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绝外缘,当能舍事
If you want to close the interference, you can give upanything
作者:自在浮云 发布时间: 2019-8-26
讲出来的都是理,不是道。道不可言,不可描述,道本虚无,无形无迹,可以描述的是器,是物,通过语言,以及其它方法可以接近道,但绝不是道,清静经所言: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就此一句就可以明白了。道须臾不离,失不了,既然无失,哪又从何而得?念佛也是执念,不知唸佛本不为佛事,就好像渡河本是借船,到彼岸船则是负累,终生不弃船,至死也漂在河上。诱人念佛而不度人,不以正智度正信,则是魔道。
佛祖之智,非常人能明。后世依葫芦画瓢,不明就里,不过是模仿秀。以盲指盲,实为罪过。卖弄学识,更增冤孽。未达者,不可以以车度,已达者,不可以以舟度。未达者自登车,行万里仍在对岸观花。已达者自登舟,随浊浪再堕下流。如常,方能自达。
做佛事不是做给佛菩萨的,是做给人看的。个体差异很大,人与人都不一样,有很多人需要通过各种仪轨,在氛围中达到状态。这个就叫感应。因果关系不绝对,中间的干扰太多。而绝对因果论其最大功能是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中间出现的东东,佛教称之为“缘” 。道概括阴阳,囊括善恶,善是道,恶也是道。人所谓善,不一定是道之善,人所谓恶,未必是道之恶。心合于道,体自然合于道,体现在身体肌骨血脉而已。
所谓修行人其实和普通人并无不同,但是,往往自认为自己是修行人的比常人更多的是执著和成见。以修行和非修行划分人群,这个原本就是一种大歧视。但“修行人”并不自知。在这个圈子里,相互影响,乃至乐此不疲。修行,到底是修神马?修行人是否异于常人?
修行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做事情。洗涤自己,利益他人,摈弃妄想,决断贪嗔,化解愚痴,除却狂妄,扫清偏见,祛除歧视…… 欲修行,首先当做常人念想才是。道法也好,佛法也罢,总是不离世间法的,若说究竟,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一丝不挂,一念不起。那便只能等不履红尘再论咯,要是空论话头,那跟在街边茶馆讨论中美关系一样,只能是瞎扯淡。
修行人在自己意识里不会有“我是修行人”这个概念的,真正修行的人,日常上比平常人还平常。不同的是他能动静不逾道而已。修行说浅白一点,不过是不断修整自己的行为。
忏悔发于心,感于心,忏于心,而改于行。若非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缺失,并努力改正,那就只是流于形式,跟忏悔没有关系。人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犯问题的关键,那也不可能做出相应的行为。
积习決定命运,习惯決定磨难。积习和脾性會遗传,子孙一样受磨。這個就是道教所謂的承負。世界是平衡的,有苦就有乐,有喜就有悲。对于个体而言,不平衡就會生病,身病非苦,身病藥治,藥苦心不苦。心病才會苦,药治不了。把病作为苦,哪能不苦吗?想得越多的,思虑越重的,苦越深。不思虑何來苦?若你所思,苦必不断。以病为病自然就會苦咯。
有形之物有成必有败。万物何来生死?自然只有循环,而无生灭,若论生灭,必有利益。神马叫利益?你所谓的利益非我所说的利益,利益乃互生。既有生,必论灭。又入窠臼,倒腾来倒腾去,又是死循环咯。灭不了,亦无生,僧言佛说尽是魔说,当是如此。种子与树亦是循环,非生非灭,亦是魔说。因果是哄人的,有循环,木有轮回。
我们可以这样看:人身如杯,灵魂如杯中之水,杯中之水由“海中”来,杯子坏了,水流回“海中”,新杯子再盛出,成为一个新的个体。这个个体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个体了。所以说是循环,不说是轮回。但是,修行者到达一定的境界,则可以脱离回到“海中”这个过程,这个可以称之为“轮回”。若轮回成为泛论,则是偏颇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铺天盖地的外缘(信息),不断干扰著自己,使原本纯净的神识渐渐混浊,乃至分崩离析,要想回到最初的婴儿状态,那是太难太难。好像是一个玻璃瓶子破碎成玻璃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是,要想从玻璃渣恢复到整个瓶子就要耗费你难以想象的能量。
修行之事,乃能绝外缘。欲绝外缘,当能舍事。六尘虚幻,皆为外事,不着不染,外缘悉绝。心因境扰,生诸妄想,恋得恋失,故生烦恼。境不扰心,心即不恼,不惹凡事,宁钝勿巧。摄神为珍,定观是宝。能安本心,慧光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