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Bible)是神所默示的,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最初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原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
圣经是犹太人和欧洲人的信仰经典,讲述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1] 当犹太教经典大量译成希腊文本后,希腊文ta biblia(复数,原意为“诸书”)遂被用以专指这些经典;拉丁文衍为单数词Biblia,后成为犹太教、基督教正式经典的专称,汉译作“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被奉为教义和神学的根本依据。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传奇、律法、诗歌、论述、书函等。将这些书定为正典圣书者认为各书具有神的启示和旨意。名称源于希腊文biblia,意为一组书卷,为复数词,拉丁化后成为单数词。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圣经记录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及早期的发展,也为以色列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它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为其信徒提供了信仰的准则,同时也为基督教教会的组织和礼仪活动作出了规定。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出现的版本最杂,流行最广而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并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联合国公认《圣经》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圣经》分为《旧约》与《新约》两大部分。“约”源于希腊文diathēkē,拉丁文作testamentum,意为盟约。
《旧约》本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后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但基督教认为,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订立的。基督教各派所收旧约的卷数不尽相同。天主教除新教所收各卷外(卷次编排略有小异),还另外收入被称作“第二次正典之书”(又称外典,或次经),计有《多比传》、《犹滴传》、《便西拉智训》、《所罗门智训》、《巴录书》、《马加比传》上下卷、《以斯帖补篇》和《但以理附录》等卷。多数古代东派教会的圣经亦同此。希腊正教会和俄罗斯正教会部分神学家对此曾持异议。各派所收新约各卷基本相同。
旧约原文以希伯来文为主写成,个别段落用的是亚兰文。最早的圣经是用羊皮卷或纸莎草纸抄写的。
1947年考古学家在死海西岸库姆兰地区洞穴中发现了较完整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的手抄希伯来文圣经,学术界以此为依据将犹太教圣经古抄本分为3种:古巴勒斯坦抄本,古埃及抄本,原始传统抄本。新约原文为希腊文,其原本已失传,现所发现的最早抄本残片约为公元2世纪时所抄。在4世纪新约文本大致固定后,有埃及、亚历山大、叙利亚等抄本流行。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腊文《圣经》抄本为4~5世纪的抄本,最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和亚历山大抄本。
圣经的翻译大至可分为三个时期:
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圣经》
此期间圣经先后被译成希腊文、拉丁文、叙利亚文、哥特文、格鲁吉亚文、埃塞俄比亚文、亚美尼亚文等。从古埃及抄本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子译本和参照希腊文、希伯来文版本译成拉丁文的“通俗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后的1000余年中,通俗拉丁文本一直是天主教圣经的正式版本,后来许多民族语言的译本都以此为依据。
14~17世纪
此期间由于民族意识的增长,要求用民族语言讲道和举行仪式的呼声极高。宗教改革在这方面的结果是圣经以拉丁文独尊的地位结束。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圣经全书或《新约》译本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于1611年颁布的“钦定本”被公认为标准英文本。后来,冰岛文、瑞士文、丹麦文、荷兰文、俄文等语种的译本也陆续出现,在亚非国家还出现了印地文、日文、中文、尼日利亚文的译本。
近现代阶段
此期间圣经翻译工作进展极快,新的版本不断产生。语种更多,译意更准,文字简明是当今圣经翻译的特色。英译本有《美国标准译本》、《耶路撒冷圣经》、《新英文圣经》、《当代圣经》、《福音圣经》等等。中文圣经则有和合本为中国新教徒通用,思高本为中国天主教会通用。
主要内容
《旧约》
一、律法书。
5卷。犹太教总称为“妥拉”(原意为晓谕)。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犹太教、基督教传称为摩西所作,故又称“摩西五经”。《创世记》中记载古希伯来传说中世界与人类的开始和古希伯来民族的起源,并记述了关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等几位先祖的传说故事;后4卷记载了以色列民族形成的历史和传说。犹太教认为,律法书阐述了以色列人与上帝的特殊关系,并相信上帝曾与亚伯拉罕立约,应许使其后裔成为大国;他们相信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使之脱离法老的奴役,是上帝通过摩西拯救他们,并写此5卷书作为上帝所晓谕的律法,因而世世代代应忠于上帝,谨守遵行摩西所颁布的神赐律法。
二、叙事著作。
12卷。即《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卷、《列王纪》上下卷、《历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这部分著作亦称“历史书”,又因大多以先知派观点写成,犹太教称“前先知书”。《约书亚记》记载摩西死后,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进入迦南(今巴勒斯坦)的故事。《士师记》记载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国家尚未形成而由士师统领;士师对内是审判官,对外则是军事领袖。《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叙述以色列人从建立国家直到最后被巴比伦灭亡的传说。《历代志》的内容和《列王纪》大致相同,涉及年代也相近。《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记述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的情况。
三、诗歌。
有《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耶利米哀歌》等6卷。《约伯记》的主要内容是约伯与三个朋友辩论义人为什么受苦的问题。《诗篇》共150篇,多为犹太教用于宗教活动的诗歌,大部分称为大卫的诗。《箴言》以格言的方式专讲处世之道,也包括对青年的教导。《雅歌》以爱情为题材,据称为象征神人之间的深情而写。《耶利米哀歌》是对耶路撒冷遭到毁灭的哀叹。[1]
四、先知书。
16卷。并根据篇幅长短又分为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和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多借传“上帝谕旨”从宗教思想出发,评论现实问题。
《新约》
一、叙事著作。
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4卷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福音书基本内容为记述耶稣的生平和教训。“马太”和“路加”均载有耶稣诞生的故事,“马可”则以施洗约翰传道和耶稣受洗为起首。关于耶稣的事迹,前三福音所述大体相同;《约翰福音》则多论述耶稣事迹的宗教意义。《使徒行传》叙述耶稣的门徒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个教会,以及彼得、保罗在地中海沿岸传教的情况。
二、教义著作。为书信体。21卷。前13卷即《罗马人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和《腓利门书》,传为保罗所作,故总称为“保罗书信”。此外,尚有《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犹大书》。《罗马人书》,对基督教教义作系统的阐述,突出发挥“因信称义”的道理。据称,因始祖亚当一人犯罪而使整个人类都陷于罪的权势之下(后世称之为“原罪”),人与上帝的关系就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人藉相信基督就可与上帝和好,凭靠基督救赎之恩而被称为义。《雅各书》认为单靠信仰而无行为加以印证是无意义的;并批评了当时教会中有人强调某种与生活脱节的信仰。《希伯来书》强调基督教优于犹太教,“彼得书”(主要是前书)讲论基督受苦的意义,“约翰书”则着重发挥“道成肉身”(即上帝成为人)的教义。
三、启示书。
1卷。即《启示录》(又称《约翰启示录》)。在福音书中虽有启示文学作品的片断,但内容集中的启示书则是《启示录》。《启示录》用启示文学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描写天地末日的景象。不少学者认为,书中的七头十角怪兽暗指当时迫害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统治者。书中说各族各民都被迫拜那兽的像,是指罗马帝国强制推行对皇帝塑像的崇拜。作者动机在于鼓励1世纪末受罗马迫害的小亚细亚西部信徒,并以预言方式指出不义的罗马终将倾覆,末日审判和新天新地终将自天而降。
创作背景
《旧约》诞生的文化背景是独特的神文化社会,在犹太人看来,神的存在是真实的、无处不在的,神就是真理和历史,《圣经》中的叙事都是真实发生的。这就是犹太历史观的独特之处。《新约》书卷基本上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写成,到三世纪初就已经基本确定,最终定稿则为四世纪末。
传入中国
圣经最早于唐代随基督教(景教)传入中国。十九世纪,基督教从西方重新传入。近代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为中文圣经的翻译和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为今天中国教会圣经事工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有些少数民族中有大量基督徒。为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基督教(新教)全国两会总共出版了四十七万六千六百零五本不同版本的圣经,包括朝鲜文、苗文、彝文、佤文、景颇文、拉祜文、东僳僳文和傣文。
地位影响
这部古老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载了古代中东乃至南欧一带的民族、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其中的哲学和神学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
《圣经》本身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欧洲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都取材于《圣经》,如英国作家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受到《圣经》的影响。阅读《圣经》的人是如此之多,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圣经解释学"。
耶稣
拿撒勒人耶稣(约公元前4一公元29或30),生于耶路撒冷附近的小城伯利恒(在历史上以大卫城著称)。耶稣为童贞女马利亚所生。耶稣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教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不是在公元29年就是在公元30年。“基督”一词源出希腊文Christo,是个称号,意为照天意选定的人。《圣经》中的“基督”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同义词。
耶稣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鲜为人知。约在公元28年时,他的生活同施洗者约翰的事业相互连结在一起了。约翰是个暴躁的先知——传道人。他来自旷野,号召人们悔改、领受洗礼。他是个据理力争的人,不久即遭到罗马帝国分封的王,加利利的傀儡统治者希律王囚禁,后被斩首。耶稣听了约翰传道,就随着群众去约旦河里施洗。耶稣领洗以后当即到旷野去祷告,沉思默想。
福音书报道他在旷野受撒旦(魔鬼)的试探,考验耶稣想当什么样的群众首领:1、施行奇迹的神人;2、满足大众需求的恩主;3、掌握大权的国王。耶稣选定了一项较为艰难的、不大受人欢迎的使命——上帝之国的使者。
耶稣从旷野回来,开始在加利利传道。他最初宣传的和施洗约翰所讲的相似:“日期满了,上帝的国临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他告诚人们不要沉湎于过去,上帝将要推翻旧制度和旧生活方式,以便实现一个无限美好的、崭新的未来。耶稣招收了十二个门徒跟随他。
彼得认耶稣为弥赛亚以后不久,耶稣带着门徒,去往耶路撒冷。在一个星期天,他在门徒和群众的簇拥之下,进了城。第二天,耶稣进入圣殿,赶出那些兑换银钱的和卖献祭用的鸽子的人,斥责他们竟使“万国祷告的殿”变成了“贼窝” 。此举对一小撮管理圣殿的祭司是个迎头棒喝,他们极其恼火。在以后的几天里,耶稣同祭司和拥有宗教权威的人进行了大辩论。那些人怒不可遏,以致策划除掉耶稣。
到了星期四晚上,耶稣和门徒共进晚餐(这顿晚餐今由基督教徒重新制定为“最后晚餐”,“弥撒”或“圣餐” )。晚饭后,耶稣来到客西马尼花园,独自祷告。他的祷词表明他已预感到一场斗争不可避免,他仍然希望免掉受苦,但是宁愿成全上帝的旨意。
这时,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带着一帮祭司和守殿的兵士,来到花园里捉拿了耶稣。当夜,他们把耶稣带到圣殿法庭,就是犹太最高法院和议会受审。据考证,审判是非法的,但议会却宣布耶稣是亵渎者,该当死罪。由于当时只有罗马领主操死刑之权,祭司长就把耶稣交给管辖犹太的罗马巡抚彼拉多。
彼拉多显然不愿定耶稣的罪,因为他是否犯了罗马法律还有疑问,但身为被征服行省的首长,他深怕群众运动可能酿成叛乱,又宁肯同被征服民族的宗教领袖交好,而耶稣却主张顺从上帝,并以自己为犹太人的王和救主,这就激烈地冒犯了传统的惯例,构成了对犹太议会的威胁。经犹太文士和法利赛人一再催促,于是彼拉多吩咐把耶稣钉十字架。罗马士兵鞭打他,拿一顶荆棘编成的冠冕戴在他头上,嘲弄他是冒充的国王,然后将他带到各各地山(“髑髅地”)作为叛乱者处死。彼拉多吩咐在他头部上面置一块牌子,写着:“犹太人之王”。耶稣当下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耶稣被埋葬在一个岩洞般的坟墓里。
星期天(现代称复活节)的早晨,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复活了,并会见了他的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