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法身是一种说法,就是说在本来面目基础上没有开发多少体性的状态。主要是没有体验过,体验到的时候就:哦,这样的。
分别心地错在执,不执以后分别心就没有关系了,“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照样分别。
“果中犹自不诠真”,后得智没有断因缘所生法,十方如来加持月轮观。要离因缘法,牵引的部分一定要修成文殊(辅助释迦说法),三昧耶一把慧剑断一切因缘所生法,各个方面看不同四种曼陀罗,所以文殊是诸佛之师----,这个是讲断因缘法的牵引,自如是超前消费了,牵引的部分是讲因缘法的因果力量因素。善业也有因缘力在,善恶都是在世间的。达摩是观世音的等流身,六祖是文殊的等流法身,
有很多名称,释迦讲文殊以前是龙种上尊王佛,这些都是方便说,未彻底的。六祖这个文殊的等流法身所对应的受用身就是文殊。本地身菩萨这个概念,本然存在的,你理解一直在由因向果方面,由果开因和起来理解就好明白了。那文殊菩萨那是本然存在的法性,他老人家不是某个众生成为文殊以前没有的,如果法界没有文殊性存在,如何众生都不可能成为文殊的,
“变相观空唯后得”,后得智有成就才能达到变相观空。
第六识自证分,清净相出一朵莲花。菩提道是有相的,本体是无相的。证自证分是莲花的背景,第七识是空,第八识是月轮,要有祖师印证。佛法要论书上是那个五轮塔,那个是讲三昧耶型,有不同的,这个你现在不会明白的。自证分无量无边那么多呢,书那个是指毗卢佛的,那是意识开始清静观察智出来就会那样。
妙观察智是观世音的特性。观音不是慈悲为特性的,是以喜性为特点的,“慈悲是观音”那是另外方面的说法,文殊就不慈悲吗?所有佛菩萨都大智慧,这种说法是某种流行方便说而已,菩萨就是有相的。
第七识,只能通带质境,被无明覆盖的无记性,表现的行象是很微弱的,相分带有一定带质境,必带本质。不同法门不同方法,众生不净感应带质境,容易着魔。--没有办法不带质的,大家都有习气。
等流法身与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应化身,不能用相对论讲,那个是智正觉世间的特定概念。在世间出现的身只能是等流身,定中未必也是世间,在正三昧中就不是众生世间。随修正而进,带质是肯定伴随的,识执不可能一下除干净的。
行相隐微--行相,就是是种子的表现出来很微弱,行相加粗就是型了。不在意的时候只能感觉自如一溜烟经过,抬头看清楚的时候加清楚了,搞唯识很麻烦的,我基本是想用最简单的办法去陈述了,那就慢慢来,谁叫你大美女搞唯识啊,所以不要搞名词,全部搞唯识的死在名词上,大藏经输入时候还是错了一些真言,主要是搞的人不懂梵文。每个字都有其含义,有的不是每个字,而是几个字一个意思,梵文方面我只是熟咒语方面,日常的我就不懂了,好像现在也没有人懂了。现在人懂的是后期的梵文。
四果罗汉与初地菩萨很难比较,看你从那个角度看。发心我看也是外相的表现而已。这里一定有个不一样的东西,应该是在三昧区分的。
种子是里面的东西,意识是识力。“八识种子齐现前,一切种子如瀑流”,我认为自己种子还不够的,还要和所有这种联系起来,这个清净是某个范围而言的,就算彻底清净了,起用就可以有相。十方世界现全身我看得大园镜相当成就。
回归净土是一家说法,诸佛各有自己受用土,不是弥陀一个,不过他们是相通的而已。从来就是这样,诸佛各有自己受用土。我想你的概念是这个时代的佛经宣传教育造成的,禅宗学人那个时候对佛经理解和现在不一样,你老人家追星习气比较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