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释迦牟尼如来应化事迹(连载35-61) 

Sakyamuni Tathagata should be of deeds (serial:35--61)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06-12-15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
35、诘问林仙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林间鸟兽一见太子,皆瞩目不瞬。跋伽仙人遥见太子,以为天神,即领徒众前来迎接,请太子上坐。太子观察这些仙人修行的方法:有以草为衣的,有以树皮树叶遮体的;有专食草木花果的,有一日一食的,也有两日一食或三日一食的;有的专事水火,有的奉祀日月;有的翘足独立,有的倒卧于粪秽之中或荆棘之上,也有横卧于水火之邻侧的。种种苦行不一,稀奇古怪。
  太子问跋伽仙人:“你们修此苦行,究竟为了什么?”仙人说:“为了希望生天。”太子说:“天上虽乐,福尽则堕,依然轮回六道,终归是苦。你今修此苦因,以求苦报,实在不值得。”诸仙人不解,提出许多疑问请教太子,如是言语往复,直至日暮,太子只得在彼林中停留一宿。
  天明,太子心中道:我今学道,为断苦本。此诸仙人虽修苦行,皆非真正解脱之道。即辞别仙人而去。有一仙人善知相法,对众人说:“这位仁者,诸相具足,决非等闲,将来必定成就一切种智,为天人师。”仙人言罢,上来对太子说:“我们所修法门不同,不敢相留。仁者此去,可向北行,有二大仙,名阿罗逻、迦兰,仁者可与之谈论。但我看仁者亦当不必住于彼处。”
  于是太子即便北行。诸仙人见太子离去,合掌相送,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一直看不见太子的身影了,才各自默默而还。

36、劝请回宫
  《因果经》上说:当时净饭王得知太子消息,立即派遣王师随同大臣,赶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向仙人问说:“太子出家学道,路经此林,诸大仙可曾见否?”仙人答说:“前日有一童子,面貌端正,相好具足,来入此林,曾与我等议论;鄙薄我等所修之道,离此北行,诣阿罗逻、迦兰仙人处。”
  王师闻已,急速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果于中途,见太子在树下端坐思惟,即便下马作礼问讯,对太子说:“大王久知太子立志出家,此意难回。然大王对于太子恩爱情深,一旦分离,忧伤苦恼不已!愿请太子回驾,还返宫中。太子有心学道,当为太子别置静室,使太子不致废弃道业。这样岂不两全其美,何必独居山林?”
  太子答说:“我岂不知恩爱情深。但畏生老病死之苦,为断除故,是以来此。设令世间恩爱不必分离,又无生老病死诸苦,我又何必出家!我今学道,为求解脱此诸苦,终不返回。”
  这时,王师及大臣们因奉国王命来请太子,而不能使太子回心转意,心中十分着急,徘徊路侧,不能自反,遂互相商议道:我等既奉王使命,而无力效;如今空归,何以向大王交待?唯一办法,就是在我们当中,选出具有聪明智慧、慈心柔和、秉性忠直的五人,留下守护服侍太子,密令伺察,观其进止。于是,大家共同选举憍陈如等五人。五人表示愿意执行这一神圣任务。这样决定下来,王师及大臣们才辞别太子,悲泣而还。

37、调伏二仙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阿罗逻仙人住处,向仙人请教说:“生死根本,如何断之?”
  仙人答道:“欲断生死根本,必须持戒;离诸不善法,谦卑忍辱,于空闲处修习禅定。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二禅;舍喜心,持正念,生妙乐,得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四禅,获无想报。”
  太子又问:“禅定境界达到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我呢?或是无我?若说无我,不应言非想非非想;若说有我,所谓这个‘我’是有知呢,或是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就有染著;以有染著故,则非解脱。你等所修者,只不过断了粗的烦恼,而不知微细烦恼犹存;以为到此境界即为究竟,哪知微细烦恼逐渐滋长,仍脱不了轮回。所以这不能算为到达彼岸。必须断除我见我执,一切尽舍,才称得上真解脱。”
  众仙人听罢,默然无语,心自思惟:太子所说,甚为微妙,实为我等所不及。遂对太子说:“他日你若成道,愿先度我。”太子说:“很好!”
  于是太子为求胜法,辞别而去,渐次来到迦兰仙人住所。经过一番论议问答,太子知迦兰仙人所修之道亦非究竟,即便告辞前行。仙人心想着:“太子智慧,深妙奇特,如此难测!”不由得心生敬慕,合掌恭送,直待看不见了,才回到住处。

38、六年苦行
  《普曜经》上说:当时太子心中想道:“为了开化外学,使他们认识大道并非从无益苦行中得;为了训诲诸天,使他们知道福慧庄严亦非侥幸轻易得来。所以,我必须以几年时间来实践大勤苦精进之行,示世间祸福因果。”于是,言出身随,六年之中修习禅定,身心清净,日食一麻一麦;威仪进止,皆与道合。无论严冬酷暑、暴雨狂风,太子总是巍然端坐,不动如山;无论遇到任何危难境界现前,太子始终保持诸根不乱,心不恐怖。
  村落男女担薪负草,牧马牛羊,尘土飞扬,于面前经过,太子目不邪视,心不厌烦;树上鹊鸟筑巢,抱卵哺雏,粪污其身,太子亦不嫌弃。唯一心念道,所谓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
  天龙八部见菩萨如是勤苦精进,功勋道德巍巍,无不欢喜赞叹,而来供养奉事。因此,太子六年修习苦行,感化了无数天人,也为将来成无上道、广度众生奠下坚固基础。

39、远饷资粮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伽耶山苦行林中,为求至真之道,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麦,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憍陈如等五人见太子尚且如此,亦皆发心仿效,与太子一起共修苦行,不离其侧;并派遣一人还宫向王师大臣汇报太子修习苦行的情形,又由王师向国王转告上事。
  国王闻悉,心大悲恼,举体颤抖,身毛皆竖,对王师说:“太子既舍转轮王位,以及父母眷属恩爱之情,是我命薄福浅,不能留住太子尊贵之体。然今太子远在深山修习苦行,教我如何放心得下!”因嘱令宫人把此事转告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二人听后,又是一番伤感与痛惜。于是,国王、姨母及耶输陀罗各办五百车资生物品,令车匿专程送与太子作为生活用度,勿使有所缺乏。
  车匿受命,即率领千乘饷车疾速而去。到了伽耶山苦行林中,见太子形容消瘦,皮骨相连,车匿心中有说不出的悲苦,因垂泪道:“大王日夜思念太子,今特遣我送来资生物品以饷太子。”太子说:“我既违父母恩爱之情,又舍国王尊贵之位,唯为求得至真之道而来于此,怎可以接受如此丰厚的供养呢?”
  车匿心中想道:太子既然决意不肯接受资供,我只好另觅一人,把这许多物品运回皇宫;我留在这里奉侍太子,不离左右。

40、牧女献糜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心中想道:我于伽耶山示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身形消瘦,有如枯木;今已六年,然犹未能解脱。可知极端苦行无益于道。不如仍依当年初见沙门之时,在阎浮树下一心思惟,离欲寂静,最为真正受用。然我今全身骨节虽有坚固大力,但若以此羸瘦之身而取证道果,外道们必定认为自饿是证灭度之因。所以,我今必须照常受食,然后成道度生。于是来到尼连河侧,露地而坐。
  这时净居天人见林外有一牧女名难陀波罗,即来对牧女说:“今有太子在于林中,你可前往供养。”牧女听了,满心欢喜,即取金钵,盛满乳糜,来到太子前,至诚顶礼后,即以乳糜献上。
太子接受牧女所施,心中祝道:“我为成道度众生故而受此食,当使施者丰衣足食,安乐无病,福寿增长,智慧具足。”祝愿毕,即便食。从此,身体恢复光泽,气力充沛,堪证菩提。 


41、禅河澡浴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心中自念道:我六年勤修苦行,至今身上的衣服已破烂不堪,实在不能再用了。于是,漫步走到尸陀林中,见地上有破粪扫衣,便欲拾取。
  这时地神急忙告诉虚空神说:“你们看到了吧,释迦太子舍转轮王尊贵之位,为了勤苦办道,却拾取人家所弃下不要的粪扫衣。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啊!”虚空神听了,当即把这一消息转告三十三天;如是互相奔告,片刻间传至阿迦尼吒天。
  这时菩萨手里拿着粪扫衣,轻声说道:“在这山林之中,不知哪里有水,可以浣洗这些肮脏的衣服呢?”天上的神听菩萨这么说,便以手指地,遂成一池。
  菩萨心中又想:这池水清澈,可是得到哪里去弄一块方石来浣衣呢?这时天帝释立即把方石搬来,安放在池畔。菩萨见池边有一方石,便蹲下来洗衣。帝释对菩萨说:“请允许让我来为菩萨效劳吧!”菩萨心中想道:为了使将来诸比丘们不令他人代洗衣服,我今天应该首先做个表率。于是,遂谢绝帝释的请求,自己亲手洗浣。
  衣服洗毕,菩萨便入池中澡浴,天人各散香花,遍满池中。这时魔王波旬运用邪术,把池岸变得极为高峻,想让菩萨无法从池中上来。刚好池边有一大树,树神见魔王故意作弄菩萨,便用力按树枝令低,一直垂至池中,于是菩萨攀着树枝,得上池岸。
  菩萨浴毕,诸天竞相把池水取回天宫;所有池中水族因饮用菩萨浴身之水,俱得生天。所以,这也可说是菩萨为了度脱水族众生而示现澡浴。

42、天人献衣
  《大庄严经》上说:太子把所拾的粪扫衣拿到尼连禅河浣洗干净,晒干;自己入水澡浴后,便坐在河边的大树下,把洗干净的布料一块一块地缝衲起来。这时净居天有一天子名无垢光,将沙门应量袈裟供养菩萨。从此菩萨每天早晨披着袈裟入村乞食。
  有一天夜里,善生女梦见本村土地神对她说:“明日有一大菩萨将入村乞食,这是难得的福缘,你赶快营办美食,供养菩萨。”天明,善生女即令优多罗女往请菩萨来至居所,以金钵盛满乳糜持以奉献。菩萨受已,回到河边。
  这时河中有一龙妃,从水中腾出,手中持着庄严微妙宝座,放置净处,请菩萨坐。于是菩萨坐宝座上,食彼善生女所献乳糜。自此身体相好平复如初。
  菩萨食讫,把金钵掷致河中。龙王生大欢喜,收取金钵准备拿回龙宫供养,却被释提桓因变为金翅鸟,从龙王手中夺走金钵,带到天宫起塔供养。这时菩萨从座而起,龙妃把宝座持归本宫起塔供养。
  菩萨因自具福德力故,自从吃了乳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身上圆光,更加显耀盛大。于是菩萨心持正念,走上菩提道场,求取正觉。

43、诣菩提场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怀着正念,来到菩提树下,早有风神雨神把菩提树周围洒扫、整理得既干净又庄严;这时菩萨身放无量光明,震动无边刹土。无量诸天共奏微妙天乐,天女们各散无数香花,遍覆地面,于一时间,出现无量希有吉祥瑞相。
  原来,菩萨今日要来菩提场,昨夜就有大梵天王把这大好消息向诸梵众宣布说:“菩萨于今身披精进甲,智慧坚固,即将成就无边行愿,通达无量波罗蜜法门。于菩萨地得大自在,住于如来秘密之藏。任何魔境无法与之相比,无论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不由他教,皆能自得觉悟,并为一切众生说解脱道。菩萨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十方如来皆以大神通力护念。菩萨即将来到菩提场。必能降伏众魔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圆满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转正**[法/L*],施大法雨,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得清净法眼,为降伏外道,作大狮子吼,使外道们放弃邪知邪见,止息无谓的争论。菩萨为了早日实现度生宏愿,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无论处于任何境遇,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染,犹如莲花不着于水。”

44、天人献草
  《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心中自念道言:我现在到菩提场,应该坐什么样的座位呢?这时,净居天告诉菩萨说:“大圣仁者,过去诸佛都是坐在吉祥草座上而取得正觉的。”
  菩萨心想:那么,谁能给我这样的吉祥草呢?帝释天王心知其意,就化身为一个割草人,在离菩萨不远的地方割草。他割的草青翠碧绿,颜色犹如孔雀项毛,柔软滑泽;用手触摸,就好像微细轻柔的迦尸迦衣,色妙清香。
  菩萨看见那个割草人割着这样好的草,心中欢喜,就慢慢地走到他身边,亲切问道:“请问仁者,您叫什么名字?”割草人回答说:“我名叫吉祥。”
  菩萨一听,心大欢喜,这样思惟:我今欲求吉祥,他的名字就叫吉祥;吉祥就在我的面前,预示着我这次一定能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想,就很高兴地对割草人说:“请问仁者,您能送我一些草吗?”那人回答说:“当然可以!”就马上割草献给菩萨。
  当菩萨取草的时候,大地发生六种震动。那时,菩萨手持吉祥草,安祥徐步,来到菩提树下,安铺好草座,发起求取正觉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45、龙王赞叹
  《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拿着吉祥天人所献之草,安详徐步走向菩提场。这时空中忽有白鹤、孔雀、迦陵频伽、共命等鸟各五百数,从十方飞来,在菩萨顶上右绕三匝,然后随菩萨而行。又有五百诸天童子、五百天女,各执宝瓶,散诸香花,围绕而行。又有无数吉祥侍从四方云集而至。
  菩萨行步之时,大地强烈震动。有一龙王名迦茶,寿命极长,曾亲近过好多位过去诸佛。当时迦茶龙王正在睡眠,忽然被震动之声惊醒,发现大地不断摇动,即从龙宫走出观看,见离龙宫地界不远处,有一菩萨正在安祥而行,并且见到许多瑞相,这下龙王心里明白了,知道这位菩萨,与过去诸大菩萨发心走向菩提树时一般无二,断定这位菩萨必证无上正等正觉;于是生大欢喜,说偈赞叹菩萨。
  这时黑色龙王有一龙妃名金光,带领众龙女,各执诸妙香花、杂色衣服、宝幢幡盖等种种宝物,奉上供养。龙女们齐声唱着微妙的歌声,共奏着和雅优美的音乐,藉此赞叹菩萨圣德,赞叹毕,各各合掌顶礼。
  这时,菩萨对龙王说:“大善龙王,正如你所说的,我今必成无上正等正觉,广度众生。”

46、坐菩提座
  《大庄严经》上说:当菩萨走向菩提场时,有无量菩萨并诸天人,运用神通力,各自把菩提树装饰得极其微妙庄严。其菩提树共有八万四千数,高达百亿由旬,纯以珍奇诸宝装成,各具高显殊特之妙。树下,各随色类,敷设狮子之座,亦以众宝庄严。他们都希望菩萨能坐在自己装饰的菩提树下得成正觉。
  这时,菩萨随意在一菩提树下,取吉祥草,周遍敷设,如狮子王具足势力,精进坚固,无诸过失,显示着尊贵自在,智慧觉悟,有大名称,能降伏众魔,并诸外道。具足如是种种功德,将证菩提。于是菩萨面向东方,于净草之上,结跏趺坐,然后端身正念,发大誓言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
  菩萨升上菩提座之时,当下即证方广神通游戏首楞严大定。得是定已,分身无数,各各坐于所有菩提树下之狮子座上,身上皆具众妙相好庄严。所有菩萨并诸天人,都认为菩萨是坐在自己所敷设的狮子座上,皆大欢喜。又由菩萨定力故,能令地狱、饿鬼、阎罗王界及诸人天,皆见菩萨坐菩提座。这时菩萨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诸佛刹土。

47.魔王惊梦
  《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遍照魔王宫殿,蔽住诸魔本业之光。
  这时,魔王波旬于睡眠中,连得三十二种恶梦,梦见魔宫震动,忽然失火倒塌,墙壁颓落尽为瓦砾,尘土坌乱,秽恶充满;梦见自身头上天冠堕落,身上衣裳垢腻,咽喉干燥,身体寒热,面貌瘦劣无光;梦见园中所有树木花果悉皆摧折凋谢,所有池泉悉皆干涸,所有鸟类羽毛悉皆脱落;梦见宫内所有乐器悉皆破坏;左右所爱之人悉皆远离,魔子叛变而走,魔民四处逃散,魔军忧恼不安,魔女举声痛哭;所有欲界诸天兵将、天王帝释、天龙八部悉皆归向菩萨,表示决心舍离魔党,平日朋友立时悉成仇怨,那陀罗天仙指着魔王说:“此人不吉!”有一欢喜神在对门说:“此人我不欢喜!”魔王诸方驰走,无处自在……。
  魔王得此种种不祥之梦,忽然惊醒,内怀恐惧,心意不安,立即召集一切魔亲眷属,向他他们转述夜间所梦之事,最后说:“据梦中所见情形推测,我大概不久必失此处;将来定有大福德人来生此处替代于我。”于是召来魔兵魔将,对他们说:“今有释迦种姓之子,独坐菩提树下将证菩提。我等共至彼处进行扰乱破坏,阻其勇猛之心,勿令取证菩提。”

48.魔子谏父
  《本行经》上说:当时魔王召集魔兵魔将,欲往菩提场扰乱菩萨。魔王有一长子名商主,急忙上前劝谏说:“父王千万不可轻举妄动。父王若欲与悉达多菩萨而作怨仇,唯恐将来要后悔不及。”
  魔王斥道:“咄!你这小子懂得什么?你难道还不知道父王的神通变化和我的自在威力吗?”
  商主说:“孩儿当然知道父王的神通威力,但比起悉达多菩萨的广大神通、福德威力,父王可就差多了。事到如今,父王既然不听孩儿的劝阻,到时候便自见分晓。”
  这时魔王已是嗔火内烧,哪里肯听儿子的劝告,当即召集四种精锐兵队,所谓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其数百千万亿,个个奇形怪状,面目狰狞,可畏可怖,各持种种兵器,凶狠异常,由魔王亲自率领,浩浩荡荡向菩提场进军。
  前头士卒遥见菩萨稳坐于狮子座上,不惊不怖,不摇不动,身体赫奕,犹如金山放大光明,威德神采难与为比,魔军们俱各退散。魔王见部下不战而退,亦自胆寒,但犹强撑面子,不肯撤回,于是对部下发令说:“胆小怕事的给我站在一边,但不准临阵脱逃。且看我的手段,我要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把悉达多太子弄走,决不让他在这菩提树下成正等正觉。”

49.魔女炫媚
  《本行经》上说:魔王波旬不听长子商主的劝谏,可又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心想:要用什么办法才能制胜悉达多太子呢?对,有了!从来女色的魔力最大,这一招可是再厉害不过的,假如能一举成功,可就省却我不少力气了。于是召来众魔女,对她们说:“这头一阵,胜败如何,就要看你们的能耐了。”
  众魔女得令,来到菩萨前,倚姣作媚,撒娇撒痴,使尽千般解数,卖弄万种风情,凡是能令男人神魂颠倒、失心病狂的所有媚功馅术一一施展出来。然而,只见菩萨垂眉合眼,入深禅定,对于眼前之事不见不闻,无浊无垢,身心清净,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意志坚定,如须弥山高出云端而巍然不动。这便是菩萨摄诸根、调伏心意的功夫。
  魔女们见菩萨丝毫不为色相所动,皆生惭愧羞耻之心;但迫于魔王的淫威不敢退阵,只得重新运用幻惑之法,身作种种娇姿情态,口说声声美妙音辞,来诳惑媚乱菩萨。
  菩萨见这些魔女如此下作,也真够可怜的了,就对她们说:“你们前生修来福泽,今世得受天身,别以为如今年轻貌美,岂知世间无常,转眼即成老媪。况形体虽好,心术不正,亦枉自为人,你等不安住天上,何为而来巧用妖媚乱人善意?如此龌龊行为犹如革囊盛粪,有何可贪?你们别枉费心机了!”菩萨言罢,用手一指,众魔女当下变成老太婆,发白面皱,丑态毕现。

50.魔军拒战
  《本行经》上说,当时魔王见魔女头一阵便狼狈而回,心想:看来用世间五欲来诳惑此人是没有用的;我今何不用花言巧语来骗他一骗,也许可以使他上当而去。于是,魔王戴上一副笑面具,装成一个大好人,来到菩萨前,柔声软语地对菩萨说:“这位仁兄,我看你相貌堂堂,福德具足,有大威势,应该留在皇宫中做国王,将来统领世间、治化天下,可有多威风、多体面、多自在!为何却来剃发作沙门,平白受许多苦楚,真是太冤枉了!太可惜了!太不值得了!而今又有这么多人来对付你,欺负你。你看,兵戈簇簇,杀气森森,这阵容,你从来就没见过,实在太恐怖了!依我看呀,你可千万别与这些恶人作对。这些人贪嗔痴业障深重,什么坏事做不出来?所以,你还是赶快离开这里为妙。”魔王一边说着,一边睨着眼察看菩萨神色。
  只见菩萨神态安然,既不动身,也不移座,对魔王说:“我今于此结跏趺坐,有如金刚牢固,凭你怎么说怎么做,都休想破坏我的道念。”
  这下可激怒了魔王,马上又恢复凶恶的面孔,手执利剑,指着菩萨大声吼道:“我好意劝你你不听,难道你看不见我率领这许多杂牌军队,个个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刀枪剑棒种种兵器,无所不精;又有夜叉鬼怪,专食人肉;猛兽驱逐,毒龙吐雾。我这些部下暂且不用,我今挥剑把你身体截成两段,势如破竹,你信不信?”
  菩萨说:“魔王波旬,你别嚣张!纵然你这些乌合之众有百千万亿,个个都像你力大无穷,一齐上来围攻,也别想能动我一根毫毛,况割截身体。魔王!你走吧,别在这里虚张声势,妨碍我安静。我若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是不会离开此座,到别的地方去的。”

51.魔众拽瓶
  《杂宝藏经》上说:当时,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巍然端坐。恶魔波旬率领八十亿魔军来到菩提树前,想要破坏佛,大声嚷道:“悉达多太子!你孤身单人坐在这里干啥?赶快离开。若不离开,恼了我,我捉住你的脚,一下把你掷至海外。”
  佛说:“魔王!你别太狂妄,世间上没有谁能把我掷至海外的。让我来告诉你吧:你不过在前世时曾经造了一寺,受过一天八关斋戒,布施过辟支佛一钵之食。由于这些善因,才上生第六天为大魔王。而我呢,无量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亦曾供养无数声闻缘觉。所以,魔王,你就别不自量力吧!”
  魔王说:“你说我从前曾受一日八关斋戒,曾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我当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你自说功德,有谁能作证呢?”
  佛以手指地说:“此大地可以作证。”
  话音刚落,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地神从地中涌出,向佛顶礼,合掌说道:“世尊!我来作证。自有大地以来,我便恒为地神,所以可以证实世尊所说,真实不虚。”
  佛对波旬说:“信了吧?要是不信的话,你不妨试一拭,你如有本领拿动我面前的净瓶,然后或有可能把我掷于海外。”
  这时魔王合八十亿魔众,用尽神力,不能动净瓶分毫,给果颠倒自堕,悉皆退散。

52.地神作证
  《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以右手指地说:“此地能生长万物,是因为它没有我相我执,不起分别,对一切悉皆平等。所以让大地来证明我刚才所说的话是真实不虚的。”
  这时地神从地下忽然涌出,向菩萨恭敬作礼,合掌说道:“最大丈夫!您于往昔时,千万亿劫广修功德,平等惠施一切众生真实利益,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今为你作证,谁也不能否定。”
  地神话音刚落,立时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其声宏大,具十八种威力。吓得魔王军众心胆皆裂,恐惶不安,自知无法与菩萨相抗衡,悉皆退散,各自逃命。魔王属下的所谓象马车兵四种精锐部队这时溃不成军,大象顿蹶而倒,战马乏卧不起,车辆破裂断折;步兵各弃兵器,丢下战袍,狼狐逃窜,或自覆其面,或伏地装死,或走投深山,或钻入地穴,个个心慌意乱,迷失本性。也有善根的,当下回心转意归依菩萨,请求救护,愿终生奉侍菩萨,这些人皆不失本心。
  其时,魔王波旬闻大地声,心大恐怖,闷绝倒地,爬起来不辨东西,踉跄而行。这时空中天兵天将此呼彼应,齐声喊道:“不要放走波旬,捉住魔王,一举灭尽。”魔王军众闻风丧胆,四处奔逃。

53.魔子忏悔
  《本行经》上说:魔王波旬的长子商主,眼见老父欲阻菩萨修行正果,造下弥天罪孽,以致人怒天怨,众叛亲离,急忙来到菩萨前,以头面礼菩萨足,向菩萨乞求说:
  “圣太子慈悲,唯愿听我为父发露忏悔:我辈凡愚无知,犹如小儿,见识短浅,没有智慧;我父无端率领魔众,使出各种诡计,又用种种狠毒、无耻的手段来对付菩萨、恼乱菩萨、恐吓菩萨,实在太不应该!在这之前,我也曾极力劝谏我父说:‘平心而论,圣太子多生多劫广修功德,大不容易,于今自在威力不可思议!纵有智勇过人,又能善用各种法术者,犹尚不能奈何彼悉达多太子;况我等辈,欲以邪侵正,实无异螳螂挡车,以卵击石。’只是我父糊涂,不识此理,不听劝告,偏要逆天行事,造下这等罪孽,为天下所不容。但愿圣太子大人大量,恕谅我父无知,不与计较,小人感恩不尽!并祝愿圣太子早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时,大梵天王、释提桓因以及无量诸天,咸见菩萨降伏诸魔,皆大欢喜,齐声欢呼:“善哉菩萨!希有菩萨!”其声遍满虚空。同时,空中奏起微妙的天乐,唱着优美的歌声,以此赞叹菩萨;又以天上最珍贵的名香和鲜花散在菩萨上空,而后各各合掌礼敬,齐声说道:“今此圣子,必证无上正等正觉!”
  魔子商主见无量诸天人等一致护持菩萨,心中很为老父惭愧,于是顶礼菩萨,赞叹而去。

54.菩萨降魔
  《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心中想道:这魔王波旬,不听他人劝谏,一意孤行,造下种种罪孽而不自知,真是愚痴得可怜!因对波旬说道:
  “我来此菩提树下,何以只将一把草铺成座垫而坐,就是因为考虑到你波旬心胸狭窄,有可能欲来与我斗争相竞,乃至结怨成仇,造诸恶行,埋没善心。而今果不出我所料。但我还是希望能尽早与你平息怨仇,消除你心中的恶念。假如你是因为我身着粪扫衣,以草为座,坐此树下,为着此事心怀妒嫉而生怨恨,那么波旬,你就等着吧,待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我可以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愿你能回心生大欢喜。
  “可是,魔王波旬,我想你是不会只为此区区小事,你有更大的阴谋,你今心中一定也有誓言:‘我等必当用尽各种可怕的手段,迫使菩萨离开此座,不敢停留。’但我也有宏大誓愿:‘我今此身坐于此座,纵使遇到任何险难,乃至能使我的身体碎如微尘,寿命磨灭,若我不得无上正等正觉,我终不起此座。’
  “魔王波旬,你要是不肯罢休,不妨拭目以待,看看究竟是谁勇猛,誓愿力强?谁先成就誓愿?但我还可以告诉你:凭我深厚的善根福德力,我有足够的信心成就如此誓愿,真实不虚!”

55.成等正觉
  《普曜经》上说:菩萨坐于菩提树下,以坚强不屈的意志,降伏了魔怨,终于成就了正真觉。于是建大法幢,昭示即将度脱三界一切众生;默坐树下,示现四禅,为将来学道者修行径路:意以清净,成一禅行;静然守一,专心不移,成二禅行;以净见真,成三禅行;心不依善,亦不附恶,中外俱净,表里无垢,正在其中,寂然无变,成四禅行。已得定意,建立四无量心,行三十七道品,是谓无为度世之道。
  菩萨自知已弃恶本,无淫怒痴,烦恼已断,生死已除,一切功德圆满究竟,无所欠缺,所作已办,于明星出时,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佛十种神力、四无所畏、十八种不共之法,一时俱得。若论佛道境界,微妙难知,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
  其时菩萨自念道:从前锭光佛为我授记说:“将来成佛,号释迦文。”今果得之。然而细想起来,亦大不容易,无量劫来,诸所施为,道德慈孝,仁义礼信,中正守真,虚心学圣,柔和净意,行六度无极,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行四无量心,所谓慈悲喜舍;常念四恩,养育众生,如爱赤子;承事诸佛,积无量德,累劫勤苦,总算功不唐捐!

56、诸天赞贺
  《普曜经》上说:当时,欲界天王见如来坐于树下,以智慧神通降伏魔怨,成等正觉,所愿具足,竖大幢幡,因赞叹道:
  “伟大的佛陀,您将以无限的仁慈,为世间作大医王,救疗众生的疾患;您将以勇猛无畏的狮子威德,为众生作大依怙,解除众生的怖畏和痛苦;您将以圆满的智慧,为众生开示正法,令调和心意,灭除三垢,以达到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超越生老病死之四苦海。
  “佛法犹如广大无边的宝盖,普遍救护三界一切众生。为梵志说清净法,令弃众恶;为比丘说解脱法,除诸愚冥。修戒定慧,灭贪嗔痴,越六趣苦,称为沙门。学不在多,行之为上。虽广学无限,不过博闻;要能智断尘劳烦恼,方为至德。欲渡苦海,必须勇猛精进,才能到达彼岸。
  “释迦如来具足十力及无边功德法,为我等示现坐于树下,成无上道。因缘殊胜,千载难逢,我等遇见,实大庆幸!”
  于是净居诸天、梵迦夷天、善梵天,化自在天,无憍乐天、兜率天、焰摩天、忉利天及四天王天,虚空大地神天,各各烧香散花,竖诸幢幡,以种种庄严宝物供养世尊,并皆发心归命世尊,以偈赞道:
  “仁师子辞正,尽誓立威神,坚固如金刚,志强不可毁。纵使肌肉消,骨髓尽无余,若不成佛道,终不起于座。余等诸天神,咸来得善利,将护三千界,普度诸众生。乃使最尊人,靡所不照明,我等闻佛音,皆劝助佛道。”

57、华严大法
  《华严经》上说:当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时十方世界有微尘数菩萨,皆是已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果位的法身大士,以及宿世大乘根熟的众生、天龙八部,皆云集而来,亲近世尊,一心瞻仰。
  于是如来于最初三七日,现卢舍那身,为诸大乘菩萨说圆满大法《华严经》。此经名为顿教,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升须弥山顶品,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十地品,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入法界品。
  佛成道后度化众生,也有先后次第。今以日光为例:当日出时,光明先照高山,次照幽谷,乃至晋照一切大地,但山有高下,所以照有先后。如来出现世间,成就无量无边智光,而度化众生亦是如此,先度化菩萨,接着度化缘觉,又接着度化声闻,再接着度化善根已成熟的众生,然后普遍度化一切众生。

58、顿制大戒
  《梵网经》上说:当时,卢舍那佛坐千叶莲花上,告千花台上释迦佛,说心地中金刚宝戒。一切诸佛、菩萨皆以此戒为本源,离此戒则上切功德皆不成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性种子亦在此戒,要因持戒,然后佛性乃见。
  因此,当时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不久,第一首要之务,就是制定菩萨大戒。而菩萨戒的主要精神在于孝顺父母,孝顺师僧,孝顺三宝。由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自不至于为非作歹,且能断恶行善,所以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顺此孝道而行,可至无上菩提大道。
  为了让人们认识到戒律的重要,佛从口中放出无量光明,为诸大众说一切诸佛大乘戒。佛告诸菩萨说:“汝等一切发心菩萨,既为佛子,即应当受持戒律。希望大家认真听着,如果有人发心要受佛戒,无论他是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只要能听懂法师的话,都可以受戒。
  “菩萨戒最重要的有十条:第一不杀生,第二不盗财物,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酤酒,第六不说四众过,第七不自赞毁他,第八不悭惜加毁,第九不嗔心不受悔,第十不谤三宝。除此之外,尚有四十八条比较轻的,第一条不敬师友戒乃至第四十八条破法戒。凡是受过佛戒的弟子们,都要敬心奉持。”

59、观菩提树
  《大庄严经》上说:世尊初成正觉时,无量诸天皆悉称赞如来功德。当时世尊坐于菩提树下,观菩提树王,目不暂舍,入深禅定,以禅悦为食,不饥不渴,亦不起于座,意念清净。
  这样地经过七日,欲界、色界上的诸天子等各捧宝瓶,盛满香水,来到佛所住处,恭敬礼拜,然后请如来澡浴。世尊受请,澡浴毕,诸天子等,各以天妙衣服奉献,烧天妙香,散天妙花供养如来。同时,有无数天龙八部鬼神人等,各取如来澡浴之水,以自洒身,而生道念。诸天子等将所余之水带回天宫,香气仍然不灭,而且所感受到的惟是佛的香味,不闻余香。因而诸天子皆大欢喜,各发菩提之心。
  其时,有一天子名普花,向佛顶礼后请问说:“世尊于七日中结咖趺坐,而能达到身心不动,不知这是住于何种大定?”佛说:“这种正定称为喜悦三昧。如来常以此喜悦三昧为食而住。如来亦由此定力,最初七日,结咖坐观菩提树,不起于座,立志断除无始无终生老病死故。第二七月周匝经行三千大千世界以为边际,至第三七日观菩提场,目不暂舍,终于断除生死,得成佛道。”

60、龙宫入定
  《本行经》上说:有一天世尊来到摩利支处,经行已,咖跌而坐。
  这时,有迦罗龙王及目真邻陀龙王相继来到佛所,对佛说:“我此宫殿,往昔已曾布施诸佛,诸佛皆曾住过此殿。今日世尊来此,亦请接受我此宫殿,为怜愍我故,在此少住数日。”佛受龙王之请,即入其中咖趺而坐,经于七日不起。
  在这七日中,风雨不停,天气十分寒冷。诸龙王从宫殿出,以大身七重围绕拥蔽佛身,又以七头垂世尊顶上,作成大盖嶷然而住,心中念道:“莫令世尊身体受寒冷、风湿、蚊虻诸虫所侵袭。”
  七日已过,如来从定中起,时龙王化作年少婆罗门身,来到佛前,向佛顶礼,对佛说道:“我以龙身绕佛七匝,并以七头覆世尊上,并非要恐怖娆乱如来,而是怕寒冷风尘诸虫侵袭世尊贵体。”佛说:“难得你有此善心,我今为你传授三皈五戒,你当得大安乐果报。”龙王说:“只要是世尊教言,弟子定当遵从,不敢有违。”于是,龙王即从佛所,受三皈依,所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憎;又受五戒。因此,于世间中最初受三皈、五戒而得度的是迦罗龙王和目真邻陀龙王。

61、林间宴坐
  《本行经》上说:当时世尊于龙宫中禅坐,经七日后,从定而起。
  其时有一天子,神通自在,能从身上放出大色最胜光明,于夜半时,照彼尼拘陀树如同白昼一样明朗。这位天子来到佛所,顶礼佛足后,对佛说:
  “我从前是一个牧羊人,当世尊为菩萨时,在彼林中修六年苦行,是我将乳汁净心供养奉上世尊,并折尼拘陀树枝,插在世尊身旁,为作荫凉。由于这些善根福业之故,使我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为大福德威力天子。我今能有这样的果报,也是受惠于世尊的无量福德。世尊今已证得无上菩提,而当时插在世尊身旁的树枝也已长成大树。为了纪念这一殊胜因缘,惟愿世尊为怜愍我故,再次来到昔日的尼拘陀树下咖趺而坐,受彼树荫,随意安乐。”
  世尊受请,来到尼拘陀树下,入定七日不动,以解脱力,受大安乐。七日之后,正念正知,从三昧起,对天子说:“你既与佛有缘,可来从我受三皈、五戒,将来当得更大安乐果报。”
  天子受佛教敕,即从佛受三皈、五戒。于是,这位天子便成为天上最先受三皈、五戒的优婆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