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度人之心 

The heart that want to help others

作者:曾令贵      发布时间:2018-8-23

   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如此,才能称其爱为慈悲,方为超越个人狭隘小爱的大爱。

   经言,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度众生,则不名菩萨。因为想要度众生,就有一个要度化众生的自我,而这个自我是过去心的产物,过去心包含着过去种种快乐悲伤贪恋分别执着,以过去之眼看当下则为先入为主的知识与好恶所障,见不到究竟圆满的实相。

   自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自我不清空,则不可能妙行无住,那么度众生反而变成一种烦恼,会算计还有多少众生没被我灭度,会执着于个人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总想要改变某某众生,要逼着它步向解脱,其人若不遂其意,则心生哀怨。这便不随缘了,反而造业,深化了我执,只要有我执就有伤害。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亲人、夫妻之间,例如父母总以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子女某些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子女也这样来对待父母,而往往却是以养鱼的方式去养花,制造了诸多矛盾,彼此抱怨得不到对方的理解,以致于双方停止了沟通。


    我们善待别人的方式总是受到过去心的限制,因此才会对别人做出削足适履之事,而我们的过去心就是我们心灵受制于文化的结果。在行布施之时,须是无我才不会有所限制,更不会因为知识的局限和某种期待落空而受到伤害。所谓无我布施,经言,“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无我无贪,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能量的内耗,于过去无滞无碍。“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意在破除我执。而凡有我则有相,有相则布施的福德随相而限,无我无相则福德如尽虚空法界无量无边。

    佛门不度无缘之人,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因为慈悲。禅机未到,点亦不中,因缘不成熟,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若抓着某某众生,一心要度他,实际只会扭曲他,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自私之甚——想要改变他人的人都是自私的无知之人。觉行圆满之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圆满,内在富足之人无须通过某种看似利他之举来剥削别人,或改变别人来成就自我满足感。他会活的像一朵空谷幽兰,不管有没有人闻到它的芬芳,它只是做它自己,内在富足,生灭自在,如同王维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沪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作者:曾令贵 陇菲老师提供 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