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在《古兰经》中的阿拉伯用语是“扫姆”,原意是坚忍和克制。穆斯林所遵循的伊斯兰斋戒制度,从日出前开始直到日落后,停止饮食,并且克制情欲。
中国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斋是取“齐”的意义),不与妻妾同房,减少娱乐活动(戒是戒除欲望),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肉类,通常与代表鱼类海鲜的“腥”字连在一起用,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古代行斋戒礼时还置示警牌。明洪武五年(1372)令诸衙门各制作木斋戒牌,刻文于上,文为“国有常定,神有鉴焉”。凡行祭祀则设置。清沿明制,凡大祀、中祀皇帝致祭,事前应斋戒,由太常寺进斋戒牌。斋戒牌为木质,饰以黄纸,以清汉文书写斋戒日期。圜丘、祈谷、常雩,皇帝宿内廷斋宫,于乾清门设斋戒牌二日,置于黄案。坛所斋宫设斋戒牌一日。皇后亲蚕,亦进斋戒牌,由太常寺进递到乾清门交给内监,置于交泰殿。各衙门官员斋戒,大祀斋于公署,于大堂正中设案置斋戒红牌;中祀斋于私署。行祀之日各佩斋戒牌,不理刑名,不宴会,不作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而有疾有服者不与戒。
广义言之,斋戒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盖凡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
我国儒家自古亦有斋戒之说,论语谓:“斋必变食,居必迁坐。”盖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变食迁坐,以自齐洁。“斋”字于古经传中与“齐”字通用,系取其“齐一意志”之义。礼记曲礼所谓:“齐戒以告鬼神。”礼记祭义谓:“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易经系辞注亦云:“洗心曰齐,防患曰戒。”准此而言,则儒家重视斋时“虔笃专注、齐一意志”之意。
其他宗教的斋戒:
犹太斋戒
犹太人的希伯来历有许多“斋戒”的日子,但最重要的一天是“赎罪节”(Yom Kippur)。赎罪节的斋戒是根据《摩西律法》的规定,每个犹太教信徒都必须守一日斋戒。《旧约圣经》说:以下是你们万世的律例:圣历七月十日,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在你们那里侨居的外族人,都要克己守斋戒,不可做任何工作,因为这一天要为你们行赎罪礼,宣布你们是洁净的。你们必在耶和华面前得蒙洁净,脱离所有的罪。 这是你们的安息日,你们要完全安歇,克己守戒。 这是万世的律例。(利末记 16:29-31)
有信仰的犹太人,一般在犹太历的新年(岁首节)除夕前十天守斋戒,直到赎罪日,为过去一年中所有不当的行为赎罪。犹太会堂中的日历上有许多斋戒日,都有帮助信徒避凶趋吉的意义,每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斋戒日,但赎罪节之前的斋戒,是每人必遵的共同斋戒日。
在赎罪节斋戒开始前一天的晚上,虔诚的犹太教徒去会堂参加庄严的祈祷仪式,停止饮食二十五个小时,从日落到第二天的日落。守斋戒期间,放下一切工作,只做忏悔和祈祷,也禁止男女房事,不许洗澡,不许涂油膏,不许穿皮鞋。会堂里礼拜和祈祷仪式不停,从斋戒开始的晚上直到开戒之夜,这个仪式的名称是“彻底效忠誓约”(Kol Nidre)。 一般的犹太人家庭,都在犹太新年除夕守斋戒一天,多数人不去犹太会堂去参加严肃的仪式。
基督教斋戒
耶稣基督在圣山上向弟子们演讲时说:你们禁食的时候不要再面带愁容,像那些虚伪的人一样。他们把脸弄得难看让人看出他们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全部的奖赏了。你禁食的时候,倒要用油抹头,也要洗脸。这样,你禁食就不是给人看,而是给你在暗中的父亲看。你父亲暗中观察,就会回报你。(《新约圣经》马太福音 6:16-18)
从经文中看,当时尔撒先知(耶稣基督)是对参加宗教改革的犹太人说话,他们对犹太教的斋戒很熟悉,他们延续传统的斋戒习惯,有些人喜欢在外表做虚伪的表现。然而,现代的基督教会虽然以《新约圣经》为主要经典,对耶稣基督的教诲未必全部遵守,许多不同教派对斋戒各有不同解释,所以方式不同,如数天停止肉食、每日限用一餐、数日内只用饮料(包括饮酒),斋戒的天数也各有不同。
基督教中有“大斋戒”(Lent)制度,在复活节之前的四十天,定为“斋戒和忏悔”期,如罗马天主教、英国圣公会和一些接近天主教的教派都遵守大斋戒,是十四岁以上教徒的功修之一。大斋戒的规则各教会不尽相同,例如罗马天主教禁止食肉,但可以吃鱼;其它守大斋戒的某些教会规定,一天只许吃一次肉食,他们解释为“部份斋戒”。
伊斯兰斋戒
朝觐〔Haji〕───在身体健康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一生中到麦加的卡亚巴〔Ka’aba〕天房朝觐一次。
公元610年到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时期,斋戒尚未成为伊斯兰教的定制。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在当时的阿拉伯社会里,早已存在有斋戒的习俗,某些宗教虔修者甚至终年夜间做礼拜,白日封斋。穆罕默德本人虽然有时也在某些传统纪念日封斋,但并未向穆斯林明确提出斋戒的要求。622年,他率领穆斯林迁移至麦地那后,为团结、争取当地的犹太人,始仿效他们的教习,定古代先知穆萨得救的阿舒拉日,即阿拉伯太阴历1月10日为斋戒日,以示重视。这便是伊斯兰教最初提出的斋戒,但当时尚未法定为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
古兰经中有守斋的规定∶ “归信的人哪!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对你们以前的徲鸋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第二章一八三节〕 藉着斋戒我们固然是得到许多益处,但最基本的益处则在于我们能学到自制、节制我们的欲念和增强我们的适应能力。过分沉溺于饮食和性欲,会使人变为他自己欲望与习惯的奴隶。环境好的人,可以从斋戒中体会穷人的困苦─-饥饿与口渴,而变得对他们更同情。斋戒更对一个人的健康有益处,譬如消除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和减低尿酸和肠中微生物有害的活动。 “谁在斋月中诚意守斋戒,并求主回赐,他过去的罪行都会被饶恕。”“斋月是一个盾牌(在今世抵挡不服从的行动,在后世抵挡火刑)”
印度教斋戒
印度教是古代婆罗门教的发展,保留许多古代宗教的教义和习惯,现代的印度教徒对斋戒很认真,基本理念是克制物质欲望,减少肉体舒适,以求在精神上的坚守和磨炼。 印度教徒斋戒的方式是白日禁食,夜间祈祷守夜。
根据印度教的经典,只有排除对身体享受的欲望,才能使身体与灵魂飘然融入神界,获得灵性的感受。他们相信,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上,灵魂远离天地的精神,受到污秽的感染,失去光泽和智慧。信徒的崇拜必须从抛弃物质欲望开始,使全身心贯注,集中沉思神明的威严,其中方法之一就是节制饮食的斋戒。
根据梵文经典《艾卡达西》(Ekadasi),信徒必须在每个(阴历)半月的第十一日守斋戒一个昼夜,停止一切饮食。 凡是年在八岁至八十岁的信徒都有这个功修的责任,不论男女、种族、种姓或贫富,都应遵守“完全的斋戒”。体弱多病者可有例外,午夜或中午允许少吃些素食而不是谷物不算开戒。
白天禁饮食,夜间祈祷、沉思和坐禅,可以清除灵魂中的污点,消除罪孽。 印度教对周期性的斋戒理解为宗教的修持,精神的升华,也是对体质的训练,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刚强的意志。
佛教斋戒
斋之梵语为uposadha,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乾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
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盖凡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菩萨善戒经亦列举: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自赞毁他、不悭惜财法、不嗔受悔、不谤乱正法等八种。受持者于命终后必生于欲界六天,不堕三途八难;优婆塞戒经亦云,可除去五逆罪,并灭除其余一切之罪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