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瑜伽的類別
第一章 瑜伽
導論
不論那個時代,不管什麼地方,人類的偉大導師—吠陀仙人、羅佐斯特、馬哈維拉、佛陀、基督、穆罕默德、那納克、卡比爾、巴巴.法里德、哈茲拉特.巴恩、沙馬斯.塔布里茲、毛拉納.魯米、吐爾西.賽布、史瓦米.吉(索米.吉)和許多其他人—給予這個世界的,只是靈性的修練(Sadhna)而已。因為上帝只有一個,上帝之路也一定只有一個。真正的宗教或回歸上帝之路,是上帝自己所造的,因此是最古老、也是最自然的方式,沒有任何計謀或人為。這個方法在實際的運作中,需要熟練的人或精通超世界科學理論和實務的老師引導。世界哲學的終點便是真正宗教的起點。經典充其量只能用一些不完美的字句對這條道路做某些解釋,但無法帶領我們到這條道路,也不能在這條道路上引導我們。
靈性的道路必需是實際的道路。只有去除障礙和去人格化的靈才能開始這個靈修之旅。內在的人,即人裡面的靈魂,必須先超越身體意識,然後才能進入較高意識或宇宙和超世界的意識。透過專注音流瑜伽,亦即內在自性與音流的融合,及某位在世明師的恩典,所有這些都變得可能。
為了對從遠古到現今的明師教理有清楚的觀念,我們應研究「專注音流瑜伽的本質、範圍和教理」。古人所教授的各種瑜伽和商卡拉的追隨者所提出的非二元論(Advatism)的本質,都與它相關。
瑜伽這個詞源自梵文的字根yuj,意思是匯合、融合、共有、實現、抽象,亦是最高類別的形而上哲學,承諾將靈魂與大靈拉近。著名的瑜伽之父帕檀闍梨仿傚前輩Gaudapada,把瑜伽定義為去除總是在心智中起伏的調子或漣漪。他稱它為調子的抑制,即清除心智的振盪。
根據Yajnavalkya,瑜伽的意思是未解脫的靈魂與梵天合為一體。瑜伽行者通常把瑜伽定義為靈性從包覆的肉體中褪去無數覆蓋的囊鞘而開展。明師之道(Sant Mat)法門不否認這些瑜伽的客觀性,也接受上述所說的一切,因此,多少同意這個目的和終點,但僅僅視他們為這個目標的指針而已。
明師之道不是只歇止在那裡,而是超越它,並告訴我們宇宙大迷宮的「出口」和天父天堂家園的「入口」,也就是靈性必須從死亡到永生的靈性之旅,藉由自我剖析的方法超越身體知覺狀態,讓靈流自身體中回攝,集中在靈魂的座位上,然後逐漸穿過身體的中心,越過反向的管狀通道,直到抵達極致的最後階段,與源頭合一。
有人或許會問,靈魂與大靈本質上相同,已經根植在一起,兩者有融合的需要嗎?理論上來說,這是正確的,但我們有多少人覺知的了悟這點,實際在知識、覺知的生命和光芒中工作呢?另一方面,靈魂總是追隨頭腦,年復一年與頭腦、感官結合,已經完全失去自己個體的認同,為了所有實際的目的,變得認同頭腦。因此存在於靈魂和大靈之間的無知面紗必須移去,使靈魂回歸自我,瞭解固有本質,找到真正的家園,並獲得永恆的生命。所有宗教原本都是為了這個目的才建立,不幸的是,當宗教退化成為機構化的教會寺廟、呆板的道德戒律或社會行為時,便缺少宗教創建者早年的生命脈動和活生生的接觸,以致人類逐漸離開真理,並且變成宗教及自己所發展出的規範戒律之奴隸。
「我知道靈魂沒有疾病,只有無知。」班強生說。但是如何移除無知的面紗是問題中的問題。經年累月下來,我們已使它變成不動如山的岩石,堅硬得無法炸開。但是歷代聖賢仍提供許多不同的方法撕裂這個不能穿透的面紗,如知識瑜伽、虔誠瑜伽、業力瑜伽和其他法門。
正如知識瑜伽所顯現的,真知之光或許能驅除無知的黑暗,一如點燃的蠟燭可以驅除暗室的黑暗。藉由虔誠瑜伽,人也或許能夠改變仇恨、分離的二元進展,對一切有愛,與所有眾生合為一體,立身於包容一切的愛中。藉助業力瑜伽,人或許能夠根除自私、自我中心、自我誇大和虛榮心,從事博愛、慈悲的行為和類似活動,這樣或許會對全人類有益,獲得利害與共的感覺,愛所有一切,在自己的自性中看見宇宙的反射,也看到他的自性在所有人裡面,最終了悟上帝父親般的品質和人類兄弟般的情誼。
大體上,這三個法門可以說是整體法門的頭、心、手三個方面,因此修行者可以獲得想要的結果--靈魂與大靈融合。為了方便,這三個法門或可簡稱為自我支配、自我昇華和自我奉獻的過程,最終引向「宇宙意識」,亦即萬物存在的根本--真理的覺知。
雖然每個法門在最初階段都從兩元論的考量開始,但他們的目標是相同的,每一個也都瞄準相同目的。肇始於二元論,終止於非二元論(advaitism)。因此,修行者可能被帶到通往神聖知識、宇宙的愛、奉獻和無私服務的道路上。
瞄準它的射手很多,但目標始終一致
拉賈巴
例如,在知識瑜伽中,一個人必須發展分辨能力,才能夠區別無知和真知,分出瑪雅虛幻的本質和梵天的真實。當確信梵天的真實之後,他就能瞥見梵天無限的本質遍佈一切,遍佈在所有的形式和顏色中,從那個本質裏面獲得形狀和色調。這個感知是真正知識和神聖智慧的開端。
同樣地,虔誠瑜伽開始於信徒和神祗兩個孿生的本質,然後信徒逐漸失去小我,看見所崇拜的神祗無所不在,他本人的自我也擴大到和他的神祗一樣擁抱一切。「進到鹽場的人會變成鹽。」「想什麼就成為什麼。」
另外,在業力瑜伽中,一個人可能先在某個力量推動下進入到行動的領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學到無私業力的價值。當業只為了業的本身而執行,沒有附在任何果實上時,業力便停止縛綁。藉由習性的力量,一個人逐漸變成「無為而為」(actionless in action),成為始終轉動的生命之輪上靜止的一點。就這樣,一個人從存在的周圍抵達中心,變得無為而為,並從業力的綁縛中解脫。
思想射線(Vritis)是什麼?
靈流發散、照射到任何物體上,像物質、心靈感受、想法或感官,然後再反射回它本身,就稱為思想射線。思想射線在心智素質中產生調節。世界上內內外外的知識,都從思想射線而來。從物體反射而來或源自於物體的光線,通過眼睛到大腦,在那裏轉變成思想,使我們察知物體。
思想射線有五種:
(i) Parman:純粹的靈魂與自然的關係稱為Parman。純粹靈魂在自然界示現的每個物體中,都可於核心找到其精髓,任何東西都未與它分離或不同。
(ii) Vipreh:已覺知的靈魂和自然物體之間的關係稱為Vipreh。它接受物體所出現的形式,但仍然懷疑在它核心中活躍的生命本質。
(iii) Vikalp:充滿心智、念力的靈魂與物體的關係,對物體本身、物體的存在、物體內在的本質和核心生命的精髓產生疑問和妄想。
(iv) Nidra:包覆生命之氣的靈魂和物體的關係,它包括作夢和熟睡兩個極相似的狀況,而不管周圍的存在。
(v) Smriti:包覆身體的靈魂與物質世界的關係。
在靈魂尋求瞭解自己真正本質--上帝--的道路上,這些思想射線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卡比爾因此說:「靈魂具有與上帝相同的本質。」
同樣地,回教聖人也表達相同的意思,他們提出靈魂如同上帝。假如一個人能清除思想射線的芽,那麼除了上帝的純粹精質之外,便沒有其他東西會留下。因此瑜伽這些著名的格言反覆出現:
清除思想不定的頭腦是瑜伽的精髓。
帕檀闍梨
靈魂與大靈合而為一,是瑜伽。
Tajnavalkya
藉由脫掉覆蓋的囊鞘,靈魂自生命的物質中脫離,就是瑜伽。
Machhanva Nath and Gorakh Nath
最容易、最古老、最自然且可獲得瑜伽果實的方法是音流瑜伽(或稱簡易瑜伽),這是卡比爾、那納克和其他在他們年代前後出現的聖人所教導的法門,從可記憶的時代開始,音流瑜伽就由明師聖人賜予弟子。當靈性藉由修練逐一褪去不同的披覆時,就成為純粹的靈、自身完滿的意識生命、自我存在、自性光明,始終相同、永恒自由。 根據聖人所說,瑜伽是靈魂與聖音(上帝的示現)的融合。聖音,這個上帝力量或上帝的靈,被不同的聖人在不同的時代中分別稱為斯如提(Sruti),斯洛夏(Sarosha),卡爾瑪(Kalma),納姆(Naam)或聖靈。
靈魂與大靈
1、 靈魂是真實和本質。它既是惟一、亦是整體。惟一之中,總有許多錯覺,而整體確實表明其中有許多部分的存在。部分和全部緊密並行,部分和全部兩者具有相似的精髓本質。
2、 東西的本質有自己的屬性,不能彼此分開。正如本質既是唯一、也是許多,屬性也是同樣情形。
3、 東西的本質,就是生命的氣息,它是惟一主要的本質,遍佈一切,也是所有形式、顏色之後的真實。這個活躍的生命本質就是創造的根源,具有不同名稱,在精微世界(阿修羅界)中稱為潛在能量(Prakriti),在因果界中稱為Pradhan,在物質世界中稱為瑪雅或物質。
4、 東西的屬性是它完整、統合的部分,是本質所原有的。以光為例,我們能夠相信光可以與太陽分開,或者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與極健康的人分開嗎?一個不能沒有另一個而存在,因為兩者是不可分的,而且完全根植在一起。
5、 任何嘗試把本質和精髓兩者分開,甚至只是想像而已,必定會被帶入二元的想法。從二元的觀點來看,一個人可以確信創造與創造的原理分開,這是物質和靈性這兩個孿生力量外在作用的結果。科學的調查現在也得到這個結論,所有的生命是不同位階的連續存在,我們所稱的無活性物質,不過是最低階層的能量而已。
在精微世界和因果界中,大自然本身的兩個本質總是在運作著;上帝和潛在能量(Prakriti)在精微世界,上帝和Pradhan在因果界,靈魂和物質則在物質的宇宙中。任何地方的創造不過是一個對應另一個影響的結果。
6、 靈魂是生命的本質,也是一切核心的根本原由,因為沒有一種東西可以不具有靈魂而呈現。靈魂有激發的效果,似乎無活性的物質接觸到靈魂便能有生命的脈動;物質藉著靈魂快速脈動的光芒和生命,呈現出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各種各樣形式和顏色。
7、 生命之流(靈魂)是非常精微的,是神聖之光自己發出的光輝火花,是意識之海的一小滴水,無始無終,永恆相同,是不可改變的恆久,本身就是無限、完整,是始終存在、全知全覺的個體,存在於所有可見和不可見的形式裏面,因為萬物全因靈魂而呈現,沒有一個東西不藉由靈魂而造。
許多變改逝去,但一體仍在,
生命像多彩玻璃的圓頂,
污染永恆的白光 。
雪萊
8、 正如太陽在宇宙中放出光芒,而海洋承載海面的水泡、漣漪、水波、海浪和水流,森林由無數的樹木組成,大靈(上帝)也是如此。當透過上帝創造的萬物來看時,它似乎分裂成許多形式,在各種色彩的豐富全景中呈現、反射出上帝的光芒和生命。但上帝的靈一視同仁地穿過萬物,正如一條線穿過許多珠子,祂在完滿之中並不在意與萬物分隔。
9、 第一道從上帝那裏放射出的靈流,產生乙太(akash),它是最精微的元素,散布在每一個空間。這有二個層面,其一是在乙太中仍未呈現的靈,而另一個是呈現的乙太,乙太裡面有兩個力量--肯定和否定的力量,這兩個力量進一步合併,產生空氣(vayu),而以同樣方式,空氣產生火(agni),火產生水(jal),水導致土(prithvi)形成,然而每個元素的靈,本質上仍完全未呈現。
與上述相同,我們所稱的上帝具有上帝品質,絕對而不可想像,是宇宙的生命和靈性,同時,宇宙本身有以千千萬萬的形式和顏色示現的萬物,像生命之洋的漣漪出現、消失。這個未呈現的、客觀的上帝不具有所有的屬性,然而藉由經常與物質界、精微界和因果界接觸,祂呈現無數不同形式、不同顏色的光。人類由於對自己真正本質無知,才覺得彼此分離,因此被拉進不能改變的業力律法或因果的律法中。每一個行為、言語、思想必然會產生結果。在這一生未完成的,會在另一世完成,因此一旦這個巨大的生死之輪啟動,便會藉由它永不耗竭的動力永遠持續。
因此,在個別靈魂和稱為上帝的宇宙大靈之間有了差別。一個是綁縛、局限的,另一個沒有綁縛、限制。
精微物質(Prakriti)
精微物質(Prakriti)是個複合名詞,由梵文的字根pra(意思是最初)和kar(意思是行動)所組成。因此Prakriti代表「初始的物質」(潛在的能量)。當肯定的靈性力量作用在初始物質時,就產生偉大造物主所創造的各種不同形狀、式樣、功能的萬物,這稱為瑪雅(幻相),而所有歸類於物質的一切,都可以為感官看見或感覺。如上所述,精微物質是最低位階的潛在能量,受激發而活動,成為我們所感知的許多不同形式。這個過程從被動到活躍,導致創造,亦即在此之前仍未呈現的靈性力量此時顯現出來。
梵天(靈性力量)只有透過粗糙的外表才能顯現。
正如似乎是不同個體的靈魂全體形成了大靈(上帝),同樣的,具有不同形式、顏色的生物和東西形成的巨大迷宮也是如此,稱為精微物質。
精微物質本身既不能被感官所感覺,亦不自動存在,只有當靈性力量作用時才會產生。正如太陽光離開太陽就不存在,太陽從地平面昇起時,光才會出現。精微物質也是如此,結合生命的脈動後便呈現超越人類理解的數不盡形狀和式樣。這個不可見的大靈似乎變得多樣,成為具有不同名字、種類的個體,難以描述和說明。但瑜伽行者已經考慮到在靈流下降時覆蓋在靈流之上的五層囊鞘,並已設計出有系統的方法和手段移除它們。這些覆蓋可以簡明敘述如下:
1. 悟力層(Vigyan-mai kosh):智能或悟力的覆蓋,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關於物質層面的知識,一個是在精神層面的了悟。這是當靈魂與精微物質(Prakriti)接觸時被裹住的第一層披覆。靈魂之光在智力中心反射時,導致所謂的智力--包含內在靈性的感受和外在的認知--開始啟動。隨著這個反射的智能,靈魂變得具有認知力和感受力。
2. 心智層(Mano-mai kosh):這是第二層覆蓋,由於與現已開始反射心智的精微物質進一步密集接觸,這個具有智力(認知力)的靈魂,把自己包覆起來。有了這個增加的機能,靈魂具有心智傾向,逐漸受到心智支配。
3. 生命之氣層(Pran-mai kosh):生命之氣的包覆建構了靈魂的第三層囊鞘。當具有(認知的)思想和被心智綁縛的靈魂更進一步的擠壓精微物質時,它開始與根據不同的功能分為十個種類的生命之氣振動。這使得具有認知力、被心智綁縛的靈魂受到加速作用的推進。
4. 感官層(Anna-mai kosh):當具有認知力、受心智綁縛、推進的靈魂在精微物質作用時,精微物質就在其中打造另一個被覆--感官層。這是五個囊鞘的最後一層。為了保養它,靈魂開始覺得需要食物(anna)和其他感官物質。
這個感官層的被覆僅僅是物質身體(粗糙物質)的最裏層,物質身體事實上是感官層的外在呈現。甚至當外在的軀殼(如肉體)衰老、腐朽、分解之後,感官層仍持續包裹著靈魂。
這個粗糙肉體的存在,依賴內在感官層的健康。
一些這樣的靈魂,甚至當脫掉外在肉體時,仍渴望食物,這是因為感官層在追求塵世的樂趣,為了滿足他們內在的渴望,靈魂便持續出沒於人類的住所。為了滿足這些脫離肉體的靈魂渴望,印度人舉行一些儀式,提供撫慰的牲禮給脫離肉體的靈魂,以使他們安息及和平。
5. 完美幸福層(Anad-mai kosh):這是這些包覆靈魂的第一層也是最重要的一層囊鞘。這幾乎是靈魂本身的完美部份。它是最精微的鞘,像點燃的蠟燭周圍薄薄的被覆。在深沉、無夢的睡眠中,一個人會體驗到一些完美幸福,醒來後,會保有在完全不受干擾的休息狀態中體驗到完美幸福(anand)的模糊觀念。
這些就是回教徒所稱的五層囊鞘(Lijabs,幕布或被覆的外套),一層一層地覆蓋著靈魂。 所有瑜伽的目標或目的都是逐漸將靈魂從這些被覆中一層一層地褪出,直到最後從中解放,恢復最初燦爛光輝的自性、其光亮不輸於數個太陽加在一起。這是「我就是梵天」的階段,獲得的時候,一個人不但覺得自己與上帝同一體,而且會禮讚上帝:「哦上帝!我和你有相同本質。」大部分的瑜伽法門視此為靈性努力的最高目標,事實上,這雖是自我了悟的最高和最後階段,但還只是靈修之旅的中途之家。因為從這裏開始,稀有的靈魂開始朝向完全了悟上帝的更渴望目標。
自性覺知和真正自我了悟是自我剖析的最高點,沒有它,一個人無法朝上帝行進並進入上帝王國。在內在靈流的反轉、回攝過程中,藉由超越身體意識,使靈魂從心智的束縛中解放,最簡單、最快速、最確定的方法是與音流(Shabd)融合,這是了悟上帝的惟一途徑。它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方法,事實上從上帝創造宇宙的太初就存在。音流和人類與天父分離的那天同樣古老。所有人類偉大的明師都給予徒弟這個音。如基督所說,這是與聖靈一起的洗禮。
三個身體與五層披覆的關係
人類身體包含三件外衣:物質身體、星際(精微)身體、因果(種子)身體。
物質身體有全部五層的披覆,這就是我們在清醒狀態中可以獲得這五種披覆的知識和經驗的緣故,這五種披覆是:完美幸福、悟力(內在或外在)、印象(或心智的調整)、生命之氣的振動、和身體的系統。
當提昇進入星際身體亦即精微的身體時,一個人便失去身體存在的意識,然而靈魂在精神上體驗到其餘四個狀態,亦即完美幸福、悟力、印象、和生命之氣的振動。當靈魂遊歷到更高境界,進入因果體,此時連心智器官本身都衰微,只有記憶的力量保留下來,靈魂會見證那個狀態的完美幸福體驗,並陳述出來。
根據披覆區分萬物
從神祇到人類,所有生物和植物等等的其他生命,根據其所擁有的哪種能力較強,可以分成五類:
1. 具有完全悟力的生命:像梵天、毘溼奴、溼婆等。
2. 具有心智物質的生命:因陀羅和其他神祇等。
3. 具有生命之氣振動的生命:約克夏、印度神學中優秀的音樂家、歌手和其他的靈等。
4. 物質的生命:人類、動物、鳥類、爬蟲類和昆蟲等。
這些具有物質身體的生物,他們身上全都擁有不同密度的五層囊鞘 (完美幸福層、悟力層、心智層、生命之氣層、感官層)。然而具有生命之氣振動的生命只有四層披覆,感官減少。同樣,具有心智物質的生物只有三層披覆,生命之氣也同樣衰微;而當具有物質身體的生物從心智、生命之氣和對食物的需求中解放出來時,具有認知力的生命只有兩層披覆,稱為完美幸福層(Anand-mai)和悟力層 (Vigyran-mai)。
因此,五個主要的元素(土、水、火、空氣和乙太)間有非常緊密的關聯。肉體和披覆由此而造。事實上,披覆本身多少是這五個基本元素作用的結果,然後賦予生物上述五個能力。
5. 解放的靈魂:僅具有一層完美幸福層的透明薄紗。純粹無瑕的靈魂是造物者,因為萬物由它而生,有時被稱為音流梵天。它是自我輝煌的光、自我存在,是一切可見、不可見的無因之因。這個靈魂在本質和精髓上,亦即精微程度和喜樂程度上,和上帝是相似的。這個至福就是靈魂和物質交互作用的最初產物,也是靈魂中的上帝品質的主要呈現,儘管其他四層披覆包裹著靈魂,使靈魂的光變暗,它仍然在完滿中維持至終。完美幸福存在於靈魂不可分的必要品質中。這就是為何尋覓的靈魂始終覺得不安,在世界巨大的漩渦中深恐失去它的精髓。這就是基督之所以強調:
留意你裏面的光,不要讓它變暗。
路加福音
因為看不見內在的完美幸福,我們便設法在世界的東西中找尋快樂,並將瞬間的快樂當作永恆幸福的象徵,但很快人就感到失望,從而引發內在尋求真正的快樂。在人類心中,這是永恆的尋求,一個人被迫從外在朝生暮死和短暫易逝的快樂中轉向內在尋找真正的快樂。這會使人根據個別的需要走到每一種不同的瑜伽法門。
1. 具有粗野傾向、動物本能和只對建構身體的過程和發展感官有興趣的人(Anna-mai Atma),成功地求助於哈達瑜伽。
2. 有腹脹、胃部毛病的人,在身體中受生命之氣(Pran-vayu)的糾纏,藉生命之氣(布拉那)瑜伽的幫助而能與之對抗。
3. 受心智包覆的人(Mano-mai Atma),苦於精神的不潔、無知和心智的調節,藉由勝王瑜伽的幫助,能夠征服、穿越心智的包覆(Mano-mai)。
4. 智力高、頭腦好,始終從事探究事物原因的修行者會踏上知識瑜伽的道路。
5. 焦慮地從世界和一切俗務中逃離的人,為了找尋完美幸福,會從事真正幸福的瑜伽,稱為簡易、幸福(Sehaj)瑜伽。
修練簡易、幸福瑜伽的人,不必遵行其他瑜伽的嚴格紀律。但對一切終點的所有終點,一切目標的所有目標,他必須具有誠心和永不停止的渴望,而不僅僅滿足於能支配身體和精神力量。當有如此渴求時,遲早他會找到,如同羅摩克里斯那找到能者托塔普利,使他與內在重要的生命之流接觸。這個生命之流,藉由本身的力量,沒有太多的掙扎或努力,就將他往上拉昇。從某種意義來說,簡易、幸福瑜伽是所有瑜伽中最容易的一個,因此常被稱為不費力瑜伽。不分男女老幼、不論是天賦異稟或內心單純、不管是持家者或引領人類的人,都可一樣容易地修練。它使靈魂調和於內在始終振動的靈流,所以被稱為「專注音流瑜伽」或「音流瑜伽」。
講了這些之後,現在我們來探討帕檀闍梨所教授的不同瑜伽主題,瞭解每種瑜伽所扮演的角色、其中的技巧、每個步驟如何成功,以及實際上修練對靈魂擺脫心智、物質的束縛有多大幫助,進而瞭解自己潛在的本質和身體意識的區別,然後提昇進入宇宙意識,進一步進入超宇宙意識。解脫的靈魂必須在不同階段體驗「覺知」,從「自性」的了悟到宇宙的了悟,最終到「超宇宙」或上帝的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