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疼”、“痛”与“通” 

Pain and way

作者:冯学锋      发布时间:2021-8-11

锋标君:疼痛是人类最直接最显著的生理或心理疾患或反映,传统医学有“疼痛专科”(专业),还有“疼痛病”一说。听说,冯老师前不久体验了一次十分难受的“疼痛”,是吗?

 

冯老师:是的,体验了“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属“神经性”疼痛,在“人类十大疼痛排行榜”中排第二。呈放射状疼痛,痉挛式、颤栗般疼痛……

 

袁医生:描述很准确。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疱疹样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中医学对其病因论述颇多,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壅滞肌肤为患。


锋标君:据说,中医认为“疼”“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吗?


袁医生:是的,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疼:《博雅》:痛也。痛:《说文》:病也。《玉篇》:伤也。《说文》出自东汉许慎,《博雅》出自三国张揖,而《玉篇》出自南北朝顾野王。由上推断,最迟在三国时代,“疼、痛”似乎在临床上意思相同,都是由“病”引起的。而在最早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能够找到二者的区别。就“疼”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对于“痛”,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专列一篇《举痛论》来论述“痛症”。通过对痛证产生的机理的阐述,说明痛是由于寒邪引起经脉气血阻滞不通而形成的。


 “疼”的病变没有经脉不通或者不荣,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而“痛”的病变就很复杂,由各种原因致使经脉“不通”和“不荣”导致。


锋标君:“带状疱疹”的疼痛是“疼”还是“痛”呢?


袁医生:“带状疱疹”的疼痛,为既有“不荣则痛”,也有“不通则痛”,缺阳补而致,就是免疫力下降再遇到所谓外邪所致。


冯老师:袁医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滞”“瘀”是一种静态,形成定点之疼。如皮肤上起疱疹,生疼生疼的(不说“生痛生痛”的)。“不通”是一种动态,即气血行与滞的抗衡状态。“集簇性疱疹”是表象,实为病毒侵袭神经网络。“抗衡”所致“痛”,整个侧面呈放射性之“痛”,触痛、胀痛、阵痛(不说“触疼”、“胀疼”、“阵疼”;或许有方言说。)……

 

袁医生:冯老师理解得非常深刻,“带状疱疹”之“疼痛”当是有“疼”有“痛”,“疼痛交加”。它位居“人类十大疼痛排行榜”第二,是有道理的。

 

冯老师:汉语中似乎疼、痛不分,大家也不太关注。最多说到:北方多用“痛”,南方多用“疼”,疼痛只是地域之别。现代汉语中,用“痛”组成的词语很多,用“疼”组成的词语要少得多。心疼,心痛,都可以说;“心疼”的感觉、“心痛”的感觉也似乎一样。但是,我们只说:别心疼钱,多心疼心疼自已。我们不说:别心痛钱,多心痛心痛自己。这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痛”与“通”

 

锋标君:两位在谈到上述问题的时候,都提到了“痛”与“通”,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袁医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记载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简单来说,人体气血依赖经络运行,一旦经络被各种邪气阻滞,则经络活动立即消失,气血也就停运,从而发生各种疼痛。因此,中医中的“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调虚实”等疗法,是为疏通经络,行血散瘀,以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冯老师:《黄帝内经》中的“通”、“痛”之诠,显示出了语言学(文字学)依据,即互训。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生理和病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团队不和谐,大家痛苦(不通则痛),单位福利不好,员工痛苦(不荣则痛)……如出一辙。


袁医生:冯老师说的很有意思,当属社会医学范畴。

 

锋标君:哦,不知不觉已聊了这么多!看来中国传统医学里还真有不少语言学问题。谢谢二位老师!


袁医生谢谢锋标君


冯老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