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和谐必须建立于否定的再否定--国际道德经论坛征文 

Harmony must be based on negative neg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oral through BBS essay

作者:王琛发      发布时间:2009-6-5


——以马来西亚宗教界的《道德经》经验为例
来源:国际道德经论坛征文  作者:王琛发   
  
   
1.关切《道德经》的全球宗教会遇

 

     展望未来,人类仍然生活在一个多元宗教的全球社会,在地球各角落跨族群也跨信仰的互相会遇(encounter)。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宗教要互相欣赏、和谐合作,去解决地区上乃至全球人类共同的难题?抑或把文化差异视为真理的交锋,引发更多紧张与冲突?当我们确定每一信仰的信徒面对整体的人类时都是少数派,答案是显然的。

 

    我想,从《道德经》本位出发,探讨老子对人类社会与环境自然的和谐理论的真知灼见,已经百花齐放;这主要是中华民族,尤其是道教/道家千百年来的努力。不过,现今进入一个全球化社会,面对着其他宗教/思想体系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评述/诠释《道德经》这一普遍的事实,道教以至整个民族也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回应他人,建立正确认识与互动、促进和谐?

 

     这里以马来西亚作为一个探讨的例子,是希望以较具体的多元社会为例,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马国自15世纪就是位于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之间的东西方航路必经之处,1957年立国精神也强调多元族群/宗教。从这个承继了不同宗教传统也延续着各宗教全球信徒联系,人口只有约两千五百万的国家,我们可以发现到,一旦其它宗教有人谈论到相关道教或中华文化的议题,《道德经》必然有机会成为他们针对道教/道家以至中华文化展开论述的根据。如果了解马国宗教界各教派从来没有中断全球联系,这就不能说只是马来西亚经验,也可以说反映了一个全球相当普遍的事实。

 

    也即是说,不论道教徒/道家思想信仰者以至整个中华民族自己是否接受《道德经》,或个人有没有读过《道德经》,都不能阻止别的宗教/族群以《道德经》作为认识道教/道家以至华人文化习俗的载体。这样一来,“他者”和“我等”如何理解《道德经》,互相的认知与立场差距,本身就是一个沟通问题,本来就是维持和谐社会的关键。

 

     以马来西亚为例,我们会发现,其它宗教之所以论述《道德经》很多时是由于他们在生活上或传教时面对道教信仰渗透的华人社会,形成了双方的“宗教会遇”(Inter-religious encounter),为了对内交待和对外宣教就必须探讨华人宗教文化。但探讨一旦是对方单向出发,就容易形成交流的不平衡,影响关系和谐。道教徒也因此很有需要克服外语和加强学习《道德经》,提升理论,主动增加“宗教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能力。如此才能确保宗教的多元、平等、互相尊重欣赏,作为建立和谐的基础。

 

 

2.各宗教的《道德经》论述说明互相是在差距中相处

 

    基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只能根据当地最通用的中、英、马来文出版资料,选择较具代表性的马国本土宗教界人物的论述,概要说明。当然,同类的例子,全球并不少见。从促进了解和沟通的角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是可以用开放宽容的客观态度探讨,即澄清误解之处,有开拓互相更广阔的对话空间。

 

佛教界对《道德经》的论述

 

    马国佛教界对《道德经》的论述以释金明法师生前所著《佛教与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由于马国佛教以汉传佛教为主,释金明1993年以佛教总会会长身份出版这本书前,内容早在10年前以研讨会讲稿形式在各报刊登1,而且佛教总会出版这本通俗著作初版首印35000册是以中英文合册精装出版,通过全国网络在各寺庙和团体免费派送,以后又陆续再版赠书,对当地人影响不可谓小。

 

    释金明的论点可说是延续了中国佛教“以佛解老”的对话传统,不过他的出发点偏于在极短篇幅比较宗教,难免就忽视力图融贯三教的传统,亦未兼顾佛、道教史和中国思想史的史实论证,对《道德经》倒不如前辈宋朝大慧宗杲或明朝憨山大师的评价高深。他说:“一向注释它的人,多为文学家,虽尽力考索……到了东汉,佛教传入中国,接着一部部佛经也翻译过来了;许多文人学士,因为专心研究佛经,理会了佛教的教义,居然连老子的《道德经》也融会贯通了:因为佛经是阐明佛陀证悟的真理,意境比《道德经》高得多” 2。文中未提佛教初入中国即有“以老译佛”和“以老释佛”的流泽,显然略过史实,而“以佛解老”亦未必做到出入老子本意去说明诸法圆融。时人和后人不能通过其著作认识中华文化多元博大,毕竟是件憾事。

 

    举一例子:结论既说老子的“道”作为本体论与佛教的“真如”意义相近,但文内引《道德经》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去对比释家的“身苦”和“无我”,认为后者比前者具体,可归纳出以地、水、火、风四元素为基础的的缘起性空3,便成了扬佛抑道而非平等不二。其实,思考、解释和表达宇宙人生的描述体系不只一种。《道德经》内容也不简单,原本也有“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第一章)、“有无相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四十二章)和“归根复命”(十六章)等互为融贯的见解,结合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便形成了中华民族自成体系的传统宇宙/生命观。至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第一章),老子是从根本处宏观的扣紧“欲”,作为各种烦恼执着颠倒是非的根本;释金明把老子的 “欲”狭义的解说为“贪欲”,然后说老子没有点出“贪、嗔、痴”三毒的另外二种,也不如佛教提出八万四千烦恼4,那是未参透老子语境之故,用另一套思想系统批判就真是“本来无一物”了。

释金明书中结论说“马来西亚华人大部分信仰佛教” 5也涉及英国殖民地遗留的问题。马国从殖民地到独立都是有神论立国,行政上总要人们说明信仰。可是英殖官员认识上非黑即白,没有中国人生活上三教互渗的概念,英国人认为老庄是哲学,凡华人插香的只有佛教,道教是没有官方地位的。所以按英殖的认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人包括道士都只能自认佛教徒。释金明书中全然不提“道教”也是历史使然。

 

基督徒对《道德经》的论述

    

    当《圣经》的中译本把希腊文logos翻译成一以最相近的“道”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一:1),加上教士们以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传教为己任,各种外文译版和注释本《道德经》几乎成为各教派神学院学生不得不选读涉猎的功课,基督徒对老子的解读和评述,也意见纷纭,最重要的分歧时,从以基督教义为本位的比较宗教学立场,老子的学理和宇宙观与其教义是相通或相斥?

 

    如果参阅天主教会的看法,可参阅延自赵雅波的说法,是认为“ 老子的‘道’与天主教的神并没有二致的” 6。 不过,来自浸信会,领导国际校园传教组织,以向华人传教为主的郑国治在1986年出版的《中华文化与圣经教训之对比》认为老子对“道”的看法是推论,“是人的思维 ,止于自然境界……《圣经》的道是来自神,本就是神,是启示的道,非推论的道” 7。曾是华教教师会领导、为维护华文教育在马国生存奋斗的黄润岳《基督教与华人文化》再版除请郑国治写序,自序中引用了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自古以固存”的一整段说明他身为基督徒之后在他心中的神8。但他认为老庄总是人的作为在自发的反求诸己,不及“上帝先爱我们” 9。

 

     还有一位陈学良2001年自费出版的《中华与圣经》则推崇老子的先知地位,且认为第四“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是指“具有上帝最先显出来的本相”,已说明基督徒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神学中耶稣兼具上帝形象作为“人之子”降临自己所创的世界的“道成肉身”特点;他也以二十一章的“众甫”在帛书作“众父”,从章句结论老子已或启示三位一体中“父”的奥秘。10

    

     在马国出版的英文本1997年天主教亚洲区主教大会工作文件《圣灵在今日亚洲动工》,则尽可能完整而不加评述的介绍《道德经》的重要思想,并指出从其价值观可以说明,除了在天主教,圣灵也在其它宗教和文化传统中运作,体现与教会相同的理念,强调要在不放弃其教义与其它宗教不共的特点下,尊重多元的事实

,与其它宗教平等对话。11

 

    由此可见,在基督徒内部也展开针对《道德经》的对话,由于华人信徒的增加,还可开展很大的对话空间。

 

伊斯兰教界对《道德经》的论述

 

    马来西亚人口虽然以法律上规定“生而为穆斯林”的马来人占多数,也出现不少针对《道德经》的本土马来文论述,但是到目前为止,本地出版的马来文《道德经》全译本,只有叶新田1994年自资出版的版本12。马国国民大学副教授Othman Syed Omar 为此译本所作的序言描述说,他从译本《道德经》第四章结合其他内容,了解“道”是不可思议的奥妙,作为在自然造化之先的能动起源13。不过,很多伊斯兰学者及马来群众对《道德经》的认识却是源自各种英译版本,或采用语言与马来文相仿的各种印尼文版。另外,现任三清道教会道教文化研究主任王忠文1996年在国民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就读时,觉得各马来/印尼文译本和他对原文的理解有出入,为了其学士论文《老子之道与伊斯兰上帝观》,也重新翻译过《道德经》作为附录;其单行本原是交由民间神坛组成的“道教组织联总”出版14,惜好事多磨,现只有网路版。 

 

    这其中关键在译者对古代汉语的理解以及解读的立场问题。如第四章的“象帝之先”,叶新田是翻成“宇宙造化之远祖”,印尼版译成“大概是出现于众神之先”,在伊斯兰神学可解成比尊贵的人类较低级的精灵。1978年国民大学伊斯兰教学院一位华人穆斯林Mohd Syukri Yeoh Bin Abdullah在其论文《中国人宗教观:道教专题观察》,就用了近20%的篇幅讨论《道德经》,并把“象帝之先”翻成“犹如是认识上主的转介”,结论是老子排不上伊斯兰经典的“未记载先知”品位。这也是不懂汉语而采用印尼版本的例子。王忠文的译本则选择了保留“帝”字,只作音译,另加注脚。15

 

道教/道家对《道德经》的论述                           

 

    站在道教/道家本位的马国本土对《道德经》论述,主要是1998年后才出现,国内几个道教组织也是在这时期相继成立。 

 

    王琛发任道教组织联总副会长时,在1999出版《宗教与人间解放》,读者对象是身处资本主义体系又离开中华思想文化日远的马国华人青年。王琛发也在以道士为主要成员的三清道教会担任顾问,2001年主编《甚麽是道教?》一书中收录的〈道教与华人民间思想〉,谈到《道德经》和道教思想广泛的深入民间生活与渗透大家的思想行为,举出至少26个马国华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或通用词句,是源自《道德经》,这篇文章较广泛受到当地道观神庙翻印流传。以后王琛发出任英文《马来西亚百科全书》的《宗教卷》编审,也是亲自执笔其中儒、道教、华人思想和文化习俗等各篇章,为代表国家多元文化的出版物,确保从道教/道家和华族本位自我陈述的客观性。

 

    自2006年11月,王忠文在三清道教会的支持下开始81场《道德经》讲座,并在翌年3月起出版《天下莫柔弱于水》和《道之别称与真主美名之比较》等小册,计划中会出版20余本,并在明年出版汉、英、马来语三语《道德经》对照本。这是马国国内第一次由有组织开设《道德经》讲座和出版道教立场的老子思想论述系列。16

 

锡克教对《道德经》的论述

 

    国内难以找到人口极少的锡克教众对《道德经》的论述。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曾往印度获得锡克教最高荣誉的“世界灵性基金会”创办人Kirpal Singh告诉笔者,他坚信《道德经》的本体论和“天道助弱”等价值观与锡克教义的“神”互通,但是一直为各种译本内容纷杂所苦,真是“智慧出,有大伪”。17

 

    这里未提及印度教群体的论述,主要是由于这方面的资料极少,而且以兴都教为主的印度各教派的从宇宙观到教义各有不同,加上多是淡米尔文论述,因此就超出了笔者的阅读能力范围。

 

3.必须从反思他人论述加强对话

 

    从另一宗教文化立场对《道德经》论述,会出现排斥(discontinuous)、满全式包容(fulfillment approach,称誉和引用老子为未完满的先行者,视本宗派为《道德经》完满实现的典型),都是无可厚非的事。至少说明他们已经重视,开始阅读,你要和谐社会,就要把这视为对话的第一步。尤其是崇尚老子的道教徒,更应返过头来反思自己的努力方向。

各宗教/族群的领导、文字工作者、宣教人员对《道德经》的认识、阐释与评价,一方面是对他们本群体的内部、是表达了他们对道教/道家以至中华民族的理解,另方面也是建议如何从本群体的立场,去回应道教和华人世界,包括建议应有的态度与方式。当其它的宗教/族群是从《道德经》入手,去认识和评述华人/道教/道家,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道德经》可以打开我们对外沟通的窗口,以建构谅解与和谐。

 

    不过,别人看重《道德经》、把《道德经》作为认识华人/道教的根据、学习《道德经》,学问是他的,不是我的。当我们仅仅习惯《道德经》是世界上第二数量的出版物这一说法,自己反而读得少、读的程度不够,一旦对外交流,不论别人对经典是赞是贬,我皆无言以对,又怎能建立尊严、平等、交流这几项维持人际和谐的基础?

而且,从上述几位宗教领袖对《道德经》的理解与评述,我们可以深切感到,即使阅读者是通过汉字阅读,版本、注释者、阅读者的文言与哲学根底、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深度、立场,以至因此影响到的翻译表现,都会使不论全文或摘句的翻译、注解、评述,各有出入。这一来,外文版本成为世界第二数量出版物是真是假都不足以自满;如何从古今校释中整理,包括结合帛书《老子》甲乙本与郭店楚简等发现引发的校读、研究成果,推广道教/道家本位的各种外语译本,是面对全球化的当务之急——只有正确的表达自己和确保别人正确的理解自己,才能为共同的和谐做出贡献。

当别人的声音响起,指涉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其言论所及的地区的道教徒和华人文化,但是缺乏主动对话,甚至组织不健全,无形就使老子在每个具体的时空错失本应拥有的自我诠释权利。

 

    讨论《道德经》的学理如何为和谐做贡献,和讨论如何与从各个立场角度解读

《道德经》的群体互动,是个辩证的关系;涉及的是从各地区实实在在做起、实实在在可见到的世界和平问题。

 

注释:

 

释金明:《佛教与中华文化》(吉隆坡:马来西亚佛教总会,1993),出版的话,页一

同上注,页8

同上注

同上注,页8-9

同上注,页48

赵雅博等编著,《白话老子》(台湾:晨光出版社,1982),135-136

郑国治:《中华文化与圣经教训之对比》(台湾:中国学园传道会出版部,1986),页28-29

黄润岳:《基督教与华人文化》(吉隆坡:文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二版),页6

同上注,页87

陈学良:《中华与圣经》(吉隆坡:Seri Kembangan,2001),页30

Federation of Asian Bishops Conference ,The Spirit At Work In Asia Today,    Peninsular Malaysia Pastoral Secretariat, 1997,pp.15-22

王忠文:〈老子道德经在比较宗教学的研究〉,载《“道教思想教育讲座会”论文册》(吉隆坡:道教组织联总,28-3-1999,未正式出版),页61

Yap  Sin  Tian(译), Kitab Falsafah dan Moral Taoism-Tao Te Ching oleh Lao Zi, p.x

同上注,页61

同上注,页88

根据该会会长李炎辉与王忠文口述,含注释的三语译本由王忠文整理,会在明年道教节(农历二月十五)出版

笔者本身在2000年曾提供他多种马国市场找不到的中国译本,并为他将戒严遵《老子指归》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