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生命的桂冠》第二章 瑜伽的理论与修练 

The Crown of Life [2]

作者:基帕爾.辛格      发布时间:2020-10-2

 
生命的桂冠
                           基帕爾.辛格 著
 
音流出版社
 
 
敬獻給
透過所有明師工作的
萬能上帝
巴巴.薩萬.辛格.吉.馬哈拉吉
在你的蓮花足下
作者得飲聖音甜美甘露
 
第二章 瑜伽的理论与修练

1.古代瑜伽的基础

瑜伽的起源和技巧
    从Yajnavalkya Smriti那里,我们知道梵天是瑜伽最初的老师。但瑜伽开始系统化,首先是基督纪元前的伟大思想家兼哲学家帕檀闍梨在《瑜伽经》中建立的。
印度哲学有六个派别,经过系统化的发展,以整顿印度思想中关于宇宙、个别灵魂和宇宙与灵魂之间的交互作用,瑜伽是这六派中的一个。这些哲学是因为许多圣哲企图改革、恢复有关心理学、形而上学的一些古老观念而形成。
    瑜伽(yoga)这个字,在俗语上是「方法」的意思。技术上的意义,含有灵魂与大灵、上帝「融合」(yoking,亦即union)的言外之意。英文字「Yoke」意味「成为一体」、「连接在一起」、和「训练」。就此而论,瑜伽代表「方法上的训练」。它的目的一方面在解除束縳,亦即使灵魂脱离心智和物质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将灵魂与梵天结合在一起。因此,瑜伽代表人类内在对超凡、神圣品质的寻求,或藉由减缩身体状态和形而上的状态以到达最基本的共同点,亦即到达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的所有存在的根本,从现象(phenomenal)中找寻本体(noumenal)。

因此,瑜伽是以最大的努力和辛苦的奋斗来获得完美。藉由控制身体中始终活跃的心智、自我的意志、搜寻和质疑的头脑、生命之气的振动、不休止的能力和强有力的感官而达成。比如说,个体灵魂目前的状态有如身体的马车,晕眩的头脑是马车夫,愚蠢的心智是缰绳,感官则是强有力的骏马,卤莽地衝向感官事物和享乐的园地。所有这些都显示,接受瑜伽锻练的学员必须从事极端严格和规律的活动,才可能帮助灵魂去除人格化,使灵魂解除所有限制生命的附属物:物质、精神、超精神,然后与上帝力量接触、结合。
    瑜伽这个字无论如何不要与yogmaya 和「瑜伽力量」混淆,他们分别代表至高上帝力量本身(创造、控制和维持整个宇宙),和超能力(神通,Ridhis,Siddhis),后者可能在瑜伽的修练中获得。又瑜伽科学(yog vidya)有双重面貌,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前者的意义在于陶冶锻炼身体,目的在使身体不同的部份全方位的发展。但我们在此仅关心瑜伽的精神面,目的是使灵魂健康。这是人类真正生命的本质,但目前都受到忽略,不被熟悉。
就此而言,瑜伽这个名词是严限于源自吠陀经的哲学思想之一,而且惟一目标是通过灵性训练重新找回灵魂。灵魂世世代代、经年累月迷失于心智、物质的活动中,因而已经认同自己是心智、物质。简而言之,瑜伽代表人类内在的灵--这个失去真正自我的大陆--重新定位、整合的一项技巧。
基本概念
    瑜伽预先假定两项因子,用以解释这个世界的创造:(1)上帝(Ishwar)(2)玛雅(Avidya)。前者是全然的智慧,后者是无知的。人类是这两个基本本质的结合体。未解脱的灵魂(Jiva)虽然与上帝具有相同的内在本质,但却被心智和物质所包裹。灵魂事实上是被放置在时间、空间与因果所构成的世界里,只有不完美的感知,无法见到真理、神圣之域,灵魂本应栖身在那里并从中获得光明。心智(antahkaran)是反射镜,真理是发光体,透过感官,才能反射出自性的光。这个世界是先知先觉(seer)和不知不觉(seen)的结合。要使这个结合分离,便需要逃脱,而完美的洞察是逃脱的方法。因此,救赎的方法在于使先知先觉与不知不觉分开;主体从一切客体(包括物质、精神和因果层面)分离。「自性」这位先知,可以在自己的光--或称为「宇宙之光」里--见到自己。
    为了将灵魂从心智、物质的束縳中解放,瑜伽强调(1)专注(2)积极努力、奋斗,包含诚心修练和精神上的训练。物质的最高形式是心智(chit),那是潜意识印象中深不可测的湖,而瑜伽的目的是使内在的人或灵从这些羁绊中解脱。物质中最微细、纯淨的本质建构人类的心智、或者小我。虽然心智本质上是无意识的,但由于三个品质的作用,使它易于更改。心智也有能力根据经常存在于身体的本质或周围的环境而收缩和扩张。
    心智表面上虽然仅局限在各个身体里面,事实上却是遍佈一切的宇宙心智的一个部分。瑜伽藉由发展纯粹品质,减弱活跃、迟钝的品质,使有限、受制约的心智转变成无限、不受制约的宇宙心智。在这个状态中,瑜伽行者获得了全知,与宇宙心智合一。心智是灵魂的反射镜,为了受灵魂促动的物质(chaitanmaya)而存在。灵魂会自我发光,它的灵性之光会取代所有的感知,包括知识、精神和超精神之光。心智中潜意识的印象造成欲求和兴趣,依序影响身体,导致人格的出现,因此使世界之轮永远运转。一旦灵魂从心智、头脑、聪慧、武断之中解脱,便回复到自我,没有感情,并且去除人格。这是瑜伽向瑜伽行者所承诺的伟大救助。摆脱这四个束縳灵魂的心智后,包覆在身体中的灵魂便成为自由、非个体、自我光明的灵魂,并得到了悟。「自我了悟」是瑜伽最高的目标。
2.八大瑜伽
    瑜伽的艺术久远、迂迴、险峻。真实的自我包藏在心智的渣滓之下,包含污秽与对生命真正价值的无知,并且经常动摇或调整。因此,心智的包覆必须清除、穿越,才能找到自性的神圣本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人必须克服欲望,发展稳定的思想,养成自制、禁慾、中庸、正直等品德,并发展出超然的客观(vairagya)。
为了克服障碍、了悟自性,帕檀闍梨费心的解释八大瑜伽这个名词,指出修习瑜伽的八个法门,包括:(1)戒绝(2)遵从(3)体位(4)呼吸控制(5)感官克制(6)专注(7)冥想(静坐)(8)三摩地。
I-II 戒绝和遵从
    戒绝这个词,字义上来说,是驱走、逐出、抛出或去除,代表避免罪恶和戒除任何邪恶思想,或不接受任何可能使心智、意志懦弱的否定印象。
    遵从这个词的意思,代表接受、培养、遵守和发展肯定的德性,心怀好的感觉,并吸收这些德性。
    因此,这两个字分别意指主动赶走罪恶,和不间断的培养美德并接受美德。帕檀闍梨举出一些要戒绝和遵从的行为,如不伤害、不说谎、不偷窃、不邪淫、不贪婪。
    关于戒绝,据他说:
(1)不伤害的人,就没有敌人。
(2)不说谎的人,他的话不得不实现,并结出果实。
(3)不偷窃的人,是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会赐予他所有的财富。
(4)不邪淫的人,会获得完美无缺的力量。
(5)不贪婪的人,可解决生命之谜,过去、现在、未来对他来说,像是一本打开的书。
 五个要遵从的事项是:身体和头脑的纯淨,满足,苦行,研读经典(包括诵经等),思想与上帝调合并完全依赖上帝。
(a)身体、头脑的纯淨会带来洁淨,不喜欢与别人的身体接触。
(b)满足一切因而心灵富足。
(c)苦行去除了所有不纯淨,并可得到超自然的力量(如使自己消失,失去所有重量,成为闪电侠、可以瞬间到任何地方,所有愿望会实现,无所不在,获得上帝力量,控制自然界所有生物和元素等)。藉由冥想、专注于与我们的欲求相反的东西,所有这些会自动出现。
(d)研读经典会使令人尊敬的神祗人格化。
(e)思想与上帝调合、完全依赖上帝,会带来满足和无欲。

但在奥义书中,这五个条规每一条都包含十项要戒绝和遵从的行为。因此,第一类的不贪婪由仁慈、正直、宽恕、坚忍、中庸、纯洁所取代。同样地,在第二个条规中,身体和头脑的纯淨由信赖、博爱、谦卑、智慧、诵经和斋戒所取代。但不管怎样,每一个条规的目标都是要过正直的生活,为内在灵性发展做准备。这些须遵行的美德和须摒除的罪恶,可能随著不同的老师而有不同的项目,但目标始终一致。因此,马奴便用他自己的词彙解释正直的生活或道的本质。
    戒绝和遵从两者组成了道,建构了世界所有宗教的基石。马奴告诉我们,道的精髓是不伤害、要真实、纯洁、过正当的生活和控制感官。

山答尔亚.丽希所列举的条规包括:
(a)外在身体的洁淨,及思想、感情、情绪的内在洁淨。
(b)在所有情况下,对所有的生物怜悯、同情。
(c)在所有情况下、一切行动中,保持心智平衡与稳定。
(d)在所有情况下都刚毅、坚忍。
(e)过著中庸的纪律生活,特别是在饮食方面。
   
在《薄伽梵歌》中,上主克里斯那也强调修练戒绝和遵从行为的重
要性。
    慈悲的佛陀也指出尊贵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当的知见)、正思维(正确的决心)、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确的思考)、正命(正当的职业)、正精进(正当的努力)、正念(正当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佛陀尤其强调要与圣人在一起,因为他们已了悟真理,可以唤起信心,藉由渗透的作用,会在求道者的心灵逐渐注入虔诚的信念。


一些要戒绝和遵从的行为


戒绝 |遵从

1 否定上帝           |信仰上帝和上帝力量

2 自我沉溺                 | 自我控制并贞洁(身、口、意都要纯洁)


3 不诚实和诈骗的生活    | 以诚实的方式谋生


4 内外在不卫生、不洁淨    |内在可以用水灌洗和增加含氧量,外在可以规律地清洁皮肤、臀部,做日光浴、空气浴等。并在卫生的环境中,过洁淨的生活。


5 身、口、意上伤害别人  |在身、口、意上,各方面都不伤害别人
6 说谎、欺骗、贪婪  |培养真诚、实在和慈悲的品质
7 不耐烦、贪财、自私  |耐心、满意、无私的服务
8 武断、我执          |谦卑和自我臣服 
  
  比丘佛护在自我放纵和苦行的两个极端间提出了中道。他透过有(bhava)告诉我们佛教的发展和修练的方向,即:
1.道德的纯洁。
2.心智的纯淨。
3.直觉的洞察。

比丘佛护也强调以纯淨道德作为一切事物基础的必要,不论在尘世生活或灵修上面都如此。佛陀也声明真正的美德会产生五种好处:勤勉会带来好运、流芳百世、赢得世人尊敬、始终问心无愧、带著善业再生。
对佛教的在家人来说,基本的要求是五戒,这样才会有正确的行为,八正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与之相关的是德性的遵守,包括:善待万物、佈施、贞节、追随真理、中庸。我们可以发现,佛陀的五戒与古圣先哲所指示的需要戒绝和遵从的行为丝毫不差、完全相应。
淨化的过程(shila)在于两个基础:辨别是非之心和羞耻心。因为一个人一方面出于自重和顾忌而摒弃邪恶,注意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害怕受到责备和非难,结果一个人言行正直、有礼、谦虚。对佛教适用的,同样适用于耆那教,耆那教思想有五个伟大的誓言:非暴力、不偷盗、不贪、诚实、贞节。
强调戒绝和遵从不单是古代印度思想的特色,也可在所有积极寻求宗教体验的人中看到。因此我们研究犹太教、基督教思想的发展时,也会看到相同现象。


摩西立下十诫,指出要避免的缺点:崇拜别的神明、跪拜雕刻的偶像、妄称主的名、不守安息日、对父母不孝、犯下极恶的罪,如杀生、邪淫、偷盗,最后是在社会上作恶,如作伪证,贪恋邻人的房子、妻子、财产(出埃及记第20章第4-17节)。耶稣在十福中,强调道德的发展,并作了完整的陈述: 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飢渴慕义的人有福了、怜悯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和睦的人有福了、为义受逼的人有福了,若因有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马太福音第5章第11节)。耶稣说,不是没有审判的:「我来不是要破坏法律的,而是要成全的。」伊斯兰教强调道德的劝告、悔改、出离心、征服感官、信赖上主、调和、灵性的训练。锡克教古鲁也做了相同指示(指示培养必要的美德,像贞节、坚忍、理解、知识、畏惧上帝、禁慾、爱和怜悯)。

那纳克上师简短地说出真实的生活高于一切:
               
真理高于一切,
        但更高的是真实的生活。
                           SRI  RAG
      
为什麽要如此,原因不难理解。为了能获得灵性的进步,心灵平静、和谐是必要的。只要一个人仍是欲望的奴隶,这样的和谐便不可能达成。因此,必须根除使自性远离和谐的欲望。但大自然厌恶真空的状态,适用于身体现象的,亦适用于精神的况状。要清除心灵的否定和瓦解力量,惟一的方法是以肯定和连结的力量取代。无论如何,在培养正直的行为时,真理的求道者必须记得,这只是一个方法,而非终点,了解它,并超越它,才能到达灵性的目标。史瓦米.维卡南达(Swami Vivekanada)在《作用的秘密》这本书中,清楚地分析了这个过程:

你们必须记住灵魂的自由是所有瑜伽的目标…….金鍊和铁鍊是一样的。我的手指中有个刺,我用另一个刺把第一个挑出来,当我把刺挑出来时,我把两个刺都丢到一边……。因此,不好的倾向会被好的倾向所抵消,心灵中不好的印象,必须用好印象的清淨波来清除,一直到所有邪恶消失不见或受到抑制为止。因此,「执著」才能变成「不执著」。
III 体位
「体位」 (Asana)的意义是指瑜伽训练中的座位、姿势、位置和动作。这是在修练瑜伽修练时的另一个外在帮助。体位必须平稳、牢固、愉快、舒适,这样才能在修练瑜伽时,使身体保持静止、警醒。
    奥义书说:

      稳定上半部,包括胸部、颈部、头部挺直,使内心、感官和心智驯服。智者乘著梵天的木筏,横越世界强大的急流。

同样地,薄伽梵歌第六章11-14节说:
  
          在纯淨之处,为自己选定座位,既不太高,亦不过低,上面铺块布、鹿皮或草蓆。
          在座位上,应该屏除杂念,控制感官,为了灵性淨化,谨守条规,努力修行。
          应该保持身体、头部和颈部端正,稳定不动。两眼凝视鼻尖,不要左顾右盼。
          使内心平静,没有恐惧,遵守贞洁的誓言,专注于我。如此静坐的人,便是谨守条规、把自己交付予我的人。

Asana这个字,字义上是安逸、舒服。帕檀闍梨要求姿势要简单、令人愉快。好的姿势可以使瑜伽学员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静止,轻鬆地一口气维持两三小时不动,目的是要除去身体的作用,使心智溶入冥想之中。稳固的体位是先使身体稳定,然后心智稳定。理论上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姿势,这样,便有八百四十万种姿势,但其中只有八十四种是重要的,其中又有四种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姿势。

(1)散盘 (Sukh Asana):意思是安逸和舒适,因为它使修练变得愉快。散盘是简单的盘腿坐著,把左足塞到右腿下面,两手张开,拇指和食指尖端合成一个圈,放在膝上。
(2)单盘 (Sidh Asana):这个词意思是训练的姿势,或完美、成就的姿势。单盘是把右足放在左大腿上,脚后跟顶住耻骨,不要施加压力在性器上,然后手掌交叠。这种体位对于获得神通非常有用,因此称为神通体位(sidh asana)。藉由提供新鲜血液,淨化静脉和动脉,它能强化心肺,使呼吸深沉缓慢,调节消化系统,并治癒像感冒、发烧和心脏不适等疾病。
(3)双盘 (Padam Asana):意如其名,是莲花坐姿。在这个坐姿中,两足彼此交错,如莲花花瓣。对于关节僵硬的人,这是个相当困难的姿势,但对于修练哈达瑜伽的人,则是非常必要的。它也称为完美幸福坐 (Anand Asana),因为它使人预先嚐到和平、至福,并进入冥想状态。採用这种坐姿,一切疾病和不适都会不药而癒,身体系统中所有的毒素会被清除。它也可以去除人的懒散、倦怠和精神衰弱。
(4)幸运、吉利坐 (Swasktika Asana):拥有跟名字一样的优点。

为了灵性的进步,我们建议採用散盘和单盘。
除了这些体位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姿势,如牛式、狮子式、雷电式、犁田式、倒立式、肩立式、鞠躬式、尸体式、猴子式、孔雀式、公鸡式、老鹰式、骆鸵式、马式、眼镜蛇式、蚱蜢式、树式等等。这显示人类头脑宽广包容,甚至可向动物和其他东西学习。

体位瑜伽


    某些人认为体位本身就可作为瑜伽,并称它为「体位瑜伽」。但它并非仅是像某些体操选手那样用来展现身体的技巧和能耐,或是作为谋生的工具而已。就某种意义来说,瑜伽如果没有严格的体位,就无法根除从深不可测的头脑中不停产生的心智之流。


瑜伽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呼吸控制法门和心智控制法门。哈达瑜伽探讨呼吸控制,胜王瑜伽却关心心智方面。体位在这两种瑜伽法门中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事实上,无论何种瑜伽法门,体位都是必要的修练。体位由于有这种重要性,因此本身便被归为瑜伽法门,就像专注、冥想一样,对瑜伽修练很重要,因而后二者常被称为专注瑜伽和冥想瑜伽。

身体是有必要以固定的姿势和动作维持一段相当的时间,比如三个小时,因为不停的改变姿势便无法成功地投入瑜伽修练。每改变一次姿势,心智之流就会启动,使头脑无法平稳、安静。因此,我们需要维持平稳、固定的姿势,而且姿势必须简单、舒适,这样才能去除心智的波动。

体位的好处
稳定的体位除了可以帮助控制头脑,也提供许多好处,归纳如下:
1 身体上的好处:
  (a) 肌肉和动脉系统会顺畅。
  (b) 身体健康,充满活力。
  (c) 丹田充满热量,可以帮助消化。
  (d) 身体的生命之气开始有节奏、有规律的运作。
  (e) 自然而然的无畏无惧、坚忍刚毅。
  (f) 可以控制身体,永不感到疲倦、忧虑、沮丧。
  (g) 感到内在喜悦和灵性快活时,脸上会绽放出健康的光芒。
2 头脑上的好处:
(a)头脑会稳定、正确,养成专注工作的习惯。
(b)头脑清新。
(c)快速理解、视力清晰。
(d)养成想像力,帮助集中注意。
(e)培养出对深奥的灵性问题深入、专注的思考习惯。
3 灵性上的好处:
(a)由于身体稳定,身体意识减弱,逐渐摆脱飢渴、冷热、执著与超然
的二元相对状态。
(b) 可轻易跨越迟钝、不安的状态,获得平静、衡定。
(c) 稳定地在灵修之路上前进,不会疲惫。
    通常瑜伽师父会建议一些注意事项,以避免瑜伽修练可能带来的不好影响或障碍。修练瑜伽的人应该独自修练,这样瑜伽才不会成为展示能力、博取大众喝采的工具。也应该避免接近火、女人、损友或对身体、精神带来危险的东西。还应该避免过度饮食和断食,因为前者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分散能量;后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元气。因此,佛陀以中道教导弟子,他在第一次说法中表示:
      感官是没有活力的,自我放纵的人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寻求快乐的人是堕落、粗俗的。  
  
   接著又说:

       衰弱的诚心弟子,受了苦之后,在头脑中产生混淆和感伤的想法。
   禁慾、苦修都无助于世俗知识的获得,遑论控制感官。

   中道适用于一切,也适用于运动。了悟的修练者既不会分散能量在过度激烈的运动,像举重、赛跑、跳高、跳远上,也不会让自己陷入昏睡。简言之,自制、简单是他们生命的座右铭。主攻哈达瑜伽或呼吸控制瑜伽的人,甚至会为自己每天的生活营造出下列情况:
(1)在适当的地方独居。
(2)住在景色自然、青翠的小茅屋里,格局最好是方正的。
(3)要有砖块或木製的平台,可以在上面蹲坐。
(4)座位上覆盖棕榈叶或乾草、羊毛毯子或鹿皮。
(5)地点必须挑选在终年恆温的地方。就算是选择在山洞里面修练,这些条件也都应纳入考虑。
(6)必须小心谨慎的饮食,最好一天一份麦片粥。
(7)外人不得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徘徊。

    著名的瑜伽论文集《哥拉克夏.山姆依塔》详细说明了体位和有关的修练,即慕得拉(mudras)和班得哈(bandhas)。慕得拉是契合法(身印),班得哈是收束法(结印)。前者本质上是精神身体的,通常称为示意的动作(gestures);后者本质上纯粹是身体的,只是肌肉的收缩而已,用来把身体的生命之气控制在特定地方。


    契合法有很多种,收束法则只有一些。著名的契合法有(1)大身印 (2)大结印(3)大离地身印(4)根处结印(5)空动身印(6)提明点身印(7)瑜伽身印(8)下巴压胸结印(9)腹贴背结印(10)Shakti shalana(or Prithvi), Ambhavi, Vaishvanari, Vayavi, Akashi各别对应五种元素:土、水、火、空气、乙太。此外,还有日上月下身印、力入中脉身印、颚印、 乌鸦印,Mantangi, Bhujangini, 母马印等等。其他没有列举的只是以上这些姿势的修正而已。


    我们可以对其中几个项目做一下粗略的参考:
(1)母马(根处)契合法(Asvini Mudra):正如其名,包括吸气、吐气时,直肠肌肉交替收缩、放鬆,就像母马排完便所做的动作一样,可以帮助清洁大肠肠壁,排出有毒气体。
(2)提明点契合法(Vajroli Mudra):包含生殖器官内部的清洗。首先用一根导管做一下空气浴,增加含氧量,再用混有消毒液的水灌洗内部。可以藉助喷洒器或灌洗器。它还有一项更高难度的技巧,就是必须抑制射精,将精液再吸回。


(3)空动契合法(Khechari Mudra):包括把舌头向后弯曲,伸入喉咙。修练者可以使舌头分叉,就像蛇的舌头一样。然后用牛奶、淨化的奶油和灰烬的混合洗剂清洗舌头。接著控制呼吸,用两个分叉的舌头塞入后鼻腔的两个孔,连续数天维持这个样子,像蛇或龟一样,他可以持续保持无意识状况,甚至到如果没有其他人帮助就无法甦醒的地步。整个过程非常複杂,如果没有完美的瑜伽行者帮助,平常人修练是无法不受伤害的。正如其名,头脑专注在空无中,就如舌头在喉咙的空洞中。
但这一类入定并非真正唤起宇宙秩序或超意识状态的入定,而是一种恍惚状态、完全失去意识。这并非瑜伽的真正目标,瑜伽的真正目标是完全觉知的入定,这有别于假入定。哈达瑜伽行者透过动作的修练,可以将生命之气牵引到顶轮,把自己关在箱子里,再把这个箱子埋入土里数月。这一类的假入定不能像完全觉知的入定一样带来任何超感官的知识、智慧、觉知。完全觉知的入定是觉知力量建立于自己真正的本性时才会获得,且可随意中断。这是与宇宙、超宇宙生命的完美结合,有如石头般的不动状态。

    为了发展专注,修行者可以修练以下动作:
(1)无法感知式:坐下来将注意力固定在鼻尖上。
(2)空无式:注意力固定在空无中,也就是从鼻尖往上到距有气流的地方四个手指下面之处。
(3)黑蜜蜂式:心智固定在眼睛后面的一个黑点上。
当我们要做呼吸控制时,可以修练Unmani Mudra or Kavala Kumbhak。后者是迷乱的陶醉状态,前者是平静休止的状态。


    又,在做某些动作时,必须练习特定的肌肉收缩,以控制这个主要的能量。这些收缩称为收束法。当要练习呼吸控制时,他们就显得特别必要。在这些之中,最重要的如下:


(a)收缩脊椎底部的脉丛结:藉由修练这项动作,排泄能量会锁住,并往上牵引到生命之气的区域产生作用,使呼吸能量与排泄能量结合。它的做法是以脚后跟抵住直肠,然后往内用力吸气。
(b)收缩颈部脉丛结:那里是所有动脉汇集的地方,做法是用下巴抵住锁骨的空洞处。这样可以避免甘露从顶轮流下,在肚脐的区域中被火烧尽。
(c)收缩肚脐的肌肉,这样可以在吐纳之间托住肺部和胃部。它也使生命之气流经微细的神经,自此,它便快速的收缩。

体位的完美状态
    体位的完美状态有三个徵候:
    1 修练时,身体应在完美静止和放鬆的状态,没有任何一个部分移动。
    2 必须超越身体意识,甚至没有察觉到感觉、运动之流,让他们自己存在,不去想到。
    3 必须在内在真正享受到快乐和完美的幸福。
    一年内,每天规律修练一到六个小时,就可以获得体位的完美状态。


    在我们浏览完八大瑜伽法门,往下更进一步探讨前,必须自我提醒,在生活中熟练体位和自制时,必须把他们视为过程,而非终点。修练者不可以忘记这些身体的修练只是准备工作。正如一个人在内在修练的旅程中以伦理道德和恪遵必须戒绝、遵从的行为来淨化心智,他也必须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每天的生活,然后继续朝向与梵天合一的终极目标努力前进。


这个重点需要强调一下,因为人在追求的艰苦过程中,常会忘记最后的终点,把手段当成目标。这是人类的天性。许多瑜伽行者误认身体的训练发展就是瑜伽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他并非为迈向更远的程旅做准备,反而产生骄傲和虚荣,导致自满和灵性上的怠惰。有辨识能力的修练者能从各种瑜伽法门中学到根本的精髓,即健康的秘密和静坐的最佳姿势。但他无法精通熟练瑜伽的所有微细之处,因为他只知道专注方法,却忘记了终点。

食物

「吃什麽样的食物,就会造成什麽样的心智」,这是古代的格言、明确的真理,因为食物造就了身体和头脑。
  哈达瑜伽认为,和谐、宁静的食物对于身体的完美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帮助人持续进行瑜伽修练,不会疲倦无力、懒散昏沉。下页的表格,列举了一些会帮助或阻碍瑜伽修练的食物。


   简言之,新鲜、青绿的蔬菜、水果、坚果、牛奶、奶油对任何人都是理想的食物。一天三餐就很够了。我们要注意避免腐败、味道很浓、不熟、过熟的食物,半熟、过熟或切过的水果和糖果、甜食也都应避免。同样的,汽水、茶、咖啡等刺激物和所有会使人沉迷的东西都不可食用。

哈达瑜伽饮食
对瑜伽修练有帮助的食物|||
对瑜伽修练有阻碍的食物

1 适量的大麦、黑埃及豆、青埃及豆、米、胡麻、粗糖、牛奶、奶製品、奶油、精製奶油。||| 穀糠、扁豆、豌豆、未去皮的埃及豆、小麦、油脂、变酸的牛奶、变酸的凝乳、腐败的奶油、肉类、鱼、家禽、蛋等等。

 

2 适量的黑胡椒、杏仁、薑、葡萄乾、莱姆。

3 适量的芒果、葡萄、番石榴、苹果、柳橙、无花果、醋栗、椰枣、桃子等等。

4 少量的甜瓜、小黄瓜。

5 少量的南瓜、瓜类、菠菜、 凤梨、红萝卜。|||西瓜和kakari蛇瓜、红南瓜、茄子、手指形的小脆饼、chulai(一种菠菜类植物)香料、调味料、辣椒、胡椒、醋、其他酸性物质发酵的刺激物、刺激、苦味和酸败的东西。


IV 呼吸控制
凡了解生命之气的人,就了解吠陀经。
                            圣提斯

在讨论呼吸控制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麽是生命之气 (pranas)、他们的种类、在身体中的功能,如何作用和相关的一些东西。


生命之气是宇宙所有呈现的能量和大自然所有力量的总和。热能、光能、电能、磁场、重力等等全都是生命之气的示现。所有力量、动力,甚至生命之气本身,都是从同一个相同的源头而来,就是自性的本源。生命之气的本质更胜于心智的本质,关于这点,那纳克上师说:

征服头脑的人,就征服了世界。

    心智的运动力量,如先前所述,就是生命之气,因此,调节、控制宇宙中主要的力量--生命之气,是最重要而且远高于其他精神身体的法则。哥拉克夏.山姆依塔说,凡是知晓生命之气秘密的人,就知晓瑜伽的秘密,因为杰出的瑜伽修练,就在于规律的调节生命之气。


    生命之气根据作用的本质,可以分为五大类:


(a)布拉那(Prana),与呼吸系统有关。它是生命的呼吸,像笼子里的鸟,给予人类活力。它的位置据说是位于两眉之间,作用的区域由身体往上一直延伸到两眉地方。
(b)阿帕那(Apana),帮助排泄系统,因为它有向下流动的倾向。作用在肚脐以下的区域。
(c)萨曼那(Samana),有助于消化器官。它把食物平均传送到整个系统,位置在肚脐里面,并分配各方,滋养整个身体。
(d)乌达那(Udana),与吞嚥有关,具有向上牵引呼吸的特质。它的移动可以在肚脐和头部之间感受到。位置在颈部,有向上飞的倾向。
(e)伍亚那(Vyana),帮助维持整个身体的循环系统,影响内部并扩散开来。它像乙太物质一般,渗透到整个身体。
除了这些主要的生命之气,还有五个次要的生命之气,各称为:
(i)那加(Naga),帮助打嗝。
(ii)柯玛(Kurma),与眼睛有关,帮助眨眼、睡眠。
(iii)克里卡拉(Krikala),渗透到脸部肌肉,在打喷嚏时向外扩散。
(iv)得瓦-答塔(Deva-datta),引起哈欠,使人进入柔和的睡眠。
(v)答难-杰(Dhanan-jay),是有关消化、吸收的作用。
这些生命之气会渗透到皮肤、骨头、肌肉、肌腱、韧带等等。

脉丛结(Plexus)和轮窍(charkas)


    神经、动脉、静脉交织在一起的地方称为脉丛结。同样的,有许多脉丛结(生命力量中心)存在于微细的经络之中,这些地方称为轮窍。经络是阿修罗管,由阿修罗物质所组成,作为微细的生命能量的通道。生命能量藉由这些通道作用在阿修罗体上,正如神经、动脉、静脉作用在身体一样。这些微细的管子源自昆达(Kanda),这一点是中脉与脊椎底部的海底轮交会的所在。在这些经络(脉)中,右脉、左脉、中脉最重要,这三条经络都在脊髓中。我们的呼吸通常每两个小时会交替流经左、右脉。当呼吸流经中脉时,头脑就会平静下来,这个平静状态,是胜王瑜伽的最高状态,因为在这个状态中,会有不可思议的静坐情况。对于淨化经络来说,修练呼吸控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经络中有污物,呼吸便无法通过中间的经络。


    粗糙的生命能量悠游于肉体的神经之中,但精微的生命能量在经络中移动。呼吸只是粗糙生命能量的外在表现。


    粗糙生命能量和精微的生命能量,两者有极密切的联繫。如果头脑和生命能量停止振动,就不会有任何的思想波动。

           头脑藉由生命能量作用
           万物皆由生命能量所成
                                奥义书

    当生命能量离开身体,所有器官会停止作用,因为身体中没有比生命能量还要更巨大的力量。
呼吸控制:基本的运动


    哈达瑜伽非常强调瑜伽的呼吸,因为「一切生命的存在,只在呼吸之间,」
又说:「呼吸一半的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此,必须发展对呼吸的渴望。深呼吸对自我陶冶以及维持健康、年轻、长寿有非常正面的帮助。养成深呼吸的习惯可以让肺部器官运动,确保血液流畅地循环。交替吸气、吐气时,肺部会扩张、收缩。每一个吸吐之间,都会有闭气的动作。因此,呼吸控制具有四个过程:吸气、闭气、吐气、闭气。可以由两个鼻孔非常缓慢地进行,每天早晚应重覆十到二十次,连续三个月。一个人可以从吸气、呼气开始,一些时间之后,增加其他两个闭气的练习几秒钟。坚持不懈的练习就可以获得瑜伽呼吸的能力,在吐纳之间随意停止呼吸。

简单、舒适的呼吸控制形式


    以散盘或双盘坐姿坐著,用右手大拇指按住右鼻孔,左鼻孔缓慢规律,长而不断地吐气。然后,左鼻孔也用右手小指或无名指按住,维持闭气,儘可能不要有一丝一毫的不舒服。然后,移开右手拇指,由右鼻孔非常缓慢地吸气,接著又是闭气。然后,再倒过来进行。这八个过程构成了呼吸的控制。练习时必须空腹,从一天五到十次,逐渐增加到二十次,同时增加闭气的时间,但不要造成任何不适。练习呼吸控制时,应该想到要遵从的行为,像是慈悲、同情、爱、和平、喜悦等等会被吸收到这个系统中,而要戒绝的行为,像是嗔怒、淫慾、贪婪、自私等等也会被这个系统摒弃、排除。在练习呼吸控制时,如果喜欢的话,最好在心中默念一些咒语。
    在更高阶段的呼吸控制中,生命能量在中脉产生,并流向顶轮。藉由不断的修练,这个移动的感觉最初会像蚂蚁爬行,逐渐变得像青蛙跳跃,到经络完全清洗和淨化之后,会像鸟儿一样地飞翔。
    有很多不同的呼吸控制法,如:
(1)经由两个鼻道吸气、吐气和闭气。
(2)由鼻道吸气、吐气,之后再闭气。左、右鼻道个别的做。
(3)两个鼻道同时吸气,再由其中一个鼻道吐气。
(4)鸟式呼吸(Shitkari,Shitali):鼻孔塞住之后,噘嘴吹气,沿著舌头,把空气往下闭住,再由鼻孔吐出。就像经由鸟嘴来啜饮生命能量一样。


(5)风箱式呼吸:快速连续地由鼻道吸气,然后再由另一个鼻道缓慢地吐出最后一口气,反之亦然。就像风箱一样。


在古鲁或大师的指导下,修练瑜珈呼吸可以得到利益及成功。信实、节制、适量饮食、谦卑、耐心的人,不会有任何耽溺,并且免除心肺和先天性疾病。

     瑜珈呼吸的伟大成就是唤醒在脊根中心呈休眠状态的昆达里尼能量,并使之完全运转。昆达里尼能量像盘绕的蛇一样,它在中脉中,愈升愈高时,微细的经络中不同的微细中心会被照亮,一直到抵达光的源泉--顶轮为止。随著永恆之光的面纱破除,头脑会自动快速专注。


    藉由体位的修练,可以控制肌肉、神经,但这只是准备阶段。瑜伽真正的技术始于生命之气(身体的十个引擎)的利用。


    瑜珈呼吸使意识淨化、头脑淨化、经络淨化。因此,使得心智平静,帮助专注,并且破除灵魂的覆盖,除去所有的欲望,明确指出方向,帮助节制,使人获得专心一志的平和状态。
在回应大自然的召唤,并以纯淨、微温的水洗淨鼻孔、鼻道,漱洗喉咙之后,才可以开始练习瑜伽呼吸。必须独自一人修练,在房间中,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然后合上嘴巴坐下来。在练习十五分钟后,喝杯牛奶会有帮助。在这样的练习之后,禁止立刻洗澡。
    瑜伽呼吸的目的是抑止心智的波动,使心智平静,像无风之处的灯焰。所有的修练目的都是使心智导向源头,并专注于自性中。
    邪恶的心智波动,可以藉由培养良好的波动来去除。例如以克制代替淫慾,谦卑代替骄傲,满足代替贪婪,慷慨代替小气,明辨代替幻想,诚实代替欺骗,坚定韱替易变,礼貌代替粗暴,尊贵代替嫉妒,超然代替执著,友善代替敌对等等。
    吠陀哲学的方法包括从心智之树砍去意志的枝干,然后再切断我执之根,破坏树木本身。
呼吸控制瑜伽(布拉那瑜伽)
    呼吸控制做为哈达瑜伽和胜王瑜伽的一个必备部分,非常的重要,一些人便把呼吸控制视为独立的瑜伽,称之为布拉那瑜伽。
    如先前解释过的,右、左脉起始于生命能量的中心--海底轮,螺旋围绕著中脉,各终止于左、右鼻孔。右脉受月亮影响,左脉受太阳影响。右脉满佈月亮的水气,代表女性的本质,而左脉具有太阳的能量,代表男性的本质。右、左脉,也就是正、负面,都是在物质和灵魂两者共同的作用之下。
    当左脉受太阳能量影响而活跃时,会比较有胃口,食物也容易消化。当右脉发动时,会使身体系统产生力量和活力,帮助身体、肌肉等发展。这两个天体透过这些经络作用的活跃影响,会使人在本质和人体上都进一步发展。月亮的水气会帮助女人产生月经,太阳给予的生命能量则会帮助男人产生精液。
    白天时,左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作用,因此,应该在太阳的生命能量活跃时进食,食物才容易消化,成为力量的源泉。太阳下山后进食,可能会使身体体积变大、变肥,产生消化疾病,使身体的基本元素组成,像黏液、热量、气体振动等失去平衡。

生命能量(布拉那)的训练


简言之,这项训练包括建立:
(1)身体中的某个中心,譬如心脏或生命能量区域的脉丛结,那里是心智层(mano-mai-atman)的所在。
(2)身体外面的某个中心。
(3)必须同时在内外两个中心作用,并在两个中心间做呼吸控制。
(4)逐渐把注意力从外面带到里面,做凝视一点的训练,将注意力固定在内在中心一段时间。

    在建立身体外的中心时,必须单独坐下,在白纸上画一个黄点,再把这张纸放在桌上或悬挂在与眼睛等高的牆上。当左脉活动时,便开始凝视这个点,把注意力固定,然后逐渐专注心脏脉丛结的声音。如此修练几天之后,这个点会依次变成蓝色、红色、蓝白色,最后变成明亮的白色。修练凝视一点,目的是为了对元素颜色具有清楚的视力。这些元素颜色分别代表土、水、火、空气、乙太。为了得到较快的成果,每天至少必须练习二到三小时。它可以增进视力,对感化他人有很大的帮助。

    又,一个人必须注意这个点与眼睛的距离。刚开始,这个点必须放在两英尺远的地方,练习几天后,距离必须缩为一又四分之三英尺,再缩为一英尺,然后半英尺。当凝视发展成令人兴奋的专注时,可以把点移得更近,到鼻尖这里。然后开始真正的修练,逐渐把注意力带到两眉之间的鼻根。这项修练的目的是控制住原本在外面游走的漫散思想波,反转、集中在身体上的一点,亦即心智的位置上,使他们与心脏脉丛结的声音联繫。这项修练也会自动在生命能量中产生节奏。思想波和生命能量两者会自动调整。藉由凝视一点的训练,头脑和生命能量会变得和谐,灵魂可从覆盖的外鞘中逃离。

布拉那瑜伽的好处


    修练布拉那瑜伽可以帮助发展身体的所有感官机能,即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瑜伽行者可以藉由思想力量,让大气中所有他喜欢的力量与他的思想相连,从而得到助力。在酷寒的冬天,修练者可以单盘坐著,下巴顶住锁骨,想著太阳,开始左脉(太阳脉)的修练,如此,热气会自动产生而汗流浃背。以同样方式,一个人能够在仲夏的酷热中体验到冰凉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依据思想的力量,如果知道如何将注意力固定在灵魂的坐位上,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布拉那瑜伽的成就。只要把头脑和生命能量带到共同的位阶上,就可以发展出这些力量。思想的力量源于头脑,而布拉那瑜伽可以在灵魂的位阶或神圣的世界中,使生命能量与头脑一致。


V 感官控制(回摄和抽离)


所谓感官控制的意思是从感官的事物中收摄感官。藉由实行戒绝、遵从的行为和修练呼吸控制,头脑会完全臣服,而修练感官控制则会给予感官最高的控制。因此,感官控制在瑜伽科学中是一项主要的因子。除非感官之马受到控制,在疯狂奔驰的享乐中受到抑制,否则头脑不可能静止。因此,感官必须从感官世界中回摄,避免接受所有外在印象和影响。
视觉和听觉是感官的两个主要入口,百分之八十八到九十的印象都从它们而来,其馀的百分之五则从其他感官而来。因此,关上眼睛和耳朵的闸门,避免外面的洪水进来氾滥心智之湖是最重要的。为了毅然决然阻断感官的猛攻,瑜伽学员有必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进入心里的「修道院」中。根据经验法则,泥水要停滞一段时间才会变得清澈。


    一个人可以透过分析、辨别的能力修练感官控制。带著生命真正价值的知识,扬弃感官所沉溺的不健康、不值得的食物,因而控制了心智的物质。同样,可用明辨的能力炸开幻想的世界,把感官的运输弄乱。要在瑜伽修练上成功,感官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随著感官的倒转,瑜伽行者为内在的意识工作,藉由修练感官控制,头脑变得纯淨、自立,能够过严格、朴实的生活。


    薄伽梵歌说:
    
        让他控制所有感官,并专注于我,因为凡是能控制感官的人,便拥有永恆的智慧。

    上述五个因子-----戒绝、遵行、体位、呼吸控制、感官控制-----是为瑜伽修练
的进步做好准备。他们只是瑜伽的附属物,可帮助淨化身体、生命能量、头
脑、感官,但并非主要原素。现在我们来谈瑜伽的三个内在的帮助因子,即
专注、冥想、三摩地(入定),它们是内在的训练。

VI 专注


透过呼吸控制控制了生命能量,并透过感官控制控制感官后,现在瑜伽学员必须把头脑固定在一些东西上,或许是外在的一些东西,像是偶像、照片或其他代表物;也可以是内在的一些东西,像是物质界的任何身体中心,概念中心或是阿修罗界的任何阿修罗中心。可以随人的方便,将注意力固定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事物、想法或中心。任何种类的专注都可以帮助头脑稳定,对我们有一定的利益。
(1)将游走的头脑集中在一点,专注在任何感官上,可以使头脑稳定。
(a)专注鼻尖,会体验到神圣的芳香。
(b)专注舌尖,会嚐到神圣的味道和甘露。
(c)专注舌头的中段,会体验到庄严的临在。
(d)专注舌根,会体验到神圣的和谐。
(e)专注上颚,会体验到惊人的明亮。


(2)专注心智座位上的清明精神状态:修练的方法,首先是吸气,接著吐气,同时将意念转到心脏下方向上盛开的八瓣莲花。将脸朝下躺著,然后把注意力固定在莲花灿烂的光中,藉由这个光行进到中脉。

(3)专注明师灵魂,像佛陀、基督或更适宜的对象--在世明师身上,他们没有任何欲望,也可使人免除所有欲望,精神上的依恋和头脑、物质的绑缚。

(4)专注外在的东西:像太阳、月亮、星星等等,会有超觉知的体验,如:
(a)专注太阳,会觉知十四个世界的梵天,包括七个较高的世界和七个较低的世界。
(b)专注月亮,会觉知群星。
(c)专注北极星,会觉知群星的运动。
(d)专注大象,会获得力量和勇气。
(e)专注身体的形象。当理解力中止,光线和眼睛的连结被切断时,身体会消失。
(5)专注内在中心、自身和感官:可以专注在任何美德、内在中心、轮窍和经络上,例如:
(a)专注脐轮,可以觉知身体的构造。
(b)专注喉轮,可以免于飢饿和口渴。
(c)专注顶轮,可以获得神圣的眼力和明师的眼光加持。
最后这个方法是专注于顶轮,亦即通往梵天的洞,神圣之光从那里往下流。
(d)专注心轮,可以觉知心智。
(e)专注柯玛脉﹝胸部中的阿修罗管,柯玛是透过柯玛脉作用在眼睑上的次生命能量﹞,可以使身体静止。
(f)专注于心中内在的光,可以觉知微细的洞察力、觉知隐晦埋藏的宝藏、觉知广远的未来。
(6)专注在自己身上可以获得千里眼、顺风耳的能力和其他超自然的力量,更高等的触觉、味觉、嗅觉等等。一切都是透过直观,再没有其他的专注。
专注在自己根本本质(认知力)上,可以获得完全的认知力量,不必藉由外在感官和感觉的帮助。随著蛰伏在各个中心的感官,人可以享受到不可名状的至福,称为Sanand Samadhi。
(7)专注在身体的一些特徵上,如肤色、声音或其他东西,人开始了解到其他人的头脑本质和状态。
(8)专注:
(a)专注于头脑(或思想),可以了解头脑的要旨。
(b)专注于时间,可以得到一切知识。
(c)专注于空气、乙太和两者之间的关係,可获得神的听力,能够从任何距离随意听到任何微细的声音。同样地,藉由与基本元素 (vayu tejas and prithvi etc.)接触,一个人可以发展其他感官的力量到最高点。


(d)专注于乙太和身体的关係或棉花的轻盈,可以藉助于乙太、空气,获得飞翔力量。因为身体变得极端轻盈,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到任何地方,甚至骑在太阳光上。
修练在空无中移动(Kechari Mudra)的瑜伽行者也能在空中飞翔。(知晓因陀罗戏法的人,也可以在空中移动,但这只是把戏而已,并不是真的。因为实际上他仍在地上,如果你用相机拍下,会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停在空中。)
(e)专注于头脑的三个修正,可以觉知过去、未来。
(f)专注于不具身体(videha),可以随意离开身体活动,感觉无所不在、遍佈一切的本质,能够进到别人的身体,并操控他人的身体和头脑。
(g)专注于头脑的印象,可以知道前世。
(9)精通:
(a)向上呼吸,人会停止与水、泥或刺接触,能够随意死亡,因为透过向上呼吸,人可以将星际体和肉体分开,在太空中遨游。
(b)平静呼吸,会产生光,可以从身体中创造出火燄和闪光。
(10)专注:
(a)专注于友善和其他美德,可以使人获得力量,传送相同东西给其他人。
(b)专注于明辨(纯淨和灵魂的特别关係),可以获得全能和全知的力量。
(c)专注于音流,可以觉知所有生物的声音(包括鸟兽)。
(d)专注于业力,可以知道死亡的时间。
   当头脑变得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纯淨时,光明会自动出现。头脑有五种状态:
(a)游走的头脑,头脑处在涣散的状态。
(b)头脑混沌而易忘,什麽也不知道。此时的头脑是在混淆、愚笨的状态。
(c)头脑短暂集中,然后又涣散。是不完美的稳定状态。
(d)头脑能够集中一点,固定在目标上。
(e)头脑受到训练、能够控制和节制良好。


在前三个状态中,要修练瑜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第四、五个状态才有可能。
除了上述之外,有八种神通(力量),许多高等的众生可以运用:


(a)有能力穿透一切,甚至看进原子的内在结构。
(b)有能力变得轻若无物,甚至能骑在阳光上。可以不理会重力作用,通常用来漂浮。
(c)有能力变得像钢铁一样重,能使任何东西都无法移动。
(d)有能力变得像宇宙般宽广、巨大,了解宇宙秩序的作用和像太阳系般遥远的事物。
(e)有能力到任何地方,甚至到月球,具有无所不在的感觉。
(f)有能力使所有的欲望达成。
(g)有能力命令、控制所有生物和基本的力量,像风、雨等。
(h)有能力扮演创造者、维持者、毁灭者。
除了这些,一个人可以藉由简单的自我控制和专注,获得许多附属的成就,如:
(1)瞭解鸟兽语言。
(2)知道一个人的前世并能预知死亡。
(3)读出一个人内在的想法。
(4)知道行星、恆星等遥远地方的秘密、微细东西。
(5)预言未来。
(6)把自己送到世上任何地方。
(7)著手成春,可藉由碰触而治癒疾病。
(8)在体型、肤色、力量、刚毅、稳定和身体的魅力等等都很完美。

    在这里必须要对经常修练瑜伽而获得神通的人提出一些警语。神通必须小心严格地避免,因为这类能力是真正灵修之路上的障碍。了悟自性、了悟上帝才是瑜伽的目标和终点。神祇非常妒嫉在灵性道路上行进的人类灵魂。他们笑容可掬,并以甜美、狡诈的话语迎接进入更高等世界的瑜伽行者,设法使他们失足。连伟大的瑜伽行者韦须瓦米特拉都被因陀罗派来的美丽仙女诱惑,不智地掉入圈套,离开这条道路。这些诱惑猛烈攻击在这条道路上进入第二阶段的人。但对坚持走这条道路,坚定、稳固修练的人是无法发生效用的。

            放弃神通,破坏绑缚的种子,
            成就完美的安适和自主。

            不要被天神迷人的笑容魅惑,
            避免与所有不合需要的东西接触。
   
专注瑜伽


    在瑜伽的内在修练中,固定注意力是必备的要项,它的重要性再怎麽强调也不为过。「智者说,当感官沉静,心智休止,头脑平息之时,就是最高的状态。」(奥义书II:iii-10)。由于「专注」在瑜伽修练中居于枢纽的位置,因此称为自我专注瑜伽。


    大部分学员只是完全投入要戒绝和遵从的行为,并严格遵守。但仅是如此几乎无法在真正瑜伽之路上前进,真正瑜伽的目标在于了悟自我、了悟上帝。那些真的有一点进展的人,也不脱于瑜伽的体位,只是全神贯注在增强身体的方法和锻鍊肌肉,并使这些成为他们所有努力的惟一目标,将自己局限于瑜伽的身体培育方面,以此抗拒疾病、老化和早亡。一些幸运的人能前进到呼吸控制的方法,使呼吸控制成为瑜伽修练的最终目标,他们将生命能量凝聚于灵魂的座位上,并享受其中乐趣。就像乌龟在壳中休眠,视不动为入定的最高形式。其实所有这些只不过是抵达瑜伽更高目标的方法而已。瑜伽的目的是藉由规律地自我剖析和收摄灵魂而了悟自我,因此可以使人超越身体意识,进入更高的宇宙意识和超宇宙意识。


    真正的瑜伽是自然的方法,没有人为的成分。本应容易理解,易于修练的。但由于缺少精熟瑜伽理论和修练方法的恰当老师,瑜伽已经成为负担既重又错综複杂的事情,困难到无法了解,更别谈修练。今天,生活变得益发繁複,人都没有多馀空閒和机会精通所有瑜伽法门(随著时间推移,每个瑜伽法门变得更加专门),并前进到最后的终点。其结果是,这些求道者误认为某个瑜伽法门就是终极目标,因而分散能量到这些追求上面,仅仅满足于身体或神通上的收获而已。

    在真实的经验中,深度睡眠状态的头脑,多少与较低等的至福世界和认知世界一致。因此,醒来之后,一个人会留有深度睡眠中享受到的没受干扰和纯粹的完美幸福印象。但这是感官世界中不自主的经验,不是清醒状态中可以随意获得的。藉著适当了解和真正修练,一个人可以大胆地移开面纱,在灵性位阶上随时啜饮完美幸福的泉源,并在内在保持与生命之流本身连繫。这个生命之流是真正完美幸福和快乐的根源。正如藉由呼吸控制,一个人能够使头脑与生命能量连繫,同样地,藉由感官控制和专注,一个人可以在上面更高的灵性中心,使头脑世界与认知世界连繫。

    「感官控制」的意思是克制,意谓抑制头脑和感官往外流到世界,到处寻找感官快乐。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对头脑和感官提供类似的东西或更加迷人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作为依靠,使头脑和感官固定在里面。这称为专注,意思是接受和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上。感官控制和专注是并行的,一方面头脑断绝外在世俗的享乐;另一方面在人的内面提供一些更吸引人的东西。
    瑜伽行者以某种坐姿坐下时,首先控制脐丛,然后拉引生命能量到心丛,使他们与头脑世界一致,之后,藉由诸如凝视某个更高的中心等不同的修练,设法反转头脑,使头脑回撤。第一个部分称为感官控制,第二个部分是回撤并专注于更高的中心,称为专注。


    头脑由于惯性,生生世世地扩展,已发展成喜欢追逐快乐。世上的感官快乐可以归纳成如下五类:
(a)吸引目光的美丽形状、设计和颜色。
(b)掳获听觉的优美曲调和迷人旋律。
(c)诱人味觉的美好食物。
(d)讨人喜欢的芳香气味。
(e)身体的愉悦触感。


在清醒状态感官敏锐的时候,人可以享受到上述肉体上的快乐。睡梦中多少是阿修罗(精微)界的反射,人能够享受到似乎是最大的快乐,因为在那个状态中,会直接引起头脑共鸣。在无梦和深度的睡眠中,则是因果状态的反射,一个人可以获得深度专注的认知。
    因此,瑜伽行者必须藉由凝视与乙太、空气、火、水、土连结的不同基本颜色,拉引自己到心脏中心,如此他们将变成迷人的灿烂光芒。透过规律的修练,瑜伽行者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可在遥远的距离外,以精微身品嚐到上述五种快乐。随著生命能量与头脑的一致,这些力量会自然产生。
    感官控制和专注的修练,能够透过凝视的帮助更进一步地发展。瑜伽修行者可以从心脏中心往上、往内移动和回撤,一直到喉咙中心(喉轮)为止,藉此与认知世界连繫。从较低中心移动到较高中心,导因于感官控制和专注的修练,前者可以使人离开低下的中心,后者可以使修练者全神贯注于下一个更高的中心。这个过程一直持续,直到抵达位于两眉间后方的眉轮为止。这里是灵魂的总部,在物质世界清醒状态时作用的所在。
    当感觉之流汇集在一起,蓄积在这个中心(眉轮)时,一个人会忘记自己,超越身体意识,逐渐地,内在灵性之光开始显露,随著更加的专注会更光明灿烂。在这个阶段的完美专注,往下到直肠海底轮的所有中心,都变得光明。
    在此,我们可以提到瑜伽的生理。脑脊髓系统是身体的栋樑。根据希瓦.山依塔的说法,人体有三十五万个经络。以下十个是最重要的:


    (i) 右脉(Ida):起于脊椎右侧最低的海底轮,盘绕著中脉,一直到左鼻
孔。
   (ii) 左脉(Pingala):起于脊椎左侧最低的海底轮,盘绕著中脉,一直到右
鼻孔。
   (iii) 中脉(Sushmana or sukhmana):在左、右脉之间的中央经络,从海底轮沿
著脊椎一直到眉轮,亦即灵魂的座位。
   (iv) 甘哈利(Gandhari):从中央经络的前方上升,到左眼的位置。
   (v) 哈斯提吉哈(Hastijivha):从中央经络的后方上升,到右眼的位置。
   (vi) 普须帕(Pushpa):从中央经络到右耳。
   (vii) 亚须维尼(Yashvini):从中央经络到左耳。
   (viii) 阿拉布希(Alambhush):延伸到手根。
   (ix) 库胡(Kuhu or Shubha):往下到生殖器尖端。
   (x) 夏因克尼(Shankhni):往下到直肠。
这十个经络中,左脉、右脉、中脉最要。左、右脉在进到鼻基部之前,会彼此交错,称为神经节索(gangliated cords)。


第三个经络,即中脉,通过脊椎,经过以下六个中心:


(1)海底轮(基丛),具有四瓣莲花,延伸到四边。
(2)生殖轮(下腹丛),具有六瓣莲花,延伸到四边,及上、下两面。
(3)脐轮(太阳丛),具有八瓣莲花,在原本的四边中间再加上四边。
(4)心轮,具有十二瓣莲花,是散开的莲花。
(5)喉轮,具有十六瓣莲花,是遍佈一切的乙太莲花,非常纯淨的中心。
(6)眉轮,具有两瓣莲花,意思是命令的中心。


    除了上述轮窍,尚有心智(包括心智、头脑、聪慧、武断),具有四瓣莲花。因此,全部共有五十二个花瓣,对应于梵文的五十二个字母。梵文是所有语言之母,儘管如此,我们必须摆脱所有的梵文,到达超越的状态,称为Neh-akshra para,它是永恆,而且始终存在的。关于这个,卡比尔说:

             三个世界和五十二个字母是一体的,
             全都易于毁坏。
             但这个永恆,而且始终存在的神圣音流,
             与他们相当不同。
                                                     卡比尔

    两个脉丛结在一起就构成所谓的结(granthi),有梵天结、毗溼奴结、溼婆结。

如上所述,瑜伽行者的道路就是静坐于这六个中心。开始从最低中心,藉由上述所说的感官控制和专注方法,逐渐上升到较高中心。过程中,一个人也诉诸昆达里尼.沙克提(kundalini shakti)的帮助,昆达里尼.沙克提是休眠于迷走神经的三个半层中的蜿蜒力量,像盘旋的蛇一样。这个潜在能量可藉由呼吸控制唤醒。瑜伽行者设法收集脐轮中的所有生命能量,过程中,也唤醒了这个潜在力量。从顶轮那里,他掌握了内在之音,抵达瑜伽行者的最高天堂。那是相当漫长、乏味、困难的旅程。在每一个中心,都必须辛苦努力数年才能成功地征服、穿越,上昇到另一个更高的中心。若没有强健的体魄,便耐不住长时间持续、艰苦的努力,无法承受这个艰苦的训练。

    瑜伽行者的初步行动是必须以海克力斯的力量,清洗奥吉亚斯王的牛棚(译注:出自希腊神话,据说奥吉亚斯王的牛棚养了三千头牛,但三十年都未洗过,后由海克力斯引河水于一日间洗淨。)为此,必须修练哈达瑜珈,佐以严格的饮食控制。又,为了控制头脑,必须接受呼吸训练,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大师的引导之下,非常小心、注意地练习。      

                   轮窍、脉丛结表


神经节中心的位置 统治的神明

(印度教或苏非教派) 相关的元素 代表的颜色 每个中心的作用 静坐其中的好处
海底轮(直肠) 嘉尼斯 土 黄色 淨化身体 去除所有疾病,赐予在空中飞翔的能力(悬浮在空中)
生殖轮(生殖器) 梵天(麦可) 水 蓝色 物种创造 无惧,免于所有的束缚
脐轮(肚脐) 毗溼奴(以色列) 火 红色 物种的延续与保养 所有慾望的上主,治癒所有的疾病,潜藏财富的预言者,有能力进入别人的身体


心轮(心脏) 溼婆(加百列) 空气 迷濛的蓝白色 物种的瓦、衰退和死亡 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显露
喉轮(喉咙) 沙克提(宇宙的伟大母亲) 遍佈一切的乙太 无瑕的白色 所有控制的力量,透过上述三个具有特殊能力的统治者作用 能够使人成为瑜伽大,知晓吠陀经,具有一千年的寿命
眉轮(两眉间的后方) 自性--去除所有外衣的个体灵魂 活跃的生命本质,造化的真正灵魂 壮丽辉煌、不可描述的四射光芒 一切的一切,无所不在,所有可见、不可见的最重要部分 得到最高等的礼物,具有所有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


瑜伽的修练过程,如上所述,充满困难,是类似控制死亡的过程,不但将灵流从一个个的中心强力抽出,而且也包括控制生命能量,使它更加不易。


瑜伽修练实际上是顺著死亡过程逆转的创造过程,使生命之流由下往上流动。在死亡过程中,土元素从海底轮昇起到生殖轮,溶入那里的水中,使手脚失去生命。当水元素上昇到脐轮,藉由肚脐里的火燄,使水元素转化成气态,生殖器官变得麻痺,接著,火元素在心轮的空气元素中熄灭,使心脏以下的区域变硬、变冷。当空气元素在喉轮(乙太的位置)中乙太化,心脏便停止跳动。(这也说明,在瑜伽系统之下,心脏的衰竭不代表生命的终点,只是死亡行进的过程而已。)
甚至在修练音流瑜伽(简易瑜伽)时,一个人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来来去去,除了第二个方法是自然的之外,第一个方法是刻意操控的,因此实行起来极端困难。每个本质要回过来溶入它的源头中:感官溶入生命能量中,生命能量溶入心智中,心智溶入悟力中,悟力溶入喉轮中。(或许要提到毗溼奴和卡比尔的信徒,他们身上会挂著吐尔西叶,而湿婆的信徒会在颈部戴著湿婆的肖像,这都是为了要提醒自己,将喉轮设定为目标。)


相对于从基部的脉丛结往后、往上到顶轮,到达千叶莲花的光区那种困难的瑜伽逆转方法,如果对生命能量视而不见,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整个事情会变得非常容易。我们可在眉轮--灵魂的座位上聚集感觉之流。当清醒的时候,我们总是在眉轮的位置上,藉由音流的帮助,我们可直接往上到顶轮(这是瑜伽行者辛苦战胜身体的六个神经节中心后,才得以进入的地方)。音流具有磁吸作用,难以抵挡,在某位具有完全能力的在世明师引领之下,能够唤醒我们里面的生命脉动,灵魂得以超越身体意识。

VII 冥想、静坐


持续的专注会不断的产生感受,这称为冥想或静坐。冥想静坐有两种:粗糙和微细的,但几乎不可能立刻就採用微细的静坐。因此,在微细的静坐之前,首先必须从粗糙的静坐开始。粗糙的静坐亦即有对象的静坐,包括冥想人格化的上帝、明师、古鲁(在世的明师圣人)。


    在微细的静坐中,注意力必须固定在两眉间后方身体中静止的点,称为单眼,那里是时间和永恆的交叉点,未示现变成示现的地方。它的反射点是在身体的较低区域,即海底轮,在那里盘绕的能量处在闭锁状态中。在单眼的位置上,经过某种修练后,暗点变得明亮,内在的光芒会逐渐呈现出明师的化身。自此开始,便称为光明的静坐。

            静坐时,人中上帝在里面出现
            一个人看永恆的秘密,就像是打开的书。
                                                    鲁米

在粗糙静坐中,一个人静坐于古鲁可感受的形体;在微细的静坐中,则静坐于无形之上,专注在两眉之间的暗点,那里会逐渐绽放光明。


    在这里,我们或许要对真理追求者提出警告。静坐于过去明师的形体,几乎无法获得任何成果,因为过去明师已经不再担负在地球上与灵魂连繫的神圣任务,不再与物质世界有关。又,我们必须小心寻找完美明师,因为静坐于不完美师父的形体上,是不会产生任何结果的。
为了避免陷阱,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不管如何,不要静坐于任何形象中,不论是过去明师或是在世明师。最好是持续按明师的指示修练,如果这位明师是完美的,一旦灵魂超越了身体意识,明师的化身会自动在真理追求者里面出现,接管这个灵魂。上帝将自己示现于古鲁的化身上,如果是这样的话,古鲁就真正根植于上帝力量中。这些说法也适用于我们通常所做的,静坐于明师化身上。静坐于无形之上,是超越人们理解的,因为一个人无法感知不能了解的东西。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可以一瞥精微的元素,但这些精微的元素本身无法带我们到任何地方去。


    阅读经典和其他圣书,除了唤醒兴趣之外,对于追求真理并不太有帮助。人类最伟大的老师是人类。人只要知道如何打开内心最伟大的活书本就够了(在这里,「内心」指的是灵魂的座位,即眉轮),那里有永不耗竭的所有知识,是智慧的宝库。只是简单地闭上眼睛,回摄感官,进入内心的圣所,将自己溶入内心最深处的至上之灵。这位始终存在、自我光明、自我完整、永远相同的上帝,就住在人身的殿堂中。想认识祂、抵达祂那里的人,应该探究自己内在深处。


「敲门,它就开启」,这是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圣贤、先知的诤言。如果一个人能忘记世界、忘记朋友和亲戚、忘记周围环境甚至身体的存在,浸淫于内在之中,就可以使灵魂完整地体验所有的存在,无论可见或不可见的一切,获得直接的知识和神圣的智慧,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动而来的礼物。自由意志的遗忘是最伟大的灵性修练。要忘记一切,一个人必须超越身体的意识,因为这是正确静坐的最初情况。

              用你所有的心、所有的灵、所有的意、
和所有的力量,爱你的天父。
                                        基督

    藉由深入、沉默的静坐,一个人必定会溶入对上帝至爱的甜美冥想,在宇宙的伟大灵魂之中浑然忘我。这是最高的静坐,会引领我们到最令人羡慕的三摩地目标。

冥想瑜伽


    在探讨过冥想的精髓之后,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做为一种瑜伽的冥想。头脑是无所不在的。卡比尔说,心智在所有的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在人类中,只佔据中间的位置。心智之流一直在建构自己的世界,当它降落时,非常特别。中间位置的心智层,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它上面是悟力层、完美幸福层;在它下面是生命能量层、感官层。往上,会认知到智慧(了悟)和至福;往下,则会认知到生命能量和物质世界。


    (i)眉轮,位于第三眼区域,在两眉之间,关乎完美幸福层。
    (ii)喉轮,在第三眼和心脏之间,位于悟力层的中心。
    (iii)心轮,位于心脏区域,生命能量完全主宰,是心智层的中心。
    (iv)脐轮,部分的心脏区域,往下延伸到肚脐,是生命之气层的中心。
    (v)生殖轮,肚脐区域,往下延伸到直肠,是感官层的中心。
    (vi)海底轮,是基底的脉丛结或根部,所有的精微管或经络都根植于这里。
    这五层披覆具有不同的位置,人可以在其中从不同的层次作用。上两层是灵性的世界;下两层是感官的世界。


    完美幸福层是因果体(种子体),以下的其他一切都从这裡产生,即阿修罗界和物质界。悟力层和它紧密相关,是最靠近它的一层。
    悟力、心智和生命之气三层一起建构人身中的阿修罗体,它连结上面的完美幸福层和下面的感官层,即因果体和肉体。


    感官层,亦即肉身的最内层,与生命之气层有密切关係。


    在这三个身体中,心智是活跃的介质,被灵魂原本存在的生命力量所活化,心智作用在生命和光芒中。就所有意图和目的而言,心智力量似乎是使其他四层披覆就序的唯一力量。在肉身中,它是物质世界五种感觉力量和五种运动力量的作用位置。同样地,从心智这里,十种微细力量(生命能量)和心智、头脑、智慧、武断四种力量,在阿修罗界中继续他们的工作。又,一旦心智平静,所有潜伏和显现的印象会反射出灵性的光和音。这是心智巨大的统治,从物质界到因果界,因此,时常被称为三界之王。在因果界中,心智像银幕一样,接受并且反射以光和音为形式的灵性振动。
 
冥想瑜伽的好处


    冥想瑜伽的好处无可计数。投入这种瑜伽修练,只靠冥想,所有愿望就都会实现。「想什麽,就成什麽」,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藉由静坐于上帝的特质中,一个人可以在自身发展出这些特质,成为天堂之光的见证者,感官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当心智的起伏平息时,心智也会嚐到了悟的完美幸福。
    冥想瑜伽可去除所有罪恶,一个人可以感觉到内在的完美幸福和平静。所有心智的疾病,像恐惧、羞愧、犹豫、武断都会消失,逐渐以无惧、信心、坚定、快乐来取代。在生命的不同情况中,获得平和的个性,既不执著,也不超然,像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由于拥有生命真正价值的知识,他的信心更为增强,不再受无缘无故的恐惧之苦和意外之风的吹袭。他没有受到讚美、责备的理由,因此,他说得少、做得多。所有的行为都出自对一切的仁慈和善意。他的话甜如蜜糖又有权威。不会受到傲慢与偏见的折磨,过著完美的中庸、正义生活。他征服懒散和怠惰,吃得少、睡得少,觉醒和睡眠之间几乎没有不同。他始终完全相同,脸上泛著荣光,显现内在的光芒。卡比尔说:

             世界不过是虚幻的束缚,
             而专注于音流的卡比尔,
             获得了永远的自由。

VIII 三摩地(入定)


三摩地(samadhi)一词由两个梵文的字根衍生而来,sam等同于英文的syn,意思是「在一起」的意思,而adhi(原始的存在)等同于希伯来文的Adon 或Adonai,代表上主的意思,sam和adhi加在一起,表示心智完全专注于上主。这个状态是所有的有限形式渐渐减少,具有个别性的个体消溶,体验到伟大的真理-----Ayam Athma Brama----「我就是梵天」。


瑜伽的漫长修练过程,三摩地是它的最终巅峰,可以说是瑜伽的全盛状态。当冥想静坐者完全不再想到自己时,冥想本身逐渐进入三摩地状态,心智成为思想的真正形式。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觉知本身,求道者不再感知外在的任何事物。这是完美幸福的状态。


有两个方法可以获得三摩地状态。超越身体意识的人,藉著摧毁总是跟随物质之后的心智念力,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一点,便可以获得三摩地状态。其他人则可先透过虔诚、力量和记忆,练习分析、领悟,然后进入这个状态。三摩地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形式。


静坐中,一个人还保持在冥想者和冥想对象间的差别,但在三摩地(认知一切)中,连这种情形都会消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体性会消失。专注于无限中,会使我们从所有有限附属物中解放,然后洞悉事物核心,体验到所有存在的精微面和抽象面。

三摩地可能伴随自己个体的意识,称为区别(savikalpa),或者并不伴随任何像这样的意识,称为不区别(nirvikalpa)。斯利.罗摩克里斯那把前者比做布娃娃,泡入水中会吸满水;后者则被比做盐娃娃,浸入水中就溶化了。这两者中,不区别的等级明显较高。至于区别,虽然大大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但仍只是朝向绝对状态的一个初步而已。


并非所有的瑜伽行者都可以达到不区别的状态,真正达到的人,通常在一生中也仅会有那麽一次。他们因此最后逃离有名、有形的世界,成为解放的灵魂。过去、现在尚未结果的业力,不再绑住他们,但他们这一世的定业必须完成,必须过完这一生。一旦从不区别返回人类意识时,他们的生活、行为就像其他人一样。但当执行世俗责任时,他们永远专注于上帝,永不与祂分离。带著对上帝的了悟,在感官世界中活动,称为简易、幸福的三摩地(Sehaj Samadhi)。

    不论行、住、坐、卧,
    始终在衡定的状态中。
                                             卡比尔

我们还可以提到另一种形式的三摩地,称为Bhava Samadhi,诚心弟子进入这种状态时,会忘我于虔诚的音乐和歌唱之中,完全不再想起自己和周遭的世界。这种形式的三摩地对于多愁善感的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可使他获得暂时的狂喜和精神上的放鬆,但并不能扩展觉知。
照这重情况来看,三摩地这个名词的使用并不严谨,因为三摩地既不表示超意识的中心特质,对内在的灵性也没有太大帮助。


三摩地状态不是像石头一样的无活力状态,也不是像乌龟那样退缩到自己的壳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丰富生命,充满数不尽的珍宝,但我们在每天制式化的感官生活中,通常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可以转向内在,扩展视野,因此不只在内在了悟宇宙的生命,甚至也了悟超宇宙生命,延伸到超越人类视野的全景。


三摩地是存在的状态、直接的感受、灵魂完整的体验、内在直接立即的了悟。伟大哲学家柏根森教授相信并且感觉到,有一个比局限于推论的头脑还要高的知识源头,他称之为直觉,但这个存在状态,甚至超越直觉到直接、立即的知识,因为直觉只是一个人过去经验的总和。寻常人不必为了相信太阳的存在而去推论或用直觉了解。太阳就在他前面,根本不需要证明。班.强生说:「所有真正的知识都自己存在,独立于感官之外。它是灵魂的行动、是完美、不具有感官…。」亨利.柏根森说:「进入真理最确切的路是藉由直觉、感受、推论到某一个点上,然后飞跃。」它是灵魂和真理直接的体验.。从超世界那里,藉由灵性的一瞥,一个人可以在灵性的洞察、灵感和显露中,见到真理的某个视野。灵性的体验虽然自我存在、难以推论,但并不与推论牴触,而是使推论更完美。


又,三摩地是全然的觉知(chaitanya),与假入定有所区别。哈达瑜伽行者藉由修练空无中的移动(Khechari Mudra),回摄生命能量到灵魂的坐位(顶轮)之中,可以坐在山洞或地穴裡数月甚至数年不动。但这只是瑜伽的休眠状态,不能给人任何超感官的知识和灵性的体验。相对于此,在全然觉知状态的人,可以随意离开身体,具有超越头脑的体验和灵性的智慧。假入定中的人无法自己中断入定状态,必须靠其他人藉由複杂的按摩等等才能把他叫醒。胜王瑜伽、虔诚瑜伽或知识瑜伽的修练者,可以只是摇动他们的身体、吹海螺或敲锣就把他们唤醒。当三大品质缺乏活动,进入休眠状态,觉知的力量建立在自己的本质中时,全然的觉知便会获得,因此常被称为完美容易和独立的三摩地。

三摩地瑜伽


    瑜伽的意思是心智静止,产生chit-vriti-nirodha(使心智无效或头脑的振动平息)。三摩地这个词,代表在冥想中接受、专注、平静或深入的往内专注。
    每个人都带著过去的背景来到世上,过去的背景使他适合于不同种类的瑜伽。因此,应该投入最适合自己修练的瑜伽。三摩地瑜伽是最高形式的瑜伽。一些小孩自然地倾向它,也有一些人能够直接修练,甚至不须经过一般人必须经历的艰苦训练。在这种情况下,透过过去心智的印象,三摩地瑜伽能够毫不迟疑地给予适合接受它的人。

    心智在喉轮中获得真知,喉轮与觉醒状态中的意识有密切的关係。真知、至福只有在顶轮、两眉之后的千瓣莲花才会露出曙光,三摩地瑜伽的宗旨就在了悟这个目标。进入三摩地状态,一个人可以觉知地感觉到灵魂内在的至福。三摩地是真正至福的状态,是一切的源头,包括真知、头脑、生命能量、物质世界的感官事物。


完美幸福的本质是所有存在的根本基础,这就是为何所有的生命都对满足、快乐和完美幸福有内在的渴望。不要说人,甚至动物、昆虫、事实上所有的生物都根据自己的本质,在不同的程度、面向上一直找寻。但完美幸福的全部意义或意识,只有当人类处于三摩地状态时才会显露。完美幸福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渐进过程,一直到三摩地状态中,真知与至福结合,一个人才觉知、完全地了悟至福的状态。这是三摩地瑜伽的惟一终点和目标。


    完美幸福的根本品质是灵魂(自性)的本质,是真知的面纱覆盖了他们的至福状态。面纱移除的那一刻,人便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头脑(自我觉知),了悟扩展到他内在和周围的真正快乐及自性的至福海洋深不可测、高不可量。灵魂的四个披覆:感官、生命能量、心智和悟力层,只是灵修之旅的休息站,需要逐步努力完成瑜伽的修练,到达真知的状态,然后,灵魂往下降落时,可以滋养意识。但当灵魂变得稳定,与灵性的至福接触时,它觉知到生命更高的真正价值,不再对这个世界刹那、虚幻的享乐感到兴趣,从而专注于绝对的至福。这是灵性修练的顶峰,一旦获得,就再也没有什麽可做的了。
但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是,经常认为真知是所有人类努力的终点,因此,并未设法穿过它的面纱,超越到自性的觉知,品嚐位于前方的灵魂至福泉源。结果是无法预先嚐到至福并且和至福联繫,变得只在名称上了解,始终苦于没有源由的恐惧及头脑的沮丧、怀疑和悲歎,在每天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因此,正确地说:
 
「真正了悟的人是与音流融合的人。」

    真知毕竟低于真正完美幸福的状态。身体的崇拜者仍然缠绕在感官层的网络中;注重感官享乐的人捲入生命能量层的网状结构中;受心智支配的人,仍在心智层中;许多所谓的了悟者仍深陷在悟力层中,无法脱身,没有了解到仍有一个在它之上的更重要境界。这四个包覆的外鞘十分厚重,一层包著一层,覆盖住完美幸福这个珍宝。伟大的珠宝商--上帝--已经将完美幸福藏在真知的迷人首饰盒中,这个盒子色彩炫丽、魅力无穷,甚至使所谓的真知者也绑缚在身体意识中。
    摔角选手、健美先生和享乐主义者视身体健康和快乐为生命的目标,属于受感官包覆的灵魂,他们的生死都只为这个理由。
其次,有一些人,他们大胆、勇敢,具有冒险精神。他们怀抱理念、原则、信念,身体随时枕戈待旦,甚至时常付出世俗的安适。像这样的人是受生命能量包覆的灵魂,由于受生命能量支配,使所有生命依赖于它,里面具有充分的水元素,因为生命能量意即生命,而生命由水产生。奥义书说,生命的泉源是水而非食物,生命依赖水。
又,具有强烈情绪和感情的人,仍然经常执著于头脑,因为火元素支配著他们。诗人、作家、发明家、设计家、建筑师都受心智的包覆。他们所有的能量都导向心智的方向,追寻自己喜爱的事物,在心智之路上受苦。
再其次,有一类人,他们一方面注意身体的安适,一方面为了思想、信仰和精神上的追寻,大体上专注于头脑的推论、分析,以求找到事情的缘由。他们属于受真知包覆的灵魂,大部分受到空气元素所支配。
在人类的等级中,最高的形式是受至福包覆的灵魂。他们喜爱完美幸福和真正快乐甚于其他一切。始终专注于完美幸福的找寻,直到找出并遵行,否则绝不停止。他们是乙太的生命,活在无边无界的乙太中。完美幸福层是最精微的披覆、超越涅盘本身,是永恒的至福,不受任何披覆限制,是不可名状的安详,意识休止于全知中的至高状态。


3.八大瑜伽和现代的人


  这就是最初由布茹阿玛(Hiranyagarbha)所提出,再由著名哲学家兼思想家Gaudapada和 帕檀闍梨向世界详细说明的瑜伽系统概况。在前面几页中,我们已尝试对远古时期所传下来的瑜伽哲学,简短的说明。


    瑜伽是一种训练,包括认真、孤寂的静坐,结合身体的运动和体位训练,控制头脑和生命能量,使其以特定的方式行事,帮助驯服感官。就此而论,瑜伽意味身体和头脑的淨化,为喜乐的愿景做准备。在瑜伽的了悟中,「对上帝虔诚」扮演重要的角色。瑜伽哲学的个人上帝在瑜伽系统中是分开的,因为对某些瑜伽行者来说,最后的目标是使自性与心智分离,而非与上帝融合。因此,这个系统总是在二元论的领域里作用。主要目标是使灵魂脱离覆盖,成为解放的灵魂,脱离心智、物质的局限,然后领悟的心和变动的头脑停止各自的运作,变得静止,从而使灵魂解放,闪耀出自性真正的光芒。
    修练瑜伽通常会使人健康、产生力量并延年益寿,在某种程度上,可帮助抵御疾病、衰老和早逝。还可以控制自然和自然的法律,获得神通和超自然力量。藉由提升感官力量,瑜伽行者可以具有千里眼、顺风耳,穿透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传达思想,施展神通。


    现代许多学者,特别是具有西方思考模式的人,一开始面对瑜伽时,会草率地把瑜伽当作是自我催眠。这种态度是相当不科学的,即使经常披著科学的外衣亦然。这通常是出于无知或对事物一知半解所产生的偏见。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企图贬抑迷信、自己所不熟悉的现象和有异常态的思考模式。因为要研究、了解、试验和接受他们,需要努力和坚持,而这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


有些所谓的瑜伽行者可能真的符合「自我催眠者」这个标籤,但极少数真正够得上称为瑜伽行者的人十分谦卑,不去奉承大众,绝不能称为神经兮兮的逃避主义者。他们在生命的複杂性和相异性中,呈现出显著敏感的觉知,这个觉知结合了他们的谦卑,使外界一切有关他们自我妄想的说法不合宜、不恰当、甚至荒谬。因为为了找到变改事物背后的永不变改、现象背后的真实,当然不会自我「催眠」。如果要说有什麽的话,他们的探索精神里,呈现了少有的诚实和正直,只有绝对的真实才能使他满足,这种克己的要求是最难实行的。因此,随著时间流逝,有知逐渐伤害无知,前者的市井之气逐渐磨灭。物质科学的新发展不再参与这个进程,因为物质宇宙呈现了一切事物的相对性,物质的本质不再是物质,而是瑜伽概念中的低阶能量形式。为稍早被怀疑的瑜伽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信度。


    儘管如此,即使一个人接受了从帕檀闍梨而来的八大瑜伽法门,他也必定同意,要修练瑜伽绝非易事。连Gaudapada也认为,修练这些瑜伽,就像想用玻璃片一滴一滴地把海水掏空。因此,甚至在一开始修练的时候,就需要高度严格的纪律生活。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每二十五年为一阶段,完美的四个阶段生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人想获得重大成就,必须从婴儿就开始,前二十五年的教育成长期(brahmcharya),必须用来适当地发展身体和心智,以增强身体、灵性上的健康,承受艰苦的生命。下一个二十五年是婚姻家庭生活期(grehastya),必须成为持家者、一家之主、老人的依靠、妻子的支柱、孩子的老师。他在执行过对社会的义务,死亡逐渐逼近,充分品嚐人生之后,自在地寻获生命意义,并能够了解。接下来的二十五年是隐士禁慾修行期(vanprasth),在山上、丛林独居,一直到经由不同的修练和严格的静坐获得了悟为止。最后,这个人被称为sanyasin,能够投入他百年生命的最后二十五年,在预先设想的完美生命中,协助人类找寻灵性的自由。


    就算在过去,要实行完美的四个二十五年的生命也非易事。无怪乎瑜伽总是局限于被挑选出的少数人,无法普及到一般人,一直只能作为古鲁把香火传承给少数修道者的神秘主义学校,法脉有限。现在的情况使这样的寻求更加困难,而且几乎不可能。因为生命变得更加複杂,不同的职业也更趋专门,人不再能只是为了最后的探索而投入生命的前二十五年来陶冶身心。他们必须把这二十五年的时间用在上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因为这些地方可以提供大部分资源,训练他们找到工作。随著人口的成长,也不能够再期望二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的人能像过去一般,抚养其他年龄层的人。


    但彷彿这还不够似的,随著时间推移,帕檀闍梨的八个瑜伽法门似乎变得更加专门、更加複杂。每个法门都发展出个别的重点,本身几乎就是完整的主体。难怪人修练其中不同细节,各有不同的戒律和要项,各有不同的体位,有的学习控制生命能量,有的学习控制心智能量,并以为自己所专门的特别领域并非完整瑜伽的一级阶梯,而是瑜伽本身。无疑地,他会从修练得到某些利益,通常会获得不可思议的神通或物质力量。但正就是这些好处把他的注意力从终极的目标移开,成为真正进步的障碍,而非助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具有特别的耐力、长寿和非凡能力,不忘最后的目标,能够追寻帕檀闍梨的八大瑜伽法门,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和最高目标:与梵天合一。对其他人来说,瑜伽不是困难到无法达成,就是会使求道者误把中途当成终点,把方法当成目标。


如果灵性必定要透过修练错综複杂的所有八种瑜伽法门才能获得,那麽便不得不对大多数人类保持这个秘密。但若灵性变得像太阳、空气、水一样,成为大自然免费的礼物,就必须使它能藉由一种技巧就让所有的人都可以达成,包括小孩和大人、弱者和强者、持家者和引领人类的人。像这样的技巧,卡比尔和那纳克已经给了我们,使我们具有希望,这会在随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