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62-94) 

Sakyamuni Tathagata should be of deeds (serial:62--94)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12-2-23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


62、四王献钵
  
《本行经》上说:有一天,世尊来到乳汁林,刚好有人要以食物供养世尊。世尊心想:过去诸佛皆以钵器而受食,我今当以何器受食?
  这时,四天王从四方而来,持四金钵奉上世尊,世尊不受。因出家人不合用此贵重之钵。四天王便换成四银钵奉上世尊,世尊亦不受。又复换成四颇梨钵、四琉璃钵、四玛琐钵、四砗磲钵,世尊皆不受。
  这时,北方毗沙门天王对其它三位天王说:“记得从前青色诸天曾奉献我等四石钵,并对我们说:‘仁等可用此石钵受食,’当时另有一天子来劝说:‘仁等慎勿以此石钵受食,宜应供养,比之如塔。当来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仁等可将此钵持奉世尊。’”
  于是,四天王即速还宫,各执石钵,盛满天花,以香涂钵,来到佛所,共将四钵奉佛,对佛说:“唯愿世尊,受此石钵!”
  世兽心想:“这四位天王以信净心奉我四钵,但出家人只合受持一钵。我今若受一人钵,余三人难免心怀不乐。”于是,世尊把四天王所献之钵重叠一起,安放在左手上,然后运用神通力,右手按下,便把四钵合成一钵,不但坚牢清净,而且四际分明。四天王各各欢喜。

63、二商奉食
  
《佛本行经》上说:当时世尊在乳汁林中禅坐,以三昧力故,经四十九日不食。
  其时,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胡瓜,另一位名金挺,刚从中天竺运载五百牛车货物而回,路经乳汁林外不远处,忽然之间,所有车牛皆驻足不前,二商主各持牛鞭抽打,仍不肯行。二商主心生惊怖,合掌祝告。
  这时,守林神现身对商主说:“你等不用骇怕。此处有佛,始成正觉,今在此林中禅坐,满四十九日,未曾进食。你今宜将炒食前往供养,可得安乐大利。”
  二商主闻已,即各将面粉加酪蜜做成面包,捧至世尊前,顶礼佛足,对佛说:“愿世尊为慈愍我等故,受此清净面食。”于是,世尊即以天王所奉石钵,盛商主所献之食,随即为施主咒愿,然后如法而食。
  食毕,对二商主说:“难得你等有此善根!你今可来从我受三皈依,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受五戒,当令你等今生他世得安乐果报,获大善利。”
  二商主闻佛所说,各各欢喜,对佛说:“如佛圣教,我等不违!”遂于佛前共受三皈、五戒。于是,在人间最初得受三皈、五戒成为优婆塞的便是这二商主。
  这时,二商主又时佛请求说:“愿世尊赐我一物回乡造塔,以表忆念大圣世尊,我等将尽形寿恭敬尊重、礼拜供养。”佛即将身上发爪持与二商主,并对他们说:“若见此物,与我无异。”
  二商主受已,生大恭敬之心,顶礼肚尊,围绕三匝,辞佛而去。

64、梵天劝请
  
《方广大庄严经》上说:如来成正觉后的最初的一段日子,经常于林中独坐一处,深入禅定。
  其时,大梵天王率领六十八亿梵众,一齐来到佛所,向佛顶礼后请求说:“世尊!如来当时立志,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出家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成佛。唯愿世尊,不违本誓,为哀愍众生而转**[法/L*]。”
  这时世尊以慧眼观察世间,心中想道:我今若把所证寂静涅盘大法为人演说,他们不能了知,等于空费口舌。还是再等待机缘吧。
  大梵天王见世尊仍自默然不语,又邀请帝释天王以及三十三天天众,一齐来礼请如来转于**[法/L*]。
  于是,佛对梵王说:“我不是不想以正法去度化众生,只是我所证的是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这种境界决非凡夫分别思惟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因此我暂且默然,以待因缘成熟。”
  又一天,大梵天王看到摩伽陀国有许多外道,执著邪知邪见以为正道,而修无益苦行。但他们虽是外道,其中也不乏有善根成熟的人。于是,梵王又来请求佛度化这些应度之人。这时世尊以佛眼观察,见众生中实具上、中、下三等根机,因而起大悲心,决定转于**[法/L*]。
  天上闻已,欢喜踊跃,礼谢而去。当下,这一大好消息从地神起一起传至色究竟天。一切天人皆大欢喜,可谓普天同庆。

65、转妙**[法/L*]
  
《因果经》上说:当时世尊决定转妙**[法/L*],因此来到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而昔日王师大臣所遣憍陈如等五人也正止住于此。时彼五人遥见佛来,各从座起,礼拜奉迎,互为执事。
  世尊知五人得度机缘已熟,堪任领受如来道法,于是对他们说:“憍陈如,你等应当知道:人生有种种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如是诸苦,以‘我’为本。可是一切众生不知苦之根本,以致轮回于生死海中。所以憍陈如啊!应知人生一切的‘苦’难,皆由自己起惑造业招‘集’来的;要想‘灭’绝这些苦难而证究竟安乐,则必须修行正‘道’。因此,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
  世尊为憍陈如等五人详细讲解四圣谛后,五人皆见道迹,遂请求正式出家。世尊唤道:“善来比丘!”五人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
  而后,佛又为五比丘讲解五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五比丘闻已,当下惑尽意解,证阿罗汉果。
  这时,地神欢喜高声唱道:“如来今日于此转妙**[法/L*]!”声音辗转传至三十三天。
  于是,世间始有三宝:如来大圣是为佛宝,四谛**[法/L*]是为法宝,五阿罗汉是为僧宝。如是世间三宝具足,成为人天第一福田。

66、度富楼那
  
《佛本行集经》上说:在迦毗罗卫国都城附近,有一位大婆罗门,曾为净饭王作过国师。其家巨富,拥有财产无数。其子名富楼那,聪明绝顶,对于当时最有学术权威的名著经典,都能通达明记,并为人解说。这位富楼那与悉达多太子是同一天出生的,而且性情也差不多,一样的厌离世间,志求解脱。
  就在悉达多太子出家的那一天,富楼那也与他的朋友共三十人,一起往雪山苦行求道。这一班人个个勇猛精进,俱各获得四禅五通。
  当世尊在鹿野苑中为诸比丘及天人说法时,富楼那以天眼看到了,就对朋友们说:“你等今可共我相随到鹿野苑亲近世尊,听闻正法,修习净行。”众朋友说:“我们都愿意听从。”于是,即同朋友三十人,从雪山下,到世尊所,顶礼佛足,乞求出家,说:“我等立志出家!唯愿世尊慈悲哀愍,度脱我等!”
  佛说:“当随你意,从心所愿。”
  富楼那既得出家,又乞受戒法。从此,为要求得无上正真之道,恒于空闲处,无论行住坐卧,俱各用心行持,勇猛精进,不曾放逸。时日不久,便已断尽烦恼,得证梵行,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得一切解脱,成阿罗汉;而且辩才无碍,悉能成办利益众生大事。
  佛告诸比丘说:“当知诸说法人中,富楼那最为第一!”

67、仙人求度
  
《本行经》上说:当时阿般提国有一巨富婆罗门,姓大迦旃延,通达世间一切学问,与严炽王作国王师。生有二子,长子游历他国多年,学成归家,众人皆尊彼为上座。第二子名那罗陀,聪明智慧更胜其兄。其父令习《韦陀论》及诸咒术,那罗陀一闻即能通解。其父为那罗陀集一切众当面考核,果然一切义理通达无误。
  长兄闻弟以少时间即能超胜于己,心生恶念,思欲害之。其父觉知,即带次子那罗陀往频陀山拜阿私陀仙人为师。阿私陀自知命根将至,悉心教导,不久成就,获得四禅,具五神通。
  仙人命终之后,所有世间名闻利养尽归那罗陀。那罗陀因贪恋名闻利养故,遂矢去正念,向且目空一切,不信有佛法僧。
  却说有一天,金齐夜叉王对伊罗钵龙王、商佉龙王说:“今旷野城中流传有两首偈,偈文是:‘在于何自在,染着名为染,彼云何清净?云何得痴名?痴人何故迷?云何名智人?何会别离已,名曰尽因缘。’”
  
龙王闻已,至那罗陀仙所,问此偈义。这下可把那罗陀难住了,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来到佛所,向佛请教。佛即为开解,井为说种种法。那罗陀听了满心欢喜,当下向佛乞求出家。
  佛说:“善来比丘!入我法中,修于梵行。”那罗陀即出家为沙门。因其种族本姓是迦旃延,其后众人皆称他为大迦旃延。

68、那舍得度
  
《因果经》上说:当时有一长者子,名耶舍,聪明利根。有大辩才,于世五欲,生厌离心。
  有一天夜半,耶舍见鹿野苑的上空大放光明,便径往鹿野苑,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德具足,心大欢喜,于是顶礼佛足,至诚说道:“唯愿世尊,救济于我。”
  佛即随顺其根而为说法,对耶舍说:“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无我,你可知道?”耶舍闻说此语,即于诸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心得自在,成阿罗汉,答说:“世尊!色受想行识,实是无常苦空无我。唯愿世尊,许我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耶舍当下即现比丘相,成为沙门。
  却说耶舍之父,天明不见耶舍,沿路寻找,来到佛所。佛以神力隐耶舍身,对耶舍父说:“善男子!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无我,你可知道?”耶舍父闻说此语,亦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佛知其见干道迹,恩爱之心渐薄,因问道:“何缘至此?”答说:“为寻子而来。”佛即收摄神力,令其父子相见。其父心大欢喜,便于佛前受三归依,成优婆塞。
  耶舍有朋友五十人,听说耶会已随佛出家,也一齐来到佛所,愿求出家。如来随其所应而为说法,各得法眼净。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从此,始有五十六位阿罗汉。
  佛对诸比丘说:“你等烦恼已断,道果已证,所作已办,堪为世间作无上福田,宜各游方教化,以慈悲心度诸众生。”

69.船师悔责
  
《本行经》上说:有一天世尊安祥徐步,从闭塞城来到恒河岸边,时值河水暴涨,水深流急。世尊要渡河,来到摆渡的地方,向船师说:“劳烦你渡我过河。”船师说:“尊者要我渡你过河,当然可以。但你得付给我渡河费。”世尊说:“我是出家人,舍弃一切财宝,视钱财如瓦石土块。所以我实在拿不出渡河费啊!”船师说:“尊者既然没有钱,那就别指望我渡你过河。”
  这对世尊忽见一群雁鸟,从恒河南岸向北面飞空而过,即说偈道:“诸雁群党渡恒河,不曾问彼船师价;各运自身出己力,飞空自在随所之。我介应当以神通,腾空翱翔犹彼雁;若至恒河水南岸,安隐定住如须弥。”言毕,腾空而过。
  船师见佛转眼间即过彼岸,心生大悔,因自责道:“我今幸遇大圣福田,而不知布施,不肯发心渡至彼岸。如是功德福田,当面错过,岂不可借!”言罢,闷绝在地,良久方醒,从地而起,即往摩伽陀国向频头王奏知此事。
  王闻此事已,即对船师下令说:“从今日起,凡是出家之人,要求渡河者,不得向彼索取渡价。”

70.降伏火龙
  
《因果经》上说:有一天世尊想道。“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有大名称,聪明易悟,然其我慢亦难摧伏。我今当往彼处,教以正法而度脱之。”于是来到迦叶所住处。
  时至晚暮,佛向迦叶借石室寄住一宿。迦叶说:“石室虽然寂静,但室中有毒龙,其性凶暴,恐遭伤害。”佛说:“有毒龙也不要紧,只要你肯借就可以了。”迦叶说:“你要是不怕,那就随意住进去好了。”佛便进入石室,结跏趺坐,而入正定。
  这时,毒龙见有人进室,就全身出烟;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龙毒心转盛,身中出火,火焰冲天,焚烧石室;而世尊身心不动,容颜怡然。
  迦叶夜起,见石室内满是烟火,以为这位年少沙门,好端端的,不听我的劝告,此番必定为毒龙所毒害,心中有所不忍,就令弟子迅速以水浇灭。哪知火不但不能浇灭,反而更加炽盛。
  而此时世尊在室内以神通力,早已把毒龙降伏住了,并化解了它的毒心,为它授三皈依,然后置于钵中。天明,世尊持钵而出,迦叶师徒俱来问讯:“昨夜龙火猛烈,尊者可否受到伤害?”世尊说:“我内心清净,任何外灾都伤害不了。室中毒龙,今在钵中,不信请看。”世尊即把钵举示迦叶。
  迦叶师徒见世等处火不烧,降伏毒龙置于钵中,俱各欢喜赞叹不已。

71.急流分断
  
《普曜经》上说:有一天,世尊来到尼连禅河边,这时河水泛滥,水流激疾。佛运用神通,走入水中,只见河水在佛左右两边分开,中间现出一条大道,佛行其中,左右波浪高出人头。
  迦叶见之,恐佛为水所漂,急同弟子乘船在河中寻救。佛见迦叶船从旁边擦身而过,即入于水中,从船底贯入船中,船底仍完好无痕。迦叶敬服,向佛礼拜,请求愿作沙门。
  佛说:“你且回去转告众弟子,如果能使众弟子们同心修学正道,岂不更好!况且你在国内是享有声望的人,为众人所钦敬,今要修学正道,也不应只做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迦叶听从佛的教诲,即对众弟子们说:“你们可知道吗?佛的道德神通、慈悲智慧,是我亲眼所见过的第一人,使我心悦诚服。所以我今决定随佛出家,禀受佛戒,求作沙门。你等何去何从,各自随意。”众弟子说:“师父所尊信的,必不虚妄。我等愿皆随从而作沙门。”
  于是,师徒一众脱去外道服饰,连同事火器具,全都丢入水中,然后一齐来到佛前,稽首说道:“我等五百人,皆有信意,愿作沙门!”佛说:“善来!”迦叶等五百人同时剃除须发,而成沙门。

72.二弟皈依
  
《普曜经》上说:迦叶有两位弟弟,一位名那提,另一位小的名竭夷,二人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住在尼连禅河下游。
  这一天,有人发现河面上漂浮着许多梵志衣被什物及事火之具,随水下流。二弟惊愕不已,恐兄师徒五百人为恶人所害,或遭受洪水之难,乃急急集合五百弟子,逆流而上至兄住处;只见兄师徒一众俱作沙门,心中莫名其妙,因问道:“大哥年高一百二十,智慧高远,举国上下皆共尊敬承事;而在我等心目中,还一直以为大哥已证罗汉无疑。想不到大哥今反舍梵志业,学沙门法。难道佛法真的是那么至高无上、超特独胜吗?”
  迦叶回答说。“是的!佛道的确最尊最贵,其有法门无量。我要不是遇到佛的慈悲教化,纵然穷尽毕生精力,学一辈子也难得道。何况佛的神通智慧,更是难于企及;佛法究竟圆满清净,慈心度人无数,常以三事教化众生:一、佛具五眼六通,成就甚深禅定道力,能变化自在;二、佛的智慧,能洞达众生心中微细意念;三、众生有无量病恼,千差万别,佛能应病与药。”
  二位弟弟听了,各生敬仰之心,即与五百弟子一齐向佛请求,愿作沙门。佛说:“善来比丘!”只见二弟及五百弟子一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为沙门。
  这时,随佛出家者共有一千名弟子。佛常为诸弟子们讲经说教,诸弟子莫不欢喜,皆证罗汉果。

73.弃除祭器
  
《佛本行经》上说:当时三迦叶兄弟有一外甥,名优波斯那,是螺髻梵志,有弟子五十人,在阿修罗山中修学仙道。
  这位访波斯那梵志听说他三位舅舅并诸弟子,俱投佛出家,修习梵行,即来到三阿舅住处,对三位舅舅说偈道:“舅等虚祀火百年,亦复空行彼苦行;今日同舍于此法,犹如蛇脱于故皮。”
  迦叶三兄弟说:“我等以前祀火苦行,实是徒劳无益。方今始悟佛法最胜最妙,岂可错过!”
  优波斯那即对众弟子们说:“我三位舅舅有正知见,随佛出家,我今亦欲往诣佛所,修学梵行,你等各随己意。”众弟子说:“我等愿意随从。”
  于是,俱至佛所,向佛请求道:“我今愿将众弟子加入佛法中,共修净行。”佛说:“你等既要修学正法,应把身上鹿皮衣及祭火器,悉皆掷弃。”众梵志说:“谨遵所教,我等奉行不违。”即回居处,将所有祭火器具,尽皆弃毁。然后还至佛所,愿求出家。
  世尊听许,为彼等开示种种法要,并以三种神通示教,今得殊胜利益,使这五十位新出家弟子很快地获得解脱,证阿罗汉。从此随侍世尊,证会说法。

74.竹园精舍
  
《因果经》上说:当时世尊与迦叶兄弟三人及千比丘,一起来到摩竭提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率领朝臣百官出城迎接。
  礼拜问讯毕,佛为频婆娑罗王开示道:“大王当知,此五阴身,以识为本;因于识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于色;而此色法,生灭不住。大王若能作如是观者,便知此色身乃至世界一切皆属无常,不可久住。法本无我及无我所,因众生颠倒妄想,横计有我及以我所,因而便有种种苦恼产生;若能了知我及我所无有实法,不取身相,不生染著,断此颠倒妄想,诸苦自灭,当下即得解脱。”
  国王及众臣民闻此法已,俱得法眼净。国王说:“今日蒙世尊教诲之恩,得履道迹。我从今日,当供养世等及比丘僧,所有衣食住用不使有乏。唯愿世尊,就在竹园居住。”佛说:“很好!”国王还城后,即敕令群臣,速于竹园起造堂舍,种种装饰,极令庄严。起造完毕,即便严驾来到佛所,恭请佛及比丘往住竹园精舍。
  于是,佛率领众弟子同国王一齐来到竹园,无量诸天前后围绕,作种种伎乐。这时国王手执宝瓶,盛满香水,走到佛前,说道:“我今以此竹园奉上如来及众比丘僧,唯愿世尊哀愍纳受。”佛默然受之,遂为王说偈祝愿。
  自佛教创立以来,国王礼见佛,以频婆娑罗王为第一人;寺院的建立,以竹园精舍为第一座。

75、领徒投佛
  
《因果经》上说:当时王舍城中,有两位极有才智的婆罗门,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连,各有一百弟子。这二人是至亲好友,互相爱重,曾一齐立下誓言说:将来谁先得闻妙法,必要递相转告,不得吝惜。
  有一天,舍利弗偶尔在路上遇见阿舍婆耆比丘入城乞食,只见这位比丘成仪严整而安详,令人敬重,于是就上前询问道:“请问谁是你的老师?你老师平时教导你们什么?”
  比丘答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种姓,得一切种智,为人天大导师,相好智慧及神通力,世无与等。我既年幼,学道日浅,岂能宣说如来甚深妙法,然以所知少分,略为你说。大师常说:‘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
  时舍利弗善报既熟,一闻此偈,当下远尘离垢,得见道迹。还至住处,心中念道:一切众生,悉著于‘我’,所以轮回生死不休;若除我想,破灭我见,离于我所,生死自灭。这样想着,心大喜悦。
  当时,目犍连见舍利弗诸根寂定,满脸欢悦,即问说:“我今见你颜貌怡然,想必已是妙法。”舍利弗便把遇见比丘所闻法语一一转告目犍连。目犍连一听,亦有所悟,便与舍利弗各率弟子共二百人,共诣门园,请求如来愿度出家。佛说:“善来比丘!”即度为沙门。
  这时世尊座下出家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就在摩竭提国弘法,广度众生。

76、迦叶求度
  《因果经》上说:当时偷罗厥叉国有一婆罗门名迦叶,聪明博学,有大智慧,而且家资巨富,妻子美貌端正,举世无双。而他却不乐在家,一心只想出家学道,常常这样想着:请佛如来出家修道,我今亦当随佛出家。于是,他便舍弃家业,入于山林,脱去身上珍贵衣服,换上坏色衲衣,自剃须发,现出家相。
  这时,诸天人见迦叶出家之志已决,便对他说:“释迦族中,净饭王有子名悉达多,出家学道,成一切种智,号释迦牟尼佛,今与众弟子住在王舍城竹园中。”迦叶听了,满心欢喜,即便赶往竹园。
  此时世尊已知迦叶即将来到,便走出竹园,果见迦叶已来。迦叶一见如来相好庄严,威仪尊特,即便顶礼,合掌说道:“世尊具一切智,慈悲广大,是一切众生所归依处,我今愿为大师弟子。”
  佛说;“凭你本身的智慧,若人实没有具一切种智,便没有资格收你为弟子。我现在先告诉你一句话:当知五阴色身是大苦聚。”迦叶一听,当下即便觉悟,成阿罗汉。于是世等便同迦叶一齐回到竹园。
  因为这位迦叶聪明智慧,具大威德,为天人所敬重,所以称他为大迦叶。一直到佛灭度之后。结集三藏,住持佛法,宏扬流通佛法,使未来世众生得闻法益,多仗大迦叶之力。

77、假孕谤佛
  《处胎经》上说:世尊初成佛道未久,便已度化出家弟子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个个征得阿罗汉,六通无碍。
  当时,外道邪师见佛教日益兴盛昌大,心怀妒忌,便阴谋设计,妄想破坏佛教声誉。于是派遣一位女弟子,装成清信女的样子,每天假意同善男信女一起来听佛说法。但她只是在讲堂周围走来走去,以便引起人们注意。起初她用干草垫在衣内腹上,使肚子日渐隆起,好像妇女怀孕的样子;以后便用木盆缚在腹上,好像一个快要临产的妇女。
  这位女子回到邪师那里,邪师政意当着众弟子的面问道:“你这身子是怎么得来的?”女子回答:“我因为天天到瞿昙沙门那里,所以就有了这身子。”邪师便借题发威,起大嗔心,说:“我这位弟子,原可以生到梵天去的,今被瞿昙沙门诳骗糟蹋了,好好一位弟子就这样被毁了,我岂肯罢休!”于是,带着一班弟子并同这位女人,一起来到佛说法的地方。
  当时,佛正在为无数众生说法。外道邪师一到,便高声喊道:“众人听着,这位瞿昙沙门实未得道,他平时所作的种种神通变化,只是一种幻术,不是真的。因为他犯了淫欲,致使这位女子怀孕,大家都看到了吧?”
  这时天帝释化作黄鼠,钻入女子裙内,咬断腹间绳带,令木盆落地。众人一见,无不哗然,同声骂道:“你们这些无耻下流的东西,竟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毁谤圣人!趁早滚出国外,别让我们再看到。”

78、请佛还国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净饭王闻悉达多太子得道已经六年,就对优陀夷说:“你今可往请佛还国。自从太子出家以来,离别已有十二年时间,我极盼望能得一见。”
  优陀夷受教,即往佛所住处,稽首作礼毕,便向佛转述父王思念,欲得一见,望佛能回国一次。而当优陀夷目睹诸天梵释咸来归敬世尊时,心中无限欣慕,即向佛请求出家;佛度化之,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其时世尊心中想道:当初在父王前曾立誓说:他日道成立后,当回国度化父母。因对优陀夷说:“你且先回本国,示现十八神变。”优陀夷依言行事,国王生大欢喜,即敕群臣百姓出城四十里奉迎如来。只见世尊威仪端严自在,父王心中不胜悲喜,当即上前说道:“离别十二年,今日方得相见,真不容易啊!”这时,大臣百官人民,皆来向佛稽首作礼,随佛入城。
  国王忽然发现随从诸比丘,因为曾为外道,久修苦行,个个形体瘦弱,即敕国内豪族,选颜貌端正者五百人,度为沙门,侍佛左右,以显如来之德。佛弟难陀就是在这一次出家的。
  难陀有一仆从名优波离,见主人也出家了,就上前拜在佛陀足下,说道:“人身难得,佛法难值!诸尊贵者皆弃世荣,我出身卑贱,更没有什么可贪恋的。惟愿佛陀慈悲救度,允许我也出家为沙门。”佛说:“善来!”即度为沙门,并且比主人难陀更先得度,在比丘中次第而坐。
  难陀后至,向佛及诸比丘一一作礼:到优波离前即止不礼,心中自念说:“他原是我家仆从,我为什么要向他作礼?”这时世尊慈蔼地向难陀说;“佛法犹如大海,能容纳百川,四流归之,皆同一味。我法门中出家弟子不论出身贵贱,唯依受戒分前后;况且四大假合之身,于中空寂,本无有我。当思圣法,勿生骄慢!”难陀听了佛的教导,遂除去贡高我慢,向优波离作礼。

79、认子释疑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国王及无数臣民迎佛入宫,坐于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养百种甘馔,佛随缘方便而为说法,度化无量众生。
  这一天,耶输陀罗也带着儿子罗睺罗来向佛顶礼问讯。当时,便有许多人投以怀疑的眼光,各自心中想道:太子离家十二年了,这孩子只有六七岁,怎么可能是太子的骨肉呢?
  佛已知在座有许多人皆有疑心,便向父王及诸群臣说道:“耶输陀罗守节贞洁,绝无瑕疵。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当面取证。”于是世尊化所有比丘,与佛相好光明等无差异。
  这时,耶输陀罗把手上的指环卸下来交给罗睺罗,对他说道:“你认得这其中哪一位是你父亲,便把此指环交给你父。”当时罗睺罗毫不犹豫地走到世尊的面前,把指环奉上世尊。这时在座所有人才相信罗睺罗确实是佛子。
  佛又对众人说:“因为罗睺罗是我化生的,故不同于平常的孩子。从今以后,希望大家不可以对耶输陀罗有任何怀疑或指责。”
  其后世尊常为父王说法,令父王得度。朝中群臣万姓以及后宫彩女咸受戒法,或持月斋,或持年三斋,俱各净修梵行。从此国内清宁,风雨以时,万邦皆来庆贺。

80、度弟难陀
  
《宝藏经》上说:有一天佛到弟弟难陀家乞食。难陀向佛作礼后,便取钵盛饭奉佛。这时佛并不接钵,即往回走。难陀只得捧着钵随佛来到精舍,佛便趁机劝导难陀剃发出家。
  难陀虽然剃度了,可心中仍是留恋红尘,老想回家,佛不允许。有一天等待佛出去了,想抄小路偷偷回去;走到半路,遥见佛从小路那边迎面而来,难陀怕被佛发觉,赶忙藏身树后。佛用手一指,树即升空。难陀无所藏匿,只得硬着头皮走回精舍。
  佛说:“难陀,不必回精舍了,我今带你到一处地方去参观参观。”于是,就领难陀先到忉利天上,遍游各处宫殿。只见有一宫中,住有许多天女,个个美貌绝伦,但不见一个男人。难陀就问:“为何这么大一所宫殿中,竟不见一个男人呢?”诸天女笑着说:“人间有一位名叫难陀的男子,现在随佛出家,将来命终后当生于此天宫。”难陀说:“我就是难陀,我今就在这里住好了。”诸天女说:“这可不成!我们是天,你现在还是人,你必须等你的人寿终了,才能生此。”难陀怏怏而出。
  佛又带难陀到地狱参观,只见许多大汤镬里都煮满了罪人,惨不忍睹。唯有一镬,汤已烧得滚沸,却仍空着。难陀问狱卒说:“何以这一镬空停着?”狱卒说:“人间有一位名叫难陀的,本来藉着出家的功德,原可以生天;只因他老想看罢道还俗,那么他死了后就得堕此地狱,所以我今炊镬而待。”
难陀一听,吓得面如土色,身毛皆竖,唯恐被狱卒认出留住,赶快溜出,合掌念佛,祝愿道:“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愿佛用护,将我带回精舍。”佛对陀难说:“你现在怕了吧?只要你能好好出家,精勤持戒修福,将来还是可以生天的。”难陀说:“我也不用生天。但愿我千万莫堕此地狱,那就大幸了!”
  经过这一番游观,难陀再也不敢起返俗之念。佛为他说法,经三七日,即证罗汉果。

81、罗睺出家
  《未曾有因缘经》上说:佛在迦毗罗卫国时,有一天,世尊派遣目连向父王及耶输说:“太子罗睺已经九岁了,应该让他出家修学圣道。”耶输满眼淌泪说:“释迦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未满三年,便独自逃往深山,勤苦六年,道成还国。于今又要让我孩儿出家,世间哪有这般残酷的事?!”目连百般晓喻劝导,耶输只是不肯。
  这时,世尊即遣化人在空中高声问耶输说:“你还记得过去世时,我曾以五百银钱买你五茎莲花供养定光佛,那时是你求我,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妻。我说:‘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你能答应,我就娶你为妻。’你立誓说:‘无论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修学圣道?”
  耶输闻已,霍然忆起宿世因缘,往事历历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淡薄,便牵着罗睺罗手付瞩目连。
  这时净饭王即召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随从我孙一同出家,共有五十人,由目连领着来到佛所。佛令阿难为他们落发;又命舍利弗为和尚,目连任阿奢黎,为这些新剃度的小沙弥授十戒法。
  起初,罗睺罗因年纪尚幼,耽乐嬉戏,不乐闻法。佛谆谆劝诫,罗睺罗方才欢喜受教,以后也证了四果。


82.须达见佛

    《贤愚经》上说:当时舍卫国有一大臣名须达,其家巨富,平时乐善好施,常常赈济那些贫寒孤独无所依靠的人,因此人们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须达长者要为儿子娶媳妇,来到王舍城大臣护弥家。这时天色已晚,须达长者就住在护弥家里,但见这一家人里里外外,出出入入,正忙着大办饮食供具。须达问说:“今天这么晚了,长者还亲自营办饮食,不知要请什么大贵人?”护弥说:“明天要请佛及僧。”
        须达一听佛、僧名,心生欢喜,便急切询问道:“何名为佛?”护弥说:“净饭王有一太子名悉达多,初生之时,即能自行七步,举手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长大后,出城见老病死苦,悟世间无常,因而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故名为佛。”
        须达又问:“何名为僧?”护弥说:“佛成道后,梵天劝请说法,初为侨陈如五人说四圣谛法,五人悟道证阿罗汉,成为沙门.能为众生作良福田,故名为僧。”须达闻己,即生信心。
    第二天天刚亮,须达便来到佛所住处。世尊知须达来,出外经行。须达见佛相好威容,俨然炳著,犹如金山,心中倍生喜悦,当下头面作礼,胡跪合掌,问讯起居。这时世尊即为须达说四谛微妙法,示世间一切苦空无常。须达闻法欢喜,即生悟解,证须陀洹果。

83.布金买地

    《贤愚经》上说:须达长者闻法证道后,心中无限欣慰,即对佛说:“唯愿如来屈尊到舍卫国教化,使国中人民得闻法益,去邪归正。”世尊说:“我正有此意,只是舍卫国至今还没有一所讲堂精舍。”须达说:“只要世尊答应我的请求,建讲堂的事我自有办法。”
        世尊默许,即命舍利弗随须达长者到舍卫国协助择地营建。经过考察,唯抵陀太子有一园地,最为适宜建精舍。于是须达长者便来到太子所,向太子商议说:“我今要为如来建立精舍,唯太子园地最为适宜,所以我想把它买下,太子意下如何?”太子笑着说:“你如能以黄金布满园地,令无空处,我就卖给你。”
        须达当即回去,把家中所有黄金,用大象车拉去布地。眼见八十顷园地恨快就要铺满了,只是略欠少地,黄金已用尽了。须达不禁皱眉。太子说:“要是嫌贵,那就收起来吧?”须达说:“不!我一定要设法把地铺铺。”
        这时太子心中想道:佛必定是一位大德圣人,才能使这位长者如此重义轻财。于是就对须达说:“算了吧!这园地归你,园中树木仍属于我,我自献于佛,咱们共同建立清舍,怎么样?”须达说:“太子既肯这么发心,当然更好。”
        于是即便开始施工建立精舍,中为大殿,以备佛讲经说法;另有僧房宿舍一百二十间,可住一千二百人,整座精舍建得极为庄严壮观。一切圆满成就,须达心中想道,现在应该奏知国王,请国王遣使迎请世尊。国王准奏,即便遣使请佛及僧。
    这时世尊放光动地,来到舍卫国。城中无数人民共集精舍,闻佛宣说妙法,宿缘所应,各得道迹。

84.玉耶受训

    《玉耶经》上说:给孤独长者为子娶妇,此女名叫玉耶,自小娇生惯养,长大傲慢无礼,不肯孝敬翁姑,也不好好承事夫婿。
    长者夫妻相议说:儿媳如此不顺妇道,恐怕只有佛才能教化得了。因此就请佛及僧来到家中。全家人都出来礼佛,只有玉耶躲避起来了,不肯出来礼佛。佛就变化使长者家所有屋宅墙壁皆如琉璃水精之色,内外透明。玉耶见躲藏不了,只得出来礼佛发忏悔。
    佛于是劝导玉耶说:“做人妻子,不应该轻慢丈夫。要知道生为女人,有许多苦处:初生之时,父母不喜,养育无味;稍大之后,常怕被人欺凌;长大之时,父母又为嫁妆操心,且又不得不与生身父母离别;嫁人之后,常畏夫婿不加善待,生儿育女更是艰难。而且,小时要受父母管束,嫁后受丈夫禁制,到老了有时还要遭子孙呵骂。生做女人有这么多苦处,实在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所以,为归之道,应当后眠早起,勤劳作事;凡有饮食,不得先食;丈夫诃骂,不得嗔恨;丈夫出外,要好整理家务,不得邪淫。常念丈夫的好处,不念丈夫的坏处,对丈夫要温柔体贴,谦和顺从。说话不可粗鲁,行事不可草率,有好处应该分功于人,有过失应当自承责任。训诲子女仁慈,劝进亲友为善,进退皆依礼仪,家庭以和为贵。端心正意,眼不邪视,谨修妇节,终无缺毁。”
        玉耶听了佛的训诲,当即跪下称谢,并表示从今之后,一定要好好奉事翁姑夫婿,再也不敢起骄慢心;并即请佛为她授在家优婆夷戒,终身奉行不违。

85.渔人求度

    《贤愚经》上说:当时世尊经过毗舍城,在离犁越河不远的一个地方坐下。这时只见一班捕鱼人,网得一条大鱼,五百人都拉不动;又把附近牧牛的人一起唤来,共一千人,才把大鱼拉上来。只见这条鱼身上长着百头,有若干种类,驴、马、骆驼、虎、狼、猪、狗、猿猴、狐狸等等,如此形状,极为可怖,人们纷纷倒退。
    这时世尊走到大鱼旁边,向鱼问说:“你的前身是迦毗犁,对不对?”鱼应声答说:“就是。”阿难问佛:“这条鱼为什么这样子?”
        佛告诉阿难:“从前有一位婆罗门,生有一男,名迦毗犁,聪明伶俐,博学多才。有一天,他母亲问他说:‘你的学问这么高明,世间还有谁能胜过你的?’儿子回答说:‘只有出家的沙门可以胜我。’母亲说:‘既然自知学问不如,为什么不去向沙门学习呢?’迦毗犁听从母亲的劝诫,即往沙门处习学三藏,虽通晓义理,然犹不如沙门定慧,每与比丘谈论,自知理屈,便出口恶言,骂比丘是畜生,并以百兽比之。因此果报,今受鱼身而有百头。”
        阿难问佛:“何时当得脱此鱼身?”佛告阿难:“此贤劫中千佛过去,犹故不脱。”当时在场的捕鱼人及牧牛人听了这一段因果的事实,皆生畏惧,一起向佛请求出家,净修梵行。佛为说法度化,即成沙门,俱各深信因果,共作此言:“身口意行,不可不慎!”

86.佛化无恼

    《贤愚因缘经》上说:舍卫国大臣宰相有一儿子名无恼,雄壮有力,能敌千人。父亲叫他去向婆罗门学法。婆罗门对他说:“你能于七日之中、斩千人头,每人取其一指,共合千指,串成指 。待你命终之后,便可蒙梵天接引.往生梵天。”
      无恼受教,持刀出外见人便杀,人皆称他为“指魔”。到了第七天早上,已杀得九百九十九人,只欠一人,指数便满。但此时人皆藏避,不敢行走。无恼到处寻找,竟找不到一人。这时,刚好他母亲给他送来饮食,儿子远远看见了,便持刀赶上来要杀他母亲充数。他母亲说:“你这不孝蠢物,竟连母亲也要杀害。”儿子说:“我受师教,要在七日中,杀满千人,就可以生天。现在日数已满,唯少一人,不得已,只得把母亲也杀了。”
        这时佛化沙门,从无恼身边走过。无恼一见,便舍母前来要杀佛;佛见无恼赶来,便放慢脚步徐徐而行。无恼用尽平生力气,终是赶不上,便高声呼唤道:“前面那位沙门且住。”佛答道:“我常自住,是你不住。”无恼问说:“怎么说你住,我不住?”佛说:“我诸根寂定,而得自在。你随从邪师,禀受邪教,心中常起邪念,怎么能住?你这样日夜只想着杀人,造下无边罪业,将来必堕恶道,焉能生天?”
        无恼听了佛的开示,心意开悟,当即放下屠刀,以身投地,悔过自责,愿求出家。佛为之说法,.得罗汉道。

87.月光谏父

    《月光童子经》上说:有一长者名申日,信受外道六师不兰迹叶等,设计作火坑、毒饭,准备害佛。
    他的儿子名月光,得知他父亲要阴谋害佛,就劝谏父亲说:“佛是大圣人,三界之中,唯佛最尊最贵。当初世尊还在修道之时,第六天魔王见佛道心坚定而神圣,生大恼怒,心想此人他日道成,必定超胜于我,便种种设计,召集鬼兵鬼卒,魔军魔众,俱是奇形异状,各带刀枪矛剑等兵器,千变万化,担山负石,口眼吐火,摇旗呐喊,来围攻世尊。佛以慈心,举一手指,放万道毫光,群鬼恶兵悉皆退散。魔王自知不胜。便向佛顶礼仟悔,愿自归依。当时如来应时降伏弥天之大恶魔,令他们翻邪归正而为弟子。如来之身乃金刚德体,魔王以须弥之毒、大千之火、千刀万剑无数矛刃,尚且不能动佛之一毛;今父亲以火坑毒饭,想要害佛,真无异以虫蚁之力想推翻大山,蚊蝇之翅想遮障日月,只能徒自毁伤。不如及早回首,归命世尊,仟悔前非,免造无边罪业。”
        月光这样苦切劝谏,无奈他父亲申日为外道流毒所蔽,竟不开解,反而对儿子说:“佛既有神通,能预知未来,必也知我作火坑毒饭。我今假意请佛,只要佛来了当面一试,就可知了,现在也不必去顾虑那么多了。”

88.申日毒饭

    《月光童子经》上说:当时世尊接受申日长者所请。然而这一次受请却不比寻常,必须运用威神之力,感动十方皆令心服;不但要化度无边信众,而且还要化导六师及九十六种外道。于是佛放大光明,极佛境界。
    当佛来到长者家门口时,门前火坑即成水池,并生出朵朵大莲花。申日一见,不由得心动神惊,害怕至极,心想:“这可糟了,我真得造下如是逆恶之罪!”因回过头来质问六师说:“这都是你们教的!现在我该怎么办?”这时六师既惊且愧,俱各掩面逃窜。
    申日只得向佛作礼,忏悔说:“我所作无道,唯愿世尊,怜我愚冥,因误信邪师,起毒害意,幸赖慈化,乞原罪咎。此饭食之中投有剧毒,不能食用。愿待会儿,另办饭食供养。”佛说:“不用麻烦了,把饭拿来就是。要知道,人心中有贪淫、嗔恚、愚痴、邪见,那才是世间的剧毒。吾心清净,内毒已灭尽,外毒岂能害得了我?”申日逐把毒饭奉佛,顿时只闻香彻十方。
    申日跪下向佛请求说:“佛大慈大悲,愍念众生,拔济于我、免受涂炭。”佛说:“能自觉悟,重罪必除。吾今为你广宣道义,令你心解。”于是广说八解、四等、三脱、六度等无量法言,深达法要,微妙之行,解三界空,诸法因缘,造为罪福,种种对症下药,如应说法。申日听了,随即领悟,心意开解。

89、降伏六师

  《贤愚因缘经》上说:当时佛在王舍城竹园精舍中,为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说法。
  其时,瓶沙王已归依佛教,并得初果,信敬之心更加隆厚。当佛教尚未传至摩伽陀国时,其国原有富兰那等六师外道,以颠倒邪见说教,诳惑万民,使许多无知之徒误信邪教,恶党遍满。瓶沙王有一弟弟,也是信奉六师的,对六师极为倾倒,以为六师乃有道之士,竭尽家财,供给无乏。
  自从瓶沙王归依佛教之后,就殷勤方便劝告弟弟应去邪归佛。无奈弟弟执迷不悟,不肯听从王兄劝告,对王兄说:“我自有师,干嘛还要去奉佛?”并且派人去通知六师,共议如何对付佛。六师悉集,皆口出狂言说:“我等神通技能并不输于佛,何必怕他!”于是一齐来到王所,对国王说:“我们愿意以我们的智能、神化灵术,与佛比试高低。”国王同意,即领六师,并请佛同到试场。王对佛说:“六师要与你比试技术。唯愿世尊,奋其神力,化伏邪恶。”
  这时,佛升宝座之上,左有帝释,右为梵王护持,国王大臣,万众围观。佛徐伸臂,以手按座,即有五大神王,把六师从座位上拉下来;金刚密迹举起金刚杵,杵头出火,在六师头上比一比,吓得六师心胆皆裂,仓皇逃走。六师徒众求哀忏悔,愿为佛弟子,而成沙门。

90、持剑害佛

  《宝藏经》上说:佛在拘弥国时,该国有一婆罗门任宰相,此人狂暴无道。其妻邪恶狠毒,与夫无异。夫对妻说:“瞿昙沙门现在来此国内,到处说教。若他来时,你不要开门,让他讨个没趣。”
  有一天中午,如来忽然出现在婆罗门家中。婆罗门妻见了,心中不胜惊异,竟说不出话来。佛说:“你这婆罗门,愚痴邪见,不信三宝。”婆罗门妻一听此语,心头火爆,生大嗔恚,气得把满身璎珞都扯断,换上垢腻衣,坐在地上直发抖。
  其夫从外回来,见她这个样子,就问:“你这是怎么了?是谁欺负了你?”妻答说:“刚才瞿昙沙门来过,竟骂辱于我,说咱二人信奉婆罗门,愚痴邪见等等。”其夫劝慰说:“不要紧,且待明日,你开门等佛来了,我替你出气。”
  第二天中午,佛又出现在他家中,婆罗门立即取出利剑,猛地向佛身上刺去。佛现神通,忽然升上虚空,不伤毫发。婆罗门心生惭愧,当即五体投地,向佛说道:“唯愿世尊下来,受我忏悔。”佛即下来受其忏悔,为说法要。夫妇二人接受佛陀教化,俱得须陀洹道。
  当时,国中人民闻知此事,皆赞叹说:“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对众人说:“非但今日降化如是恶人,过去之时,亦曾调伏降化如是恶人。”

91、佛救尼犍

  《杂宝藏经》上说:当时佛在舍卫国,降伏外道邪见,使六师及其徒众悉皆崩溃。五百尼子外道不胜彷徨,集在一起商议说:“我们的徒众都被佛感化去了,我们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烧身自尽算了。”于是各人抱来柴薪,堆在一起,准备投火烧身。
     如来大悲,为拔彼苦,来到他们旁边,使火不能燃。佛自入火光三昧。诸尼子见柴堆边忽然有大火聚,心生欢喜说:“我们不必费心燃火了。”便一齐投身于火光中,只觉身体清凉,极大快乐;并且看见原来是佛坐在其中,倍复庆悦,遂求欲出家。佛为说法,俱得阿罗汉,各人须发自落,法服在身,即成沙门。
  佛对诸比丘说:“从前有一商主,入海采宝,顺风而去,到达宝所。诸商人众,贪取珍宝,满载船中。商主劝告他们说:‘不要贪财过多!若超载过重,小心别把你们性命也搭上了,那可就划不来了。’诸商人见财眼红,哪里肯听,宁共宝死,不肯减却。商主只好把自己船中所有珍宝投弃海中,让诸商人上船;而那些宝船,因为装载极重,尽皆沉没海中。当时幸亏商主有极大悲悯心,才救了这一班商人性命,俱得平安而回。我今种种方便说法度诸外道,亦复如是。

92、初建戒坛

  《戒坛图经》上说;当时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中,有一位楼至菩萨来向佛提议建立戒坛,以备为四众弟子结戒、受戒。如来依言,同意创立三坛:佛院门东,是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是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置僧为比丘受戒坛。戒坛从地层起,围绕而上,共有三重,以表空、无相、无愿三空。此三空是入佛法初门。因为初学比丘,烦惑较重,不达空理,烦惑难以遣除。
  戒坛初成,天帝释施以覆釜,置于坛上以盛舍利。大梵王施无价宝珠,置覆釜上供养舍利,这样合起来共有五重,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大梵王所施宝珠,大如五升瓶,有大福德的人,能看见宝光照三千里之外;福德薄的人,却只见一片赤黑。
  戒坛圆满建成之日,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护法诸天,皆云集而来庆贺。诸佛登上戒坛,共议制定结戒、轻重、持犯等相;又讨论关于度尼一事,将于正法不利。但过去诸佛皆有四众弟子,今亦不能例外。若度尼众出家,正法千年将减半。但尼众若能行八敬法,正法仍可住千年。故此佛院东、西二坛,唯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僧受戒坛,才是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传戒受戒之用。

93、姨母求度

  《中本起经》上说:当佛游化来到迦比罗卫国时,有一天,姨母大爱道来到佛所,对佛说:“我闻女人精进修行,同样可得沙门四果。所以我也想出家修道,求受具足戒。愿佛慈悲,允许我的请求。”佛说:“这可不行。我不同意女人出家、受戒、披法衣。女人自可在家学道,尽形寿清净修持梵行。”姨母哀求再三,都被佛拒绝。姨母十分伤感地退出,立在门外,不住地悲啼哭泣。
  这时,阿难刚好从门前经过,见伯母如此伤心欲绝,就上前询问何以如此?大爱道说:“因为佛不许我们女人出家,所以悲伤。”阿难说:“伯母且自宽心,待我进去向佛请求。”
  佛说:“阿难,你不必多费口舌,我不同意女人出家是有道理的。因为若使女人出家,必令佛清净梵行不得久住。”阿难说:“但伯母对佛有养育之恩,不该让她失望。”佛说:“姨母实于我有恩。我初生七日,母亲即命终,全赖姨母养育我长大。今我于此世界成佛,亦多有恩德于姨母。但由我故,使姨母得归依佛法僧,受持五戒,成就信、戒、施、多闻、智慧。”
  接着,佛又对阿难说:“假使女人要出家,必须尽形寿行持八敬法,不得逾越。审其能持八敬法者,才准许她们出家。”阿难把此语转告伯母,大爱道当即转悲为喜,表示坚决奉行佛的教敕,尽形寿受持八敬法。
  尔后,佛对阿难说:“以女人出家作沙门故,使我正法五百岁而衰微。因为有许多大事业大成就,是女人所无法担当得了的。

94、度跋陀女

  《本行经》上说:由于当时佛姨母及阿难的再三请求,世尊已同意女人出家。这时大迎叶以天眼观见跋陀罗女,在波离婆奢迦外道之处出家学道。大迦叶便唤来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尼,吩咐前往跋陀罗女处,对跋陀罗女说:“你以前的丈夫大迦叶,与我同师出家学道修行梵行。你今亦可往诣我师边,同修梵行。”
  跋陀罗问说:“你师是何等样人?”比丘尼答说:“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身,具足八十种好、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皆悉具足。及诸弟子等亦复如是。”跋陀罗女说:“若果真如是,我自然愿意随从。”
  于是比丘尼共跋陀罗女,乘神通力,于顷刻间,来到佛所。跋陀罗女即至佛前顶礼,合掌说道:“唯愿世尊,许我出家。”世尊即命阿难领此女至摩诃波阇波提处,付嘱准其出家,授具足戒。
  跋陀罗出家之后,至空闲处,独自安静,远离尘垢,精勤苦行,心不放逸,不久即得解脱,证阿罗汉果,因自庆幸说:“生死已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本文转自陇原佛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