进火,不运符,这就是前降之沐浴。关于沐浴的问题,在张伯端的《悟真篇》、张三丰的《无根树》等内丹名著之中都有象徵性的暗示,认真阅读,可以得到启示。
参考文献:
1·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
2·伍冲虚:《仙佛合宗》,见《古本伍柳仙宗合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活子时
活子时,内丹学术语。「子」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一种时间刻度,而且也意味着事物的开端。先民们将十二地支与《易经》的十二消息卦相配合,再辅之以二十四节气。以表徵一年四季的转换。周代历法,以十一月的冬至配子时,以复卦为符号指示。这一方面象徵阳气初生,另一方面也表示方位在正北。从天人合一的立场出发,道教内丹家也以子时表示体内一阳初生。只是这种时间的刻度不是固定的,而是以体验为准的。《金丹四百字》说:「火候不须时,冬至岂在子?」其意思是说,内丹修炼的火候不能固守自然时间的刻度,体内的「冬至」(一阳初生)也不必死板地与十二地支的「子」相配。这无非表明了「活」的主体意义。「活子时」是如何体验出来的呢?道门以为在意识寂静状态下,体内真机会自然发动,一股内气下降达于会阴之穴,在男子而言因内气下降将促使男根微微勃起;在女子而言也会有舒张之感,这就是体内「活子时」的徵兆。如果有了这样的体验,就应该根据内丹修炼法门,采药以归丹田,加以调炼,使精化而为气。
参考文献:
1·《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
2·张伯端:《悟真篇》,《道藏》第4册。
河车
河车,金丹学术语。「河车」一名,在汉代的《周易参同契》已经出现,该书有「五金之主,北方河车」的说法。在《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石药尔雅》等书里也常见「河车」一词。道教早期所谓「河车」乃是一种隐语。其意义是什么?向来也有不同的理解,阴长生以为「河车」就是「铅」的异名,而《还丹肘后诀》则以铅汞合炼为河车。隋唐以来,道门主要从内丹学的角度来解读「河车」的意义。根据《钟吕传道集》等书的阐述,「河车」的内丹学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指两肾所蕴藏的「水府真一之气」。因为两肾一左一右,好像日月周转,又好像两个轮子的配合运动,所以有「河车」之名。为什么把肾脏称作「水府」呢?这是因为肾脏在五行属性方面以「水」为表徵。为什么「河车」与北方相联系呢?因为从方位学的角度看,五行之水与北方相配合,所以《周易参同契》将「北方」与「河车」连称。第二,「河车」还指「真一之气」的运行,这「真一之气」运转周流,往来无穷,如车载物,所以叫做「河车」。
参考文献:
1·《钟吕传道集·论河车》,《道藏》第4册。
2·《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