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无、空、隐、虚、妙之乐---陇菲《乐道》摘引 

  Music Is What Is Nothing,Emptiness,Hiding,Nonbeing and Wonder-Quoted from Dao of Music by Niulongfei  

作者:陇菲     发布时间:2018-4-10

作者:陇菲 《乐道》摘引

《文经》简介
    《文经》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往复循环之太极法则,道形器、达类私三分法之概念体系,解析文化、文象、文脉之人类文明演化机制,人体、人群、人文之人类社会结构层次,内化、类化、外化之人类实践成果传承,本能、仿能、智能之人类智慧发生升华,生子、生财、生法之人类三种社会生产,血缘、物缘、信缘之人类三种社会关系,天然、史然、未然之人类历史开放图景,在《人文进化学——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结构严密、体系完备、概念清晰、逻辑自洽的人类文明及其演化机制的文化哲学本元理论。


《乐道》简介 
 
    《乐道》基于中国古典哲学“道、形、器”“达、类、私”之三分法,分析音乐征道、范器之“形”,音乐达同、私示之“类”。

《乐道》明示:
音乐以其逝者如斯之乐象,与天地万物以类相动,同行同运。
音乐以其介于道、器之间的形、介于达、私之间的类的特殊品质,能指即是所指,无须借助其它,无须翻译解说,直指人心,从灵魂走向灵魂。
音乐以其排比音声之行运,并非空间结构之物理形器的“有、色、显、实、徼”,而是时间绵延之爻位错综的“无、空、隐、虚、妙”,当其无而有其用。
音乐欣赏,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听于无声的特点。音乐欣赏可细分为如下四个层次:官能之耳听;感触之情应;脑智之心思;意念之神悟。例庄子之言,可将此四个层次表述为:听之以耳;听之以情;听之以心;听之以神。
音乐以其我为故我在之发于声音,形于动静的操行,乃是真正的行为艺术。
“道者,人之道也。”
乐道,乃是人之道,乃是人之所以道、人之所以行的天道。


     音乐直观显现:

      万物一行。

      乐与天地万物,不是停滞的静止状态,而在时间中刚健变动、生成劫毁、绵延流逝、一去不返。

      天地万物之元素、材料各有不同,空间结构也千差万别,但它们同在时间中之绵延流逝却概莫能外。

      大化周流,生生不已,逝者如斯,顺而相受。万事万物,同态、同行、同运、同逝,都在不可逆之时间中,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空中显色,色灭于空,方现方逝,方逝方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空间形器示人“有、色、显、实、徼”,时间流逝则示人“无、空、隐、虚、妙”。

     物象之“有、色、显、实、徼”,是空间三维六合之物理结构。大道之“无、空、隐、虚、妙”,则是时间不可逆转之同态、同行、同运、同逝。

    长宙广宇,并非物质机械论的空间集合,而是造化生灭论的时间绵延。长宙广宇,抱阴複阳,辟翕捭阖,变易不易,乾坤往复,道生德蓄,开物成务,厚载总摄,自化自定,无中生有、空中著色、隐机显现、妙法明徼,虚实相映,流转不息,成千秋历史,成广大世界。 

     音乐欣赏,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点。 

     音乐欣赏可细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官能之耳听;心理之情应;脑智之思虑;神悟之意会。

    “耳听”,是官能之聪;“情应”,是心理之敏;“思虑”,是脑智之功;“意会”,是神悟之通。

     例庄子之言,可将此四个层次表述为:

     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听之以脑;听之以神。

    音乐欣赏,于耳听、情应、思虑、神悟的递进层次之中,由娱耳到动情;由动情到认知;由认知到入化,而渐趋大音佳境,而最终物我两化。

  此耳听、情应、思虑、神悟之四个音乐欣赏层次,既是逐渐递进的序列,又有反馈互动的关联。

     “耳听”,将音响模型动态结构转化为鼓膜神经动态反应,此乃音乐审美同态转换之第一个步骤。

     “情应”,将鼓膜神经生理动态转化为情感意绪心理动态,此乃音乐审美同态转换之第二个步骤,

      这两步转换,就信源、信宿关系而言,如不论噪音干扰、信号衍失,信息相对守恒。

     待到“思虑”的层次,人一方面仍将不间断地随乐音音响的绵延流逝而不断耳有所听,仍将不间断地随乐音音响的绵延流逝而不断情有所应;但与此同时,其所谓“思虑”,则有可能依据音乐作品的体裁、标题、歌词、剧情,以及作曲家的生平、该时代的精神等等,将音乐作品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从而达到对于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


    而在“神悟”的层次,人将有可能基于个人的人生阅历、人生体验、人生哲学、人生理念,将音乐置于更加浩渺深远之长宙广宇,真正达到物我两化而不关理路的妙悟。

    在此“思虑”、“神悟”的两个层次,音乐作品的内涵,在人的观听体验之中,不断增值。

    “思虑”层次,音乐内涵的增值尚有所限制;“神悟”层次,音乐内涵已经趋于无限。

     贝多芬曾说: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钱钟书《谈艺录》则说:
     艺之极致,必归道原,上诉真宰,而与造物者游。


    “耳听”、“情应”,与乐音音响之绵延流逝同步;“思虑”、“神悟”,并不与乐音音响之绵延流逝同步。

     音乐之外在的乐音音响,因人音乐格物操行而起,因人音乐格物操行之舍而亡。

     音乐之内在的听觉体验,则因人类音乐记忆的综合而起,因人类音乐记忆的信息贮存而超越音乐艺术之运演操行;犹如人类之文脉,使人类文明之信息超越生死局限,超越时空局限。

     音乐之外在的乐音音响,乃是方生方灭转瞬即逝的历时绵延音流。 
     音乐之内在的听觉体验,则是记忆整合关系生成的共时后象建构。

     没有音乐内在的听觉体验、没有记忆整合关系生成的共时后象建构,“耳听”只能感受一个个方生方灭的间断音响,“情应”只能接受一次次纷繁差异的刺激信号,而不能将其综合为乐音音响的比音关系,而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图式。

     随著音乐作品的开始、呈现、展开、完成,音乐之历时具体音响,在人心中通过记忆综合不断增值其意义信息,不断丰满其内涵价值。

     犹如随著人类格物操行的开始、呈现、展开、完成,人类之历时的格物操行,在人类历史之中,通过文脉不断增值其意义信息,不断丰满其内涵价值。

     随著音乐作品的开始、呈现、展开、完成,音乐之历时具体音响,在人心中通过记忆综合成为共时的后象,综合成为心理抽象时间。

     犹如随著人类格物操行的开始、呈现、展开、完成,人类之历时的格物操行,在人类历史之中,通过文脉综合成为共时的文明,综合成为精神意象存在。

    《华严金狮子章》有言:
      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

      音乐在其运象成行的过程之中,文明在其格物操行的过程之中,于人心中不断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

      音乐在其最终结束的刹那,历史在其某一关键的顷刻,把时间的历时转化为当下的瞬间。此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说:
     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

     人在此一瞬,“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观古今于须臾”(陆机《文赋》)。

     音乐作为人类心灵的书本,因格物操行的起始而逐渐打开,也因格物操行的结束而最终关闭。

     犹如文明作为人类心灵的书本,因格物操行的起始而逐渐打开,也因格物操行的结束而最终关闭;犹如宇宙自无而有开始自己的历史,最终还将自有而无终结自己的历史一样,音乐之宇宙,也有其发生、终结的历史。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因此而咏歎:
    言语和音乐,
    只有在时间裡进行,只有活著的
    才能有死亡。言语,在讲过之后,达到
    寂静。只有借助形式,借助模式,
    言语或音乐才能达到
    静止,犹如一个静止的中国花瓶,
    永久地在其静止中运动。

    除了在乐谱“模式”中,音乐继续保持其“静止中的运动”之外,在乐象的行运之中,时间被逐渐收拢乃至最后终止。一首乐曲结束的刹那,犹如人类历史某一过程结束的刹那,既是顷刻,也是永恒。“此一刻的光阴就是千秋万岁”(胡兰成《革命要诗与学问》)。

    此时此刻,时间的历时,具体的绵延,最终转化为空间的共时,太极的无极;此时此刻,一首乐曲的全部意义方始完全生成;犹如人类当其消亡之时文明全部意义的最终完全生成,犹如宇宙自有而无之时宇宙全部历史的最终完全结束。

    极而言之,音乐之时空,当其全部乐曲结构最终完成,秩序最终建立,乃是以人为中心之无维的时空、点的时空;文明之时空,当其全部历史过程最终完成,文明最终完结,乃是以人为中心之无维的时空、点的时空。

   在此结构最终完成,秩序最终建立的一瞬,时间历程裡,中观尺寸之开弦(open string)的音响之振动生灭,浓缩成为微观尺寸之闭弦(closed string)即超弦(super string)的心灵永恒震颤。

    在此一瞬,无过去、将来,无上下、六合,而只有此地此刻音乐宇宙自有而无、自色而空,文明宇宙自有而无、自色而空,人类宇宙自有而无、自色而空之无极之太极。

    此点或超弦,即是音乐的完成与终结,即是文明的完成与终结,即是宇宙的完成与终结。

    此点或超弦即我。

    在此一点,在此超弦,太极乃无极,我即是永恒,我即是宇宙的全体。

    于绝灭处,新的宇宙,新的人生,新的音乐,又会自无而有,自空而色,起死回生。
成毁死生,乃宇宙的一体之机,乃宇宙的全体大用。

  
 
一九九五年五月五日初稿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五日新稿
载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乐道》繁体版
二零一二年一月初版第二零三页至第二一一页

2022年4月27日

藏之网海,副在微信,独弹独奏,以俟知音。
详细原文转自《陇菲独弹》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longfeid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