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照金刚唐密第四十九代普门传灯大阿阇黎
弘愿居士撰述
阿阇黎俗姓马氏,京兆昭应人,生有奇瑞。七八岁顷,父使随大昭禅师,后为不空三藏弟子。三藏一见称叹:“是儿当为秘密大法相承法器。”且告之曰:“汝必兴吾教者。”抚育之如父母,授三昧耶戒,且许受职灌顶位。亲授以《大佛顶》、《大随求》之梵本,及《普贤行愿赞》、《文殊菩萨赞》,一读了其义。三藏爱其机智,益授以真言秘教。
当十五岁时,法验已超越前辈矣。代宗皇帝尝召入宫,谓之曰:“朕有所疑,愿诀之也。”阿阇黎乃召二童子,行魔醯首罗天魅女阿尾奢大法。天尊既入二童子身,奏帝曰:“法成就矣。有疑,请质之。”帝即叩以三王历数,及历代诸疑事,童子应对无滞者。帝不觉叹曰:“龙子虽小,已起云雨。佛弟子虽幼,能降天尊也。”
弱冠,受具足戒,于是益通经律论,体戒定慧矣。不空三藏与以金胎两部秘密大法,及传法阿阇黎位根本秘密印契,且告之曰:“吾百年后,汝持两部大法,护佛法、卫国家、度有情。此大法者,虽求之五天竺,犹为甚难也。一尊一部,已不易得,况两部乎?吾弟子虽数多,或得一尊之法,或得一部之法。愍尔聪明,根机上乘,今授大法于汝,宜精进报吾恩。”
贞元二十年,阿阇黎于醴泉寺为弟子义智等,建金刚界大曼荼罗。将修秘法时,手香炉祝曰:“若我所置尊位如法者,天忽降雨。”言未既,雷电俄雨,众皆惊叹,未曾有之法验也。时般若三藏在座,叹曰:“若此相者,即阿毗跋致矣。”
辩弘者,诃陵国之僧也,诵如意轮观音陀罗尼,久得其法力。闻胎藏界秘密大法之在南天也,束装往求之。半道,有人告之曰:“法已自不空三藏传归支那,弟子惠果阿阇黎受之。现在长安青龙寺,简器授法。若汝到彼者,当可得之也。”言毕,忽不见,以为神人。从教抵长安,谒阿阇黎,述其恳诚。遂授胎藏界秘密大法焉。
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阿阇黎以微恙迁化。春秋六十,法夏四十。付法弟子,诃陵之辩弘,新罗之惠日,授胎藏师位;剑南之惟城,河北之义圆,授金刚界大法;义明供奉,及日本沙门空海,授两部之大法也。
弘愿按曰:“日本所仰为密教高祖弘法大师空海者,惠果阿阇黎之弟子也。而我国却不知其名氏。吾尝考之《宋高僧传》、《神僧传》、《佛祖历代通载》、《佛祖统纪》等,无惠果名也。呜呼!阿阇黎握两部大法秘玺,法德巍巍,而不登纪录,固以吾国密教之歇绝,而亦载笔者疏也! 余既喜讲习密籍,故考其行事而补述之。
大唐神都1青龙寺
故三朝国师2灌顶3阿阇黎4惠果和尚碑
日本国学法弟子苾刍5空海撰文并书
弘法大师入唐前,曾专攻中国古典,汉文造诣很深,并以书法著名。入唐后,在长安青龙寺师事惠果和尚,传承金、胎两部大法。不久惠果圆寂,为纪念先师惠果并受同门之托(一说因宪宗之敕),撰书《惠果和尚之碑》,并书于长安城青龙寺东塔院。唐末天下大乱,长安都城被毁,青龙寺亦无存,惠果和尚之碑遂失其所在。幸其碑文为大师携归日本,收录于空海所著《遍照发挥性灵集》(汉文)。为纪念弘法大师“入定”1150周年,赵朴初会长应日本真言宗诸大德之请重书碑文,由有关单位勒石立于重修的西安青龙寺东塔院。
1,神都:谓神州之都,指当时唐都长安。
2,故三朝国师:人死曰故,如物故、病故;三朝谓代宗、德宗、顺宗。国师是北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赐予高僧的称号。
3,灌顶:即以水灌于头顶。印度古代帝王即位时,取四大海水灌王之顶,以象征握有四海之权。密宗阿阇梨为学法者入坛受法时,亦行此仪式,谓之灌顶,以证明其资格。
4,阿阇梨:梵语Acarya之音译,亦略称为阇梨,意译为教授、轨范、正行等,指能矫正弟子之行为、能作为师范指导弟子的德僧。
5,苾刍:旧译为比丘,意译为乞士、勤事男等。印度一般指男子出家,依乞食生活,受持二百五十条戒(具足戒)的男僧。
俗之所贵者也,五常6;道之所重者也,三明7。惟忠惟孝,雕声金版8,其德如天,盍藏石室9乎?尝试论之,不灭者也法10,不坠者也人。其法谁觉?其人何在乎?爰有神都青龙寺东塔院大阿阇黎法讳11惠果和尚者也。
6,五常:仁、义、礼、智、信。
7,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实证法界本体后,纵观众生心,从纤细相状,于宿世身分、地位、姓名、寿量、福报、眷属同群以及种种隐微之事,皆能随念了知:此则宿命明也。于众生心纤细相状,能随念开为形色而观之,我及众生历劫生死之前因后果洞见明晰,此则天眼明也。众生之得漏尽通者,虽能不受肉身生死轮转,能了分段生死,然心想变迁不已,不能了变易生死。若能径断变迁之根本,则成究竟无漏,了去变易生死,此则漏尽明也。(参见冯达庵大阿阇黎着《佛学起源》第五节)
8,雕声金版:金版,古代冶炼金属为版,国家如有大事,则刻于金版上。全句意为:大师的美名足堪雕于金版之上,永传后世。
9,石室:是古时珍藏图书之室,即所谓“兰台石室”。
10,法:不灭法是不变的万有本体,即真如的理体,故曰不灭。
11,法讳:讳即忌讳。生时曰名,死时曰讳。故死后的法名曰法讳。
大师拍掌法城之行崩12,诞迹昭应13之马氏。天纵14精粹,地冶神灵,种惟凤卵15,苗而龙驹16。高翔择术,嚣尘之网不能罗之。师步占居,禅林之葩实是卜食17。遂乃就故讳大照禅师18,师之事之。其大德也,则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之入室也。
12,大师拍掌法城之行崩:拍掌,幼儿拍手作游戏,此处指代幼年。法城,说正法能遮防非法,故名曰城。《维摩经·佛国品》曰:“为护法城,受持正法。”又曰:“一切经法皆名法城。”整句意为:大师的幼年,正值密法行将崩毁的时代。大师生于746年,此前则有善无畏三藏与金刚智三藏分别于735年和741年去世,后则有749年(当时大师三岁)玄宗突然敕不空三藏回国(实为下逐客令),不空三藏行至韶州便止住不再前行,四年后情形才好转。可见,在大师的幼年,新传来的密教在中国的确正遇到很大的危机,故称“法城之行崩”。
13,昭应:唐属长安管辖,称昭应县,宋改为临潼。
14,天纵:谓天所纵任(赋予),非人力所致。《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15,凤卵:凤凰为鸟中之王,其卵极为珍贵,故以喻出身之高贵。
16,龙驹:良马也。龙驹凤雏,喻幼小聪慧有贤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六岁能属文,与兄机齐名。吴尚书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17,卜食:食通蚀,吉兆也。《辞源》(修订本)“占卜时用墨画龟,然后用火烤甲壳,如果壳上裂纹恰好食去墨画,就算吉利。见《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后以‘卜食’作为建都选地之代称。”此处“禅林之葩,实是卜食”,即借此典故,意谓禅林的圣境,正是他卜居的地方。
18,大照禅师:为昙贞法师殁后的谥号。
昔髫龀19之日,随师见三藏20,三藏一目,惊异不已。窃告之曰:“我之法教,汝其兴之也。”既而视之如父,抚之如母。指其妙赜(迹)21,教其密藏22。《大佛顶》23、《大随求》24,经耳持心;普贤行、文殊赞,闻声上口。
19,髫龀tiáo chèn:髫谓小儿垂发;龀谓小儿换齿,即八、九岁儿童。
20,三藏:佛教典籍经、律、论称为三藏。通达三藏者称为三藏法师,亦略称三藏。
21,妙赜:即幽深的妙理。
22,密藏:即密教教法。
23,大佛顶:即《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之《楞严咒》。
24,大随求:即《大随求陀罗尼经》中之陀罗尼(咒文)。
年登救蚁25,灵验处多。于时,代宗皇帝闻之,有敕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滞,请为决之”。大师则依法呼召26,解纷如流。皇帝叹曰:“龙子虽小(少),能解下雨,斯言不虚。左右书绅27,入瓶小师28,如今见矣。”
25,年登救蚁:即年至沙弥的时候。《杂宝藏经》卷第四:“昔者有一罗汉道人,畜一沙弥。知此沙弥却后七日,必当命终,与假归家,至七日头敕使归来。沙弥辞师即便归去。于其道中,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终绝;生慈悲心,自脱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至七日头,还归师所。师甚怪之,知其更无余福得尔,以救蚁子因缘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长。”。据王弘愿着居士《惠果阿阇黎传》中称为十五岁。
26,依法呼召:空海《付法传·惠果传》说:和尚加持童子,钩召大自在天,法力不思议,皇帝一一问之。天即委说三世幽事,帝皇历数……。
27,书绅:即“记录”。绅,大带也。书于发带,表示不忘之意。《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谓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
28,入瓶小师:谓有神通力的小沙弥。《阿育王传》七:“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复还出来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出来!’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南海寄归传》云:“铎曷攞,唐言小师。”自注云:“受戒卜夏已前,西天皆称小师。”
从尔已还,骥騄29迎送,四事30不缺。年满进具31,孜孜照雪32。三藏教海,波涛唇吻33;五部34观镜,照耀灵台35。洪钟之响,随机卷舒;空谷之应,逐器行藏36。始则四分秉法37,后则三密38灌顶。弥天辩锋39,不忍交刃;炙輠40智象,谁敢极底?是故三朝尊之,以为国师,四众41礼之,以受顶灌。若乃旱魃42焦叶,召那伽43以滂沱;商羊44决堤,驱伽罗以杲杲45。其感不移晷,其验同在掌46。
29,骥騄:皆良马之名。
30,四事: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为修行者生活不可缺少之物。
31,年满进具,孜孜照雪:年满,二十岁。进具,进受具足戒,佛制沙弥受十戒之后,须进受二百五十条戒,始成为比丘,略称为“进具”。
32,孜孜,精心奉持。照雪,谓好学之意,本晋孙康家贫照雪读书故事。
33,三藏教海,波涛唇吻:整句意为,口诵经律论三藏的教典。
34,五部:密宗金刚界谓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为五部。
35,灵台:即心之别名,亦称灵府(见《庄子·庚桑楚》)。
36,洪钟之响,随机卷舒;空谷之应,逐器行藏:比喻大师随感而应、无住生心的高深内证境界。
37,四分秉法:受学四分律。四分即四分律宗,佛教五部律之一。传佛灭后百年,昙摩毱多(一译昙无德)从上座部根本律(八十诵律)四次抄出,加以编辑,故称为《四分律》。他就此立一学派,名为昙无德部。唐道宣盛弘《四分律》,因居终南山,亦称南山律宗。
38,三密:密宗谓身密、口密、意密,称为三密。
39,弥天辩锋:晋释道安辩才无碍,襄阳习凿齿居士见之,自称“四海习凿齿”,道安随口答云:“弥天释道安”,世以为名答。
40,炙輠:喻人言词智慧无穷。
41,四众:概括佛教教团之总称。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42,旱魃:古时谓能致旱灾的神。《诗·大雅》云:“旱魃为虐,如恢如荼。”
43,那伽:有三义,龙、象、不来。此处指龙。
44,商羊:传说的鸟名。一足,昼伏夜飞,天将雨则舞,谓之“商羊舞”。商羊一舞,为洪水之前兆。《论衡·变动》:“天且雨,商羊起舞。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
45,驱伽罗以杲杲:伽罗,迦楼罗的略称,译为金翅鸟,是龙的天敌,以食龙为生。密法中有迦楼罗法,《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品一卷》、《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舍法一卷》具说其法。此法以金翅鸟神除恶龙灾。杲杲,《诗经·卫风》:“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文心雕龙》:“杲杲为出日之容。”此处指雨过天睛。“驱伽罗以杲杲”意为作迦楼罗法,召请金翅鸟以驱除恶龙,从而止息雨灾。
46,其感不移晷,其验同在掌:移晷,指时间长久。在掌,《论语·八俏》:“或问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视诸斯乎。’指其掌。”孔子自指其掌,表明其事明且易也。故此处用典说明大师得验很容易。
皇帝皇后,崇其增益47;琼枝玉叶48,伏49其降魔,斯乃大师慈力之所致也。纵使财帛接轸50,田园比顷51,有受无贮,不屑资生。或建大曼荼罗52,或修僧伽蓝53处。济贫以财,导愚以法。以不积财为心,以不吝法为性。故得若尊若卑,虚往实归,自近自远,寻光集会矣。
47,增益、降伏(即第二句中的“降魔”),密法四种法中的二种,其余二法为息灾、敬爱。
48,琼枝玉叶:指皇室的子孙。
49,伏,通“服”,服膺、佩服之义。
50,轸(zhěn):车厢底部后面的横木,此处指车。
51,比顷:田百亩为顷,即田园土地相连之意。
52,曼荼罗:梵语曼荼罗,一译曼陀罗,旧意译为坛,或道场。新译为轮圆具足。古时印度风俗,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礼拜供养,故译为坛。轮圆具足是意译。如车轮诸辐,集合于毂。一切诸法,具足无缺之意。密教多称专门为观想而画的佛图为曼荼罗。
53,僧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略称僧伽蓝或伽蓝,译为僧园或众园,即众僧集合修行之处。后世泛称寺院为伽蓝。
诃陵54辨弘,经五天55而接足56;新罗57惠日,涉三韩58而顶戴。剑南59则惟上,河北则义圆,钦风振锡60,渴法负笈61。若复印可62绍接者,义明供奉63其人也。不幸求车64,满公当之也。沐一子之顾,蒙三密之教,则智、璨、玫、一之徒,操、敏、坚、通之辈,并皆入三昧耶65。学瑜伽66,持三秘密,达毗钵67,或作一人师,或为四众依,法灯满界,流派遍域,斯盖大师之法施也!
54,诃陵:即今印度尼西亚。
55, 五天:即天竺。古时我国称印度为天竺、身毒、贤豆等;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始称为印度。其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为五天竺或五印度。
56, 接足:即接足礼。或云头面礼足。印度古时礼法,屈身至地,以两手抱足,将自己头面接于受礼者之足,谓之接足礼。今通称顶礼。
57,新罗:古代朝鲜三国之一,在半岛东南部,今庆州附近等地。
58,三韩:古代朝鲜的三国,即高句丽、新罗、百济。
59,剑南:剑南为唐代十道之一,治益州,即今四川成都。
60,振锡:(原文锡作钖,误)锡即锡杖,为僧人常备十八物之一。《锡杖经》云:“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警觉。”其制法有二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行时振动有“锡锡”之声,故僧人出行曰振锡,如“振锡入关”,“振锡东来”等。
61,负笈:指背笈游学。笈,书箱。
62,印可:师匠对于弟子之得法、说法,加以证明认可,谓之印可。
63,供奉:官名,唐代有一艺者,得供奉内廷。义明曾供奉内道场,故尊称为义明供奉。
64,求车:譬喻。《法华经·譬喻品》火宅喻,谓有长者,财富无量,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周匝俱时倏然火起,诸子于火宅内,乐着嬉戏。长者为说怖畏之事,令各疾出。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而告之言:汝等所好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宜速出此火宅。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遂各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之中露地而坐。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即赐与。此处火宅喻如生死,三车喻如佛道,故曰“求车”。 整句意为:众生如厌离生死而求取究竟解脱之法,则义满可以给予他们。
65,三昧耶:不违越之意。此处指三昧耶灌顶坛场。梵语三昧耶有多义。密教谓诸佛为使一切众生悟入平等之理而发的本誓曰三昧耶。有“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坛”、“三昧耶形”、“三昧耶曼荼罗”等。
66,瑜伽:梵语瑜伽,译为相应,即心境相应之意,又瑜伽教为密教之总名。
67,毗钵:梵文毗钵舍那(Vipa’syanā)的略称。义译为“观”。
从辞亲就师,落饰入道,浮囊68不借他,油钵69常自持。松竹坚其心,冰霜莹其志,四仪70不肃而成,三业不护而善。大师之尸罗71,于此尽美矣!经寒经暑,不告其苦;遇饥遇疾,不退其业。四上72持念,四魔73请降。十方结护74,十军面缚75。能忍能勤,我师之所不让也。游法界宫76,观胎藏77之海会;入金刚界78,礼遍智之麻集79。百千陀罗尼80,贯之一心;万亿曼荼罗,布之一身81。若行若坐,道场即变82;在眠在觉,观智不离83。是以与朝日而惊长眠,将春雷以拔久蛰84。我师之禅智妙用在此乎?
68,浮囊:气囊也,为渡海之具。《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说:“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尔时海中有一罗刹,即从其人乞索浮囊。其人闻已,即作是念,我今若与,必定没死。答言,罗刹!汝宁杀我,浮囊叵(音颇,即不可)得。菩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浮囊。”
69,油钵:喻持正念,如持油钵。义楚《释氏六帖》十九云:“律云护持净戒,如擎油钵,若护浮囊也。”
70,四仪:指行、住、坐、卧四威仪。
71,尸罗:梵语尸罗,译为戒,六波罗蜜之一。
72,四上:持念谓精勤修持,即早晨、正午、黄昏及半夜四时上堂修持念诵。
73,四魔: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因烦恼等能恼害吾人身心,他化自在天子能妨害善事,故称为魔。
74,结护:密宗行者在修法时,先以加持(祈祷)守护其身,次则制定道场区界,以退恶魔,谓之结护法。
75,十军面缚:烦恼能攻吾人,喻如魔军,共有十种,称为十军。即欲、忧愁、饥渴、渴爱、睡眠、怖畏、疑、含毒、利养、自高。面缚即投降被俘之意,谓背两手就缚,其面向前。
76,法界宫:毗卢遮那如来说《大日经》之处。
77,胎藏:即胎藏界,密教二大法门之一。有含藏、摄持之意。如母胎能摄持胎儿,一切众生本含藏有大日如来之理性,故喻为胎藏。
78,金刚界:密教二大法门之一,与胎藏界并称为两界,或称两部。如来智德,其体坚固,喻如金刚;界是体性之义,谓一切有情皆具有如来智性。
79,遍智之麻集:遍智,即正遍知,佛的十号之一;麻集,如胡麻一样密集。
80,陀罗尼:梵语陀罗尼,义译为总持。谓含有无量义趣,能舍离一切恶法,保持无量善法,亦译为“真言”。一般通称为咒,如大悲咒亦称大悲陀罗尼。
81,百千陀罗尼,贯之一心;万亿曼荼罗,布之一身:弘法大师有一首偈解释“即身成佛”中“即身”之意:“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此偈正可与此处的二句相发明。此二句意为:惠果大师仗三密加持之力,开显身中本具的四类曼荼罗,已即身成佛。
82,若行若坐,道场即变:肉身所寓之处,当下即是本尊的法土。
83,在眠在觉,观智不离:安住三昧,梦醒一如的境界。
84,与朝日而惊长眠,将春雷以拔久蛰:长眠与久蛰,比喻沉迷于生死苦海不知觉悟的众生;朝日、春雷,比喻大师的佛法。
示荣贵,导荣贵,现有疾,待有疾,应病投药,悲迷指南85。常告门徒曰:“人之贵者不过国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趋道86,久而始到;驾神通以跋涉,不劳而至。诸乘与密藏87,岂得同日而论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无畏三藏,脱屣王位88,金刚亲教,浮杯来传90,岂徒然哉?从金刚萨埵稽首叩寂91,师师相传,于今七叶矣!非冒地92之难得,遇此法之不易也。是故建胎藏之大坛,开灌顶之甘露93,所期若天若鬼,睹尊仪而洗垢;或男或女,尝法味而蕴珠94。一尊一契95,证道之径路;一字一句,入佛之父母也,汝等勉之勉之!”我师之劝诱,妙趣在兹也。
85,悲迷指南:悲悯迷途之人,示之以正路。
86,策牛羊而驱道:驾着牛车与羊车而赶路。《法华经·譬喻品》以三车比喻三乘权教:牛车喻权教大乘,羊车喻声闻乘。
87,诸乘与密藏:诸乘指各种教法,密藏指密教。
88,无畏三藏,脱屣王位:无畏即善无畏,中印度人,父名佛手王。十三岁嗣王位,后有所感,让位于兄出家修道,依师指示来华传教。唐开元四年(716)到长安,译出《大日经》七卷。屣,鞋也,谓弃王位如脱敝屣。
89,金刚亲教,浮杯来传:金刚即不空金刚,为惠果亲教师,自师子国渡海而来。浮杯,佛教典故。南朝宋一神异僧人,不修细行,神力卓越,浪迹江湖。尝浮木杯于水上,凭之渡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因此,后人用“杯度”或“浮杯”、“乘杯”等来指僧人云游四方。全句意为:大师远涉关山,来传大教。
90,浮杯来传:浮杯,佛教典故。南朝宋一神异僧人,不修细行,神力卓越,浪迹江湖。尝浮木杯于水上,凭之渡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因此,后人用“杯度”或“浮杯”、“乘杯”等来指僧人云游四方。全句意为:大师远涉关山,来传大教。
91,金刚萨埵稽首扣寂:金刚萨埵,为密教付法第二祖。相传他将大日如来所说法身内证之法,加以结集编纂,置于南天竺铁塔之内,及龙树开此塔,始得金、胎两部秘诀。稽首谓屈头至地,即礼敬之意。“扣寂”即扣问寂灭妙理。空海弟子真济《性灵集序》:“金刚萨埵,扣大日之寂。”空海《最胜王经开题》:“密字名号不可不知。自非妙幢起予之力,空藏‘扣寂’之功,谁能显室中之四佛?”又《法华经开题》:“鹙子(舍利弗)扣寂,实是有由。”
92,冒地:即菩提(boddhi)音译之异称。菩提萨埵(菩萨)亦音译为“冒地萨怛缚”。
93,甘露:梵语阿密哩多,又称天酒,即诸神所饮之酒。因为从天而降,故称甘露。我国古来常视为奇瑞。佛经上的甘露,谓佛所说的教法善于救度众生,故喻如甘露。
94,蕴珠:珠喻佛性,见《法华经》穷子衣中珠之喻。蕴珠,因受灌顶,植下法种并加虔修,从而开显本有的佛性。
95,一尊一契:尊即本尊,契即印契(手印)。密宗行人初人坛修法时,投花于曼荼罗上之尊像,中者即奉为本尊,成为自己信仰对像而对之供养礼拜,依此本尊的本誓结成印契。
夫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现乍没,圣之权也。常理寡尤,权道多益96。遂乃以永贞元年岁在乙酉,极寒月满97,住世六十,僧夏98四十,结法印而摄念,示人间以薪尽99矣。
96,常理寡尤,权道多益:依常道而行,则稳妥而少忧悔;如能行权道,则利益更多。凡夫不能自主生死,故须循一明一暗之常道。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不受生死的束缚,来去自由,故取乍现乍没的权道。缘聚则乍现,缘散则乍没,全凭圣人观察因缘而自定。但不论是生还是灭,皆出于利益众生的悲心,故曰“权道多益”。
97,极寒月满:极寒月满即腊月望日(十二月十五日)。
98,僧夏:亦称僧腊、夏腊等,即戒龄。古时印度僧人在夏间的雨期(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九十日间,不出门乞食,共住一处修行,谓之雨安居或夏安居(略称坐夏,中途退出,谓之“破夏”),其最终之日称为“解夏”。比丘安居一夏则戒腊增长一岁,谓之“受岁”。腊为岁之终,俗以腊之明日为初岁,比丘以夏安居之终日为受岁,故称戒龄为“夏腊”。出家受戒后之戒龄,即依夏安居之次数而定,并依此定席位(如禅堂贴单)之上下。我国僧界自古即少有实行夏安居制,故僧腊多从受比丘戒之年计算,称为“戒腊”。
99,薪尽:即薪尽火灭,喻人之死。《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呜呼哀哉!
天返岁星100,人失惠日。筏归彼岸,溺子一何悲哉!医王匿迹,狂儿凭谁解毒?
100,天返岁星:岁星即木星,亦称太岁。此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古人以其经行之躔次纪年。“天返岁星”,即岁星隐曜而返于天之意。
呜呼痛哉!
简日于建寅之十七101,卜荧于城邙之九泉102。断肠埋玉,烂肝烧芝103。泉扉104永闭,朔天不及。荼蓼呜咽105,吞火不灭。天云惨惨现悲色,松风瑟瑟含悲声。庭除绿竹叶如故,陇头松槚根新移106。乌光激回恨情切,蟾影斡传攀擗新107。
101,简日于建寅之十七:简,择。建寅之十七:即阴历正月十七日。吾国夏朝建寅以阴历一月为正,殷朝建丑以十二月为正,周朝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我国称阴历为夏历本此。
102,卜荧于城邙之九泉:荧,通“茔”。茔城,坟茔。邙,洛阳北邙山。汉魏以来,王侯公卿贵族的墓地多在于此,后以北邙泛称墓地。九泉,地下。惠果大师逝后,葬于孟村龙泉大师塔侧。
103,断肠埋玉,烂肝烧芝:玉、芝,代指大师;断肠、烂肝,极言悲伤。
104,泉扉:即墓门。古代人死,谓赴黄泉,故墓地亦称泉壤,泉扉即泉壤之门。
105,荼蓼呜咽荼为陆草,蓼为水草,其味皆苦,转为与“荼毒”同义。谓父母之死,对子女皆极苦痛,故称父母之死日荼毒。《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毒”。此处借用为对师之死,泣不成声之意。
106,庭除绿竹叶如故,陇头松槚根新移:庭除,庭院。陇,坟。陇头,坟前。槚(jiǎ),又名山楸,古人常用来做棺椁,或植于墓前。全句意为:大师庭院里的竹子叶绿如故,而大师的墓前却新植了松槚。两相对比,更增悲伤。
107,乌光激回恨情切,蟾影斡传攀擗新:擗(pì),折。攀擗,攀折,折取。旧时习俗,折杨柳枝以送别。攀擗新,比喻与大师新别。斡(wò),旋转,转运。斡传,旋转。传,通“转”。乌光,日。蟾影,月。传说日中有金乌,月中有金蟾。故以乌、蟾指代日、月。乌光激回、蟾影斡传,形容日月如梭、时光飞逝。整句意为日月如梭,时光飞逝,与大师新别,怅恨之情更切。
嗟呼!
痛哉奈若何!
弟子空海,顾桑梓108,则东海之东;想行李109,则难中之难。波涛万万,云山几千也。来非我力,归非我志。招我以钩,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数示异相。归帆之夕,缕说宿缘。
108,桑梓:桑与梓为古时住宅周围常栽之树木,后人遂用以称故乡。
109,行李:行李,使人也,亦作行理,理,吏也,即掌宾客之官。顾炎武《日知录·考证·行李》:“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左传·僖三十》:“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和尚掩色110之夜,于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与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111,非只一两度也。是故劝汝远涉,授我深法。受法云毕,吾愿足矣。汝西土接我足,吾也东生入汝之室。莫久迟留,吾在前去也。”窃顾此言,进退非我愿,去留随我师,孔宣虽泥怪异之说112,而妙幢说金鼓之梦113。所以举一隅示同门者也。
110,掩色:灭度,即掩隐白毫之色的意思,指佛陀涅槃或高僧的圆寂。《俱舍论》曰:“青莲罢笑,白毫掩色。”
111,师资:师者以道教弟子,故称为师;弟子者资助师,故称为师资。智顗《法华文句》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佛教称师徒为师资。
112,孔宣虽泥怪异之说:孔宣即孔子。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故称孔子为宣尼。孔宣为孔子与宣尼之合称。孔子有“不语怪力乱神”之语。
113,妙幢说金鼓之梦:妙幢,菩萨名。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说:“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闻妙法已。欢喜踊跃,一心思维,还至本处。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耀,犹如日轮。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 妙幢菩萨梦见金鼓,遂说忏悔偈。全句意思为:孔子虽然拘泥于常识、不语怪异乱神,然而在佛法中,妙幢菩萨却曾讲述他梦见金鼓的故事,所以有些梦是可以凭信的。
词彻骨髓,诲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肠断。欲罢不能,岂敢韫默?虽凭我师之德广,还恐斯言之坠地。叹彼山海之易变,悬之日月之不朽。乃作铭曰:
生也无边,行愿莫及114。
丽天临水,分影万亿115。
爰有挺生116,吞并余力。
毗尼密藏117,人形佛识。
修多与论118,牢笼胸臆。
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国师三代,万类依之。
下雨止雨,不日即时。
所化缘尽,泊焉归真119。
惠矩已灭,法雷何春120。
梁木摧矣121,痛哉苦哉!
松槚封闭,何劫更开122!
114,生也无边,行愿莫及:及,通“极”。众生无边,佛菩萨度众生的行愿也没有穷极。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意。
115,丽天临水,分影万亿:一月当空(丽天),于无数江海之中,映现出万亿月影。当空之月,比喻诸佛法身;月影,比喻佛的化身。
116,挺生:挺,超拔、杰出。挺生,杰出的生命。
117,毗尼密藏:毗尼、密藏即律学与密法。梵语毗尼,亦译毗奈耶,义译为律。
118,修多与论:经藏与论藏。修多,梵文修多罗(Sūtra)的略称,义译为经藏。
119,泊焉归真:原文作“怕焉归真”,“怕”当为“泊”之误。泊焉即泊然,即安详之意。佛陀之涅槃,谓之归真。谓自真如而来,复归于真如也。《释氏要览》下:“释氏死曰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120,法雷何春:法雷何时(能再震响)。何春,何时。
121,梁木摧矣:喻圣贤豪杰之死,如梁木之摧折。《礼·檀弓》上:“孔子早作,负手曳杖,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22,松槚封闭,何劫更开:松槚即松树与槚树(槚即榎,一名山楸),多植于墓前,古人以“松槚”为墓地之代称。封闭、更开,皆对大师的墓而言。此处隐用迦叶尊者尊佛付嘱,守佛所传的法衣入定,待弥勒佛下生再开山付衣的故事。整句意为:大师的墓已植满松槚,封闭起来,等到何劫才能重新打开,让我们再见到敬爱的大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