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蜡祭到腊祭 (糯米和腊) 容乃公
腊八可能是中国民俗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它的发源要比礼记标示的孔子最精华的思想---即仁和义,更早一二千年。关于这个节日己经有很多学者很详细介绍过 (请看下面网文 ),我只想补充说明自己的看法:
文章说到二个重要祭礼的合并,即蜡祭到腊祭。我以为蜡祭要早得多,而且应该是在孔子在礼记对这个文化用儒家思想标记出来。论文提到下面的重点:
1.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引用一本叫《礼传》的书说: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这里把「腊」和「蜡」视为同一种祭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异名。
2.《广雅。释天》:「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
3.「蜡」是这种祭祀的统称,而「腊」则是周代人对这种祭祀的专名。如南朝萧梁的刘孝标在注《世说新语》时引用南朝刘宋的雷宗次《五经要义》说:「三代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
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隋代以前官方的蜡、腊二祭一直是不同的,但大家对二者在汉代开始在民间渐渐合流则没有多少争议。
我认为这二祭并无不同,而且它的发生可能在发明养蚕的四川蚕丛文化就开始了。他们崇拜一个长得像苍蝇的神。说文把蜡说成是苍蝇的胆,周礼说: 蜡氏掌除骴 (雌 )段注: 蝇生子为蛆,蛆是俗字,胆是正字,礼说借为八蜡字,八蜡原作昔,即老,息老物也 (干肉也是老物 )。所以也有把蜡写为衣部,而不是虫部。
说文把昔解为干肉。从残肉,日以晞之,和俎,同意。
易经噬嗑卦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旡咎。
噬嗑六三曰腊肉,周官掌干肉曰腊人。
周礼把管干肉的人称腊人。昨之残肉,今日晞之,故从日。后来的人改之,说昔肉必经一夕。所以也借为夕,残从夕。肉放一个晚上,就开始要变成老肉了,即腊肉。
段注将这个字引申到蛆,这是为何蜡字或腊和这个令人恶心的东西扯上关系 -- 说成是苍蝇的胆。在礼记说的的祭仪,都和两个观念有关。一个是糯米文化,另一个是腊文化。糯米在中国传统节庆被重用,因为它有强的黏性。有一个说法是儒家信徒原先是买糯米的,不光是因为字源,而是因为这个作物的特性。按易经的八卦原理讲的是二个相邻的东西不能互通,即会有灾,孔子在易经中说相邻若不相通,即凶。若有黏性,即会免除。而不相通时,会有隔,这个隔的造成和另一个文化焦点,即蜡有关系,因为它会造成隔膜。蜡,出现在梅树,苍蝇身上,或矿石,都很容易造成不良沟通,也会造成不育。
段注提到苍蝇,这东西在古代文化也是崇拜的一项目。
过去,在全国各地都有八蜡庙、虫王庙和刘猛将军庙。其实这三者是一码事,所祀为同一神。八蜡本是周代每年农事完毕以后,在农历十二月举行的祭祀名称。《礼记。郊特性》载∶「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八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东汉郑玄注云∶「四方,四方有祭也。其方谷不熟,则不动于蜡焉,使民谨于用财。蜡有八者∶先啬(即先农神农)一也,司啬(即最初发明耕作的后稷)二也,农三也,邮表畷(指田间房舍小道)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即水沟)七也,昆虫八也。」
八蜡之神也有不同的解说,以后民间将其附会为一种驱除虫害、捍灾御患之神。此神到底是谁,众说不一。大体有以下几说。
一、水鸟鶖。《夷坚支志》甲卷一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 年),金朝安徽、江苏一带即将秋收,忽然「蝗虫大起」,未几,有一种叫鶖的水鸟,成千上万,啄食蝗虫。不过十天,「蝗无孑遗,岁
以大熟」。朝廷闻知此事,封鶖为「护国大将军」。
二、刘猛将军。清代袁枚在《新齐谐。鬼多变苍蝇》中称∶「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须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
腊成为为祭礼。说文:冬至三戌腊祭百神。腊即是蜡,汉家火行,火衰于戌,故曰腊。
帝王各以其行之盛而祖。以其终而腊。因为隔膜造成生育的问题。
腊来自古时火田,烧田又可以烤肉。可以肥田,蜡礼是祖先崇拜。段氏说 段注:蝇生子为蛆,蛆是长在放了很久,或干的 腊肉而生的虫。广东人拿来用油煎,非常补又好吃。它有很高的胶盐蛋白。
用这个基本观念来读这个被孔子发明成可以理解为儒家礼仪。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