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传▲
第二五回→真阳足群阴退散。恶贯盈合家沈沦
第二六回→祈甘霖回天转日。施妙术换凤偷龙
第二七回→谕吾人谆谆告诫。论修行层层做来
第二八回→赐鸩酒皇后试道。戴金冠真人吟诗
第二九回→受丹诏七真成正果。赴瑶池群仙庆蟠桃
025→第二五回→真阳足群阴退散。恶贯盈合家沈沦
北邙山下列坟莹。荒草迷离怪鸟鸣。
长卧泉台人不醒。桃残李谢过清明。
话说邱长春。在 溪庙内打坐用功。正在虚寂之时。忽见二童子控一白鹤至其前。曰。
奉上帝敕令。请真人跨鹤上升。
邱长春默想三官大帝之言。七载成真当兴。焉有今朝飞升之理。莫非这是我心中阴魔相攻。生此种种虚幻。败我真道。止这一点醒悟。二童子也不见了。也莫甚麽白鹤。独自一人坐在半边蒲团上。窗外星月交辉。万籁无声。
刚才是平白生出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来。若不是念头抱得稳。险些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悔不该逞一时之兴。去试赛麻衣。故惹下许多阴魔。若不炼去阴气。焉能纯阳。
又想了一想。必用个混魔之法。方能群阴削尽。使他无隙可乘。乃为上策。
於是离了 溪。来在一个土山。见坡下有一圆石。重可百斤。 也是个僻静之处。乃结草为庵。打坐其中。若到阴魔发现之时。他便速来。将那圆石往上搬运。移至半坡。复使坠下。又来静坐。
景象一生。便运石混之。如此三年。阴魔尽退。遍体纯阳。诸般景象。入眼皆空。灵明日著。天机自应。知有一庄故事。但天机不可泄漏。须去点化一番。若能使他醒悟。可免此沈沦。不失上体好生之德。下开救济之门。当时离却土山要去办这件事情。
且说刊陇之地。有个富户。姓王名云。家中富豪。人都称他为王大户。也算得一个财东。依山傍水而居。自得山环水抱之胜。门外一道溪河。
这王云虽有若大家私。却居心刻薄。惯使大秤小斗。轻出重入。一味欺贫凌弱。占田夺地。他家那些奴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占骗乡愚。奸淫妇人。无所不为。仗著主人势耀。造下弥天罪过。犹然不知。
他家门外。有一大石。长丈余。高数尺。头大尾小。像狮子一般。故此呼为石狮子。在外边做活赶路的人甚多。每到吃饭时。看守庄门的人。跋生石狮子背上。用梆一敲。四下都听见。即回来吃饭。这是常规。
相去不远。有个山坡。坡上修了一观音庙。是王云先祖所建也。施得有地土。招得有住持。王云当事之时。把住持逐去。将地土取回。只是未曾拆毁庙宇。打坏神像。也算他还有一点善心。虽留下这庙宇。却成了一个冷庙。
邱长春从宝鸡地方到此。就在这庙里栖身。每日听见梆响。便去化斋。化了十几天。并无一人 睬於他。莫说化斋。连水也化不到一口。只有一个丫头。名叫春花。见他来了几回。皆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心中不忍。暗地藏了几个馍。出来与长春丢入袖内说。老师傅快去。此非善地也。
又过了两日。邱长春来化斋。正遇王云立在门首。长春原本是来点化於他。今见他站在门前。便说了四句话来打动他。话曰。
贪名为利不回头。一旦无常万事休。
纵有金银带不去。空遗两眼泪长流。
长春将话说毕。只见王云勃然作怒曰。你这野道。休得在此胡言乱语。我生平是不信佛法之人。你各自早去。免受凌辱。
长春曰。贫道特来贵府化斋。随会长施济一施济。
王云见门外有个拾马粪的 子。内装有马粪。傍边有把拾粪的铲子。他伸过手来。向 内铲了一铲马粪。走到长春面前说道。你求我施济。我便将此物施济於你如何。
长春正要试他心念。见他这样子。恐是作戏。故将岩瓢往前一支。他当真把一铲马粪倾入岩瓢。
邱长春曰。此马粪与我有何用处。
王云曰。这粪都是我雇下人工拾来的。今日平白与你。也算我施济也。
长春闻言。口称善哉善哉。
此王云与众仆。俱各大笑。合家大小闻此言。尽皆发笑。只有春花心中不然。一日见那些奴仆。俱上坡做活去了。暗藏几个蒸馍在袖内。走出外来。恰好正遇长春站立门外。即欲将馍给与他。
长春曰。我非来化馍也。有一句要紧的话对你言说。你可牢牢紧记。若见门前石狮子眼睛红时。便可到山上观音庙去躲。过一时三刻。方保无忧。说罢飘然而去。霎时不见。
春花把此言记在心内。每日出来看石狮子两遍。如此数月。却被一个放牛娃子看出情形。
问曰。春花姐。你每日出来瞧这石狮子。所为何故。春花对他说道。那日化斋的老师傅。他对我讲。等这石狮子眼睛红了之时。叫我急到观音庙去躲避一时。可免大难。
放牛娃子听得此言。甚是异奇。欲与他戏耍一戏耍。暗地寻得一块红土。下午牵牛归来。跋上石狮子去。用红土在石狮子面上。抹了两个红圆圆。就像一对眼睛。抹毕即下来。闪在一边。看他如何。
是时天色将晚。春花在内。忽然心惊目跳。行坐不安。心中暗想。莫非石狮子眼睛红了。急忙出外观看。也不顾主人咒骂。■咒本作左口右卷■出得外来。果见石狮两眼通红。大吃一惊。竟奔观音庙去。
放牛娃子见他跑上庙去。也随後跟来。将到庙内。正欲问他。猛然一个乍雷。震得山摇地动。俄而狂风四起。黑云满天。霎时间大雨倾盆。如瓢泼桶倒一般。直落到半夜。雨才住点。春花和放牛娃两个。伏在神桌下。耳听响声飒飒。如千人擂鼓一般。似万马争奔之势。
到得天明。方敢出来观看。正是
不看之时犹小可。
看了之时吓吊魂。
却原王云这所庄廊。昨夜不知甚麽时候。蛟龙在此过路。见他这房子修得十分体面。就借往水晶宫去了。只有石狮不肯去。却倒卧在河当中。
却说春花见王云合家被水打去。未免心酸流泪。少时惊动远近大小男男女女。齐来观看。个个俱言天爷有眼。报应不爽。又见春花啼哭。便问曰。你的主人全家覆没。你怎麽逃脱性命。
春花遂将道长指示之言。对他们诉说一遍。众乡人纷纷议论。都说王云恶贯满盈。天降水灾。那道长想必是位神仙。前来指点於他。他不肯回心。故此被水打去。你虽然是个丫鬟。却有点善根。故将你救出。又带挈放牛娃子不死。
看来人生天地之间。总要做些好事。大难来时。方有救星。又问春花你今如何。春花曰。这庙原是老主人当年造的。周围这些土地。已舍在庙内。如今我就在这庙里带发修行。也不想那花花世界。红尘美景。众人说。如此甚好。我们与你凑些盘费。暂且度日。待秋收之後。不少吃用。
众人说毕。各去凑了些钱粮。交与春花。又寻了一个老婆子与他作伴。春花谢过诸人。从此一心一意。苦志修行。
过了数年。邱真人在龙门洞静养。知他真心向道。便来度他。他即拜真人为师。後来也成正果。此话丢下。
又说邱长春自指示春花之後。遂入陇州山中。见一石壁。壁上有洞。乃秦末汉初之间。娄景先生定日月之处。下有溪河。这悬岩石壁临溪水。其水湾曲转折。远处望来。这石壁如跨在溪上。其洞如门。时人重的是科甲。见此山洞像门一样。就取名龙门。盖取鲤鱼跳龙门之意也。
长春到此。始悟门上龙飞之语。应在兹矣。便於洞门养性修真。不两年。陇州乾旱。陇州太守率领群民祈祷。雨泽不降。看看苗稼焦枯。万民忧苦。
邱长春乃赴州郡。自言能祷三日甘霖。普救万民。州官大喜。拜请登坛。邱长春乃严整衣冠。俯伏坛庭。一念投忱。诚通上帝。果见滂沱大降。下了三日三夜。田禾丰足。万民遂安。
明年北直一带。大遭天乾。久旱不雨。天子率领百官求雨。不降。元顺帝传旨。张挂榜文。招求有道之士。祈祷雨泽。有能求得下雨者。高官重爵。以酬其劳。皇榜悬挂。各省知闻。陇州太守保举一人能求雨泽。
不知此人是谁。且看下文。
(正是)
昔年困饥馑。如今动帝王。
026→第二六回→祈甘霖回天转日。施妙术换凤偷龙
一片至诚可格天。却将凶岁转丰年。
休言元主爱民切。还是真人道妙玄。
话说元顺帝张挂皇榜。招求道行清高之人。祈祷雨泽。陇州太守奏摺进京。上言陇州龙门高士邱长春。道德清高。昨岁陇郡乾旱。赖此人之力。祈得甘霖。普救万民。今皇上欲求雨泽。以舒民困。非此人不可。臣以救民为切。故此奏闻。
元顺帝览罢奏摺。龙心大喜。即命哈哩脱脱大夫。来聘长春。不日到了龙门。呈上玉帛。即宣元主之意。长春欣然应召。即与大夫同到北京。次日朝见元主。元顺帝尊以师礼。赐坐九卿之上。委以求雨之事。
长春奏曰。皇上忧民心切。臣敢不效微力。但必须高设雨坛。皇上亲自拈香礼拜。臣然後祷告上帝。限三日有雨。元主大悦。即命有司。董理其事。又使太监送长春到集贤馆安身。
次日早朝。有司奏称雨坛已设。端候法师登坛。元主即宣长春。同到坛所。天子恭自焚香。礼拜已毕。御驾回宫。
长春俯伏雨坛。奏言恳切。到了第三日。午未时分。红日当空。如火轮一般。晒得遍地起尘。人皆汗流。
长春以杨枝醮净水。向红日洒去。少时。日边生出一段黑气。倏变为云。将红日遮掩。一霎时天昏地暗 大雨如注。梗梗下了几日。转枯为荣。变朽回春。人民腾欢。群生咸赖。
元顺帝龙心大喜。封长春为宏道真人。留居京师。待以上宾之礼。一日。元主宣真人入内。游玩至御苑。这苑内有长青之草。不卸之花。奇石怪树。不可名状。元主与真人同坐石上。谈道论玄。有五色祥云。覆於空中。如华盖一般。讲到精微之处。
元主叹曰。朕若非承绪大统。愿从赤松子游。待朕有了後嗣。当拜真人为师。入山修炼。
邱真人曰。主上免虑。皇后已怀龙胎。不久当生储君。元主暗想。真人果是神仙。便知后宫有孕。即随口应曰。皇后果然身怀六甲。但不知是男是女。
邱真人曰。臣已算定是男。万无一失。
元主曰。果如师言。朕之幸也。
真人退出。元顺帝回宫。对皇后说。邱真人算定。御妻身怀龙胎。不知准也不准。
皇后奏曰。他焉能算得如此的确。何不宣国师上殿。与真人同算。两下言语相符。方为定准。
元主大喜。次日宣白云寺白云禅师上殿。与邱真人同算皇后身孕。到底是男是女。
白云禅师屈指一算。奏曰。依臣所算。娘娘身怀凤胎。定生公主。
元主又问邱真人。
真人奏曰。臣昨日与主上讲得明白。皇后身怀龙胎。必产储君。何劳再问。
白云禅师笑曰。汝既在悟玄。必知数理。再一算。
邱真人曰。算不算总是龙胎。必生男也。
禅师怒曰。我数理所算无遗。汝何得妄言。扰乱圣德。
邱真人曰。数理不如天理。
阴德有回天之力。
善行有傲数之功。
今圣上躬自祈雨。普救万民。昆虫草木。均沾其惠。此阴德之大者也。或者感动上天。转女成男。化凤为龙。亦未可知也。
白云禅师曰。吾以汝为有道之人。却原也只寻常。怀胎在前。祈雨在後。岂有生成胎孕。复有更变之理。
邱真人曰。我已料定。何必强辩。
白云禅师曰。你敢与我打赌。
邱真人曰。打赌便打赌。有何不敢。
白云禅师曰。若是龙胎。我将白云寺输与你。
邱真人曰。若是凤胎。愿将首级输与你。
禅师笑曰。莫生後悔。
真人曰。一言为准。何悔之有。
禅师曰。口说无凭。要立字样为据。
邱真人即於御前。求了纸笔。便在龙书案前。写了字样。上写著。
立赌首级人邱长春。今与白云禅师赌胜。倘若後宫主母产生是凤。邱长春为输。愿割项上首级。并无异言。
白云禅师也在御前。提笔写道。
立出赌白云寺人白云僧。今与邱长春赌胜。倘若後宫主母所生是龙。白云僧为输。愿将白云寺输与邱长春。永无异言。
写毕。两下画押。彼此交换。各念了一遍。然後呈上御案。元顺帝龙目览过。亲自收存。等待皇后分娩之时。便知分晓。是日朝散。各归其所。
且说白云禅师。回在白云寺。想起邱长春如此勇决。莫非皇后果然是龙胎。是我错算不成。放心不下。再推数理。并无差失。心中暗喜。自言自语。说是。邱长春你也怪不得我了。这是你自惹其灾。自丢性命。枉自修道一番。不言白云禅师背地嗟叹。
又说邱真人。回到集贤馆。算定皇后分娩之日。飞了一道神符。在九天玄女宫内。借来一位神女。名曰玉贞仙女。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这仙女奉了九天圣母之命。来听邱真人差遣。邱真人恭对仙女言曰。今夜丑时。宁王府中。王妃当生孩儿。你可将葫芦化变女婴。换他男孩。抱在金銮殿上。待我换凤之後。你将凤去换回葫芦。
神女领命。自去办理。我且不提。
又说是夜子时。皇后分娩。产生一女。果应了白云禅师凤胎之言。
宫人报与元主得知。
元顺帝甚服禅师算法有准。又忧真人性命难留。必设法救之。方是为君之道。於是驾设早朝。众官已知皇后生下公主。当时齐来朝贺。
白云禅师也来贺喜。奏曰。臣闻皇后产生储君。接起圣朝一脉。臣不胜之喜。但愿吾皇万岁。太子千秋。
元顺帝叹曰。朕命应乏嗣。不足为恨。但邱真人错算阴阳。其输宜也。朕念祈雨之功。欲为救免。愿捐皇饷十万。培补白云寺。以赎真人首级。
元主说罢。白云禅师尚在沈吟。黄门官奏报。邱真人来朝。元主即命。宣入。邱真人朝拜已毕。也贺元主曰。皇后产生储龙。臣故来与主上贺喜。
元主曰。真人误矣。皇后所生是女。
邱真人曰。臣算万无一失。若果是女。请抱出与臣一观。臣死也甘心。
元主本欲救护。今见他这般抗直。心中未免不悦。遂叫宫娥入内。将女婴抱出。此时已到寅卯时分。
神女(早)将葫芦化作女婴。换了男孩。掩了神光。在金銮殿上等候了许久。 只见宫娥抱出女婴。到御前回覆。
元顺帝使宫娥递与真人。自去识认。邱真人双手接过。用袍一掩。早被神女将龙换凤。把一个男孩换去女婴。(部份宫娥)到王府交待去了。众官都是肉眼凡胎。焉能得见。
白云禅师有点智慧。却无神通。如何知晓。
当下邱真人。使了这偷龙换凤的手段。双手捧著男孩。遍请百官观看。到底是男是女。百官看罢。齐呼太子千秋。
气得白云禅师面皮失色。走将过来。把孩子接在手中一看。明明是个男孩。那里是女婴。当时满面通红。只得也与元主称贺道。果是後朝储龙。说罢。将男孩呈上。
元主一见。大奇其事。随即改口曰。朕闻宫人传报。也不亲睹孩子。遂致认为女婴。此宫内之误也。即命光禄寺摆宴三日。大赦天下。元主退殿。文武散班。
邱真人问白云禅师曰。我师怎样分付。
白云禅师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明日交庙与你。你搬进来。我搬出去。万事俱了。有何分付。说毕。各自归寺。
邱真人自回馆内。神女即来缴还葫芦。上九天去了。这且不表。又说白云禅师。回到白云寺。心中不服。再推数理。总算不出。
真乃
棋高一著难取胜。
技弱三分总是输。
眼睁睁要腾地头。未免嗟叹。身傍有个侍者。对禅师曰。邱长春独自一人。焉能占若大寺院。我们要一人顶一人。一个换一个。若顶不尽。换不完。我们还是住下。慢慢再作道理。
禅师闻言大喜。次日邱真人来到。
白云禅师曰。僧多屋广。庙阔人稠。你来一道。我去一僧。一个换一个。一人顶一人。若换不尽。便走不完。僧也住得。道也住得。
邱真人曰。妙妙。原要如此才好。我到山门前。唤他们进来。说罢。走出山门外。将袖内拂尘取出。把拂尘上棕丝拔了一些。向空抛去。
不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正是)
莫说我今人力少。须如身边玄妙多。
027→第二七回→谕吾人谆谆告诫。论修行层层做来
花落花开又一年。人生几见月常圆。
打开名利无拴锁。烈火腾腾好种莲。
话说邱真人走出山门。在袖内取出拂尘。暗将拂尘上综丝拔断一些。吹口真气。向空抛去。被风吹散。不知落於何所。霎时来了无数道众。跟随邱真人进来。将寺内僧人换尽。白云禅师即於邱真人所居集贤馆住下。这些僧众散在各庙栖身。
你道邱真人为何定要这白云寺。因北京地方。王气正盛。知是久都之地。欲借此盛地开一开坛。演一演教。二者白云禅师应在南边发迹。开阐三江一带地方。若久在京都守著这白云寺。终难开阐。故此竟将这寺院占了。使他好向南去普度众生。故而天地真人。各有其所。或利於此而不利於彼。或利於彼而不利於此。
上士修真。必取其。相生相应者而居。其於相克相妨者则避之。此谓得其地利也。
闲言少叙。且说邱真人。在白云寺招集道侣。不上一月。便来了几十位道友。应酬事务。各派有职司。一时间闹热起来。
邱真人见道友们贤愚不等。少不得开示一番。邱真人对众友曰。
所谓出家者。出尘离俗也。必先有一番看破尘俗之意。隐居求道之心。方可谓之真心出家也。若一时妄冀成仙。或因气忿。或贪安闲而出家者。是借道为由。而实安顿其身也。故猛勇心易起。长远心难得。以道为可有可无。所以终失玄妙。又有幼失依怙。老来孤独。来出家者。不过借吾门以栖身。有何看破之事。总而言之。既来者则安之。管他看得破看不破。
来在三宝地。都是有缘人。进吾门者不穷。出吾门者不富。既入吾门。当体吾心。
上者参玄打坐。
中者诵经礼诰。
下者作苦做工。
亦可以了出家人之事。
人所不能者。我勉而能之。人所不忍者。我必忍之。能者能绝情欲。忍者能忍饥寒。如此则过於人也。要使心中空虚。勿容一毫障碍。勿起一点偏私。
不惟无人。更且无我。以我所无。而魔从何有哉。
要在此虚无之中求道。工夫自得。若於做作上坐工夫。反失真道。凡事量力而行。不过不及。
识其大者成其大。
识其小者成其小。
傍绳墨而去。循规矩而来。虽不能成仙佛。亦不失为好人也。不枉出家一场。若只知挽冕是道■。削发是僧。五蕴不空。四相未忘。 ■冕本作上髟下免 外面俨然衣冠。内里几同禽兽。名利之心不淡。是非之心常存。奢华为念。只恐衣服饮食不及人。侥幸在意。常望所作所为皆如愿。如此之人。虽说出家。竟未出家。名呼为道。全不在道。
以此看来。不及还俗归家。染苦为乐。何必久恋玄门。指道营生。造下无边罪过。今生既不能超拔。来世犹坠於苦海。是今生之福果未得。而来世之罪孽早种。当自思省。 邱长春
邱真人正言之际。山门外来了十余人。俱是高长大汉。你道这些人是谁。乃是当年秦岭山上。打救真人的几位好汉。赵璧。王能。朱九等。同著一夥弟兄。到这白云寺来。却原他们昔日在泰岭山上救活邱真人。被真人说了几句罪福因果的话。把他们提醒。各自改邪归正。做了一个杂货生易。奔走幽燕之地。却也可以度日时。一混十余年。赵璧。李雄。张建。俱已老了。
只有王能。朱九。尚未留须。他仍闻听人言。白云寺有位邱大真人。是个有道之人。去岁祈祷甘霖。普救万民。後来又算皇帝娘娘定生太子。与白云禅师打赌。将一座白云寺赢在手里。他如今广招学道修行之人。在那里讲经说法。他们听见这话。大家欢喜。
赵璧曰。
当年我们在泰岭山上。救活那位老师傅。他牌儿上有邱某奉行之句。敢莫他如今得了道否。我们何不同到白云寺去瞧一瞧。
张建曰。我们常行走访问有道之人。今者或可遂愿。也未可知。
朱九曰。只要他有道有德。我们便拜他为师。出家去罢。
赵璧曰。朱兄弟之言。甚是爽快。於是大齐来到白云寺。正遇邱真人和众道友坐在大殿院里。讲这出家学好的言语。见他们进来。
邱真人即站起身来说道。众位好汉。别来无恙。
赵璧等皆认不得邱真人了。当下见问。忙答曰。蒙神天护庇。得获安宁。你这老师傅像在那里遇过。一时忘怀。敢乞明示。
邱真人曰。不记泰岭山。饿饭的道人麽。
赵璧曰。道长就是当年指点我们。那位老师傅麽。
邱真人曰。不是我是谁。
赵璧等闻言。一齐下拜曰。别後不觉十年有余。我等俱已衰朽。老师傅容颜转少。真有道之人也。昔日曾说过。老师傅得道之後。我等要来投奔。望老师傅将我等收留。愿拜在门下为徒。不知老师傅意下如何。
邱真人曰。昔承救命之恩。至今未忘。若说我得道。我宝无所得也。不过仗道以开化世人。嗟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昔日不过是警戒自己之意。谁知众好汉一闻此言。洗心革面。勇於改过。不失为好人。十余年来。守志坚实。今者看破红尘。要来出家。也是一桩快事。但既来出家。俱是前生积有善行。才能起这个念头。虽发心为僧为道。必谨遵法言法训。当要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不可使性纵情。忘念千般。更宜舍己从人。最忌伤生害命。
勿谓我不如人。遂起嫉妒之心。
休言他不及我。便生轻慢之意。
莫将好胜心。凌辱於人。
休起巩高念。骄傲乎己。
我不如他。是我修积未到。
他不及我。是他时运未来。
道无大小。吏无尊卑。不论富贵贫贱。何分尊卑老幼。
有道者为大。
有德者为尊。
好学者如金如玉。不好学者如草如茅。
不贵金银财宝。只重仁义道德。
天子出家不为贵。
乞丐出家不为贱。
我当年幼失依怙。蒙兄长提拔成人。知与红尘无份。一心访道修真。後遇吾师重阳真人。授以至道。又蒙师兄马丹阳。深为指拨。自斜谷分单之後。深自勉励。大饿七十二次。几至殒命。小饿无数。苦难尽言。然而我心如铁石。宁死不退初心。越受磨难。其志愈坚。後在 溪行苦工六年。其中困苦。曷可胜言。尝言苦尽甜来。一朝顿然醒悟。蒙天眷顾。屡祈雨泽。悉降甘霖。一时名动帝邦。身赴宣召。虽曰道果未成。到此地步。亦非容易。
尔等既要出家。当作斯念。不以富贵动其心。贫贱移其志。视我身为已死之人。今於死中得活。当大起一个念头。求个不死之法。方可谓之至人也。
邱真人话毕。赵璧等皆唏嘘流涕。痛念真人当年修道之苦。邱真人曰。不到苦之极处。苦根不尽。智慧难开。今愿尔等当於苦处求之。受一番苦。即退一番魔障。爱十分苦而魔气全消也。真人话毕。择日与他们冠巾挽冕。俱各取有道号。自不必题。■冕本作上髟下免
又说皇后自思。我生下明明是个女孩。抱出殿去。打了个转。转却变成男孩。把白云禅师若大一座寺院。输与邱长春。这都是为我一人。生出这段祸来。又恐白云禅师心中烦闷。遂命内侍宣禅师入宫。安慰一番。说为这小小孩子。致使我师受累。
白云禅师曰。数理算定是凤。不知邱长春用何邪术。换作男孩。臣恐非社稷之福也。
皇后曰。当今(圣上)以乏嗣为念。本后也不敢深言。圣上得了这孩子。敬邱长春如神仙。每日在御苑内。讲道谈玄。少回宫院。
白云禅师曰。昔唐明皇在位。满朝文武称张果为神仙。唐明皇以毒药入酒中。使张果饮之。张果连饮三盏。口中说道。
酒无好酒。 无好 ( 即肴)。说罢。昏迷半刻。满口牙齿尽黑。醒来忙索御前铁如意。将黑齿尽行击落。闭口片时。满口复生白齿。唐明皇才信他是真仙下降。今娘娘何不学唐明皇故事。
置鸩酒於案头。宣长春饮之。彼若饮酒不死。即真仙也。皇后听毕。甚善。即命内侍去宣。
不知长春来饮酒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正是)
略施些小计。神仙也难逃。
028→第二八回→赐鸩酒皇后试道。戴金冠真人吟诗
丹成九转尽纯阳。入圣超凡寿命长。
不有一番曲折事。焉能万古把名扬。
话说皇后听了白云禅师之言。命内侍到白云寺去宣邱真人。皇后乃预置毒酒以待。且说内官儿奉了娘娘之命。来召真人入宫。
真人已知其意。临行分付赵李诸人。速备二十四缸清凉之水。一字儿摆著。待我归来。自有妙用。不可失误。以坏吾事。叮咛已罢。即同内侍入宫。参见凤驾。
皇后曰。前者真人算定本后必生太子。果如其言。本后无以酬劳。今则钦赐御酒三杯。略伸敬意。说罢。命内侍捧酒至真人面前。
邱真人也不推辞。连饮三杯。辞了皇后。转回白云寺。见二十四缸清水。摆列廊下。真人即跳入缸内。冷水浸著。霎时水热起来。又跳入二缸内。二缸水热。又跳入三缸内。一连跳了二十三缸。到二十四缸水。水未挑满。淹不及胸。毒气未尽。毒火上升。把天庭(头顶穴位)上的青丝发。冲落有三指宽。远处看来。就像如今半头道士一般。这且不题。
又说白云禅师。打听邱真人未死。又进宫来奏闻皇后。
皇后曰。饮鸩酒不死。定是神仙无疑也。
白云禅师曰。或者酒毒未甚。不致於死。也是有之。臣闻神仙能克五金八石。凡金银铜铁。到他手中。如泥土一般。要方便方。要圆就圆。道门有巾有冠。巾者覆发也。冠者束发也。今伪为不知。总而言之为巾冠。娘娘即以巾冠作金冠。赐他黄金一锭。
使其戴於头上。他若戴得稳。便是真仙。若戴不稳。大家取笑一番。他必不自安。无颜见人。定退归山林。
皇后闻言甚喜。又命内侍再到白云寺。宣邱真人入宫。真人即随内侍。来到皇宫。皇后见他天庭无发。即问曰。真人头上何无发也。
邱真人不慌不忙。说出四句话来。
昨承丹诏赴瑶阶。王母与臣赐宴来。
连饮三杯长寿酒。遂将顶上天门开。
邱真人说毕。皇后心怀惭愧。本不欲再试道妙。无奈已曾应允白云禅师之言。乃笑而言曰。真人果是真仙。神通非小。令人钦服。本后御制金冠。真人可戴在头上。配一配道相。
说罢。即命内官儿用玛瑙盘。捧出一锭黄金。对真人曰。娘娘御赐金冠。请真人戴上。以好谢恩。
邱真人早已知觉。袖内带有钢 (针)。双手将黄金接过。运用三昧真火。向黄金吹去。其金遂软如泥。用针把金插透。将黄金锭在发上。用 挑著几根发。插入金窍内。 尖上又挑几根发。前後勒住。那锭金子。可不是稳稳当当戴在头上。
皇后听了白云禅师之言。不过欲取笑邱真人。谁知与道门遗下个规模。今日道友们所戴之黄冠。即兴於此也。这话不题。
又说邱真人。将黄金戴在头上来。与皇后谢恩。
口中吟诗一联。
屡承丹诏颁恩深。臣敢将诗对主吟。
君子心中无冷病。男儿头上有黄金。
真人吟诗毕。皇后自觉不安。站起身言曰。本后知过也。真人谅不介意。邱真人曰。那有皇后之错。是臣久恋嚣尘。自惹魔障。言未罢。
白云禅师从屏风後跳将出来。一把拉著邱真人曰。邱长春也不是你自惹魔障。是老僧魔障於你。
邱真人曰。禅师乃四大皆空之人。焉有魔障於我。看来实是。我自取其咎也。
贪迷世故恋尘嚣。久恋尘嚣魔自招。
烦恼实由我自取。别人怎使我动摇。
当下邱真人说了这四句话。归咎於己。原本白云禅师不曾多事。是真人偷龙换凤。嬴了他白云寺。故此他才生出这一点障碍。劝皇后置酒赐冠。以图报复。若真人不占他白云寺。焉有这一场是非。故真人归咎於己。是天良不昧也。後人勿以此胜彼败。为口实可也。
白云禅师听得邱真人自归其咎。禅师亦悔用意差失。随口也说了四句曰。
读过佛经万事空。为何一旦心朦胧。
说龙道凤终无益。枉费心机错用工。
皇后见禅师真人。皆各自任其咎。回光返照。心中大喜。正欲赞叹几句。忽见宫人报道。圣驾来也。皇后即忙迎接圣驾入宫。
邱真人与白云禅师。齐来参见圣驾。元主甚喜。说道。朕见二师不睦。时常忧虑。今往西宫散闷。方才宫人报说。二师和好。朕龙心大喜。故此离了西宫。来陪二师闲谈。
皇后又将二师皆各归咎自己之句。对元顺帝奏了一遍。元主大悦。说是三教原无二理。僧道原属一家。朕今也要说几句话。贺一贺二位师傅。
一僧一道在京华。僧道原来是一家。
从此不须分彼此。共成正果为菩萨。
邱真人和白云禅师听得此言。齐来谢恩。元顺帝对白云禅师曰。朕已发皇饷与国师。新建寺院。待工程圆满。可将白云寺佛像。移於新修寺院内。另取寺名。将白云寺改为白云观。重塑道祖神像。以别僧道。各有所宗。为千秋香火。作万世观瞻。素不负二师保孤之功也。真人同禅师。重新谢恩。
元主命宫人摆设素筵。君臣共乐。筵间又谈了些道妙佛法。
佛以空空设教。
道以虚无为宗。
空者无也。虚者亦无也。看来总是一理。少时筵罢。二师辞了元主。各自回原处。自必不题。
又说白云寺出来那些僧人。在各庙里驻扎。一日。偶会在一处。大家商议曰。我们好好一座寺院。被邱真人占了。难道罢休不成。
内有一位好事的僧人。自言董风监。若依我主意。在白云寺前面。修一座西风寺。管教白云寺大败。众僧问致败之由。那多事的和尚曰。岂不闻风水怕人破。以我西风吹彼白云。何愁不败。何愁不散。
众僧闻言。拍手大笑曰。妙妙。当下做了几本缘簿。又有一个广有文才的僧人。提笔写了一个序头。一齐来见白云禅师。求他出头。请几处官衔。随将西风吹白云之话。对禅师说知。
白云禅师笑曰。是谁与你们打这主意。
众僧便指出那好事的和尚曰。便是这位上乘菩萨。
白云禅师便问他。你要起西风吹散白云。是何意也。
那和尚曰。晚辈欲与上人报仇。
白云禅师曰。我佛开教以来。只可与人结缘。未闻与人结冤。出家人四大皆空。一尘不染。有何仇之可报乎。昔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我佛并无怨恨。故此证位大雄。不生不灭。皆由能忍辱仁柔。方能具足神通。故吾门以空说法。空诸一切。无人无我。不声不臭。既无人我之见。有何怨之可报。有何风之可吹。况且邱真人与我原无怨恨。这白云寺是我输与他的。又非他来强夺。
昨日天子曾御赐皇饷。另修寺院。汝令捏造这些言语。滋生事端。倘天子知道。降下罪来。老僧担当不起。你要修你去修罢。说罢。各自养静去了。
众僧听了白云禅师之言。陡然醒悟。将起西风吹白云的念头。霎时消化。把缘簿用火焚烧。依然散往各庙住下。只有这会破风水的和尚。也中不服。出来逢张对李。都说我化得几千银子。要生白云寺前。修座西风寺。我这西风一起。将他白云定然吹散。管教他们那些道人。一个也住不成。他以为说些大话。将白云观道友们吓一吓。殊不知。道友们十个就有九个会说大话。听得这些言语。也散些流言出去。说是他只管修。等他修起。我们在前面筑起一垛高墙。如扇子一样。等他风来。我一扇去。名为返风。自吹自散。
忽一人大喊曰。你们能返风。我便去放火。
不知喊者何人。且看下回分解。
(正是)
(结语缺)
029→第二九回→受丹诏七真成正果。赴瑶池群仙庆蟠桃
修成大道出迷途。才算人间大丈夫。
日月同明永不朽。乾坤并老壮玄都。
话说那些夸大话的道友。正讲到他若把西风寺修起。我们便在观外修一堵照墙。自古道。云怕风。风怕墙。这墙壁当把扇子。风来时与他一 。那风便往回吹。名为返风。话未说完。
那泰岭山上。拦路打劫人的朱九在傍。大声吼曰。只要你们能返风。我便去放火。烧他一个乾乾净净。
王能见他如此冒势。忙来喝住说。他庙犹未修。你去烧啥。等他修起之时。再烧不迟。众道友闻言。大家笑了一阵。谁知就有那好事道人。把这些言语
传将出去。也是逢张对李。胡说一番。年代久了。话柄还在。相传不实。以以为真有此事。说和尚修一座西风寺。要吹散白云观。
被道人用个破法。回风返火。把西风寺烧了。其实并无此事。不过那边出了一个多事的和尚。这边出了一个讲大话的道人。你说过来。我说过去。惹动了那喜欢生事的人。编成话柄。有许多老修行在京地。土生土长。都把这庄事情。摸不清白。今依古书。校正无讹。庶使後世门人。不争强论弱。则於因果有光辉也。 ■因果指本书之原名→七真因果传
自古讹传不可当。说来说去越荒唐。
今人认作真实事。屡把前贤论短长。
又说邱真人。自与白云禅师和好了後。静养之余。将修行工夫。九九八十一转。喻为九九八十一难。以真性本情。心猿意马。为本身所用。以七情六欲。三尸六贼。为外魔侵夺。著成一部大书。点曰。西游记。
书成之後。著道童送至集贤馆。献与白云禅师。白云禅师是个大有智慧的人。一览便知。也将那洞中景象。静里妙用。六六三十六路。外魔来攻本身。以智慧神通生克变化。著成一部大书。名曰。封神演义。也令沙弥到白云观。奉与邱真人。从此两家和好。白云禅师此时神通具足。飞锡到江南地方。开阐去了。这一仙一佛。著下西游封神■。永垂万古。妙用无穷。
两部大书藏妙玄。幻由人作理当然。
七情六欲从中乱。生出魔王万千千。
■注→两书作者
■西游封神作者→与传统说法不同→但二书之佛道基础深厚■
■不解是西游是道家邱真人所著→封神由佛家白云禅师所著■
■若以二家互敬为理由亦无不可→本书作者根据自何处未明■
闲言不叙。又说邱真人在白云观开坛演教。讲说戒律。大开度世之门。重兴全真之道。设规立矩。以警後人。又垂训文。以遗後世。开丛林七十二座。接玄裔百千万载。三千功果。八百行满。应赴紫府之选。以成大罗之仙。三十三天。丹书下诏。十月十九。跨鹤飞升。
是时也。霞光霭映。紫雾腾空。
对对金童而接引。
双双玉女以导行。
和风习习。半空中。幢 旗舞。清音朗朗。云端内。仙乐铿锵。霎时离却北京之地。顷刻来到南天之门。
王马殷赵。见而拱手。
张葛许萨。笑以相迎。
朝至尊於金阙。
觐天颜於玉京。
俯伏玉阶之下。凌霄殿前称臣。吾皇万岁无疆。大哉。帝德好生。上皇一见甚喜。即命考校功程。三官上殿。保举七真。功德堪称。
考苦行於内功外功。邱长春。为第一。
通妙玄於无极太极。刘长生。为二名。
谭长真。道心坚固。名列三等。
马丹阳。清静无为。第四堪称。
郝太古。一尘不染。举为第五。
王玉阳。万虑俱寂。应在六名。
孙不二。智慧圆满。首倡修行。其功最大。应该超群。
然则。逊让一步者。前以他为始。今以他为终。注名第七。全始全终。七真之果。紫府已标名姓。今臣敢以奏闻。奏罢。
天颜喜悦。逐一敕封七真。
邱长春
封为天仙状元。紫府选仙。上品全真教主。神化明应主教真君。
刘长生
封为玄静蕴德真君。
谭长真
封为宗玄明德真君。
马丹阳
封为无为普化真君。
郝太古
封为通玄妙极真君。
王玉阳
封为广慈普度真君。
孙不二
封为玄虚顺化元君。
上皇封赠讫。
刘谭马郝王孙六人。俱已谢恩。只有邱长春不肯谢恩。
三官大帝喊曰。邱长春怎不谢恩。
邱真人俯伏玉阶。涕泪交流。惶恐奏曰。
非臣不谢恩。只缘道本难学。仙不易成。後世修行学道之人。如臣受那百千万苦而不退初心者。万中难选一也。好最难学。非学好不能了道。臣有。学好难。本章上奏。悟道不易。学好最难。盖学好之事。非大力量之人不能学也。要能忍饥受饿。忍辱受耻。有时衣不终身。食不终口。日断两餐。夜难一宿。无日不惹人嫌厌。屡受凌辱。言之心酸。听之寒胆。臣经历千般苦处。故知学好之为难也。一好字而难学。敢望仙乎。臣恐天下後世修行悟道之人。不能如臣受苦受难。有学道之名。而无学道之实也。使臣无从化度。有负吾皇荣封之恩。故臣不敢谢恩也。伏乞赦宥。
邱真人将这好难学。奏闻上帝。群仙默然。只见四大帅内。走出一位星君。你道这星君是甚模样。
生成。赤发赤面。赤须赤心。
随身。金盔金甲。金砖金鞭。
足踏三五火车。追风逐电。
统领百万貔貅。降魔捉怪。
纠察无私。人称铁面雷公。护法有感。共尊先天灵祖。
话说灵祖在傍。闻听邱长春奏称。学好之人。有许多磨难。无人护持。当时起了恻隐之心。愿作护法之神。遂大声喊叫邱长春。你只管谢恩。後世若有修行之人。学道之士。
他有三分修持。我有七分感应。
他有十分修持。吾便随时照临。
自有人办斋造供。不使他忍饥受寒。
邱真人闻听星君之言。方才谢恩。又与星君作礼。把一个几千筋重的担子。与星君搁在肩头上。■筋同斤 少时。上皇退殿。群仙散班。
七真同到紫府。参见启祖。东华帝君。锺离祖师。洞宾祖师。又拜见师傅重阳真人。
东华帝君。使紫霞真人。引七真到威仪馆。习学瑶池礼仪。不日蟠桃会起。以好朝谒。高真到了会期。东华帝君引领新进真仙。南宗北派。五祖七真。■(五祖或作五相) 端望瑶池而来。遥见琼楼玉宇。金阙银宫。珊瑚为栏。赤玉作阶。金碧交辉。朱紫夺目。祥光映眼。异香馥郁。■馥郁本有草头
琼林玉树之中。鸾飞凤舞。
金柱银墩之下。虎啸龙吟。
玄鹤梅鹿。青狮白象。皆配成对。
凤辇龙车。鸾舆鹤骖。世无其双。
说不尽瑶池庄严。
表不完昆仑美景。
且说东华帝君。引著新进群仙。参拜王母。王母待以宾客之礼。少时间。圣真如云而集。王母接见。启问已毕。依前会古规。各有次序。只有新进诸真。必待主人安排。
西王母曰。新进众仙。对此上圣。而不能逐一参见。今可便宜行事。立在丹墀。向上三拜。普同一礼。
王母分付毕。东华帝君引领群仙。跪於瑶阶。三礼九叩拜毕。王母逐一安位。乐奏钧天。歌舞霓裳。席上珍品。难以名言。皆非尘世所有。
许多仙童。传杯递酒。
无数玉女。把盏提壶。
有数十童子。手提紫竹篮筐。凌空飞走。直登树梢。摘取蟠桃。从上而下。顷刻满筐满篮。仙吏仙官。互相转运。须臾盈庭。拣选最大者。上奉天尊大圣。其次者。供养大罗金仙。三界正神。再次者。赏给蓬岛散仙。侍卫人员。一切眷属。其桃非常容易而食。要有修行的人。方可得也。後世门人。有欲慕此桃者。也学七真用心苦志。修行得道成真。参拜瑶池王母。必以蟠桃赐汝。吃一颗寿活千年。不老长生。会毕。千真万圣。各回天宫。
七真随东华帝君。转归紫府。这紫府在方诸山上。这方诸也与昆仑相似。但不及昆仑之高大。其中也有。四时长青之草。八节不谢之花。亦算天宫第一境界。不易到也。
诗曰
七真因果永流传。惟望吾人习妙玄。
受得人间无限苦。定做天上逍遥仙。
(七真因果经传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