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生命的桂冠》第四章 非二元論
The Crown of Life [4]
作者:基帕爾.辛格 发布时间:2012-10-12
|
《生命的桂冠》
基帕爾.辛格 著
音流出版社
敬獻給
透過所有明師工作的
萬能上帝
及巴巴.薩萬.辛格.吉.馬哈拉吉
在你的蓮花足下
作者得飲聖音甜美甘露
第四章 非二元論
瑜伽和梵天一樣,是無始無終的。隨著每個新的循環,人類開始認知這個所有的存在,並設法尋找了悟的方法。我們知道,Hiranyagarbha是第一個教導瑜伽或神聖之道的人。他的繼承者Gaudapada和帕檀闍梨則將瑜伽發展成正規的系統。我們在前面章節已經看到,所有真正的瑜伽都始於二元的假設,但終於非二元論。因此,許多修練內在科學的學生會為此而感到困惑並不令人太感驚訝。隨著時間流逝,混淆變成爭辯,半真半假被誤認為全然的真實。此時,南印度奇才商卡拉便開始教導非二元論哲學。
商卡拉天生就擁有驚人的推論、邏輯和洞察能力,少有人像商卡拉的著作那樣,視野那麼深遠、敏銳、協調。他進一步探討歷來所有的偉大經典,明確地解釋這些經典的意思並建立本體的同一性,指出真理只有一 個,經過最終的分析,無法容忍多元性和二元性。一個未解脫的靈魂剛開始可能不同於梵天,但他會逐漸完全了解,他與充滿一切的絕對存在同為一體。商卡拉以澄徹的智慧掃除印度思想中所有可能阻礙非二元論發展的矛盾之處。
現在,我們來探討他所教導的一些基本觀念。
自性---意識生命的根本
商卡拉認為個別意識的生命,不過是一場白日夢,像任何夢一樣,都是不真實的。一個人從有限來到宇宙意識,亦即專注於身體意識的相對本質時,因為身體意識從覺醒到睡夢,從睡夢到無夢有不同的變化,人的不真實性就會出現。如果體驗的本質是相對的,那麼它的真實性在那裏?商卡拉提供的答案是要在思考的心智裏找尋,思考的心智只是自性之光的反射。自性是永恒的、不變的、絕對的、真正的見證。
因果的本質只是知識的一個情況。只要我們仍在因果的有限性裏,這些事物就像是真的一樣。在超越有限性的那一刻,所有的東西都會化為烏有。在真實的真正本質中是沒有因果空間的,因為因果的解釋總是不完全,最終會導入死胡同中。本體在片刻間就成了水面上的泡沬或漣漪,下一刻就消失無蹤。只有水仍是全部現象的真正實體。
同樣的,真實包含現象並且超越現象,從所有時空、因果的關係中解脫。整個世界活在人類的頭腦裏,是因為意識的頭腦在運動,才產生不同的感受。感受者和被感受者的分別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為一切只是廣大海洋的一部分而已。這個狀態不同意認知者、認知物、知識三者的差別,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相對的,不是最終狀態。
同理,人類體驗的三個狀態(覺醒、睡夢、無夢)也是不真實的,因為沒有一個可以持續很久,都是一個依次取代一個,正如頭腦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每一個都有開始和結束,其中一個存在,其他就消失。「相對性」這個詞本身就是要和「真實」對比。超越這三個特定狀態之上的是自性,是他們所有的基礎。惟有自性一直存在,藏在始終改變的生命現象之後,始終未誕生、永遠覺醒無夢、自我光明,本質上是純粹的覺知,不同於睡覺的不覺知狀態。
造化的本質
同樣的,造化本身是不存在的。事實和真理始終相同,不會變改。無限不能變成有限,就像無垠無法成為有窮一樣。一切是梵天,沒有東西可以自外於絕對一體。造化將自己投射成不同的形式,那是梵天力量的示現。雖然我們以多元、二元和有限的名詞來認知他們,實際上絕對存在是不具這樣的品質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受到狹隘的人類意識局限。
凡是由無知到達有知的人,都會了解世界的相對性不過是個幻象而已,會在一切之中看到絕對的存在,就像了解冰塊真正本質的人,會知道它不過是水的另一個形式。絕對存在的力量,普遍稱為造物者(Ishwar),是所有意識的根由。多元性或二元性的世界不過是瑪雅(頭腦層次上的度量工具),真正的太一是非二元的,是無限、不可度量的。對於自性的不同,一個著名的比喻是,把繩子看成蛇,把樹木殘株看成鬼。正如經驗性的體驗不等同於自性,也不獨立於自性之外,所以這個世界既不與自性合一,也不與自性分離。
自性是一、也是全體的,像宇宙一樣無限,沒有邊界。但受到頭腦、物質的局限,它就像是水壺裏的空間,一旦水壺破裂,就與全體空間合一。所有的不同只在於名稱、空間和形式。個別靈魂和自性是一樣的,具有相同本質。對此,卡比爾說,靈性是上帝遍佈一切力量的重要部分。穆斯林的神學家把自性描述為上帝的命令。個別的靈魂受到有限的從屬物,身體、精神、因果的限制,去除這些之後,自性(沒有形體的未解脫靈魂)就成了無限。
自性
真理的根本在於自性的肯定。自性的存在早於世上所有東西之前,甚至遠在意識之河、所有真實與非真實概念、真理與非真理之前,也在身體、道德和形而上學之前。覺知、知識、智慧和了悟的先決條件是某種稱為「自性」的能量。對自性來說,他們都只是附屬物。事實上,他們是由自性而出。所有身體、精神機能,甚至生命之氣和經驗性的體驗,都出現在閃耀的自性之光中、自我光明的自性中。他們全都具有比本身更深刻的目的和終點,形成所有活動的跳板,不論這些活動是身體、精神或超精神的活動。儘管如此,所有這一切還是無法掌握到自性的真正本質、持續流動的狀態。自性作為所有驗證的根本,存在於驗證之前,無法加以證明。全知者如何能被了解?被誰了解呢?自性真理是每個人的根本本質,甚至也是無神論者的本質。自性是永恒、不可改變、完整的。它的本質在所有條件、所有狀態中始終相同。
自性的本質
雖然我們知道自性存在,但仍不知道它是什麼,因為知識能了解自性是因為自性本身。但若能去除所有感官、頭腦、認知和意志包縛的外衣,自性的真正本質是可以被自性所了解的。所剩下的東西稱為「不可分的意識」、「永恒的知識」或「純粹覺知」,以偉大的空無之光為本質。這是最高的法則,本質上是自我光明、無限、超越和絕對知識的精質,具有三個屬性:真實存在、真實知識、真實至福。因為自性本身就是完整的,沒有任何活動、也沒有任何需求,亦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設置,遍佈一切、自我存在、沒有極限和動機。
個別的知識和意識
雖然最終的真理是非二元的靈性,但決定性的知識和經驗性的體驗預先以下列的存在作為前提:(1)認知者:是認知主體,了解感官背後的內在有機體和被認知的客體。認知的心智只不過是光明自性的反射鏡。光明的自性是知識的來源。(2)內在有機體修正過的知識程:思想射線或意識之河中不斷波動起伏的漣漪和水泡。思想射線有四種:未決的(心智素質)、已決的(智慧)、自我感覺(我執)、下意識的(深層、隱藏能量)。(3)被認知的客體:透過內在有機體反射的自性之光所認知的客體。
知識和知識的根源
知識有兩種:終極、最後的,以及經驗、相對的。最終真實的知識永久存在、從未改變。它早已存在,由自性之光所揭露,立刻同時超越認知的主體和被認知的客體,在他們之外是空無的。
真正的知識純粹是靈魂的行為,本身是完美的,獨立於感官之外。默雷教授說:「全知的心靈包含永恒之下的完全存在。當我們進入存在的世界,便可看見全部的視野。」根據商卡拉的說法,「最高的知識是真理本身立即的見證。」然後,認知和被認知兩者成為一體的真實。但真正的自性是純粹的覺知,不能成為知識的客體。
透過經驗取得的外在世界知識就像動物的知識一般,從感覺器官而來,因此有各種形式,由於這種知識不是從真正知識而來,反而更加顯眼。但在真正的體會前,這一切都不是真的。甚至格言都不是格言,直到在真實生命中經過闡述和實行為止。
經驗上的知識若不是從感覺而來,就是由經典陳述。人類的感受從未被認為是真實、完美、正確的。一個人可能把繩子看成蛇、把枯木看成鬼。通常事情都不是外表所顯現的那樣。我們見到東西呈現出的顏色,事實上是未被那個東西吸收而排斥出來的顏色。玫瑰的紅色不是玫瑰的一部分,而是外相的東西。
又,推論和經典的證言不是永無閃失的。推論的根源是先驗的,本身容易犯錯,即使不是這樣,目前的情況也未必完全適合過去所獲得的知識。就算是直覺的洞察和所有下意識經驗的總和,情況也是如此。遠山山頂的雲煙可能被誤認為火或是霧。
同樣的,雖然公認經典的證言絕不會錯誤,是正確的知識來源,但並不總是如此。建構神聖知識的吠陀經,隨著時間循環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世人認為它是世界上永不秏竭的寶庫,也是完美的知識。但「知識」一詞代表在超感官世界所獲靈性體驗的紀錄,獲得體驗的當下就被轉成人類的語言,並以某種形式和方法記載下來,但它們一旦被某種形式和方法定形,就失去清新、生命和無限的品質。無法限制和定義的東西,開始被定義、限制,經典於是無法給人重大知識,而只提供抽象的東西,使人偏離重大知識,頂多能指向真理,但絕無法給予真理。經典裏面涵蓋的宇宙觀念,僅只是觀念而已,因為它們無法領受、推論,也無法正確地傳達。唯有一個人超越經驗世界,親身體驗真實,知識才開始具有意義。
從上面所述,一個人不可避免地會得到一個結論:「看見」或直接立即的感受是凌駕於實驗、證明之上的,亦即在自性純淨的光中看,如此可免除任何相對關係的陰影。它是靈魂直接、完整的體驗。經典若沒有直接的第一手內在體驗,便毫無意義。所有奔放的思想、想像、快樂和經驗上的知識都是不夠的,不能用來證明真實和最終的真理。Anubhava是真正、絕對的知識,並且是絕對存在的知識。它是靈魂自我證明的體驗,禁得起代代相傳的經典驗正。
大梵的本質
有限的觀念包含無限的存在,正如「不真實」這個詞帶有一些真實的意思,這個真實是所有智慧、想像的根本。又,我們已經擁有無限的經典證言,它們是所有時代、所有地方的先知宗教體驗的記載。
大梵的本質無法以語言描述。它是所有存在的基礎,散布各處,但同時也不在任何地方。它自相矛盾,既存在,也不存在。看待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無法了解的絕對存在,亦即創造萬物、使萬物運作的上帝,是第一個因由,祂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法則、聖靈、卡爾瑪、班-依-夸汀、納得、烏德吉、納姆、夏白德。夏白德代表生命的法則、音流、上帝力量,是內在的,在宇宙中從最高到最低的每一個地方振動。它同時是世界上物質與效用的動因,是真理的法則、上帝之靈(行動上帝)。關於這個上帝力量,《福音》告訴我們說:「光在黑暗中閃耀,但黑暗卻不了解光。」大梵的力量是梵天與宇宙之間的媒介,具有兩者的本質,但它的一體性沒有受到它擴展自我成為萬方的影響。二者如真理般存在、出現,是因為人類有限的理解力才產生差別。
總結來說,至高真理是我們所知、所見、所談到的這個世界的根本。多元性和一體的變異性是錯誤判斷的結果。世界是不真實的,並非絕對的存在,因為影子無法取代實體。植基於真實的事物,無法成為「真實」本身。這個世界只是現象上的真實,不是真理的絕對真實、或核心裏的向心力量。
個別的自我是一個喜歡和厭惡、目的和計劃、記憶和關連的複雜體。有限的個別靈魂是無限自性的根本。由於對自性真正本質的無知,經驗性的自我或個別的認知是活躍的行為者,在自性純淨的光中享樂、受苦,沒有知識,也沒有體驗。
物質身體裏面包括五種元素(乙太、空氣、火、水、土),物質身體裏的精微身體包括有十七種元素(眼、耳、鼻、舌、皮膚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感覺;五種生命之氣、心智素質和智慧),物質身體裏也具有因果身體和種子身體。一個人就這樣遵循業力冷酷的律法,在巨大的生命之輪上一世又一世的渡過。這些有限的附屬物(身體、精神、因果),將自性降低到個別意識的位階,決定了自性的命運,把它帶進無盡的漩渦裏。在個別意識核心中的,是自性的見證,只要看著它,照亮我執、心智、感官和感官對象,所有層面都會露出榮光,甚至當所有層面都清除後,它還持續在自身的光中閃耀。
達到這個狀態之後,自性了解本身是什麼,了悟自己就是梵天,是非二元性的目標。這個狀態是直接的體驗。商卡拉說得很清楚,僅僅靠推論、讀經典、行儀式是不能獲得的,唯有透過瑜伽。必須記住的是,瑜伽本身並不是瑜伽,嚴格地說,只是代表最精微、深奧的瑜伽哲學。正如商卡拉強調的,他不是說什麼新的東西,只是重新明確說明奧義書和薄伽梵歌中已經表明的東西。
商卡拉藉著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驚人的邏輯能力,開始以協調、有系統的形式重新闡述深埋在經典裏的真知灼見。這些經典的真知灼見在後世已經受到混淆,引向許多無謂的爭辯。他斷然告訴大家,任何對大梵的探索,不教授這個非多元性、非二元性的真理,在本質上是不合邏輯的。非二元論事實上是瑜伽思想合理的結論。這個探索的內在著眼於所有的三摩地狀態,個別自性在大梵中失去個體的認知。這是最高的探索。這個狀態可以在此時此地獲得,一個人可以在這一生就得到解脫。凡是看穿外象表層底下絕對存在的人,將不會再被表象欺騙。他是解放的靈魂,活在真正知識的光中。過去的行為可能透過身體的存在將他帶向前去,但一旦這些都秏盡以後,他便完全融入大梵,融入純淨的認知中。
商卡拉的確是令人注目的博學之士,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對印度思想的貢獻是永恒的,帶給印度思想明晰閃耀、符合邏輯的結論。但正如儀式、經典無法取代內在直接的體驗,僅僅知道自性、梵天本為一體,也不能取代融合的真正體驗,至多只是釐清我們目前的混淆,指出要獲得的最後目標,個人的實際了悟仍要靠瑜伽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