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玄门戒律及持戒威仪》 

The precepts of Taoism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 2019-1-31

玄门戒律

 
    戒律说
 
    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积累功行,故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
 
    夫戒者,戒诸恶行也。故不持戒,道无由得。三洞诸经说戒甚多,略举大纲即有:三皈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十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天真十戒,十四持身戒,五千文金纽太清阴阳戒,太上高玄法师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升玄内教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观身三百大戒,千二百戒……。此皆道教古之秘传者也。自清初王常月复开坛演戒,删繁就简,传初真戒若干,中极戒若干,天仙大戒苦干,定为律坛楷模,简而明,备而赅,是故三百余年来,一直为道教徒修道持身之规范,积功累行之径路。益善止恶,皈真舍妄,莫不由此渐进而顿悟。
 
    戒律为道教仪范之一部分,择要辑录,以见道教徒严格律己之一斑。
   
    初真戒  
 
    《初真戒说》云:“人能受持者,非仅欲人尽心尽性,抑且欲人知命知天,出世于入世之中,达身于省身之内,实有佐于王化,绳人于众善也。法中之戒,即正心诚意之学;戒中之法,即治国齐家之化,不过欲人循文归正,借此知玄,……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二者表里,以扶世教。今者,祗知有王纲之律,不知道法之戒;知道法之戒,不知王纲之律者,是谓偏见也。……所谓初者,始也。真者,不假也。戒者,禁止也。谓世人始初无假之真性,本自天命,无思无为,自然而然,无善可修,无恶可作,故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万法从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作恶,化为地狱恶鬼。思量修善,化为天堂善神。邪淫化为犬豕,躁暴化为兕虎,嫉妒化为蛇蝎,仁慈化为圣贤,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自性变化,故曰:“千百亿化身。迷人未识道时,未闻经时,未遇师时,疑团未剖,智镜未开,不能省觉,自蔽光明,任心肆意,念念不停,思为不返,尽被贪、嗔、痴、淫、杀、盗、恶口、绮语、两舌、妄言十恶并尘境外缘扰乱身心,致使六根妄动,甘受驱驰劳苦,流浪生死无休。今自有省,皈道皈经皈师,三皈戒后,洗心忏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矫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矫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无思无为,一念不生,复返始初,无极自然之真性,以还天命之本来,故曰初真十戒是也。……故用斋戒者,无非借事摄心,以尽本性,缘情制性,以了凡心,所以务道之士,若不求戒为师,持戒为命,即是不明性理,不顺天命,不遵圣教之人也”。
 
初真戒律(昆阳子王常月著)
 
    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请祈盟证,受三皈依戒。
 
    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基,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气含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朕形无外。持之者,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腑和乐,众真卫护。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身交泰。三皈依竟,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
根”五戒。
 
    积功归根五戒:
 
    一者,不得杀生。
    按:《老君戒经》日:一切众生,含气以上,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蚰咸知避死也。
    二者,不得荤酒。
    按:《老君戒经》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礼,皆不得饮。身病,谓己身疾,应以酒也。法礼者,明非世俗馔会及鬼神之胙;若尊卑之礼,真灵之飨,则不至于失之者也。
    三者:不得口是心非。
    按:《老君戒经》曰: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相违也。复有绮言、谄曲、反复、两舌。
  四者,不得偷盗。
    按:《老君戒经》曰:一钱以上,有主无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如是则无无主之物,此言无主者,谓当时无志护也。
    五者,不得邪淫。   
    按:《老君戒经》曰:戒淫者,非夫妇,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虽非犯戒,过亦为淫犯。  
 
    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既受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每日早晨焚香诵《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护国佑民延生保命真经》,接念《太上感应篇》。逐日演诵,校正自己身心有无所犯。每诵经篇一句,则反思日,我能受得否?我能行否?如此勇往精进,言行不苟,三皈不犯,五戒无虞,煅炼百日,恶念尽消。器皿已净,方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初真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盖身事君,勤劳王一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师如事父母,所以答教诲之恩也。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乃报本之大者,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敬信神明,所以答造化之恩也。并前三事,谓之四恩。至于祝国延禧,除妖却害,化民为善,裨王化之所未及,乃出家之忠也。生则诱其亲以惜福向道,死则为之迁神福乡,其处己则离恩爱,息诸尘缘,专精一心,勤于学道,道功既就,则虽亿劫种亲皆超度,上可以报四重之恩,下可济三途之苦,乃出家之孝也。至于不仁者,欺心妄作,越礼非为。不信者,虚诞自矜,华辞惑众。要当知大忠者不昧其心,至一物不欺。大孝者不悖于理,至一体皆爱。然则,一语欺心非忠也,一事悖理非孝也。故忠孝为诸戒之首,百行之原,学者之先务也。若能依上遵守而行,则可以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矣。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阴贼潜谋者,是暗中使人为非,教唆词讼之谓也。令人入于陷阱宪网之中而自得快乐。害物利己之念迨不可胜言,若或反照回光,化人为善,则广阴德,普济群生,斯乃入道之第一义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盖不杀生者,所以存仁爱也。夫禽兽旁生,性命同禀,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饮食之念,爱憎喜惧何异于人,能怀恻隐之心,不忍杀戳而食,以证慈悲之行,不亦善乎。或心虽仁民爱物,而迹乃混俗众中,有所未便。则不起意杀,不下手杀,不眼见杀,三净是则,饮食随缘,又何杀生之有。且圣贤于肉食固未当必其有无,而仁爱之及物,亦何尝间乎彼此。如网解三面,迹远疱厨,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启蛰不杀,方长不折,德惠之普,人虫草木一视同仁,后之不食肉者果能然乎。又当知人生衣食之丰俭,皆固前世修积之浅深,今日分应所受乃能节之,则将来之福益厚莫可量也,果能如是,则慈惠以及昆虫,岂虚言哉。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真操,使无缺犯。
    按《初真十戒文》解日:不淫邪者,所以戒乱伦也。其出家超俗者,皆因宿有善庆,所以独拔常伦,果能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灵质,积精养气以成真者此也。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入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不败人成功者,盖闻人有一善则赞和之,闻有诸恶,必当掩之。使之成功,不至丧德。又不离人骨肉者,或见有亲族不和,父子夫妻兄弟师友因矛盾而至参商者,当以道劝勉,使之雍和,令不离间,则人伦不废,道义两全,实登真之要路也。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盖诚为入道之门,语者心之声也,语之妄,由心之不诚也。心既不诚,而谓之道,是谓背道,求道无有是处。但遇贤良而谗毁之,则露才扬己,自伐功能,皆非正士之所宜有。必当称人之美善,庶几成己之功,勤此,固学道者之深戒也。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不饮酒者,所以戒乱性也。盖酒本以行礼,浃洽和气,古人主宾百拜终日而不至醉,示有节也。后人嗜欲无厌,纵饮谋醉,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或以致病,或以构祸,罔觉其非。且食肉违禁者,如牛之有功,犬之有义,雁之有序,鲤鳝朝斗,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能推此心,戒而不食,则可以调和气性,感格真灵,专务清虚而道业日新,玄功时著矣。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亦有积而不散致招殃祸者。然吾党之士,先须识破幻假,以惠恤贫穷,节俭谨守,随缘度日,勿苦贪求,常使心地虚闲,物欲消遣,久则自然与道合真矣。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夫初心出家,未能独立,须杖丛林,或结道伴,递相扶持,不至偏颇。然友分三等,有云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怪友。凡有志节、炼心地、究罪福、绝尘情、逍遥方外,同志相求,遂与为友,此等谓之云朋霞友,以其心与云霞相似,尘事碍他不住故也。又有习学经书,高谈阔论,此等谓之良朋知友,以其不炼心,亦不能作恶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习经典,不顾罪福,出语乖讹,作事狂横,触着一毫,便起争斗,夸强逞俊,恃力恃胜,欺压良善,相率成党,此等谓之狂朋怪友。此三等人,身谢之后,各有安置去处,随其功业,各得受报。其云朋霞友,升入无形,游冥玉京,或为神仙或为天官。其良朋知友,尘心未尽,不出人伦。其狂朋怪友,受了十方供养,全无功德填还口债,或堕地狱,或堕旁生,宜审择焉,学者思之,各寻长便。当慕胜己,栖集清虚,不负父母遣子出家之心,不辜圣朝开教度人之意,所宴体悉,庶获成功。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按:《初真十戒文》解曰:古云端谨严重,不富即贵;轻浮薄劣,不夭即贫。轻愆语言,胁肩谄笑,曲学阿世,小人之归,实非正士之所宜有。况持重寡辞,动容中式,乃进道之要,诚达者之所当为。若能恪守力行,何患乎高尚不至欤。
 
    既受初真十戒以证真人之果,更勇猛精进,持守言行,毫无过犯,方许再受太上老君所命中极三百大戒。若只口诵心违,言清行浊,或始勤终怠,半途而废。故曰明知故犯,其罪尤重,愈不耳悔,永堕沉论,女青天律无情,即太上复出亦不能救汝,学道仙子,思之慎之。
   
    女真九戒: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
    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
    三曰惜诸物命慈悯不杀。
    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 
    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 
    六日调适性情不生烦恼。
    七日不得数赴斋会。
    八日不得虐使奴仆。 
    九日不得窃取人物。
 
    以上女真九戒,若道姑,若信女,而能行持不退,有大利益,不经地狱之苦,必生十善之家,再能精进修持,圆成戒果,名登紫府,位列仙班矣。
 
   中极戒  
 
    据《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云:此戒乃元始天王授之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天王口口相传,不书于文。太微天帝受戒时颂曰:“智慧起本无,朗朗超十方,结空峙玄霄,诸天挹流芳,其妙难思议,虚感真实通,有有无不有,无无无不容,智慧常观身,学道之所先,眇眇任玄肆,自然录我神,天尊常拥护,魔王为保言,晃晃金刚躯,超超太上前,智慧生戒根,真道戒为主,三宝由是兴,高圣所崇受,泛此不死舟,倏数济大有,当此说戒时,诸天来稽首”。   
   
    中极三百大戒:
 
    第一戒者,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   
    第二戒者,不得啖食众生血肉。   
    第三戒者,不得饮酒。   
    第四戒者,不得啖五辛。 
    第五戒者,不得绮语两舌不信。   
    第六戒者,不得恶口骂詈。   
    第七戒者,不得以未得妄言为得,未证妄言为证。   
    第八戒者,不得窥窥妇女稍生淫念。   
    第九戒者,不得窃盗人物。   
    第十戒者,不得妄取人一钱以上物。   
    第十一戒者,不得图谋一切人物。   
第十二戒者,不得横求人物。 
第十三戒者,不得恚怒师长。
第十四戒者,不得背师恩爱。
第十五戒者,不得嫉贤炉能。
第十六戒者,不得不忠其上。
第十七戒者,不得罔略其上。
第十八戒者,不得欺罔老幼。
第十九戒者,不得欺诳同学。
第二十戒者,不得嫉妒同学。
第二十一戒者,不得轻谩弟子。
第二十二戒者,不得嗔恚弟子。
第二十三戒者,不得视弟子偏颇。
第二十四戒者,不得溺爱弟子。
第二十五戒者,不得说人过恶。
第二十六戒者,不得轻慢老人。
第二十七戒者,不得富厚忘师。
第二十八戒者,不得口是心非内怀阴恶。
第二十九戒者,不得贪利入己无厌。
第三十戒者,不得多积财物不思散施。
第三十一戒者,不得私畜刀杖兵器。
第三十二戒者,不得身带刀杖兵器。
第三十三戒者,不得豢养六畜。
第三十四戒者,不得鞭打六畜。
第三十五戒者,不得有心践踏虫蚁。
第三十六戒者,不得观玩钓弋以为娱乐
第三十七戒者,不得上树探巢破卵。
第三十八戒者,不得羡慕富贵希图逸乐。
第三十九戒者,不得用金银器食饮。
    第四十戒者,不得营谋身后厚葬体骨。
    第四十一戒者,不得以食物投水火中。
    第四十二戒者,不得烧败成功现物。
    第四十三戒者,不得埋藏器物。
    第四十四戒者,不得贪著滋味。
    第四十五戒者,不得以粗物易人好物。
    第四十六戒者,不得訾毁人物为恶。
    第四十七戒者,不得自誉已物为好。
    第四十八戒者,不得妄作书与人。
    第四十九戒者,不得投书谮人。
    第五十戒者,不得以书字器物投埋秽处。
    第五十一戒者,不得求知军国事务。
    第五十二戒者,不得占卜军国事务吉凶。
    第五十三戒者,不得评论国情。
    第五十四戒者,不得设权变谋。
    第五十五戒者,不得无故见王侯贵人。
    第五十六戒者,不得数往来富贵之家。
    第五十七戒者,不得妄说天时指论星宿。
    第五十八戒者,不得习天文星相占卜等艺。
    第五十九戒者,不得向北小便。
    第六十戒者,不得便溺虫蚁上。
    第六十一戒者,不得便溺生草上。
    第六十二戒者,不得便溺人所食水中。
    第六十三戒者,不得笼罩鸟兽。
    第六十四戒者,不得惊散栖伏。
    第六十五戒者,不得无故采摘花草。
    第六十六戒者,不得无故砍伐树木。
    第六十七戒者,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
    第六十八戒者,不得冬月发掘地中蛰藏。
    第六十九戒者,不得偏众独食。
    第七十戒者,不得择美食。
    第七十一戒者,不得预世间婚姻事。
    第七十二戒者,不得破世间婚姻事。
    第七十三戒者,不得观看妓乐。
    第七十四戒者,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
    第七十五戒者,不得闻人恶事猜疑百端。
    第七十六戒者,不得泄人阴私。
    第七十七戒者,不得妄求窥人书疏。
    第七十八戒者,不得夺人暗室中火。
    第七十九戒者,不得避众独行。
    第八十戒者,不得与女人独语独行。
    第八十一戒者,不得男女群居。
    第八十二戒者,不得与女人同食交错衣物。
    第八十三戒者,不得亲教女人。
    第八十四戒者,不得说人亲长过恶。
    第八十五戒者,不得面誉世人阴毁善人。
    第八十六戒者,不得隔壁探人家室。
    第八十七戒者,不得误以毒药投诸水中。
    第八十八戒者,不得疏宗族亲异姓。   
    第八十九戒者,不得阿党所亲。
    第九十戒者,不得教人落子伤胎。
    第九十一戒者,不得教人轻离家室。
    弟九十二戒者,不得因公报怨。
    第九十三戒者,不得亲近异类。
    第九十四戒者,不得妄聚众人。
    第九十五戒者,不得多聚会众饮食狼籍。
  第九十六戒者,不得妄受人礼敬。
  第九十七戒者,不得与恶人交游。
  第九十八戒者,不得夺人所好物。
  第九十九戒者,不得自骄自贵。
  第一百戒者,不得任性自用。
  第一百一戒者,不得怀怨恩报予人。
  第一百二戒者,不得以秽物戏人。
  第一百三戒者,不得怒目视人。
  第一百四戒者,不得吐舌向人。
  第一百五戒者,不得妄作忌讳。
  第一百六戒者,不得希望人物。
  第一百七戒者,不得塞井及沟池。
  第一百八戒者,不得竭陂池水泽。
  第一百九戒者,不得妄入江河中浴。
  第一百十戒者,不得秽物投井中。
  第一百十一戒者,不得裸形露浴。
  第一百十二戒者,不得热水泼地致伤虫蚁。
  第一百十三戒者,不得高声发笑。
  第一百十四戒者,不得薄贱人老病残疾。
  第一百十五戒者,不得弃薄乞人。
  第一百十六戒者,不得恃威势以凌世人。
  第一百十七戒者,不得父母兄弟别门易户。
  第一百十八戒者,不得评论师友才思长短。
  第一百十九戒者,不得嗔怨师长。
  第一百二十戒者,不得轻慢师尊违背盟师。
  第一百二十一戒者,不得轻慢经教法官。
  第一百二十二戒者,不得攻击善人。
  第一百二十三戒者,不得嗔责善人。
第一百二十四戒者,不得骂人为奴婢畜牲。
第一百二十五戒者,不得漫骂使令打其四体。
第一百二十六戒者,不得快人过失。
第一百二十七戒者,不得快人家灾祸。
第一百二十八戒者,不得敛告烦扰世间。
第一百二十九戒者,不得为世俗人作礼主。
第一百三十戒者,不得为人图山立宅。
第一百三十一戒者,不得占知世间吉凶。
第一百三十二戒者,不得去就背向违道。
第一百三十三戒者,不得倡和词讼官事。
第一百三十四戒者,不得与俗人群党更相嘲毁。
第一百三十五戒者,不得假借人物以为礼赂。
第一百三十六戒者,不得为人作中保契卖交易。
第一百三十七戒者,不得在人中多语参预流俗。
第一百三十八戒者,不得驰聘流俗求兢世间。
第一百三十九戒者,不得与俗庆吊。
第一百四十戒者,不得掩他人功以为己德。
第一百四十一戒者,不得为人往来传送恶言
第一百四十二戒者,不得多用使令之人。
第一百四十三戒者,不得与兵卒为侣。   
第一百四十四戒者,不得与淫佚之家往来。
第一百四十五戒者,不得自炫能医。
第一百四十六戒者,不得轻慢官长。
第一百四十七戒者,不得预世间议论曲直事。 
第一百四十八戒者,不得施惠追吝。
第一百四十九戒者,不得游遨无度。
第一百五十戒者,不得登高临下。
第一百五十一戒者,不得乘车乘马妄事郊游。
第一百五十二戒者,不得择好房舍床榻卧息。
第一百五十三戒者,不得评论人家饮食好坏。
第一百五十四戒者,不得以手搏食残咬众殽。
第一百五十五戒者,不得以荆棘横塞道路。
第一百五十六戒者,不得淫祀神祗以求侥幸。
第一百五十七戒者,不得向神鬼礼拜。
第一百五十八戒者,不得向神鬼咒誓。
第一百五十九戒者,不得裸形三光。
第一百六十戒者,不得妄诃风雨。
第一百六十一戒者,不得不修斋直及斋直不精。
第一百六十二戒者,不得假错财物不还本主。
第一百六十三戒者,不得劝人为恶事。
第一百六十四戒者,不得阻人为善事。
第一百六十五戒者,不得受师经道而称已得。
第一百六十六戒者,不得宗有丧疾怨道怨师。
第一百六十七戒者,不得以经戒传授非人及不依年月。
第一百六十八戒者,不得以意增减经戒。
第一百六十九戒者,不得惊怖老少。
第一百七十戒者,不得妄说灾厄惊惧人民。
第一百七十一戒者,不得笑人顽暗贫穷。
第一百七十二戒者,不得惊惧鸟兽促致穷地。
第一百七十三戒者,不得傲慢三宝轻忽天尊。
第一百七十四戒者,不得遇诸天斋日不礼经忏。
第一百七十五戒者,不得与不孝不悌人交往。
第一百七十六戒者,不得矫称自异号为真人。
第一百七十七戒者,不得信外道杂术邪见。
第一百七十八戒者,不得衣物盈馀不散穷人。
第一百七十九戒者,不得阻人念道。
第一百八十戒者,不得假托经师欺诈来学。
第一百八十一戒者,不得望人礼敬。
第一百八十二戒者,不得窃写人经戒。
笫一百八十三戒者,不得荣饰衣服华丽。
第一百八十四戒者,不得身不洁净而上高座。
第一百八十五戒者,与人同行当让人以前。 
第一百八十六戒者,与人同学夏亲执爨。
第一百八十七戒者,与入同学冬亲汲水。
笫一百八十八戒者,与人同食当食其粗。   
第一百八十九戒者,与人同学当食止己前。   
第一百九十戒者,与人同学当敬胜己先觉。
第一百九十一戒者,与入同学住当任入处分。   
第一百九十二戒者,与入同学当念教不懈。 
第一百九十三戒者,与人同学当请问先进。
第一百九十四戒者,人施恶于己不得有怨。
第一百九十五戒者,乞化得食祝愿主人得福一切饱满。
第一百九十六戒者,与女人共语不得正视面容含笑相对。
第一百九十七戒者,与人同寝不得争先择地。   
第一百九十八戒者,失物不得猜疑同学。
第一百九十九戒者,失物当委运自悔多罪。
第二百戒者,多疾病当恭已自责念改往修来。
第二百一戒者,当忍人所不能忍。
第二百二戒者,当断人所不能断。
第二百三戒者,当学入所不能学。   
第二百四戒者,当容人所不能容。
第二百五戒者,所至之处必先向贤人善士当亲依之。
第二百六戒者,所至之处必先问其禁忌。 
第二百七戒者,凡入人家必先问其家中尊长名讳。
第二百八戒者,人有谤己当精修大道勿忧闷以损精神。
第二百九戒者,学无经业精神浮散真想不通。
第二百十戒者,身不洁净魂魄离人。
第二百十一戒者,有心则天真高逝魔官不服。
第二百十二戒者,有家则三毒不灭三真不居。
第二百十三戒者,有身则众欲不去神思无应。
第二百十四戒者,当栖心静寂万虑俱息。
第二百十五戒者,当委志虚无内外洁白。
第二百十六戒者,当灭识见然后真人现。
第二百十七戒者,当念菜食为常一志清俭。
第二百十八戒者,当念先度人后度己身。
第二百十九戒者,当念居山林幽静神思至道。
第二百二十戒者,当念安贫读经行道无倦。
第二百二十一戒者,当念烧众明香流芳诸天彻魔境界。
第二百二十二戒者,当念在贤众中听受妙音。
第二百二十三戒者,当请受三洞宝经勤身供养。
第二百二十四戒者,当念立功度人终劫不倦。
第二百二十五戒者,当念报师友本德终劫不怠。
第二百二十六戒者,当念国中清净王化太平无有不道。
第二百二十七戒者,当念邻国有道各守境界。
第二百二十八戒者,当念祝愿百姓令常安全。
第二百二十九戒者,当念万物为先不但祷祝己身。
第二百三十戒者,当念敬鬼神不谄不慢。
第二百三十一戒者,当念远外术禳魇之道。
第二百三十二戒者,当念远声色歌舞之术。
第二百三十三戒者,当念远离巫觋妖妄之人。
第二百三十四戒者,当念崇本守真一志无移。   
第二百三十五戒者,当念口不讳心心不负形。
    第二百三十六戒者,当念信守经戒无有疑贰。
    第二百三十七戒者,当念无求无欲清白守贞。
    第二百三十八戒者,当念心无异想惟空惟寂。
    第二百三十九戒者,当念家家安宁咸无苦痛。
    第二百四十戒者,当念世间忧危之人罪系苦恼咸得消释。
    第二百四十一戒者,当念天子圣明宏道皇家日盛。
    第二百四十二戒者,当念台辅贤良常保有道。
    第二百四十三戒者,当念天地日月风雨雪霜以时。
    第二百四十四戒者,当念父母养我因缘。
    第二百四十五戒者,当念七祖父母咸升天堂。
    第二百四十六戒者,当念我师早得升度。   
    第二百四十七戒者,当念天尊放自毫相光济度三涂咸得光明。
    第二百四十八戒者,当念同志辅相教导令入正道。
    第二百四十九戒者,当念不违其口所诵之文。
    第二百五十戒者,当念勤服气断谷为不死道。
    第二百五十一戒者,当念勤求长生昼夜勿倦。
    第二百五十二戒者,当念勤避嫌疑勿恃恩情亵狎。
    第二百五十三戒者,当念勤避患难勿苟贪世荣。
    第二百五十四戒者,当念勤避凶人勿弃背朋友。   
    第二百五十五戒者,当念我宿命因缘根断。
    第二百五十六戒者,当念我胎根已绝不复世生同缘种亲。
    第二百五十七戒者,当念我生树已枯神合太无无数之劫道体合真。   
    第二百五十八戒者,当念洞观十方无所隐藏。
    第二百五十九戒者,当念三涂路塞地狱长休。
    第二百六十戒者,当念清气养神弃诸肥滋。
    第二百六十一戒者,当念常存三宫真人子丹。
    第二百六十二戒者,当念处世和光不矫于俗。
    第二百六十三戒者,当念持三宝经戒常诵不辍。
    第二百六十四戒者,当念守雌抱一肃若对神。
    第二百六十五戒者,当念登仙度世利济群生。
    第二百六十六戒者,当念师友同学共成道果。
    第二百六十七戒者,当念亲见真仙高道修行法事。
    第二百六十八戒者,当念圣王治世海外稽首乘风向化。
    第二百六十九戒者,当念食天厨自然之膳无饥渴之想。
    第二百七十戒者,当念与天真共对淡然无为。
    第二百七十一戒者,当念仙童玉女来侍法筵。
    第二百七十二戒者,当念东游青林东华。
    第二百七十三戒者,当念南游大丹南华。
    第二百七十四戒者,当念西游安养西华。
    第二百七十五戒者,当念北游碧落北华。
    第二百七十六戒者,当念游东北方救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东北之门使得入无为之场。
    第二百七十七戒者,当念游东南方救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东南之门令得与道为因。
    第二百七十八戒者,当念游西南方救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西南之门令得入无为之道。
    第二百七十九戒者,当念游西北方救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西北之门当得升入至真之场。
    第二百八十戒者,当念遨游洞天阆台昆仑。
    第二百八十一戒者,当念游至斋堂讲肄圣道明解渊微。
    第二百八十二戒者,当念游上清金阙礼见真人太上。
    第二百八十三戒者,当念游玉清七宝宫礼三元天尊。
    第二百八十四戒者,当念游玉清丹霞宫礼太上二十四高圣。
    第二百八十五戒者,当念游太上玉京七宝流霞台荫盖玉林礼太上天尊十方大圣终劫复始。
    第二百八十六戒者,当念游紫云宫礼洞真三十九高圣。
    第二百八十七戒者,当念游三十六天黄金宫礼天帝君。
    第二百八十八戒者,当念游九天黄金晖宫礼无上至真。
    第二百八十九戒者,当念游诸天宫宅与真人问道论经。
    第二百九十戒者,当念游六天七宝宫观见大魔王见我籍已入仙品出离泉曲部。
    第二百九十一戒者,当念游日月宫殿光明焕赫礼见日月王饮以日月华金液之浆。
    第二百九十二戒者,当念游大梵天流景宫礼四天帝王听诸天诵咏清绝雅妙。
    第二百九十三戒者,当念游诸天七宝林返生灵香流芳逆风闻三千里外狮子飞龙鸣哨其列。
    第二百九十四戒者,当念游诸天浴池安坐莲花之上香洁自然流溢诸天池皆如一处人人快乐。
    第二百九十五戒者,当念游诸天阙听钧天乐无世间想。
    第二百九十六戒者,当念游十方外天礼大圣像无上正真人。
    第二百九十七戒者,当念游下方无极金刚天宫礼诸元老真人。
    第二百九十八戒者,当念游天地名山隐宫洞室礼圣众先得道人。
    第二百九十九戒者,当念隐密天真名讳不出于口。
    第三百戒者,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自咸神真吉无不利保汝成真。
 
    中极智慧观身大戒律文,皈身佩奉,信受行持,仰报四恩,希升仙品,转授之后,誓愿遵戒奉行,不敢始勤终怠,背道违师,如负盟言,甘当玄宪。

天仙大戒:
 
    《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云:天仙初祖孚佑帝君得启南北宗派,南五宗显神通于得道后,其始实刻苦功修。北七真打尘劳于成道之日,其志自始终无懈,成就归宿,各有迟速顿渐,支流派演,无须别户分门。近来出家者多,出尘者少,煌煌羽士,巍巍玄门,非特奥秘难窥,亦且修持无路,我天仙初祖孚佑帝君,屡荷三清法敕,普济尘寰,千计垂慈,百方接引,今特命予将天仙大戒秘旨传示人间,以作三坛圆满功德。……   
 
    太上道君抚儿微笑曰,夫三界诸法,皆从道生,若欲求道,当修观慧,观慧增益,渐至常道,常道无边,行亦非一,子欲知之,当一心听,有数十事,不可称量,何谓为数十事?(按:即下述的二十七个十种)   
 
    一、十种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一者智慧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二者慈悲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三者含忍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四者行功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五者修心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六者善业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七者精进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八者饰身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九者遣情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十者普心远身行法不可称量。   
二、十种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一者智慧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二者慈悲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三者含忍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四者行功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五者修心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六者善业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七者精进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八者饰身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九者遣情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十者普心离口过法不可称量。
三、十种除恶想法不可称量。
四、十种拔逮根法不可称量。
五、十种绝声色法不可称量。
六、十种俭爱欲法不可称量。
七、十种放玩习法不可称量。
八、十种洗垢秽法不可称量。
九、十种无昏惑法不可称量。
十、十种不淫想法不可称量。
十一、十种不疑空法不可称量。
十二、十种平好丑法不可称量。
十三、十种不邪还法不可称量。
十四、十种常住无法不可称量。
十五、十种绝心想法不可称量。
十六、十种习悉意法不可称量。
十七、十种善防言法不可称量。
十八、十种不乱转法不可称量。
十九、十种不悟念法不可称量。
二十、十种不彼念法不可称量。
二十一、十种不悠想法不可称量。
二十二、十种无常定法不可称量。
二十三、十种无常的法不可称量。
二十四、十种无常顾法不可称量。
二十五、十种不追怀法不可称量。
二十六、十种无犹豫法不可称量。
 
     以上二十七条“十种不可称量”,皆为:一者智慧×××法不可称量,二者慈悲×××法不可称量,三者含忍、四者行功、五者修心、六者善业、七者精进、八者饰身、九者遣情、十者普心×××法不可称量。
 
  碧玉真宫大戒规:  
 
  一戒曰不杀微命,是教尔等发慈悯心。
  二戒曰不起淫意,是教尔等发洁自心。  
  三戒曰不生诤念,是教尔等发忍辱湛。
  四戒曰不盗一芥,是教尔等发明净心。
  五戒曰不起一愚,是教尔等发真实心。  
  六戒曰敦行尽力,是教尔等发报本心。
  七戒曰语言无妄,是教尔等发诚一心
  八戒曰千魔不转,是教尔等发坚固心。
  九戒曰宏发愿力,是教尔等发广大心。
  十戒曰事圣不倦,是教尔等发精进心。   
   
    孚佑帝君十戒:
 
一曰戒杀      二曰戒盗。
三曰戒淫。    四曰戒恶口。   
五日戒两舌。  六日戒绮语。 
七日戒妄。    八日戒贪。
九曰戒嗔。    十日戒痴。
 
      智慧上品大戒:
 
  第一戒者,心不恶妒。无生阴贼,椷口慎过,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贞推让。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贞洁守慎,行无玷污。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过。   
  第六戒者,减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 
  第七戒者,不得嫉人胜己争竟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躬心承法,恒如对神。
  第九戒者,不得斗乱口舌评论四辈。天人咎根,伤损神气。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天尊言,修奉诸戒,每合天心,常行大慈,愿为一切普度厄世,谦谦尊教,不得中怠。宁守善而死,不为恶而生。于是不退,可得拔度五道,不履三恶,诸天所护,万神所敬,长斋奉戒,自得度世。
 
     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
 
    第一戒者,目无广瞻,乱诸华色,亡睛失瞳,光不明彻。
    第二戒者,耳无乱听,混于五音,伤神败正,恶声啼吟。
    第三戒者,鼻无广嗅,杂气臭腥,易有混浊,形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无贪味,脂薰之属,浊注五神,脏腑愤愦。
    第五戒者,手无犯恶,不窃人物,贪利入己,祸不自觉。
第六戒者,心无爱欲,遥动五神,伤情丧气,体发迷荒。
 
     智慧度生上品大戒:
 
    一者,见人穷急度其死厄,见世明达,能制凶逆,年命长远,世享无极。
    二者,见人穷乏饥寒困急,损身布施,令人富贵,福报万倍,世世欢乐。
    三者,含血之类有急投人,能为开度济其死厄,见世康强不遭横恶。
    四者,施惠鸟兽有生之类,割口饴之无所爱惜,世世饱满,常在福地。   
    五者,度诸蠢动一切众生咸使成就无有夭伤,见世兴盛,不履众横。
    六者,常行慈心悯济一切,放生度厄,其功甚重,令人见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贫得富,举向从心。
 
    三洞众戒文:
 
      三戒文:   
    第一戒者,谛识因缘,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谛守少私,勿利我损物。   
    第三戒者,谛习勤行,勿混欲失真。
    右三上戒,上皇所行,上帝所奉,上士所修,修行奉持,全而不破,三气正神,降与为一。身神又一,一无二焉,得道常存,号曰太上。不行此戒,服佩符文,劳而无验,非太上弟子也。
 
    五戒文:
 
    第一戒者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长生。
    第二戒者耳不贪五音,愿闻善,从无惑。
    第三戒者鼻不贪五气,用法香,遣俗秽。
    第四戒者口不贪五味,习胎息,绝恶言。   
    第五戒者身不贪五彩,履勤劳,以顺道。
 
    八败文:
 
    经曰,斋以齐整为急,急以齐整身心,身心齐整,保无乱败,败起多端,大略有八:   
    一者杀生自活。          二者盗他自供。   
    三者淫欲为快。          四者妄语诳人。
    五者醉酒恣意。          六者杂卧高广大床。
    七者竟习香油华饰。      八者耽著歌舞作唱。  
 
     十三禁文:
 
    仙人曰,夫欲延寿长生,避诸禁忌如左:
    禁无施精,命夭没。禁无大食,气脉闭。
    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大温,消髓骨。
    禁无大寒,伤肌肉。禁无寒食,生病结。   
    禁无咳唾,失肌汁。禁无久视,令目蔑。 
    禁无久听,聪明闭。禁无久泣,神悲戚。
    禁无卒呼,惊魂魄。禁无内念,志恍惚。   
    禁无恚怒,神不乐。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第一勿好淫。    第二勿为阴贼凶恶。
    第三勿醉洒。    第四勿秽漫不盛。
    第五勿食父母本命兽肉。   
    第六勿食己身本命兽肉。   
    第七勿食六畜肉。
    第八勿食六辛之类。   
    第九勿杀生昆虫以上。   
    第十勿北向便曲,仰视三光。勿北向理发解脱衣裳,勿北向嘲骂犯破毁王(破谓岁下辰也。王谓王气之所在也)勿怒日月星晨。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月朔日怒恚。勿以六甲日食龟龙鳞甲之物肉。勿以丙午日食雉肉。勿以丙子日食黑兽物肉。勿以庚申日行阴阳与妇人同床而卧。勿以乙卯日大醉。勿以正月四日北向杀生。勿以二月九日食鱼。勿以三月三日食诸五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草伐树。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存恶事。勿以八月四日市诸履屐、诸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床席,勿以十月五日罚责人。勿以十一月十一日沐浴。勿阔十二月晦日、三日不斋烧香。    
   
     九真妙戒:  
 
    一者,克勤,忠于君主。  
    二者,敬让,孝养父母。   
    三者,不杀,慈救众生。
    四者,不淫,正身处物。   
    五者,不盗,推义损己。
    六者,不嗔,凶怒凌人。
    七者,不诈,诌贼害善。
    八者,不骄,傲忽至真。
    九者,不二,奉戒专一。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十直斋日:   
    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月小却取二十七日)。
    八节斋日:
    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斋日:   
    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
    四始斋日:
    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三会斋日:
    正月七日,举迁赏会斋。七月七日,庆生中会斋。十月五日,建生大会斋。三会日三官考核功过,宜受符箓斋戒呈章以祈景福。
 
    二十四门戒: 
 
    第一戒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或自杀,教他杀,见杀随喜,啖食众生,犯者过去受镬汤地狱罪。
    第二戒者,不得偷盗取非义财,夜入人家,昼窥园圃,承其便势,遂起贼心,或自偷,教人偷,见偷随喜,犯者过去受刀山剑树地狱罪。   
    第三戒者,不得心怀阴谋枉陷良善,见人胜己,便欲害他,计较不平,自求饶益,他好我认,我恶怨他,犯者过去受炉炭地狱罪。 
    第四戒者,不得口是心非,斗乱亲戚,谈说三宝,谗谤出家,走作唇舌,非笑良善,诽谤圣教,疑惑两心,说语不平,劝生分别,犯者过去受铁犁耕舌地狱罪。   
    第五戒者,不得违经慢道,欺诱他人,败坏灵坛。侵损常住,隐没功德。践踏福地,犯者过去受锉碓锉身地狱罪。   
    第六戒者,不得饮酒,醉乱心神,凶横无度不存礼乐,喧悖尊亲,叫唤神灵,惊心损气,犯者过去受毒蛇食心地狱罪。   
    第七戒者,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骂詈尊亲,毁辱师长,善言恶对,转为怨仇,犯者过去受熔铜灌口地狱罪。   
    第八戒者,不得行邪心曲,耽淫爱色,执著生迷,离他恩爱,夺人宠念,隔绝他家,犯者过去受抱铜柱地狱罪。   
    第九戒者,不得悭贪吝惜财物,自求饶益,嫉妒他人,咒诅一切,更相猜忌,彼此怨深,犯者过去受铁轮地狱罪。   
    第十戒者,不得破斋破戒,不孝不仁,偷窃斋食,隐没厨供,令彼功德使不周圆,犯者过去受运石培山地狱罪。   
    第十一戒者,不得毁拆尊像,偷窃幡花,自将供养,充衣裳卧具,犯者过去受卧铁床地狱罪。
    第十二戒者,不得见功德破坏屋舍倾崩,不好修营,心怀虚过,犯者过去受剑林割切身心地狱罪。
    第十三戒者,不得因到人家见他有物,便即贷借,方便不还,罗识贫穷,非理逼夺,犯者过去受寒冰地狱罪。
    第十四戒者,不得见人有忧,心生欢喜,见人苦恼,心即快他,见人有财,常思不脱,见人好心,常自憎嫌,犯者过去受铁钉钉身身坐猛火地狱。
    第十五戒者,不得不洗手漱口直进道场,侵触经像,秽污灵文,心不恭敬,多生懒慢,犯者过去受铁杖乱考地狱罪。
    第十六戒者,不得探巢破卵伤胎堕子,非理狂横,截断生路,犯者过去受大石压身地狱罪。
    第十七戒者,不得裸形蠹体于天地日月星辰之下,三明六昧之中,犯者过去受铁锥刺身地狱罪。
    第十八戒者,不得耗蠹常处,攀摘花果,损拆园林,秽污观舍,不生惭愧,是轻福地,犯者过去受吞铁丸地狱罪。   
    第十九戒者,不得杂食荤腥,葱蒜韭薤,身中臭秽,神灵不居,念诵修持,触犯灵圣,犯者过去收吞火食炭地狱罪。
    第二十戒者,不得自以为是,非笑他家,于诸法中,横起人我,执心自著,不见正真,犯者过去受硙磨碓捣地狱罪。
    第二十一戒者,不得将诸毒药方便施人,损他性命,每结怨嫌,犯者过去受歹毒恶汁灌煮身心地狱罪。
    第二十二戒者,不得计算三宝,离隔六亲,不念舍施,唯求自饶,言作两心,不行一信,犯者过去受拔舌地狱罪。
    第二十三戒者,不得将斋食就荤辛酒肉相和共食,不敬斋法诸天罚人,犯者过去受铁锁锁身不得托生地狱罪。
    第二十四戒者,不得自倚豪强,欺诱贫贱,离拆男女,不信天真,生两见心,不断人我,自行非法,不识罪因,犯者过去受锯解身心地狱罪。

        入戒要规   
 
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初真戒者称妙行师。
 
        三师原说
 
    传戒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每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会集四众开坛传戒,戒后行持演钵一百日。
    证盟大师,指授经忏教典,威仪规范,调御戒子身心,制遣七情六欲,非受中极戒者不得师之。
监戒大师,监察入戒者,不许犯戒违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轻重,以戒尺责罚忏悔,非受中极戒者亦不得师之。
 
        三衣格
 
    领受初真十戒、三戒、五戒、八戒、九真妙戒者,身著初真信衣,计二百四十条,三台十褶,云带二拽,净巾芒鞋,行千二百善,持清静经、大通经、洞古经、得真人戒果,行持具足,当受中极净戒,或持身戒,或智慧戒,或观身戒,或妙林戒,俱著轻尘净衣,或用浅蓝单布为之,或用纯帛为之,亦三台云带净巾芒鞋,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得地仙戒果,行持具足,当受天仙大德妙戒,行一百八十细行密戒,或三百大戒,行三千六百善,参道德真经,身著天仙霞衣,领用直开,袖不合缝,霞带云边,戴五岳真形冠,著五云轻履,行持具足,得天仙戒果。  
   
       玄门持戒威仪
 
凡学人未习戒本不得习经法。入戒坛习初真戒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阅戒本须焚香礼拜,不得草率展阅。不得容人看戒本。不得盗听真师说法。礼诵功课宣敬谨三时勿简。已入钵堂修炼身心者及行持中极戒历三年者方受天仙戒。不得矫饰威仪求人恭敬。不得广谈因果希布施。不得非时礼拜,欲礼拜当在人静时。不得占殿中央礼拜,中央是常住位。主殿上香灯供具宜细行,不得粗率。焚香时微咒曰:常焚心香得大清净。上灯烛微咒曰:破除重暗洞照十方。不得专拣应赴经典学习。或遇贫难不堪,当安命自慰,不得怨天恨地。不得见士俗便说当施作福。不得对外教谈道法。不得强化施主财物,亦不得嘱托豪贵亲知募化。不得货殖营利。不得假托缘事募财为私用。
 
        出入威仪   
    不得无故入他宫观及僧院。不得无故至俗家。或有事至俗家,事毕即返,不得久留。不得与亲俗小儿等笑谈杂语。不得以衣物寄顿俗家。远近出入不得失仪。同事或失仪不得非笑。
 
        事师威仪
   
    朔望见师当礼拜。问师道法当礼拜。除饮食时、坐功时、经行时。欲礼拜,师止之,当顺师命。师礼拜,不得与师同礼拜。师前不得受人礼拜。侍师讲论道法、师身心倦,教去应去。凡出入当先白当先白师,师听然后去。己物欲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凡事白师,师听与否,皆当作礼而退,不得含恨,不得含愠。师有疾,宜尽心看视,不得懈怠。师令浣裘衣,不得现里。师令涤溺器,不得嫌不净。师唾涕,当即除去。灯月下,不得履践师影。师教戒严切。不得还逆语。人问师讳,答云上某下某,问号答云某师。
 
        视听威仪   
 
    阅经典当端坐体认。不得辄指日月虹霓。不得久视日月云汉。不得视外教书。不得视小说传奇闲杂书。侍坐师侧及对宾客,宜正视,不得上视,不得下视,不得流视。不得注视乱色叹羡奇艳。随师登高眺远,视师所视处,不得他视。随师出入,不得左右顾盼,当低头随后。入城市遇一切戏幻聚众事,不得注目视。归不得侈谈城市风景奢华。传达师友书信,不得私拆窥视。入师友房,不得乱将经籍翻视。入城市不得顾视女人,不得睨视女人。不得听唱歌曲。不得隔垣倾听人语。师诵经讲道,当起敬谛听,不得杂听。
   
       言语威仪
 
    入法堂及侍师席,不得高声言语,亦不得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疾言。不得效市语隐谜。师不问不得言。师语未了不得言。不得言人过失。不得言士俗家务。不得言朝廷官府事。不得言闺阃事。不得言为媒为保事。不得非时言道法,不得与妇人低声密语。不得与少年子弟谈笑戏语。饮食寝息时不得言语。有亲友来访,不得在法堂久坐交谈,当在林下水边方可倾心坐论。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师有问家常事,不必礼拜,当据实对。对士俗不得言炉火黄白术。不得言彼家术。不得言符咒幻术。不得诃风骂雨。不得言一切傍门小术。不得言教外优劣。
   
       盥栉威仪
 
    漱吐水当徐徐引下。不得高声呕吐唾涕。夏月盥器当覆不令生虫。弃不净水不得当路,当低低泼下,不得高手扬泼溅人衣上。不得热汤泼地。内衣宜频浣,有虮虱宜先拾去。发宜多栉,积发多乃焚僻静处,不得纳房内壁缝。法堂中神像前,不得盥漱刺齿唾涕,当在僻静处,亦不得对北唾涕。有疮癣当避人,不得盥手共器。有可畏疮疣不得刺人目。
 
       饮食威仪
 
    凡斋会先致供奉圣真,大众端庄齐立,诵灵书中篇毕,末座出生于众生盘内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饭遍十方,一切鬼神共,唵吽灵娑诃三遍,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首不过指甲许。馀饮食蔬菜不出生。食时微咒曰:五星之气,六甲之精,三真天仓,清云常盈,黄父赤子,守中无倾。饮食微咒曰:神水入腹五脏清明。饮食时不得笑语。不得含食语。不得呵食好恶。不得搔首。不得刺齿,欲剌齿以袖掩口。不得啮饭有声。不得作口容,不得咱舌有声。不得不逊恣食。不得已历己口服反盘内。饭中有谷当去皮食之,不得弃地。饭食中有虫蚁宜密去之,不得令众知。食竟不得更离座食。放碗箸不得有声。不得偏众食。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食。凡同众食,不得太迟,不得太速,举箸放箸,不在师长前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不得大声呼唤。时常饮食,不得失仪。有失仪者不得非笑。饮食毕击磬听大众经行。
   
        听法威仪
 
    凡听法已,精思理致,身体力行,不得徒资口耳。年少初真,戒行未坚,道心未笃,宜专持本戒,不得蚤受中极戒。不得与年少道士俗姓子弟结友。不得与女冠结拜姊妹书疏往来。
   
        出行威仪
 
    入法堂,行安详舒徐。人阅经,不得在彼案前经行。人礼拜,不得在彼头前经行,入观宇,不得行中央当路,或左或右行。随师行,当低头随后,不得左右顾盼。不得止道傍久共人语。不得驰行。不得掉臂行。不得与少年道俗谈笑同行。不得在女人前后互随行。不得与醉汉狂夫前后互随行。随师行,若偶分行,期会处不得后时,凡遇官府,不论大小宜回避。年少戒行未坚,不得远方游行,必欲参师访道,当择贤侣,不得同不肖匪人同行。
 
        起立威仪
 
    立不得偏任一足及倚桌靠壁。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远立,立师后不得倚师座。见师长起立,见宾客起立,除诵经时作务时,病时。侍师,师命坐方坐,师有问当起,儒礼云: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坐卧威仪
 
    看阅经典,不得箕踞,当焚香正襟危坐。不得当圣像坐。坐功依师传受,按时静坐,不得失次。对师长不得坐功。对宾客不得坐功。夜中宜多坐少卧。不得同妇人坐。不得与女冠同坐。如女冠来问道,开示毕,即遣归,不得久留坐。静坐约一时,或经行,或卧。与人并坐,不得横肱坐。不得竖膝坐交臂膝上。卧宜侧体屈足醒则舒,不得偃仰卧。不得与师同房卧,或同房不得同榻卧。师未卧不得先卧。已卧不得言语。不得脱小衣卧。不得于非处卧。临卧携火入房须与同房者知云:火入,欲熄灯亦与知云:更用灯否。大暑不得伏地卧。不得露外。不得昼卧。不得饱饭便卧。不得置火枕边。不得携秽器从法堂前过。晨起先左足下床。临卧时咒曰:当愿众生,以迷入觉,一旦豁然。下床时咒曰:化恶反善,上书三光,使我长生,乘景驾云。
 
    沐浴威仪
 
    浴宜朔提,不得当风。不得带湿萦髻不得抿发不避人前,沐不得数。不得与俗并日。如沐堂脱衣著衣当安详自在。水沐先洗僻处。不得浴堂小遗。不得粗糙致汤水溅邻人入浴不得与人语。不得恣意久浴妨碍后人有疮癣当后浴不得先入。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高声大唤。沐浴宜五香汤:白芷、桃皮、柏皮、零香、青木香。沐秽,辟除不祥,双童守护,七灵安房,云津炼濯,万气混康,内外利
 
    书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约而言之,事事不过一敬,推而广之,洋洋奚止三千,现前众等,若能随事体察,触类旁通,始感勉强,终归自然也,勇猛力行,无怠无忽,不惟具大福报,决定仙都记名,复有护戒神王,营护戒体,证无上道。  
 
    三洞修道仪
 
    《三洞修道仪》为荆南葆光子孙夷中所集。论正一戒律威仪甚有统系,摘录数端于此。   
 
    初人道仪
 
    凡初欲学道,男七岁号录生弟子,女十岁号南生弟子,始授训成夫妇者,男称清真弟子,女称清信弟子,常依科斋戒,兼行黄赤交接之道,能便断得即为佳也。其童男女秉持至十五岁,方与诣师请求出家(舍俗者不拘少长),禀承戒律稍精,方求入道誓戒三师,称智慧十戒弟子,戴二仪冠,黄绶衣,七条,素裾,七幅,及鞋而已。次迁经法于十部大乘之内,精一帙业成后,授初真八十一戒,授竞,及保举戒师七人,称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简道士,冠七真冠,披黄褐文左九右十白裳,黄裾九幅,檀香木简,玄履,铺黄坐坛,始入靖诵经,思神行道。次后不选年代,经业转精,明炼法式,方参洞经。初诣三师,保举五人,请授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授正一箓后,方可以为人章醮,为帝王封署山岳,辟召妖毒,朝拜星辰,以铨律候,称太上正一盟威弟子,系天师某治某气祭酒(所称治气者,取生月生日所主不同)赤天三五步纲元命真人臣某,凡道士未受经法,通称小兆可也。冠玄冠,朱帔二十四条黄裳苍裙,佩炎光火玉佩,佩斩邪威神剑,佩黄神越章印绶木雕,铺八卦坛,所授经业:正一法文经一百二十卷,大章三百六十通,小章一千二百通,朝天醮经仪三百座,修真要十卷,玉经三卷,指要三卷,太灵阴阳推迁历六十卷,禁咒文五卷。按摩通精文三卷,修元命真文一千字,禹步星纲一卷。。以前正一所行,皆在三界内,所言十部大乘者,多述罪福冤对,说有说空,凡一千卷已来,修正一道成,告白真官,迁斋上室。
 
    自正义授金刚洞神箓。称太上洞神法师(如舍俗入道者,自此夫妇隔绝,不茹荤血也)。冠交泰冠。
 
    自修洞神有功后迁授太上高玄箓,称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游玄先生。冠五岳冠。自高玄部迁授太上升玄箓,称台上灵宝,升玄教内弟子升玄真一法师,无上等等光明真人。冠芙蓉冠。
    自升玄迁授中盟箓九卷计三十六阶,九券:思微定志券,金马驿程券,五帝解形券,自然券,大明券,三皇券,水官解七祖券,升天券,解地根券,称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东岳先生青帝真人。戴远游冠。   
    自修洞玄部迁授三洞宝策二十四阶计二十四卷,券亦二十四道,金纽九双,银环一十二对,金龙一对,玉鱼一对,玉龟一对,苍玉简一,黄玉简一,龙头金刀一双,称三洞法师东岳青帝真人升玄先生。冠合景冠。
   自修三洞法后,次参上清金阙清精选法应为得道者,称上清大洞三界弟子无上三洞法师东岳真人道德先生。冠紫宸通精冠。(每节都有许多威仪,文繁从略)
 
    持受诸咒品
 
    睡醒时咒:当愿众生以迷入觉一旦豁然。
    闻钟声咒:太音希声能悟证真。
    下单时咒:化恶反善上书三光使我长生乘景驾云。
    栉发咒:泥丸之上玄华宝精左为隐日右为月根六合精炼百神受恩。
    洗手面咒:除垢神延凝真不散。
    漱口咒:太阳和气开春发柳折取一枝能净身口学道修真愿度三有。
    簪冠咒:当愿众生头容常正首出万类。
    著衣咒:检束威仪服膺善法。
    穿袜履咒:当愿众生践履真实行不离道。
    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净。
    上灯烛咒:破除重暗洞照十方。
    朝谒三宝咒:太霐(雨+澄)(雨+氵+明)护我形神。
    受人礼拜咒:至道冲和永出尘缘。
    饮水咒:神水入腹五脏清明。
    空钵受食咒:太虚无尽真一生神。
    出生咒:一粒嘉谷一滴清泉不忍目饭施与幽魂享我供者皆赖道恩唯道唯灵觉性常存
    饭斋咒:五星之气六甲之精三真天仓清云常应盈黄父赤子守中五倾。
    结斋咒:百谷入胃与神合气填补血液尸邪亡坠长生大地飞登玉阙役使六丁灵童奉卫。
    洗钵咒:涤除外味正气长存。
    收钵咒:混元一气踵息渊渊。
    受衬咒:七宝光林来映丹台。
    受人衣物咒:万物之精护道气真。
    出堂咒:四方无碍入众妙门。
    托钵咒:唵敕身中三部八景三十九神一万六千护身之神唵耶叶耶朗三波袜缚日罗斛。
    执净瓶咒:太玄含一万物无争。
    甲灰咒:洗灰除垢用灰为首秽去真来净心净口成道度人天长地久。
    沐浴咒:天地开朗四大为常玄水解秽辟除不祥双童守护七灵安房云津炼濯万气混康内外利贞保兹黄裳。
    临卧时咒:太真玉女侍真卫魂三宫金童来守生门。
    梦寐咒:吉梦成珠玉恶梦着草木。
    看病咒:慧照万灵真性无为。   
日忌: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
 
    说十戒
 
    玉清经本起品云,道言:
 
    昔元始天尊与诸贤圣亿万众,处处周旋,最后下观弃贤世界,有一国王,名曰德正直,利根辩慧,为众生故,而为导音,遍告国内臣民男女言,今得太平,天下无事,火灾消灭,兵刃不起,百谷成熟,皆由道恩,非自然也。何以报道罔极之恩,唯当倾心尽意,恭敬供养,造立宫观,香花灯烛,晨夕礼诵,斋戒悔过,以求福佑。
    于是天尊,命巨灵仙人而告王曰:子为一国之主,天下所推,凡间之贵,不先于此,但以正法治化,不枉人民,亦足功感上天,何烦秘要。秘要之道,卒难可闻,然秘要之阶,不过慈善,慈善之法,不违科戒,戒有多种,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无犯,亦无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令放逸,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自以防护。下品之人,恶心万般,难可禁制。下品之中,复有二品。上品者,身欲奉戒,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观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仪之戒,以自防保,令无越逸。下品者,身同禽兽,虽有人形,而无人心,纵受其戒,终无所益。今且受第二中戒十种科禁入道初门。诸人闻说,欢喜抃蹈,悉皆俯伏,而奉戒言。天尊告曰: 
  
    第一戒者,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第二戒者,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
    第三戒者,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
    第四戒者,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他妇女。
    第五戒者,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
    第六戒者,不得污慢静坛单衣裸露。
    第七戒者,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   
    第八戒者。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   
    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   
    第十戒者,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十善既行,十恶自息。息恶行善,大慈德成,是以上品戒云: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割己济物,奉侍师主,营建静舍,书经校定,修斋念道,退身让义,不争功名,宣化愚俗,谏诤解恶,边道立井,植种果林,教化童蒙,劝人作善,施为可法,动静可观,教制可轨,行常使然。十善遍行,谓之道士。不修善功,徒劳山林。能信斯旨,勤寻诸戒,戒部甚多,随缘所得,无数诸戒,无央科律,皆辅一神,摄于三业,三业者;口身心也。运动造作,善恶无量,无量善恶,十为恶端。一者妄言,二者绮语,三者两舌,四者骂詈,此四口恶,返之则善;五者贪爱,六者窃盗,七者奸淫。此三者属身;八者嫉妒,九者恚嗔,十者邪痴,此三者属心。心业量重,为十恶根。断绝十恶,修十善本,实言直语,通和讲诵,廉让舍财,内外贞洁,庆赞欢喜,敬信三尊。备此十善,十恶永除。
 
     妙林经二十七戒   
    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为,欣生恶死,意虽求生,由造死业。不持戒行,假使长寿,犹如老树,有何殊别。若持戒行,死补天官,升仙自在。人虽有王公之位,上至帝皇,死皆重罪,无益魂神,受苦不可堪忍。善男子,汝等思惟,明奉戒行,直心行道,吾为汝说。天下方物,无有长存,有死有生,有成有败,日出则没,月满则亏,从古至今,谁能违反。若有道德,不生不灭。修善者,今月亦善,今日亦善,今时亦善,善善积德,诸行修足,善念护持,令入法宝,戒曰:
    不得盗窃人物。不得妄取人财。不得妄言绮语。   
    不得因恨杀人。不得贪嗔痴狠。不得慢老欺人。   
    不得咒诅毒心。不得骂詈高声。不得訾毁谤人。   
    不得两舌邪佞。不得评人长短。不得好言人恶。   
    不得毁善自誉。不得自骄我慢。不得蓄毒药人。   
    不得投书谮善。不得轻慢经教。不得毁谤圣文。   
    不得恃威凌物。不得贪灌好色。不得好杀物命。   
    不得耽酒迷狂。不得杀生淫祀。不得烧野山林。   
    不得评论师长。不得贪惜财贿。不得言人阴事。 
   
       
    老君二十七戒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  
    行无名,行清静,行推善,此中最三行。   
    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右九行,二篇八十一章,集合为道舍,尊卑同科。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   
    戒勿费用精神。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色。戒勿伤王气。
    戒勿贪宝货。戒勿忘道。戒勿妄动。戒勿枝行名道。 
    戒勿杀生。戒贪功名。
此上九戒。  
    戒勿为耳目口鼻所娱。戒常当谦让。戒举百事详心勿惚恫。强求。戒勿轻躁。戒勿盈溢。
此中九戒。   
    戒勿与人诤曲直,得失避之戒勿为诸恶戒勿厌贫贱,强求富贵。戒勿多忌讳。戒勿称圣人大名。戒勿强粱。戒勿祷祀鬼神。戒勿自是。戒勿乐兵。   
此下九戒。右二十七戒二篇,共合为道渊,尊卑同行,上备者,神仙。
持十八戒备者,寿。持九戒备者,增年,不横夭矣。
 
    老君说五戒
 
    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得经得法,永成道真。于是尹喜闻受既已,再拜而问,何故有五。老君曰:五者,摄一切恶,犹天有五精,以摄万灵;地有五行,以摄群生;人有五脏,以摄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则三涂盈逸。天人虚空,是故五也。尹喜曰:大乎戒也,何故失也。老君曰:本得无失,而得亦无所失(原注:本得无失,为前身过去,已得此戒,故有失耳。虽有失而于今得受持者,是则现在无失,后身复善,故既失而得亦无所失。前颂云,世世受大福,即此义也。尹喜所问一失,而并举二失答之,是对其后问顿显前身、此生、后身也。明人禀道本,自然无失,义见经中。)老君曰:五戒者,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见灾祥。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天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老君曰:五戒于此而顺于彼,故煞(杀)戒者,东方木也,受生气尚于长养,而人犯煞(杀),则肝受其害。盗戒者北方水也,太阴之精主于闭藏,而人为盗,则肾受其殃。淫戒者,西方金也,少阴之质男女贞固,而人好淫,则肺受其渗。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阳之气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则心受其毒。妄语戒者,中央土德,而妄语,则脾受其辱。五德相资,不可亏缺。老君曰:此五失一则命不成,是故不煞(杀)者,乃至无有煞(杀)心。不盗者,乃至无有邪取。不淫者,乃至无有邪念。个饮酒者,乃至无有势立。不妄语者,乃至无有漏泄。如是可谓成也。老君曰:戒中淫酒,能生五恶。戒者,戒恶也。世之男女欢淫罹于骨肉,上慢下暴,毁灭天德,沉醉争讼,祸命辱身,妄诈欺诳,罔有所由,六亲相盗,非但于他,煞(杀)害众生,利养身口,如此等辈,见生受业,永坠诸苦,备加五恶,无有休限。如有出者,当在边夷,短命伤残,夫妇丑恶。及不贞廉。贫穷冻露,在处不安,如有所畜,为人所夺。言说不信,人所不亲,意愿昏塞,众所慢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