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138-170)
Sakyamuni Tathagata should be of deeds (serial:138--170)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06-4-6
138.杨枝净水
《请观音经》上说:毗舍离国有一长者名月盖,有一天来对佛说:“近来本国人民流行一种恶病,无论怎样高明的医生,都无法医治。唯愿世尊慈愍,设法救济,使一切人民得离病患。”
于是,世尊告诉长者说:“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无工大医生,他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彼佛左右有二位大菩萨,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常以大悲救济苦厄众生。你今应当向彼作礼,为众生故,当请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佛一边说着,同时于佛光中,现西方无量寿佛并二菩萨,令长者了了得见;又以如来神力故,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俱到此国,放大光明,照毗舍离国,皆作金色。
这时,毗舍离人各取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此时大悲观世音菩萨为怜愍救护一切众生故,普教一切众生,应当一心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如是各念三遍。
而后观世音菩萨向佛说道:“我今当说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凡诵持此咒者,常为诸佛诸大菩萨之所护持,能免离怖畏、刀杖毒害以及疾病,令得无患。”当观世音菩萨正说此真言时,毗舍离国所有的病人,—时并得康复。
139.采花献佛
《采花违王经》上说:有一次,世尊游化来到罗阅城,正逢国王派数十人向城中人民收集鲜花。这时,城中男女老少从城外采花回来,遥见世尊相好庄严,犹星中朗月,清辉明亮,佛身巍巍光明,如红日初出,照遍天下;众菩萨弟子,前后围绕。便相拥而来,向佛稽首作礼,合掌说道:
“人身难得,人命难保,佛世难遇,佛法难闻。我等今日有幸遇见如来大圣,犹久病得遇良医。我等众人,出身贫贱,受官府种种压制驱役,恒不自在。如今国王发出告示,令城中人民每天早晨必须采集鲜花进贡,若是误了时刻,轻则处罚,重则诛杀。如此活在世间,实了无生趣。因此我等思量:佛圣人出现世间,亿劫难遇;而我等从无量劫以来,为人所害不可称数,但从未曾为法而不惜生命。今日有此机缘,宁弃身命,愿以此鲜花献上世尊,供养佛法僧三宝,并请佛为我等传授经戒,增益智慧。纵使因此被杀,亦必不堕苦痛,定生安乐之处。”言毕,一心皈命顶礼。
佛见这些采花人发心恳切,即为他们宣讲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三解脱道等大乘之法。诸采花人闻佛说法,皆发道意,心解佛慧,了悟无生,趣佛菩提。佛即为他们授记,当来作佛,号称“妙华”。
140.造幡供佛
《百缘经》上说:佛在迦毗罗卫国时,城中有一大富长者,娶了一位名门贵族的女儿为妻。这位新妇信敬三宝,亲手制了一对长幡,献上世尊而为供养。
不久,新妇怀妊,足月后生一男孩,端正殊妙,与众超绝。出生的这一天,空中有大幡盖,遍满城中。有人以此因缘,给他取个名号叫“波多迦”。
波多迦年渐长大,有一天出城游乐,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耀,如百千日,心生欢喜,即来向佛顶礼。佛为他说法,得须陀洹果。回家后,便向父母请求,立志要随佛出家。父母虽然对他十分疼爱,但难得孩子有这一份善根道念,所以也不加阻拦,并且送他来到佛所,让他随佛出家。
波多迦出家后,精勤修习,不久证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见到他,无不心生敬仰。
佛告诉诸比丘说:“从前有一国王名磐头末帝,造七宝塔供养舍利。时有一人,作一长幡悬于塔上,然后发愿而去。因为这种功德,使他九十一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天上或人间。无论他在什么地方,都有幡盖荫覆其上,充满吉祥如意;一直到了这一世,逢遇到我,遂发心出家而得道。你们可知道,当时那位献佛长幡的人,便是今天的波多迦!”
141.施衣得记
《贤愚因缘经》上说:有一天,世尊入城乞食。有一婆罗门,见佛身上的法衣有个地方破了,就回家取出一块细棉布供养佛,用以补衣。佛便接受了,并且给他授记说:“你百劫后,当得作佛。”
周围有许多长者居士,听到佛为婆罗门这样授记,很是不解,心想:“这位婆罗门只不过施舍了这么一小块布料,如何能得到那么大的果报?”世尊知道他们心有所疑,就向他们解释说:
“从前有一位大臣,向佛请求要作三个月的供养,佛即答应。其时有一国王名磐头,也要请佛供养三月。佛对国王说:‘我已先答应了大臣的请求,不好更改。’国王就回宫对大臣说:‘佛在我国,我要供养,但据说你已经先请了。所以特来向你商议一下,请你暂时放弃,让我供养三月满了,你再接着请佛。’大臣回答说:‘假如大王能保我身命长久,又能保得如来长时常住于此,又能保得国泰民安,无诸灾难,这几件事大王如能一一办到,那么,大王要优先请佛,我绝没有意见。’国王知道大臣不肯相让,只得对大臣说:‘我知道你请佛心切!不如这样吧:你请一日,我请一日;你我轮流设食供养,各满所愿,岂不是好?’大臣觉得有理,即便依允。于是大臣除了设食之外,还具办了许多法服,供养佛及众比丘,每位一领,悉皆满足。”
佛告诉阿难说:“当时那位施佛及僧的大臣,就是现在的这位婆罗门。因为他生生世世培植福田,今值于我,奉施此衣,所以我才这样给他授记。”
142.小儿施土
《贤愚因缘经》上说:有一天早上,世尊与阿难入城乞食,见一群小孩在道路上玩耍,各用土石木块建造房屋,以及仓库等等,又以土当米,储藏在仓库中。其中有一小儿,遥见佛来,欢喜踊跃,生布施心,即到仓库中取“米”来施佛。佛见这小孩一片天真,即低头接受,然后交于阿难,对阿难说:“你把这些土带回去和成泥涂在我们精舍的房地上。”阿难遵命。
佛又对阿难说:“刚才那位小儿,以欢喜心施土,那一把土虽只够涂房地一角,但缘此功德,在我灭度百年后,当成为国王,名阿输迦。另外一个小孩,当成为大臣,共同治理国土,护持佛教,兴隆三宝,广修供养,分布舍利于此世界各地,为我建立八万四千塔。”
阿难问佛:“如来往昔修何功行,而有如次多塔之报?”
佛告诉阿难:“在过去世有一大国王,名波塞奇,其时世间有佛名弗沙。波塞奇王与诸臣民常得供佛及僧。国王心想:今此大国人民常得见佛,广修礼敬供养;其余小国,地处偏僻,人民没有机缘修福,我应当请画师把佛的形象画出来,然后分送与诸小国,使一切人民咸修供养。即召来画师,共画八万四千幅佛像,分送各国。缘此功德,吾涅檠之后,当得八万四千诸塔果报。”
143.衣救龙难
《海龙王经》上说:有四龙王,一名缚气,二名大缚气,三名熊罴,四名无量色。有一天,这四龙王一齐来向佛顶礼,对佛说道:“大海之中,有无数种龙,有大种有小种,形态各异,他们各因行业果报而生于此。可是,有四种金翅鸟,常来海面侵扰,吞食这些龙族,使这些龙族种类皆无法安宁。所以,特来请求,愿佛保护,令海中诸龙常得安隐。”
佛听了四龙王的报告,心生怜悯,就脱下身上的袈裟,授于海龙王,告诉龙王说:“你把这领袈裟拿回去分与所有诸龙,凡能得到这袈裟一丝一缕者,金翅鸟王便不能侵犯。因为这袈裟具有持净戒者的无量功德及殊胜愿力。”
龙王接过袈裟,心想:“佛授这一领袈裟,份量这么少;而大海之中诸龙甚多,如何分得够呢?”佛知龙王心念:就对他们说:“你们别小看这一领袈裟,即使三千大干世界所有人民共分如来袈裟,还绰绰有余呢!” 龙王听了,把袈裟带回,分作无量数百千段,随各龙所需广狭大小,分与诸龙,其衣仍然如故,不见减少。龙王方信佛语不虚,对诸龙说:“当敬此衣,如敬世尊!”
诸龙得衣,欣然大悦,共来佛前,向佛礼谢,同声说:“如来所语,真实不虚;愿为我等授记,早登涅架彼岸。我等今日皈命佛法及诸圣众,奉持禁戒,恭顺如来。从今日开始,一切诸龙,皆共拥护正法。
144.证明说咒
《大悲经》上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来到补陀洛迦山观世音菩萨道场,观世音菩萨请佛坐于庄严宝殿中之宝师子座上。这时,有无数菩萨、声闻、诸天神众皆来聚会。
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天宫龙宫皆悉震动。会中有一总持王菩萨,合掌问佛:“如此神通光明,是哪位仁者所放?”佛告总持王菩萨:“此乃观世音菩萨为要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光明。”于是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向佛合掌说道:“我今要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得寿命故,惟愿世尊慈悲,允许我当众宣说大悲心陀罗尼神咒。”佛说:“你大慈悲,为安乐众生,今正是时,宜应速说。”
观世音菩萨又对佛说:“若有四众弟子要诵持此咒者,当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至心称念我的名号,发深誓愿,然后开始诵咒。此大悲神咒能除灭身中一切重罪,若有人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应验者,此咒便不能称为大悲心陀罗尼。”
接着,观世音菩萨即于众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始宣说神妙章句陀罗尼。此时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与会大众,皆获果证;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145.燃灯不灭
《贤愚因缘经》上说:舍卫国有一贫女名难陀,以乞食自活。她看到国王臣民以及有钱的人家皆供养佛,心想:我前生罪业深重,所以这一世才这么苦命,虽也一样值遇福田,却无种子可种。想到这里,不觉悲上心头,感伤不已,因深自咎悔。于是,她继续行乞,冀望或能得到少许钱物,也要持以供佛。这样乞了一整天,只得一钱。就以此一钱拿去买油,卖油人见她可怜,多送给她一些油,才足够作一灯。
贫女欢喜,来到精舍,奉上世尊,把灯置于佛前众灯之中。而后跪下自誓说:“我今贫穷,只能用这盏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愿我来世,得智慧灯,灭除一切众生垢暗。”贫女作此誓愿后,礼佛而去。
第二天清晨,正是目连尊者值日,他观察天已亮了,便来殿中收拾灯盏。他发现这一夜中,其余的灯都灭了,只有一盏灯仍然燃着,而且灯油和灯炷都没有损减,同新点燃的灯一样。目连心想:大白天燃灯未免浪费,不如先把它灭掉,待晚上再点燃。就举手要把灯扇灭,哪知,任他怎么扇,灯火依然亮着;目连又用衣扇,灯还是明亮如故。
这时佛陀见目连想方设法要把灯熄灭,就走过来对目连说:“这一盏灯是一位发广大心的人所布施供养的,你即使倾四大海水泼之,起狂暴风吹之,也休想能把此灯熄灭。”
刚好难陀女走过来,听到佛这样说,心中无限喜慰,便又过来向佛礼拜。佛为她授记说:“你于未来世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号称灯光如来。”贫女既得授记,遂请求出家,佛即答应。
146.龙宫说法
《大云轮请雨经》上说:有一次,佛来到优婆难陀龙王宫内,住在大威德摩尼藏大云轮殿宝楼阁中。当时有无量诸龙王众,以无量香花、幢幡缯盖、珍珠缨络供养如来。
其中有一位龙王名无边庄严海云威德轮盖,已证得不退转位,为了要与诸龙众共同听受正法故,即向佛请教说:“世尊!要怎样才能使诸龙王等,灭一切苦,得受安乐?并能令此世界内,时降甘雨,生长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生滋味,使诸人民等,都能过着平安而快乐的生活?”
佛对大龙王说:“你今为了使诸众生获大利益,所以才这样问。我现在告诉你一种法门,你等如能依法行持,便可以令—切龙除灭诸苦,具足安乐。这个法门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实行大慈。无论天上人间,如有行大慈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毒不能害,刀不能伤,内外怨贼不能侵掠,无论是醒是睡,皆得安隐。能行大慈的人,有大威德,诸天世人不能扰乱于他;而且形貌端严,众所爱敬,诸苦灭除,心得欢喜。所以,龙王!对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都应实行大慈,这是你所应记取的。”
而后,佛又为龙王说其它种种法要。诸龙听了,皆欢喜奉行。
147.念佛法门
《阿弥陀经》上说:有一天,佛在祗树给孤独园讲堂中,对长老舍利弗说:
“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个佛土,那边另有一个佛国,叫做极乐世界;那个世界中有尊佛,号称阿弥陀佛,今正在那里宣说佛法。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的人民,身心没有任何痛苦,所感受到的都是极其美满快乐,所以称这个世界为极乐。”
接着,佛为舍利弗详细介绍极乐世界的情形,无论是正报的人或依报的生活环境,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清净而殊妙,超过十方凡圣同居土。所有进道资缘,无一不具。凡念佛众生得生此国,皆证不退转,而且其中还有很多是—生补处的菩萨。因此,众生有缘听到这个殊胜的法门,便应当发愿往生到那个世界,就可以与诸佛菩萨、诸上善人们生活在一起。但只凭少许的善根福德因缘,是不能往生的。如有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种种殊胜功德,由信而发愿,从此专心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一天,乃至七天,总以达到一心不乱为目的。那么这位念佛的人,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以及圣众,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佛还告诉舍利弗说:“不但我今天这样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利益,十方诸佛都各自在他们的国土中,出广长舌相;赞叹劝信阿弥陀佛所说的话。并且还应当知道:我在此五浊恶世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把此最殊妙、最直捷了当的念佛法门教导众生,令一切众生即生了脱生死、直至成佛,是更加非常难得的啊!”
148.佛赞地藏
《地藏十轮经》上说:有二天,世尊对天帝释说:“你们应当知道,有一菩萨名地藏,具足不可,民议殊胜功德,他于久远劫以来,常常示现声闻的形象,不但在五浊恶世没有佛法的时期,以种种方便教化成就有情,亦于十方诸佛国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帮助众生除灭一切病恼,满足一切所求善愿。有人能于一顿饭的工夫,至心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归依供养,所求之愿很快就能满足,胜于百劫皈依供养诸佛菩萨。”
这部经中还说到,末法时期,此娑婆世界充满浊恶,人的根基素质极为低劣,如同坯器,容易败坏;而且无知如同瞎子,分不清善恶邪正;贪求五欲,如石田不长苗稼;十恶充满,如臭尸垢秽。幸赖此经能灭众生烦恼,能令三宝久住。
佛说:未来世中,只要有人能因信佛而出家,即使不能成就法器,甚至毁破戒行,虽然应该给予处治,但不应该逼令还俗。
佛又付嘱国王大臣宰官,应当尽心尽力护持佛法,可得长寿安乐,获十种功德利益。所谓十轮者:人王治国应当选用良臣,抚安人民,教兵御敌,修营事业,给养功艺,赏善罚恶,建立三宝,教化众生,断其十恶,令修十善。依此十轮,能令三宝种性法眼,长远不灭,降伏鹿怨,令修行人戍无上道。
149.胜光问法
《胜光经》上说:有一天,侨萨罗国的国王胜光王,来向佛请教说:“惟愿大师,教我怎样做一位好国王?”佛告诉胜光王说:
“为国王者,当爱民如子,常愿人民安隐快乐,制止他们不可为恶,鼓励人民勤修善业。国人如子女,并怀忠孝。身为天子者,亦当情怀恩恕,薄征税赋,省其劳役;设官分职,不宜太多;惩罚恶人,奖赏贤善。如有不忠良之辈,依照古圣王治世之法,可以流放他方,而不宜厉行杀戮。当知能生为人道者,皆由胜缘所感,如果不该杀而肆意妄杀其命,定招业报。
“常当一心恭敬三宝,莫生邪见。我涅槃后,法付国王大臣辅相,当为拥护,勿致衰损;燃正法炬,转正**[法/L*],尽未来际,常令不绝。
“若能如是依教而行,则令国中龙王欢喜,风调雨顺;诸天庆悦,丰乐安隐,无诸灾难,率土太平。王身快乐,永保胜位,福祚延长,心无忧虑,增益寿命。现前德行名称,传遍十方。外国诸王,咸来贡献,而共赞叹:‘其国天子,仁让忠孝,以法教化,能拯恤黎民百姓。于诸国中,最为第一。我等今者皆愿归伏此大法王。’舍身之后,得生天上;受胜妙乐。”
150.维摩示疾
《维摩诘经》上说:当时比耶离城中,有一长者名维摩诘,辩才无碍,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而以方便,示现身有疾病。
其时,众亲友知识闻知维摩诘有病,一齐前往探问。维摩诘便借机广为譬喻说法,对众人说:
“诸仁者!此身无常,既不强健,亦非坚实,为众苦所恼,为众病所集,乃是速朽之物;不可信赖。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水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间没有坚实;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闪电,念念不住;是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所以无主、无人、无我、无寿;是身当体即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为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虚伪,纵然澡浴、装扮,供以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能生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随时可能死亡。所以此身无可顾恋,实可厌患。”
151.文殊问疾
《维摩诘经》上说:当时佛对文殊师利说: “长者维摩诘现今有病,你应该去探问。”文殊承佛圣旨,来到维摩诘所住处,只见维摩诘病卧于床。文珠上前问说:“居士此病是否严重?经过疗治有无减轻?世尊命我来殷勤致问居土,此病是因何而起?已有多长时间?几时能够康复?”
维摩诘说:“我此病也算是由有痴爱而生。因为一切众生有病,所以我病;设若众生能得不病,我的病也就好了。菩萨为众生故入于生死,有生死则必然有病。若众生得离于病,菩萨也就不必病了。若问此病何所因起?当知菩萨的病,由大悲心起。”
文殊又问:“遇到有病的菩萨,应如何慰喻?”
维摩诘说:“对有病的菩萨慰喻,应说此身无常,但不可劝其厌离于身;说身有苦,而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仍劝其教导众生;说身空寂,而不说毕竟寂灭;说应当忏悔先罪,而不可令其念念不忘过去。由于自己的疾病,应联想到众生的疾病而生怜愍,当识宿世无数劫所受之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应当这样慰喻有病的菩萨,使他欢喜。”
152.金鼓忏悔
《金光明经》上说:有一天夜里,信相菩萨梦见金鼓及忏悔偈。天明,至世尊所,向如来说知夜间梦见金鼓,所出妙音,能够灭除三世诸苦,地狱饿鬼畜生等苦,以及贫穷困厄所有诸苦。此金鼓所出之音,既能除灭一切诸苦,当为一切众生无归无依无救护者,而作归依处:
“诸佛世尊有大慈悲,当证知我等微诚,受我忏悔。若我百劫以来,所作众恶,以是因缘生大忧苦,十方现在大悲世尊,能除众生一切怖畏,愿当受我诚心忏悔,令我恐惧悉得消除。我之所有烦恼业垢,唯愿现在诸佛世尊,以大悲水洗除令净。过去诸恶,今悉忏悔;现所作罪,城心发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罪,不敢覆藏。身、口、意所有造十种恶业,应受恶报,今于佛前,诚心忏悔。若此国土及余世界,我所修行,身、口、意所有善法,悉以回向;愿于未来,证无上道。”
153.楞伽说经
《楞伽经》上说:有一个时期,佛住在南海滨楞伽山上,山顶以种种宝花而为庄严。其时有诸菩萨从他方诸佛世界而来,各以无量三昧之力而作种种神通游戏。其中以大慧菩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对于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大慧菩萨都能善解其义,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亦能究竟通达。时大慧菩萨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说偈赞已,大慧菩萨向佛咨问一百八义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义。当时世尊一一为他分别解。
最后佛殷勤诫勖:“我之弟子诸修行者,应当修慈心,不食一切众生肉及葱、韭、蒜等荤菜及一切酒。食肉无慈心,永背正解脱!”
154.圆觉总持
《圆觉经》上说:有一天,如来住于常寂光净土,而此平等清净的觉境,原是圣凡同一的本有家乡。此时如来现受用身,与众菩萨共同安住于佛的平等法会中。其时文殊师利菩萨首先代表众菩萨向佛请问:如来在因地时,最初如何发清净心,如何随顺法性而修行的经过,希望佛为大众开示。 于是世尊说出如来大圆觉的妙理,对于如何远离如幻之无明,如何持戒离欲,如何澄寂诸念而次第修习禅定的种种重要修行方法,加以逐层说明,并且提供了克期取证的时限方便,最后净诸烦恼,悟人清净的圆觉性海。
所以这一部经统摄一切佛法,周备戒定慧三学,故称为总持,是学佛者的修行指南。有人受持此经,护法金刚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永无灾障,疾病消灭,财宝丰足。
155.楞严大定
《楞严经》上说:有一天,阿难出外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大幻术咒所迷惑,差点儿毁了戒体。幸而世尊及时顶放百道光明,光中现千叶宝莲,宝莲台上坐着佛的化身,宣说“大楞严神咒”,破灭了摩登伽女的恶咒,才保住了阿难的清净戒体。
阿难归来后,自愧定力不够,因而殷勤启请佛开示最究竟圆满的修行方法。佛于是说出了这一部经,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同依此一妙法门,超出生死,入于妙庄严海。此经最初七处征心,八还辩见,如来飞光击触,宝手开合,无非显真性不动,自心妙明,常光现前,性周法界;烦恼顿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其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自报告修证圆通的心得,由文殊菩萨拣择,以观音菩萨的从闻入道功夫,最契合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机,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随后,佛又说出五浊世界中十二类众生流转受生的原因;要除灭虚妄乱想,必须建立三种渐次,从乾慧地依次增进修行,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觉、妙觉,共五十五位。又说世间十因、十类、七趣、三界生业因缘,以及十种禅那、五阴区宇种种魔事,令生警觉;接着又说到修三摩地所应注意的事项。
此经中还着重告诲断杀盗淫妄,以及道场持咒,修证功德等。最后佛对阿难说:
“若人以无数七宝奉上诸佛,不如一念将此法门开示未学。若人具毁四重戒,犯十波罗夷,应入地狱,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如能依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复魔
业。”
156.般若真空
《法宝标目》上说:佛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天宫、竹林园四处,总共说了十六会《大般若经》。此经西域本有二十万偈。先后传来我国的“摩诃”、“光赞”、“道行”、“小品”、“大明度”、“胜天王”、“文殊”、“金刚”八部,都包含在《大般若经》中。
唐三藏法师玄奘,自西域取回全本,在玉华寺译成六百卷。于般若空宗,此经说得最为周到详尽。起初,玄奘法师想顺从众人的意思,如罗什所译,把繁杂及重复的部分去掉。忽于夜间梦见极怖畏事,遂不
敢删。因此还是决定依照梵本翻译,即见殊胜境界。全经翻译圆满,庆成之日,般若放光,诸天雨花,空
中奏有微妙音乐,到处闻到异香芬烈。 玄奘法师对众人说:“此经乃人天大宝,可作镇国之典。经中曾提到此方当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及四部徒众,若能发心书写、受持、读诵、流布此经,皆得生天,究竟解脱。当知三世诸佛皆依般若而成佛,所以般若可称得上为诸佛之母。般若是六度之一,其它五度都没有加之于‘大’名,唯此般若圆宗,乃是众妙之渊府,群智之玄宗,万法之本源,众圣之圆极,所以独称尊大;另外五度只能为依助,与般若作辅翼。梵语‘般若’,华言勉强翻为‘智慧’,或者应该称为‘深妙智慧’更为恰当。”
157.法华妙典
《妙法莲华经》上说:佛在灵鹫山,与众比丘、比丘尼;菩萨、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天龙八部,以及韦提希子阿阇世王等百千眷属在一起。其时世尊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这时天雨宝花,大地六种震动。佛放眉间白毫相光,普照世界,从三昧而起,对舍利弗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要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说此一乘妙法,为诸声闻授记。像这样的妙法,诸佛如来是很难得说一次的,如优昙花难得一见。”经中先示化城之权,终於髻珠之秘。虽三车异驾;而一雨普滋,皆令自知决定作佛。
佛说此《法华经》时,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十方诸佛集会证明,六万恒河沙等菩萨及其眷属护持流布。
持经随喜,能得六根清净等无量功德。若有人能由此入于旋陀罗尼诸三昧者,当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佛常住不灭,证悟者自知。此非思议境界。从前天台智者大师证旋陀罗尼三昧,即见此境界,其后九旬谈妙,由是受持《法华经》者盛极一时。
158.法传迦叶
《指月录》上说:世尊有一次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当时在座的弟子们都不解何意,默不作声。唯有大迦叶尊者有所领悟,因而面上露出会心的微笑。世尊对众弟子说: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要付嘱于摩诃迦叶。”
于时,世尊领迦叶至多子塔前,分出座位命迦叶坐下,以僧伽黎衣围着,对迦叶说:“我现在把正法眼藏密付于你,你当善加护持。”并命阿难作为迦叶的传法继承人,使此法门代代相承,不令断绝。接着,世尊便把传心法偈对迦叶说: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世尊说了这首偈后,又对迦叶说:“我现在将此金缕僧伽黎衣也一并传于你,至当来弥勒佛出世时,转授于弥勒佛,勿令朽杯。”
迦叶听了世尊的殷勤付道,头面顶礼,恭谨地对佛说道:“我一定敬顺遵从佛的教诲。”
一五九.饭王得病
《净饭王泥洹经》上说:其时净饭王年老,忽患重病,全身骨节各部位都如被分解一般的痛苦,喘息不定,自知不久将死。对诸王弟说:“我命虽逝,不以为苦,但恨不见我子悉达,次子难陀,侄儿阿难陀以及孙子罗睺罗。设若能在我临死之前得见我子孙侄辈,我便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这时白饭王对净饭王说:“我听说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山中,离此二千余里,王兄现在身体这么羸弱,即使派人去通知,这么遥远的路程,恐怕也来不及了。所以,唯愿大王宽心,不必牵挂悬念诸子。”净饭王说:“我子孙侄儿,虽然离此遥远,但心意相通,我子成佛,以大慈悲,恒以神通,天眼彻视,天耳洞听,救度众生。应可度者,即以慈愍心而度脱之。譬如有人为贼所困,或遇怨敌,恐惶无计,自知脱困无望,唯一办法就是希望依仗有势力的人而求救护,得以解脱。又如病重的人,唯望能遇良医以疗其疾。我今盼望得见世尊的心情,也是这样的急切啊。”
一六○. 佛还觐父
《净饭王泥洹经》上说:当时世尊在灵鹫山,天耳遥闻迦维罗城中父王卧病,命将不久,渴望能在临终前见到诸子。佛立即带领难陀、阿难、罗睺罗等,以神足力踊身虚空,顷刻即到迦维罗卫国城中。佛放大光明,光照王身,净饭王即时感到身心轻安。佛与阿难乘空进入王宫,净饭王见佛来到,即从床上坐起,伸出双手,对佛说道:“惟愿如来手摩我身,令我得安。我为病所困,痛不可忍。我今能再见到我的儿子,已不再感到痛苦了。”父王面上带着满足的微笑,又对佛说:“你当初为着要成佛度众生的大愿,现在都已成就了。如今我得此重病,也希望你能度我脱离苦厄。”佛说:“请父王放心,莫怀忧愁。”即把手按在父王的额上。父王心中得到莫大的宽慰,即把佛的手放在自己的心胸上,说:“今天能再见你,我的愿望已得满足了,我心里好高兴,从此卧别。如来世尊于世多所利益,有缘见到或听闻佛法的人,都是有福德的人。今日世尊是我的儿子,所接受的恩惠自然也多,乃至此刻,佛仍不忘回来见我。我是多么的庆幸啊。”父王说完,即以卧床上合掌心礼世尊足。这时佛的手掌仍放在父王的心口上,父王就这样安祥地离开了人世。
一六一. 殡送父王
《净饭王泥洹经》上说:当时净饭王命尽气绝时,诸释子以种种香水洗浴王身,盖上细软的白布,而后敛于棺中。其时世尊顾虑到当来世时,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思,成为不孝的罪人。为了使当来世众生懂得做人应该遵从礼法,如来欲以身教作示范,要亲自抬父王之棺。当时四天王也来赴丧,即向佛长跪请求说:“愿如来允许让我们代佛抬父王棺。”佛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四天王即各变成普通人的模样,以手擎棺,担于肩上。如来亲自手执香炉,走在棺前引导,来到火葬所。佛与众人共积香薪,把棺木置在香薪之上,即举行焚化。这时举国人民无不悲痛哀悼。于是佛对大众说:“世间皆是无常、苦、空、无我,无有坚固。如幻如化,如热如焰,如水中月,命不久居。你等诸人,当勤精进而自勉励,永离生死,乃得大安。”言毕,举火焚烧父王身。焚化毕,诸王各持五百瓶香水,用以灭火,火灭之后,众人一齐收捡骨骸,装入金函,然后起造塔庙,把父王遗骨藏人塔中,以种种缯幡宝盖宝铃供养塔庙。
一六二. 释种酬债
《长阿含经》上说:当时桥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向邻邦迦毗罗卫国求亲。可是,释迦族人却不愿意把美丽的公主嫁于波斯匿王做王妃,但又畏其暴恶。这时城中有一长者摩诃男就想出一个办法,将家中一位婢女生的女儿,装扮成公主,嫁给波斯匿王做王后,人们称她为末利夫人。其后末利夫人生的第二个儿子名琉离,八岁的时候,由好苦梵志带他来迦维罗卫国探亲。时值城中新建一座极为庄严辉煌的讲堂,准备请佛说法。年幼无知的琉离太子竟爬到狮子座上面坐着,刚好被释族中人发现了,就把他抓下来摔在地上,大家都指着骂他是婢女生的下贱东西。琉离太子年纪虽小,但遭此耻辱,怀恨在心,对好苦梵志说:“请你也记住今天这一番耻辱,看我将来怎样报复,以消我心头之恨。”
琉离太子长大后,弑父杀兄,自立为王,即率兵灭释迦族。佛得知此事,多方设法劝阻,流离王虽亦有所感,却又经不住好苦梵志从中不断挑拨离间,其时流离王杀心大盛,佛对目连说:“释迦族从前种下的业因,现在缘熟。此次必定难逃劫数。”果然,仅半天的工夫,所有释迦族的男女老少皆被流离王所杀。佛对众比丘说:“释迦族偿还了这笔冤债,仗着宿世善业,仍可以生天。而大逆不道的流离王,七日后当自取灭亡。”流离王得闻此语,心中不胜惊惧,日夜心神不宁,熬到第七天早晨,且喜平安无事,便率领众人前往阿脂罗河边娱乐。哪知就在这一刻,忽然狂风暴雨大作,王及兵众,皆遭雷震水漂,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城中宫殿,皆被雷火焚烧。
一六三.为母说法
《摩诃摩耶经》上说:有一年,佛在忉利天欢喜园中安居三月。至结夏圆满日,如来在波利质多罗树下结跏趺坐,放百千光明,光中有千莲花,有千化佛。这时佛的光明蔽过所有日月星辰之光。佛对文殊师利说:“你去告诉我母亲,说我在这里。”佛母得知佛在忉利天上欢喜园中,便来相见。如来见母,内怀忻敬,对母亲开示说:“无论身居何处,都难免与苦乐相对,当修涅槃道,才能永离苦乐。”佛母听了佛的开示,从此专精正道,心中烦结消伏,因对佛说:“一切众生流转于五道,皆由烦恼过患所致,故有结缚,不得自在。愿我来世,得成正觉,当为一切众生断此苦本。”佛印可地说:“母亲所说甚是。众生之所以不得解脱,皆由贪欲,嗔恚愚痴,以致常没在生死之中。乃至欲求生天都难,何况希望解脱生死呢?譬如人在世间,做了缺德害理的事·,不但败坏名声,为朋友亲戚所唾弃;到了临死时,恶境界现前,极大怖惧,神识恍惚,方自悔责,但已迟了,如此皆由三毒为患故。所以,要想希望求得解脱,成就妙果,必须从断其贪嗔痴三毒苦本做起。但愚痴凡夫,为烦恼结使所缠,有几人能从迷梦中及时觉醒呢?”
一六四.嘱累地藏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当时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萨天龙鬼神皆来集会。这时世尊伸出金色臂,摩无量分身地藏菩萨的头顶,对地藏菩萨说:“我于五浊恶世,以种种方便教化刚强难化的众生,令他们舍邪归正,该得度的都已得度了,但还有许多劣根的众生仍未能调伏。我不久后即将涅槃,你当记住我今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世界至弥勒佛出世之前,把尚未度脱而仍在火宅中的众生,付嘱于你,莫令他们堕恶趣中一日一夜。无论是天是人,能于佛法中种微少善根,乃至如毛发尘沙,你也应该以你的道力拥护此人,莫令退失善根。设若随业受报,临堕恶趣,能念得一声佛菩萨名号,或者一句一偈大乘经典,你也应该以你的神力,方便为他破碎地狱,救度此人令得生天受胜妙乐。”世尊付嘱后,又说偈再三叮咛道: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力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
地藏菩萨受佛付嘱,即对佛表态说:“唯愿世尊不必有虑,若有天人众等,于佛法中能生一念恭敬,我即当以种种方便度脱此人,令其速得解脱,何况有人念念修行诸善,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当时与会大众,听了此话后,无不悲号懊恼。
一六五.最初造像
《造像经》上说:当时佛在天宫安居三月为母说法,此间优陀延王渴仰思佛。发愿为佛造像。于是毗首羯摩天,化身为工匠,于佛诞日起工,很快就把佛像造成了。当佛从忉利天要回到人间时,化三道宝阶,从天而下,有无数诸天人翼从。如来威德炽盛,光明赫奕,如满月当空,众星围绕。大梵天执白盖在右,帝释天持白拂侍左,虚空中奏着美妙的音乐,散着无比芳芬的香花。四大天王献上微妙的供品。这时优陀延王得知佛从天上而回,顶戴佛像,与诸国王,各以珍异妙供奉献佛前。这时刚造成的佛像也自动合掌为佛作礼。佛对像说:“你于未来世中,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皆付嘱于你。”佛又称赞优陀延王说:“你于我的教法中,最初发明造像轨则,令未来世一切众生,得大信利,你已获得无量福德广大善根,没有人能比得上你。”这时天帝也来向优陀延王庆贺说:“佛在天上时就已向众天人赞叹你造像的功德。你应该值得自豪,生大欣庆。”佛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能以土木胶漆金银铜铁,缯彩香石,雕铸绣画佛的形像,乃至极小如一指大,便能获种种福,灭种种罪,不生边地下贱贫穷之处,永离三途苦报,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一六六.姨母涅槃
《佛母般泥洹经》上说:当时佛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与其五百比丘尼弟子,一齐来到佛所住处,各各向佛顶礼,合掌而立。大爱道比丘尼对佛说:“我不忍见佛及众阿罗汉一一入于灭度,所以我宁愿先入于涅槃。”佛默然不语,但也算是许可了。佛姨母便以手摩佛足说:“我今日最后见如来,应真,最正觉道,天人师,从今以后不复再见了。”五百比丘尼,也随着向佛请求要先入涅槃,佛一并许可,并为她们说身患生死忧悲苦及种种不如意恼难之事,赞叹无欲清净,空无相无愿、灭度之安。众比丘尼皆心生欢喜,绕佛三匝,稽首而去,还于精舍,敷设五百座,皆各就坐。大爱道现神足通,自座上隐没,又忽从东南来。升在虚空中,离地七多罗树高,作种种变化,或坐或卧,或经行,身上出水出火,此没彼出,八方上下,显现神通不可称计。放大光明,下照诸冥,上耀诸天。另外五百比丘尼也作种种变化。最后同时入于涅槃。佛劝诸贤者,作五百葬具,幢幡奉送,如法茶毗。
一六七.请佛入灭
《摩诃摩耶经》上说:有一天魔王不怀好意地来到佛所,他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向佛礼拜,而对佛说道:“记得以前我曾劝世尊人于涅槃,那时世尊对我说:‘我所要度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还未具足,我是不会入于涅槃的。现在世尊的四众弟子都已具足了,所应度化的也都已得度了,唯愿世尊就此入于涅槃。”这时世尊对魔王说:“波旬,我要入涅槃的事,用不着你操心,但我可以明白地告诉你,三个月之后,我自然要人于涅槃。”魔王听佛亲口说过三个月后就要入于涅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匆匆向佛礼拜后即还归魔宫。当时如来既已向魔王说过三个月后当入涅槃,即便舍无量之寿,以神通力,留住三个月寿命。此时大地六种震动,日月晦暗,风雨违常。天龙八部无不惊骇,俱各来到佛所,纷纷向佛请问。佛便把三月之后将入涅槃的事告诉众人。这时阿难禁不住向佛问道:“世尊不是曾经说过修四神足人,则能住寿一劫,或长或短,可以随意自在,为何如来不久住在世,而要示现与普通人相同的寿命呢?”佛说:“阿难,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要使人们引起警觉,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即使佛的生身也不例外,从而生起勇猛精进之心,不敢放逸懈怠。”阿难听了,迷闷懊恼,不能自胜,悲号涕泣,深自悔责。
一六八.佛指移石
《涅槃经》上说:当时拘尸那城中,有力士三十万人,听说世尊不久要入涅槃,将经过此路至娑罗林。于是集合众人清理道路。有一大石挡在路中,三十万力士各尽身力无法移动。这时世尊化作沙门,来到众力士前,故意问说:“你们这些小孩在这里做什么?”众力士听了,心中有气,对沙门说:“你凭什么说我们是小孩子?”沙门说:“你们三十万人,各尽身力,不能移此挡路之石,怎么不能称为小孩子呢?”力士说:“你既然这么瞧不起我们,想必你是一位有大力的人了,定能移此石出于道路,我们倒要见识见识。”这时沙门以足二指挑起大石,以手举石抛于空中。众力士皆生惊怖。各要逃窜。沙门说:“你们何必这么怕呢。”随即以手接石放回地上。众力士好奇地问说:“这么大的一块石头,究竟是属于常呢,或是无常?”沙门以口吹之,大石当下碎为微尘。众力士见了,说道:“原来这么坚固的一块大石也属无常。”即生惭愧,心中各自克责道:我们平时自恃身体强壮,有大力量,而且命好有财,而生骄慢,真是愚蠢啊!”佛知他们心念,即舍化身,还复佛的本形,为众力士说法。众力士听了,皆发菩提心。
一六九.嘱分舍利
《莲花面经》上说:有一天佛来到跋提河,对侍者阿难说:“我今天有点疲劳,想要入河洗浴。”阿难即帮佛脱下袈裟,置河岸上。入河洗浴毕,佛对阿难说:“你现在可仔细观察我此三十二相庄严之身,过三个月之后,我就要入于涅槃了。”阿难说:“唯愿世尊为我宣说佛涅槃后,诸众生等供养如来舍利等事。”佛告诉阿难说:“如来入涅槃时,入金刚三昧,当碎此肉身犹如芥子。所有舍利:分一份与诸天,一份与龙王世界,分一份与夜叉世间,其时诸天龙王毗沙门天王,皆以香花供养舍利,恭敬礼拜,如见佛身,皆发无上大菩提愿。其余舍利,留在人间,将来有一位国王名阿输迦,为供养佛身舍利,起造八万四千塔。又有六万诸王,亦各造塔供养舍利,有人以诸香花,杂香、灯明,音乐而作供养,恭敬礼拜,种无上菩提善根。或有出家弟子见此舍利,信心清净,身披法服,精勤修道,皆悉成就道业而般涅槃。如来有大威德,以彼法身依生身故。若人供养生身舍利,所得功德无量。”
一七○.付嘱国王
《仁王护国般若经》上说:当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为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王说般若波罗蜜多,十四正行等法后,又付嘱众国王说:“当国土有诸灾难时,应常请百法师,敷设百高座,每天二次讲诵此经。无量鬼神能听到此经,便来护你国土,人天果报皆得满足,一切灾难悉皆消灭。”佛又告诉波斯匿王说:“我灭度后,当来五浊恶世时,将有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要毁灭佛教,限制佛门弟子不准出家,不许造佛塔像。那时佛法衰落,人民因多造恶业故,引起国家发生种种灾难。所以,你等诸国王,不但要为自身利益着想,更要为使全国人民皆得安乐着想。应当时常受持此经。我今把建立守护三宝之事付嘱国王,而不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国王的威势,无法负担起建立正法护持三宝的重任。所以大王从今以后,应广度比丘、比丘尼,造佛塔寺经像。
转载自陇原佛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