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持万遍,妙理自明。你把简单的东东想复杂了,那些阐释经文的人未必诵持过上万遍。所以呢,尽量不要看翻译,阅读原文最好。很多经文内容并无实际意义,但是文字发音能引发体内真气运行,如果把重点放在文义上面,那就走偏了。经韵不仅仅是好听,两个莫名其妙的文字放一块,你硬要望文生义,那只能越来越迷糊。说白了,很多经书里的文字,就必须通过诵读发声才会发生作用,而文字本身毫无意义。
口腔发声不同会引发腹腔、胸腔和脑部共振,这个是激发体内真气的直接有效手段。很多时候文字障就是介样产生的,执着于文字含义,忽略了实质功用。
为什么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在诵持过程中,自身会体验到真实的效果。唯有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妙处。有了感应,根据自身感知做出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句发声着重练习,这个是最好的笨办法。慢一点,放开诵读。
习惯就好,要点是读出来。各地方言都不一样的,怎么可以说神马才是最标准的。速度放缓,一个字一个字读清楚,不要当做作业来完成。
忌心不静而读诵,忌神不定而观想,忌以完课而持诵,忌以好奇而涉猎。出不声都一样,前面那四句话最重要。
诵读任何文字,发出任何声音都会有其能量,音波、光波,本身就具备先天的动态能量。这个能量或许跟他们说的有区别。而理解、思维,这些事通过大脑运动发生,而脑电波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通过锻炼会成倍数增加,而光波、音波等反应到大脑,大脑再经过运动产生能量。这样能理解了吧?能量只是一个名词而已。现在流行说能量,说场,这样说大家都能理解。你要说阴阳太极神马的不一定能明白,只是比喻。
修个定力,也是修个静气。能够被外力所影响,那么你想想呢?识与知不同,闻与见殊途。我们往往是以识闻去衡量判断事物,分析道理,而知见必须通过修而行之,习而悟之,才能逐渐成就。识闻使我们能够看到事物运行的表面现象,能够看到事物运行的轨迹,可以看到变化的过程。知见可以洞悉万物根本,感知大道的规律,在光怪陆离中直达核心。你可以这样理解:外力触发内能。
八大咒和宝诰就行了,念谁的经就念谁的宝诰。有足够时间,早晚课可以通诵。诵经之前和之后诵都没关系,不要搞成为完成而完成,这样诵经反而阻碍修行。诵经不是交作业,最好能保证气定神闲,专心致志,如果时间不够,就选择如心印经一类较短的诵读,中途最好不要中断。
快慢无所谓,重要的是神宁气平。念口头经不如不念,神不宁,气不平,往往是一种消耗。几十年来外界对人的影响相当大,识神的认知是虚拟定义,而这种认知会成为习惯,障迷自己的本心,修行就是要清除这种障碍,使自己的本心显现。一心专志念诵常清常静天尊跟诵经一样的,或许更容易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