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修行要了了常知 

Practice is often to know himself

作者:慢慢腾腾      发布时间:2017-6-14

    真如的十方现前和肉眼的十方现前是不可说的,说得出来就不叫道了。用智和用识的差异,八识不会去看去做作如何事情的,只是一个藏持功能。方位是依照言说方便来讲的,一片如如,其实没有十方在真如里面的,但是要度生就得按照众生界。

    曼陀罗的概念是这样的,佛和大菩萨将其功德性放射出来作圆轮具足的排列,用般若智去会之,就是你念九方便那样的曼陀罗了。以观察智去会之就是种子字曼陀罗,用平等智会之就是三昧耶型曼陀罗,这些只是才在总纲的角度阐述而已,细分就无量了,好像六字大明的三昧耶是莲花上宝珠,本来观音是观察智为主的,但是在六字大明却以宝珠为主。

    就是说观音菩萨也可以以平等智为主显形成三昧,这个就叫自在,无相中之妙相。六字大明的真如相就是莲花上宝珠,观音菩萨在这里不是以观察智为主显是平等智为主,你通得六大缘起就会知道这些了,以妙观察为主但不是就没有平等智。其他真言要具体看,在六字大明就这样,宝珠是宝性三昧,属于南方,就是平等性。你看过地藏经吗?里面就说地藏菩萨从南方来,地藏菩萨三昧就是一宝珠,你看所有地藏菩萨像手上都拿一宝珠。摩尼宝珠有世间出世间两种,说这种珠在不同角度映射出不同的光明,菩萨的宫殿是以摩尼珠为灯的,莲花上宝珠也可以叫摩尼,你在网上看过种子字的曼陀罗。宝珠都是平智成的,这个是就出世间讲。兰色琉璃的地面是天界境界,这个是种子字曼陀罗,也叫法曼陀罗。泯去分别心了。

    在佛菩萨角度没有分别的,在众生角度就有个高低。做道场就是解决外缘的干扰,不一定会解决内心的习气毛病。对很厉害的修行人来讲内外一样,要到不动地,否则这些负作用是存在的,修行人往往愿意肯定自己,有点境界就往成就想。要“了了常知”,第一个了是知道了,第二个了是就算了。歇就是心不起伏,想透一个问题是慧解,一个定一个慧,两者没有矛盾的。

    无相之相叫妙有吧,这样听了能够接受。我在给你说说净土,密严净土不是本有的,是修生的,密严净土,法界本体,是惺惺寂寂。惺惺就是一点灵性,寂寂就是一片寂然,就是本来大定,也就是定慧等持,展开大用,寂寂多于惺惺,法界土就出来了,就是说净土是偏于定力方面的,反过来惺多于寂,就出来法界身。

    密严净土就是定方面讲的,不是智方面的,就佛菩萨而言,是大用,菩萨随缘而作。

    你要明白一点,我们人类研究问题,得分开来说,佛经叫以言说方便,就净土方面讲,密严最彻底。法身包含定慧两方面,运用而加强定方面功德就形成净土。常寂光土就是弥陀大用,就是没有密严那么全面,按照世人的习惯想法就是没有那么高。常寂光土是弥陀的报土这个说的狭隘了,不是说净土是法身偏于定方面的大用吗。 

    放开来表述但不能真把法身分开来。比如极乐世界,净土方面是定力为主的表现,那些出和雅音,树木都会唱歌等等就是慧的表现。

    本觉就是灵性,本觉不是妙观察智慧。本觉恢复只是一种比喻,你所见到的性和证到是有差异的,佛教里面讲的很清楚了,见道位和证道位,也只是证到一部分。

    “无处不在,十方现前”这个是耳根圆通法门。“无动明王此是如来法身。以大愿故。无相相中而現是相。护一切真言行者。若能常念能离一切障也。所謂無動者。即是真淨菩提之心。为表是義故因事立名。”你进入真如了就十方现前,十方现前只是开始。东南西北四维加上下就是十方,所以真如证入也有层次的,一地是证得部分,真如里面无量妙有,圆满了就是薄伽梵。一地菩萨是浑略的,祖师也没说自己圆满啊,刹那三昧,不能经常证入,无明习气还重,出入自如也未必圆满的。大菩萨现自己的曼陀罗,靠的功德力。入曼陀罗不算很难,证入并且开出曼陀罗就难。那需要先相应,相应以后就开始进入。