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立象以尽意--关于“天马龙雀”【图】
The Sage Creating Images to Express the Meaning __On the Heavenly Horse and Dragon Bird[Picture]
作者:陇菲 发布时间:2018-5-13
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二日,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之青铜马俑,原称“铜奔马”,俗称“马踏飞燕”。一九八三年九月四日,《光明日报》报道陇菲(牛龙菲)先生考证成果,公布其新的命名:“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同年,国家旅游局根据陇菲考证,于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旅游报》发布通知:《天马被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人民日报》发表相关报道,把它简称为“马超龙雀”。从此,“马超龙雀”之名,传遍整个世界,并收入权威的《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第一版)。事过三十二年,虽然“铜奔马”之名,早已被原先为它命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否定抛弃,但这个旧名和“马踏飞燕”俗称,却一直与“马超龙雀”混为一谈。这个国宝级文物超逸绝伦之文化内涵,一直未能充分彰示。故此,本刊发表陇菲先生最新文章,以正其名,以飨读者。
周一良先生点评:
“马踏飞燕,纯粹是望形生意。”
“马超龙雀,不仅有文献根据,还有美学根据。”
陈丹青先生点评:
“马超龙雀”“在美学上是一个很超前的概念”。“它抓住了一个动作的上下文和前后史,抓住了超越的瞬间,非常的潇洒”!
“天马并不是功能性地奔跑,而是自为的。从来没有见过一个马的雕塑或者任何动作当中的雕塑,能够找到这么摩登的处理时间点的办法。”
“雕刻最难的是支点选择,它很前卫地找到‘龙雀’的形象作为支点。”
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二日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了一尊青铜马俑。与此地下出土文物可以相互参证的传世经典文献,是张衡《东京赋》。
《东京赋》有言:“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天马半汉”赞龙马天驹高蹈银汉之姿,“龙雀蟠蜿”状风神龙雀委屈蜷缩之貌。
一九八三年,笔者将其命名为“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俗称“马超龙雀”。同年,国家旅游局将此国宝级文物形象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一九八三年,笔者将其命名为“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俗称“马超龙雀”。同年,国家旅游局将此国宝级文物形象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华严金狮子章》有言:“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佛教造像有燃灯、释伽、弥勒名之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金刚经》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为何?《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欲见如来,须从肉眼,经天眼、慧眼、法眼,至佛眼之境。
天马龙雀,乃三世合一的如来金佛,有太极无极的阴阳动静,须以佛眼观之。
以肉眼观之,以色见之,此青铜馬俑,不过一马,一雀,非法相也。
若以天眼、慧眼、法眼观之,此青铜馬俑主体之马,乃神龙无迹的行空天马;此青铜馬俑底座之雀,乃风驰电掣的神禽龙雀。
《金刚经》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无论是神龙无迹行空天马,无论是风驰电掣神禽龙雀,都执着马相、雀相、众生相,顶多是仙风道骨的“寿者”之相。此,皆非菩萨。
只有以佛眼观之,不拘于相,才得见动静一根,久暂一理,如如不动,阴阳太极之无极法轮。
如是我观,“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天马龙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天马龙雀,如来如去,刹那之间,转瞬之际,来龙去脉,成一合相——集过去、现在、未来为一身的三世合一如来金佛!
指非指。法相者,言语道断。像即象。意象者,赋形可见。
“圣人立象以尽意。”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天地乾坤,其动,其赜,欲飞去,不可说。天马龙雀,其静,其象,案其图,却把住。
无名能工巧匠,以仓惶回首之龙雀风神,反衬意裕神闲之行空天马,把天马超越龙雀的瞬间动态,凝固为造型艺术之不朽典型。三千世界,一粒米中。十万劫节,弹指之间。
辟翕捭阖,成住坏空,当下即逝之现在,已然去往之过去,和已有先兆之未来,转瞬合一,涅槃永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天马超越龙雀之“过去” 、“现在”、“未来”
“龙凭云游,腾蛇假雾,未若天马,自然凌翥。”与西方插翅天马不同,中国无翼天马,去桎解梏,超凡脱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凌空星汉,逍遥遨游。
天马行空,舞步侧对,蹀躞潇洒,无奔袭劳顿之形,不疾而速,携风雨,裹雷电。
天马行空,体态轻盈,若灭若没,有神行电迈之运,不行而至,掠扶桑,惊若木。
人常道:“如影随形”,龙驹天马,超逸绝伦,影不及形。俗话说:“风尘仆仆”,龙驹天马,绝尘弥辙,尘不暇起。惠施有言:“飞矢不动”,龙驹天马玄天运道,与其相比,风神龙雀好似浮箭未移。龙雀惊视回首刹那,天马转瞬再践千里。
“一世之人,不足以挂其意;四海之广,不能以回其顾。”
天马行空,后有三侪:“兽以走,鱼以流,鸟以飞。”龙雀猝不及防失魂落魄,天马昂首嘶鸣健行不已,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无视群侪,目空一切,此乃天马行空极致。
二、金鎫当颅,流星散尾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雷台出土之飞天龙驹,以大汉官马饰品装点。
李白《天马歌》诗云:“羁金络月照皇都。”羁金之金,指“金鎫”马冠。络月之月,是“金鎫”别名。其形如月,故称“月题”,位在马头,又称“当颅”,或称“颅首”。
秦汉之际,官马“当颅”,以金制作,名曰“金当颅”。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马饰,有二维平面的片状“金当颅”。
除此之外,还有“高四寸,广四寸”,别称“璇弁”的三维立体“金当颅”,长沙马王堆帛书《相马经》称其为“刻颅”。为彰示大宛汗血宝马生角神话,雷台天马当颅马冠镌刻兽角之型。
“紒:系马尾也。”马尾末端系以彩紒青丝之制,由来久远。
《左传·成公二年》载:“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齐侯傲慢轻敌,本以为可以速战速决,歼灭晋军之后再吃早饭。不料,冲锋陷阵时因马尾未加捆扎而“骖挂于木”——辕条两侧輓马尾巴与树枝缠绕不得解脱。
“介马”之制,后来又有发展。汉代官马,“失其鬃尾”,要截去马尾末端,另续一段青丝彩紒。永嘉芙蓉古村落博物馆现存之木马,保守此古制,马尾分明可见截去末端之原尾,与另外附加之彩紒。
李白《天马歌》唱道,天马“尾如流星”。李朝瑞《天马赋》也说,天马“散飞星于举尾”。雷台天马,“失其鬃尾”之后保留的那段原生尾根,有力挺撑举之势;末端另续之彩紒,则如飞散飘逸之流星。
经魏晋时期凉州之地中介,直到盛唐,玄宗舞马依然保持大汉天马“络以金银,饰其鬃鬣”之制。
天马龙雀,瑰异谲诡,灿烂炳焕。恍兮惚兮,其中有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精甚真,其象甚明。
赞曰:
龙雀蟠蜿,天马绝尘。光驰电掣,蹀躞从容。
冠暗日月,尾散流星。不疾而速,鬼斧神工。
2012年3月16日草拟
2012年6月 1日修订
2014年7月 9日再订
2015年4月15日定稿
已载甘肃龙文化研究院
甘肃社会科学院
《龙文化季刊》
二零一五年·夏季号·总第二十四期
第九十四至九十七页
2022年4月27日
藏之网海,副在微信,独弹独奏,以俟知音。
详细原文转自《陇菲独弹》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longfeid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