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Sant Mat 共许祖师
卡比尔(Kabir)
卡比尔(Kabir,也译为迦比尔,1398-1518),伟大的古代印度诗人和古鲁、印度最有名的圣者之一、也是伊斯兰教的先知。他活了120岁。有关他生平的记载很少,但许多有关他的传说却流传至今。在印度,卡比尔也许是一个被人引用最多的作家,被尊崇为北印度语的诗歌之父。卡比尔的追随者有非常之多,形成了庞大的卡比尔教派,也称作圣道或圣人之路教派。卡比尔共有两千多首诗歌和一千五百首对句(couplets)传世。他的诗歌大受欢迎,被人们广为传唱,以至世代相传,流传至今。他的诗中在当时已有提到sahajayoga。 我们通过卡比尔的诗篇可以认识一个伟大诗人的灵魂;如果他的诗歌没有道出深刻的智慧和真理,不会流传至今。卡比尔的诗作多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由孟加拉语英译而成。泰戈尔本人的宗教、哲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就深受卡比尔的影响。
卡比尔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贝拿勒斯。相传他1398年生于印度,据说他是一个婆罗门寡妇的儿子,出生后即被遗弃。他从未上过学,长大以后,师从当时一个著名的婆罗门开悟者,拉马南达(Swami Ramananda)。拜师经过很具有传奇色彩:年轻的卡比尔来到恒河边,在那里等候拉马南达。当拉马南达从恒河沐浴返回时,卡比尔突然上前抱住他的脚。在恒河中沐浴是婆罗门的神圣的宗教仪式,如果一个婆罗门在刚沐浴之后被谁抱住了脚,他一定会勃然大怒,但拉马南达是一个圣者。
他问道:“我的孩子,你想要干什么?”
卡比尔说:“先生,请收我为徒,我想悟道。”
拉马南达当即答应了。
但他的弟子们却反对道:“先生,他是一个穆斯林、一个孤儿。你怎能收他为徒?他不会尊奉印度教的。”
拉马南达看了一眼卡比尔,他看到了一个寻求者。他回答道:“你们并不了解他。我了解他。”于是卡比尔成了拉马南达的弟子。
卡比尔跟随拉马南达许多年。他跟随他的老师参加各种神学或哲学辩论,争论的对象都是当时著名的毛拉和婆罗门。他因此了解了印度教和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在他悟道以后,他依然过着世俗的生活,依然靠织布维生。传说他与一个名叫罗伊的女子结婚,并有两个儿子。在他织布的时候,把布拿到市场上去卖的时候,他就在心中编他的诗歌,然后把它们唱出来。人们围在他的四周,聆听他唱歌、讲道。卡比尔的追随者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卡比尔教派,也称作圣道或圣人之路(Sant Mat)教派。传说卡比尔告别人世时,他还给世人留下了最后的启示。在印度,人们相信,如果一个人死在圣城贝拿勒斯,他的灵魂就一定能获得拯救,从此逃脱生死轮回。许多印度人为此在临死前会来到这里。卡比尔一生都居住在贝拿勒斯,但当死亡临近时,他却前往一个被人认为是贫瘠而晦气的名叫马格哈的地方。他对弟子们说:“如果心中有神,马格哈和贝拿勒斯又有什么区别?”在他去逝之后,他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为他的葬礼而争执不休。印度教徒要将上师火化,而穆斯林学生则要将他们的古鲁土葬。但当他们揭开覆盖卡比尔的尸布时,他们发现,尸布下只剩下一堆花束。穆斯林的追随者们将一半花葬在墓中,而印度教徒则将另一半花束火化。
卡比尔一生中有批评过印度的各个宗教派别,抨击当时宗教的陈腐教条和仪式,反对修行者禁欲苦修,但他依然受到各个教派的尊敬和推崇,原因是卡比尔道出了真理。卡比尔作为一个悟道者,他也是一个宗教融合者和创新者。他没有受经文教条的约束,而努力去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观念。他从印度教中吸收了轮回和业报观,从伊斯兰教中吸取了一神论、以及反对种姓制度和偶像崇拜等观念。他致力于倡导一种新的宗教——真正的爱的宗教、心的宗教。他提出来:“没有爱的宗教就是异端。” 卡比尔并没有因为获得对神的神秘体悟而成为职业的神秘主义者,或为了修道而逃避世俗生活,而是将高度的灵性融入了普通的生活。他既是诗人、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织布工。他在日常生活中兴高采烈地唱出了他的神圣的爱的歌曲。他坚持朴素简单的生活,赞美家庭和日常生活的价值,因为它们为爱和解脱提供了机会。卡比尔的瑜伽修行之道就是心中怀着爱和奉献,专注反复念诵神的名字,以达成自我消解、与神融为一体。这是一条抵达一切生命和光的最初源头的捷径,其秘密在于,那个“无以名之者”在成为有名时,就以音流(WORD)示现。正是这个灵性之流创造了灵魂、创造了万物,其根本属性就是悦耳的音调和灿烂的光明。
在卡比尔所处的时代,经书都是用梵文书写的,除了少数祭司和学者之外,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卡比尔的诗歌以通俗的北印度语写成,诗歌的对象是普通大众。他以当时的口语将他所提倡的教义传达出来。卡比尔的诗歌通常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充满活力。他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熟知的事物来象征和比喻深奥的神和灵魂的观念。他从不引经据典,而是道出他的所见和体悟。卡比尔诗歌中最大的主题就是试图道出“不可道之道”。在卡比尔的诗歌中,宇宙就是至高神梵天所创造的一个永恒的爱和喜悦的游戏。人们可以通过聆听内心,在冥想中体验到至福、光明和上天的音乐,进入灵魂与神在永恒的爱的海洋中合一的境界。卡比尔努力试图向人们指出神的所在,以及通往神的道路。
卡比尔指明,不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都是在崇拜同一个神,只是神的名称各不相同而已。在卡比尔看来,神无需远求,因为他无处不在,只等你去发现。他要求人们放弃外在的仪式和苦行,去寻找更为内在的和灵性的东西。他向人们展现了通往与神合一的内心之路:在心中找到神,在爱中与神合一。卡比尔教导人们要认识自我或灵魂——它正是神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展现。这样的认知会导致开悟,并从幻境中解脱。卡比尔的宗教思想对印度宗教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锡克教的创教者那纳克(Nanak)继承了卡比尔,创立了融合印度教对神的奉爱以及伊斯兰教上帝无形论于一身的锡克教。在锡克教的圣经《圣典》中就收录了500首卡比尔的诗歌。
古鲁那纳克(Guru Nanak)
那纳克的一生
古鲁那纳克( Guru Nanak,1469—1539) 锡克教创始人。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那纳克(Guru Nanak)在印度影响极大,被几乎所有的印度修行宗派尊重,其言教被所有修行人奉行。是少有的为几乎所有人尊重的灵性导师。在音流瑜伽这个实修系统里,古鲁那纳克也被视为创始祖师之一。
1469年,那纳克出生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属贵族阶级之刹帝利。那纳克自幼就非常的聪明,对宗教有一种出自天然的喜好,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1484年,那纳克结婚了,婚后一连生育了两个儿子,婚后那纳克的姐夫给那纳克找到了国家粮仓管理的职位,后来醉心于宗教的那纳克却放弃了这一职位,实践瑜加托钵化缘的生活,之后更是为了探求生命的奥秘而离家出走了。
1496年,那纳克像平时一样往河流去洗涤和修行,但是从这一天开始他失踪了3天。当他回来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展现出了上帝的精神,他说了一句名言:“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
1498年,那纳克自称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宫廷”的宗教经验,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鉴于当时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他启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从此之后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1506年,那纳克悟道,人称古鲁。“古鲁”为圣师的意思﹐自那纳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锡克"(sikha)一词在梵文是门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锡克教徒自称为教祖的门徒﹐故而得名锡克教(Sikhism),从此之后创立了锡克教。那纳克开始游走各地进行传教活动。据说,那纳克进行过四次大旅程,足迹遍布印度、西藏、斯里兰卡和麦加。他在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祆教徒、穆斯林之前作过演讲,在各种寺庙发言。在这个时候,那纳克认识了卡比尔(Kabir,1441年-1518年),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共同崇拜的一名圣人。
1520年,那纳克组织教团,训练门徒,差遣他们往各处传教。
1539年,那纳克在第二代上师上任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那纳克的故事
有一次,那纳克出外远行,路经一个城市的外围时,在一棵酸豆树下休息。他的同伴, 马达那问他:“你为什么选择在野外停歇,而非到舒适的城市里呢?”
“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真理的存在,就不会舒适。“那纳克回答,“城里的空气充满了虚假,没人可以平安地呼吸。”
“老师,我饿了。” 马达那说,“我可不像你,我不能只靠空气生存啊!”
“进城去吧,试问每一间店,‘我的导师要买两毛钱的真理和两毛钱的虚幻’,能回答你的人就会给你东西吃。” 那纳克指示。
马达那虽然对那纳克的回答觉得好笑,他进城后依然遵照老师的话到每一间店询问。听了他所要买的东西时,有些人认为他精神错乱,另一些则嘲笑他。只有一位名叫姆拉的店主,听了之后回答说:“告诉你的老师,生命是虚幻的,死亡才是真实的。”
就如那纳克所说的,姆拉奉上食物给马达那。 过后,店主请求马达那带他见要买上述东西的 人。当姆拉见到那纳克时,他一眼看出那纳克 的不凡,谦卑地向他鞠躬致敬,然后问道: “请老师告诉我真实之道。”
“去寻找,你便会找到它。努力搜寻就会找到,只是谈论便会失去。” 那纳克说。
姆拉内心暗叹,对那纳克更加敬重,于是姆拉跟随着那纳克,一直到了喀布尔城(Kabul,阿富汗的首都),那纳克才催促他回家。
姆拉恳求说:“我要成为出家人。我要放弃世间的一切,成为一个圣人。”
“逃避我们的职责,不会成为圣哲。” 那纳克劝导他说,“要成为圣人,就要懂得处理我们每天生活中的责任。”
“如果是这样,哪为什么人们要离家去寻找神呢?” 姆拉追问。
那纳克耐心地教诲:“有些人是真的去寻找真理,但是,也有些人是在逃避责任。我到来是要提醒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神服务,把神的名号不断地挂在嘴边和脑子里。外在的身体出家, 对寻求内在的正义不一定有帮助。空言无益,除非付诸行动。”
过后,那纳克传授他神圣的真言。姆拉回家后,把那纳克的教导全牢记心中。
后来,那纳克和马达那再次到访该城,顺便去看看他的学生。马达那去找姆拉,但是,姆拉的太太恐怕丈夫会再次离家,于是哄劝姆拉说如果他再离城恐怕将会不得好死,横尸野外。姆拉怕死,躲藏起来直到马达那离开。
当那纳克了解情况后,他笑称:“这个人会说生是虚妄,死亡才是真实,但是,现在他好像紧捉着虚妄不放。算了吧!但是有谁能逃过死亡呢?不论人们躲在那里,死亡都会到来。”
索阿米.吉(Soami Ji)祖师
索阿米.吉,原名SHIVDAYĀLSINGH SETH(由追随者和奉献者称为“SWAMI或SOAMI JI MAHARAJ”)出生于1818年8月24日(阿格拉,北方邦),并于1878年6月18日(阿格拉)去世。他是近代音流瑜伽(SANT MAT)传承复兴最关键的古鲁。
索阿米.吉的父母都是哈斯拉斯圣人菟斯.赛布的亲近弟子,菟斯.赛布经常到索阿米.吉父母家做客,并在索阿米.吉出生前就预言了索阿米.吉的到来——将有位伟大的圣人出生到他们家。索阿米.吉出生后,菟斯.赛布告诉索阿米.吉父母亲,他们不必来哈斯拉斯了,因为万能的主已来到了他们当中。哈斯拉斯圣人带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按照自己的模子铸造索阿米·吉的生活,在索阿米.吉5岁的时候,就被送去学校学习印地语、乌尔都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梵文等,在6岁的时候就给了他印启。
成年后,索阿米.吉与NārāiniDevi(后来被称为Radha Ji)结婚。因为对上帝的强烈渴望,世俗工作的成功无法吸引索阿米.吉,索阿米.吉放弃了在当时政府的波斯语翻译的工作,回到家中,专注于音流瑜伽(SANT MAT)的禅修。
1843年,菟斯·赛布圆寂前,把他的灵性遗产传给了索阿米·吉。六个月后,菟斯·赛布躺卧入三摩地,常驻浸在神圣的意识中,直到索阿米来看他之后,菟斯·赛布才离开他的躯体。接下来的十五年,索阿米·吉在一个小房间几乎不间断地打坐。
1861年应众多求道者的请求,索阿米·吉开始在家中或寺庙里以私人聚会的演讲方式弘扬音流瑜伽(SANT MAT),并持续了17年。因为赋予了锡克教经典全新的讲解,吸引了各宗教的求道者。
1878年6月18日索阿米.吉在阿格拉去世。之后,索阿米.吉的太太(拉达.吉,Radha Ji)继续索阿米.吉的灵性工作。再之后,索阿米.吉的几个弟子分别在印度阿格拉、旁遮普等地弘扬音流瑜伽(SANT MAT),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巴巴.皆穆.辛格(Baba Jamal Singh Ji)。
巴巴.皆穆.辛格(Baba Jamal Singh Ji)
巴巴.皆穆.辛格(Baba Jamal Singh,1839 - 1903)1839年出生于旁遮普邦格达斯坡尔(Gurdaspur)地区的古曼(Ghuman)村一个虔诚的锡克教家庭。巴巴.皆穆.辛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灵性的修行,并在14岁的时候外出,用步行的方式开始了追寻音流瑜伽(Shabd Yoga)和明师的漫长旅途。
三年后在阿格拉,皆穆.辛格终于遇到了他的古鲁——索阿米.吉(Soami Ji)。索阿米.吉详细地讲夏白德(Shabd)和纳姆(Naam)这个主题,为皆穆.辛格解释了一个又一个他想说而没说出与此有关的疑问。大师为他说明了Word(或Naam)为何是造化和消亡的最初的根源;同时祂又如何是万能的绝对的执行者;没有祂的力量,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只有与祂沟通,才可以回到天国的家。
等其他人离开后,皆穆.辛格开始请教灵魂解脱的方法。他确信阿格拉圣人是位真正的圣人,可是他不是锡克教徒而且还抽着水烟,这使他有点不自在。但是索阿米•吉拾起拯救灵魂这个话题时,他开始揭示为何夏白德(Shabd)是解脱的唯一途径,又为何只有透过完美的师父才能和他沟通;没有他,人永远无法脱离魔网,以及为何所有的人都可以修行和掌握他,而不论他们的风俗或宗派如何。皆穆的疑问被驱散了,他恳求印心。然后索阿米•吉就开始为他讲解音流瑜珈的理论和修行方法。讲完之后,他叫这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打坐,他离开了房间。
皆穆.辛格一开始打坐就进入了三摩地,直到两天后被他的师父唤醒。就这样,皆穆.辛格待在师父索阿米.吉身边,一边学习修行理论,一边禅修。
1856年,印度军的一个团将驻扎在阿格拉,团里有几个锡克教徒。按照索阿米•吉的建议,皆穆•辛格应征入伍了。他参加每天早晨的检阅,职责尽完后,他就急忙地赶到他师父家里。在那里,他参加法会,听索阿米•吉讲话、打坐,然后在夜晚回到军中的营房。有时所在部队迁移到了其他地方,除了抓住一切时间禅修,皆穆•辛格还利用一切假期到阿格拉看师父。
1877年10月,皆穆•辛格再次前往阿格拉和师父一起度年假。(谁能描述在神圣导师足下所经历的美妙呢!)时间过得很快,皆穆•辛格甚至还没意识到要离去的日子又到了。他去见索阿米•吉,以得到他的祝福并和他告别。“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师父说:“我在世俗上的使命几乎完成了,无须重复,我已经按我的模子铸造了你,你是我的精华。”
查安达•辛格这时也在潘尼街,他听到索阿米•吉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时,喊道:“那我们怎么办呢?”并恳求他留下一个人在旁遮普继续他(索阿米•吉)的工作。索阿米•吉笑着回答:“你的祈求已经得到万能上帝的准许,皆穆,他已经受命去完成此项任务,我已经将印启的权力交给他了。”然后,他转向皆穆说:“让所有向你寻求真理的人踏上纳姆(Naam)之路吧!但要注意不要分别宗派和信仰。我们的法门是那纳克和卡比尔的法门,任何炽燃着灵性热情的人,无论他信仰什么,都有权接受他。以完全的谦卑行事,不管做什么,要把自己当作圣人奴仆一样。”
然后,他转向拉德哈•吉,把手放在皆穆.辛格的背上,宣布:“他真是我们的灵性继承之子。”他拿起一个头饰,慈爱地给他优秀而忠诚的徒弟作离别之礼。这伟大的爱和荣耀对这个谦卑的继承人实在太多了。皆穆被这一切所淹没,眼里溢满了泪水。临离别时,想到他师父世俗的旅程即将结束和落在他肩上的重担,他心情非常沉重。
1889年8月15日皆穆.辛格从部队退伍了。除了去阿格拉看望索阿米.吉的家人和同门师兄弟,皆穆.辛格就一直在贝雅斯河边的某个地方禅修。通常是一连几天沉浸于虔诚的灵修中,饿了就吃事先挂在树上的迦帕蒂(一种印度饼)裹腹。
尽管皆穆.辛格避开了公众的注意,然而黑暗藏不住麝香的香味,他也许不在乎世俗的名誉,但名誉却找上门来。他灵性上伟大的声誉已从古曼传到邻近的村落,朝圣是这片圣地自古以来的传统。尽管是在旷野,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有规律的讲道法会也开始进行了。皆穆.辛格怎么拒绝来到他门口的人呢?他们那么单纯那么谦卑。他就把从索阿米•吉那里得来的灵性讯息都教给了他们。许多有钱人乞求巴巴•吉,允许为他盖一个住处,但是他非常谦卑,继续过着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
1894年,皆穆.辛格给萨万.辛格印启,从一开始,皆穆.辛格就明白,这个英俊的政府官员有一天会成为他的继承人。之后的岁月里,皆穆.辛格对萨万.辛格悉心培养,言传身教。有一次,皆穆.辛格对他的徒弟们说:“我曾非常艰苦地努力才得到现在的成就,然而我始终锁着我的珍宝,从未展示过它们。但我的努力会有结果的,继承我衣钵的人将会更加出名。”
在最后的几天里,许多朝圣的人来到贝雅斯,这个圣人以前日夜沉醉于打坐,现在却不分昼夜地侍奉他的信徒们。巴巴•皆穆•辛格•吉每天休息不到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用在接见那些找他的人,解决他们的问题,激励他们努力、更加努力地修行。神圣恩典的门被“砰”地打开了,在他离世之前的几天,房子里坐在他旁边的人们,内在的灵魂飘浮了起来,进入了三摩地。
1903年12月9日,刺骨的寒风轻轻吹拂过贝雅斯河的水面。巴巴•吉似乎在等待,不安地注视着门口。一个警察官员到了,他请求印心!“我是在等你。”伟大的圣人回答他。他立刻开始解释音流瑜珈的理论和修行。指示讲完后不久,他躺下,闭上眼睛,脱下了这件泥泞腐朽的衣服。
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Hazur Baba Sawan Singh)
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Hazur Baba Sawan Singh)(1858-1948)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于1858年7月20日出生在印度旁遮普省的一个德高望重的锡克教家庭,在年幼的时候就对灵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寻找一个可以在灵性上指导他的真师。1894年,他找到了他的古鲁巴巴·皆穆·辛格,开始了内在的科学之旅。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潜心投入冥想,去了解生命的灵性价值。经过九年跟随他的师父学习,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真师被他的古鲁指定为其继承人,在1903年巴巴·皆穆·辛格离开这个物质世界之后继续他的灵性工作。
在哈祖尔担任灵性导师期间,音流瑜伽(Sant Mat)作为一个达到认识自我和了悟上帝的灵性目标的自然方法而被广泛认可。超过12,5000人拜访哈祖尔学习这种科学。从西方国家而来拜访他的人,把关于冥想练习的科学带回自己国家,而后,中心纷纷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建立起来。
有关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的一些书籍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开来,吸引了许多对专注于内在的光和音的冥想感兴趣的人。
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的灵性继承人有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又译:基帕尔.辛)、圣.嘉噶.辛格(Sant Jagat Singh)、義思华·普理( Ishwar Pur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