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桂冠》
基帕爾.辛格 著
音流出版社
敬獻給
透過所有明師工作的
萬能上帝
及巴巴.薩萬.辛格.吉.馬哈拉吉
在你的蓮花足下
作者得飲聖音甜美甘露
第三章 瑜伽的形式
在大概討論完帕檀闍梨所闡述的瑜伽之後,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隨後產生的不同形式瑜伽。先從傳統瑜伽開始,我們知道有四種不同的型態:(1)真言瑜伽,(2)哈達瑜伽,(3)拉耶瑜伽,(4)勝王瑜伽。這些瑜伽主要都根據帕檀闍梨的說法,再對他的基本教理重新闡明,每種瑜伽都專精於一個或另一個面向。在這種情況下,某種程度上的重複是不可避免的,但為了對廣大的瑜伽主題有更明確的了解,我們還是要冒這個險。
I 真言(咒語)瑜伽
他們甚至忘記所有的神明都在人類的心中。
威廉.布萊克
大體上,真言瑜伽是透過不斷誦念咒語,吸引與咒語相關的統轄力量或神祗,從而獲得物質、精神上的力量,然後根據念咒者的喜好或意願把這種力量用於好的或壞的方面。
使用這個力量做壞事或傷害他人,會有傷害自己的危險,成為相關神祗憤怒的祭品。為自私動機而使用這種力量替自己取得物質利益的人,會付出代價,很快會失去這種力量,最後並使自己毀滅。但是這些力量也可以用來造福他人,這樣就不會有太大傷害,不過,每做一次這種事,可能會失去某些生命能量。
最低階的神通,像他心通、思想轉移、信心治療,特別是治療神經、精神疾病,都在這個範疇裏面。因此,最好避免這樣的事,應保存任何神通力量,至少要以無我奉獻的精神來使用,以達到相關神祗所在的較低靈性世界。如此,所有的神通力量就會自動作用,不會造成任何損失。
無論如何,應該謹記在心的是,誦念咒語本身不能產生任何結果,除非全神貫注在特別的咒語上,懷著無比虔敬之心,這樣才會引發與其關連的特殊振動。但真言瑜伽本身在自我了悟上不具任何價值,修練此種瑜伽的人往往會陷入上述的無用追求,對自性、靈魂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
關於專注咒語所產生的超自然力量,帕檀闍梨在《瑜伽經》中明確提出警告:
他們是三摩地的障礙,而在塵世中,卻是有力量的。
真言瑜伽的技巧
真言瑜伽是有韻律地誦念神聖、秘密的咒語。這些咒語是由古代精通語音學和聲音力量(包括超越人類領域的超聲音和聲音)的人所制定,每個咒語都是為了爭取自然界不同力量的神祗加入自己這一邊。持咒時可以像濕婆的信徒那樣,有時藉助Rudrakhsha念珠的幫助,或是毗濕奴信徒所使用的吐爾西珠。
咒語代表振動。最神聖的吠陀咒語是Gayatri。它是吠陀經的mool 咒語,因此,被認為最重要。它的價值據說非常大,自遠古時代,印度教徒就在誦念。最早、最有效力的是最神聖的音節「嗡」(Aum),代表創造性的生命本質,大部分咒語都肇始於這個音節。非二元論者看見上帝力量遍佈於所有形式之中、無所不在,因此相信與自性等同的咒語:Aham Braham Asmi(我是梵天)、Ayam Athma Brahman(我是你的),這些咒語常被縮短為Soham、Sohang和Hansa 、 Aham-sah,個別的意思是「我是祂」和「祂是我。」印度哲學一元論者(Vedantists)誦念Om Tat Sat(嗡是真理、真實),佛教徒則是嗡嘛呢叭彌吽。下一個位階的咒語是禮拜、讚美、 贖罪和為了恩賜而懇求不同的神祗。
咒語的效力在於正確發音、正確了解其深遠意義和以正確態度投入真言瑜伽,並依賴有能力的老師或古魯,他們不但已經熟悉這項技巧,而且成功地展現植入咒語核心的種子力量,將咒語當作是給予徒弟的加持物或恩賜。
某些咒語很快就有結果,有些要在適當的時間才生效,另有一些咒語則根據個人的長處作用。但某些咒語是禁用的,本質上不友善,常對人有害。
又,咒語的效力也依據如何誦念而定。輕聲持咒比大聲誦念更有效,喃喃低語持咒更好,以思想之舌持咒效果尤佳。
根據場合、季節和持咒者的意圖,持咒也分成許多種。例如nitya japas是每天例行要持誦的,Namittika是為了某些特定的慶典,Prayashchitta是作為自我懲罰,以彌補正直之路上的過失。chala和 achala japas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環境、任何狀態或位置進行。其他則需要特別的姿勢、地方、時間、方向等等,再加上一些繁文褥節:獻花、獻香、揮光、搖鈴,火和水的儀式,不同的淨化行為。
為了在真言瑜伽中勝出,修練者必須內外都純淨、有一顆完全奉獻的心、非常好的特質和行為,然後才能專注和靜坐。
我們觀察到回教聖人也有相似的修練,他們修練誦念神聖的話語,像Hu, Haq,Analhaq, 並為了這個目的使用念珠。基督教教士也數念珠禱告,吟唱讚美詩和聖歌。
II 哈達瑜伽
這種瑜伽探討身體的控制和活動,作為使頭腦靜止的方法,目的是使人的身體強壯,能夠承受最艱難、困苦的情況,使身體儘可能不受疾病、苦痛的影響。但透過這種布拉那亞麻(pranayam)的修練(回教徒稱為呼吸控制habs-i-dam),除了會使體魄強健和長壽之外,呼吸控制本身對了悟自性並沒有幫助,只是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為導向更高型式的靈性鍛練打好底子而已。
在某種意義上,呼吸控制是通往勝王瑜伽之梯,但不能使頭腦得到任何較大程度的控制。藉由習練某種體位、身體姿勢和呼吸控制修練哈達瑜伽,一個人可以獲得某種神通。
哈達瑜伽包含自我懲罰和艱難苦行,像是斷食、徹夜祈禱、數月數年禁語、坐在四周都是熾熱的火焰中或在烈日下單腳站立、倒立等等。某些基督教聖人會走上極端,穿上佈滿釘子的外袍、馬毛的襯衫、鞭打自己的身體,一切都模仿基督受難的樣子。甚至在回教什葉派,我們也見到自我折磨的痕跡,在穆罕里(伊斯蘭曆的第一個月份)期間,他們會以綁在鐵鍊上的刀子擊打自己的胸背,以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兩位孫子哈珊、胡笙和他們的信徒當年為捍衛信仰而在卡巴拉平原上遭受的苦難。
但所有這些可怕的自我懲罰,無論多麼英勇,幾乎都不會獲得任何靈性上的利益。當頭腦的蛇安全地躲藏在表象下,持續無恙地茁壯成長時,就算身體受到拷打、折磨,這樣又有什麼用?
撇開這種自我折磨不談,哈達瑜伽的目的在於使身體完美,可以作為修練更高形式瑜伽的工具。若果如此,它或許有些價值,能使身體承受加諸其上的壓力和負擔。但就算是尋常的哈達瑜伽淨化都非常困難,經常引起內在的併發症,有時導致嚴重、無法治癒的情況,從而危及生命。
淨化的意思是淨化累積在動脈和身體其他各種管腔中的所有礦物質,像白粉、石灰、鹽等。這些東西會阻塞身體系統,是衰敗和疾病的根源。這個去毒、回春的過程,是藉由六種淨化的行為(Shat Karma):
(1) 清潔鼻腔(Neti Karma):把七十公分長的細薄棉布捻成像線一般,再塗上蠟。把線從鼻孔穿過,幾番摩擦後再從嘴巴拉出來,這樣就可以清除黏痰等等,對於治癒鼻喉的疾病有幫助。這樣做可以使頭腦清醒,視力增進。鼻子和眼睛方面有病痛的人,可以改用純水灌洗鼻腔。
(2) 清洗胃(Dhoti Karma):用九十公分寬,七公尺長的布條,浸到溫水裏,然後稍微擰乾,再慢慢從喉嚨吞到胃裏面,可以喝一些溫水幫忙,留下六十公分在手上。這樣維持幾分鐘並用力搖晃胃,再很慢很慢地拔出布條。這樣可以清洗消化道管腔中的污物,像黏液、膽汁、黏痰等等,並治癒脾臟腫大、咳嗽等毛病。做這個動作必須極端小心,布條才不會纏繞在小腸中,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可能致命。在咳嗽,喉嚨、氣管發炎或胃不舒服時,不可以做這項動作。
(3) 清洗腸子(Basti Karma):這是一種灌腸,把水從直腸灌到大腸中,維持一段時間後,身體不斷翻動,再排出。這樣做可以消除便秘,移去裏面堅硬的宿便。加一些甘油到溫水裏會更有幫助。可以用來滋養男性器官和肛門,治癒膽汁、淋巴液等造成的消化不良疾病和肝脾疾病。每天做這項動作會使柔軟的腸道變得衰弱,可能會導致腸道表皮發炎,因此,需要接受小心的指導。必要的話,可以用氣體代替。
(4) 清洗肚子(Gaja Karni or Kunj Karma):這個過程包括喝下一肚子的水,然後藉由肌肉的收縮清洗肚子,再從嘴巴吐出,就像大象用鼻子把水噴出來一樣。作法是喝下兩三公升的水,藉由內部肌肉的收縮,清洗裏面的系統之後,再吐出來。這對患有膽汁、胃酸疾病的人特別有用。
(5) 震盪肚子(Niyoli Karma):以單盤或雙盤挺直地坐著,兩手放在膝蓋上,身體上半部連同腸子快速地由右向左震盪、洗滌,這樣黏附在腸壁上的污物就可以移除。這項鍛練可以幫助去除胃酸、產氣物質。肌肉的收縮會對瑜伽的呼吸控制有幫助。
(6) 凝視(Tratak Karma):包括凝視外在的中心,然後再逐漸到內在中心,就如先前在「瑜伽的法門和修練」的「呼吸控制」章節中所解釋的。這樣做,凝視的能力會變得穩定,然後轉向內在,就可以開始在內在看到瑜伽行者最高天堂(Trikuti)不可思議的景象。
除了上述,還有兩項額外的修練:
(1) 快速吸氣、吐氣(Kalpal Dhoti)以淨化肺部。這種方法很方便,可以取代清潔鼻腔的方法,但必須避免在梅雨季節和身體情況不佳的時候練習。呼吸要快,但又不能太快,這樣才不會影響到肺和呼吸系統。
(2) 喝水之後,在肚子裏搖晃一翻,再立刻從直腸排出。這樣做可以清除整個消化道的污物。
以上這些方法如果不是在精熟瑜伽修練的大師指示、引導和控制之下進行,常常弊多於利。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方法都有點人工化、不自然。已有個案顯示,甚至瑜伽大師都會因這些行為而受到傷害。因此,最好依賴簡單、自然的方法,食用有益健康的新鮮蔬菜水果、牛奶、純淨的奶油,清新的水,加上規律不懈的運動,深呼吸等等,這樣修練哈達瑜伽就不會有危險。
因此,我們了解,修練哈達瑜伽時,首先必須整頓好身體這間房子,也就是修練上述六種初步的方法。之後,為了要精通哈達瑜伽,必須依賴以下的訓練:
(a) 謹慎從事必須戒絕和遵從的事項。
(b) 在生命的所有四個階段都遵守中道和紀律,特別在身、口、意方面。
(c) 身體的姿勢、契合法(體印)和收束法。
(d) 支配、控制呼吸系統,這些在〈八大瑜伽〉的章節中都已解釋過了。
我們現在可以仔細看看一些作者在關於靈性的法門中對哈達瑜伽的說法。史利.尤金拉在他的《哈達瑜伽》一書序文中說到哈達瑜伽:
這個瑜伽方法之必要,必定在古代就已為人感覺到了,因為要訓練心靈、道德和精神,身體的訓練和教育是必要的。就此而論,應該視哈達瑜伽為獲得瑜伽最高成就的有規律、組織的方法。因為它主要探討身體與心智的關係,哈達瑜伽已被認同為生理上的瑜伽。
阿萊恩.丹尼羅在他《瑜伽》一書的〈重建方法〉章節中,把哈達瑜伽描敘為透過力量來重建,因為「弱者無法了悟自性」。他並探討哈達瑜伽的目標和方法 ,他說:
哈達瑜伽的意思是藉由技術上修練,使身體和主要能量能夠受到控制。作為瑜伽的方法,它是通往重建之路或進一步了悟的第一個準備步驟。
一切有關瑜伽的論述都強調,哈達瑜伽身體修練的惟一目的,是為了在重建靈性、神聖的道路(勝王瑜伽)上,戰勝身體的障礙。
「哈達」字義上是「意志力量」,不管情形如何,以不屈不撓的意志做事,達成目標。對於「哈達」這個字的意思,丹尼羅在《哥拉克夏.山姆依塔》這本書解釋說:
「哈」這個音節代表太陽,「達」代表月亮,日月合在一起,便成為哈達瑜伽。
在地球上,宇宙法則以日月自我呈現,可以在生命的各個方面發現。在人身之中,主要以兩種形式呈現,一個是精微身體,另一個是粗糙身體。在精微身體中,呈現兩個管道,我們的感知沿著這兩個管道在脊髓底部和頭頂的精微中心之間遊走。這兩個管道各稱為右脈、左脈;一個與月亮的陰冷面連繫,另一個則和太陽的溫暖面連繫。
在粗糙身體中,月亮、太陽的法則,相應於呼吸陰冷和消化溫暖的生命能量,各稱為布拉那(prana)和阿布拉那(aprana)。藉著協同這兩個最重要的生命脈動,瑜伽行者達成他的目標。關於呼吸,吸進的冷空氣稱為布拉那氣(prana vayu),呼出的暖空氣稱為阿布拉那氣(apran vayu)。
不可否認,哈達瑜伽具有一些優點,在前面〈體位〉、〈呼吸控制〉、〈感官控制〉的章節中都已提過。通過去除身體系統內的毒素和穢物,哈達瑜伽為身體健康立下基礎,能夠承受許多身體壓力。對瑜伽行者而言,死亡並非漫長衰敗過程的痛苦結束,而是像秋天的落葉或熟透的瓜果,是內在成熟自然造成的切斷。能夠控制身體不同的作用,自然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心智,因為身體的嚴格鍛練不可能不鍛練意志的,一個發展會刺激另一個發展。
雖然修練哈達瑜伽可以練成神奇的身體和精神力量,但不是沒有陷阱和危險。他們時常被用來贏得大眾的讚賞和財富,而非嚴格地作為個人靈性進一步的發展或只為了最博愛的目的。一般人會把這種瑜伽與赤腳過火、吞玻璃或金屬片、生吞蛇頭和老鼠、阻止跑動的車子前進、讓車子壓過或讓大象踩過的那些人連結在一起。嚴謹的瑜伽學員看到這種瑜伽被濫用,必定會嚴格地用這些修練作為通往勝王瑜伽的踏腳石,或是完全將它揚棄。因為它與目標分離,驕縱了所要控制的我執。休士頓.史密斯在《人類的宗教》一書中坦率地談到這個事情:
一些人主要對協調身體感興趣。不消說,他們有印度的伙件----那裏的人視操控身體為興趣的所在...相對於西方人找到力與美,印度人卻感興趣於精確和控制,美好地完全控制身體的每個機能。
朱利安.赫胥黎小心地大膽表示,印度似乎已經發現有關身體所能做的一些事,西方人卻仍一無所知。這個廣泛的身體操作指南包含一種確實可信的瑜伽--哈達瑜伽。最初,這種瑜伽是作為靈性瑜伽的預先修練,但大體上它已經失去這個作用,因此,便不再引起我們注意。印度教聖賢對這個事情的評論,也同樣可以作為我們的評論:如果你對哈達瑜伽感興趣,並且有意要生死與之,身體確實可以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但這些事與開悟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事實上,他們會產生想炫耀的想法,並追求聲望,所以對靈性的進展有害。
III 拉耶瑜伽
這是吸收、溶入的瑜伽。「拉耶」(Laya)字義上是在強烈的思想中或主要的支配情緒裏渾然忘我。透過深沉、持續的專注,一個人逐漸被引導到忘我的狀態,包括忘卻身體本身。在他的頭腦裏面只有一個最高的想法,就是要了悟。他一心 一意所想的對象可以是任何東西:世俗的利益、權力、財富、名譽、聲望,甚至是神通或超自然力量,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得我們稱之為上帝的最高真理。
因此,拉耶瑜伽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和階段,最高的方針是專注在上帝的冥想中。瑜伽行者的這個想法有利於成為星際界的光,方法是修練契合法(體印),這在前些章節已經談過許多,因為拉耶瑜伽與帕檀闍梨對冥想的看法密切相關。
在拉耶瑜伽中,最高的冥想形式會使人超越身體意識,引領人到達人類靈魂的神聖之域----頂輪,亦即精微世界的總部,具有千瓣蓮花的巨大光芒。渾然忘我,但持續靜坐是修練這個瑜伽的成功之鑰。感官控制和專注,自然會導向冥想,這樣一起建構拉耶瑜伽的基礎。
瑜伽行者相信創生原質(Purush)和精微物質兩個孿生的本質。陽剛的男性特質和陰柔的女性特質,兩者都存在於人類和大自然之中。在人類中,這個大自然能量盤繞在人體的基底根部中心,藉由修練體位和呼吸控制把它喚起,並往上帶,通過中脈,直到抵達頂輪的創生原質,與之溶合為止,因此,稱為溶合瑜伽。為了在拉耶瑜伽中勝出,一個人必須依賴身體各個輪竅、中心主宰的不同元素的光。心智溶入生命能量的途中,並非沒有危險,必須要由這個法門的大師嚴格的引導。
拉耶瑜伽和其他瑜伽法門最大的不同,是其他瑜伽專注、冥想某個固定的對象,拉耶瑜伽則相反。它專注在控制昆達里尼(Kundalini)這個生命能量上,而非像其他瑜伽那樣控制心智。昆達里尼是隱藏、潛伏的,或許因為它探討潛伏的東西,因此稱為拉耶瑜伽。
IV 勝王瑜伽
勝王瑜伽(Raja Yoga)如其名所指,意思是「重整的尊貴之路」,靈魂現在是在瓦解的狀態,由於頭腦多樣化的影響,使靈魂奔向許多向外的管道,而失去連結,透過修練,要把這個靈魂重新整合。這個法門提供朝向上帝的科學方法,最適合具有科學頭腦和見解的人,同時在內外都可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立論是,人類的自性相當不同,甚至比通常所認為的情形和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還更不可思議。在日常生活中,自性受到各方推擁、擠壓,使得它為了實用的目的找尋有限的東西,而不是自性原本真正的無限。
又,勝王瑜伽涉及的實做,必定在自性中操作,不像其他科學,整個過程都是在外在世界中。勝王瑜伽行者並不視事情為理所當然,或盲目接受權威、經典。基本上是在心智的實驗室中自我實證,緩慢而穩定的一步一步前進,不達目標絕不終止。
根據勝王瑜伽的說法,人類是「層層包覆的存在」,一層包著一層,如身體、習性、生活型態、天生遺傳、後天習性、感官和沉迷、生命之氣、擁有無數心智振動的不止息頭腦、始終活躍的意志、我執等等。所有的一切形成囊鞘、面紗,覆蓋住自性,其中埋藏著「自性」這個珠寶,永恒存在的自性就藏在目前顯現的人格之下。因此,「完全的解放」包括從包覆著生命本質的無垠海洋的無數有限進程中完全解脫,具有所有的力量、生命、智慧、喜悅、賜福和完滿自性中的所有一切。換言之,它等於撕下人格的面具,使靈魂去人格化。因此,勝王瑜伽的工作就是移去無數的面具或虛幻的認知,揭露出真理,使偉大的自性脫離阻礙、掩蓋它的囊鞘。
八大瑜伽導向大家所熟知的勝王瑜伽。它是階梯,人們從而獲得尼爾比.三摩地(Nirbij Samadhi),這是所有瑜伽的最高點,瑜伽藝術的巔峰。它探討心智訓練和神通力量,一定程度之後,便可以導致開悟,獲得真正的感受和平衡、覺醒的狂喜狀態。修行者就算在外表上可能像一般人一樣投入世俗追求,但他的靈魂不可動搖地往內固著在中心--sam中。這個狀態是所有瑜伽努力和修練的頂點,一經獲得,這位瑜伽行者雖活在世上,但不再屬於這個世界。這就是拉吉.麗詩.加納克和瑜伽王子上主克里斯納雖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且始終投入世俗的追求和活動,手上拿著永恒轉動的世界之輪,但靜止的中心仍固著在神聖之域的緣故。他們所有行為的特點是無為而為。這是瑜伽的頂峰,感官、心智、頭腦進入靜止的狀態。羯陀奧義書說:
當所有感官沉靜、心智休止、頭腦的波動平息,知者說,這是最高的狀態------至高了悟的狀態。
勝王瑜伽的目標在三摩地(帕檀闍梨瑜伽系統的最後階段),藉此,人去除了
個人化,感受自身的完整、無限、非形體、無垠自由,像乙太般充滿一切。
關於這個三摩地狀態,在這裏有一些恰當的評語。三摩地可以是意識或超意
識的。前者,心智仍保有對事物的意識;後者,在內在沉靜的中心,一個人了解並獲得事物的真正洞察。三摩地是用靈魂(內在靈性的眼睛)看,身體的眼睛是閉上的。這是立即而直觀的知識,與透過感官、心智、頭腦的有色眼鏡所獲得的間接知識有所區別。三摩地是「寂靜沉默」的狀態,遠離發狂的外在世界。它是神秘的狀態,其中心智、頭腦、聰慧、武斷全都失去作用,鬆脫了綁縛、去掉個人化的自性獨自在光明中閃耀。有關這個狀態,維亞薩告訴我們說:「惟有透過瑜伽才能對瑜伽有最佳的了解,因為瑜伽會透過瑜伽示現。」
勝王瑜伽行者的最神聖音節是「嗡」(Aum)。在奧義書中,我們對這個字有詳細解釋;約翰福音中同樣有這個神聖的字「音」(Word);穆斯林的「卡爾馬」(Kalma)或「班-依-夸汀」(Bang-i-Qadim);古吠陀仙人的「阿卡西.般尼」或「瓦克.迪維」;奧義書的「烏得吉特」或「納得」;佐羅斯特的「斯洛夏」;明師們的「納姆」或「夏白德」。
世界和吠陀經都源自「嗡」這個音節。薄伽梵歌中說:「誦念並且想念嗡的婆羅門會往前進,並棄絕身體,一直到最高的道路上。」主克里斯那談到自己說:「我是嗡卡,是所有吠陀經中的Pranva,簡言之,我是Ek-Akshra。」奧義書中說:「嗡是弓,心智是箭,梵天是靶心。你必須專注地了悟梵天,視線完全盯在靶心上,然後,像箭與靶心合一一樣,個別靈魂了悟梵天。」
梵天的一個振動造成了所有的世界,由之產生精神世界、因果界、阿修羅界、物質世界,以及無數的亞界。人類身體的振動相應於這個產生了宇宙的原始振動,擁有三種不同的特質,像梵天、毗濕奴、濕婆;和諧、活躍、遲鈍品質;覺醒、作夢、熟睡。所有這一切都包含在嗡中,它是因果界、阿修羅界、物質界這三個世界的上主。
死亡之神、上主羅摩在護持那區克塔(Nachiketa)時說:「吠陀經一致讚揚的目標簡言之就是嗡,人類歷經一切苦行,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
同樣的,pranva這個詞意思是某個始終清新、不變、永恒的東西,就像夏白德(Shabda、音流)一樣。
由上所述,強調不同方面的這四個傳統瑜伽,只是帕檀闍梨提出的整體瑜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從咒語的訓練逐漸進步到勝王瑜伽,每一個步驟都為下一個更高的階段奠下基礎。
為了使瑜伽更加實用,在後來的時代中,為了不同的人,根據個別的性格和傾向,這些瑜伽被做了區隔。具有高度智力和理解一切的人,經常會修練知識瑜伽;具有情感屬性的人會追求虔誠瑜伽,如同蜜拉(Mira)公主和Chaitanya Mahaprabhu所做的一般,它包含一些像吟唱聖歌、聖詩的虔誠活動。最初就投入俗世外在活動的人適合修習行動瑜伽,包括像禁食、徹夜祈禱、巨大犧牲奉獻的行動和慈善博愛以及具有價值的行為,像到聖地朝聖、閱讀經典等等,特別是無私的工作。就這樣產生了三個「大眾化瑜伽」:知識瑜伽、虔誠瑜伽和行動瑜伽,分別代表頭、心、手。這些瑜伽在薄伽梵歌中,上主克里斯那有原始、清楚的解釋,如同帕檀闍梨對四個傳統瑜伽的闡述一樣。
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三個瑜伽本身不能非常嚴密的區分,任何一種瑜伽幾乎都無法完全摒除其他兩種而獨自修練。為這三種瑜伽做區分,僅只表示它適合不同特質和屬性的求道者。
僅只擁有瑜伽的理論知識,沒有誠心地修行,就像沒有葉子和果實的樹,只適合被砍伐而已。又,除非一個人智力上完全理解,具有實際的經驗和積極努力爭取,否則誠心本身是沒有意義的。行動本身無論是好是壞,若沒有誠心和知識,會使一個人永遠在綁縛中。就像不論黃金或白銀做成的腳鍊,兩者都具有同等的綁縛力量。
這個世界是行動的領域,在這個感官世界上,不具有覺知、虔誠的行為會結下果實。行為者,不管他們願意與否,必定會收到果實。只有不執著、不眷戀的行為,才能夠帶來解脫。因此,一個人必須變得無為而為,才能逃脫業力之輪的綁縛。業力律是堅定、無情的,一個人不可避免地無止盡的造出業力,陷入永恒的綁縛中。
與神聖音流融合的人,才能自業力的束縛中解脫。
阿瑪達斯上師
因此,瑜伽本質上是不可分的整體,無法以任何人為的分類拆開。薄伽梵歌(上帝之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瑜伽經。上主克里斯那很清楚地向王子阿尊拿說明了不同種類的瑜伽使他從不同的角度清楚地領會解脫之道的重要。因為行為的要旨不過是崇敬而已,如果一個人能如此認知,就不會執著行為的果實。
V 知識瑜伽(正知見)
知識瑜伽的法門適合有很好領悟力、敏銳洞察力、能夠深入事件緣由始末,抵達真理核心的人。這是佛陀提出的八正道的第一個要素--正知見。了解生命的真正價值,一切才會往正確的方向行進。因為沒有對真理真正、正確的了解,所有的努力就算有最好意圖都可能失敗,遲早會把我們導入困難中。
真正知識的重要,事實上在瑜伽生活的所有面向中都可感覺到,不管是行動瑜伽、虔誠瑜伽都如此。在行動瑜伽中,一個人需要知道並了解,人類有權利行動、工作,但對由此產生的結果卻無能為力。因為一個人不得不工作,因此這個工作必須在他職責中執行,對上帝奉獻,心智專注在上帝身上。不執著於結果會帶來冷靜。真正瑜伽的冥想在於平靜的自我臣服。完美的平靜來自生命對上帝的完全臣服。
虔誠瑜伽也是,虔誠瑜伽行者必須先了解對上主虔誠的真正意義,然後在自己裏面發展出正確的見解,這樣便能使他看見古魯的化身不只在人類裏面,也在一切形式的生命上。
簡而言之,知識瑜伽強調最深真理的真正知識,或自性的真正本質。「自我冥想」是真正知識的主調,設法以正知見區別出外表巨大的小我(外在的人)和外形較小的大我(內在的人),因為小我是大我的敵人。小我在適當訓練之後,會成為大我的朋友。這個瑜伽的目標是要以知識的火炬驅走無知的黑暗。這是高度的解析之路,為了成功,一個人必須遵守三件事情:
(1) 聽:聽經、聽哲學演說,尤其聽在世導師的開示,他們擁有真理的第一手體驗,能夠傳送生命脈動給與他連結的人,在這位真正覺醒的靈魂陪伴下,人可以從長久的睡眠中甦醒。
(2) 想:包括對聽到和瞭解的東西都深思熟慮的冥想,使抽象變具體,藉由細心明辨,使頭腦的概念成為生命的脈動,在每個步驟中,區別出虛幻和真實。這等於一個人用他所有可能的方法將靈魂從我執的桎梏中解脫,就像從脫脂牛奶中攪拌出奶油一樣。
(3) 做:包括將重心從短暫、易變的自我轉移到持久、永恒的大我,由周邊轉移到存在的中心。這將使我們逐漸從事物的相對性中分開,包括富有與貧窮、健康與疾病、聲望與醜行、快樂與痛苦等等,進入個人與全體生存的正常軌跡。
知識的道路是瑜伽的捷徑,但異常險峻,極少人可以通過。只有像佛陀和商卡拉等少數人,同時擁有刀刃般銳利的智慧和強烈的靈性渴求,才能通過。
無論如何,假如一個人幸運的遇見明師,這條道路將變得平順。完美明師能夠以他強有力的手臂,把求道者從感官生命的無底深淵中拉出,不需要求道者自己過度的修練。
VI 虔誠瑜伽
具有堅定不移的誠心服侍上帝的人,就已經跨越到彼端,得到救贖。
薄伽梵歌
這是誠敬的瑜伽,對古魯或尊敬愛慕的對象擁有堅定不移的愛意和信心。這是非常普遍的法門,適合心靈上較具感情傾向的人。無我奉獻是在這條道路上成功的要旨,虔誠的修練者沉醉在狂喜中,始終詠唱對上主的讚美詩,絕不感到疲倦。他對生命的看法及接近上帝的方法與知識瑜伽行者有所不同。他在自己與上帝間建立了二元體系,取代找尋真正的大我(也就是梵天)。他將自己與所敬愛的上帝區隔,把上帝當作是較高的生命存在。但這個二元論並非必然的最終,誠心者知道一個秘密,就是他會成為自己所敬慕的人。
各種瑜伽法門的修練,虔誠禮拜都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對知識瑜伽行者而言,誠心禮拜對自我知識的原由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對行動瑜伽行者而言 ,誠心的禮拜以因果的方式自我呈現,在對萬物的虔誠愛心中開花結果,因為萬物都是上帝所創造的。
虔誠瑜伽的法門有三個顯著特色:(1)持續想念和誦念上帝的名字,(2)呈現多種不同形式的愛,(3)所虔信對象的代表象徵。
(1) 持續想念和誦念上帝的名字:開始是口頭上,然後在頭腦上如此。所有虔誠敬愛上主的人,不管宗教位階高低,都會這樣做。數唸珠的行為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印度教徒稱它為瑪拉、基督徒稱rosary(玫瑰經或念珠)、穆斯林稱「塔斯比」。但除非誠心、專注地從事,否則會失去它的目的,淪為機械的動作。於是在某些國家中,整個做法演變成只是繞行銘刻經文的轉輪而已,雙手保持忙碌,卻放任頭腦在世俗的念頭中四處遊移,而非專注在上帝。
(2) 呈現多種不同形式的愛:有時候,修行者的誠心會以小孩的角色呈現,依偎著上帝,猶如兒童對自己的父母親一樣;在其他時候,角色會反轉,會像父母與子女嬉戲般對待上帝;有時採取對朋友和同伴的態度;有時則像愛人渴望愛侶;有時像誠心的奴僕對主人一樣;或像我們在奧瑪凱揚的四行詩中所看到的,經常喝酒的人對沙魁那樣。虔誠完全根據個人不同的心情和偏好。基督稱上帝為「天父」;帕拉漢薩.羅摩克里斯那敬慕地稱上帝為「母親」;戰士王子阿尊拿和臘伊普公主蜜拉總是把上帝視為朋友或同伴,而Gopis(牧牛少女)就像失戀的少女為情人唱起沉痛的哀歌。
(3) 所虔信的上帝之代表象徵。每個人心目中對上帝和祂的樣子都有自己的概念。根據誠心者的渴望,沒有名字的上帝出現了許多名字、沒有定形的上帝擁有了許多形式。沙那在石頭中找到上帝,另一個人在神像中找到,因為上帝在所有形式中存在,回答所有誠心奉獻者的祈禱,絕不使他們失望。當上帝以明師、全人類的導師身分出現時,一個人當然就能夠服侍上帝。就像明師佛陀、基督、卡比爾、那納克上師,他們的存在照亮了世界。
虔誠的過程逐漸擴大虔誠者的視野,直到看見所選擇的偶像所發出的光在誠心者的裏面和周圍無所不在,然後,他開始感覺愛在裏面擴展,一直到擁抱整個上帝的創造為止。這是愛所能把他帶到的最頂峰。這個過程在我們同時代的斯利.羅摩克里斯那的生命中清楚呈現。起初他在達克須涅斯瓦的寺廟中把那裏的神像當作聖母崇拜。然後,這個法則呈現在所有一切美好、神聖的事物上,最後,這個精神遍佈一切,善惡並無太大區別,甚至把妓女也視為上帝的示現。真正的誠心者會從二元論到一元論、從有限的個人到整個全體,階段如下:
(1) Salokya,在這個階段,誠心奉獻者想要與至愛的神同住在一個地方。
(2) Sampriya,在此一階段,誠心奉獻者不只想與至愛的神住在同一個地方,也想和至愛的神親近。
(3) Saurp,在這個階段,誠心奉獻者希望自己與至愛的神具有相同形式。
(4) Sayuja,這是最後階段,誠心奉獻者同意與神合一。
當誠心奉獻者抵達最後的旅程時,他不再看顧其他神祗,而只看這位遍佈一切、無所不在的上帝。他可能繼續以過去的方式稱呼祂,像是天父、聖母等,但他知道至上的存在與他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因此,我們讀到基督說:「我與我的天父同一體。」
VII 行動(業力)瑜伽
不論對人或業力之主的神而言,業力都是一切存在的本質。若以服侍上帝的精神來正確行使業力,能夠引導我們的靈性解放。
行為有好與壞兩種。好的行為可以使我們靠近上帝;壞的行為則使我們遠離上帝。沒有什麼快樂會比重新發現真正自性的快樂更高、更持久。這是真正將自己與全世界視為同一體。
活動是生命的特徵,變改是生命的律法。沒有人可以片刻不行為。因此,華茲華斯描述了這個始終活動的狀態:
不論我們同不同意,
眼睛不得不看,
耳朵不得休止,
身體也感覺到存在。
情況就是這樣,一個人必須使自己的行為昇華,除去低等、卑下欲求的渣滓和感官關係。對人類無我的服務是最高的美德。「服務先人後己」應該是我們生命的指導原則。因為所有生命來自上帝,祂是生命、光明的泉源。生命必定要完全奉獻給祂,沒有想從中得到什麼酬報的想法。要想進入梵天,不是要放棄工作,而是不要有從中想獲得什麼的想法。業力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之後的原動力,它綁住我們,縱容我們的我執。
業力作為解除心智、物質束縛的方法,必須滿足三個情況:
(1) 生命更高價值的真正知識:生命本身是萬物內在的持續法則,因此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慕。這是業力的真實面。
(2) 誠心、仁愛地對待從最低到最高的所有生物。這是業力的情感面。
(3) 業必須以活躍的意志來執行,不畏懲罰、不求獎賞。換言之,必須自動從自己特殊的本質中自然流露,亦即是一種使命感,為工作而工作,不受任何壓抑或逼迫。人類不僅是生物,也具有意志。因此,可以改變環境、主導命運。這是業力的意志面。
人完全為他人而活,並非為自己而活,亦非以佔有的思想使自己的我執擴張。隨著靈性完全不執著,行動瑜伽行者徹底從尋常的自我中抽離。
盡義務做事,
不在意行為果實的人,
他是真正的瑜伽行者。
薄伽梵歌
簡言之,「對職責無我的奉獻」是在這條行動道路上成功的要旨。在執行自己的本分中,一個人必須擺脫感官對象、感官、心智和頭腦,如此,從完滿的生命中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會是在自性的光中自動自發的行為、也是正義的行為;能夠使一個人了解無為而為、為而無為,成為永恒轉動的生命之輪上靜止的一點,時而運轉,時而停止。就這樣,「正當的行為」和「正當的出離」都引導人到相同的目標。因為行為本質的正知見會產生融合的狀態。
然後,有三種瑜伽根據人類本質設計出來。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傾向,每個人都接到神秘的召喚。對具有邏輯頭腦、思想深邃的哲學家來說,對他們的召喚是「捨棄一切來了解我。」對傾向感情的靈性求道者,則是「捨棄一切,在我的愛中渾然忘我。」高度修練、心智活躍的人,得到的召喚是「捨棄一切來服侍我。」
如前所述,三者有些重疊,無法完全分開。虔誠瑜伽行者和行動瑜伽行者的一些特質會出現在真正的知識瑜伽行者身上;知識瑜伽行者和行動瑜伽行者的一些稟性也會出現在真正的虔誠瑜伽行者身上;知識瑜伽行者和虔誠瑜伽行者的一些性格亦會出現在真正的行動瑜伽行者身上。這並非排他的,而是具有主導的傾向。
VIII 薄伽梵歌提及的其他瑜伽
除了這些知名、普遍的瑜伽,上主克里斯那還給我們更多類別、具有不同特徵的瑜伽。
靜坐瑜伽
這是集中於一點的瑜伽,像「無風之處的燈火」,適合能夠自我控制、努力奮鬥的人。隨著頭腦始終固著在自性上,藉由智力的幫助,逐漸使自己從混亂的頭腦中回攝,發現自己就是活生生、自我光明的靈魂,始終朝向完美移動。為此,一個人必須使自己去除所有的渴求、欲望、期待和佔有,遺世獨居,練習控制心智和身體。
靈性體驗瑜伽
瑜伽行者藉著穿過遲鈍、平靜、活躍三種品質的本原,超越身體和精神的狀態,獲得這個體驗。隨之而來的是對事物真正品質的了解。它的優點大於儀式和形式、祭祀和典禮、讀經和唱詩、苦行和佈施及其他慈善行為,因為那些東西必然與感官層面相關,無法使一個人超越。
神秘主義瑜伽
藉由完全自我臣服於上主,神秘主義瑜伽成為上帝中的避難所。是由對上帝真正本質的知識和直接看到而來。就這樣,一個人從行為的善惡影響中解脫,他的所有行為成為上帝蓮花足下的供品。
正確來說,薄伽梵歌是那個時代中一本一般性的瑜伽概要。事實上,它提到多達十八種瑜伽:第一章的Vikhad Yoga、第二章的數論派瑜伽、第三章的行動瑜伽、第四章的知識-業力-克己瑜伽、第五章的業力-退隱瑜伽、第六章的冥想瑜伽、第七章的知識-了悟瑜伽、第八章的Akshara-Brahma Yoga、第九章的Raja Vidya Raj Guhya Yoga、第十章的Vibhuti Yoga、第十一章的Vishva-Rup Darshan、第十二章的虔誠瑜伽、第十三章的Kshetra Kehet-ragya Vibhag Yoga、第十四章的Gun Trai Vibhag Yoga、第十五章的Purshottam Yoga、第十六章的Devasura Sampad Vibhag Yoga、第十七章的Shradha Trai Vibhag Yoga、第十八章的解脫-克己瑜伽。
從上述分析,瑜伽不同面向間的差異,與其說是實際上的不同,不如說是人類頭腦以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個東西。他們只是同一件東西的不同截面,時常彼此重疊、滲透。如果一個人把薄伽梵歌讀透,就可了解上主克里斯那談到的不同瑜伽符合人類追求上帝的不同方法,而他們實際的玄奧修練是相同的。上主克里斯那為阿尊拿王子印心,使他進入神秘科學,打開他的第三眼之後,阿尊拿才能夠看見宇宙神聖的形象(薄伽梵歌第十一章)。最後,古魯這位偉大的瑜伽行者告訴阿尊拿要離棄一切,使自己完全臣服於他 (薄伽梵歌第十三章)。薄伽梵歌中不乏進一步內在旅程的暗示。在第一章一開始,上主吹起五種旋律的法螺。但因缺乏實際精通這門科學的老師指導,後世的修行者往往會把這部經典當成學問探討或是詩歌吟唱,未把握它內在重要的意義。
或許我們得注意一下,最初階段的二元假設的特徵不只出現在虔誠瑜伽上,也出現在所有的瑜伽。一開始,區分出個人和梵天,前者是不完美、受局限的;後者則是完美、無限的。造化本身是肯定與否定兩種本質的產物:在純靈性世界為薩特(Sat)和沙托(Sato);在高等梵天界為靈魂和物質;在中等梵天界是梵天和沙克提(性力);在低等梵天界是卡爾和瑪雅;在梵天界的最低處是Jyoti和Niranjan。不論在什麼階段的世界,這些融合產生出不同形式的面貌,從最小的原子到最大的宇宙。
梵天(Brahman)這個字有兩個字根:vireh表示生長或擴張;manan代表認知。創造的過程是太一將自己投射到二元和多元的形式之中,而返家之路則是逆轉二元性和多元性的過程。但根據瑜伽行者的說法,只要一個人仍在身體中,便不能總是在三摩地的狀態。因此,瑜伽行者相信惟有死後才會得到最後的解脫。又,瑜伽行者的最高天堂是頂輪、千瓣蓮花之光的世界、梵天界的總部。世界上大部分的先知都從這個世界下來,它只是物質世界和純靈性世界的中途之家,有時只被稱為彼岸。然而,聖人之路、明師之路是超過這些的,因為他們明確地提到第五界(真理的住所、純靈性的世界),甚至更超越的第六、七、八界。
IX 拜火教經典中的瑜伽
了解佐羅斯特的法門與歐拉.馬自達快樂融合的五種方法是非常有趣的,他們與我們先前所探討的瑜伽,像知識瑜伽、虔誠瑜伽、行動瑜伽、拉耶瑜伽等有密切的呼應。現在我們詳細引述拜火教學者密諾切爾.霍慕斯基.圖特所著《拜火教的實用形而上學》的部分內容。
(1) 神聖知識之路:
以充滿一切的開悟心智往內看,並找出個別小我的真理,壓制根本的小我和粗糙的自私我執,使更好、更高的自性進化,最終了悟最好、絕對的存在,和最高的自我(歐拉.馬自達,亦即宇宙的終極真理)。
「較好和根本的」極性(即太初、靈性的精微)和最粗糙的鈍性,都是由兩個孿生的靈性力量所創造的,是由馬自達所產生的擴展和直接的力量。生命和物質兩者都由這兩個孿生力量和諧地接合而成,他們相互活動,朝向完美進化。以上是由神聖知識之路給予的靈性知識形而上的方法。(相當於知識瑜伽)
(2) 愛心、虔誠之路:
神聖的愛心、虔誠之路,可藉由穩穩地依附在真實、至愛的明師拉圖.札拉素斯塔而獲得。想著這位至愛的明師,便與無所不在、無限真理、完全的始終連結,誠心奉獻者始終保持與世俗的愛戀分離,獲得神聖的愛,找到並且珍愛創造者歐拉.馬自達所創造的無所不在真理,與之完美融合。
因此,拉圖.札拉素斯塔在這個法門中強調:
因此,我揭露了這個音流,它是由完全開展的太一教給我的。
音流對一般人來說是最好的,
任何服從並穩固地專注於我的人,將會自己獲得
所有存在和永恒的擁抱。
透過對聖靈的服侍,將了悟馬自達.歐拉。
(哈 45-8----相當於虔誠瑜伽)
(3) 無我奉獻之路:
無我奉獻是為了整個宇宙和其中所有生物的進步、成長和慈愛。
一體的知識對人類最好,
就讓無我奉獻為這個宇宙付出。
宇宙必定因我們的昇華而繁榮。
(哈 8:5)
為了獲得生命一體和內在無所不在真理的無限視野,我們應透過對創造者、根源、一切的至高目標、歐拉.馬自達的尊崇,對整個宇宙提供深情的服務。
這個法門以令靈魂鼓舞的格言作結束:
最昇華、尊貴的意志力是正直的服務。
人類的創造者與了悟的至上心智一起達到頂峰。
(相當於行動瑜伽)
(4) 自我控制之路:
藉由控制根本的精神傾向和身體本性,透過意志力的昇華,渴望到達與一切的愛和無所不在的歐拉.馬自達融合的神聖之域,自我控制隨著沉著、平靜的頭腦而獲得。
這個神聖的自我控制是最持久的絕對主權。
藉由虔敬、服務的內省,透過無所不在的真理,
哦!馬自達!讓我們現在就得到最好的。
(哈 51:1----相當於拉耶瑜伽)
(5) 自我臣服之路:
藉著培養更高、更尊貴的內心和頭腦,使身體、精神和靈性獲得鍛練,設法了悟真實的自我與歐拉.馬自達的最高大我的關係,並奉獻有限的自我和相對存在給歐拉.馬自達。
地球上的生命是偉大的犧牲----為了其他人的存在,志願犧牲小我。
人類努力的目標都是自我臣服,事實上,它獨立於上述所有法門之外。沒有對兩個孿生靈性力量的真正知識,也就是求道者對這個偉大目的若無法愛心奉獻、無我服務,便無法控制內在獨斷的小我,超越身體意識,為自己準備好前方的靈性道路。
佐羅斯特的哲學中,這兩個孿生品質(較好、根本的靈性力量)是宇宙中相對存在的基本律法。從最粗糙的根本到更好、更高的靈性階段,這個極性對生命進化是必需的,提高到了悟超越自我的無限美好、無上慈愛的絕對存在。沒有這個較好而根本的極性,絕無法了悟絕對超越的極致和非人格化的至上存在。
確實進入一個人的自我
這位自性光明的人將獲得自性的了悟,
所以,哦!全知的馬自達,您將揭露自己,
透過您最親愛的靈魂,透過無所不在的真理,
將賜予神聖心智喜樂的智慧
愛心和虔誠之路
在維尼達中,至上歐拉.馬自達向我們保證:
的確,我不會允許這個孿生靈性力量與前往絕對存在的超人競爭。
星星、月亮、太陽,哦!札拉素斯塔,讚美這樣的一個人;
我讚美他,我 創造者歐拉.馬自達,
向你高呼完美幸福,
哦!超人!你已經從死亡之境來到不死之域。
維尼達
X 瑜伽和其他科學
在討論完不同瑜伽的一些細節之後,我們可用商卡拉提醒我們的警語做總結:
世俗、欲望、經典絕無法給我們真理的知識,只會使人永遠綁在宇宙的籠牢中。只有使自己從鐵練中解脫,救贖才會到來。
除非感知個別靈魂與宇宙靈魂同為一體,否則無法獲得解脫。解脫既無法從瑜伽獲得,也無法從Sankhya、宗教儀式或學習得到。
商卡拉卡亞
把商卡拉的話譯成現代語言,意思就是說,真正的知識只需直接感知就可以獲得,不是靠儀式或形式。我們可以再增加一個,也不是靠外在科學。
現代物質科學的發現著實驚人,已經證實許多宇宙的本質和瑜伽聲稱的存在現象。無疑地,他們已經確立宇宙的一切是相對的,所有形式的存在根本上是正負(陰陽)能量在交互作用。這些發現使一些人假設物質科學能夠,也一定會引領我們到達過去瑜伽行者透過瑜伽所得到的相同知識。科學將取代瑜伽,使它無足輕重。
盲人雖然不能看到太陽,但仍可感覺太陽的熱力和溫暖。對於自己無法直接看到的這種現象,盲人的覺知或許會導致他設計並進行一系列的實驗,以了解其本質。這些實驗可能會給他許多有關太陽的有價值資料。他或許可以比一般人製出更正確的圖表,畫出太陽的軌道,太陽的季節變化和輻射的強度。但這些知識能夠取代片刻直接的看見太陽嗎?
就像盲人之於視力正常的人,科學家相對於瑜伽行者也是如此。物質科學也許可以給我們許多有關宇宙及其本質的有價值、非直接的知識,但這種知識絕無法取代直接的感知。就像盲人推論的知識無法掌握到太陽的主要特質--光;科學家也不能在實驗室中掌握宇宙能量的主要特質--意識。他可能知道很多有關宇宙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絕不等於宇宙意識。這個知識只有透過內在科學、瑜伽科學才能獲得,藉由打開內在的眼睛,使我們與宇宙真理面對面。
內在眼睛已經打開的人,不再需要靈性上的傳聞、老師的斷言或哲學家、科學家的推論。他自己看見上帝,那超過所有的實證。他可以跟著基督說:「看到了上帝」,或是跟著那納克上師說:「那納克的上主無所不在」,或跟著斯利.羅摩克里斯那說:「我看見上帝,就像看見你一樣----只是更深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