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道教内丹学概念(上) 

The inside Dan of Taoist (1) - ZhanShichuang

作者:詹石窗      发布时间:2007-11-10

内丹

内丹,道教方术之一。顾名思义,所谓「内丹」也就是人体之内的「金丹」,它是与「外丹」相对而言的。如果说外丹是采取地中的矿物石炼制而成的一种外在药物,那么「内丹」则是从人体自身寻找基本的原材料,通过特殊的程序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内在药物。道门把人体的精气神当作内在的原材料,力图通过此等原材料的加工与炼制,形成可以滋补人体的「大药」。由此引申开来,形成了炼制内丹的方法和理论。因此,从广义上说,「内丹」既指体内之「丹」,也指炼制体内之丹的程序理论。前者是从「物」的角度说的,后者是从「理法」的角度说的。


内丹术注重人的精神调理与呼吸方法的运用,力求气血的流畅和身心健康。古人以精气神为性命之本,故而「内丹学」被当作「性命之学」。「内丹」这个名称虽然比「金丹」晚出,但力图通过内炼而延年益寿的观念及方法却具有相当悠久的思想渊源。根据《吕氏春秋》、《庄子》、《路史》等书的记载,相传上古的「阴康氏」为了消除阴雨潮湿给人带来的危害,发明了「引舞」,以导引气血的流行,这种「引舞」可以看作上古时期炼形的特殊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等书的记载,黄帝曾经进行「移精变气」的修炼,这可以看作是后世内丹学「炼精化气」的雏形。此外,《庄子》书中有「心斋」、「坐忘」之类的精神调理方法,这是「炼神」古老传统的文化遗存。这一切,为内丹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实践来看,道教内丹术实际上在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问世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理论,只是那时候没有使用「内丹」的术语而已,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使用了「还丹」的术语,他所指的「还丹」既包括「外丹」,也包括「内丹」,因为魏伯阳在书中有关于「内以养性」方面的诸多论述,这些论述被置于「还丹」的框架之中,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汉代已经有「内丹」的实践活动,而没有使用「内丹」的术语。


从现存文献看,「内丹」一词最早见于梁陈时期佛教天台三祖慧思,他曾经言及「藉外丹力修内丹」。这表明南北朝时期,道门的内丹术已经流行并且被佛教所注意。又据《罗浮山志》的记载,隋朝的苏元朗陈述了以「身为炉鼎,心为神室」的内丹操作,体现了当时道门中人以外丹烧炼比喻内丹操作的思维路数。自此以后,以外丹为内丹比喻的思维路数一直为道门所应用。自唐末开始,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一批道教学者注重内丹的修炼。这种倾向在宋代表现得更为明显,陈抟、张伯端、王重阳等人力主内丹之学。其后,论述内丹的各种着述纷纷问世,并且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有所谓中派、东派、西派之分。所谓「中派」以元初从金丹派南宗合流于全真道的李道纯为代表,李道纯总结南北二宗之学,其丹法以性命双修为特色;「东派」以明代的陆西星为代表,陆氏的丹法从筑基、炼己、摄心修性入手,在见性之后则男女双修;「西派」以清代四川的李西月为代表,李西月宗承张三丰、陆西星等人的丹道学说,于炼心方面多有精到见解。


道门中人从天人相应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体与宏观宇宙是相对应的。就存在性质而论,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大宇宙具备的运行规律,在人体小宇宙之中也是存在的。天体中有日月星辰,人体也有日月星辰。内丹炼制理论强调效法周天运行规律。根据陈虚白《规中指南》等书的陈述,内丹修炼以「玄牝、药物、火候」为三大要素,所谓「玄牝」在不同的典籍之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规中指南》以「炉鼎」为「玄牝」;所谓「药物」就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所谓「火候」就是内丹修炼过程中精气神调节的度数。道门通过具体的修炼,总结了一套对于人体健康有用的操作方法。在今天看来,内丹修炼虽然不容易掌握,但对于身心健康而言确实具有特殊的功效。在科学繁荣昌盛的时代,道教内丹学依然焕发出耀眼的光辉,今人应该认真发掘传统内丹理论所包含的生命智慧,以为未来生存之裨益。

心性命


心、性、命,道教内丹学术语。在道教内丹修炼中,
「心」是本体,性是心的灵能,也就是「神」,而「命」指的是「炁」。《太上老君说了心经》谓,「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在这里,「心」是神识活动的主导,它不仅蕴含着神,而且是决定神识活动的根据。按照这样的逻辑,心与性的关系,就是本体与功能的关系;在道教看来,心与性,本来是不可分的,从主宰的层面讲称作「心」;从生生不息的化道来讲,这就是「性」。内丹修炼,讲究「明心见性」。所谓「明心」就是把有生以来蒙蔽在心上的灰尘擦洗干净,这种擦洗的办法谓之「洗心」。在先秦文化中,早有「洗心于《易》」的说法,后来道教内丹学以「心易」为法象,强调「明心」的基础作用。「明」字是日月,日月是阴阳的总代表。在「明」的过程中,「阴阳」不是分离的,而是连通为一的,这就是「混沌」,所以「洗心」并不是以「理」取胜,而是去掉私人智性的干扰,复归到本初的朴素状态,能复归本初,则神气运化,这就叫做「体用一源」。


参 考 文 献 :

1·《 太 上 老 君 说 了 心 经 》 , 《 道 藏 》 第 1 1 册 。 
2·《 西 山 群 仙 会 真 记 · 养 心 》 , 《 道 藏 》 第 4 册 。 



精气神   

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在内丹学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大还丹


大还丹,道教金丹学术语。「还丹」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参同契》,该书的上篇末了部分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在《周易参同契》中,所谓「还丹」尚无大小之分,也无内外之别,而是以一种符号模式表徵外丹制作与内丹修炼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后来,葛洪侧重从外丹学的角度论述「还丹」对于长生不老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金液还丹是道门修炼长生的根本,葛洪所谓还丹指的是在九转金丹基础上再度炼制而成的一种丹药。唐末以来,由于外丹术的弊病,道教遂从内丹角度探索养生的道理,于是还丹也成为内丹学的基本术语。从内丹的角度看,所谓「大还丹」指的是在小还丹基础上进一步修炼,而使内气能够运转于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用道门的术语来说,这叫做「七返九还」。所谓「七返九还」,这是根据易学河图数理来的,河图以天地自然之数「一」至「九」排列于东西南北中五方,表示宇宙之气的季节变化,道门炼丹家将此数理引入内丹学之中,以为人体内气的运转也像宇宙之气的周转一样,由北方之「六」到南方之「七」,由东方之「八」到西方之「九」,这个「九」是阳数之极,物极则反,「九还」表示的正是数足而周,因周而反的意思。总而言之,大还丹是道门内丹修炼的一种最高境界,它不是随便可以获得的,必须有人引导,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


小还丹,道教金丹学术语。「小还丹」是与「大还丹」相对而言的。关于「还丹」的来历以及意义,请参见「大还丹」条目。在内丹学中,「小还丹」实际上是指内在的肾水与心火的阴阳交媾,用易学卦象符号来表示,就是抽《坎》卦中的一阳爻,来填补《离》卦中的一阴爻。这样,《坎》《离》之卦象就回复到《干》《坤》的状态,于是后天复归于先天,所谓「还」说的就是这种「复归」,因为这种复归只是回复自我本初,所以称作「小」。用刘一明的话来说,就是「还我家之故物,复其我家之本真」。当然,回复「本真」是最为重要的修炼功夫,加入不能回复本真,其他一切修炼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内丹学上的小还丹乃是延年益寿的根本步骤。


参考文献:

1·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
2·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气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道教内丹(2)---詹石窗

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内丹学术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性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早在《周易·说卦传》中,就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说法。后来,儒、道两家对性命作了不同的解释。儒家所谓「性」指的是人性、天性、本性;而「命」指的是运气、命运或者天命。道家也讲「性命」,如庄子把人所具有的素质叫做「性」,把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当作「命」。在道教内丹学中,「性命」具有完全崭新的涵义。一般而言,道教所谓「性」主要指的是神与心,或者说是心神;而「命」指的是「炁」与形。性命修行,这是道门延年益寿的基本功夫。但是,如何修行呢?各派入手却有不同。历史上有所谓「南宗先命,北宗先性」的说法。「南宗」指的是以张伯端为宗师的金丹派南宗;「北宗」指的是以王重阳为宗师的全真道。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南宗还是北宗,都认为性命修行不可偏废,这种情况在南北宗走向合流之后更是如此。在道门看来,性与命,是不能分割的,修行不能离开修命,因为心神与身形,这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所以修身养性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这就是性命双修的最基本意义。
三花聚顶

三花聚顶,内丹学术语。在古代,「花」与「华」通,「华」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华」,表示人体精气神之荣华。所谓「聚顶」就是精气神混一而聚于玄关一窍。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说:「问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穴也。」这里的「顶」有特指意义,它表示「天宫内院」。所谓「天宫」指脑部,「内院」就是以印堂穴与百会学垂直线为中心点的脑部内空间。「三花聚顶」是一种内丹功的上乘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炼养过程。古代道教内丹家由于害怕泄漏天机,又担心大道失传,便以含蓄的符号象徵方式来表达。于是,有关「三花」的名称便有许多转换的形式。从本质上看,「三花」的内在意义乃是「三阳」。所谓「三阳」也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之说来自五行与天干的转换。在中国古代,以「水」代表北方,于天干为壬癸,在人体则与肾脏相对应;以「火」代表南方,于天干为丙丁,在人体则与心脏相对应;以金代表西方,于天干为庚辛,在人体则与肺脏相对应。肾主精,心主神、肺主气。水在北方为阴方,所对应的天干壬癸,一阴一阳,壬为阳,癸为阴,所谓「阴中之阳」指的就是代表北方两个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为阳方,所对应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阴一阳,丙为阳而丁为阴,所谓「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南方两个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为阴方,所对应的肺脏吐故纳新,交接内外表里,故有阴阳转换之性,所谓「阴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脏的天干庚辛中的「庚」。内丹学讲究「炼精化气」就是去肾水中的癸,而升壬;「炼气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炼神返虚」,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气神中的「三阳」,经过进火而升华,最后聚于泥丸宫,这就叫做「三花聚顶」。顶者,鼎也。革故鼎新,脱胎换骨,则成圣明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则骨体荣华焕发,光芒四射。此时,精气神已从分的状态而回归于「合」的状态,恍若金花片片自现于空中,这是内功的美好结果,所以,「花」也就是「华」。

三车搬运

三车搬运,内丹学术语。「三车」以牛、羊、鹿拉车比喻内丹修炼火候的进展情形。按照《钟吕传道集》的说法,「三车」实际上是「河车」的三种形态。所谓「河车」就是搬运过河的车辆。在内丹学中,「过河」当然也是比喻,古人从树叶落河而能载物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船」,这就是「河车」。道教内丹学从「过河」需要使用「河车」的事联想到炼气的过程。道门中人认为,人身之中,阳少阴多,这意味着人体之通道以水为主,换一句话来说,人体之内有特殊的河道,炼气的要领就在于如何在人体中的河道行走,以意领气,周身运转,以成大丹。在内丹修炼过程中,「河车」的具体命指是什么呢?向来也有不同的说法,《钟吕传道集·论河车》指出,河车起于「北方正水之中」。所谓「正水」是说五行之「水」在正北位置。它代表人体的肾脏,在肾脏中藏着「真气」,这种「真气」生育的「正气」就是河车。如何引领这股真气运行以炼制内丹?这必须经过许多关卡,最主要的关卡是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内丹修炼之时,只有元气充沛了,才能通过「三关」,如果气行太慢甚至停止不前,可以适当地引导,但必须是气动而后引,否则拔苗助长,前功尽弃。引领的时候,以九度进阳、六度退阴,这就称作「牛车」的搬运功夫。这种「搬运」速度最慢,好像「牛」拉车行走,所以称作「牛车」。当炼功的时日渐多,元气充实,技巧也较为熟练以后,可以顺其自然,加快速度,进阳用三十六度,退阴用二十四度,这就称作「羊车」搬运功夫。不言而喻,羊的速度比牛快,所以「羊车」的搬运功夫乃是「牛车」搬运功夫的自然提升。当还丹运行如意,轻车熟路,自行运转,一吸一升而至于泥丸宫,如此则进阳用二百一十六度,退阴用一百四十四度,合于易学干坤之大数,这就称作「鹿车」搬运功夫。当此之际,人体内气依天时运行于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所谓「大周天」通也。值得注意的是,「牛、羊、鹿」三车是对内丹火候状态的一种描述,并非是要求实践者刻意追求由慢而快的「加速度」。从意念上的要求来说,「火候」的掌握最重要的原则乃是顺其自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前功尽弃,这是应该牢记的。
三家相见

三家相见,内丹学术语。「三家」之说,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不同的涵义。最早把「三」作为一个养生哲学术语的是老子《道德经》,该书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说法。在《道德经》中,「一」相当于太极,「二」相当于阴阳,「三」相当于阴阳与中和之气。老子《道德经》这种由「一」而「三」的思维模式被道教所继承。汉代的《周易参同契》将老子的「三维」模式技术化,从而形成了以「三」为基本框架的炼丹口诀,《周易参同契》说:「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这里所谓「三」指的是水数一与火数二之和,「五」指的是居中的数,代表「土」,如果将《周易参同契》的数都转换成为五行,那么「三五与一」指的就是:水、火、土相与混融,化为一气。《悟真篇》对此作就进一步发挥,形成了「三家相见结婴儿」的内丹功格言。《悟真篇》所讲的「三家」是从方位的数字关系得出的。在传统方位理论中,东方的数为三,南方的数为二,西方的数为四,北方的数为一,中央的数为五。东方之三与南方之二相遇成五,西方之四与北方之一相遇也成五,加上中央的数五,这就是所谓「三五」,「三五」相合,象征丹成,内丹家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十月怀胎而结婴儿。从操作程序上看,「三家相见」比喻精气神从分离状态走向混融合一,也表示身、心、意构成整体而不分离。
九鼎炼心

九鼎炼心,内丹学术语。「九鼎」本来是古代的国家宝器。道教外丹炼制以「九鼎」为最高的规格,古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则以九鼎表示炼丹九法和九转的程序。内丹学兴起之后,「九鼎」成为内丹修炼的基本法象之一。推究内丹学中关于「九鼎」的象征涵义,各家说法有所不同,或指心为九鼎,那是因为心上通七窍,下通二阴;或以绛宫为九鼎,那是因为绛宫上通七节,下通两肾。另外,九鼎还被用以表徵时辰,或者代表子时、或者代表一月,或者代表一年。所谓「九鼎炼心」也是用借喻的方式表示炼性的程序,在道教内丹家看来,人伦修养要靠平时,日常生活的德行涵养就像金丹的炼制一样,需要掌握火候进退,勤快擦拭蒙蔽于心头的污垢,这样才能获得性命双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真人弟子撰《性命圭旨》,《藏外道书》第9册。
2·王庆升:《三极至命筌蹄》,《道藏》第4册。
 
龙虎交媾

龙虎交媾,金丹学术语。「龙虎」本是古代用以代表二十八星宿的「四神兽」之二,东方七宿为苍龙,西方七宿为白虎,东为阳,西为阴,所以,龙虎也具有阴阳的意义。民间以龙象征男性,以虎象征女性,属龙的男性和属虎的女性相配成婚姻者称作「龙虎卫」。这种阴阳的象征理趣在道教金丹学中得到贯彻和发挥。道教炼丹家以龙代表汞,以虎代表铅,铅汞合炼,以求变化成丹。当外丹的理论体系被引入内丹学时,龙虎便成为神气性情的象徵符号。龙表示神、性;虎表示炁、情。根据邱处机《大丹直指》等书的说法,龙又指称「正阳之气」,而虎则指称「真一之水」。什么是「正阳之气」呢?这就是「心液」所抱之丙气,因为「丙」在天干之中属于「阳」性,所以「正阳之气」又称作「阳龙」。什么是「真一之水」呢?这就是肾气所暗负的癸水,在天干之中,「癸」属阴,所以「真一之气」又称作「阴虎」。所谓「龙虎交媾」指的是肾气投心气,两气交融,如男女同房交合,因为在五行上,心属火,而肾属水,所以龙虎交媾,就是「水火既济」,这是金丹炼制的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钟吕传道集·论铅汞》,《道藏》第4册。
2·邱处机:《大丹直指》,《道藏》第4册。
 


 

执笔人:詹石窗

本文转自道教文化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