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传▲
第一回→怜贫困偶施小惠。入梦寐深指迷途
第二回→万缘桥真传妙道。大魏村假装中风
第三回→受天诏山东度世。入地道终南藏身
第四回→谈真空孙贞诲夫主。求妙道马钰访明师
第五回→马员外勤奉养师礼。王重阳经营护道财
新刊七真因果传卷上
001→第一回→怜贫困偶施小惠。入梦寐深指迷途
行善当从实处行。莫沽虚誉图声名。
虚名虚誉成何用。反惹穷人说不平。
这几句言语。讲的行善要有实事。若只图做得好看。欲人知晓。即是沽虚名也。有其名而无其实。只在闹热处做去。那极苦极穷之人。有不能被其泽者众也。虽费了许多银钱。毕竟未曾做到正经善事。既做不到正经善事。有当面错过之叹。
昔炎宋之末。陕西咸阳县有个大魏村。村内有百余家人。户多一半姓王。也算得一大族。这王族内有个居孀的妇人。年四十余。膝下有一男一女。也曾男婚女嫁。因这孀妇心性慈善。见了别人的小男细女。当成自己生的一样。不住儿长女短的诓哄(诳哄)他们。那些小娃子。但啼哭便要喊妈。他就随口答应。故此人人都呼他为王妈妈。这王妈妈家颇丰厚。平生也爱做善事。最喜佛道两门。常好斋僧布道。拜佛看经。人人都说他行善。就有许多僧道登门抄化。又有若干贫穷来村乞讨。或多或少。他也随时周济。
那年残冬之际。天降大雪。王妈妈站立门首。见两个乞丐。从雪地走来。求其周济。王妈妈责以不去佣工度日。而来沿门乞讨。非好吃而懒做。必游手以贪闲。那有许多闲茶空饭侍奉你们。
话未说完。有僧道数人前来募化。王妈妈给与钱米。僧道去後。二丐问曰。善婆婆。喜施僧道。不济贫寒。其故何也。王妈妈曰。非我喜施僧道。僧能念经。道能修行。我虽然布施他们一点钱米。僧可与我消灾。道可与我延寿。若周济你们,有何益哉。不过在我们上喊得热闹[喊本作左口右罕]。
二丐曰。施恩不望报。望报非施恩。你今略给一盏米。略施几文钱。遂欲消灾延寿。岂不谬乎。说毕而去。
布道斋僧结善缘。贫穷孤苦亦堪怜。
只施僧道不怜苦。失却善功第一先。
且说二丐见王妈妈不肯周济。只得往前行。不数步来在一个朱漆楼门。大喊了一声爷爷。求周济。少时里面出来一人。这人生得面赤须长。神清气爽。有容人之量。豪侠之风。年纪不过四十上下。其人姓王名哲[哲本作三吉]。字知。名号德盛。幼年曾读诗书。功名不就。遂弃文习武。得中武魁。身为孝廉。这日天降大雪。十分寒冷。同妻子周氏。儿子秋郎在堂前围炉烤火。忽听得门外喊叫。爷爷求周济。王武举闻此言甚蹊跷。出外来瞧得见二乞丐站立门口。王武举问他到底是求爷爷周济。或是爷爷求周济。
丐者答曰。话不可详。详必深疑。
王武举见他言之有理。遂不复问。其时风大雪紧。雪随风舞。满天梨花。纷纷坠地。山绝鸟迹。路断人踪。王武举见二丐衣止一层。怎当此严寒。忽起恻隐之心。对二丐者曰。那些闲话不题。这般大雪。如何走得。我们楼侧边有间空房。房内堆有乱草。可以坐卧。二位何不请到里头避一避雪。
二丐者答以最好。王武举即将空房打开。二丐者入内栖止。王武举转回厅堂。使家僮玉娃掇了些饭食出来。与二丐吃。
几人仗义能疏财。肯把贫穷请进来。
只有当年王武举。生平慷慨广培栽。
二丐者在王武举家内住了两日。天始晴明。意欲告辞要走。只见王武举走进来。後面随著玉娃捧来酒食。武举对二位乞丐曰。愚下连日有事。少来奉陪。今日闲暇。欲与二位同饮一杯。叙叙寒温可乎。
二丐连声称妙。王武举即叫玉娃摆下杯筷。二乞丐更不逊让。也不言谢。竟自吃起来。倾刻连尽两壶。王武举又叫玉娃添酒上来。二丐豪饮之际。王武举曰。二位难友。姓甚名谁。平生会做些甚麽生理。
丐者答曰。咱二人并不会做啥[舍本作上 下木→下同]。他叫金重。我叫无心昌。
王武举曰。我意欲与二位凑点资本。做个小生易。度活日时。岂不强於乞讨。未知二位意下如何。武举话毕。
金重摆摆手儿。口中说道。不妙不妙。我生平散淡惯了。不能做此绊手绊脚之事。
王武举见金重如此说。知他不肯作生理。又问无心昌曰。金兄既不能做此小生意以过日时。未识吴兄肯作此否。
无心昌曰。我之散淡。更有甚焉。尝闻
家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任高飞。
苦向蝇头求微利。此身焉能得逍遥。
王武举叹曰。闻二位之言。足见高风。然而如今世道。重的是衣冠。喜的是银钱。若二位这样清淡。谁能识之。
无心昌曰。我等是不求人知者。欲求人知。亦不落於乞讨也。
王武举听他言语超群。也不再言。即命玉娃收拾杯盘。同入内去。到了次日。二丐告辞起身。王武举送出村外。犹恋恋不舍。又往前送了几步。猛见一座桥梁当路。
王武举暗想村之前後。原无桥梁。回头望大魏村。却在隐微之中。不甚明白。正在疑惑之际。无心昌叫曰。孝廉公快来。王武举掉头看时。见二人坐在桥头。金重拍手歌曰。
钱财聚复散。衣冠终久坏。怎如我二人。值身於世外。
不欠国家粮。不少儿女债。不说好和歹。不言兴和败。
不与世俗交。免得惹人怪。一件破衲袄。年年身上载。
烂了又重补。洗净太阳晒。白日遮身体。晚来当铺盖。
不怕贼来偷。也无小人爱。常存凌云志。一心游上界。
若人知我意。必要低头拜。我有无穷理。使他千年在。
惜乎人不识。以恩反为害。
王孝廉趋步上桥。无心昌曰。孝廉远送。当酬一酒。说罢即於袖中取出一小锡瓶。上覆酒杯。取而斟之。满贮佳酿。递与孝廉。王武举接过手来。一饮而尽。连饮三杯。醉倒桥上。昏昏欲睡。忽见无心昌走过来。一手拉起。说是休睡休睡。可同我们去观一观景致。王孝廉醉态蒙胧。随著无心昌行不数步。见一座高山峻极。在路前。
王孝廉惊曰。如此高山。怎得上去。
金重曰。跟我的道来。自可上升。王孝廉果然跟著他走去。豪不费力。顷刻走上山顶。见顶上甚是平坦。有一个大池。满贮清水。水内开放七朵金色莲花。花大如盘。鲜丽非常。
王孝廉心甚爱慕。连声赞曰。好莲花。好莲花。怎能摘朵与我。孝廉话未说完。只见无心昌跳入池中。将七朵金色莲花。一齐摘来。交与王孝廉。曰。一并与你。要好好护持这七朵莲花。有七位主者。邱刘谭马郝王孙是也。此七人与汝有师徒之分。他日相遇。善为开化。方不负我付汝莲花之意也。
王孝廉将莲花接过来。抱在怀中。即欲归家。临行又问无心昌几时再会。无心昌曰。
会期原不远。只在两个三。
仍从离处遇。桥边了万缘。
王孝廉听罢。移步下山。忽被路旁葛藤一绊。一跤跌下山去。不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正是)
莫说上来原不易。须知下去更为难。
002→第二回→万缘桥真传妙道。大魏村假装中风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忽光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
话说王孝廉抱著七朵莲花。移步下山。忽被葛藤将脚一绊。跌了一跤。猛然惊醒。万象皆空。却是一梦。睁看时。却在自己家中书房内卧著。见儿子秋郎站立在侧边。王孝廉咳了一声嗽。
秋郎听见。喊道。爹爹醒来了。爹爹醒来了。这一声喊叫。惊动了周娘子忙来探问。说相公酒醒来麽。
王孝廉曰。好奇怪。好怪奇。
周娘子曰。事皆出於自迷。有何奇怪。
王孝廉曰。卑人明明送客出去。为何还在家中。
周娘子答曰。官人太放荡了。你昨日送二乞丐出去。半日不归。著人探望几遍。渺无踪影。是我放心不下。央二叔王茂同玉娃前去寻你。二十余里之外。见你倒卧桥上。熏熏大醉。人事不省。雇车将你送回家来。睡了一日一夜。今才醒转。官人从今复当自尊重。酒要少饮。事要正为。来历不明之人。休要交游。你今受了朝廷顶戴。乃乡人之所敬仰。若倒卧荒郊。成何体面。岂不自失威仪。而取笑於乡人也。
王孝廉起而谢曰。娘子药石之言。卑人敢不铭心刻骨。我想昨日那两个难友。定是二位神仙。
周娘子说。明明是两个乞丐。怎麽说是二位神仙。
王孝廉曰。听其言词。观其动静。所以知其必仙也。
周娘子问道。他讲了些甚麽言语。做了些甚麽事情。那一点像个神仙。
王孝廉遂将帮凑他资本。他如何推却。次日送他行不数步。就有二十余里远。如何作歌。如何赠酒。与其上山摘莲。临行之言。从头一一对周娘子说了一遍。又曰。我才饮他三杯。便醉了一日一夜。种种怪异。若非神仙。焉有此奇事。
周娘子言曰。尝听人讲。世间有等歹人。有缩地之法。略一举步。便在十里之外。一日可行千里。又以迷药入酒中带在身旁。见一孤商独贾。即取酒劝之。饮酒一沾唇。便昏迷不醒。他却盗人银钱。剥人衣衫。到你醒来之时。无处寻觅。若不慎之於前。终必悔之於後也。
周娘子话毕。王孝廉自思。娘子终是女流。若与他分辨。定然说不清白。不如顺他意儿。了局此事。便随口答曰。娘子之言是也。卑人谨当识之。娘子退後。王孝廉尝独自一人。坐在书房。思想金重无心昌之言。翻来复去。默会其理。如此多日。忽然醒悟。金重二字。合拢来是个锺字。 吴心昌作无心昌。昌字无心是个吕字。明明是钟吕二仙前来度我。我今无缘。当面错过。越想越像。不觉失声叹曰。惜哉惜哉。猛又想起临别之言。
会期原不远。只在两个三。
仍从离处遇。桥边了万缘。
不远者。必主於近也。两个三。必三月三也。离处遇。欲知来处。必於去处寻之。了万缘者。言万法皆归之意。想到此。不觉心生欢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瞬息之间。残冬已尽。新春又来。
一年气象一年新。万卉争妍又一春。
少小儿童皆长大。看看又是白头人。
且说王孝廉过了新年。一混就是三月。到了初三日。私自离了家庭。还由旧路而至桥前。等候多时。不见到来。默想形像。心甚诚切。站立桥头。东张西望。忽闻背後有人呼曰。孝廉公来何早也。
王孝廉回头一看。正是去年那两位难友。忙上前拉著衲袄说。二位大仙一去。可不想煞弟子。无心昌同金重到桥头坐下。王孝廉双膝跪在面前说。弟子王哲。肉眼凡胎。不识上仙下降。多有亵渎。望乞赦宥。今日重睹仙颜。真乃三生有幸。愿求指示迷途。使登觉路。弟子感恩不浅。说罢。只是叩头。
只见二人呵呵大笑。口内金光流露。灿人眼目。俯仰之间。二人改变形容。 左边一人。头挽双髻。身披厂衣。面如重枣。目似朗星。一部长髯垂胸前。几疋鹅毛扇在手中。右边一人。头戴九梁巾。身穿黄道袍。面如满月。眼光射人。须飘五绺。剑捭一口。果是钟离老祖与吕祖纯阳。王孝廉跪拜。低头不敢住视。
吕祖曰。上古人心朴实。风俗良淳。授道者先授以法术卫身。而後传以 玄功成真。今时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若先授以法术。必反误其身。故先
传以玄功。不假法术而身自安。不用变化而道自成。道成万法皆通。不求法术而法术自得也。是谓全真之教。即说全真妙理。曰。所谓全真者。纯真不假之意也。
人谁无真心。一转便非了。
人谁无真意。一杂便亡了。
人谁无真情。一偏便差了。
初心为真。变幻即为假心。
始意为真。计较即为假意。
至情为真。乖戾即为假情。
所谓初心者。即固有之心也。
所谓始意者。即朕兆之意也。
所谓至情者。即本性之情也。
心中有真意真情。情中方见真心真意。
由真心发而为真意。
由真意发而为真情。
是情即自然景象。无时非天机之呈露。然则人可不真哉。人不真心。即无真意。无真意即无真情。尝见修道之士。
动则私念迭起。念之私即心不真处。
静则欲念相循。念在欲即心不真处。
私欲不绝。发或全无真意或半真半假。即半真半假际。正天人相乘之时。是意也。情之所不能掩也。验真道先验真情。验真情即可知心真与未真。知意真与未真。故修真之道。必以意始。意诚心亦诚。即心所发之情亦诚矣。诚斯真也。诚若不真。
见之於言。则言不由衷。非真言也。
见之於行。则行不率性。非真行也。
修之者。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当於举念发言时。提起天良。放下人心。不许疑二其心。混杂其意。误用其意。方为真心真意真情。一毫不假。即是真道。真道遍行。故谓之全真也。
吕祖将全真之理说与王孝廉毕。又授以炼己筑基。安炉立鼎。采药还丹。火候抽添。一切工功。王孝廉再拜受教。
吕祖又曰。汝成道之後。速往山东。以度七真。七真者。乃曩昔(往昔)所言七朵金莲之主者也。吕祖叮咛已毕。即与钟老祖将身一纵。遍地金光。倏忽不见。
王孝廉望空拜谢。拜毕。犹瞻仰空中。默想仙容。只见王茂同玉娃走来说。我们奉娘子之命。前来找寻家爷。固疑在此。今果得遇。速请归家免悬望。孝廉乃缓缓而行。一路默记吕祖所传之道。归得家来。不住内室。竟到书室坐下。
周娘子听说丈夫归家。即来看问。见孝廉不言不语。若有所思的样儿。娘子看罢。即劝丈夫。曰。官人屡次轻身出外。常使妾身担忧。只恐有玷品行。取笑於乡人。官人屡不听劝。如何是好。
王孝廉正默想玄功。连周娘子进来。他都不晓得。那里听他说甚话来。只到煞尾。姓听见周娘子说。如何是好。他也摸不著头脑。随口答。曰。怎麽如何是好。如何是不好。
娘子见他言语。说不上理路。遂不再言。各自退去。
王孝廉心中自忖。这般扰人。焉能做得成功。悟得了道。若不设个法儿。断绝尘缘。终身不能解脱。低头想了一回。想出一条路来。除非假装中风不语。方能绝这些牵缠。
想罢。即做成那痴呆的样儿。见有人来。故作呻吟之状。又不归内室去。就在书屋凉床上卧下。周娘子睹此情形。忧心不暇。一日几遍来问。只见他口内唧唧哝哝。说话不明。呻呻唤唤。摆头不已。周娘子无可奈何。即使玉娃去请几位与他平日知交的人来。陪他闲谈。看是甚麽缘故。这几位朋友。都是王孝廉素所敬爱。一请便来。当下进得书屋。齐声问曰。孝廉公可好麽。
王孝廉将头摇了几摇。把方手摆了几摆。口里哩哩喇喇。说不出话来。只是叹气。几位朋友见他说不出话。一味呻吟。知是有病。却不知害的啥病。
有个年长的人说。我观孝廉公像个中风不语的毛病。不知是与不是。我们村东头有个张海清先生。是一位明医。可著人去请他来诊一诊脉。便知端的。
周娘子在门外听得此言。即命玉娃去请先生。不一时将先生请到。众友人一齐站起身来。让先生入内坐下。将孝廉形状情由。对他讲说。张海清即来与王孝廉看脉。两手诊毕。并无病脉。只得依著众人口风说。果然是个中风不语的病症。只要多吃几付药。包管全愈。说罢。即提笔写了几味药料。
不知医得好医不好。且听下回分解。
(正是)
只缘武举原无病。非是先生医不明。
+003→第三回→受天诏山东度世。入地道终南藏身
世态炎凉无比伦。争名夺利满红尘。
众生好度人难度。愿度众生不度人。
话说王孝廉原是无病之人。不过装成有病。欲杜绝缠扰。好悟玄功。这张海清先生。如何知道他这个深心。故左诊右诊。诊不出他是啥病。只得随著众人口气说。当真是个中风不语病的毛病。即索纸笔。开了一张药单。无非是川芎三钱。防风半两。开毕。即同众人谈了几句闲话。喝了一杯香茶。随即收了谢礼。各自去了。先生走後。众朋友亦与王武举作别说。孝廉公保重些。我们去了。改日再来看你。王武举把头点了一点。众友各自走了。
周娘子见客走後。即叫儿子秋郎同玉娃到西村里药(铺)。将药办回。 用罐子熬好[罐本作左金右贯→下同]。倾在碗内。使秋郎双手捧到书屋内来。才叫一声。阿爹用药。只见父亲圆睁双目。狠狠的跌了一脚。吓得秋郎连忙把碗放下跑出外去。二次使他再不肯来。秋郎去後。王孝廉暗将药倾在 僻静处。从此以後。止有玉娃进进出出。端茶递水。至於使女仆妇。不敢到他门前。他若看见。便捶胸跌脚。轮睛估眼。瞠恨不了。故此都不敢来。就是周娘子念在夫妻之情。进来看他。他也不愿。自他假作中风之後。内外事务。都是娘子一人料理。也无空闲常来问他。凡亲戚朋友来看望他两次。见他如此模样。也不再来。因此人人讲说。好一个王武举。可惜得了坏病。止这一句话。把他撇在冷落地方。清清静静。独自一人在书屋内。悟道修真。修行打坐。如此一十二年。大丹成就。
妻为朋来子为伴。渴饮茶汤饥餐饭。
看来与人是一样。谁晓他在把道办。
一十二年功圆满。阳神顶上来出现。
世上多少修行人。谁能舍得这样干。
且说王武举孝廉在家修成大道。能出阳神。分身变化。自己取了一个道号。名曰重阳。这王重阳那夜书屋打坐。正在一念不生。万籁俱寂之时。猛听得虚空中呼曰。
王重阳速上云端接诏。其声彻耳。重阳忙纵上虚空。见太白星站立云端。口称玉诏下。王重阳跪听宣读。 诏曰
念尔重阳苦志修行。一十二载。毫无过失。今则道果圆满。特封尔为开化真人。速往山东度世。早使七真上升。功成之後。另加封赠。尔其钦哉。
金星读诏已毕。重阳再拜谢恩。然後与太白星君见礼。星君曰。真人速往山东度世。勿畏劳苦。有负帝心。他日蟠桃会上相见。再来叙谈。
星君说罢。自回天宫。重阳仍归书屋打坐。
那日辰早。玉娃送水来净面。推门不开。急忙报与主母知道。周娘子同著两个使女来到书房门外。恁般喊叫。门总不开。以为孝廉必死。遂将门拗脱。走进书屋。并不见人。周娘子又惊又慌。急命人四下找寻。全无踪影。周娘子大哭。惊动村里的人齐来探问。玉娃即将原由对村人说知。
众人皆曰。这就奇怪。门又闩著。人不见了。难道升屋越壁不成。於是进内一望。并未拌一砖一瓦。又分几路找寻。并无下落。内中有个通讲究的人说。你们不用去寻。我看王孝廉那个样儿。定然成了神仙。众村人齐问曰。怎见得他成了神仙。
那人曰。他在这书房内。坐了十二年。未曾移动一步。托名中风。实为绝尘。我尝见他红光满面。眼内神光射人。不是神仙。焉能如此。众人闻言半信半疑。齐声言道。敢这说他成了仙。驾云上天去了。周娘子闻言。方减悲哀。众人各自散去。这且不题。
又表王重阳。那日在书屋借土遁。离了大魏村。望山东而来。走了数千里地。并无甚麽七真。止遇著两个人。你说那两个人。一个为名之人。一个为利之人。除这两等人外。再无别样人物。王重阳见无可度之人。仍回陕西。行到终南山之下。见一土山。绵亘百里。清幽可爱。不如用个克土之法。遁入土之深处。潜伏埋藏。再待世上有了修行人。那时出来度他。也不为迟。於是捻诀念咒。遁入土内。约半个时辰。已到极深之处。有个穴道。尽可容身。遂入穴内。以蛰其形。服气调息。以存其命。
许大乾坤止二人。一名一利转流轮。
七真未识从何度。土内蛰身待後因。
且说王重阳土内蛰身。不知天日。似乎将近半年。猛听得哗喇喇一声。如天崩地裂之势。将土穴震开一条缝。透进亮来。上面金光闪烁。知是师尊驾到。王重阳大吃一惊。慌忙纵上地裂。果见钟吕二仙。共坐土台。王重阳俯伏在地。不敢仰视。
吕祖笑曰。别人修道上天堂。你今修道入地府。看来你的功程与别人迥异。上违天心。下悖师意。有如是之仙乎。
重阳稽首谢罪。曰。非弟子敢违天意。而悖师训。实今山东原无可度之人。故暂为潜藏。以待世上出了修行之人。再去度他不迟。
吕祖曰。修行之人。何处无之。只是你不肯用心访察。故不可得也。譬如你当初。何曾有心学道。非同祖师屡次前来点化。你终身不过一孝廉而已。安得成此大罗金仙。汝今苟图安然。不肯精进。遂谓天下无人(可度)。岂不谬哉。汝能以吾度之法。转度於人。则天下无不可度之人。昔吾三醉。岳阳人不识。轻身飞过洞庭湖。以为世无可度者。及北返辽阳。见金国丞相有可度之风。於是亲自指点。丞相即解印归山。修成大道。自号海蟾。刘海蟾效吾南游。他又度张紫阳。
张紫阳又度石杏林。
石束林又度薛道光。
薛道光又度陈致虚。
陈致虚又度白紫清。
白紫清又度刘永年。彭鹤林。 此七人俱皆证果。是南七真也。
当时。吾以为无人可度。谁知他又度了许多人。天下之大。四海之阔。妙理无穷。至人不少。岂有无人可度之理。今有北七真。邱刘谭马郝王孙。屡次叮咛。汝不去度。岂汝之力。不及海蟾。非不及也。缘汝畏难之心。故不及矣。
吕祖说罢。重阳顿开茅塞。惶恐谢罪。汗流夹脊。
钟离老祖叫他起来。站立傍边。告曰。非是汝师尊再三叮咛。只因蟠桃会期在迩(近)。要诏天下修行了道真仙。共赴此会。这蟠桃产於昆仑山。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子。一千年成熟。总共三千年。方得完全。其桃大如巴斗。红如烈火。吃一颗能活千岁。西王母不忍独享。欲与天下仙佛神圣共之。故设一会。名曰。群仙大会。每一会要来些新修成的神仙。会上方有光彩。若止是旧时那些仙真。遂谓天下无修行学道之人。王母便有不乐之意。上古时。每一会。得新进真仙。一千余人。中古时。得新进真仙。数百余人。值兹下世。量无多人。故嘱付汝早度七真。共赴蟠桃。与会上壮一壮威。添一添光彩。目下蟠桃将熟。汝若迁延日时。错此机缘。又要待三千年。方可赴会。可不惜哉。
这一些言语。说得透透彻彻。重阳真人复跪而言曰。弟子今闻祖师之言。如梦初醒。今愿重到山东度化。望祖师指示前程。
钟离老祖曰。地密人稠。汝必在稠人密地之中。混迹同尘。现身说法。自有人来寻你。你却从中开导。大功可成。此去 遇海则留。遇马而兴。遇邱而止。
钟离老祖说毕。即同吕祖乘云而去。
王重阳复向山东而来。一日游到一个县分。名曰宁海。乃山东登州府所管。重阳真人。忆祖师之言。遇海则留。莫非应在此处。就在此地停留。手提一个铁罐。假以乞讨为名。如吕祖昔日度他之样。以度於人。
不知度得来否。且看下回分解。
(正是)
混迹同尘待时至。时来道果自然成。
004→第四回→谈真空孙贞诲夫主。求妙道马钰访明师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後。到头辛苦一场空。
话说王重阳来到山东登州府宁海县。假以乞化为名。实欲探访修行之人。这且不题。
又说宁海西北有个马家庄。庄内有个马员外。名钰。是个单名。父母弃世得早。又无弟无兄。独自一人。娶妻孙氏。小名渊贞。这孙渊贞容貌端庄。心性幽静。且能识字观书。追古穷今。不爱捉(针)弄线。挑花绣朵。虽是女流身分。却有男子气概。大凡马员外有不决断的事情。必来咨问。只在孙渊贞一言半语。顿绝疑惑。所以他两口儿相敬如宾。情同师友。只是一种(憾事)。膝下并无一男半女。看看已到中年。
迅速光阴不可留。年年只见水东流。
不信试把青菱照。昔日朱颜今白头。
这几句诗是讲的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这马员外夫妻看看年近四十。膝下无儿。马员外那日对孙渊贞说道。你我二人离四十岁不远。膝下乏嗣无後。这万贯家财。也不知落於何人之手。
孙渊贞曰。
三皇治世久。五帝建大功。尧舜相揖逊。禹疏九河通。
成汤聘伊尹。文王访太公。五霸展谋略。七雄使心胸。
嬴秦吞六国。楚汉两争雄。吴魏争汉鼎。刘备请卧龙。
东晋与西晋。事业杳无踪。南魏与北魏。江山属朦胧。
唐宋到於今。许多富贵翁。试问人何在。总是一场空。
自古及今。数万余年。帝王将相。几千余人。到头尽空。转眼皆虚。你我夫妻。把前後的事。一齐付之於空。只当天下。莫得我们。这一家父母。未生我二人。
马钰闻言笑曰。别人虽空。犹有苗裔。我们只一空。连根都空断了。
孙渊贞曰。空到无根。是为太空。
空到极时为太空。无今无古似洪蒙。
若人识得太空理。真到灵山睹大雄。
孙渊贞又曰。若说有子无子。有子也空。无子也空。文王当年有百子之说。於今有几个姓姬的人。谁是他万代子孙。有几人与他挂扫坟台。又相传张公艺有九男二女。郭子仪七子八婿。窦燕山五桂联芳。刘元普双萼竞秀。此数人皆螽斯衍庆。子嗣繁盛者也。如今又有几个儿孙在那里。依然凄风冷雨。荒台古墓。愁云满天。蓬蒿遍地。岂不是有无都归於空也。
孤坟垒垒。难道尽是乏嗣之人。
佳城郁郁。未必定有儿孙之辈。
我想人生在世。数十年光景。只在须臾之间。好比石火电光。随起随灭。又如梦幻泡影。非实非真。大厦千间。不过夜眠七尺。 良田万顷。无非日食三餐。空有许多美味珍馐。枉自无数绫罗绸缎。转眼之间。无常来到。 瞬息之内。万事皆休。丢下许多荣华。不能享受。枉有无数金钱。难买生死。枉自变人一场。
经营世故日忙忙。错认迷途是本乡。
古往今来皆不在。无非借镜混时光。
孙渊贞又对马员外曰。我们於空所空之处。寻一个实而又实的事情。做一番不生不灭的工夫。学一个长生不死之法。
马员外曰。娘子妄言了。自古有生必有死。那有长生不死之理。从来有始必有终。那有久作不息之事。
孙渊贞曰。妾尝看道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使真性常存。灵光不灭。即是长生之道。若学得此道。比那有儿女的人。更强百倍。
马员外曰。话虽这样讲。精又如何能使之化气。气又如何能使之化神。神又如何能使之还虚。怎得真性常存。焉能灵光不灭。
孙渊贞说。你要参拜师傅。方能得此妙理。
马钰曰。我便拜你为师。你可传我功夫。
渊贞曰。妾乃女流之辈。不过略识得几个字。看过两本书。焉能解悟妙理。若要真心学道。离不得参访明师。
马员外曰。参师访友是我生平所好。但修道之人。要有根基。若无根基。成不了仙。作不了佛。所以我自量根基浅薄。再不言修道二字也。
孙渊贞曰。夫君之言差矣。但在世上变人。俱是有根基。若无根基。焉得变人。不过深浅之不同耳。根基浅者六根不全。或眼失於明。耳失於聪。手缺脚跛[跛本作左足右拜]。痴聋暗哑。鳏寡孤独。贫穷下贱。此根基之浅者也。至於根基深者。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或尊居宰辅而管万民。或身为官宦。声名显耀。或家道丰裕。乐享田园。六根完好。耳目聪明。心性慈良。意气和平。此根基之深者也。世间所重者富贵。这富贵之人。又比那寻常之人。根基分外深厚。若再做些济人利物的事儿。越把根基培大了。成仙成佛。成圣成贤。俱可成也。所以说根基要随时培补。不可以为一定是前生带来的。若果是前生带来。又何愁来生带不去。譬如为山越累越大。越累越高。休说我们无根基。若无根基。焉能受享这若大家园。以及呼奴使婢。一呼百诺。如此看来。也算大有根基之人也。
马员外本是好道之人。不过一时迷昧。今闻孙娘子剖晰分明。义理清楚。恍然大悟。即站起身来谢曰。多承娘子指示。使我顿开茅塞。但不知这师傅又到何处去访。
孙渊贞曰。这却不难。我尝见一位老人。手扶竹杖。提个铁罐。神气清爽。眼光射人。红光满面。在我们这里团转乞化。很有几年。容颜转少。不见衰老。我看此人定然有道。待他来时。接在家中。供俸於他。慢慢叩求妙理。
马员外曰。我们若大家务。应该做些敬老怜贫的事。管他有道无道。且将他接在家中。供奉他一辈子。他也吃不了好些。穿不了许多。我明日便去访问如何。
孙渊贞曰。早修一日道。早解脱一日。事不可迟。
丢下马员外夫妻之言。 又说王重阳自到宁海县。一混几年。此时将玄功做到精微之地。活泼之处。能知过去未来之事。鬼神不测之机。神通具足。智慧圆明。便晓得度七真。要从马员外夫妻起头,正合著锺离老祖。遇马而兴之言。故去去来来。总在这团转乞化。离马家庄不远。如此数年。也曾见过马员外几回。知他大有德行。也曾见过孙渊贞两次。知他大有智慧。欲将他二人开示一开示。
又道 医不叩门。道不轻传。非待他低头来求。志心叩问。方可言也。因他在这团转乞化多年。个个俱认得他。都以为是远方来的。孤老贫穷无靠之人。在此求吃。谁晓得是神仙。那识他是真人。偏偏出了这一个孙渊贞。是天下奇女。盖世异人。又生了这一双认得好人的眼睛。就认得那贫穷无靠的孤老。是位真仙。对丈夫说了。要接他到家中供养求道。遂使七真陆续而进。
论七真修行之功。要推孙渊贞为第。■状元及第→第者首也■
生成智慧原非常。识得神仙到此方。
不是渊贞眼力好。七真宗派怎流芳。
话说马员外听了妻子孙渊贞之言。即出外对看守庄门的人说。若见
那提铁罐的老人到此。急速报与我知。这看门的人。连声答应。
那一日马员外正在厅上坐著。忽见守门之人前来报道。那提铁罐的老人来了。马员外闻言。即出庄来迎接。这也是王重阳老先生的道运来了。正应著锺离老祖所说。自有人来寻你之言。但不知马员外来接先生。又是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正是)
神仙也要等时来。时运不来道不行。
005→第五回→马员外勤奉养师礼。王重阳经营护道财
仙佛圣贤只此心。何须泥塑与装金。
世间点烛烧香者。笑倒慈悲观世音。
这四句话。讲的是成仙成佛成圣贤。都在这心内用功夫。
心正而身亦正。所行之事亦正。
心邪而身亦邪。所行之事亦邪。
故修行之人。必先正其心而後诚其意。盖心不正而意不诚。意不诚。妄念百端。永失真道。古人有诗云。
妄念一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
心田一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又曰。
六道轮回说不完。畜生饿鬼苦千般。
劝君勿起妄贪念。一失人身万劫难。■一失本作一劫
所以说仙佛圣贤只此心。此心不可不正。此意不可不诚。若不正心诚意。徒以塑像装金。烧香点烛。有何益哉。笑倒观世音者。笑世人不能正心诚意。而讲修行。徒以烧香点烛而邀福泽。是不知此心之妙也。故发笑耳。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又说马员外听说提罐的老人来了。即忙出外接著。拜请老人家到家内。那老人随著他来到厅上。竟自坐在椅儿上。大模大样。气昂昂的问曰。你叫我进来有何话言。
马员外曰。我见你老人家若大年纪。终日乞讨甚是费力。不如就在我家内住下。我情愿供养於你。不知你老人家意下如何。
话未说完。那老人勃然变色说道。我是乞讨惯了的。不吃你那无名之食。马员外见老人变脸变色。不敢再言。抽身进内。对孙渊贞说。那提铁罐的老人。被我请在家内。我说要供养他。他言不吃我无名之食。眼见是不肯留之意。因此来问你。看你怎样安顿。
孙渊贞闻言笑曰。岂不闻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你见面便以供养许他。是以饮食诱之也。君子岂可以饮食诱之乎。是你出言有失。话不投机。待我出去。只要三言两语。管叫老人安然住下。
非是先生不肯留。只因言语未相投。
渊贞此去通权变。管叫老人自点头。
且说孙渊贞来到厅前。见了老人。拜了一拜。道了个万福。只见那老人笑曰。我乃乞讨之人。有何福可称。
孙渊贞曰。你老人家无(挂)无碍。逍遥自在。岂不是福耶。不忧不愁。清净无为。岂不是福耶。这尘世上许多富贵之家。名利之人。终日劳心。多忧多虑。妻恩子爱。无休无息。虽曰有福。其实未能受享。徒有虚名而已。怎似你老人家享的真福。
那老人闻言。哈哈大笑曰。你既知道逍遥自在是福。清静无为是福。怎不学逍遥自在。怎不学清静无为。
孙渊贞曰。非不学也。不得其法也。欲逍遥而不得逍遥。欲清静而不得清静。
那老人曰。只要你肯学。我不妨教你。
孙渊贞曰。既你老人家肯发心教我。我们後花园内。有座邀月轩。甚是清静。请你老人家到里面住下。我们好来学习。老人点头应允。
说话投机古今道。先生今日遇知音。
知音说与知音听。彼此原来一样心。
且说老人闻渊贞之言。心中甚喜。点头应允。马员外即叫家人马兴将後花园邀月轩打整洁净。安设床帐被褥。桌椅板凳。一应俱齐。即请老人入内安身。又拨一个家僮。名叫珍娃。掇茶递水。早晚送版。
又说马员外对孙渊贞曰。我们同那老人讲了半日话。未知他姓名。我去问来。
孙娘子说。大恩不谢。大德不名。止可以礼相遇。何必定知其名。只呼为老先生。便是通称。马员外不信。定要去问。孙渊贞拦挡不住。只得由他去问。
马员外来到後花园邀月轩。见老人在榻上打坐。马员外走拢跟前。说是敢问你老人家高姓尊名。家住何方。为甚到此。一连问了几遍。
老人圆睁双目。高声答曰。我叫重阳。家住陕西。千里不辞劳(苦)。为汝到这里。
马员外闻言吃了一惊。说道。老先生原来为我才到这里。
王重阳拍手大笑曰。咱咱正是为你才到这里。
马员外又问。老先生为我到这里。到底为何。
王重阳曰。到这里为你那万贯家财。
马员外听了这句话。又好笑。又好气。老著嘴脸。抵他一句说。你为我这万贯家财。难道说你想要吗。
王重阳答曰。我不要我便不来。
这两句回言。气得马员外面色如土色。急自出去。
先生说话令人惊。世上未闻这事情。
平白要人财与产。其中道理实难明。
且说马员外出了邀月轩。边走边想。自言自语。这老儿好莫来头。动不动便想别人的家财。亏他说出唇来。连小孩子都不如。还有甚麽道德。回到上房坐下。默默不语。
孙渊贞见他脸色不对。必定又受了那老人的话。遂笑而言曰。我叫你莫去问。你却不信。定要去问。总是你问得不合理。被老先生言语冲突了。须要放大量些。不要学那小家子见识。
马员外闻渊贞之言。颜色稍和。遂对渊贞曰。我想那老儿是有德行的人。谁知是一个贪财鬼。
孙渊贞问道。怎见得他是贪财之人。马员外便把王重阳要家财之言。说了一遍。孙渊贞听毕说道。王老先生要你家财。必有缘故。你怎不问个明白。尝言道。千年田地八百主。这财产是天地至公之物。不过假手於人。会用的受享几十年。或几辈人。不会用的。如雨打残花。风卷残云。随到手随就化散了。又到别人手里。所以说财为天下公物。轮流更转。周流不息。贫的又富。而之富的又贫。那有百世的主人翁。千年的看财奴。
万贯家财何足夸。谁能保守永无差。
财为天下至公物。岂可千年守著他。
且说孙渊贞劝丈夫马钰曰。王老先生要我们这家财。必有原因。只要他说得合理。无妨相送於他。况(且)我们无儿无女。这家财终要落理别人手里。话未说完。
马员外笑曰。娘子说得好容易。我先辈祖人从陕西搬到山东。受尽千辛万苦。挣下这一分家产。我虽不才。不敢把祖宗的苦功血汗。白送与人。况且我们夫妻才半世年纪。若将家财舍与别人。我们这下半世又如何度日。又吃啥穿啥。岂不误了大事。
孙渊贞曰。枉自你是个男儿汉。却这般没见识。我们把家财送与他。是求他长生之道。既有了道。便修成了神仙。要这家财何用。又曰。一子成仙。九祖超升。怎麽对不起先祖。■对不起本作对不过 ■看来这一个道字。比你万贯家财值价多。
金银财宝等恒河。不及道功值价多。
财宝虽多终用尽。道功万古不消磨。
且说马外听了孙渊贞之言。说道。娘子之言。非为不美。倘若修不成仙。岂不画虎不成反类犬。
孙渊贞曰。人要有恒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何况学神仙乎。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终不就。只在有恒无恒。有志无志。尝言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专。
只要专心专意做去。自然如求如愿得来。历代仙佛。那一个不是凡人修成。难道生下地来。便是神仙麽。
马员外闻言。点头称善。到了次日。到邀月轩来见王重阳说道。老先生昨日说要我这分家财。但不知老先生要这些钱财以作何用。重阳先生正色而言曰。我意欲广招天下修行悟道之士。在此修行办道。将你这些钱财 来■ 同拿。与他们养一养性。护一护道。使他们外无所累。内有所养。来时安安乐乐。去时欢欢喜喜。重阳先生将这真情对马员外说了。
马员外闻听此言。心中方才悦服。但不知把家财舍与不舍。且听下回分解。
(正是)
能做舍己从人事。方算超凡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