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上) 

"Resolving conflicts,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world peace" (Part one)

作者:净空法师      发布时间:2007-4-12

此为净空法师于2006年10月7日出席巴黎联合国会议的发言稿。
 
尊敬的秘书长,WFB会长,泰国大使,澳洲大使,各国代表、首长、各国嘉宾、诸位大德,诸位女士、先生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日胜缘稀有,净空与来自世界各地一百九十一个国家的诸位代表在此齐聚一堂,举办庆祝2550年佛诞日的活动,探讨学习佛陀对人类的贡献。谈到佛陀对人类的贡献,就是佛陀自觉之后,毕其一生,教化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其方法既是「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净空受教五十五年,教学四十八年今日谨将愚者一得,在此提出心得报告,向诸位大德请益。我的讲题是「热烈庆祝卫塞节,学习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敬请批评指教。
 
    过去几年,自从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澳洲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邀请我参加在学校里举行的一次和平学院教授的座谈会。我听取学院的报告,才知道全世界有八所学校设有「和平学院」。昆士兰大学的和平学院成立已有八周年,对「消弭冲突,促进和平」的研究相当有贡献。但九一一事件之后,他们做了一次深入的反省,觉得以往惯用的镇压、报复、冷战、热战等手段,皆无法解决问题。希望用纯粹和平的方法,能否达到消弭冲突,促进和平安定的成果。于是校长邀请我参加了这次座谈。
 
    首先我听完学院这几年的研究报告,然后主持人希望我提出一些建议。我听取他们的报告之后,了解「化解冲突」就和大夫治病一样,必须把病源找到,从根本上治疗才会有效果。冲突的根本在哪里?我提出看法--冲突的根本在「家庭」。现今全球社会普遍的现象,离婚率很高,这是夫妻冲突;家庭里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在中国一般还有三代同堂,三代同堂里的婆媳冲突等;种种家庭问题都是冲突的根源,走出社会与大众,哪有不冲突的道理!
 
    实际上这还不是一切冲突的根源,真正的根在哪里?真正的根在自己,佛说「迷为苦本,觉是乐源」,自性觉与习性迷生起的冲突才是根源。儒也说是「本性」与「习性」起了冲突。为什么会起冲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本性本善相违,心行不能随顺本性,于是冲突就发生。为什么不能随顺本性?仔细去找,我们找到冲突的原点,就是「贪欲」。所以释迦教学,把「贪、嗔、痴」认定为冲突的根本,称之为「三毒」。而三毒的根源,就是在于贪欲;贪欲的指标,既是中国古人讲的「利」字。
 
    现在社会上哪个不争利!中国的孟子,生长在战国时代(西元前372-289),他见梁惠王开口便说:「您老人家从这么远的地方来到我们的国家,想必对我们国家有利益的建议!」孟子说:「国王,何必说利,只要有仁义就好了。」(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以为「利」是人之所争,贪欲的对象就是「利」。由是而知,好「利」才是一切冲突的原点。
 
    要想化解冲突,一定要把「利」淡化,把「利」放下。「利」的反面是「仁义」,仁义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仁」是「慈」的意思,与众生乐,舍己为人;「义」是拔众生苦,与「悲」同义。所以,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儒家讲「仁义」,言语不一样,意思相同。孟夫子化解问题与佛陀完全相同,都是从根本上着眼。
 
    由是而知,我们要想「消弭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只有放下争名夺利,积极提倡仁义、慈悲、觉悟众生的教育,也就是一般宗教所说「爱的教育」,「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我们细心观察,真正体会到古今中外的大圣大贤,世界主要宗教的创始者,都是圣贤,都把利、贪欲完全放下,身心清净,故能自行化他,对当世后代产生广大深远的影响。
 
    爱是性德,所以有爱、有仁义、有慈悲,这就是随顺性德。随顺性德的后果是善良的。仔细想想,随顺性德者必定爱人;以仁义慈悲待人,怎么会害人!如果争利,决定会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发生。每个人都怀有损人利己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自然生起。所以要真正化解一切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不是武力镇压或报复所能做到的,也不是开会能得到的。用什么方法能得到?东方圣贤、释迦牟尼等人无一不是以「办班教学」而达目的。孔子办班教学,释迦牟尼一生办班教学,经典上记载「讲经三百余会」,那就是佛陀一生办班总有三百多次。每一次对象不相同,目标、方法也不同,所以时间长短也各不同。大的单元,譬如《般若》班,内容非常丰富,分了很多中、小单元,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教完。又如《华严经》,现在我们看到中译本有三十九品,每一品是个大单元,大单元里有小单元,这也需要长时间的授课。正如办学校,学生接受教育的期间有四年、五年、六年,甚至到十年不等。或有三天、五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也不一定。最小的单元,一天两、三个小时,这是有特定对象向释尊请教而为他们解答。这种情形也很多。
 
    所以释迦一生大单元的办班教学有三百多次,内容非常丰富。他从三十岁开始授课,七十九岁过世,四十九年的教学没有中断。我们知道孔子教学只有五年;耶苏教学三年,他是被人害死的;穆罕穆德教学二十七年。所以在古今各个族群的圣哲中,确实,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时间最长,内容也最丰富,成绩、效果也非常卓著,这是很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只有「办班教学」才能真正化解一切复杂的冲突问题。
 
    从参与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座谈会之后,学校就聘请我为和平学院的教授,鼓励我代表学校、代表澳洲参与国际和平会议。这是我参与国际和平会议的因缘。我先后参加过八次国际和平的会议论坛,今日在此地与诸大德聚会是第九次。八次当中有五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系,都是由他们主导大会。参与这么多会议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会议很难真正化解问题」。
 
    由是反思,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对邻国发动过战争,没有侵占邻国一寸一尺的土地。纵然政权转移,改朝换代,那是国家内部的事;但对外从未主动侵略他国。所以世界许多专家学者都肯定,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族群。正如六百年前,郑和的船队航海访问,发现全世界。他们没有开拓殖民地,所到之处,唯有全心全力的奉献,帮助当地人民提升农业、工艺、文化等多项交流,故能深受当地人敬重,尊称为「三保太监」。至今在南洋地区还保留着许多「郑和庙」,香火鼎盛。这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当时中国国力是世界上最强盛的,郑和所率领的船队,用现在的话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航行遍及全世界,为什么没有建立殖民地?为什么没有拓展自己国家版图的意识?原因何在?实在讲就是儒、释、道三家办班教学的效果。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他的思维方式都是随顺自性、随顺性德,也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伦理道德与因果的教育。什么是「道德」?「道」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运作的秩序」,「大自然是和谐的—太和」。随顺大自然就是「德」。譬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是自然的规律现象,称之为「道」。人的生活、思维(思维属精神生活,身体属物质生活),都能随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精神和身体一定非常健康。所以说「随顺自然、和谐、是〝德〞」。如果违背自然运作,不和,这个人一定不健康,容易产生疾病。这是「道德」的定义。
 
   伦理是道,是随顺自然,随顺和谐。五伦关系,夫妻的结合,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都是宇宙间自然的现象,自然的和谐,不是哪个人发明、创造出来的。所以说,人与人的关系与大自然的规律完全相同。「五伦」是「道」,随顺五伦就称之为「德」。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父义妇听、朋友有信」,这「十义」,十种和谐就是「德」。这是中国祖先教导子孙后代,做人必须遵守的和谐规范。
 
    道德的理体,原点就是「爱」。所以中国道德观念的原点即是伦理中的「父子有亲」。「亲」是「亲爱」,就是以后儒家讲的「仁义」,佛法讲的「慈悲」,西方宗教讲的「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原点就是父子天性的亲爱。父子亲爱是天然的太和,没有任何条件。我们细心观察,婴儿在三、四个月时,婴儿对父母的爱,父母对他的爱,非常明显。中国的教育思想就是从这个原点兴起的。
 
    因此,这些年来,我们将爱送到全世界,肯定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期望人人能学会自爱、爱人、爱家、爱国、爱世界、爱众生。爱,从心,从受。以真心感受为义。真诚心的感受就是爱。真诚包太虚,仁爱周沙界,落实在世间,即是弟子规;落实在佛法,即是十善业道。
 
    故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亦即是学习十善业道遍世界,弟子规的教育满人间。爱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实践。爱就是弟子规的圆满落实。
 
    爱就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
    爱就是本性、本善、纯净、纯善。
    爱就是真理、真谛、生命、永恒。
    爱就是神圣、上帝、真主、圣灵。

    爱孕育出宇宙万物,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从爱心而生而长。
    爱是万德万能万福的根源。
 
    一切佛圣所证所得,即是自爱。一切佛圣所教所化,即是爱他。一切圣贤的教化,就是真诚爱心弟子规十善业道生活规范的教育。它是人类智慧经验的承传,也是世界文明的遗产。
 
    古代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希望父子亲爱在一生之中永远保持不变质。第二个目的是把这种真诚的爱心发扬光大,爱父母、爱家庭、爱兄弟姐妹、爱族群、爱社会、爱国家、爱全人类,乃至于爱一切生物。不但是爱人类,连动物、树木花草都爱,把这个爱心扩大,就是中国教育的理念,中国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中国教育是仁义的教育、爱的教育,太和的教育;它不是争利的教育。所以教育儿童,从小就要教他懂得礼让,不但要学习「不争」,还知道应当舍己奉献。不像现代教育,从幼稚园就教小孩竞争,竞争就是自私自利。从小就教他争名夺利,养成损人利己的观念,长大之后他不知道损人利己是错误的行为。所以爱的教育是教人应当爱人如己,念念思维希望自己能牺牲奉献,为别人服务,为社会、国家,为一切众生服务;绝对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圣人的教育是从这里兴起来。
 
    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典范,就是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提倡胎教。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时就知道自己的意念言行会影响胎儿。我们看到史书上记载,太任此时眼不看不善的现象,耳不听邪思邪念的音声,言语柔和,没有傲慢愤怒的言行。她深知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影响胎儿。所以教育子女应当从怀孕的时候开始。一般人对自己的儿女虽然没有做到胎教,当婴孩出生时也能明了婴儿见色闻声必受影响。婴孩不论懂不懂事,他只要是睁开眼睛了,眼睛会看,耳朵会听,他就在学习,就在模仿。这是自然的,自然就是道。此时父母应当以正面教化之,这就是德教。
 
    孟子的母亲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为了教育孟子,三迁其居。他们原来住的地方接近坟墓,孟子从小玩耍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的母亲看到这样子不善,所以搬家。搬到靠近学堂,于是孟子学会怎样行礼,怎样鞠躬,怎样去读书。孟母看到这个对孩子是好事,就定居于此。所以孟母三迁,为教小孩。孟母确实教得好,以后孟子成为一代圣人,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所学的是孔子,但是那时孔子已经不在世了,他的老师是孔子的第三代传人,孟子向他们学习。孔子的著作在,所以孟子是中国第一个师事古人--现前找不到好老师,可以找古人的著作。那时候还有跟过孔子的学生,孟子好学,有不明了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的道德、学问就成就了,为中国文化史上做出卓越的贡献。他一生继承了孔子的道德学术,排斥自私自利,提倡仁义道德。但当时的诸侯、国君没有人能用他。原因是什么?他生在战国时代(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当时的社会风气逐渐重视争名夺利,动乱、征战,与现代世界相似。他们看在心里,非常感慨,非常痛心,没有人肯用他,这才回去从事教育工作,将自己的智慧、经验、德行、理论传授给下一代圣哲。
 
    释迦牟尼佛,我们很客观的观察,他的智慧、观察皆在孔子之上。因为释迦牟尼本身是王子,如果想用政治的方法来推动他的理念,机缘具足。但是他放弃了。放弃了王位、权势、放弃了荣华富贵,终身甘愿过一个苦行僧的生活,从事于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这个圣人的作为,我们细心观察,他一生所做的完全正确。他为我们后人做了最好的典范,这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孔子、孟子原本的期待,是能想周公一样,自己有合法的地位、权力、可以施展抱负,为人民造福。这是一种示现,我们讲「表演」。释迦牟尼佛是另一种方式的表演,教人放下,不争名利、不争荣华富贵、权势地位。因为真正希望为人民服务,还是办班教学好。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是大智洞识,非凡夫能见能为;他做得很彻底。
 
    圣哲贤士各有各的做法,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方方面面都看清楚,然后才能真正开智慧,真正学习到我们应当学的智慧德能。不能说孔子去求一个官职是错误的,他没有错误;释迦牟尼佛一切放下,他也是正确的。都是正确,没有错误,只是方式不同,我们要从多方面学习,才能圆满。具有地位,具有权势,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事、要认真去做,心里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才达到圆满。大乘学习讲的是圆融,圆满的智慧、圆满的事业、圆满的功德。这是我们现代人应当要能体会得到,应当要能效法。只有神圣智慧的教育,才能帮助我们提升境界;在佛法讲消除我们的烦恼习气,也就是把错误的思维、错误的心理、妄想、分别、执着改正过来;完全随顺自然的法则,随顺大自然的运作。认识整个宇宙与自然规律的关系,达到终极,确实是一体、和谐的;你、我、他与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待续)
    文章来源:新浪·幸福人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